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华阴影下的韩民族(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6:36
作者:复旦大学副教授 王义桅
  大国的本质要到小国才能切实体会到。上年笔者有幸在韩国延世大学作访问教授,其间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到韩国几个月,我没有打过嗝
    
    中国人有千万条理由小看韩国。首先是吃。一碗冷面折合成人民币也要50元,里面只漂了半个鸡蛋。周二、周三上课,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起初还以为进了劳改所:一年四季就四种菜,不是泡菜豆腐就是油炸面筋,绿色难觅,肉味难寻,尚不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就这几道菜,食堂里挤满了如饥似渴的学生。不说买饭排队,就连吃完了还餐具都得排长长的队。如此,总觉得油水不足,一节课后便饥肠辘辘,半年没打个饱嗝。无奈感慨——校际交流,先从食堂交流开始,把他们的厨师先派往中国培训培训,或者派些中国厨师来。
    怎么也想不通,不到5000万人的韩国,每天要消费400万碗炸酱面。下馆子,从没有看人打包的——因为无包可打,再打就把锅碗瓢盆打走好了!韩国朋友请吃饭,每每不能尽兴,点的往往只有一两个菜,可是满桌的泡菜和锅巴粥什么的把桌子好歹是铺满了。能吃的都吃了个精光——泡菜就是这样慢慢习惯的。正在担心距离健康的饮食习惯——八分饱——尚有一段距离时,餐馆伙计将砂锅再加热,在里面的酱汁里倒两碗米饭,打两个鸡蛋,迅速拌动,炒出美味的蛋炒饭来。吃完才把肚皮哄好,达到温饱水平。
    韩国的筷子一般是铁的,扁而短,很少见到竹筷,一定要配铁勺子才能吃饭。由于历史原因,是乃朝鲜半岛一直很穷,不像中国人满桌子菜夹来夹去,于是有点肉都做成了汤,大家都可以分杯羹——烤肉是难得的享受了。我的韩国学生谈起中国,首先就想到吃。我便问“喜欢吃什么中国菜?”兴奋答曰“任何中国菜!”许多韩国学生来到中国就不想回去,价廉物美、名目繁多的可口饭菜,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住。韩国国王办公的王宫——景福宫,在中国人看来尚比不了王爷府。一天,接待北京朋友,到光化门,我介绍说这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这位朋友乐了——什么?!你说的是迷你天安门吧?对于这种居高临下看韩国的态度,我深感吃惊,倍加不安!在韩国呆久了,说韩国不好,就像说自己比人矮半截。
    再有就是行。韩国学生喜欢去北京上学。我一直鼓励他们来复旦,就有人无动于衷。原来,4700万韩国人就有1/4住在首都。去位于韩国南方庆尚南道的庆尚大学开会,才知道学生是多么仰视我这位在韩国“天上(SKY)大学”的访问教授——韩国莘莘学子年底高考时梦寐以求的是考上韩国的SKY大学校:S代表汉城(首尔)国立大学简称汉大(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K代表高丽大学简称高大(Korea University)、Y代表延世大学简称延大(Yonsei University),全部位于首都。在他们看来,首尔就意味着正统性与合法性。到过中国的韩国人,很少没有去张家界的。于是见到中国人便言必称张家界。可是中国人往往自豪地说——在我们中国,张家界不算是顶好的旅游点。去年10月,据说规划了几百年的清溪川在首尔市中心开通,不到两个月便吸引了上千万韩国人来参观——换句话说,超过1/5的韩国人来此新景点,因为一般的韩国人在孩提时期恐怕就把韩国玩遍了。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你怎么喝咖啡和凉水?
    
    2003年底第一次到韩国时,特别诧异于其教堂之多,仿佛来到了西方——可是教堂却是适用型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和历史厚度;2005学年长住十月,则特别不习惯喝凉水、饮咖啡。于是向韩国朋友抱怨——韩国怎么喝凉水呀?怎么不喝热茶?怎么那么多教堂?又不是在美国!
    韩国朋友听了很纳闷,看得出,很不高兴。交情深了,才提醒我说,你的问题让我们莫名其妙——潜在逻辑是,韩国应该是中国化的,怎么叛变了?是不是?听完后,我的确很不好意思。在我们的脑海里,确实装满了朝鲜历史上是中国附属国的情结,或难以摒弃中国中心论思想。
    回来后,听一位中国朋友访韩感受:韩国就想跟中国离心离德,将汉城改名为首尔,是典型例证。前些年去汉字化,现在又后悔了不是?世宗大王创立韩文,不就是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吗?听他的口气,韩国就应该围绕中国转。其实,韩国自古以来是独立自主的,就算生活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也是如此。韩文的创立,的确是韩国人引以为荣的成就。训民正音(原意“纠正国民的发音”)被列为韩国的二号国宝,最近有说法要取代崇礼门——南大门,成为一号国宝。但是世宗大王1446年创立韩文的直接动机倒是考虑到汉字太难,不利于普通百姓沟通:“国之语言,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气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其实那时,在韩国人的眼旦,中国就等同于世界,韩国怎么敢离开世界呢?韩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实用的表音文字,其高度的科学性,一直为韩国人津津乐道。韩国人迄今自豪于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易学的韩文功不可没。
    在国会大厦参观,大门进去,大厅门口一边是世宗大王塑像,一边是李舜臣塑像。这一文一武,是朝鲜民族的最大英雄。
    细想起来,小看韩国,乃俯视韩国的过,因为你站在大中华的历史高度,脑子里想到的是朝鲜历史或历史延续下来的饮食生活习俗。回到现实,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大中华文明,并非你中国一家继承;韩国在某些方面甚至继承得更好。江原道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国人想不通。说,那是我的,怎么被韩国人抢过去了?
    的确,你的和我的,成为中韩民族自尊心摩擦的根源。去博物馆参观,导游常常介绍说,这个比中国早多少年,好多少,尤其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铜版印刷术,至今他们对法国博物馆“强占”了属于他们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印刷品耿耿于怀。开始,我们也觉得好笑——这不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么: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环球远航早多少年。韩国老是拿中国比,也说明中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文明尺度。再想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什么都是中国的文明成就,那么我朝鲜民族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贡献吗?说得更严重点,存在过吗?
    韩国的民俗、历史博物馆里,存放许多我们不值一提的东西,开始想不通,后来意识到,韩国人的历史观是与他们追求存在、显示价值的敝帚自珍心理有关。朝鲜民族追求自身的身份,往往被我们的大国心态误解为弱者心态、小国意识,或脱离中国影口向,甚至排华、反华,大概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从人家的角度想想吧。
    弱者的民族主义是显示存在,因而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这一点,韩国更明显。和中国的高勾丽、长白山、间岛等历史认知与领土争端,韩国人的反应如此激烈,现在算是能领会了;韩国人担心外国对朝鲜的影p向,因为那是属于“他”的,朝鲜半岛本身不大,这一草一木,都是韩民族的命根子。和日本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端,韩国人可以自焚、切腹,而中国人反日游行,不会这么过火,就这个道理。
    
    在韩国补习孔夫子
    
    到了韩国才明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的地大物博、文化的博大精深,仅此一点,便能带来无尚的自豪。当然,这种吃老本儿的思想也很容易酿成空虚的自大。就说说儒家文化的影响吧。可以说,我在韩国寻找到孔夫子的足迹,感悟孔老大的魅力,再也没有孔老二的感觉了。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引用论语的话,就像西方人引用圣经一样权威。我任教的国际大学院的韩院长办公室架子上明摆着《论语》的微缩镀金书扇。其实,延世大学由美国传教士创立,具有浓厚的亲美情结。参加校长夫妇的烧烤派对,事先还要祈祷的啊!
    
  
    
    在韩国为师,我感受到比在复旦更受尊重,也更有成就感。不用说上上下下都称呼我为教授——很少有人直呼我名或称我为小工的。一位中国学生称我为王老师,另一位中国学生马上纠正,说应该称“王教授”!从学生的频繁鞠躬和连连敬语,委实恶补了在国内部分丢失的为师者的尊严。五月教师节,学生为我们自发组织派对,献花,送礼物。乐得我夫妇俩合不拢嘴。
    当然,过于传统也阻碍了怀疑、挑战和创新勇气。有时明显是我讲错了,尤其是在回答他们关于中国的任何莫名其妙问题时,以及涉及对韩国误解时,他们明朗看出我的破绽,却慑于师道尊严,不敢当面“顶撞”教授。课上讲到朝鲜核问题,美国学生和欧洲学生特别问及中国为什么不能通过切断对朝鲜的能源和粮食援助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唯有韩国学生默不作声。课后,一位韩国姓柳的女同学鼓足了勇气问我“朝鲜核计划不是你中国在帮忙搞的吗?”我马上答复——“没有的事儿!冷战时期朝鲜倒是向苏联学习了核技术。你怎么不在课堂上司?多少韩国学生有你同样的误解啊?!”
    在美国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说话时正视对方;在韩国学的第一件是正视大地——学会给人鞠躬!尤其是面对长者,面向观众开始讲话前一定得鞠躬。再有,就是不要给自己斟酒,否则就是“自满”。
    家住社稷公园附近。春秋两季,韩国人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穿着和仪式保留着历史上一模一样的风格。我目睹了9月3日的秋祭。大热天的,只见一个个古装打扮,穿戴整齐,直冒汗,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一整天。那份对祖宗的虔诚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去年9月1日,成均馆大学中国大学院成立,请我们夫妇俩兼职任教。在韩国这所有600年历史的最古老、最传统的大学,更是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据说,成均馆的祭孔仪式是出名的。在校园走走,已经有所感悟。电梯里都贴着论语,用中文和韩文撰写。
    当然,同样熏陶在儒家文化下,韩国对中国仍然有不少误解。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认为中国不断地革命,背弃了传统儒家文化。有次我应邀在延世大学政治外交系做“21世纪中美能否和谐相处”的演讲时,一位同学的提问更让我吃惊——你既然批评美国假民主自由名义行使霸权,现在中国要人家接受和谐世界观,不也和美国一样在搞霸权吗?我十分诧异:如今熏陶在美国文化氛围下的韩国人连“和谐”这一东方文化的精髓都不明白了。过后想想,如今的韩国,不是历史上的朝鲜了,不能什么都说人家应该这个应该那个。听完苍凉、悲伤的“板索里”(韩国传统说唱艺术),我终于明白韩国人习惯单调,难企和谐了。
    韩国文化是求异——显示自己民族有别于周围大国,强调自己的存在和独特性,常常怀念历史上难得的辉煌时代;而中国文化用不着这样,旨在求同——所谓和而不同。中国防止被误解,韩国防止被忽视。韩国民族主义既想与中国、日本保持距离,又难以从血液里剥离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这就是韩国文化的悖论。
    (作者:复旦大学副教授)作者:复旦大学副教授 王义桅
  大国的本质要到小国才能切实体会到。上年笔者有幸在韩国延世大学作访问教授,其间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到韩国几个月,我没有打过嗝
    
    中国人有千万条理由小看韩国。首先是吃。一碗冷面折合成人民币也要50元,里面只漂了半个鸡蛋。周二、周三上课,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起初还以为进了劳改所:一年四季就四种菜,不是泡菜豆腐就是油炸面筋,绿色难觅,肉味难寻,尚不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就这几道菜,食堂里挤满了如饥似渴的学生。不说买饭排队,就连吃完了还餐具都得排长长的队。如此,总觉得油水不足,一节课后便饥肠辘辘,半年没打个饱嗝。无奈感慨——校际交流,先从食堂交流开始,把他们的厨师先派往中国培训培训,或者派些中国厨师来。
    怎么也想不通,不到5000万人的韩国,每天要消费400万碗炸酱面。下馆子,从没有看人打包的——因为无包可打,再打就把锅碗瓢盆打走好了!韩国朋友请吃饭,每每不能尽兴,点的往往只有一两个菜,可是满桌的泡菜和锅巴粥什么的把桌子好歹是铺满了。能吃的都吃了个精光——泡菜就是这样慢慢习惯的。正在担心距离健康的饮食习惯——八分饱——尚有一段距离时,餐馆伙计将砂锅再加热,在里面的酱汁里倒两碗米饭,打两个鸡蛋,迅速拌动,炒出美味的蛋炒饭来。吃完才把肚皮哄好,达到温饱水平。
    韩国的筷子一般是铁的,扁而短,很少见到竹筷,一定要配铁勺子才能吃饭。由于历史原因,是乃朝鲜半岛一直很穷,不像中国人满桌子菜夹来夹去,于是有点肉都做成了汤,大家都可以分杯羹——烤肉是难得的享受了。我的韩国学生谈起中国,首先就想到吃。我便问“喜欢吃什么中国菜?”兴奋答曰“任何中国菜!”许多韩国学生来到中国就不想回去,价廉物美、名目繁多的可口饭菜,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住。韩国国王办公的王宫——景福宫,在中国人看来尚比不了王爷府。一天,接待北京朋友,到光化门,我介绍说这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这位朋友乐了——什么?!你说的是迷你天安门吧?对于这种居高临下看韩国的态度,我深感吃惊,倍加不安!在韩国呆久了,说韩国不好,就像说自己比人矮半截。
    再有就是行。韩国学生喜欢去北京上学。我一直鼓励他们来复旦,就有人无动于衷。原来,4700万韩国人就有1/4住在首都。去位于韩国南方庆尚南道的庆尚大学开会,才知道学生是多么仰视我这位在韩国“天上(SKY)大学”的访问教授——韩国莘莘学子年底高考时梦寐以求的是考上韩国的SKY大学校:S代表汉城(首尔)国立大学简称汉大(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K代表高丽大学简称高大(Korea University)、Y代表延世大学简称延大(Yonsei University),全部位于首都。在他们看来,首尔就意味着正统性与合法性。到过中国的韩国人,很少没有去张家界的。于是见到中国人便言必称张家界。可是中国人往往自豪地说——在我们中国,张家界不算是顶好的旅游点。去年10月,据说规划了几百年的清溪川在首尔市中心开通,不到两个月便吸引了上千万韩国人来参观——换句话说,超过1/5的韩国人来此新景点,因为一般的韩国人在孩提时期恐怕就把韩国玩遍了。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你怎么喝咖啡和凉水?
    
    2003年底第一次到韩国时,特别诧异于其教堂之多,仿佛来到了西方——可是教堂却是适用型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和历史厚度;2005学年长住十月,则特别不习惯喝凉水、饮咖啡。于是向韩国朋友抱怨——韩国怎么喝凉水呀?怎么不喝热茶?怎么那么多教堂?又不是在美国!
    韩国朋友听了很纳闷,看得出,很不高兴。交情深了,才提醒我说,你的问题让我们莫名其妙——潜在逻辑是,韩国应该是中国化的,怎么叛变了?是不是?听完后,我的确很不好意思。在我们的脑海里,确实装满了朝鲜历史上是中国附属国的情结,或难以摒弃中国中心论思想。
    回来后,听一位中国朋友访韩感受:韩国就想跟中国离心离德,将汉城改名为首尔,是典型例证。前些年去汉字化,现在又后悔了不是?世宗大王创立韩文,不就是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吗?听他的口气,韩国就应该围绕中国转。其实,韩国自古以来是独立自主的,就算生活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也是如此。韩文的创立,的确是韩国人引以为荣的成就。训民正音(原意“纠正国民的发音”)被列为韩国的二号国宝,最近有说法要取代崇礼门——南大门,成为一号国宝。但是世宗大王1446年创立韩文的直接动机倒是考虑到汉字太难,不利于普通百姓沟通:“国之语言,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气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其实那时,在韩国人的眼旦,中国就等同于世界,韩国怎么敢离开世界呢?韩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实用的表音文字,其高度的科学性,一直为韩国人津津乐道。韩国人迄今自豪于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易学的韩文功不可没。
    在国会大厦参观,大门进去,大厅门口一边是世宗大王塑像,一边是李舜臣塑像。这一文一武,是朝鲜民族的最大英雄。
    细想起来,小看韩国,乃俯视韩国的过,因为你站在大中华的历史高度,脑子里想到的是朝鲜历史或历史延续下来的饮食生活习俗。回到现实,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大中华文明,并非你中国一家继承;韩国在某些方面甚至继承得更好。江原道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国人想不通。说,那是我的,怎么被韩国人抢过去了?
    的确,你的和我的,成为中韩民族自尊心摩擦的根源。去博物馆参观,导游常常介绍说,这个比中国早多少年,好多少,尤其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铜版印刷术,至今他们对法国博物馆“强占”了属于他们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印刷品耿耿于怀。开始,我们也觉得好笑——这不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么: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环球远航早多少年。韩国老是拿中国比,也说明中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文明尺度。再想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什么都是中国的文明成就,那么我朝鲜民族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贡献吗?说得更严重点,存在过吗?
    韩国的民俗、历史博物馆里,存放许多我们不值一提的东西,开始想不通,后来意识到,韩国人的历史观是与他们追求存在、显示价值的敝帚自珍心理有关。朝鲜民族追求自身的身份,往往被我们的大国心态误解为弱者心态、小国意识,或脱离中国影口向,甚至排华、反华,大概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从人家的角度想想吧。
    弱者的民族主义是显示存在,因而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这一点,韩国更明显。和中国的高勾丽、长白山、间岛等历史认知与领土争端,韩国人的反应如此激烈,现在算是能领会了;韩国人担心外国对朝鲜的影p向,因为那是属于“他”的,朝鲜半岛本身不大,这一草一木,都是韩民族的命根子。和日本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端,韩国人可以自焚、切腹,而中国人反日游行,不会这么过火,就这个道理。
    
    在韩国补习孔夫子
    
    到了韩国才明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的地大物博、文化的博大精深,仅此一点,便能带来无尚的自豪。当然,这种吃老本儿的思想也很容易酿成空虚的自大。就说说儒家文化的影响吧。可以说,我在韩国寻找到孔夫子的足迹,感悟孔老大的魅力,再也没有孔老二的感觉了。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引用论语的话,就像西方人引用圣经一样权威。我任教的国际大学院的韩院长办公室架子上明摆着《论语》的微缩镀金书扇。其实,延世大学由美国传教士创立,具有浓厚的亲美情结。参加校长夫妇的烧烤派对,事先还要祈祷的啊!
    
  
    
    在韩国为师,我感受到比在复旦更受尊重,也更有成就感。不用说上上下下都称呼我为教授——很少有人直呼我名或称我为小工的。一位中国学生称我为王老师,另一位中国学生马上纠正,说应该称“王教授”!从学生的频繁鞠躬和连连敬语,委实恶补了在国内部分丢失的为师者的尊严。五月教师节,学生为我们自发组织派对,献花,送礼物。乐得我夫妇俩合不拢嘴。
    当然,过于传统也阻碍了怀疑、挑战和创新勇气。有时明显是我讲错了,尤其是在回答他们关于中国的任何莫名其妙问题时,以及涉及对韩国误解时,他们明朗看出我的破绽,却慑于师道尊严,不敢当面“顶撞”教授。课上讲到朝鲜核问题,美国学生和欧洲学生特别问及中国为什么不能通过切断对朝鲜的能源和粮食援助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唯有韩国学生默不作声。课后,一位韩国姓柳的女同学鼓足了勇气问我“朝鲜核计划不是你中国在帮忙搞的吗?”我马上答复——“没有的事儿!冷战时期朝鲜倒是向苏联学习了核技术。你怎么不在课堂上司?多少韩国学生有你同样的误解啊?!”
    在美国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说话时正视对方;在韩国学的第一件是正视大地——学会给人鞠躬!尤其是面对长者,面向观众开始讲话前一定得鞠躬。再有,就是不要给自己斟酒,否则就是“自满”。
    家住社稷公园附近。春秋两季,韩国人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穿着和仪式保留着历史上一模一样的风格。我目睹了9月3日的秋祭。大热天的,只见一个个古装打扮,穿戴整齐,直冒汗,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一整天。那份对祖宗的虔诚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去年9月1日,成均馆大学中国大学院成立,请我们夫妇俩兼职任教。在韩国这所有600年历史的最古老、最传统的大学,更是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据说,成均馆的祭孔仪式是出名的。在校园走走,已经有所感悟。电梯里都贴着论语,用中文和韩文撰写。
    当然,同样熏陶在儒家文化下,韩国对中国仍然有不少误解。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认为中国不断地革命,背弃了传统儒家文化。有次我应邀在延世大学政治外交系做“21世纪中美能否和谐相处”的演讲时,一位同学的提问更让我吃惊——你既然批评美国假民主自由名义行使霸权,现在中国要人家接受和谐世界观,不也和美国一样在搞霸权吗?我十分诧异:如今熏陶在美国文化氛围下的韩国人连“和谐”这一东方文化的精髓都不明白了。过后想想,如今的韩国,不是历史上的朝鲜了,不能什么都说人家应该这个应该那个。听完苍凉、悲伤的“板索里”(韩国传统说唱艺术),我终于明白韩国人习惯单调,难企和谐了。
    韩国文化是求异——显示自己民族有别于周围大国,强调自己的存在和独特性,常常怀念历史上难得的辉煌时代;而中国文化用不着这样,旨在求同——所谓和而不同。中国防止被误解,韩国防止被忽视。韩国民族主义既想与中国、日本保持距离,又难以从血液里剥离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这就是韩国文化的悖论。
    (作者:复旦大学副教授)
中国防止被误解,韩国防止被忽视
大国要防止被误解,小国要防止被忽视。
生活在大国真好,生活质量是小国有钱也难享受到的。
中国防止被误解,韩国防止被忽视。韩国民族主义既想与中国、日本保持距离,又难以从血液里剥离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这就是韩国文化的悖论。

这话说得真好。
中国是世界上精神享受最好的国度.但是,由于,国人的依赖于物产丰富.文化方面都是最好的思想行为指导.早该恢复"东亚大国"的美誉.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它包括地理文化艺术.中国应极力恢复强大的内在文化活力,指导全球人民的思想行为.没有什么比历史的经验和生活的艺术,更切合实际.
不喜欢日.韩.....沐猴而冠....
哼哼``周围国家里我最喜欢的是越南!
写得很好,很中肯!
不过对于韩国的吃应该没那么差吧?烤肉就不说了,石锅拌饭、参鸡汤都是美味,我记得前两年在济州岛吃的参鸡汤才7000韩币,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吧。不过冷面实在不怎么地,四五月吃着漂着冰渣的冷面(没有鸡蛋的印象)真是叫苦不迭。
]]
中国是世界上精神享受最好的国度.但是,由于,国人的依赖于物产丰富.文化方面都是最好的思想行为指导.早该恢复"东亚大国"的美誉.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它包括地理文化艺术.中国应极力恢复强大的内在文化活力,指导全球人民的思想行为.没有什么比历史的经验和生活的艺术,更切合实际.



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