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大佬给介绍介绍我国的无人机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7:12
哪个大佬给介绍介绍我国的无人机呀哪个大佬给介绍介绍我国的无人机呀
自己放狗搜啊,搜不到的也没人敢跟你说了.显然TG的无人机项目的保密程度更高:D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9-5 21:58 发表
自己放狗搜啊,搜不到的也没人敢跟你说了.显然TG的无人机项目的保密程度更高:D

:L 俺想听大佬讲课
:D 不是很差。:D 世界可一排名的;P ;P :P
密集编队和加油估计够呛。。。。。
原帖由 独翔翼 于 2007-9-5 22:00 发表

:L 俺想听大佬讲课

你得给讲完课的大佬送饭啊.......:L
说个不犯忌讳的.北边某厂忽悠上面,想骗银子,扬言我们的无人机水平和某邪恶轴心只差5年-----纯属扯淡!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9-5 22:16 发表

你得给讲完课的大佬送饭啊.......:L
说个不犯忌讳的.北边某厂忽悠上面,想骗银子,扬言我们的无人机水平和某邪恶轴心只差5年-----纯属扯淡!

要不二锅头老大先给讲讲
我保证给你送饭:D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9-5 22:16 发表

你得给讲完课的大佬送饭啊.......:L
说个不犯忌讳的.北边某厂忽悠上面,想骗银子,扬言我们的无人机水平和某邪恶轴心只差5年-----纯属扯淡!

:D 估计说错了。是15年。少了一个字:P
说的暗箭嘛,风洞都没进过。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9-5 22:29 发表
说的暗箭嘛,风洞都没进过。

不错 又来个学霸
快给讲讲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9-5 22:29 发表
说的暗箭嘛,风洞都没进过。

:( 我绝对不相信。还没进过风洞???一连2年都摆出来了勒。怎么还会没进风洞的????火花大大给讲下:P
进了风洞才奇特了,他自己要去的任务不干去干那个?除非他吃饱了要拉稀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7-9-5 22:39 发表
进了风洞才奇特了,他自己要去的任务不干去干那个?除非他吃饱了要拉稀

[:a1:] [:a1:] [:a1:] 不是除了暗箭还有一个有人型么?但貌似。。。。那机翼。。
:lol :lol
原帖由 二锅头爱好者 于 2007-9-5 22:16 发表

你得给讲完课的大佬送饭啊.......:L
说个不犯忌讳的.北边某厂忽悠上面,想骗银子,扬言我们的无人机水平和某邪恶轴心只差5年-----纯属扯淡!

不好意思,这不叫忽悠.:lol
怎么半天没一个大佬愿意科普阿
哈,我给菜鸟讲讲长空系列吧,那是相当的XXXXXXx..........:D
原帖由 老军事迷 于 2007-9-5 22:58 发表
哈,我给菜鸟讲讲长空系列吧,那是相当的XXXXXXx..........:D

恩  好  鼓掌欢迎  不许忽悠人  否则弹JJ弹到死:D
在第六届珠海航展上,我国展出的各款无人机格外引人注目,向国内外显示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力量。然而,我国能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应该说是几十年来技术积累的结果。回顾我国无人机四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仿制为主,改进提高
◎发展起点:CK-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无人机研究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当时世界各国的无人机主要是无人靶机,由于我国当时没有能力生产无人靶机,航空武器靶场试验使用的无人靶机全部从苏联进口。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了对华技术援助,我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不足。为了改变国防事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境况,国家下决心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成了CK-1(长空一号)无人靶机的诞生。此前,我国科技人员已经从有人驾驶飞机技术着手,基本掌握了苏联安-2和伊尔-28两种飞机的自动驾驶规律,在此基础上,CK-1于1968年开始研制,同年10月首飞,1976年完成定型试飞,结束了中国没有无人靶机的历史,为今后的逐步改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K-1是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高亚音速靶机,可供防空部队训练打靶使用。该机采用典型高亚音速布局,机身细长呈流线型,采用大展弦比平直机翼,矩形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机身前、后段为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翼尖短舱、尾翼翼尖、进气道唇口、机头与机尾罩均用玻璃钢制造。发动机及其进气道设计于机身下部。当时的无人机起飞方式大都采用载机放飞,不但维护使用成本较高,也限制了作战使用的灵活性。在研制过程中,无人机方面的专家赵煦将军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地面起飞车的办法,即把靶机原来的空中放飞改为由地面直接放飞。起飞时,飞机发动机启动,带动发射车开始滑跑,发射车内装有航向自动纠偏系统,确保在1000米滑跑距离内航向偏离维持在30米内,当滑跑速度达到275千米/小时的时候,飞机脱离发射车开始按预定程序爬高,起飞85秒后转入机上程序控制飞行,并由地面站进行无线电指令遥控。任务结束后,无线电指令引导靶机至着陆场,在500米高度自动拉起,然后进入无动力下滑,接地时保持较大的仰角,尾部先着地,靠发动机吊舱和尾喷口吸收部分撞击能量,然后实现主体部分回收,机体经修复后可再次使用。由于先前的这种硬着陆方式在使用维护上存在缺陷,在后续的改进型号中已经改用了伞降回收的方式。同时,CK-1的发动机也用歼-6的涡喷-6代替了原来的无人机发动机,使得靶机动力增加了近7倍。CK-1作为靶机使用时,能往返进入射击区域2~3次,以便进行多次训练。因CK-1本身体积较小,为在视觉上模拟体积较大的飞机,增强红外和雷达特征,机上还可以根据需要安装曳光管、拉烟管、红外增强翼尖吊舱、被动式雷达回波角反射器等。
◎CK-1改型系列
早期发展的CK-1基本型仅为中高空高亚音速靶机,此后根据不同任务又发展了不同改型,从而满足了军方的多种需求,例如CK-1A、CK-1B和CK-1E。CK-1A用于核武器试验的取样工作。该机主要的改进是增加了外挂吊舱,使飞机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仪器。1977年,CK-1A开始执行原子弹空爆取样任务,并很快完全取代了有人机取样。后来,为了配合当时HQ-7低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试验和研制,科研人员又研制了CK-1B低空和CK-1E超低空靶机。
CK-1B低空型于1982年2月开始设计,1982年6月试飞成功,1982年11月16日设计定型,此后开始小批量生产。CK-1E机上则装有5个被动式雷达回波增强器、角反射器,用来模拟真实飞机的几何尺寸。
1983年初,为满足新型导弹试射的需要,军方提出要装备一种高速大机动飞行的无人机。当时计划从美国进口10架机动性能甚佳的“火蜂”无人靶机,但是要数目不小的一笔外汇支出。鉴于此,当时“火蜂”考察组成员之-的赵煦将军,在了解了“火蜂”的性能后,提出了自行改进出CK-1C高机动型的建议。而后,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CK-1C的设计、试验和制造工作。CK-1C高机动型具有高机动盘旋能力,用于空空导弹和歼击机鉴定试验。
在超音速无人靶机研制过程中,国外曾有人断言“中国搞超音速无人机至少要20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4年时间,就先后突破了音障、超音速激波等理论难关,使我国无人靶机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K-1是我国无人机发展的起点,属于开山之作,在我国无人机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CK-1家族满足了军方和民用的多种要求,如靶机、采样、监控等。目前,改进后的“长空”型无人靶机性能稳定可靠,仍然广泛地服役于部队,作为打靶训练使用,在部队的军事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功飞跃:WZ-5
所谓“不打不相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空军就曾击落过几架隶属于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火蜂”式无人侦察机。为了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1969年,国家下达了研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的任务。这型侦察机就是从“火蜂”式无人机仿制而来,被命名为无侦-5(WZ-5)型无人机,出口型号命名为CH-1,即长虹一号,主要用于执行军事侦察、高空摄影、地质勘测、大气采样等任务。WZ-5于1972年制造了两架原型机,随后首飞成功,1975年大高度中航程试飞成功,1976年制造出两架全部使用国产材料的样机,1978年完成定型试飞;1980年国家批准WZ-5设计定型:从1981年起,WZ-5开始装备部队,在战术侦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WZ-5是一种在高空、高亚音速条件下飞行,执行昼间高空摄影侦察任务的无人机,它配有光学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前视红外摄像机等。它使用的可见光照相机能绕其纵轴左右摇摆,从5个窗口进行拍摄。飞机上还装有一台小型、短寿命的涡喷-11发动机,一整套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电遥控遥测系统。飞机本身无起落架等起飞着陆装置,需由大型飞机带飞到4000~5000米的高度投放。母机最初是经过特殊改进的图-4“公牛”式轰炸机,后改为运-8E型运输机。WZ-5空中投放后会自动爬升到工作高度,然后在飞行中按预编程序控制高度、航速、飞行时间和航程,完成任务后自动返航,飞到回收区上空在程控或遥控状态下进行伞降回收。
WZ-5无人机曾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投入使用,目前仍作为一种远程无人侦察机在部队服役,广泛应用于昼夜空中侦察、战场监视、目标定位、校正火炮射击、战场毁伤评估、边境巡逻等。据最新报道显示,安装有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的改进型WZ-5已进入现役。
◎靶-5乙系列靶机
除了WZ-5外,在此期间,我国还将退役的米格-15比斯飞机改进为靶-5乙中高空靶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低空、电子干扰、雷达增强等各型靶机,形成靶-5乙系列靶机。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引研并举,加速发展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无人机用途大为扩充,除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如战场监侦、电子对抗、目标指示、战果评估、通信中继外,也用于大地测绘、资源探测、大气采样、灾情监视、交通管理等民用领域,因此多用途无人机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主流。此时,我国除了引进国外先进无人机“哈比”外,也自主研制了一系列多用途无人机,例如1996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ASN系列多用途无人机。
◎雷达杀手:“哈比”反辐射无人机
我国在无人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以色列引进了较为先进的“哈比”反辐射无人机,为不断充实提高我国无人机技术提供了借鉴。
“哈比”反辐射无人机可以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信号,搜索、跟踪并摧毁地面雷达。该无人机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用于攻击目标的反辐射无人机,二是用于控制和运输的地面发射平台。系统基本火力单元由54架无人机、1辆地面控制车、3辆发射车和辅助设备组成。每辆发射车装有9个发射箱,按照3层3排固定安装,每个箱内分两层各装一架无人机,因此一辆发射车共有18架。系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能根据作战需要迅速转移并展开发射,无需较多的操作人员,特别有利于作战使用和后勤保障,可以在苛刻的战场条件下使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武器系统。
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哈比”无人机采用小展弦比三角翼无尾布局,机身呈圆柱状,与机翼融合为一体,飞行操纵翼面主要是机翼后缘的全翼展升降副翼和翼尖垂尾的方向舵。为提高攻击精度,该无人机在机翼上下表面分别嵌有4个折叠式直接侧力板,用于无人机飞行中实现无倾斜水平转弯,以便及时地调整导航精度,也可在最终向目标俯冲时起到稳定作用。
“哈比”无人机由铝材制成,具有强度高和成本低的优点。整架飞机的发射质量约为125千克,最大任务载荷70千克。由于表面覆有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机体雷达反射截面积很小,而且红外和光学特征也很小,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哈比”无人机头部装有被动雷达导引头,可对截获的不同雷达信号进行分选、判断,然后从中识别出预先存储的目标信号,最后进行跟踪攻击。因此,“哈比”可以主动攻击随机出现或瞬间变化的目标,抗雷达关机能力较强,而不是简单的反应性攻击。“哈比”无人机能够攻击的雷达辐射源带宽为2~18兆赫,攻击精度达到5米。
◎空中多面手:ASN系列无人机
在我国自主研制的ASN系列无人机中,ASN-206是我军较为先进的一种无人机,它是一种带实时视频侦察系统的短程多用途无人机,为我军前线侦察的一把利器。
ASN-206于1996年在珠海国际航展上展出,现已投入批量生产。该机配套完整、功能齐全、性能先进、适合野外条件使用,全系统包括6-10架飞机和1套地面站。地面站由指挥控制车、机动控制车、发射车、电源车、情报处理车、维修车和运输车等组成。可用于昼夜空中侦察、战场监视、侦察目标定位、校正火炮射击、战场毁伤评估、边境巡逻等军事领域,也可用于航空摄影、地球物理、探矿、灾情监测、海岸缉私等民用领域。飞机采用后推式双尾撑结构形式,具有数字式飞机控制与管理系统、综合无线电系统和先进任务设备,可以在150千米远的纵深范围内昼夜执行作战任务。侦察情报信息可实时传输至地面站,以便于使用方进行观察和监视。而定位校射系统能为打击武器实时的指示地面目标的坐标并校正火炮射击。ASN-206利用固体火箭助飞,伞降回收,可多次使用,不需要专用起降跑道。
在ASN系列无人机中,还有一款值得一提,它就是ASN-104。ASN-104是一种小型低空低速无人驾驶侦察机,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和民用航空测量。它能为陆军提供向敌方纵深60千米以内战场的空中侦察和实时监视。全系统配备有侦察机6架,地面站1套。该机不需机场和跑道,借助火箭助推起飞。起飞完成后,火箭自动脱落。飞机采用降落伞回收。
ASN-104的遥控距离为60千米,其发展型ASN-105的遥控距离为100千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自主创新,百舸争流
海湾战争之后,在军事需求的推动和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世界无人机技术获得飞跃式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的无人机研究也呈现出自主创新,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从事无人机研究的单位增多,各种型号的新型无人机令人目不暇接,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军大量老旧歼-5、歼-6、歼-7战机的退役,军工科技人员正在将它们改成无人侦察/攻击机,可以预见,这些老旧的歼-5、歼-6、歼-7经过无人化改进后,将成为未来军事斗争中的撒手锏。
2006年,在北京国防电子展和第三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北京伟育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W-1“天鹰”无人侦察机。
W-1“天鹰”用泡沫塑料制成机体,重量轻、雷达反射截面积小,其携带的机载视频侦察系统,不仅可以为营以下战斗单位提供高度4500米、方圆20千米内的情报侦察,还适合公安、武警对犯罪现场及火场周围环境等的侦察。
W-1“天鹰”无人侦察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自2005年研制成功以后,已经在多次军事演习(如2005年下半年的中俄军事演习)中崭露头角,目前该机已在部队处于试用阶段。
除了传统的固定翼无人机外,我国还在积极开发垂直起降/着陆无人机,例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M-22无人直升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翔鸟”型无人直升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U-8无人直升机,总参六十所研制的“天鹰”-3无人直升机等一系列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原型机。
M-22采用共轴双旋翼,每个旋翼两片桨叶,机体呈扁球形,下部为三个支撑式起落架,飞机最大任务载荷1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0千克,续航时间一个半小时,起飞、着陆方式与常规直升机相同。
“翔鸟”的旋翼和尾桨均采用两片桨叶,吊舱式机身装有滑橇式起落架,飞行控制系统为数字式,最大任务载荷30千克,续航时间4小时,起飞、着陆方式与常规直升机相同。应用领域包括侦察、监视、电子干扰,通信中继和渔场巡逻等。
U-8既能完成有人直升机的部分任务,又具有有人直升机无法比拟的“低成本、零伤亡”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公安巡逻、航拍、无人侦察、海事监控、森林防火等。
“天鹰”-3最大起飞重量100千克、任务载荷能力20千克,机长3.7米,机高1.1米、机宽0.7米,发动机采用CYS-350FZ型活塞式发动机、续航时间1~2小时、能在零下20~50度的环境下正常工作。机上可配备彩色摄像平台、红外热像仪、数码照相机等任务设备,可应用于打击走私监控、国界边境巡逻、城市规划航测等,当加装特需任务设备时,还可完成无线通信中继、电子对抗模拟、地球物理实验、气象要素取样及科学探险考察等任务,是一种机动灵活的空中平台。
2006年珠海航展上,我国多款无人机、概念机神秘亮相,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例如“暗剑”、“天翼”、“翔龙”。
由一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的无人作战飞机概念机的“暗剑”无人机,主要用于未来对空作战,具有超音速、超高机动性能和低可探测性。
“天翼”无人机是近程无人侦察机,战时用于执行战术侦察与监视任务,获得的侦察情报可实时传输到地面测绘站,为部队快速机动作战提供情报保障,平时则进行巡逻与监视,可为边、海防服务。
由一航成都所和一航贵航集团等单位设计的“翔龙”无人机,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作战需求而专门研制的大型高空、高速无人机,具有侦察与监视、评估、情报收集和信息中继等功能。主要用于执行对周边地区的情报侦察任务,将为部队准确及时地了解战场态势提供有力手段。
“翔龙”无人机最大的特色在于采用了连翼布局,这在我国飞机设计史上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该机前后翼相连形成一个菱形的框架,与常规飞机相比,连翼飞机具有结构结实、抗坠毁能力强、抗颤振能力好、飞行阻力小、航程远等优点。机身尾部背鳍上装有复合材料发动机舱,进气口形状为半椭圆形。机头上部是流线水泡形绝缘罩,任务载荷装在机头下部,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起落架。总的来说,“翔龙”无人机的性能已经能与美国的“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比美。
◆未来
仅仅回顾中国无人机的发展历史,我们似乎就可以发现,无人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而现代军用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已逐渐由传统的空中侦察、毁伤评估等扩大到对地攻击、甚至空中格斗等领域。针对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微型无人机、高空高速长航时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世界无人机的大舞台上,中国无人机必将显现出绚丽的光彩!
不用找了,找份美国无人机路线图好好看看,先看点高水平的。
国内的无人机往往是唱的好听外加炒作概念,其实还差得远,无人机的核心技术无非是:飞控计算机、测控通讯、发动机、有效载荷、飞控传感器等,看看哪些进步了,就知道水平有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