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事实的典型塑造终将失信于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14:47
中国青年报 刘吉桂曾经是一个抗灾救人的典型。两个月前,一些媒体这样报道他的事迹:“因为一场冰雪,湖南农民刘吉桂从翻倒的长途客车中救下了44名湖北旅客,他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并不宽裕的家中,一住就是五天,这五天里,刘吉桂家的米缸几乎都被吃空了,可是他毫无怨言,每天冒着冰雪去菜市场买菜,让这44名旅客感到春天一般的
温暖。”

    事情突然发生了180度转弯。央视编导请受到救助者录制节目遭到拒绝后,在网上发帖,质疑“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随后,受救者出面澄清事实,整个救助过程并非免费,而是收取了伙食费、住宿费、担架费、劳务费以及茶钱等共计七八千元。(综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报道)

    典型轰然倒塌,刘吉桂事件向着丑闻变化。本来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一辆大巴车在漫天风雪中出了车祸,44名司乘人员得到农民刘吉桂三兄弟的救助,司乘人员也支付了报酬。救人求回报,原本无可厚非,可正常事件最后变得不正常了,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刘吉桂成了“品德高尚”的典型。如某网站的一篇评论所说,媒体按照某种既定的“扭曲的道德观”裁剪了此事,要将刘吉桂塑造成圣人、不惜倾家荡产去免费救助遭遇车祸的司乘人员的圣人。

    我无意就刘吉桂本人行为的恰当与否展开讨论,也没法展开讨论,因为事件过程并没有被真实还原在我们眼前,或许永远也不会还原了。我想强调的只是,如果彼时需要的不是一个救灾的“正面典型”,那么,采取同样的手段或隐瞒或夸张其他细节,刘吉桂完全可能被塑造成乘人之危、利令智昏的“反面典型”。

    事件发展至此,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刘吉桂的具体行为恰当与否、是否需要感恩,而是为什么事实真相被刻意隐瞒、扭曲?

    不要以为这样的任意塑造多么有威力。实际上,就在这样的任意塑造中,塑造者早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无论说好说坏,兴许能偶然的一助谈兴,但最后剩下的,却永远是一片空白,越来越少有人当真。真正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有关报道虚伪、丑陋和可笑。

    相关报道似乎最早见于湖南卫视的募捐晚会,我不知道,当初编导是怎样说服了刘吉桂与44名司乘人员共同隐瞒真相,将刘吉桂塑造成圣人的。我能够想象得到的是,彼时彼刻,原本很可能存在于44名司乘人员心底的真诚感激,可能就完全淡化了;这家电视台的公信力,也应该在他们心底坍塌了。他们不会再相信这家媒体,甚至不会再相信任何一家媒体,他们还会将这种不信任传递给身边的人。当事人就这样被“拔高”,被广为传颂,本应“怀疑一切”的媒体,真的就没有发现破绽?

    是的,这件事也许要彻底拉上帷幕了,不太可能有严谨的调查、严厉的叱责、严肃的追究,因为这样“合乎时宜”的塑造与扭曲,实在是太正确了;那天晚上的捐赠者,也不大可能愤怒地要求索回自己的捐款。日子会一天天地过,类似的塑造还会一次又一次被揭穿,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公信力与职业尊严悄悄坍塌。

    真的有必要反思,我们在报道的时候,是否曾刻意地隐瞒事实真相?这样的隐瞒,究竟出于什么需要?(许斌)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4/08/content_7937014.htm中国青年报 刘吉桂曾经是一个抗灾救人的典型。两个月前,一些媒体这样报道他的事迹:“因为一场冰雪,湖南农民刘吉桂从翻倒的长途客车中救下了44名湖北旅客,他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并不宽裕的家中,一住就是五天,这五天里,刘吉桂家的米缸几乎都被吃空了,可是他毫无怨言,每天冒着冰雪去菜市场买菜,让这44名旅客感到春天一般的
温暖。”

    事情突然发生了180度转弯。央视编导请受到救助者录制节目遭到拒绝后,在网上发帖,质疑“44个被救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随后,受救者出面澄清事实,整个救助过程并非免费,而是收取了伙食费、住宿费、担架费、劳务费以及茶钱等共计七八千元。(综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报道)

    典型轰然倒塌,刘吉桂事件向着丑闻变化。本来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一辆大巴车在漫天风雪中出了车祸,44名司乘人员得到农民刘吉桂三兄弟的救助,司乘人员也支付了报酬。救人求回报,原本无可厚非,可正常事件最后变得不正常了,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刘吉桂成了“品德高尚”的典型。如某网站的一篇评论所说,媒体按照某种既定的“扭曲的道德观”裁剪了此事,要将刘吉桂塑造成圣人、不惜倾家荡产去免费救助遭遇车祸的司乘人员的圣人。

    我无意就刘吉桂本人行为的恰当与否展开讨论,也没法展开讨论,因为事件过程并没有被真实还原在我们眼前,或许永远也不会还原了。我想强调的只是,如果彼时需要的不是一个救灾的“正面典型”,那么,采取同样的手段或隐瞒或夸张其他细节,刘吉桂完全可能被塑造成乘人之危、利令智昏的“反面典型”。

    事件发展至此,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刘吉桂的具体行为恰当与否、是否需要感恩,而是为什么事实真相被刻意隐瞒、扭曲?

    不要以为这样的任意塑造多么有威力。实际上,就在这样的任意塑造中,塑造者早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无论说好说坏,兴许能偶然的一助谈兴,但最后剩下的,却永远是一片空白,越来越少有人当真。真正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有关报道虚伪、丑陋和可笑。

    相关报道似乎最早见于湖南卫视的募捐晚会,我不知道,当初编导是怎样说服了刘吉桂与44名司乘人员共同隐瞒真相,将刘吉桂塑造成圣人的。我能够想象得到的是,彼时彼刻,原本很可能存在于44名司乘人员心底的真诚感激,可能就完全淡化了;这家电视台的公信力,也应该在他们心底坍塌了。他们不会再相信这家媒体,甚至不会再相信任何一家媒体,他们还会将这种不信任传递给身边的人。当事人就这样被“拔高”,被广为传颂,本应“怀疑一切”的媒体,真的就没有发现破绽?

    是的,这件事也许要彻底拉上帷幕了,不太可能有严谨的调查、严厉的叱责、严肃的追究,因为这样“合乎时宜”的塑造与扭曲,实在是太正确了;那天晚上的捐赠者,也不大可能愤怒地要求索回自己的捐款。日子会一天天地过,类似的塑造还会一次又一次被揭穿,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公信力与职业尊严悄悄坍塌。

    真的有必要反思,我们在报道的时候,是否曾刻意地隐瞒事实真相?这样的隐瞒,究竟出于什么需要?(许斌)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4/08/content_7937014.htm
原始的宣传方法目前还被大人们使用,就是找英雄树楷模歌颂美化。。。。。

在今天人们只能当样板戏来看,就是看戏罢了,表演者和导演们还沾沾自喜,有他们清醒的那天。
  哈哈,被揭露了吧?现在造谣没有那么容易;P
湖南卫视,臭不可闻。
周老虎仍然会被提起:D
周老虎是公信力的转折点呀


央视的报道:

1月25号清晨6点,由于路面太滑,这辆长途客车倾倒在高速路边。车上44名乘客,有37名是女性和小孩。由于天冷,又是大清早,高速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就在大家几乎绝望时,突然出现的一个身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事故车司机:他就帮忙把那个铁门搞开、砸开、在门口生火,让我们进来烤火,我们把人员全部疏散到他这里来,他就做饭给我们吃。

    这个人就是刘吉桂。高速护栏上的这个豁口,就是刘吉贵营救时打开的唯一通道。

    衡阳农民 刘吉桂 :把栏杆剪开,就让他们在我家里烤火。 烤完火以后我就安排他们的食宿,各方面。

    旅客:(住几天了)住4天了,大家不敢想象,这么冷的天,零下几度,那样下来的话肯定不敢想象。

    为了把这四十几个人安顿好,刘吉桂不但把自家的床位被子全部让出,还挨家挨户地去找老乡帮忙,直到把所有的人全部安置好。

    衡阳农民 刘吉桂:我买菜煮饭,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跑市场 , 跑到十一点钟才回家, 每天用水 ,用水不出, 到那底下两公里路去挑水供他们用。

    事故司机: 我们一辈子都记得他,感谢他,说心里话。

    除了一名司机右腿在事故中受伤外,其他人目前都安然无恙。

http://news.cctv.com/special/haoren/20080204/104858.shtml

没看出来哪里是扭曲事实的,也不知道谁在失信于民,因为通篇就没提到一个钱字。

央视的报道:

1月25号清晨6点,由于路面太滑,这辆长途客车倾倒在高速路边。车上44名乘客,有37名是女性和小孩。由于天冷,又是大清早,高速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就在大家几乎绝望时,突然出现的一个身影,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事故车司机:他就帮忙把那个铁门搞开、砸开、在门口生火,让我们进来烤火,我们把人员全部疏散到他这里来,他就做饭给我们吃。

    这个人就是刘吉桂。高速护栏上的这个豁口,就是刘吉贵营救时打开的唯一通道。

    衡阳农民 刘吉桂 :把栏杆剪开,就让他们在我家里烤火。 烤完火以后我就安排他们的食宿,各方面。

    旅客:(住几天了)住4天了,大家不敢想象,这么冷的天,零下几度,那样下来的话肯定不敢想象。

    为了把这四十几个人安顿好,刘吉桂不但把自家的床位被子全部让出,还挨家挨户地去找老乡帮忙,直到把所有的人全部安置好。

    衡阳农民 刘吉桂:我买菜煮饭,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跑市场 , 跑到十一点钟才回家, 每天用水 ,用水不出, 到那底下两公里路去挑水供他们用。

    事故司机: 我们一辈子都记得他,感谢他,说心里话。

    除了一名司机右腿在事故中受伤外,其他人目前都安然无恙。

http://news.cctv.com/special/haoren/20080204/104858.shtml

没看出来哪里是扭曲事实的,也不知道谁在失信于民,因为通篇就没提到一个钱字。
鸡颈 发表于 2009-9-21 17:09

楼主正文明显说的是 湖南卫视。
鸡颈 发表于 2009-9-21 17:09
央视的报道并没问题,是湖南卫视添油加醋把刘吉桂弄成一大圣人。
呃,湖南卫视啥时候也算公信力的一部分了?{:3_83:}
原来是一年半的新闻


其实我觉得把事实真相报道出来对大家都好,无论是对救人者、被救者、媒体还是公众!

在那种情况下,收取一些报酬无可厚非难道44条人命不值那几千元吗?如果救人都必须要无偿,那这个世上好人只会越来越少。

想起个故事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子贡(西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善于经商,经济基础雄厚,口才很好。

       子路(西元前542年—前480年),本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春秋时鲁国人,少孔子时九岁。生性至孝,喜好勇力。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鲁国有一种国法,凡是鲁人有替人在诸侯间,赎回被虏获臣妾的人,都可以向官府领赏金。有一次,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赏金。

        孔子听到这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子贡这事做错了,说到圣人做事的原则,要考虑到可以移风易俗。所教导的方法。可以使老百姓施行,不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现在鲁国,有钱人少,贫穷人多。如果接受赏金,就以为是不廉洁,那还有谁愿意去赎人呢?从今以后,恐怕不会有富人替人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有一次,子路救起一个溺水的人,那人赠送一头牛当谢礼,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此时后,非常高兴地说:“从现在开始,鲁国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从世俗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优良的行为;子路接受赠牛,是低劣的行为,但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由此可见,世人做事,不是在论眼前的优劣,而是在论未来的流弊;不是在论一时的成败,而是在论长久的影响;不是在论一身的毁誉,而是在论天下的利害。

其实我觉得把事实真相报道出来对大家都好,无论是对救人者、被救者、媒体还是公众!

在那种情况下,收取一些报酬无可厚非难道44条人命不值那几千元吗?如果救人都必须要无偿,那这个世上好人只会越来越少。

想起个故事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子贡(西元前520年—?),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善于经商,经济基础雄厚,口才很好。

       子路(西元前542年—前480年),本名仲由,子路是他的字,春秋时鲁国人,少孔子时九岁。生性至孝,喜好勇力。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鲁国有一种国法,凡是鲁人有替人在诸侯间,赎回被虏获臣妾的人,都可以向官府领赏金。有一次,子贡赎了人,却不接受赏金。

        孔子听到这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子贡这事做错了,说到圣人做事的原则,要考虑到可以移风易俗。所教导的方法。可以使老百姓施行,不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现在鲁国,有钱人少,贫穷人多。如果接受赏金,就以为是不廉洁,那还有谁愿意去赎人呢?从今以后,恐怕不会有富人替人向诸侯赎人了。”

       后来有一次,子路救起一个溺水的人,那人赠送一头牛当谢礼,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此时后,非常高兴地说:“从现在开始,鲁国会有很多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从世俗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优良的行为;子路接受赠牛,是低劣的行为,但孔子却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由此可见,世人做事,不是在论眼前的优劣,而是在论未来的流弊;不是在论一时的成败,而是在论长久的影响;不是在论一身的毁誉,而是在论天下的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