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登基照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6:05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将袁世凯描绘成一位有本事、有贡献、开明进步、有情有义、带浓重人文色彩的“共和英雄”,他推行的政策是“引进新生事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认为袁世凯多少有点像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沙俄末代铁腕首相斯托雷平,而不是什么“独夫民贼”。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将袁世凯描绘成一位有本事、有贡献、开明进步、有情有义、带浓重人文色彩的“共和英雄”,他推行的政策是“引进新生事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认为袁世凯多少有点像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沙俄末代铁腕首相斯托雷平,而不是什么“独夫民贼”。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
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
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惹宓弁宋唬敌泄埠汀?br />
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原帖由 ☆龙骑兵☆ 于 2008-6-12 11:35 发表
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 ...

最后一张是任北洋大臣小站练兵的照片
也是一世英雄啊。
坏就坏在登基上了,不然现在天安门上挂的说不定还是袁大头呢。
“鹿眼”老袁
想复周礼...想用汉民族主义的旗帜夯起帝王大业,也不成了
早50年有此一人民族英雄也
原帖由 壮圆郎 于 2008-6-12 23:21 发表
也是一世英雄啊。

是枭雄!!!!
  会见外宾的那张照片里面看见了牧野伸显,了不得的人物啊.........
袁世凯功过55开吧~
绝对是乱世枭雄。只是太工于心计,还缺乏必要的磨练,不似李文忠公早年在曾文正公手下经历的磨练。
太傻,太傻

与其三心二意地被儿子推上火炉,不如直接跟克定说,我做曹操,汝做曹丕
LS的葛优是假的把,真葛优没傻到这个地步
晚清史必读的国之栋梁人物之一。

然从曾至李而至袁,个人的感觉是气概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