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凯山-1防空导弹可能瞄准国内需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3:35:28
作者:张学峰 张垒 何哲

  2006珠海航展上,KS-1A“凯山”防空导弹系统的导弹和发射车首度实物展出,其制导站也以图片形式加以介绍。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马来西亚计划引进该防空系统的报道,所以尽管该系统的展出相当低调,却丝毫抵消不了人们关注的热情。

  从模型到实物

  1998年,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将KS-1防空导弹系统的模型带到珠海航展上展出。因为该系统采用了当时国内并不多见的相控阵雷达,而且又是中国继“红旗”-2之后披露的唯一一种中高空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此后,尽管每次珠海航展都会例行展出KS-l系统模型,却没有更详细的信息透露出来。期间又出现了KS-1A,研制方对两者的区别也闭口不谈。直到最近展出车载导弹发射装置实物,也没有披露过多参数。而且中国大型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多位于大漠深处,不是一般军事爱好者所能到达,所以其图片也不像“新歼”、“新驱”那样丰富。这一切使得KS-1防空导弹系统身上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我们只能透过航展上零星的信息来分析其发展历程。

  KS-l系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一个中国军方支持的项目,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军方出资研制的最新型主战装备通常不会在航展上出现。很多公司都是自筹资金研制出样品或者仅仅是概念模型,然后拿到航展上造势,既希望吸引国外客户,也期待本国军方注意。KS-1恐怕就是按此模式运作的。作为一种大型防空系统,既有导弹,又有制导雷达、目标指示雷达,远比便携式防空导弹甚至反舰导弹系统复杂,全系统发展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确定的客户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单靠厂方自己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是非常不现实的。那谁又能支持KS-l的发展呢。目前为止,只听说马来西亚对其有购买意向。但是马来西亚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防务市场,也就是说,最开始KS-l是不可能瞄准该国的。笔者推测,很有可能后来KS-l的发展得到了本国用户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从官方、半官方报道看到的,除了引进的国外先进防空导弹外,中国防空部队仍然大量装备“红旗”-2及其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这些老式装备确实需要更换了。另外,在很长时间内,研制方对KS-l防空系统的参数和发展情况不但没有进一步地公开,反而捂得更紧,似乎也从侧面证明该系统可能将被军方采用。

  关于KS-l的发展时间表,部分媒体“援引”简氏的资料称:该弹1989年试射,1994年定型,显然很难令人信服。自从KS-l第一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除了模型还是模型,如果早已发展成功,展出一些实物甚至图片又何妨?直到2004年的国防电子展上,笔者才在某公司为宣传自己的数字控制系统(用于发射架)制作的展板上,首次看到KS-1实物在靶场(周围为一片荒漠,判断为靶场)的照片。前段时间有报道说马来西亚有采购意向,那时该系统应已完成定型,否则不会击败俄制成熟系统而赢得马来军方青睐。所以,当KS-l首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出时,该系统可能处于初步设计阶段,甚至概念设计阶段,系统总体,包括导弹、发射架、制导雷达的技术参数刚刚基本确定。而当KS-1系统第一次以实物展出时,可能已经完成定型。
成熟技术透露的信息

  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衡量,KS-1防空系统似乎很令人失望,仿佛是一种一蹴而就、以成熟技术为主的低端产品。

  从发射装置上看,该防空系统不但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垂直发射系统,更没有采用已呈淘汰之势的倾斜箱式发射系统,而是采用了古老的双联装单臂回旋式发射架。只不过后来可能发现系统机动性欠佳,而将发射架装于重型越野卡车上,形 成了一套类似“红旗”-6l的、看上去较为粗糙的自行式双联装发射装置。难怪在该系统首次展出时,部分媒体称其发射架可直接由“红旗”,2的发射架改装。这种发射架可能拥有太多缺点,例如装填速度慢、载弹量少、导弹裸露在外对寿命不利等。但相对而言,该发射装置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这往往是很关键的。当然,该发射架并非直接改自“红旗”-2发射架,根据2004年国防电子展介绍为新研制的产品,性能有所提升。该发射装置已经很成熟,新系统能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已经是不错了,而且随着导弹性能的提升,对于方位和高低的精确同步要求并不严格。需要指出的是,同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式发射在性能上并非一无是处。相同的导弹,使用倾斜式发射装置要比垂直发射装置最大射程远而最小射程近。这是因为垂直发射后,需要比较剧烈的拐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速度矢量上的推力,从而减小了平均速度、降低了最大射程。同样因为剧烈的拐弯,垂直发射的最小射程也会有所增加。

  KS-l所采用的防空导弹也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近些年国外出现的高速防空弹多采用尾舵式布局,弹体光滑、阻力小。强调机动性的防空导弹多采用气动控制与推力矢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如俄罗斯S-300PMU2采用的9M96E、欧洲的“紫菀”-15,最大横向过载达到60g。日本最新的中型防空导弹也采用了弹体前后均有可控舵面的非常规布局。反观KS-l,其采用了常规的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位于重心靠后位置,弹尾布置尾舵。正常式布局本身倒不是问题,目前最新型防空导弹不乏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的。但有意思的是,该弹与“红旗”-2系统所采用的防空导弹如出一辙,无论是从弹翼形状还是布置位置以及整体外形上看,该弹更像是去掉固体助推器和小型前翼、放大尾舵的“红旗”-2导弹。当然,继承成熟的气动外形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但是给国外的感觉却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只能一味模仿、缺少创造性。

  同SA-2基本相同的“红旗”-2防空导弹的最大横向过载只有15g左右(按照改进型SA-2标准推测)。原设计中本来没有小型前翼,因为采用的主翼加尾舵的正常式布局气动焦点过于靠后,飞行太稳定而不利于机动,所以才增加了4片前翼,以起到前移气动中心、提高机动性的目的。KS-l导弹保持了“红旗”-2导弹的布局,尾舵有所增大(增加控制效率)用以抵消去掉前翼对机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再考虑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增加等因素,其最大机动过载有可能增加一倍,达N20~30g(早期S-300系统的5V55型导弹也不过如此水平)。此外,没有迹象表明该弹采用矢量发动机等控制方式,而且给人的感觉长细比较小,显得笨重。航展上曾经披露的信息称该弹能对付机动过载5g的目标,按照地空导弹引导率的一般要求,导弹过载应该达到目标过载的3~5倍,也就是说15~25g,看样子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而言,这一过载能力已经够用了。通常战机若想通过机动来摆脱导弹攻击,最后几秒钟是关键。只有在这关键的几秒钟内做出高g机动,才能有效摆脱导弹攻击。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掌握这个时刻太难了。

  KS-1防空系统第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虽然采用了相控阵雷达,但仍然沿袭了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在近十几年出现的、射程50公里左右的防空导弹系统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说雷达指令制导方式不好,毕竟,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射程在lO到20公里间的防空导弹都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在近距离内引导精度也很高。但问题是,这种制导方式的制导精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所以目前中远程防空导弹多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末端为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制导。早期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中程防空导弹,例如SA-2,都要配合大型战斗部方能在杀伤区的远界达到规定的毁伤概率,这势必要增加导弹体积和重量。而且中程防空系统制导雷达通常采用厘米波雷达,SA-2改进型的60公里射程基本上是这种制导方式的极限射程了。KS-l仍然采用这种并不十分合适的制导方式(这导致它必须采用上百公斤的大型战斗部,从而增加了导弹体积),一方面说明国内工业部门技术储备有限,短时间内难以研制出满足要求的复合制导方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减少成本、应付急需,另待改型以图更大发展。当年S-300研制时就是先推出指令制导型号,后来逐渐改进出现TVM、主动雷达末制导型号的。

  KS-l防空导弹系统之所以采用了如此多的成熟技术,一方面可能是要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提高性价比、大量替换装备国产老旧装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适应急需、与时间赛跑的结果。
与“爱国者”拉郎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KS-1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使用了美国“爱国者”系统的技术。可能是因为KS—l使用的制导雷达在外形上与“爱国者”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有些相似。另外,还可能和美国人的指责有关。90年代中期,大概在“凯山"系统首次展出模型前后,美国的一份报告指责中国“剽窃”“爱国者”技术,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到以色列(美国认为中国从以色列那里得到了“爱国者”防空系统的详细资料)调查。但仅凭这两项,就说KS-l的制导雷达同“爱国者”的AN/MPQ-53之间有渊源,恐有拉郎配之嫌。

  从总体设计上看,“爱国者”系统使用的AN/MPQ-53是一种兼顾防空与反导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而且,从其后期发展上看,更加倾向于反导。它采用脉冲压缩体制,基型不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因此低空性能欠佳,杀伤区低界近300米(尚不及俄制改进型SA-2的100米)。在实战中,“爱国者’’也确实表现出低空性能差的弱点,例如进行了改进、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的PAC-2改型,在伊拉克战争中尽管拦截了多枚弹道导弹,但是对伊军发射的2枚飞行高度在200米左右的“蚕”式巡航导弹均未做出反应。这对于一种主要用作反TBM的导弹系统来说倒不是问题。而KS-l是一种以抗击中低空机动目标为主的防空导弹系统,如果也采用与“爱国者”相同的脉冲压缩体制,必将导致低空拦截性能严重下降。另外,“爱国者”多次误击己方和友军作战飞机,据分析也是因为其最初设计用于反导、敌我识别程序过于简单有关。这对于KS-l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从作战软件上看,两者也存在很大不同。“爱国者”PAC-2采用的是TVM制导方式,“制导增强型”又使用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PAC-3则采用了主动雷达末制导。即便是PAC-2型,也与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KS-l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的雷达需要完成搜索跟踪目标、跟踪控制导弹、接收导弹下传信号、末端照射目标等一系列任务,而后者雷达则不要求接收下传信号,更不需要照射目标,波形不要求像“爱国者”那样复杂。而且从控制率上看,指令制导通常采用瞄准线法(三点法)、前置角法、固定系数法等引导率,或者在此技术上进行弹道优化而无论是TVM制导还是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都是以比例引导法为基础的,从作战软件的编写上也会存在很多不同。

  有人喜欢对比两种雷达的外形。其实,从外形上很难判断出关键信息,因为其最关键的移项器并不裸露在外。对于制导雷达来说,有一些辅助天线用于截获导弹、对消旁瓣干扰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主要工作,如目标搜索、跟踪、导弹跟踪、制导都是主天线上的主波束分时完成的,不存在所谓的“负责TVM的导引天线”。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判断:KS-l的雷达不太可能采用“爱国者”的MPQ-53雷达技术。当然,不排除两者采取一些相似的技术,例如旁瓣对消等。

  与俄制防空系统的对比

  据国外媒体介绍,在争取马来西亚市场时,“凯山”是同俄罗斯BUK-M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竞标后得到认可的。谈到同国外产品的竞争,很多人都首先想到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装备在历次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武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价格放在首位。中国近几年出口的军品也多是靠先进技术和性能打开局面的。因此,“凯山”必然在性能上有独到之处,才能战胜性能不俗的BUK-M1-2。

  BUK-Ml-2是一种介于9K37 BUK(SA-11)和BUK-M2(SA-17)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根据《俄罗斯新兵器大全》的资料,一个BUK-M1-2作战单元采用一部9Sl8Ml-l相摔阵目标搜索雷达和9S470M1-2指控中心,最多6部9A310Ml-2发射照射车(一部车可照射、射击一个目标),最多6部9A39Ml发射/装填车,必要时可以发射导弹。该系统可采用9M38Ml和9M317两种型号导弹。KS-l和BUK-M1-2的具体技战术性能对比见下表(KS-l数据取自早期航展资料),可见俄式系统在多项指标上均超过KS-l。

  笔者记得西方在评论俄罗斯较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时,对BUK-Ml-2的发射装置用了“古老”一词——该系统采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继承了老式SA-6系统的特点。即便如此,该系统在总体性能上也要比中国KS-1的发射装置要好。该系统的发射装置方位上不需要精确同步、高低角固定,载车为履带式车辆,越野机动性极佳。而且BUK-M1-2采用的9M3 1 7导弹性能全面超越KS-l。从制导体制上看,BUK-M1-2采用“指令+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方式,并有光学瞄准系统,技术上要比单纯的全程无线电和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都要好。

  仅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BUK-Ml-2系统的性能都在KS-l之上。但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仍然选择了KS-l,这里面肯定有价格因素。一套BUK-MI-l系统中,除了搜索雷达外还有6部照射雷达,无疑增加了成本。而且其车辆全部采用履带式底盘,导弹设计看上去更加精致复杂,进一步增加成本——BUK-M1-2营建制整套系统(不含导弹)的报价不低于l亿7千万美元。而KS-l系统中,只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完成搜索、跟踪、制导任务,系统大大简化,成本也降低不少。除了价格等因素以外,笔者猜测“凯山”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根据珠海航展上的资料显示,KS-l采用的制导雷达为H-200型制导站。该雷达远比BUK-M1-2的照射雷达复杂得多,采用了频率捷变、旁瓣对消、消隐、先进抗干扰算法等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平均功率大,拥有较远的“烧穿距离”,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作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俄方宣称BUK-M1-2同样具备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仍然备份了光瞄系统,可见对其抗干扰性能信心不足。
增程与减肥

  自KS-1展出以来,研制方又推出了“凯山”-lA系统,两者间的具体差别尚不明朗。但无论是KS-1,还是KS-1A,还都远不完美,必须进行更大的改进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而且,该系统具备这种进一步改进的基础。笔者以为,除了提高导弹机动性、改进发射装置等措施外,根据目前防空系统的发展趋势应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弹、站体积的基础上增大射程,进一步扩大杀伤区范围,增加抗击TBM的能力。KS—l首次展出后披露其射程为42公里,相对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型防空系统而言,射程偏低。实际上,单看42公里这个射程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对于以100米高度超低空突防方式进袭的空气动力目标而言,由于受地球曲率以及地面杂波的影响,地面雷达的视距大约在50公里左右,射程再远的防空系统也是如此。实际上,1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只有在对付中高空目标时才显示出优势。在战时敌方大型防空系统尚未被压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进攻一方的战斗机会在这个被公认为最危险的空域飞行。所以,目前尚没有地空导弹击落百公里以外飞行目标的实战记录。KS-l系统42公里的最大射程通常是对大型慢速飞行目标而言的,本来横向过载不是很大的导弹,在射程末端的机动性进一步降低,所以对于具有高机动性的三代战机,其有效射程可能远达不到这个数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导弹的动力射程和机动能力,在这方面“凯山”大有潜力可挖。

  “凯山”系统采用的导弹全长5.6米,弹径400毫米,弹重900公斤。保持这一体积,通过优化飞行弹道、改进发动机燃料等措施,完全可以达到70公里甚至更大的射程(重约1000公斤的“爱国者”PAC-2导弹射程达100公里)。当初,S-300PMUl采用的48N6E型导弹相对于S-300PMU的5V55L型导弹,装药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通过采用高抛“准最佳弹道”,射程猛增了一倍。当然,导弹系统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导雷达也要增加功率,而且要改变制导方式以及控制率,可以说整个系统都要“重来”一遍。这种“改进”可能本来是研制方的初衷,但出于时间和技术等因素,首先推出KS-l以及KS-1A,待技术和时机成熟后再推出其增大射程的改进型。

  另一个改进方向,是保持现有杀伤区的情况下,缩小弹站体积、提高集成性和机动性、增强生存力。现在这套“凯山”防空系统显得过于庞大,车辆相对较多,而且单部发射架载弹量偏少,整套系统无论是行军机动还是阵地部署都显得过于庞大、目标太明显、不利于自身生存,有必要对其减肥。特别是导弹,体积和重量都显庞大。与KS-l射程接近的俄罗斯9M317型防空导弹重量不足600公斤,美国“改进型海麻雀”重量更低,而且在射程末端拥有更多的剩余能量。随着我国在微电子技术、先进固体发动机技术以及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方面的突破,完全可以研制出一种体积更小、机动性更强、射程保持不变的新型导弹。再使用逐渐成熟的垂直发射技术或者类似“爱国者”的箱式发射系统,单部发射架可载弹4到6枚,并将制导站改为自行式,那么整套系统作战时只需要一到两部发射架、制导站和控制中心以及必要的标定车辆,就可以完成基本作战任务。这样一套系统将大大增加系统的机动性、减少暴露机会,从而增大作战时生存概率。作者:张学峰 张垒 何哲

  2006珠海航展上,KS-1A“凯山”防空导弹系统的导弹和发射车首度实物展出,其制导站也以图片形式加以介绍。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马来西亚计划引进该防空系统的报道,所以尽管该系统的展出相当低调,却丝毫抵消不了人们关注的热情。

  从模型到实物

  1998年,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将KS-1防空导弹系统的模型带到珠海航展上展出。因为该系统采用了当时国内并不多见的相控阵雷达,而且又是中国继“红旗”-2之后披露的唯一一种中高空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此后,尽管每次珠海航展都会例行展出KS-l系统模型,却没有更详细的信息透露出来。期间又出现了KS-1A,研制方对两者的区别也闭口不谈。直到最近展出车载导弹发射装置实物,也没有披露过多参数。而且中国大型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多位于大漠深处,不是一般军事爱好者所能到达,所以其图片也不像“新歼”、“新驱”那样丰富。这一切使得KS-1防空导弹系统身上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我们只能透过航展上零星的信息来分析其发展历程。

  KS-l系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一个中国军方支持的项目,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军方出资研制的最新型主战装备通常不会在航展上出现。很多公司都是自筹资金研制出样品或者仅仅是概念模型,然后拿到航展上造势,既希望吸引国外客户,也期待本国军方注意。KS-1恐怕就是按此模式运作的。作为一种大型防空系统,既有导弹,又有制导雷达、目标指示雷达,远比便携式防空导弹甚至反舰导弹系统复杂,全系统发展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确定的客户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单靠厂方自己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是非常不现实的。那谁又能支持KS-l的发展呢。目前为止,只听说马来西亚对其有购买意向。但是马来西亚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防务市场,也就是说,最开始KS-l是不可能瞄准该国的。笔者推测,很有可能后来KS-l的发展得到了本国用户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从官方、半官方报道看到的,除了引进的国外先进防空导弹外,中国防空部队仍然大量装备“红旗”-2及其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这些老式装备确实需要更换了。另外,在很长时间内,研制方对KS-l防空系统的参数和发展情况不但没有进一步地公开,反而捂得更紧,似乎也从侧面证明该系统可能将被军方采用。

  关于KS-l的发展时间表,部分媒体“援引”简氏的资料称:该弹1989年试射,1994年定型,显然很难令人信服。自从KS-l第一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除了模型还是模型,如果早已发展成功,展出一些实物甚至图片又何妨?直到2004年的国防电子展上,笔者才在某公司为宣传自己的数字控制系统(用于发射架)制作的展板上,首次看到KS-1实物在靶场(周围为一片荒漠,判断为靶场)的照片。前段时间有报道说马来西亚有采购意向,那时该系统应已完成定型,否则不会击败俄制成熟系统而赢得马来军方青睐。所以,当KS-l首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出时,该系统可能处于初步设计阶段,甚至概念设计阶段,系统总体,包括导弹、发射架、制导雷达的技术参数刚刚基本确定。而当KS-1系统第一次以实物展出时,可能已经完成定型。
成熟技术透露的信息

  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衡量,KS-1防空系统似乎很令人失望,仿佛是一种一蹴而就、以成熟技术为主的低端产品。

  从发射装置上看,该防空系统不但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垂直发射系统,更没有采用已呈淘汰之势的倾斜箱式发射系统,而是采用了古老的双联装单臂回旋式发射架。只不过后来可能发现系统机动性欠佳,而将发射架装于重型越野卡车上,形 成了一套类似“红旗”-6l的、看上去较为粗糙的自行式双联装发射装置。难怪在该系统首次展出时,部分媒体称其发射架可直接由“红旗”,2的发射架改装。这种发射架可能拥有太多缺点,例如装填速度慢、载弹量少、导弹裸露在外对寿命不利等。但相对而言,该发射装置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这往往是很关键的。当然,该发射架并非直接改自“红旗”-2发射架,根据2004年国防电子展介绍为新研制的产品,性能有所提升。该发射装置已经很成熟,新系统能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已经是不错了,而且随着导弹性能的提升,对于方位和高低的精确同步要求并不严格。需要指出的是,同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式发射在性能上并非一无是处。相同的导弹,使用倾斜式发射装置要比垂直发射装置最大射程远而最小射程近。这是因为垂直发射后,需要比较剧烈的拐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速度矢量上的推力,从而减小了平均速度、降低了最大射程。同样因为剧烈的拐弯,垂直发射的最小射程也会有所增加。

  KS-l所采用的防空导弹也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近些年国外出现的高速防空弹多采用尾舵式布局,弹体光滑、阻力小。强调机动性的防空导弹多采用气动控制与推力矢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如俄罗斯S-300PMU2采用的9M96E、欧洲的“紫菀”-15,最大横向过载达到60g。日本最新的中型防空导弹也采用了弹体前后均有可控舵面的非常规布局。反观KS-l,其采用了常规的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位于重心靠后位置,弹尾布置尾舵。正常式布局本身倒不是问题,目前最新型防空导弹不乏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的。但有意思的是,该弹与“红旗”-2系统所采用的防空导弹如出一辙,无论是从弹翼形状还是布置位置以及整体外形上看,该弹更像是去掉固体助推器和小型前翼、放大尾舵的“红旗”-2导弹。当然,继承成熟的气动外形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但是给国外的感觉却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只能一味模仿、缺少创造性。

  同SA-2基本相同的“红旗”-2防空导弹的最大横向过载只有15g左右(按照改进型SA-2标准推测)。原设计中本来没有小型前翼,因为采用的主翼加尾舵的正常式布局气动焦点过于靠后,飞行太稳定而不利于机动,所以才增加了4片前翼,以起到前移气动中心、提高机动性的目的。KS-l导弹保持了“红旗”-2导弹的布局,尾舵有所增大(增加控制效率)用以抵消去掉前翼对机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再考虑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增加等因素,其最大机动过载有可能增加一倍,达N20~30g(早期S-300系统的5V55型导弹也不过如此水平)。此外,没有迹象表明该弹采用矢量发动机等控制方式,而且给人的感觉长细比较小,显得笨重。航展上曾经披露的信息称该弹能对付机动过载5g的目标,按照地空导弹引导率的一般要求,导弹过载应该达到目标过载的3~5倍,也就是说15~25g,看样子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而言,这一过载能力已经够用了。通常战机若想通过机动来摆脱导弹攻击,最后几秒钟是关键。只有在这关键的几秒钟内做出高g机动,才能有效摆脱导弹攻击。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掌握这个时刻太难了。

  KS-1防空系统第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虽然采用了相控阵雷达,但仍然沿袭了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在近十几年出现的、射程50公里左右的防空导弹系统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说雷达指令制导方式不好,毕竟,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射程在lO到20公里间的防空导弹都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在近距离内引导精度也很高。但问题是,这种制导方式的制导精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所以目前中远程防空导弹多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末端为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制导。早期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中程防空导弹,例如SA-2,都要配合大型战斗部方能在杀伤区的远界达到规定的毁伤概率,这势必要增加导弹体积和重量。而且中程防空系统制导雷达通常采用厘米波雷达,SA-2改进型的60公里射程基本上是这种制导方式的极限射程了。KS-l仍然采用这种并不十分合适的制导方式(这导致它必须采用上百公斤的大型战斗部,从而增加了导弹体积),一方面说明国内工业部门技术储备有限,短时间内难以研制出满足要求的复合制导方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减少成本、应付急需,另待改型以图更大发展。当年S-300研制时就是先推出指令制导型号,后来逐渐改进出现TVM、主动雷达末制导型号的。

  KS-l防空导弹系统之所以采用了如此多的成熟技术,一方面可能是要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提高性价比、大量替换装备国产老旧装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适应急需、与时间赛跑的结果。
与“爱国者”拉郎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KS-1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使用了美国“爱国者”系统的技术。可能是因为KS—l使用的制导雷达在外形上与“爱国者”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有些相似。另外,还可能和美国人的指责有关。90年代中期,大概在“凯山"系统首次展出模型前后,美国的一份报告指责中国“剽窃”“爱国者”技术,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到以色列(美国认为中国从以色列那里得到了“爱国者”防空系统的详细资料)调查。但仅凭这两项,就说KS-l的制导雷达同“爱国者”的AN/MPQ-53之间有渊源,恐有拉郎配之嫌。

  从总体设计上看,“爱国者”系统使用的AN/MPQ-53是一种兼顾防空与反导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而且,从其后期发展上看,更加倾向于反导。它采用脉冲压缩体制,基型不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因此低空性能欠佳,杀伤区低界近300米(尚不及俄制改进型SA-2的100米)。在实战中,“爱国者’’也确实表现出低空性能差的弱点,例如进行了改进、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的PAC-2改型,在伊拉克战争中尽管拦截了多枚弹道导弹,但是对伊军发射的2枚飞行高度在200米左右的“蚕”式巡航导弹均未做出反应。这对于一种主要用作反TBM的导弹系统来说倒不是问题。而KS-l是一种以抗击中低空机动目标为主的防空导弹系统,如果也采用与“爱国者”相同的脉冲压缩体制,必将导致低空拦截性能严重下降。另外,“爱国者”多次误击己方和友军作战飞机,据分析也是因为其最初设计用于反导、敌我识别程序过于简单有关。这对于KS-l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从作战软件上看,两者也存在很大不同。“爱国者”PAC-2采用的是TVM制导方式,“制导增强型”又使用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PAC-3则采用了主动雷达末制导。即便是PAC-2型,也与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KS-l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的雷达需要完成搜索跟踪目标、跟踪控制导弹、接收导弹下传信号、末端照射目标等一系列任务,而后者雷达则不要求接收下传信号,更不需要照射目标,波形不要求像“爱国者”那样复杂。而且从控制率上看,指令制导通常采用瞄准线法(三点法)、前置角法、固定系数法等引导率,或者在此技术上进行弹道优化而无论是TVM制导还是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都是以比例引导法为基础的,从作战软件的编写上也会存在很多不同。

  有人喜欢对比两种雷达的外形。其实,从外形上很难判断出关键信息,因为其最关键的移项器并不裸露在外。对于制导雷达来说,有一些辅助天线用于截获导弹、对消旁瓣干扰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主要工作,如目标搜索、跟踪、导弹跟踪、制导都是主天线上的主波束分时完成的,不存在所谓的“负责TVM的导引天线”。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判断:KS-l的雷达不太可能采用“爱国者”的MPQ-53雷达技术。当然,不排除两者采取一些相似的技术,例如旁瓣对消等。

  与俄制防空系统的对比

  据国外媒体介绍,在争取马来西亚市场时,“凯山”是同俄罗斯BUK-M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竞标后得到认可的。谈到同国外产品的竞争,很多人都首先想到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装备在历次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武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价格放在首位。中国近几年出口的军品也多是靠先进技术和性能打开局面的。因此,“凯山”必然在性能上有独到之处,才能战胜性能不俗的BUK-M1-2。

  BUK-Ml-2是一种介于9K37 BUK(SA-11)和BUK-M2(SA-17)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根据《俄罗斯新兵器大全》的资料,一个BUK-M1-2作战单元采用一部9Sl8Ml-l相摔阵目标搜索雷达和9S470M1-2指控中心,最多6部9A310Ml-2发射照射车(一部车可照射、射击一个目标),最多6部9A39Ml发射/装填车,必要时可以发射导弹。该系统可采用9M38Ml和9M317两种型号导弹。KS-l和BUK-M1-2的具体技战术性能对比见下表(KS-l数据取自早期航展资料),可见俄式系统在多项指标上均超过KS-l。

  笔者记得西方在评论俄罗斯较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时,对BUK-Ml-2的发射装置用了“古老”一词——该系统采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继承了老式SA-6系统的特点。即便如此,该系统在总体性能上也要比中国KS-1的发射装置要好。该系统的发射装置方位上不需要精确同步、高低角固定,载车为履带式车辆,越野机动性极佳。而且BUK-M1-2采用的9M3 1 7导弹性能全面超越KS-l。从制导体制上看,BUK-M1-2采用“指令+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方式,并有光学瞄准系统,技术上要比单纯的全程无线电和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都要好。

  仅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BUK-Ml-2系统的性能都在KS-l之上。但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仍然选择了KS-l,这里面肯定有价格因素。一套BUK-MI-l系统中,除了搜索雷达外还有6部照射雷达,无疑增加了成本。而且其车辆全部采用履带式底盘,导弹设计看上去更加精致复杂,进一步增加成本——BUK-M1-2营建制整套系统(不含导弹)的报价不低于l亿7千万美元。而KS-l系统中,只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完成搜索、跟踪、制导任务,系统大大简化,成本也降低不少。除了价格等因素以外,笔者猜测“凯山”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根据珠海航展上的资料显示,KS-l采用的制导雷达为H-200型制导站。该雷达远比BUK-M1-2的照射雷达复杂得多,采用了频率捷变、旁瓣对消、消隐、先进抗干扰算法等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平均功率大,拥有较远的“烧穿距离”,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作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俄方宣称BUK-M1-2同样具备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仍然备份了光瞄系统,可见对其抗干扰性能信心不足。
增程与减肥

  自KS-1展出以来,研制方又推出了“凯山”-lA系统,两者间的具体差别尚不明朗。但无论是KS-1,还是KS-1A,还都远不完美,必须进行更大的改进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而且,该系统具备这种进一步改进的基础。笔者以为,除了提高导弹机动性、改进发射装置等措施外,根据目前防空系统的发展趋势应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弹、站体积的基础上增大射程,进一步扩大杀伤区范围,增加抗击TBM的能力。KS—l首次展出后披露其射程为42公里,相对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型防空系统而言,射程偏低。实际上,单看42公里这个射程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对于以100米高度超低空突防方式进袭的空气动力目标而言,由于受地球曲率以及地面杂波的影响,地面雷达的视距大约在50公里左右,射程再远的防空系统也是如此。实际上,1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只有在对付中高空目标时才显示出优势。在战时敌方大型防空系统尚未被压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进攻一方的战斗机会在这个被公认为最危险的空域飞行。所以,目前尚没有地空导弹击落百公里以外飞行目标的实战记录。KS-l系统42公里的最大射程通常是对大型慢速飞行目标而言的,本来横向过载不是很大的导弹,在射程末端的机动性进一步降低,所以对于具有高机动性的三代战机,其有效射程可能远达不到这个数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导弹的动力射程和机动能力,在这方面“凯山”大有潜力可挖。

  “凯山”系统采用的导弹全长5.6米,弹径400毫米,弹重900公斤。保持这一体积,通过优化飞行弹道、改进发动机燃料等措施,完全可以达到70公里甚至更大的射程(重约1000公斤的“爱国者”PAC-2导弹射程达100公里)。当初,S-300PMUl采用的48N6E型导弹相对于S-300PMU的5V55L型导弹,装药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通过采用高抛“准最佳弹道”,射程猛增了一倍。当然,导弹系统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导雷达也要增加功率,而且要改变制导方式以及控制率,可以说整个系统都要“重来”一遍。这种“改进”可能本来是研制方的初衷,但出于时间和技术等因素,首先推出KS-l以及KS-1A,待技术和时机成熟后再推出其增大射程的改进型。

  另一个改进方向,是保持现有杀伤区的情况下,缩小弹站体积、提高集成性和机动性、增强生存力。现在这套“凯山”防空系统显得过于庞大,车辆相对较多,而且单部发射架载弹量偏少,整套系统无论是行军机动还是阵地部署都显得过于庞大、目标太明显、不利于自身生存,有必要对其减肥。特别是导弹,体积和重量都显庞大。与KS-l射程接近的俄罗斯9M317型防空导弹重量不足600公斤,美国“改进型海麻雀”重量更低,而且在射程末端拥有更多的剩余能量。随着我国在微电子技术、先进固体发动机技术以及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方面的突破,完全可以研制出一种体积更小、机动性更强、射程保持不变的新型导弹。再使用逐渐成熟的垂直发射技术或者类似“爱国者”的箱式发射系统,单部发射架可载弹4到6枚,并将制导站改为自行式,那么整套系统作战时只需要一到两部发射架、制导站和控制中心以及必要的标定车辆,就可以完成基本作战任务。这样一套系统将大大增加系统的机动性、减少暴露机会,从而增大作战时生存概率。
这个东西如果真的是目前已经公布的性能的话,真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即使自己用都很尴尬,相比FC1项目差远了。
从KS-1与红旗-2的外形对比可以看出两者有一定的继承性,就不难看出KS-1的用途
那是出口马来西亚的:D
hq12?据说
]]
中国防空导弹型号不少,可是到处仍旧是红旗2,国土防空仍然薄弱阿:L
hq2其实是相当优秀的系统(就其目标任务而言)
坦率地说,不错,
HQ-12
HQ12不是最近装备兰空了吗:vic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