政府频救市 美国经济初现大衰退阴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7:54

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房地产业元气大伤,不仅房价出现大幅回落,许多房地产项目也被迫停工。短期之内,美国经济很难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进入7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冲击波,原本被期待会逐步消除;但殊不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金融困境,使得“次贷危机”进入了更加动荡、更加深入的阶段,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整个金融领域和经济基本面蔓延,也迎来了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试图再次力挽狂澜、“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强势干预行动。

  面对美国继续动荡的金融市场,美国媒体发出了“美国经济是否步入大衰退的周期?”的追问,有些权威杂志甚至还联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步入“大萧条”的年代。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正试图借鉴化解历次经济危机经验——尤其是借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新政”的干预手法,化解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避免美国经济进一步滑入“萧条与衰退”的漩涡。

  近日,美国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幅漫画:油桶从天上往下砸(指高油价),白宫的房子摇摇欲坠(指房价下跌),人们纷纷朝外逃(指市场信心缺失),只有布什在阳台上高喊:“我们仍能渡过难关!”如此场景,正是全球对当前美国经济险象环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12个月现四次冲击波

  7月2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援助法案,时刻准备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足够信贷,帮助两家抵押贷款机构走出困境。此举拉开了政府第四轮“救市”的序幕,也拉开了全球对美国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深度担忧。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纵观一年多来美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已经发展到了“第四波”。

  次贷引发的第一波冲击,始于去年七八月份。当时危机集中显现,大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年末的房地产数据显示,美国房产市场达到15年来最糟糕的水平。

  第二波冲击则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使得全球金融系统受到极大冲击;

第三波冲击出现于今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大幅降息75个基点。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共同撮合下,最终由摩根大通幷购了贝尔斯登。

  第四波冲击出现于今年7月份。7月14日,美国一家位于加州的房贷机构——印地麦克银行宣布倒闭,在短短11天中被储户提走了13亿美元,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的规模。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未来美国将有150家银行会倒闭。与此同时,7月21日,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股价一度被“腰斩”,昭示着次贷危机“第四波冲击”的到来。

  截至7月为止,美国“次贷风暴”的蔓延,已经导致美国80多家房贷机构纷纷破产,全美10大房贷机构仅剩几家,整个房贷市场的基本架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预示着美国经济衰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美国国民缺乏消费信心

  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沉重地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1月份为110,此后是一路下滑,至今年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到了1982年以来最低点。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消费信心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衰退论”乌云压顶

  如果说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人们对美国经济是否开始衰退还存在争议的话,如今类似争议则逐渐成为定论。此前,以美国政府为主的官方更多对美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但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入困境的现实,使得先前的乐观预测一扫而空。

  面对信贷危机、房市恶化、零售疲软、股市大跌的情势下,美国政府频繁出手,虽然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但也产生了“衰退即将到来”的预期,使得恐慌的幽灵在市场上空游荡。一些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或正处于衰退的边缘,而且,美国的这次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由次贷引发的美国消费动力疲软和信贷萎缩,将至少持续2—3年,即2010年前美国经济不会走出低谷。

  对于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美国金融界大腕的“话语”颇受关注。金融大鳄索罗斯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均沮丧地表示,次贷危机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60年来最深重的危机。索罗斯进一步指出,次贷危机将给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造成严重损害。建筑业巨头伊莱·布罗德甚至表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提醒美国应设法避免上世纪30年代那样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美国进入第四轮“救市”

  如果说次贷危机引发了“第四波冲击”的话,那么政府的“救市行动”也进入了“第四轮拯救”,显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恶化趋势的高度关注,其救市频率和力度异常罕见。

  当去年3月次贷危机初露端倪时,美联储最初采取了“安抚”策略。很显然,政府当时幷未意识到“次贷危机猛于虎”。去年5月1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信心十足地说:“次贷危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次贷危机已经得到控制”。

  第一轮救市。随着次贷危机的发酵,美联储从去年8月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阶段,此为“第一轮救市”。去年9月18日,美联储一举把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2008年1月21日与22日,面对美国股市爆发“黑色周一”和“黑色周二”,迫使伯南克10天内连续两次大幅度降息125个基本点。

  第二轮救市。2008年2月13日,布什签署减税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通过刺激消费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此为“第二轮救市”。由于市场流动性缺失,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下降,美国宏观经济可能步入衰退,也是布什紧急减税的重要背景。由于减税的真正实施拖到了5月,大部分退税对象在7月才收到退税支票,减税对刺激经济的正面影响,至此幷未显现出来。

  第三轮救市。面对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巨额亏损,美联储联合了西方央行联手干预,分批次给遭受重大损失的银行注资,此为“第三轮救市”。据统计,西方10国共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缓解了因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压力,一定程度减缓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第四轮救市。7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内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奴,此为“第四轮救市”。在财长保尔森看来,“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的巨额抵押贷款对稳定美国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不得不救。

  美国政府四次救市

  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重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信心。

1933年美国“新政”

  这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干预股市行为。1929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当时 “市场不干预主义”占垄断地位,美联储面对股灾袖手旁观,造成了股市崩溃和大萧条。罗斯福上台后,实施“新政”,着手建立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开辟了政府干预市场的新路。

  1987年10月的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一天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 22.6%,引发了全球性股灾。次日,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以鼓舞信心。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指挥美联储购买大量国债,又让联邦基金利率在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政府支持一些大公司收购其他企业的股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1987年股灾没有造成美国经济衰退。

  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

  2001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狂跌至2000点。对此,美联储采取了持续的扩张性政策,在有效救助股市的同时,也导致了消费和借贷过快增长,从而造成了房产市场的泡沫。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当时的扩张政策为如今的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7年次贷危机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一直呈现蔓延幷深化的趋势。对此,美国国内各方纷纷出招,救市措施频发,但其效果还需要观察。

  本轮救市彰显“新政”手法

  此次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多少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类似:问题都出现在资金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对于政府频繁的干预行动,《新闻周刊》发出疑问,金融危机是否引起政府与华尔街共生关系的重构?这种重构在“罗斯福新政”时代发生过,当时政府采取了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而这次政府的援手,更像1933年“大萧条”时代的处理手法。

该周刊指出,做出以上的判断,幷非单纯因为CNN在不断地播放当年民众在破产银行门前排长龙的镜头;更重要的是,75年前的那场经济大危机,在经历了两届亲商界的共和党总统执政后,华尔街最后只有自己吞下了过度贪婪、过分自信与机制缺陷的恶果,教训实在深刻。当然,今昔危机的起因是有所不同的:昔日是股市暴跌引发,如今则是次贷引发。但危机蔓延的后果,无疑都是侵蚀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面对信心的崩溃,美国联邦政府才选择了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介入。1933年时的 “罗斯福新政”,留下了很多具有标杆意义的里程碑,完善的金融基础体系被证明是很重要的。1933年的《银行法》创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迫使很多银行必须遵循其规则。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引进了对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此后的10年中,“房利美”这个抵押贷款协会的创立,复苏了休眠的抵押市场。纽约大学历史学家理查德·萨拉说:“这完全就是金融系统的大规模重组。”

  尽管“罗斯福新政”遭遇了来自金融部门的反对,但的确对化解危机发挥了作用。这种带有中途拦截、强化监管、提供担保与制定规则于一体的“混合”措施,都被证明是持久有效的。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显然熟稔美国政府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其《大萧条》(伯南克进入政界前的一部深入剖析、幷备受学术界称道的学术著作)中,伯南克提到:“唯有1933年~1935年对金融系统修复的‘新政’,才推动了美国经济缓慢地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来。”

  当然,面对如今政府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行为,也存有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就认为,两大房商以其重要性“绑架了”美国政府,迫使政府最终拿纳税人的钱为两个机构不负责任的市场行为埋单,这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准国有化”行为。
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房地产业元气大伤,不仅房价出现大幅回落,许多房地产项目也被迫停工。短期之内,美国经济很难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进入7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冲击波,原本被期待会逐步消除;但殊不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金融困境,使得“次贷危机”进入了更加动荡、更加深入的阶段,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整个金融领域和经济基本面蔓延,也迎来了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试图再次力挽狂澜、“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强势干预行动。

  面对美国继续动荡的金融市场,美国媒体发出了“美国经济是否步入大衰退的周期?”的追问,有些权威杂志甚至还联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步入“大萧条”的年代。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正试图借鉴化解历次经济危机经验——尤其是借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新政”的干预手法,化解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避免美国经济进一步滑入“萧条与衰退”的漩涡。

  近日,美国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幅漫画:油桶从天上往下砸(指高油价),白宫的房子摇摇欲坠(指房价下跌),人们纷纷朝外逃(指市场信心缺失),只有布什在阳台上高喊:“我们仍能渡过难关!”如此场景,正是全球对当前美国经济险象环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12个月现四次冲击波

  7月2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援助法案,时刻准备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足够信贷,帮助两家抵押贷款机构走出困境。此举拉开了政府第四轮“救市”的序幕,也拉开了全球对美国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深度担忧。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纵观一年多来美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已经发展到了“第四波”。

  次贷引发的第一波冲击,始于去年七八月份。当时危机集中显现,大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年末的房地产数据显示,美国房产市场达到15年来最糟糕的水平。

  第二波冲击则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使得全球金融系统受到极大冲击;

第三波冲击出现于今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大幅降息75个基点。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共同撮合下,最终由摩根大通幷购了贝尔斯登。

  第四波冲击出现于今年7月份。7月14日,美国一家位于加州的房贷机构——印地麦克银行宣布倒闭,在短短11天中被储户提走了13亿美元,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的规模。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未来美国将有150家银行会倒闭。与此同时,7月21日,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股价一度被“腰斩”,昭示着次贷危机“第四波冲击”的到来。

  截至7月为止,美国“次贷风暴”的蔓延,已经导致美国80多家房贷机构纷纷破产,全美10大房贷机构仅剩几家,整个房贷市场的基本架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预示着美国经济衰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美国国民缺乏消费信心

  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沉重地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1月份为110,此后是一路下滑,至今年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到了1982年以来最低点。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消费信心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衰退论”乌云压顶

  如果说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人们对美国经济是否开始衰退还存在争议的话,如今类似争议则逐渐成为定论。此前,以美国政府为主的官方更多对美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但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入困境的现实,使得先前的乐观预测一扫而空。

  面对信贷危机、房市恶化、零售疲软、股市大跌的情势下,美国政府频繁出手,虽然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但也产生了“衰退即将到来”的预期,使得恐慌的幽灵在市场上空游荡。一些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或正处于衰退的边缘,而且,美国的这次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由次贷引发的美国消费动力疲软和信贷萎缩,将至少持续2—3年,即2010年前美国经济不会走出低谷。

  对于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美国金融界大腕的“话语”颇受关注。金融大鳄索罗斯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均沮丧地表示,次贷危机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60年来最深重的危机。索罗斯进一步指出,次贷危机将给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造成严重损害。建筑业巨头伊莱·布罗德甚至表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提醒美国应设法避免上世纪30年代那样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美国进入第四轮“救市”

  如果说次贷危机引发了“第四波冲击”的话,那么政府的“救市行动”也进入了“第四轮拯救”,显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恶化趋势的高度关注,其救市频率和力度异常罕见。

  当去年3月次贷危机初露端倪时,美联储最初采取了“安抚”策略。很显然,政府当时幷未意识到“次贷危机猛于虎”。去年5月1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信心十足地说:“次贷危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次贷危机已经得到控制”。

  第一轮救市。随着次贷危机的发酵,美联储从去年8月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阶段,此为“第一轮救市”。去年9月18日,美联储一举把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2008年1月21日与22日,面对美国股市爆发“黑色周一”和“黑色周二”,迫使伯南克10天内连续两次大幅度降息125个基本点。

  第二轮救市。2008年2月13日,布什签署减税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通过刺激消费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此为“第二轮救市”。由于市场流动性缺失,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下降,美国宏观经济可能步入衰退,也是布什紧急减税的重要背景。由于减税的真正实施拖到了5月,大部分退税对象在7月才收到退税支票,减税对刺激经济的正面影响,至此幷未显现出来。

  第三轮救市。面对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巨额亏损,美联储联合了西方央行联手干预,分批次给遭受重大损失的银行注资,此为“第三轮救市”。据统计,西方10国共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缓解了因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压力,一定程度减缓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第四轮救市。7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内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奴,此为“第四轮救市”。在财长保尔森看来,“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的巨额抵押贷款对稳定美国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不得不救。

  美国政府四次救市

  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重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信心。

1933年美国“新政”

  这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干预股市行为。1929年,美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当时 “市场不干预主义”占垄断地位,美联储面对股灾袖手旁观,造成了股市崩溃和大萧条。罗斯福上台后,实施“新政”,着手建立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开辟了政府干预市场的新路。

  1987年10月的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一天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 22.6%,引发了全球性股灾。次日,白宫发表声明表示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以鼓舞信心。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指挥美联储购买大量国债,又让联邦基金利率在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政府支持一些大公司收购其他企业的股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最终1987年股灾没有造成美国经济衰退。

  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

  2001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狂跌至2000点。对此,美联储采取了持续的扩张性政策,在有效救助股市的同时,也导致了消费和借贷过快增长,从而造成了房产市场的泡沫。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当时的扩张政策为如今的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7年次贷危机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一直呈现蔓延幷深化的趋势。对此,美国国内各方纷纷出招,救市措施频发,但其效果还需要观察。

  本轮救市彰显“新政”手法

  此次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多少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类似:问题都出现在资金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对于政府频繁的干预行动,《新闻周刊》发出疑问,金融危机是否引起政府与华尔街共生关系的重构?这种重构在“罗斯福新政”时代发生过,当时政府采取了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而这次政府的援手,更像1933年“大萧条”时代的处理手法。

该周刊指出,做出以上的判断,幷非单纯因为CNN在不断地播放当年民众在破产银行门前排长龙的镜头;更重要的是,75年前的那场经济大危机,在经历了两届亲商界的共和党总统执政后,华尔街最后只有自己吞下了过度贪婪、过分自信与机制缺陷的恶果,教训实在深刻。当然,今昔危机的起因是有所不同的:昔日是股市暴跌引发,如今则是次贷引发。但危机蔓延的后果,无疑都是侵蚀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面对信心的崩溃,美国联邦政府才选择了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介入。1933年时的 “罗斯福新政”,留下了很多具有标杆意义的里程碑,完善的金融基础体系被证明是很重要的。1933年的《银行法》创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迫使很多银行必须遵循其规则。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引进了对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此后的10年中,“房利美”这个抵押贷款协会的创立,复苏了休眠的抵押市场。纽约大学历史学家理查德·萨拉说:“这完全就是金融系统的大规模重组。”

  尽管“罗斯福新政”遭遇了来自金融部门的反对,但的确对化解危机发挥了作用。这种带有中途拦截、强化监管、提供担保与制定规则于一体的“混合”措施,都被证明是持久有效的。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显然熟稔美国政府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其《大萧条》(伯南克进入政界前的一部深入剖析、幷备受学术界称道的学术著作)中,伯南克提到:“唯有1933年~1935年对金融系统修复的‘新政’,才推动了美国经济缓慢地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来。”

  当然,面对如今政府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行为,也存有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就认为,两大房商以其重要性“绑架了”美国政府,迫使政府最终拿纳税人的钱为两个机构不负责任的市场行为埋单,这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准国有化”行为。
一些经济学家就认为,两大房商以其重要性“绑架了”美国政府,迫使政府最终拿纳税人的钱为两个机构不负责任的市场行为埋单,这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准国有化”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跟中国房产商绑架了银行一样
建议版主转移到财经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