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用爱心屏蔽网瘾》“剧本”全文加网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12:58
央视《焦点访谈——用爱心屏蔽网瘾》“剧本”全文加网友评论<br/><br/><br/>红字为转贴者评论<br/><br/>主持人 翟树杰: <br/><br/>  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在网络发展本身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成瘾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内司法界出现了第一起因为网络游戏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各种大型的网络心理讲座,而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形成一个愿望:健康上网,拒绝成迷。 <br/><br/>  解说: <br/><br/>  他叫张潇艺,生前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两年前开始迷上网络游戏。张潇艺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写了一篇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而自己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守望者”,一个和网络英雄一样,可以拯救地球,死而复生的复仇天神。由于沉迷游戏,张潇艺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在游戏中的守望者却变得越来越强大,一边是现实角色的失败,一边是虚幻角色的膨胀,张潇艺开始迷失方案。 <br/><font color="#dc143c">在“沉迷游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同时,那孩子居然能写出8万字的笔记,呵呵,想起当年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也是被列做超级差生的,还好博士当年没郁闷到自杀。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孩子真的是个天才,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扼杀了这个天才?游戏?还是所谓的成绩?</font><br/><br/>  2004年12月26号,在连续上网沉迷网络游戏36个小时之后,游戏中的守望者大败而归,张潇艺的精神支柱崩溃了。第二天早晨,张潇艺留下遗书,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书包,走出家门,登上了自家那栋24层楼高的楼顶。这段录像是当天小区物业安装在电梯里的摄像头拍下的,记录了张潇艺生命中最后的影像。 <br/><br/>  悲剧发生后,张潇艺的父母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此时一个名叫张春良的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张春良,网络沉迷社会问题研究者。从2003年到2005年,张春良用两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全国各地260家网吧,经过调查,一个想法在张春良脑海中形成,向缺乏自律的网络游戏商家挑战,为网瘾少年维权。 <br/><font color="#dc143c">张春良,2年时间,720天,走访全国260间网吧,平均2.76天走访一间,对了,还要算个2004年多出的闰日,721天。恩,2。76天,全国各地,敢情都是坐飞机飞来飞去拼速度?这位张先生是否该给出个这260间网吧的分布情况,经营情况,顾客群情况的列表简介么?简单的市场调查学原理是否运用到了?基本的社会调查学技术规范是否遵守了?还是,这260间网吧不过是开在这位张先生的脑海里的?</font><br/><br/>  张春良 “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研究者: <br/><br/>  张潇艺留下了四份遗书,其中一份遗书是以自己的名字署名的,其它的三份署名是小徒弟、大第安和守望者,这三个都是网络游戏中的角色。然后在张潇艺的网游笔记里面,有好多次都是他把自己作为网络游戏中的一个人物,张潇艺跳楼的那个情节和他笔记里面留下的那些情节是一模一样的。 <br/><font color="#dc143c">张先生,您是一个认真调查了260间网吧,调查了导致那孩子自杀的游戏的人,作为一个准备“打官司”的人,不论从学术角度说,还是从法律义务上说,您都有责任比常人,比观众更彻底的认识那导致孩子自杀的“网络游戏”的内容吧?那游戏里有所谓的“大第安”的角色么?那个角色叫“尤第安”,就算小孩子写错别字,可您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啊,应该就你所彻底了解的那卑劣的游戏的内容说出那正确的名词吧?可惜,您没有!</font><br/><br/>  解说: <br/><br/>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春良为诉讼做起了准备,而首要的准备工作是聘请一位合适的律师。此时一封电子邮件引起了张春良的注意。 <br/><br/>  张春良: <br/><br/>  李刚博士是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事情之后,他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和我联系的。他说你做的这场公益诉讼很有意义,我愿意为你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br/><br/>  解说: <br/><br/>  李刚,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第一个公益诉讼网站的发起人。对于这场在他看来胜算概率很小的公益诉讼,李刚有着自己的理解。 <br/><br/>  李刚 律师: <br/><br/>  在张潇艺这个案件中,被告主要有两家,一个是游戏产品的开发商,美国的暴雪公司;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代理商。 <br/><br/><font color="#dc143c">张潇艺这个案件中,如果要成为被告,那么被告只有3个,一,张的父母,为什么孩子偷偷写下8万字的小说后,他们并没有给他以继续创作的勇气,而是打骂逼他“走正路”? 二,张的学校,为什么它的学生能优秀到独立写出8万字的文章,却得不到一个应有的承认和尊重? 三,张所玩游戏的那个网吧,它为什么能容纳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连续玩36小时而不过问?它为什么能堂而皇之的经营盗版游戏而无人过问? 李律师,您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啊,您难道真的也能这么不知头尾轻重,不知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么?</font><br/><br/>  记者: <br/><br/>  那么这次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尝试? <br/><br/>  李刚: <br/><br/>  这个案件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作为个人利益的维护方面。另一个角度,我们想通过这个诉讼,将政府应当做的行为在这个诉讼中给提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弥补法律空白的一种努力。 <br/><br/>  解说: <br/><br/>  2005年12月27号,张潇艺去世一周年的日子,记者再一次来到天津。虽然一年过去了,悲剧的阴影仍然没有散去,不同的是,此时张潇艺的父母更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期待。 <br/><br/>  张建华 张潇艺的父亲: <br/><br/>  其实我已经做到了我觉得,我就勇敢地站出来了,敢于面对这个事实。用我们的事实来提醒那些沉迷在网络里的孩子们,赶紧醒过来吧,回到父母的身边。 <br/><font color="#dc143c">张建华先生,是的,我对您失去您的孩子表示同情,但事实上,您的孩子不是在一年前失去的,而是在您为了他的成绩,把您结实的巴掌狠狠的扇在他脸上的那一刻起,您就开始逐渐失去了您的孩子啦,明白么?为什么只有在他死后,您才发现他书包里那8万字小说的存在?为什么,他会逃出一个可以提供温暖,提供保护,提供亲情的家,而跑去那没有亲人,没有温馨,没有关爱,却只有屠戮,只有血腥,只有沉迷的游戏世界里?<br/>您真的以为游戏世界里的英雄才是孩子心中的英雄么?错了,孩子们心里真正的英雄是他的父母!可惜当最终知道了这两个本来可以成为自己最伟大的英雄的人,却为了几分的成绩,就能狠心的把自己推到绝境之后,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才会被粉碎的彻底,才会让他绝望的转身去另一个世界里寻找英雄,不管这另一个世界是网络,还是阴间!<br/>敢问您,可怜的张建华先生,在您儿子去世之前,您是否了解,他的几个最好的朋友同学的名字叫什么?他最爱唱的歌曲是那首?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他最喜欢的衣服,最爱吃的菜,最尊敬和最畏惧的老师又是谁,甚至他最仰慕的女生是哪个?不,我敢断言,您都不会知道,而且您永远将不会知道,因为您已经失去了您的孩子,失去得是那么彻底!可您有什么损失呢?反正实质上,那孩子对您来说,不过是生活在您的房子里,为了您的面子或者说为了您的理想而必须埋头去争取那几分几十分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尊严而去做一个只会背诵教科书的奴隶的陌生人而已!不是么?</font><br/>  解说: <br/><br/>  正当张春良和李刚为了中国第一起网络游戏诉讼案四处奔走,积极筹备的时候,更多的社会力量也在共同为帮助孩子健康上网而忙碌着。2005年3月,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五家单位在全社会发起了一场倡导健康上网,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大行动。而他们所依靠的正是分布在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志愿者无私的付出和爱心。 <br/><br/>  郝向宏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 <br/><br/>  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到目前来说,我们的志愿者已经有将近1万多人,那么这1万多人的志愿者涉及到这样几方面,他们有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有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 <br/><br/>  解说: <br/><br/>  应力,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行动志愿者团顾问。作为一名志愿者,应力除了本校的学生,还通过网络、书信或电话,与其他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建立联系。周末或者晚上应老师就会召集孩子们到自己家中听音乐、讲故事、做游戏,应老师的家成了心理辅导站。 <br/><br/>  记者: <br/><br/>  像这样的你跟孩子们在家里的这种聚会,大概多长时间会有一次? <br/><br/>  应力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教授: <br/><br/>  一星期吧。 <br/><br/>  记者: <br/><br/>  一个月几次? <br/><br/>  应力: <br/><br/>  一个月次两三次,有的时候一星期。 <br/><br/>  解说: <br/><br/>  拉着应老师手的这个少年名叫小伟,今年16岁。四年前,小伟迷上了网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旷课、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夜不归宿。在小伟的记忆里,时间最长的一次,他曾经连续在网吧里呆了整整两天三夜。 <br/><br/>  小伟 网瘾少年: <br/><br/>  就是实在太累了,就趴在那儿眯一会儿,然后吃的、喝的都在里面。不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是晴天还是下雨,甚至出来了以后都不知道今天是几号。 <br/><br/>  解说: <br/><br/>  而此时家人的劝告已经毫无作用了,母亲的眼泪和哀告在小伟眼中失去了重量。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有一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我跪下了,家里有个阳台,我跪下了,大雪纷飞的时候,我跪在地上,我说老天爷,我向你讨回孩子,你把我孩子送回来,就是下面的裤子都湿了,整个人都雪白雪白的。 <br/><br/>  小伟: <br/><br/>  那时候可以说是冷血动物了,不食人间烟火,好像。 <br/><br/>  解说: <br/><br/>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伟遇到了应力老师,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br/><br/>  应力: <br/><br/>  当初我就问他,我说是你自己来得吗?他说是我自己来的。那我说你能不能把头抬起来,因为他一直低着头,他说我习惯低头。那我说你不习惯跟别人聊天说话吗?他说我不习惯,他说这几年我除了网吧,然后就是一个人躲、藏。 <br/><br/>  解说: <br/><br/>  针对小伟的特点,应老师设计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方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小伟回家后,应老师又通过电话保持联系。经过三个多月的辅导,变化终于渐渐在小伟身上发生,以前由于沉迷网络,小伟和母亲的关系冷漠地如同陌路人,为这母亲不知伤心过多少回。然而有一天小伟一句出其不意的话,让母亲看到了希望。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他说我们是母子啊,有血缘关系,你想着我,我也要想着你,就这样子。 <br/><br/>  记者: <br/><br/>  您当时听了以后,您怎么想?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听的时候,高兴。孩子变了,变回来了,孩子回来了。 <br/><br/>  解说: <br/><br/>  从2005年5月接触第一位网瘾少年以来,经过应老师心理辅导的孩子已有近百人。今年1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授予应力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贡献奖。网瘾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向网瘾少年伸出援手。 <br/><font color="#dc143c">2005年5月接触第一个网瘾少年,以后平均每个月2-3次开个兴趣班,到现在2006年1月一共8个月时间,就算每个月4次,也才不过开了24次而已,就一共“拯救”了近百个孩子,就能获得中央级别部门的奖励,我不知道这位应教授是否会按照心理医生必须遵守的职业章程,给这100个孩子都建立一份医疗病历?当然,您可以说您不过是业余从事的工作而已,没必要那么正式,但短短7-8个月时间,作为一个地处上海的小咨询点,就能得到远在北京的中央部门的通令嘉奖,这样的效率,真的让人瞠目结舌!<br/>那个13岁少年的母亲,您除了会软弱无助跪着求天求地以外,您还会做什么具有建设性的东西来把您的孩子从网吧里带走?不不不,我不是说叫您去向那网吧老板下跪,更不是叫您拿着皮鞭棍棒把您的孩子从网吧里打出来。 一个孩子最初最大的人格塑造者就是他的父母,如果他的父母是一个只知道下跪求人的人,那这样连自己的人格都无法保持完整的父母,又该如何去好好的塑造出一个完整而有尊严的孩子的人格?如果作为父母连自己的孩子的人格都塑造失败的话,那网吧能轻易夺走他们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font>  <br/><br/>郝向宏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 <br/><br/>  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来付出努力,不但要付出自己的智慧,付出自己有指导性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渡过网瘾。同时要付出我们的爱心,用爱的力量引导未成年人走上网络健康发展的轨道,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这样一个愿望,把网瘾少年变成网络人才。 <br/><br/>  主持人: <br/><br/>  2005年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有1650万,其中网瘾者的比例高达13.2%,也就是说有超过200万青少年网民沉迷上瘾,难以自拔。 <br/><font color="#dc143c">一份综合了成都2000多名中学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成都市初中男生的吸烟率为20%,初中女生为10.46%;高中男生为49.25%,高中女生为20.75%。当然,这只是一份2000人范围内的调查,比上面那1650万的数字来,不过是大海里的一只小虾米,但两者内包含的百分比却更是悬殊,我想政府似乎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去抓网络游戏,而是该去抓香烟啦。毕竟,就算网络游戏再怎么沉迷,它也不会让人得肺癌,它也不会阻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虽然,香烟产业所提供的政府财政收入目前还远远超过游戏产业,但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提前重视呢?哈哈。。。。</font>  <br/>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刻不容缓,而这一行动需要的是爱心,需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参与。<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央视《焦点访谈——用爱心屏蔽网瘾》“剧本”全文加网友评论<br/><br/><br/>红字为转贴者评论<br/><br/>主持人 翟树杰: <br/><br/>  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在网络发展本身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些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成瘾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内司法界出现了第一起因为网络游戏而引发的诉讼案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立了网络成瘾治疗中心,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各种大型的网络心理讲座,而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形成一个愿望:健康上网,拒绝成迷。 <br/><br/>  解说: <br/><br/>  他叫张潇艺,生前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两年前开始迷上网络游戏。张潇艺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写了一篇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而自己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守望者”,一个和网络英雄一样,可以拯救地球,死而复生的复仇天神。由于沉迷游戏,张潇艺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在游戏中的守望者却变得越来越强大,一边是现实角色的失败,一边是虚幻角色的膨胀,张潇艺开始迷失方案。 <br/><font color="#dc143c">在“沉迷游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的同时,那孩子居然能写出8万字的笔记,呵呵,想起当年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也是被列做超级差生的,还好博士当年没郁闷到自杀。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孩子真的是个天才,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扼杀了这个天才?游戏?还是所谓的成绩?</font><br/><br/>  2004年12月26号,在连续上网沉迷网络游戏36个小时之后,游戏中的守望者大败而归,张潇艺的精神支柱崩溃了。第二天早晨,张潇艺留下遗书,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书包,走出家门,登上了自家那栋24层楼高的楼顶。这段录像是当天小区物业安装在电梯里的摄像头拍下的,记录了张潇艺生命中最后的影像。 <br/><br/>  悲剧发生后,张潇艺的父母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此时一个名叫张春良的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张春良,网络沉迷社会问题研究者。从2003年到2005年,张春良用两年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全国各地260家网吧,经过调查,一个想法在张春良脑海中形成,向缺乏自律的网络游戏商家挑战,为网瘾少年维权。 <br/><font color="#dc143c">张春良,2年时间,720天,走访全国260间网吧,平均2.76天走访一间,对了,还要算个2004年多出的闰日,721天。恩,2。76天,全国各地,敢情都是坐飞机飞来飞去拼速度?这位张先生是否该给出个这260间网吧的分布情况,经营情况,顾客群情况的列表简介么?简单的市场调查学原理是否运用到了?基本的社会调查学技术规范是否遵守了?还是,这260间网吧不过是开在这位张先生的脑海里的?</font><br/><br/>  张春良 “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研究者: <br/><br/>  张潇艺留下了四份遗书,其中一份遗书是以自己的名字署名的,其它的三份署名是小徒弟、大第安和守望者,这三个都是网络游戏中的角色。然后在张潇艺的网游笔记里面,有好多次都是他把自己作为网络游戏中的一个人物,张潇艺跳楼的那个情节和他笔记里面留下的那些情节是一模一样的。 <br/><font color="#dc143c">张先生,您是一个认真调查了260间网吧,调查了导致那孩子自杀的游戏的人,作为一个准备“打官司”的人,不论从学术角度说,还是从法律义务上说,您都有责任比常人,比观众更彻底的认识那导致孩子自杀的“网络游戏”的内容吧?那游戏里有所谓的“大第安”的角色么?那个角色叫“尤第安”,就算小孩子写错别字,可您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啊,应该就你所彻底了解的那卑劣的游戏的内容说出那正确的名词吧?可惜,您没有!</font><br/><br/>  解说: <br/><br/>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春良为诉讼做起了准备,而首要的准备工作是聘请一位合适的律师。此时一封电子邮件引起了张春良的注意。 <br/><br/>  张春良: <br/><br/>  李刚博士是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事情之后,他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和我联系的。他说你做的这场公益诉讼很有意义,我愿意为你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br/><br/>  解说: <br/><br/>  李刚,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第一个公益诉讼网站的发起人。对于这场在他看来胜算概率很小的公益诉讼,李刚有着自己的理解。 <br/><br/>  李刚 律师: <br/><br/>  在张潇艺这个案件中,被告主要有两家,一个是游戏产品的开发商,美国的暴雪公司;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代理商。 <br/><br/><font color="#dc143c">张潇艺这个案件中,如果要成为被告,那么被告只有3个,一,张的父母,为什么孩子偷偷写下8万字的小说后,他们并没有给他以继续创作的勇气,而是打骂逼他“走正路”? 二,张的学校,为什么它的学生能优秀到独立写出8万字的文章,却得不到一个应有的承认和尊重? 三,张所玩游戏的那个网吧,它为什么能容纳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连续玩36小时而不过问?它为什么能堂而皇之的经营盗版游戏而无人过问? 李律师,您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啊,您难道真的也能这么不知头尾轻重,不知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么?</font><br/><br/>  记者: <br/><br/>  那么这次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尝试? <br/><br/>  李刚: <br/><br/>  这个案件我想有两个方面,一个作为个人利益的维护方面。另一个角度,我们想通过这个诉讼,将政府应当做的行为在这个诉讼中给提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弥补法律空白的一种努力。 <br/><br/>  解说: <br/><br/>  2005年12月27号,张潇艺去世一周年的日子,记者再一次来到天津。虽然一年过去了,悲剧的阴影仍然没有散去,不同的是,此时张潇艺的父母更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期待。 <br/><br/>  张建华 张潇艺的父亲: <br/><br/>  其实我已经做到了我觉得,我就勇敢地站出来了,敢于面对这个事实。用我们的事实来提醒那些沉迷在网络里的孩子们,赶紧醒过来吧,回到父母的身边。 <br/><font color="#dc143c">张建华先生,是的,我对您失去您的孩子表示同情,但事实上,您的孩子不是在一年前失去的,而是在您为了他的成绩,把您结实的巴掌狠狠的扇在他脸上的那一刻起,您就开始逐渐失去了您的孩子啦,明白么?为什么只有在他死后,您才发现他书包里那8万字小说的存在?为什么,他会逃出一个可以提供温暖,提供保护,提供亲情的家,而跑去那没有亲人,没有温馨,没有关爱,却只有屠戮,只有血腥,只有沉迷的游戏世界里?<br/>您真的以为游戏世界里的英雄才是孩子心中的英雄么?错了,孩子们心里真正的英雄是他的父母!可惜当最终知道了这两个本来可以成为自己最伟大的英雄的人,却为了几分的成绩,就能狠心的把自己推到绝境之后,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才会被粉碎的彻底,才会让他绝望的转身去另一个世界里寻找英雄,不管这另一个世界是网络,还是阴间!<br/>敢问您,可怜的张建华先生,在您儿子去世之前,您是否了解,他的几个最好的朋友同学的名字叫什么?他最爱唱的歌曲是那首?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他最喜欢的衣服,最爱吃的菜,最尊敬和最畏惧的老师又是谁,甚至他最仰慕的女生是哪个?不,我敢断言,您都不会知道,而且您永远将不会知道,因为您已经失去了您的孩子,失去得是那么彻底!可您有什么损失呢?反正实质上,那孩子对您来说,不过是生活在您的房子里,为了您的面子或者说为了您的理想而必须埋头去争取那几分几十分的学习成绩分数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尊严而去做一个只会背诵教科书的奴隶的陌生人而已!不是么?</font><br/>  解说: <br/><br/>  正当张春良和李刚为了中国第一起网络游戏诉讼案四处奔走,积极筹备的时候,更多的社会力量也在共同为帮助孩子健康上网而忙碌着。2005年3月,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等五家单位在全社会发起了一场倡导健康上网,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大行动。而他们所依靠的正是分布在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志愿者无私的付出和爱心。 <br/><br/>  郝向宏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 <br/><br/>  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到目前来说,我们的志愿者已经有将近1万多人,那么这1万多人的志愿者涉及到这样几方面,他们有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有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 <br/><br/>  解说: <br/><br/>  应力,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行动志愿者团顾问。作为一名志愿者,应力除了本校的学生,还通过网络、书信或电话,与其他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建立联系。周末或者晚上应老师就会召集孩子们到自己家中听音乐、讲故事、做游戏,应老师的家成了心理辅导站。 <br/><br/>  记者: <br/><br/>  像这样的你跟孩子们在家里的这种聚会,大概多长时间会有一次? <br/><br/>  应力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教授: <br/><br/>  一星期吧。 <br/><br/>  记者: <br/><br/>  一个月几次? <br/><br/>  应力: <br/><br/>  一个月次两三次,有的时候一星期。 <br/><br/>  解说: <br/><br/>  拉着应老师手的这个少年名叫小伟,今年16岁。四年前,小伟迷上了网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旷课、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夜不归宿。在小伟的记忆里,时间最长的一次,他曾经连续在网吧里呆了整整两天三夜。 <br/><br/>  小伟 网瘾少年: <br/><br/>  就是实在太累了,就趴在那儿眯一会儿,然后吃的、喝的都在里面。不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是晴天还是下雨,甚至出来了以后都不知道今天是几号。 <br/><br/>  解说: <br/><br/>  而此时家人的劝告已经毫无作用了,母亲的眼泪和哀告在小伟眼中失去了重量。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有一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我跪下了,家里有个阳台,我跪下了,大雪纷飞的时候,我跪在地上,我说老天爷,我向你讨回孩子,你把我孩子送回来,就是下面的裤子都湿了,整个人都雪白雪白的。 <br/><br/>  小伟: <br/><br/>  那时候可以说是冷血动物了,不食人间烟火,好像。 <br/><br/>  解说: <br/><br/>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伟遇到了应力老师,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br/><br/>  应力: <br/><br/>  当初我就问他,我说是你自己来得吗?他说是我自己来的。那我说你能不能把头抬起来,因为他一直低着头,他说我习惯低头。那我说你不习惯跟别人聊天说话吗?他说我不习惯,他说这几年我除了网吧,然后就是一个人躲、藏。 <br/><br/>  解说: <br/><br/>  针对小伟的特点,应老师设计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方案,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小伟回家后,应老师又通过电话保持联系。经过三个多月的辅导,变化终于渐渐在小伟身上发生,以前由于沉迷网络,小伟和母亲的关系冷漠地如同陌路人,为这母亲不知伤心过多少回。然而有一天小伟一句出其不意的话,让母亲看到了希望。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他说我们是母子啊,有血缘关系,你想着我,我也要想着你,就这样子。 <br/><br/>  记者: <br/><br/>  您当时听了以后,您怎么想? <br/><br/>  小伟的母亲: <br/><br/>  听的时候,高兴。孩子变了,变回来了,孩子回来了。 <br/><br/>  解说: <br/><br/>  从2005年5月接触第一位网瘾少年以来,经过应老师心理辅导的孩子已有近百人。今年1月,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授予应力帮助未成年人预防和戒除网瘾贡献奖。网瘾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向网瘾少年伸出援手。 <br/><font color="#dc143c">2005年5月接触第一个网瘾少年,以后平均每个月2-3次开个兴趣班,到现在2006年1月一共8个月时间,就算每个月4次,也才不过开了24次而已,就一共“拯救”了近百个孩子,就能获得中央级别部门的奖励,我不知道这位应教授是否会按照心理医生必须遵守的职业章程,给这100个孩子都建立一份医疗病历?当然,您可以说您不过是业余从事的工作而已,没必要那么正式,但短短7-8个月时间,作为一个地处上海的小咨询点,就能得到远在北京的中央部门的通令嘉奖,这样的效率,真的让人瞠目结舌!<br/>那个13岁少年的母亲,您除了会软弱无助跪着求天求地以外,您还会做什么具有建设性的东西来把您的孩子从网吧里带走?不不不,我不是说叫您去向那网吧老板下跪,更不是叫您拿着皮鞭棍棒把您的孩子从网吧里打出来。 一个孩子最初最大的人格塑造者就是他的父母,如果他的父母是一个只知道下跪求人的人,那这样连自己的人格都无法保持完整的父母,又该如何去好好的塑造出一个完整而有尊严的孩子的人格?如果作为父母连自己的孩子的人格都塑造失败的话,那网吧能轻易夺走他们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font>  <br/><br/>郝向宏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 <br/><br/>  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来付出努力,不但要付出自己的智慧,付出自己有指导性的办法来帮助他们渡过网瘾。同时要付出我们的爱心,用爱的力量引导未成年人走上网络健康发展的轨道,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这样一个愿望,把网瘾少年变成网络人才。 <br/><br/>  主持人: <br/><br/>  2005年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有1650万,其中网瘾者的比例高达13.2%,也就是说有超过200万青少年网民沉迷上瘾,难以自拔。 <br/><font color="#dc143c">一份综合了成都2000多名中学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成都市初中男生的吸烟率为20%,初中女生为10.46%;高中男生为49.25%,高中女生为20.75%。当然,这只是一份2000人范围内的调查,比上面那1650万的数字来,不过是大海里的一只小虾米,但两者内包含的百分比却更是悬殊,我想政府似乎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去抓网络游戏,而是该去抓香烟啦。毕竟,就算网络游戏再怎么沉迷,它也不会让人得肺癌,它也不会阻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虽然,香烟产业所提供的政府财政收入目前还远远超过游戏产业,但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提前重视呢?哈哈。。。。</font>  <br/>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刻不容缓,而这一行动需要的是爱心,需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参与。<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