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军事战略与实力深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4:29
一、中国的军事战略

A.中国的国家总战略

中国的主要国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统一的和富裕的国家。它希望 自己屹立于“强国”之列,显然想使自己被公认为是 一个羽翼丰满的强国。中国认为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的天然 资源、人力资源、核力量、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地位以 及经济的持 续增长,使它具备了强国的大多数属性。它想在政治、经济、军事能 力方面 达到与其他强国“势均力敌”。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 ,北京相信它到2050年至少 将成为一个“中等”强国。中国还想产 生足够的力量,成为亚洲的一个显赫国家,从而 使任何国际力量想 在亚洲采取大的行动必须首先考虑中国的利益。      

中国的分析家们通过衡量各国的“综合国力”来计算中国的地位。中 国已故最高领 导人邓小平身边的战略顾问们在七、八十年代提出这 种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动态分 析过程,定性与定量地衡量一个 国家多层次结构的综合国力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或“子体系”。中国的 分析家们衡量国力的4个子体系是:(1)物质或硬力量(国家资源、 经济 、科技和国防);(2)精神或软力量(政治、外交、文化和教 育);(3)协调力量( 领导机构、指挥、管理和国家发展的协调);(4)环境力量(国际、自然和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没有宣布西方意义上的用以指导自身在国际事 务中行为与作法的“总战略”。实际上,中国领导人主要忙于国内事 物,特别是维持国家统一和内部稳定。我们可以通过高级领导人、政 府计划文件以及政府机构的文字材料所表达的官方言论推断出:最贴 近于中国“总战略”的当属它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全面提高 综合国力,以实现长期国家目标。邓小平70年代末首次宣告这个战略 为“实现四个现代 化”。邓去世后,以中国 *** 总书记江泽民为首 的领导层重申了这个战略。      

建立在这样一个明智基础上的中国总战略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使北 京能够实现其长期的国家目标。这个被北京称为“国家发展战略”的 总战略是由邓小平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并由邓小平之后以中国 *** 总书记江泽民为首的领导集体重新予以确认。这个发展战略基 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主流,战争可以避免的 时代,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为此,北京优 先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提高科学与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开发利 用国家陆上与海上资源,并力图获得全球资源。 虽然这个发展战略假设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 的战略同时还强调发展军事力量,将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补充,用 以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保卫重要的国家利益,支持最终扮演大 国角色和成为亚洲显赫力量的政策。尽管如此,自邓以来的中国领导 人将军事现代化排在四个现代化的第四位上。由于科索沃发生的“盟 军行动”和1999年5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遭到轰炸,中国官 方已经认真地考虑了修改国家发展战略中发展国防的优先地位,以重 新排定国家发展的优先次序。但是,在1999年北戴河召开的领导人会 议上,高层领导重申了优先进行经济、科技发展和资源 开发利用的方 针。  

除了发展国家实力中的物质性“硬”力量(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和 国防)外,有 些分析家认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试图增强国家实 力中政治、外交等“软”力量,认 为这些软力量决定国家物质实力 的效能。北京正在调整国家政策和决策能力,改进对外 政治、外交 、经济和军事关系,增强它在多边机构(包括联合国、世贸组织、东 盟地区 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与贡献,将国民人均收入提 高到全球先进国家标准,以 及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包括健康 和教育水平向全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以此加强 它的“软”国际力 量。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特别强调加强国家实力的“均衡 ”与“协调”,用宏观手段调 整、控制、协调国家实力中的物质、 政治、外交和经济这类硬力量与精神这种软力量两 者之间的协调发 展。在这种背景下, *** 中央领导层经常强调“党的建设”,要求改 善 和增强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教育和发展党的下一代干部。中国 *** 还特别强调党的 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对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以江泽民为 主席的 *** 中央军事委 员会来实现的。对国家实力中软硬力量发生影响的各种国家计划 由 几个政府部门管理,特别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 会以及国防科技 与工业委员会。政府机构间的审查与政策制定由中 共中央的一些不公开的组织,即所谓 的“领导小组”承担,包括外 交领导小组、台湾事务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以及中央 军事委员 会。 ***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内的高层领导行使决策权。     

为了寻求国家实力中各软硬力量间的协调发展,中国的一些分析家 认为,环境的“ 制约条件”会对国家发展各种实力的能力产生积极 或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国认为国际环 境(世界力量的结构与平衡) 、自然环境(资源、地理和生态)以及社会环境(政治、 经济和社 会制度及其稳定性)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因此,中 国的发展 战略注重鼓励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自1985年以来,北京致力于 促进全球力量平衡从两极化平衡向多 极化发展,在其周边国家和国际舞台上谋求建立和 平、稳定的安全 环境。在最近十年,中国已经增强了它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包括 洪 涝、干旱、地震、瘟疫、饥荒和林火。由于地理和历史形成的居 落模式,包括土地开垦 的原因,中国特别易受这些自然灾害的袭击 。北京还正在设法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自然资 源,发展保护北海、东 海、南海中有争议的领海中有潜在的丰富资源的海区所需要的军 事 力量投送能力。另外,中国还采用各种强迫措施维持国内社会稳定, 因为经济改革已 经在国内造成或加重了政治、就业、农村、犯罪和 种族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北京已表明 了它将迅速遏制和扑灭任何新 的异教根源的决心,包括去年被当作国家政治问题的准宗 教——法*功。  

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十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几个 方面的发展变化促使中国的一些 名流对中国一贯坚持的对安全的温 和的估计提出严重质疑,这种估计是,和平与发展是 国际主流,世 界大战可以避免,全球力量平衡正从两极化向多极化结构转变。高层 领导 人主要担心的问题是,美国想通过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与防止 俄罗斯力量东山再起,在 欧亚力量平衡中维持支配地位。北京认为 ,华盛顿正在通过加强与东京的安全联盟和北 约东扩,竭力维护“ 单极”力量平衡。中国认为,俄罗斯由于国内问题羁绊,不能在抵 制美国主宰欧亚事务中发挥持久的作用。此外,北京怀疑新的美日防 务指针授权日本在 其过去的防卫态势之外采取军事行动,促进日本 提高其地区性力量投送能力。北京还认 为,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对中国核威慑能力的挑战,最终 将用于 保护台湾,这种行为被中国认为是粗暴干涉中国的事务,会打乱中国 建立针对台 湾的常规战区导弹恐吓能力的努力。 在科索沃的盟军行动获得成功以后,中国认为对付美国——在未来插 手中国内部事 务,或用军事手段干涉可能发生的中国卷入的冲突— —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许多名 流指出,美国对科索沃的干涉为 最终在台湾海峡和中国南海发生的冲突中对中国采取军 事行动开了 一个危险的先例。他们还怀疑,华盛顿将秘密或公开介入中国西部的 藏族或 穆斯林少数民族争端。北京还怀疑,美国在科索沃干涉的先 例会增强美国在朝鲜危机中 进行干涉的倾向,这种干涉将对中国在 朝鲜半岛的长期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对于俄罗斯 在车臣采取军事行 动实行的不干涉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对于盟军行动这一先例 的担心,因为与南斯拉夫不同,中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打击力量。不 过,中国确实担心美 国在中国可能卷入的冲突中进行军事干涉。  

中国认为,这类国际趋势将构成一种国际环境,“限制”中 国发展物质、政治、外 交和经济这些国家实力中的软硬力量。中国 认为,这类趋势表明,北京将难于发展与华 盛顿之间的特殊关系, 而建立了这种关系,就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美国“遏制”中国的意 图 ,就可以促使美国在抵制日本力量增长方面与中国合作。此外,中国 在应付这种不利 的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为抵制美国在 欧亚地区力量而培植国际影响力的选 择余地有限。据报道,自1999 年5月7日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遭轰炸以来,中国领导 人一直在 讨论对付美国的方法,包括加速军事现代化、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 作以及增 加中国在国外的渗透活动。不过这些选择都不能从根本上 改变中国的地位。      

看来中国还没有作出这样的结论,即, 这些选择中的哪一个一定能改善它的安全环 境。中国高层领导人在 90年代初期和中期抵制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提高发展国防重要 性 的压力,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搞乱为使经济增长与经济现代化所作 的努力。北京认 为,经济增长是保持国内社会环境稳定战略的一个 重要因素;此外,认为外贸和外资是 中国发展国家实力中物质(硬 )力量中的经济成分的核心。中国领导人还怀疑提高国防 在国家优 先重点中的位置只能强化华盛顿遏制中国的努力,使日本提高其力量 投送能力 的意图正当化。在过去10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战 略家不时提醒中国领导人要避 免受美国挑逗而进行不平衡的军备竞 赛,从而偏离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轨道。      

虽然中国对付美国 的选择余地有限,但它的安全政策和主张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 间 接或直接向美国安全政策和主张进行政治性挑战的论调。北京经常公 开和私下发表言 论,谴责美国谋求“霸权主义的”国际行为。中国 还推出一个“新安全概念”,呼吁将 国际安全建立在多边对话和国 家间保证不用武力相威胁、不强制、不军事干涉他国内部 事务的基 础上。特别是,这个新安全概念批评作为冷战遗物的双边和多边安全 联盟,认 为这种联盟削弱而不是加强国际安全。在过去三年中,中 国一直使用这个主张在各种外 交和公开场合无遮掩地批评美国的欧 亚安全政策,反对美国(与日本)加强美日安全联 盟和鼓励北约东 扩。最近,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成功地说服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支持批 评 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国决议。      

中国对美 国安全政策的批评部分地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安全的担忧,他们感觉 到华 盛顿正在采取行动来“遏制”和“包围”中国,鼓励日本以北 京认为将会削弱地区安全 的方式扩大防御范围。提出这种批评的另 一个原因是,北京认为,美国的政策是创造一 个国际环境,“限制 ”中国全面发展其国家实力中各种物质(硬)和精神(软)力量, 打乱中国欲意成为亚洲显赫国家的努力。中国在它认为自己拥有一个 良好的安全环境, 从而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的时期着手 努力发展综合国力,然而冷战结束后, 中国高层领导人越来越对这 种环境产生了怀疑。      

B.中国的安全战略

中国试 图成为东亚地区的显赫国家。北京推行的地区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它所 认为的 在台湾、中国南海和其他周边地区的主权利益,保卫它的经 济利益,同时促进地区稳定 。      

北京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台 湾进一步迈向永久分离,长期目标是最终在中国提出的条 件下实现 国家统一。中国还试图对抗它所认为的不断增强的日美军事合作,防 止它所认 为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此同时,它将继续重视通过 获得日本技术、对外贸易和利 用外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维护朝鲜 半岛的稳定也是北京的地区安全目标之一。中国在 东亚地区的其他 安全目标还包括:防止发展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特别是防止台 湾 加入这个系统;保卫自己在东海和南海的主权;以及通过东盟、 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论 坛等组织促进其政治与经济利益。       

北京在这个地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它与华盛顿关系的影响,受 它对美韩、美日 和美澳关系看法的影响。中国可能将继续促进与俄 罗斯的所谓“战略伙伴关系”,这种 关系以在边界问题,贸易和投 资问题,以及军售问题上的合作为特征。中国对南亚地区 安全的关 注焦点放在印、巴两国,这是两个有核国家,北京希望次大陆能够实 现和平与 稳定。在中亚,北京正在促进与周边国家在发展能源、贸 易方面的合作,并建立更加紧 密的政治关系,但同时也耽心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向新疆扩散。      

在亚太地区之外,中国试图提高 其大国地位。虽然北京偏重于双边外交,但它正在 试图扩大它在国 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北京还正在寻找经济发展机会,提高中国的 国 际影响和国际形象。它继续把挫败台湾寻求国际承认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北京继续坚 定地扩大它在欧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区的政治与经济存在,不过北京并无在这些 地区建立军事存在的野 心。      

特别在台湾问题上,北京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要求台湾接受“一个中国”的 原则,以此作为最终实现统一而开展 的谈判的基础。中国坚持台湾应当参加“政治对话 ”,通过对话确 定台湾与大陆按“一国两制”方式最终实现统一的步骤。中国还指责 台 北为拓展国际承认的活动。台湾拒绝北京版的“一个中国”,要 求北京平等对待台湾。 台北一贯主张在中国的经济和民主程度达到 台湾人已经享有的水平的条件下实现统一。 台北认为,在过渡时期 ,双方可以重点解决一些技术与程序问题,比如,文化与教育交 流 ,解决台湾在大陆大量贸易和投资所产生的商务争端。台湾还采取积 极措施,对抗北 京为在国际上孤立台湾所作的努力。      

北 京和台湾都宣称他们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的途径。然而,中国领导 人拒绝放弃 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北京宣称,如果台北宣布独立 ,或外国武力干涉台湾内部事务 ,它将考虑对台使用武力。在过渡 时期,北京将继续准备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军事力量 ,此外,它还 将努力对台湾岛内政治事态发展施加影响,防止台湾向法定独立方向 发展 。      

尽管北京拒绝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但它 一直强调希望通过与台湾根据“一 国两制”的方式达成协议,和平 实现国家统一。中国的一些人意识到,与台湾发生战争 将在经济和 政治上产生破坏作用。中国国家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在一个和平与稳定 的环境 中进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北京避免采取危及其经济 发展与获得国外市场、投资 和技术的行动。如果引发对台军事冲突 ,北京将冒毁坏其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地位之险 ,特别是在那些与 中国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的国家。然而不可低估中国采用武力的决心。一、中国的军事战略

A.中国的国家总战略

中国的主要国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统一的和富裕的国家。它希望 自己屹立于“强国”之列,显然想使自己被公认为是 一个羽翼丰满的强国。中国认为它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它的天然 资源、人力资源、核力量、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地位以 及经济的持 续增长,使它具备了强国的大多数属性。它想在政治、经济、军事能 力方面 达到与其他强国“势均力敌”。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继续发展 ,北京相信它到2050年至少 将成为一个“中等”强国。中国还想产 生足够的力量,成为亚洲的一个显赫国家,从而 使任何国际力量想 在亚洲采取大的行动必须首先考虑中国的利益。      

中国的分析家们通过衡量各国的“综合国力”来计算中国的地位。中 国已故最高领 导人邓小平身边的战略顾问们在七、八十年代提出这 种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动态分 析过程,定性与定量地衡量一个 国家多层次结构的综合国力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或“子体系”。中国的 分析家们衡量国力的4个子体系是:(1)物质或硬力量(国家资源、 经济 、科技和国防);(2)精神或软力量(政治、外交、文化和教 育);(3)协调力量( 领导机构、指挥、管理和国家发展的协调);(4)环境力量(国际、自然和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没有宣布西方意义上的用以指导自身在国际事 务中行为与作法的“总战略”。实际上,中国领导人主要忙于国内事 物,特别是维持国家统一和内部稳定。我们可以通过高级领导人、政 府计划文件以及政府机构的文字材料所表达的官方言论推断出:最贴 近于中国“总战略”的当属它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是全面提高 综合国力,以实现长期国家目标。邓小平70年代末首次宣告这个战略 为“实现四个现代 化”。邓去世后,以中国 *** 总书记江泽民为首 的领导层重申了这个战略。      

建立在这样一个明智基础上的中国总战略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使北 京能够实现其长期的国家目标。这个被北京称为“国家发展战略”的 总战略是由邓小平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并由邓小平之后以中国 *** 总书记江泽民为首的领导集体重新予以确认。这个发展战略基 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主流,战争可以避免的 时代,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为此,北京优 先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提高科学与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开发利 用国家陆上与海上资源,并力图获得全球资源。 虽然这个发展战略假设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 的战略同时还强调发展军事力量,将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补充,用 以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保卫重要的国家利益,支持最终扮演大 国角色和成为亚洲显赫力量的政策。尽管如此,自邓以来的中国领导 人将军事现代化排在四个现代化的第四位上。由于科索沃发生的“盟 军行动”和1999年5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遭到轰炸,中国官 方已经认真地考虑了修改国家发展战略中发展国防的优先地位,以重 新排定国家发展的优先次序。但是,在1999年北戴河召开的领导人会 议上,高层领导重申了优先进行经济、科技发展和资源 开发利用的方 针。  

除了发展国家实力中的物质性“硬”力量(自然资源、经济、科技和 国防)外,有 些分析家认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试图增强国家实 力中政治、外交等“软”力量,认 为这些软力量决定国家物质实力 的效能。北京正在调整国家政策和决策能力,改进对外 政治、外交 、经济和军事关系,增强它在多边机构(包括联合国、世贸组织、东 盟地区 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与贡献,将国民人均收入提 高到全球先进国家标准,以 及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包括健康 和教育水平向全世界先进国家看齐),以此加强 它的“软”国际力 量。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还特别强调加强国家实力的“均衡 ”与“协调”,用宏观手段调 整、控制、协调国家实力中的物质、 政治、外交和经济这类硬力量与精神这种软力量两 者之间的协调发 展。在这种背景下, *** 中央领导层经常强调“党的建设”,要求改 善 和增强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教育和发展党的下一代干部。中国 *** 还特别强调党的 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对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绝对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以江泽民为 主席的 *** 中央军事委 员会来实现的。对国家实力中软硬力量发生影响的各种国家计划 由 几个政府部门管理,特别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 会以及国防科技 与工业委员会。政府机构间的审查与政策制定由中 共中央的一些不公开的组织,即所谓 的“领导小组”承担,包括外 交领导小组、台湾事务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以及中央 军事委员 会。 ***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内的高层领导行使决策权。     

为了寻求国家实力中各软硬力量间的协调发展,中国的一些分析家 认为,环境的“ 制约条件”会对国家发展各种实力的能力产生积极 或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国认为国际环 境(世界力量的结构与平衡) 、自然环境(资源、地理和生态)以及社会环境(政治、 经济和社 会制度及其稳定性)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因此,中 国的发展 战略注重鼓励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自1985年以来,北京致力于 促进全球力量平衡从两极化平衡向多 极化发展,在其周边国家和国际舞台上谋求建立和 平、稳定的安全 环境。在最近十年,中国已经增强了它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包括 洪 涝、干旱、地震、瘟疫、饥荒和林火。由于地理和历史形成的居 落模式,包括土地开垦 的原因,中国特别易受这些自然灾害的袭击 。北京还正在设法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自然资 源,发展保护北海、东 海、南海中有争议的领海中有潜在的丰富资源的海区所需要的军 事 力量投送能力。另外,中国还采用各种强迫措施维持国内社会稳定, 因为经济改革已 经在国内造成或加重了政治、就业、农村、犯罪和 种族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北京已表明 了它将迅速遏制和扑灭任何新 的异教根源的决心,包括去年被当作国家政治问题的准宗 教——法*功。  

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十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几个 方面的发展变化促使中国的一些 名流对中国一贯坚持的对安全的温 和的估计提出严重质疑,这种估计是,和平与发展是 国际主流,世 界大战可以避免,全球力量平衡正从两极化向多极化结构转变。高层 领导 人主要担心的问题是,美国想通过遏制中国力量的增长与防止 俄罗斯力量东山再起,在 欧亚力量平衡中维持支配地位。北京认为 ,华盛顿正在通过加强与东京的安全联盟和北 约东扩,竭力维护“ 单极”力量平衡。中国认为,俄罗斯由于国内问题羁绊,不能在抵 制美国主宰欧亚事务中发挥持久的作用。此外,北京怀疑新的美日防 务指针授权日本在 其过去的防卫态势之外采取军事行动,促进日本 提高其地区性力量投送能力。北京还认 为,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 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对中国核威慑能力的挑战,最终 将用于 保护台湾,这种行为被中国认为是粗暴干涉中国的事务,会打乱中国 建立针对台 湾的常规战区导弹恐吓能力的努力。 在科索沃的盟军行动获得成功以后,中国认为对付美国——在未来插 手中国内部事 务,或用军事手段干涉可能发生的中国卷入的冲突— —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许多名 流指出,美国对科索沃的干涉为 最终在台湾海峡和中国南海发生的冲突中对中国采取军 事行动开了 一个危险的先例。他们还怀疑,华盛顿将秘密或公开介入中国西部的 藏族或 穆斯林少数民族争端。北京还怀疑,美国在科索沃干涉的先 例会增强美国在朝鲜危机中 进行干涉的倾向,这种干涉将对中国在 朝鲜半岛的长期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对于俄罗斯 在车臣采取军事行 动实行的不干涉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对于盟军行动这一先例 的担心,因为与南斯拉夫不同,中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打击力量。不 过,中国确实担心美 国在中国可能卷入的冲突中进行军事干涉。  

中国认为,这类国际趋势将构成一种国际环境,“限制”中 国发展物质、政治、外 交和经济这些国家实力中的软硬力量。中国 认为,这类趋势表明,北京将难于发展与华 盛顿之间的特殊关系, 而建立了这种关系,就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美国“遏制”中国的意 图 ,就可以促使美国在抵制日本力量增长方面与中国合作。此外,中国 在应付这种不利 的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为抵制美国在 欧亚地区力量而培植国际影响力的选 择余地有限。据报道,自1999 年5月7日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遭轰炸以来,中国领导 人一直在 讨论对付美国的方法,包括加速军事现代化、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 作以及增 加中国在国外的渗透活动。不过这些选择都不能从根本上 改变中国的地位。      

看来中国还没有作出这样的结论,即, 这些选择中的哪一个一定能改善它的安全环 境。中国高层领导人在 90年代初期和中期抵制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提高发展国防重要 性 的压力,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搞乱为使经济增长与经济现代化所作 的努力。北京认 为,经济增长是保持国内社会环境稳定战略的一个 重要因素;此外,认为外贸和外资是 中国发展国家实力中物质(硬 )力量中的经济成分的核心。中国领导人还怀疑提高国防 在国家优 先重点中的位置只能强化华盛顿遏制中国的努力,使日本提高其力量 投送能力 的意图正当化。在过去10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战 略家不时提醒中国领导人要避 免受美国挑逗而进行不平衡的军备竞 赛,从而偏离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轨道。      

虽然中国对付美国 的选择余地有限,但它的安全政策和主张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 间 接或直接向美国安全政策和主张进行政治性挑战的论调。北京经常公 开和私下发表言 论,谴责美国谋求“霸权主义的”国际行为。中国 还推出一个“新安全概念”,呼吁将 国际安全建立在多边对话和国 家间保证不用武力相威胁、不强制、不军事干涉他国内部 事务的基 础上。特别是,这个新安全概念批评作为冷战遗物的双边和多边安全 联盟,认 为这种联盟削弱而不是加强国际安全。在过去三年中,中 国一直使用这个主张在各种外 交和公开场合无遮掩地批评美国的欧 亚安全政策,反对美国(与日本)加强美日安全联 盟和鼓励北约东 扩。最近,中国与俄罗斯合作,成功地说服联合国其他成员国支持批 评 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联合国决议。      

中国对美 国安全政策的批评部分地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安全的担忧,他们感觉 到华 盛顿正在采取行动来“遏制”和“包围”中国,鼓励日本以北 京认为将会削弱地区安全 的方式扩大防御范围。提出这种批评的另 一个原因是,北京认为,美国的政策是创造一 个国际环境,“限制 ”中国全面发展其国家实力中各种物质(硬)和精神(软)力量, 打乱中国欲意成为亚洲显赫国家的努力。中国在它认为自己拥有一个 良好的安全环境, 从而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的时期着手 努力发展综合国力,然而冷战结束后, 中国高层领导人越来越对这 种环境产生了怀疑。      

B.中国的安全战略

中国试 图成为东亚地区的显赫国家。北京推行的地区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它所 认为的 在台湾、中国南海和其他周边地区的主权利益,保卫它的经 济利益,同时促进地区稳定 。      

北京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台 湾进一步迈向永久分离,长期目标是最终在中国提出的条 件下实现 国家统一。中国还试图对抗它所认为的不断增强的日美军事合作,防 止它所认 为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此同时,它将继续重视通过 获得日本技术、对外贸易和利 用外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维护朝鲜 半岛的稳定也是北京的地区安全目标之一。中国在 东亚地区的其他 安全目标还包括:防止发展和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特别是防止台 湾 加入这个系统;保卫自己在东海和南海的主权;以及通过东盟、 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论 坛等组织促进其政治与经济利益。       

北京在这个地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它与华盛顿关系的影响,受 它对美韩、美日 和美澳关系看法的影响。中国可能将继续促进与俄 罗斯的所谓“战略伙伴关系”,这种 关系以在边界问题,贸易和投 资问题,以及军售问题上的合作为特征。中国对南亚地区 安全的关 注焦点放在印、巴两国,这是两个有核国家,北京希望次大陆能够实 现和平与 稳定。在中亚,北京正在促进与周边国家在发展能源、贸 易方面的合作,并建立更加紧 密的政治关系,但同时也耽心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向新疆扩散。      

在亚太地区之外,中国试图提高 其大国地位。虽然北京偏重于双边外交,但它正在 试图扩大它在国 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北京还正在寻找经济发展机会,提高中国的 国 际影响和国际形象。它继续把挫败台湾寻求国际承认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北京继续坚 定地扩大它在欧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区的政治与经济存在,不过北京并无在这些 地区建立军事存在的野 心。      

特别在台湾问题上,北京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要求台湾接受“一个中国”的 原则,以此作为最终实现统一而开展 的谈判的基础。中国坚持台湾应当参加“政治对话 ”,通过对话确 定台湾与大陆按“一国两制”方式最终实现统一的步骤。中国还指责 台 北为拓展国际承认的活动。台湾拒绝北京版的“一个中国”,要 求北京平等对待台湾。 台北一贯主张在中国的经济和民主程度达到 台湾人已经享有的水平的条件下实现统一。 台北认为,在过渡时期 ,双方可以重点解决一些技术与程序问题,比如,文化与教育交 流 ,解决台湾在大陆大量贸易和投资所产生的商务争端。台湾还采取积 极措施,对抗北 京为在国际上孤立台湾所作的努力。      

北 京和台湾都宣称他们寻求和平解决统一问题的途径。然而,中国领导 人拒绝放弃 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北京宣称,如果台北宣布独立 ,或外国武力干涉台湾内部事务 ,它将考虑对台使用武力。在过渡 时期,北京将继续准备对付这类突发事件的军事力量 ,此外,它还 将努力对台湾岛内政治事态发展施加影响,防止台湾向法定独立方向 发展 。      

尽管北京拒绝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但它 一直强调希望通过与台湾根据“一 国两制”的方式达成协议,和平 实现国家统一。中国的一些人意识到,与台湾发生战争 将在经济和 政治上产生破坏作用。中国国家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在一个和平与稳定 的环境 中进行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北京避免采取危及其经济 发展与获得国外市场、投资 和技术的行动。如果引发对台军事冲突 ,北京将冒毁坏其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地位之险 ,特别是在那些与 中国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的国家。然而不可低估中国采用武力的决心。
中国军事战略与实力深度分析(二)

C.中国的军事战略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一直放在中国东南方向,特别是为在台湾海 峡和中国南海可能发 生的突发性军事事件作好准备。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拥有对抗台湾 和其他地区性军事力量的能力,也准备对付在任何军事冲突中美国可 能的介入。      

北京的军事战略重视野战部队的快速部署能力 ,以便在周边地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 件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和 盟军行动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 以便对付 拥有先进信息技术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敌人。中国对正在出现的军 事技术革 命的认识增加了它拥有打赢一场高技术战争所需能力的紧 迫感。      

中国军事现代化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 能力防备任何地区性敌人,维护 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利益 ,维护国内安全,遏制台湾独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队 。      

虽然陆军现代化的优先权较低,但仍然通过裁减兵员,部署新装备, 在规模较大的 陆军中,重点建设一支高度机动、常备不懈的核心力 量。当前,北京正在削减军队。裁 减兵员将有助于将解放军改编成 为一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部队,即:少量高技术部队, 在地区性突 发事件中灵活使用;大量装备中低技术武器的部队,用于保卫国内安 全;适 量的核部队,用于维持对其他有核国家构成顶用的核威慑。      

中国军事领导人已经开始制定这些部队将要采用的战术。 与此同时,军事院校已经 在专业训练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目的是 建立一支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接受过良好教 育、技术熟练的军队 。为了在战争期间支持和向军队提供给养,中国还正在致力于建立 一个高效的国家动员体系。  

如果北京感觉到战争不可避免 ,中国将尽力限制战火蔓延,但它将投入足够的力量 ,使用适当的 战术,在出现外国军事干涉和重要的贸易与外国投资遭受破坏之前, 完成 军事解决的任务。  

如果第三方想要军事干涉中国所 卷入的地区冲突,解放军可能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使其遭受重大 伤亡,削弱干涉方的决心。      

二.中国军事原则与兵力结构的发展      

A.中国军事原则的发展      

传统上,中国 的防御战略和兵力分配重点是根据保持一支能够执行各种各样国内外 使命的大规模武装力量的需求来确定的。这种做法继续体现在中国 的兵力结构上,中国 的兵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240万中国人民解放 军、130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大约 150万预备役民兵。过去十 年中,相应于对威胁变化的理解,中国已对军事力量规模和结 构进 行了大力调整。      

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开始 从体现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持久的大规 模陆地战,转向周边小规 模局部冲突。中国的“积极防御”原则强调进行官方所称的“ 现代 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这一原则强 调对在中国大陆和海洋边界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作 出迅速反应,特别是在围绕中国东 、南海的战略外围区域。如果在 该战略外围区域发生涉及中国权益的冲突,中国宁愿将 与技术更先 进的敌人进行对抗,例如美国和日本。此外,与美国有关的中国大陆 与台湾 之间的台海危机已经成为导引人民解放军兵力分配、军事训 练和战备的支配因素。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采用一些 带有“军事革命”特征的现代战争概念,优先发 展在亚洲进行快速 高技术战争所需的技术和战术。中国的军事战略仍然带有毛泽东军事 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技术上处于劣势兵 力,对抗处于优势的 敌人。其主要变化是在并非典型人民战争的情 况下采用这些军事原则。当前中国军事战 略思想的核心是,进行有 限的高技术战争、保护中国沿海经济中心、通过可靠的战略威 慑支 援外交政策。      

海湾战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家充分认 识到有必要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 争”作准备。1999年北约在 科索沃采取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 积极防 御”和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军的许多军官认为科 索沃冲突是 第一例完全“无接触”战争,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权是战 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未 来战争将越来越多地是无接触战争 ,地面交战将越来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权将成为 实现战术、军 事行动和战略目标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国的军事杂志中的一篇文章 提出 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于过于被动才被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应 该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 作好准备,并应对攻击敌作战系统中的关 键目标赋予最高优先权。      

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一旦与技术上 处于优势的敌人爆发战争,敌人将可能迅速部署兵 力,发动大规模 空中袭击。在敌人集结其兵力的期间,存在着先敌发制的机会。“先 敌 发制,掌握主动”的方法被认为是抵消拥有先进的军事能力的敌 人所占有的优势或使这 种优势完全无用的有效的方法。对敌方最关 键目标实施先机打击(经常被称为“一战获 胜”),是北京不需要 打败敌方军事力量即能遏制其军事行动,或依照北京的目标实现 政 治解决的最直接的手段。这种战术要求中国集中其主要力量攻击敌防 御的核心,在对 抗处于优势敌人的作战中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这 个目标就要求建立一支比当前中国力 量更小型、更机动和技术更先 进的军事力量。中国的许多研究、发展、采购和训练计划 都致力于 获得这种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国国防工业技术水平远低于 西方国家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生产对技术先进的 敌人(如美国 和日本)构成威胁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军内的主要观点,正如已 故领 导人邓小平所提倡的那样,是“各显神通”。北京没有把优势 资源从民用部门和经济改 革计划中转移到部队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上 ,而是重点实施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中 国提供能够最有效地 利用敌人防御上致命弱点的手段。这种方法使中国具有不需要拥有 绝对优势即可实现其政治和军事目标所需的可靠威慑力,即“以弱胜 强”。      

中国的战略家们正努力为在人民解放军中已经成功 使用或未来20年可以预见能够使 用的那些技术和系统研究新的战术 。北京着重发展和采购远程武器,例如:反舰巡航导 弹、远程低空 巡航导弹和近程弹道导弹。中国还正在努力解决C4I系统训练中存在 的问题 ,非常重视利用电磁战来削弱和破坏敌人的作战系统。      

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认识到高技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认识 到过分依赖信息系统 是高技术系统潜在的缺陷。他们认为,利用精 锐部队快速打击,集中攻击敌方的薄弱环 节,从而能使中国通过“ 不对称”的方法达到与敌人对称作战的效果。“逐步夺取胜利 ”意 味着有选择地破坏敌方侦察、电子和支援系统,以摧毁和削弱敌人的 协同式空战的 效能。信息战(如黑客)与非正规的特种和游击战结 合,可以使中国在敌方作战系统内 部发动毁灭性攻击,同时避免正 面冲突。  

用于与现代化的潜在敌人交战的不对称战术和系 统也是全面击败较小的地区性敌人 的基础。结合传统的低技术系统 数量上的优势,使中国与潜在的地区性敌人相比具有决 定性优势。 中国的战略是利用足够的兵力使敌方按北京的条件坐到谈判桌上来, 并且速 战速决,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结构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优先发 展导弹部队、空军和海军,同时还包括地面快 速反应部队。人民解 放军的战略要求建立精锐部队,使其能对地区热点作出快速反应, 并在陆上、海上、空中、太空及电磁领域主宰战场。      

中国 的军事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国防资源、国防工业能力和 引入国外 技术与武器,并最终取决于人民解放军将这些系统纳入部 队军事体系的能力。如果经济 发展不能达到北京的目标,军事将面 临预算削减,导致减缓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国 防工业获得俄罗 斯和西方大量先进技术,但是很少可以用于大量生产高质量武器。如 果 北京国防工业改革失败,人民解放军将更加依赖进口外国装备。      

中国将继续努力在国防技术和生产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 购买武器系统将能满足重 要的近期需求和获得技术。然而,人民解 放军在关键的现代武器、部件、平台、技术及 系统工程和集成方面 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外国资源。即使人民解放军获得这些现代化的武 器,集成这些系统、训练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就 限制了人民解放军 成为一支世界级的军事力量。      

C、提高 军事能力的先进技术      

1.信息和通信发展      

a.自 动化指挥控制和自动化信息系统技术      

中国已经建立了广泛 的坚固的地下隐蔽所指挥控制设施,用于保护军事和地方领导 人。 在60、70年代,由于担心和前苏联发生战争,促使北京动用了相当大 的财力,建造 全国范围内的指挥哨所、民防设备和相关的通信系统 。建立这些设施的目的是要确保国 家领导人的安全,以及提供一个 安全场所来保证国家领导对全国军队的调度。民用和军 事通信网络 都支持这些设施,但军事通信网络可能是与民用通信网络分离的。尽 管有将 这两种网络连在一起的可能,但是可以预见到中国人民解放 军只有在发生危机期间才会 将这两种网络合并。为了创建一种生存 率高、安全、灵活、移动的和对电子攻击/破坏有 足够防御能力的军 事通信系统,中国已将全国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建立在多个传输系统 之上。中国的通信网络能够保证解放军在疆域内的作战。中国通信 网络尽管能被削弱, 但不可能将其完全摧毁。      

至少从 1979年以来,C4I系统的现代化和自动化一直就是中国优先考虑的事 。而在这 方面的工作已使中国建立了一个指挥自动化数据网,可以 沿着指挥链路快速传送作战指 令,将信息传输给国家级和战区级的 决策指挥官。然而,就连指挥自动化数据网也算在 内,中国的C4I基 础设施没有能力在复杂的西方模式的联合作战环境中控制或指导部队 。 指挥自动化数据网能够支持和平时期解放军在中国疆域内的行动 ,并且还能支持对中国 周边进行有限的预先计划好的常规攻击。中 国在复杂的联合作战控制标准方面还远远落 后于西方,并且缺乏坚 固的适合现代化战场的C4I体系。  

1998年10月,在一场联 合防御战军事演习中,北京军区首次用“军事信息高速公路 ”字眼 作了报告。“军事信息高速公路”被描述成是北京军区开发的“战役 训练(指挥 )自动化系统”的信息网络子系统。该系统处理并传输 图象、字符和音频数据,从而使 传统的训练和指挥方法适应了现代 化需要。军区司令部的命令通过军区作战中心中继到 几百公里之遥 的下属集团军中,而军事态势图则从几百公里之遥的下属集团军中又 通过 军区作战中心中继回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解放 军报》报道了在1997年秋兰州军区指挥部队演习期间,军 区领导利 用视频远程通信会议系统召开了会议。远程通信会议系统将战区内相 互距离较 远的参与者都通过网络系统连结起来。该报还报道说,中 国在1997年底首次利用计算机 网络进行了作战后勤支援演习,演习 中所涉及的计算机数量达到了150台,连结了22个独 立部门。8天的 演习被描述成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演习,方圆数千公里内的独立小分队 都通 过网络连结起来。      

微波通信设备极有可能出现在人 民解放军的各个部队中。据中国公开资料报道,二 炮有新型的数字 微波通信系统,可以为导弹发射提供支持。据报道,二炮信号部队在 19 95年左右就开始开发该系统,几年后通过了验收测试。这套新系 统能为二炮提供全天候 的保密通信能力。      

尽管中国已经 对建立人民解放军专用军事蜂窝通信系统表示出了兴趣,但蜂窝电话 部队在军事通信中还显得不够重要。然而,蜂窝通信在民用部门爆 炸性的增长,使得蜂 窝通信能够在未来的军事通信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如今,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重视 商业蜂窝通信的利用。  

中国的军事通信网络在不断地更新,然而,据报道中国大部 分的军事通信都是在信 息产业部所管理的通信线路上实现的。军事 网和民用网基本上都是采用民用现成技术构 建的。尽管北京可能已 经成功地获得了一些出口受限的技术,使其电讯现代化,但是这 些 技术可能并非是对中国禁售的,也可能最近解禁了。欧洲、日本和以 色列都在竞相向 中国出售电讯技术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      

b. 电子战的发展      

中国电子战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与西 方国家的公司合作、仿制和采购外国的电子战系 统等手段,一直集 中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能力改进方面。中国现有电子战设备包含许多50 ~80年代的产品,因此只有少数几个部队装备了最现代的电子战设 备。中国正在购买最 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截获、测向和干扰等能力 。北京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计划除了可以增 强图像侦察、图像监视和 电子情报收集能力外,还可能会提供改善无线电通讯和雷达干 扰机 能力的平台。除此之外,现有的地面站可以被改造对卫星通信实施干 扰。人民解放 军还正在研究电子对抗措施学说,并已实现了在电子 对抗措施环境中的初步(structur ed)训练。      

c . 信息 战的发展      

中国越来越将信息战作为不同于传统作战手段的 另一种战略武器。中国的信息战正 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目前集中于 :理解信息战是作为一种军事威胁,开发有效的对抗措 施,研究信 息战对外国经济、后勤和C4I系统的攻击方法。因为中国政府已经了 解到自己 的信息系统是脆弱的,所以中国最优先考虑的信息战计划 是,着手建立防御性信息战计 划和开发本国的信息技术。有些技术 可以提高中国对外国军事和民用信息基础设施的防 御和攻击,例如 计算机反病毒、网络安全和先进的数据通信技术。      

在过去 的几年中,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已经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主要的信息 战研究 中心凸现出来。1998年12月,在“95工程-所有关键军事开 发计划”的支持下,该学院 建立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信息战模拟实 验中心。同一年,总参的通信部批准两本信息战 出版物作为人民解 放军信息战的教材。由该学院20位人民解放军理论家和导师共同执笔 完成了这两本书:《信息战的指挥控制》、《信息战技术》,书中 首先介绍了信息战的 定义和信息战所涉及的领域,然后介绍了信息 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该学院设立了31门 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 的核心课程,都是与指挥控制相关以信息战为重点的相互交联 课程 。      

《信息战的指挥控制》这本教材表明了人民解放军对信 息战的理论研究是相当成熟 的,然而,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开发出与 其成熟理论相匹配的协调和综合的信息战原则。      

在计算 机网络攻击领域,中国对部分地实现它的整体信息战战略,即研究如 何将病 毒植入外部网络表现出了兴趣。据报导,北京有足够的硬件 和软件工具并且对所涉及的 技术具有深刻的且与日俱增的理解。然 而,中国战略信息战在中、短期使用的先进信息 技术可能会缺乏深 度和精细度,但是,正因为中国又培训了信息技术专家来保护自己的 网络免受敌人的攻击,它将很可能进一步尝试如何渗透到外国的信 息系统中。      

有公开登载的文章指出,人民解放军已经将相 关的信息战和计算机网络攻击编入作 战演习中。据报道,人民解放 军一直在集中力量不断完善防御措施,特别是防计算机病 毒。在沈 阳和兰州军区,公开资料的报道描述了这样的演习情节,集团军司令 部成功地 保护了它的指挥控制网络免于病毒的攻击。在另一次战术 级演习中,邀请计算机黑客侵 犯上面提到的集团军指挥控制网络, 进行盗窃和破坏。      

中国有能力渗透到保护措施脆弱的美国 计算机系统中,有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攻击 手段攻击美国的民用和 军事基础设施。这种逆向访问(anti-access)战略的重点是跟踪 部 署在中国周边的作战中心,包括C4I中心、航空基地和航母战斗群等 。
中国军事战略与实力深度分析(三)

2、空间发展      

中国有能力发射军事照相侦察卫星,但使用的技术按西方标准已经是过时的。北京 虽然没有实时处理照相侦察 的能力,但终将装备先进的图像侦察和地球资源系统。中- 巴(西 )地球资源卫星已于1999年10月发射,操控这颗卫星所获得的经验有 助于北京发 展改进的军事侦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也可以提 供一些有用的军事数据。中国还 可能在未来十年试图部署近实时光 电成像卫星和高分辨率胶片照相侦察卫星。在过渡时 期,北京可能 采用民用定点卫星和可回收卫星成像技术,一旦能够利用,中国还可 能使 用其他有较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成像技术。  

中国已经 发射了三颗低轨道气象卫星和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虽然北京已在 侦察 、监视及目标跟踪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国外技术援助,但 是在系统发展的许多方面 采用了本国设备。今后,预计北京将更多 采用国外技术和设备来加速其发展计划。      

中国对400—500 千克卫星感兴趣,并在研制海洋研究卫星“海洋1”号,该卫星预计 2001年发射。北京最近研制的该级卫星的其他使命包括地球观测、通 信和导航。中国还 在研制微型卫星(重量不超过100千克),用于遥 感和光电雷达卫星网络。由北京清华大 学和英国测绘大学联合研制 的“清华”系统由7个装有50米分辨率遥感载荷的微型卫星组 成。首 颗卫星预计2000年发射。后续卫星可能对分辨率进行改进。       

另外,北京参加了亚太小型多用途卫星计划,该计划是亚太多国空 间技术与应用协 作计划的一部分。据报道,参加该计划的国家包括 伊朗、巴基斯坦、泰国、蒙古、韩国 和孟加拉。  

虽然中 国正在改进其所有的空间发射计划,但是中国还没有迹象表明具有利 用储存 的卫星和空间发射装置在决定发射后的24小时内发射的能力 。      

空间开发包括载人空间飞行仍具有高优先性。虽然中国 的载人空间计划几乎所有主 要方面都是在过去5年内开始研究的,但 是北京仍然努力在2001年进行首次载人发射。虽 然此项计划最主要 的目的是显示政治威望,但中国的载人空间研究可以在2010~2020帮 助改进军事空间系统。除了可以进行科学技术实验外,中国宇航员 还可研究诸如空间载 人侦察等问题。      

据说中国获得许多 国外技术,可用于发展反卫星(ASAT)能力。北京可能已经获得 用 于发展攻击成像卫星的激光雷达的技术援助,并可能在寻求可在低地 球轨道跟踪卫星 的先进雷达系统。北京还可能在研制干扰发射机, 用于干扰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另外 ,中国可能已经有能力在特殊 条件下毁坏卫星上的光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很容易被激光 毁坏。北 京还可能获得高能激光装备或技术援助,可能被用于发展陆基反卫星 武器。根 据当前中国激光技术的水平,北京可能会在今后发展能够 摧毁卫星的武器。虽然中国专 门的激光反卫星计划还未确定,但是 有消息显示北京对发展这种能力很感兴趣,并可能 在开发相应的技 术。      

中国与许多国家开展了有关空间的协作项目。虽然这 些项目中的大多数都说是科技 或民间合作项目,但是其中也可能含 有重要军事技术转让。      

据新闻报道,莫斯科和北京目前有 11个联合空间项目在进行。这其中包括联合载人 空间飞行(活动) 。中国对加拿大-德国的雷达卫星能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可能购 买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中国最近签订了一项合同,在2001年发 射意大利制造的带有28 ku-波段转发器的通信卫星。先前的两项合同 是关于研制两国共同建造的侦察和数据探测 卫星。      

1999 年2月,中国西安卫星控制中心与法国国家宇航局合作开在卫星指挥 和控制项目 。1998年12月新闻报道透露,中国已与美国、加拿大、 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俄 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和巴西签署 了政府间宇航合作的协议和备忘录。另外,北京支持 与7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企业、事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交 流与 合作,包括共同发展卫星。  

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 与美国已签署三项政府间的协议,提供发射服务。几家美国 卫星制 造公司也与中国签署协议,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涉及到的卫星总 计大约30颗 。中国、法国和德国联合研制的“中国星(Sinosat)” 卫星已于1999年成功发射。此外 ,德国和中国以合作的形式已对“ 东方红3”通信卫星进行了改进,并在研制新一代类 似卫星。      

根据1998年12月韩国新闻报道,韩国和中国都有意向共享各自遥 感卫星搜集的数据 和信息。1998年11月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与荷兰 签署一项联合投资合同,合作研制和使 用用于监测荒漠化和农作物 产量的新卫星。另据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英国研究微型卫 星技术 。中国和英国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建造和发射中国首颗 非官方建造 的卫星。      

中国的航天工业也在试图将GPS和俄 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控制技术 集成到战斗机和直升 机上。中国航天公司1996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展览上展示了一个 GPS接收机,并提供12信道GPS接收机和12信道GPS/GLONASS接收机的 宣传样本。其中一个 样本展示了一个航天运载器,这说明GPS已用于 导弹上。在最近航空展上获得信息说明中 国的所有新型战斗机都装 有GPS导航系统。中国军方支持的工业部门也已与外国公司展开 合作 ,生产用于装备军事武器的GPS接收机。为补充GPS/GLONASS导航设备 ,中国试图从 国外获得商业卫星成像设备。这些成像设备与GPS/ GLONASS配合使用,为目标跟踪、导弹 制导与规划提供数字地形图。      

3.其他技术发展      

a.反辐射导弹发展       

据报道,中国正在研制两种反辐射面空导弹(SAM):FT-2000和 FT-2000A。前者 在1998年Farnborough航空展会上的样本资料中首 次亮相,可能使観-9(一型与SA- 10或“爱国者”类型的面空导 弹)。后者显然将使用相对较老的HQ-2/CSA-1面空导弹 ,这种导 弹在50年代末问世。      

FT-2000所用的导弹可能与HQ-9尺 寸相似,但速度可能要慢一些。据报道它的射程 为100千米,最大射 高20千米。一个完整的FT-2000营可能包括一个指挥部和三个连。F arnborough航空展会上得到的宣传资料将FT-2000称为“AWACS杀手 ”。FT-2000可以作 为独立的防空系统或作为其他系统的一部分来 部署。虽然北京公开宣布FT-2000可在20 01年对外销售,但极有可 能在要到2005年以后才能完成。如果找不着国外买主,研制时 间还 要延长,甚至根本不能成功。  

根据中国的宣传材料,FT- 2000A反辐射导弹将使用大幅改进的HQ-2/CSA-1导弹, 装被动无线 电制导头,工作波段在2-6GHz。FT-2000A还将装新的毫米波引信、 新的制 导控制段和新的60千克碎片杀伤弹头。该弹装有一个在飞行 过程中调节推力的截止阀, 可能用于延长其射程。制导头在发射前 装入目标飞机的无线电频率信号特征,依靠它所 获得的信息进行跟 踪与拦截。估计该型导弹最大射程为60千米,最大射高18千米。       

一个独立的FT-2000A连由一个中央控制站和12套发射装置组 成,每套携弹一枚。中 央控制站有一套主被动探测器和三套辅被动 探测器。主辅探测器成三角形布置,一起确 定辐射2-6GHz带宽信号 的目标的方位角与距离。这种配置是完全被动的探测方式,依赖 于 目标的无线电辐射频率。综合发射系统包括FT-2000A发射装置和导 弹,导弹装有与H Q-2、SA-2和SA-3一样的面空导弹部件。这种配 置方式可以换装抗干扰导弹,取代面 空导弹系统中常用的指令制导 弹,不过需要一种专门的火控系统与发射装置。      

b.导弹防 御技术发展      

中国防御巡航导弹的能力十分有限,并且不存 在反战区弹道导弹能力和反弹道导弹 能力。但据报道,北京正在研 制最先进的面空导弹,这将使它在今后10到20年内防御巡 航导弹和 战区弹道导弹的能力得到提高,不过预计在这一期间,在发展反弹道 导弹能力 方面不会有大的进展。北京研制的面空导弹看来大多数是 从现有系统派生的。      

近几年来,中国开始执行一项积极的 计划,购进俄罗斯先进的面空导弹和相关技术 。截至目前,俄罗斯 已向中国出售了少量的SA-10b、SA-10c和SA-15面空导弹。这些 俄罗斯的防空导弹正在用于实战部署,填充中国防空体系中的空白。 不过,这些系统仅 能提供起码的有限的对付飞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 。为了获得更大的防空纵深,北京可能 会尽力从采购的设备与技术 中寻求建造自己防空武器的技术。此外中国还可能力争通过 自行生 产或从国外获得的方式,发展实用的反战区弹道导弹能力和反弹道导 弹能力。      

人民解放军现用的面空导弹对付巡航导弹的能力 估计有限。这些面空导弹系统包括 CSA-5和红旗-7(HQ-7),后 者是法国“响尾蛇”系统的翻版。可能正在研制对付巡 航导弹能力 得到提高的CSA-5的后续弹。也可能在将来由一种具有更好的攻击巡 航导弹 能力的后续弹取代HQ-7系列面空导弹。正在研制的HQ-9面 空导弹据信是美国“爱国者 ”的仿制品。据报道,该弹将用于对固 定翼飞机和战区弹道导弹进行远程攻击。根据中 国的公开报道,HQ -16面空导弹是中俄合作研制项目,可能用了SA-11的技术。此外据 报道,北京正在以SA-15为基础研制一型近距面空导弹。       

目前,人民解放军海军水面舰艇防空能力,特别是对付反舰巡航导 弹的能力极差。 在约60艘驱护舰中,只有极少数装备了舰空导弹, 其他的只装备不同口径的防空炮。现 有的舰空导弹射程很小,只能 用于点防御。没有舰载远程防空系统。据报道,中国正在 通过研制 HQ-9海军型来克服其海军防空力量的不足。人民解放军海军已经研 制了一型H Q-7海军型,但数量有限。作为“现代”级驱逐舰计划的 一部分,中国将向俄罗斯采购 的SA-N-7舰空导弹是一型现代化的 中距舰空导弹系统,但它反巡航导弹的能力有限。

c.水下战      

按西方标准衡量,中国的水下战能力属中等水平 ,但它能有效地对付其他东亚国家 。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不先 进、老化、噪声大。其人员受教育程度低,高衔军人观 念新,训练 和演习缺乏实用性。中国当前已获得各种技术资源,积极寻求用于未 来反潜 战计划的技术转让。随着中国采用国内研发与通过直接从国 外(特别是从俄罗斯)采购 及转让从而获取与潜艇相关的技术相接 合的方法的实施,人民解放军海军反潜战能力有 望再过一段时间得 到提高。      

据报道,中国从俄罗斯采购的四艘K级攻击型潜 艇为人民解放军海军提供了得到获取 安静技术、声纳改进技术以及 武器系统技术的机会。中国可能将把这些技术用于本国的 潜艇建造 计划中,不过人民解放军海军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有效地使用这些先 进技术。 中国自行建造的最现代化的柴电潜艇是“宋”级潜艇。据 报道它还使用了从俄罗斯和西 方国家获得的技术。人民解放军海军 现有5艘“汉”级攻击型核潜艇(SSN)和1艘“夏” 级弹道导弹核潜 艇(SSBN)。北京的下一代核潜艇可能会大量地反映出受俄罗斯的影 响 。据信,中国能够大量获得国外各种声纳技术,包括被动测距声 纳、舷侧阵声纳、变深 声纳以及直升机吊放声纳。      

人民 解放军海军现有水雷包括,老旧的俄式触发锚雷和非触发沉底雷,以 及一批国 产水雷。中国现在正在生产EM11非触发沉底雷、EM31锚雷 、EM32非触发锚雷、EM52火箭 上浮水雷以及可由陆基控制站遥控的 EM53舰布非触发沉底雷。据信,中国已经掌握了EM 53所用的声激发 遥控技术。这种技术可能将用到中国的其他舰布水雷上,包括EM52。 这 种技术能使所有水雷在敌方家门口关键位置布放,并根据需要激 发或关闭。据报道,中 国已完成机动水雷的研制,还可能会生产改 进型的俄制沉底雷及非触发锚雷。在下个十 年内,中国很可能将努 力获得先进的制导水雷和潜布机动水雷。      

d.反舰巡航导弹      

人民解放军目前有4型反舰巡航导弹,包括“江户-I”级 护卫舰上装的CSS-N-1/ “粗刷”导弹,“吕大”级驱逐舰上装的 CSS-N-2/“红花”导弹,“江户-Ⅲ”级护 卫舰上装的CSS-N-4 /C801/“沙丁鱼”导弹,以及各型驱护舰和导弹巡逻艇上装的CH/ SS -N-6/C802/“扫视”导弹。C802是固体燃料导弹C801的增程型。SS- N-22/“晒斑” 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可能将装在从俄罗斯买进的“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          

e.低可视性技术          

据报道,中国在80年代开展了一项旨在掌握与发展低可 视性技术的全国性研究工 作。国内研究可能已到达成熟和对技术了 解的程度,因而可以分析国外的能力,模仿过 去的研究。中国科学 家据称已对低可视性技术的有了非常好的理论研究,但是显然缺乏 实际经验,这是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应用研究才能掌握的。中国似乎已 经开始多项计划, 拟将基本信号特征抑制技术用于其战斗机项目中 ,并据报道,中国正在研制使用低可视 性技术的的新型战斗机。           

f.激光武器          

据信,中国有一个高 度发达的光电工业体系,并具有了部署包括战术激光武器在 内的致 盲激光武器的能力。中国曾在1995年在马尼拉和阿部扎比举办的防务 展上推销ZM -87钕激光致盲器,可能正在研制该系统提高射距和反 探测器能力的改进型。虽然ZM- 87的目的是用于地面目标,但它也 可以用于反飞机。中国还可能正在研制具有自动瞄准 和自动对付抵 抗能力的改进型致盲武器系统。据报道,它还正在进行舰载防空激光 武器 的可行性研究。未来的激光武器系统可能将强调用先进的光学 技术提高目标捕获、瞄准 和跟踪能力。据称它还考虑增加激光武器 的功率和效率。
三、台湾海峡安全形势      

A.中国 战略及常规兵力,包括对台作战的可用兵力      

1.导弹部队      

为了防止核讹诈及赢得更大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中国发展 了核武器和有限的投送兵 力。它的核力量相对较小,目的是用于核 报复而不是第一次核打击。北京的目标是核威 慑:让其潜在敌人明 白,中国能在经受核打击后保有足够的核武器,对侵略者实施毁坏 性核报复。      

中国导弹系统中有能力打击美国的只有CSS-4 洲际弹道导弹。据报道,中国已建成1 8个CSS-4导弹发射井。中国 还正在设计新一代公路机动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这将 大大增 加洲际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虽然中国的CSS-3洲际弹道导弹从射程 上有攻击美国 阿拉斯加的能力,但是它主要用来对付俄国和亚洲的 目标。CSS-3导弹有二种发射形式: 平升就位发射场(rollout-to- launch site)和仰升就位发射井(elexate-to-launch si lo)。CSS -2是中国主要的区域导弹系统,它是一种公路运输的液体燃料中程弹 道导弹, 能从永久性或移动式发射台发射。CSS-5是中国第一种陆基 固体燃料导弹,它是一种公路 机动导弹,由发射箱携带和发射,发 射箱安装在牵引运输车的升降发射架上。      

中国在1995年和 1996年台湾海峡军事演习中的演示表明:中国将其不断发展的常规 短程弹道导弹兵力视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强有力的军事和政治因素,即 使存留有不少问题 ,也不管这些演习及导弹发射是否达到了北京的 预期目标。据报道中国开始研制两种低 空巡航导弹(LACM),这将 进一步提高人民解放军用常规弹头精确打击重要区域目标的 能力。      

未来几年,中国短程弹道导弹兵力将继续得到发展。目前 ,人民解放军已在中国东 南部部署了一个团编制的CSS-6短程弹道导 弹分队。CSS-6是一种公路机动的固体燃料导 弹,能携带500千克常 规弹头,最大射程600千米。不久,一个CSS-7导弹分队和另外一个 CSS-6分队将被编入这支导弹部队中,使兵力得到扩充。CSS-7也是公 路机动的固体燃料 导弹,射程约为300千米。射程更远的CSS-7改进 型正在研制中。在今后几年内,CSS-6和 CSS-7导弹有望采用卫星导 航技术提高精度。在与台湾的武装冲突中,中国短程弹道导弹 可能 对付的目标有:空防设施、机场、海军基地、C4I中心和后勤设施。      

中国把正在发展的低空巡航导弹放在较为优先的地位上。 中国正积极从国外,特别 是俄罗斯那里获得巡航导弹技术及子系统 ,以此研发自己的低空巡航导弹。即将投产的 第一种低空巡航导弹 可能是机载型,可能在5年后投入使用。      

2.空军       

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加起来有40多万人,4300架歼击机, 1000架轰炸机和 近距支援飞机,650架运输机。歼击机中绝大多数都 是技术落后的老式飞机:约有2900架 50年代生产的F-5和F-6型, 1000架60~70年代生产的F-7型。尽管不知道这些飞机已不具 有作战 能力的比例有多少,但数量肯定相当大。中国显然还没有使用精确制 导弹药(PG M)的能力。人民解放军空军只有B-6D型轰炸机和FB-7型 战斗轰炸机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据报道,中国陆基空防中队只不过 提供点防御而已,它没有一个宽泛的、综合的国土防 空网。人民解 放军空军仅有10多架重型运输机和空中加油机,空中预警机项目已列 入计 划中。      

虽然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但进展较慢。据报道,在外国多项技术 的援助下,自行研制的先进 歼击机计划已进入了样机试验阶段。      

未来20年,人民解放 军空军的规模将大大缩减,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固定翼飞机从 2000 年到2020年将从大约5300架减少到2200架。虽然人民解放军空军的战 备率、兵力投 射距离及执行各种使命的能力也有望得到提高,但中 国防空的质量和C4I技术将继续比西 方先进国家和俄罗斯落后。到 2020年,中国有可能发展和部署一个全面综合的防空体系 。      

即使飞机数量较少,但在近10年内一旦拥有了空中加油机和空中 预警/空中指挥和控 制飞机,其空军的实力将成倍增加。空中加油机 将使得中国更现代化的歼击机能在其周 边空域作战。在未来5年内, 中国可能将拥有空中预警/空中指挥和控制平台,使用它们 提供周边 空域的实时态势感知。      

至少到2005年,有许许多多的制约 因素,使得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绝对难以获 得台湾海峡的空中 优势。在此期间,台北有望在飞机性能上相对于中国继续保持技术领 先。台湾400架战斗机中的3/4是第四代飞机。中国拥有的第四代飞 机仅仅有Su-27飞机。 到2005年,人民解放军的第四代飞机有望达到 约150架,也仅占歼击机兵力的4%。另外, 在过去5年内,中国已认 识到驾驶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仍然落后于台湾 。      

然而, 2005年之后,如果上述趋势得以延续,若台湾的空 军能力不能同时得到大幅 提高,则海峡空中实力的天平将开始向中 国一方倾斜。到那时,中国的空中加油和空中 警戒计划将达到或接 近初始作战能力,可以接受空中加油的的歼击机数量将超过150架。 中国主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AAM)可能也将在2005年之后服役, 使其第四代战斗机 (数量正在增加)机载武器的性能接近美国先进 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然而,在 此期间,其拨款和生产的不 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上面所说的所有时间进度。      

3.海军部队      

目前,人民解放军海军约有26万官兵、60艘驱逐舰和护卫 舰、约60艘常规潜艇和6艘 核动力潜艇、近50艘两栖登陆舰艇、数百 艘辅助船和小型巡逻艇,还有500多架几乎是陈 旧的固定翼飞机和30 架直升机。过去10年,人民解放军海军努力进行部队精减和现代化 ,取消了大量的老式舰船,补充了少量现代化舰艇。潜艇数量已降至 一半。主要水面作 战舰队正在逐步用自行研制的新型驱逐舰和护卫 舰取代老式舰只,规模相对稳定。人民 解放军海军列装的二战中美 制老式登陆舰已被数量相当的国产舰只所取代。尽管如此, 人民解 放军海军在大多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防空、C4I和警戒方面仍落后 其他区域性海 军,其中包括台湾。      

中国在潜艇方面比台 湾占有绝对优势,未来可预期的时期内将继续保持这种数量上 的优 势。此外,虽然中国现役潜艇数量将减少,但其总体质量水平有望增 加。中国显然 正在生产更现代化的潜艇,并使用外国的潜艇技术。 虽然其潜艇部队主要方向是用鱼雷 和水雷拦阻水面舰只,但是预计 中国某些潜艇上也可能开始装备潜射巡航导弹。鉴于中 国从俄罗斯 购买了K级潜艇,并据报道更加重视了反潜训练的重要性,中国潜艇 的反潜作 战能力有望提高。因此,中国潜艇能够成为控制海上通道 和对台湾周围布设水雷的一支 重要力量,还能在中国东海和南海对 潜艇造成威胁。      

中国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包括约40艘护卫舰 和20艘驱逐舰。它们都携带反舰巡航导弹 ,包括第一代CSS-N-1/“ 粗刷”导弹到更先进C801/“沙丁鱼”和C802/“扫视”,按计 划在 2000年将交付的两艘俄制“现代”级驱逐舰可能将装有SS-N-22/“晒 斑”反舰巡航 导弹。虽然大多数较新的水面战斗舰艇正在装备近程 舰空导弹,但绝大多数根本没有防 空导弹。尽管有这些限制,人民 解放军海军水面舰队有望加强其战备能力和大规模持久 作战能力。 另外,它可能将进行更为实际的海上训练,布置更为先进反舰、防空 导弹和 电子对抗设备。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两栖舰队所提 供的海上运输能力足以能运送一个步兵师的兵力。 人民解放军海军 还拥有数百艘小型登陆艇、驳船和运兵船,所有这些连同渔船、拖网 船 、民用商船一起使用,从而扩大了海军两栖舰队的规模。然而, 在远距运输、后勤补充 和空中支援方面的不足将继续妨害中国投送 两栖兵力能力。近期内,人民解放军海军两 栖作战的有限能力不可 能有太大改观。此外,每年季节性气候条件限制了小艇进行两栖 作 战的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被认为是人民解放 军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在历史上, 其主要使命是两栖作战,次要 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目前,它只能够执行地区性营级规 模的两栖 作战。  

4.地面部队      

中国的地面部队由40个机动 师和约40个机动旅组成。其中约14个师是快速反应部队 ,它们是无 需训练或预备役扩充的能够在中国境内通过公路或铁路部署的合成兵 种部队 。中国正继续裁减陆军的规模。前几年开始进行的裁军50万 的行动仍在继续之中。裁军 的目的是精简人员和设施,用更先进武 器装备其“核心”的地面、空降、机械化部队和 航空兵。其陆军有 150多万的预备役民兵和100万的武警作后盾。      

特别是从 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来,人民解放军已将大量资源投向发展特种作战 部队 。这些部队显然是现代化地面部队的一部分,很可能已被指定 在对台湾的各种突发战中 承担特殊使命或任务。这些任务或使命包 括执行侦察和监视;定位或摧毁C4I设施、运输 中心和后勤军需库; 攻占或摧毁机场和港口;摧毁防空设施。      

人民解放军总兵 力中的只有一部分将用于对台作战。涉及直接对台作战的兵力可能 包括南京军区的战区弹道导弹部队;南京和广州军区的空军和陆军( 特别是南京军区的 第1和第31集团军)和东海舰队的海军兵力。可能 会调用别的军区和舰队的空、海、陆军 部队来增强在台湾对岸的兵 力部署。尽管空降兵的建制运输能力有限,但会在台海危机 中占领 机场,为后续部队的登陆和支援两栖登陆发挥重要作用。      

B.先发制人的能力,包括人民解放军对台打击战的预警时间       

人民解放军正在购买远程武器,用于对台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这 些武器包括反舰 巡航导弹,远程低空巡航导弹和短程弹道导弹。新 一代巡航和弹道导弹将具有更远的射 程和更高的精度。  

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在其军需库中增加的CSS-6和CSS-7短程弹道导弹 使其能够执行 新的常规使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短程弹道导弹 兵力的规模有望显著增加。这种重 点发展的新的常规使命被当成人 民解放军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特别是对台作 战能力的关 键因素。中国显然正在致力于改进其短程弹道导弹的精度和生存能力 。如果 这些改进得以实现,其短程弹道导弹将成为一种可怕的、精 确的、难以捉摸的纵深打击 武器。      

当中国针对台湾展开 导弹部队时,台湾对导弹发射的预警时间很可能减少,特别是 当北 京在靠近台湾海峡的地方构筑新的导弹设施时,对导弹发射的预警时 间很少或根本 没有。另外,中国人善于使用伪装、地形掩护、地下 设施、诱饵和其他形式的欺骗手段 来掩盖其军事活动和防止即时预 警。      

C.对人民解放军综合实施和同步协调战区导弹、空中 打击、信息战及特种战能力的 评估  

假如中国决定进攻台 湾,北京的目标是以闪电般的作战速度削弱台湾的战斗意志, 避免 战争升级和第三者介入,强制按北京的意愿政治解决问题。要获得成 功,很可能需 要同时使用短程弹道导弹、低空巡航导弹、空射反舰 巡航导弹、海上兵力以及特种作战 部队。然而,虽然北京在理论方 面懂得综合使用各种武器系统和打击装备,但人民解放 军在作战原 则和战术上存在重大不足。中国没有实时侦察和监视能力,其有效指 挥和控 制军事力量(特别是在联合作战环境中)的能力,实际上并 不存在。人民解放军空军和 海军航空兵很少在一起联合演习。虽然 据报道陆军和空军进行过类似海军和海军航空兵 的联合演习,但三 种或多兵种联合演习却很少。人民解放军显然在战术层面上进行过军 种内的联合演习,但是各军种并没有完全组合成一支紧密结合的战 斗实体。所谓的联合 演习只不是按剧本宣唱,很少或根本没有自由 演练的余地。虽然不同分队能同时或接近 同时地进行训练,但是不 能被联合指挥官和参谋机构通过C4I系统按联合作战计划进行作 战控 制。有关人民解放军如何将信息战综合到联合作环境中的信息不多。 只知道第二炮 兵在组建能与其他军种相互配合的训练团方面取得进 展。至少在未来20年内,中国不可 能发展全面的联合兵力投送能力 ,因此,它对多维战场的控制能力可能仍将是有限的。      

D .面对人民解放军综合攻击战,台湾保持海、陆、空作战能力评估       

近期(2000-2005),人民解放军只有有限的对台综合作战能 力。尽管人民解放军曾 进行过多次军种间的战术演习,但是,各军 种并不能完全综合成一支紧密结合的战斗实 体。由于存在这个弱点 ,台湾在近期内面对人民解放军的攻击时,能够保持海、陆、空 作 战能力。      

保持在台湾海峡的空中优势应当是中国为发动对 台军事行动所作的各项努力中最重 要的部分。中国目前军用飞机较 台湾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这种优势有望保持到2005年以 后。而台湾 拥有更加现代化的飞机,因而占有质量上的优势,并至少在未来5年 内将保持 这种优势。人民解放军对付台湾的防空雷达、摧毁指挥控 制网络所实施的电子战,以及 对台机场、防空导弹阵地实施的大规 模常规短程弹道导弹和低空巡航导弹打击,将降低 台湾的防空能力 。台湾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取决于飞行员有素的训练,足够的后勤补 给 和维护保养,以及台湾空军把多种不同机型有效组合形成紧密的 战斗实体的能力。      

人民解放军对台实施两栖侵袭之前可能 要进行海上封锁、空袭和导弹攻击。空降、 空运和特别作战部队可 能会对台湾海岸防御同时实施背后打击,以夺取港口,特别是靠 近 机场的港口。夺取滩头阵地将形成持续打击能力。通过空降包围,切 断台湾海防部队 的供应线,使台湾腹背受敌,以此减轻两栖作战的 困难。中国可能会寻求能在台湾海峡 登岛廊道的上空压制台湾的防 空力量,确立其空中优势的手段。人民解放军能否在台湾 岛建立和 维持立足点,将取决于海峡两岸各种不定因素,包括人员的伤亡和装 备的损伤 率;取决于人民解放军协同作战的能力;取决于中国后勤 保障体系能否充分地支持快捷 作战。      

中国大陆潜艇的数 量优势对台湾海军构成了威胁,但是台湾正在获得先进的反潜技 术 ,可能因此而提高其在台湾沿岸对付人民解放军潜艇的能力。尽管如 此,台湾海军用 现有的资源,包括许多二战时建造的老式舰只,对 付海上封锁是极其困难的。为防止第 三者介入,中国水面舰艇和潜 艇装备的数量优势可能将自始至终对台湾构成压倒之势。       

中期(2005-2010年),虽然人民解放军可能会部署一支对台综合 作战能力更强的部 队,但仍将有许多不足。不管进攻的时机如何, 对台侵袭的成功将要造成巨大的损失, 并要投入大量的军用和民用 设备。此外,中国将不得不甘心付出由此而必然导致的政治 、经济 、外交、军事代价。  

如果目前的造舰趋势在2005-2010年 一直持续,人民解放军海军运送部队的两栖运输 能力将不会有明显 改善,这仍将是大规模两栖侵袭的一个制约因素,但是,不排除人民 解放军为了武力实现国家统一而使用其它装备,例如弹道导弹和潜 艇。中国已意识到海 运能力的不足,目前十分重视民船在两栖侵袭 中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在最近可能是针对 台湾进行的军事演习中突 出了渔船和商船强大的支援作用。这种预备役力量如果建成, 将会 提高中国侵袭台湾的两栖作战能力。据报道,北京正在加速对商船改 装的努力,以 弥补海军登陆船只的不足。气候因素将会影响侵台时 机。此外,台湾西海岸泥泞地段也 限制着建立可用的登陆海滩的数 量。      

远期(2010-2020年),中国相对于台湾的军事实力 的质量优势将继续增长。从201 0年开始,中国将能获得新系统的许 多使用经验。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制空战斗机,空射 和海射巡航导 弹,以及海军战斗舰艇。人民解放军还将提高海、陆、空和导弹部队 联合 作战能力。这一期间,在诸如空中加油、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 和空中电子战等能力有望 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长期兵力 动态平衡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本身的发展能否赶上或超 过大 陆的发展。台湾遏止中国可能发动的进攻的成败将取决于它在 军队、技术和装备方面持 续的现代化进程;取决于它有效地综合使 用这些设备的能力;取决于它处理大量其他系 统性问题,免除可能 失去质量优势之虞的能力,其中主要有新兵招募、保留优秀技术人 材和维持后勤系统的有效性。  

E.去年一年中国对台湾威慑 兵力的评估      

在1999年,中国的军事活动与作战能力的发展 对台湾的防御提出了挑战。这一年明 显的特征是人民解放军增加了 在台湾海峡的空中军事活动,部分原因是由于李登辉在7月 份提出的 与大陆关系为“国与国”关系的主张所造成的。据报道,中国在直接 针对台湾 的某机场上增加了歼击机的数量,并在台湾海峡上空增加 了飞行架次,大陆首次表明将 在海峡使用Su-27飞机以炫耀武力的意 图。      

据报道,去年夏天,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和战略火 箭部队进行了若干次军事演习 ,尽管这些演习是按关系紧张前的预 定计划进行的,但也许按直接针对台湾进行了修改 。这些演习显然 也括在大陆北部沿海和台湾南部进行的小规模两栖演习。演习可能提 高 了那些将参与对台作战的部队的战备能力,并向台湾方面显示了 李登辉的行为是不能接 受的。      

1999年,包括对台作战部 队在内的人民解放军陆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和调整,装 备了性能 更先进的武器。
老掉牙的了
不要往这里贴
老掉牙的了
增加军费
老,不过不错
太长了,偶还没看完,不过好文是要先顶的!
有点老。
很长的一篇文章,谢谢楼主了
老土
以下是引用treeshu05在2003-10-22 12:47:00的发言:
老掉牙的了
不要往这里贴


“老掉牙的了” ---说明你见的多!~~~
可“不要往这里贴”表明了你的不成熟 与 浮躁!~~

好文 是不会过时的!~~~

也必然 还有人 没看过!~~
就是 你看过 你真的就 看100%看明白了吗!~??
精髓你又吸收了多少!???[em11][em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