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剑桥读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19:16:59
金庸剑桥读博 <br/><br/>  年逾八旬的金庸先生,因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金庸先生缘何去剑桥读博士,他在剑桥读博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剑桥的老师同学又是如何看待金庸读博的,记者通过采访金庸及其老师朋友,了解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br/><br/>  荣誉博士坚持入学 <br/><br/>  今年4月11日,记者通过金庸的秘书吴小姐了解到英国剑桥大学已经决定授予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的称号。过一段时间,先生要赴英国参加仪式。记者随即与金庸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他将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已经找好了博士导师,是剑桥大学著名的DavidMcMullen教授。金庸说,当年自己修完大学学业时,正值国家战事不断,致使自己无法继续深造,多年来,深感自己学问不够。他希望在未来的两年时间中,能够静心读书,修完历史学博士课程,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br/><br/>  金庸告诉记者,去年,剑桥校长理查德女士阅读了金庸撰写的《鹿鼎记》英译本,赞叹不已,亲自出任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推荐委员会主席,向剑桥教授会提名推荐金庸,并得到支持。 <br/><br/>  4月5日,剑桥校长理查德亲自前往香港宣布此消息。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理查德校长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以完成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已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并由DavidMcMullen等剑桥著名教授担任金庸的博士生导师。金庸说,这次入剑桥攻读,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他所敬重的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均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识渊博,但均无硕士、博士学位。金庸表示,他特别崇尚陈寅恪的一句名言:“不求学位,只求学问”。 <br/><br/>  金庸告诉记者,他将按剑桥的规定按时到校报到。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修读世界史、中国唐代史、考古学、历史学等硕士、博士课程。 <br/><br/>  今年6月22日,剑桥大学在导师学院举行仪式,由剑桥大学校监菲利浦亲王亲自向金庸颁授文学博士学位,颁奖典礼的规格很高,金庸在典礼上用英语作了演讲。他激动地表示,自己从小就想在剑桥拿学位,这回可以梦想成真了。因为金庸是获得剑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学院特别为他举行了花园集会表示欢迎。在剑桥大学的所有中国学生团体都接到了邀请。金庸向来自中国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致辞说:我本来在浙江大学做教授,但我对学生们说,我没本事做你们的老师,不过是年纪大些,做你们的大师兄好了。如果剑桥大学收我做学生,首先要删去我的教授头衔。先进师门为大,你们是师兄、师姐,我是师弟,以后请你们多多指教……金庸的谦和致辞博得了阵阵掌声。 <br/><br/>  求学期间拒绝签名 <br/><br/>  今年10月1日,金庸偕太太一起离开香港,飞赴英国,开始了剑桥大学的读博计划。行前,记者再次与金庸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这次是持续学习,主要攻读历史,包括世界史、中国唐代史、历史学等硕士和博士课程。为了专心求学,他在读博期间,将谢绝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邀请。 <br/><br/>  据悉,金庸就读的是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著名诗人沃兹沃斯、数学家亚当斯、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维尔克斯等名人都曾在该学院学习。在金庸入学前,这所学院已经授予金庸院士称号。 <br/><br/>  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住了一套住房。与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剑桥的住所显得十分简陋,他们甚至没有打算请保姆。金庸的饮食由夫人自己料理。他表示,既然到剑桥读书,就应该像个读书人,读书生活应该过得清苦一些。但金庸毕竟是拥有3亿读者的名人。在剑桥的中国留学生中,有许多就是金庸小说迷。因此,金庸在上学途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中国留学生会上前尊敬地打招呼,希望金庸为他们题词签名或者合影留念。金庸总会以自己是学生而拒绝在上学路上给别人签名题词。他甚至谢绝了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剑桥有很好的校风,学校不希望本校的学生浮躁张扬,自己既然来到这所高等学府就读,就应该遵循学校的学风,惟求学问,静心读书。 <br/><br/>  据今年11月曾去剑桥探望金庸的朋友描述:金庸每天斜背着一只书包,书包中装着当天课堂中要用的书和资料。遇到有金庸迷上前请求签名,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并补充一句: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你们签名。 <br/><br/>  唯一的例外是在今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去世。记者通过查太太采访了金庸,他对巴金这颗中国文坛巨星的陨落表示痛惜,并希望通过记者向巴金先生的家人表示哀悼。他还表示会立即撰写一篇悼念巴金的专稿。第二天下午,记者就收到了金庸先生亲笔撰写的文稿《正直精神永为激励》。 <br/><br/>  充当半个古文老师 <br/><br/>  金庸先生与徐志摩先生是表兄弟。凑巧得很,诗人徐志摩曾经于1922年也曾在剑桥大学当过学生。徐志摩曾用“算是不曾虚度”来表示在剑桥的日子。他对剑桥的倾心也留在了他的经典诗篇里《再别康桥》中。但金庸先生对徐志摩这位表兄的剑桥生活却不加恭维。他认为,徐志摩在剑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却留下了不少遗闻轶事。在他描写剑桥的诗文里,常见的是草绿,而很少闻到书香。 <br/><br/>  据悉,金庸本学期的课并不多,每周上两次课。他从不缺课。他的唐代史导师DavidMcMullen教授是道地的“中国通”,不仅普通话说得好,尤其精通中国的历史、文学和古汉语。与金庸先生一起上课的同学中还有韩国的学生,有一次,McMullen教授上课时请大家完成古文句读,即给古文点标点,包括韩国学生在内的外国学生对深奥的古文已经感到难懂,点句读自然就有些困难。有学生去向教授求助,教授就让他们去问金庸,教授指着金庸说:“他可以当你们的半个老师。”每到这种时候,金庸便会露出孩童似的笑容,为同学指点起来。 <br/><br/>  金庸曾对比自己小差不多60岁的同学说:“我姓查,名良镛,金庸是我的笔名。有人看我的小说,说我无所不知。其实,我不可能‘无所不知’;我只写所知,不写不知,非知不可,快去查书。我既然姓查,就要把握住这个‘查’字,多用功读书,化去这个‘庸’字。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相当重视。惟一补救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学问好一点。”这,或许就是金庸先生到剑桥就读的真实原因。 <br/><br/>  有也人问金庸在剑桥大学读到了什么好书,金庸表示,读到好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了英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研究学问的方式,“中国人写文章就大致有个方向,高屋建瓴地写,英国教授则要求写文章每一句话都要有根据,要拿出证据,否则不成立,做学术必须有根有据。”金庸透露,自己正在剑桥撰写一份关于唐朝的论文。 <br/><br/>  金庸还谈到,在他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的生涯中,感到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做学生,“学生没有太多责任,和老师讨论讨论很不错。”他希望自己现在能多读些书,把学问学的好一些,对中国历史研究得更深刻些。 <br/><br/>  链接 <br/><br/>  金庸入学多种证明 <br/><br/>  剑桥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每年招生人数并不多,只有不到1000个学位,申请人却通常有数万人。金庸向剑桥大学提出攻读博士的申请,剑桥大学开始没有同意。因为校方已经向金庸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荣誉博士比普通博士的学位高。在金庸先生诚恳要求下,剑桥大学决定考虑他的要求,但须履行金庸的入学资格。 <br/><br/>  出生证明: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呈交“出世纸”。但金庸先生出生时的1924年中国还没有“出世纸”制度。金庸先生在香港某律师行填写了宣誓书,声明自己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大学证明:校方又要求呈交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会考及大学的成绩单,还有大学毕业证书等。这些东西,金庸都没有,只好呈交了大批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等证书,同时说明自己在上海念大学时适逢国共内战,学校提早放假,证书等自然没有。 <br/><br/>  语言证明:剑桥大学要求,须有合格人士证明学生能读写某种外语。于是,金庸就请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高亭爵士、剑桥大学 DavidMcMullen教授予以书面证明:金庸能读、写中国古文,并无困难。这两封信由证明人直接寄往剑大研究生入学评审委员会。接下来的一关是英语,金庸是“外国学生”,必须证明他能听、写英文,通常办法是考英国的雅思或美国的托福考试,但负责审核的教授们改请金庸提交一篇发表过的英文文章,金庸便交了一篇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香港回归问题的英文文章,获得教授们的通过。 <br/><br/>  经济证明:最后一关是必须证明申请人的经济能力可以使他完成学业。金庸请英国银行的总经理写信,证明他的财务信用绝对良好。再请香港银行家李国宝签字保证,负责担保金庸绝不拖欠学校一分一毫。金庸又提供了一张足够一年用度的英镑现金支票作为担保。金庸在申请上足足花了3个月时间。金庸剑桥读博 <br/><br/>  年逾八旬的金庸先生,因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金庸先生缘何去剑桥读博士,他在剑桥读博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剑桥的老师同学又是如何看待金庸读博的,记者通过采访金庸及其老师朋友,了解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br/><br/>  荣誉博士坚持入学 <br/><br/>  今年4月11日,记者通过金庸的秘书吴小姐了解到英国剑桥大学已经决定授予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的称号。过一段时间,先生要赴英国参加仪式。记者随即与金庸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他将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已经找好了博士导师,是剑桥大学著名的DavidMcMullen教授。金庸说,当年自己修完大学学业时,正值国家战事不断,致使自己无法继续深造,多年来,深感自己学问不够。他希望在未来的两年时间中,能够静心读书,修完历史学博士课程,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br/><br/>  金庸告诉记者,去年,剑桥校长理查德女士阅读了金庸撰写的《鹿鼎记》英译本,赞叹不已,亲自出任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推荐委员会主席,向剑桥教授会提名推荐金庸,并得到支持。 <br/><br/>  4月5日,剑桥校长理查德亲自前往香港宣布此消息。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理查德校长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以完成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已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并由DavidMcMullen等剑桥著名教授担任金庸的博士生导师。金庸说,这次入剑桥攻读,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他所敬重的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均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识渊博,但均无硕士、博士学位。金庸表示,他特别崇尚陈寅恪的一句名言:“不求学位,只求学问”。 <br/><br/>  金庸告诉记者,他将按剑桥的规定按时到校报到。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修读世界史、中国唐代史、考古学、历史学等硕士、博士课程。 <br/><br/>  今年6月22日,剑桥大学在导师学院举行仪式,由剑桥大学校监菲利浦亲王亲自向金庸颁授文学博士学位,颁奖典礼的规格很高,金庸在典礼上用英语作了演讲。他激动地表示,自己从小就想在剑桥拿学位,这回可以梦想成真了。因为金庸是获得剑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学院特别为他举行了花园集会表示欢迎。在剑桥大学的所有中国学生团体都接到了邀请。金庸向来自中国的小师弟、小师妹们致辞说:我本来在浙江大学做教授,但我对学生们说,我没本事做你们的老师,不过是年纪大些,做你们的大师兄好了。如果剑桥大学收我做学生,首先要删去我的教授头衔。先进师门为大,你们是师兄、师姐,我是师弟,以后请你们多多指教……金庸的谦和致辞博得了阵阵掌声。 <br/><br/>  求学期间拒绝签名 <br/><br/>  今年10月1日,金庸偕太太一起离开香港,飞赴英国,开始了剑桥大学的读博计划。行前,记者再次与金庸通了电话。他告诉记者,这次是持续学习,主要攻读历史,包括世界史、中国唐代史、历史学等硕士和博士课程。为了专心求学,他在读博期间,将谢绝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邀请。 <br/><br/>  据悉,金庸就读的是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著名诗人沃兹沃斯、数学家亚当斯、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维尔克斯等名人都曾在该学院学习。在金庸入学前,这所学院已经授予金庸院士称号。 <br/><br/>  为了方便学习生活,金庸夫妇租住了一套住房。与金庸在香港的住所相比,他在剑桥的住所显得十分简陋,他们甚至没有打算请保姆。金庸的饮食由夫人自己料理。他表示,既然到剑桥读书,就应该像个读书人,读书生活应该过得清苦一些。但金庸毕竟是拥有3亿读者的名人。在剑桥的中国留学生中,有许多就是金庸小说迷。因此,金庸在上学途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中国留学生会上前尊敬地打招呼,希望金庸为他们题词签名或者合影留念。金庸总会以自己是学生而拒绝在上学路上给别人签名题词。他甚至谢绝了媒体记者的采访。他说:剑桥有很好的校风,学校不希望本校的学生浮躁张扬,自己既然来到这所高等学府就读,就应该遵循学校的学风,惟求学问,静心读书。 <br/><br/>  据今年11月曾去剑桥探望金庸的朋友描述:金庸每天斜背着一只书包,书包中装着当天课堂中要用的书和资料。遇到有金庸迷上前请求签名,他每次都婉言拒绝,并补充一句:我在散步或者在喝咖啡时,可以给你们签名。 <br/><br/>  唯一的例外是在今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去世。记者通过查太太采访了金庸,他对巴金这颗中国文坛巨星的陨落表示痛惜,并希望通过记者向巴金先生的家人表示哀悼。他还表示会立即撰写一篇悼念巴金的专稿。第二天下午,记者就收到了金庸先生亲笔撰写的文稿《正直精神永为激励》。 <br/><br/>  充当半个古文老师 <br/><br/>  金庸先生与徐志摩先生是表兄弟。凑巧得很,诗人徐志摩曾经于1922年也曾在剑桥大学当过学生。徐志摩曾用“算是不曾虚度”来表示在剑桥的日子。他对剑桥的倾心也留在了他的经典诗篇里《再别康桥》中。但金庸先生对徐志摩这位表兄的剑桥生活却不加恭维。他认为,徐志摩在剑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却留下了不少遗闻轶事。在他描写剑桥的诗文里,常见的是草绿,而很少闻到书香。 <br/><br/>  据悉,金庸本学期的课并不多,每周上两次课。他从不缺课。他的唐代史导师DavidMcMullen教授是道地的“中国通”,不仅普通话说得好,尤其精通中国的历史、文学和古汉语。与金庸先生一起上课的同学中还有韩国的学生,有一次,McMullen教授上课时请大家完成古文句读,即给古文点标点,包括韩国学生在内的外国学生对深奥的古文已经感到难懂,点句读自然就有些困难。有学生去向教授求助,教授就让他们去问金庸,教授指着金庸说:“他可以当你们的半个老师。”每到这种时候,金庸便会露出孩童似的笑容,为同学指点起来。 <br/><br/>  金庸曾对比自己小差不多60岁的同学说:“我姓查,名良镛,金庸是我的笔名。有人看我的小说,说我无所不知。其实,我不可能‘无所不知’;我只写所知,不写不知,非知不可,快去查书。我既然姓查,就要把握住这个‘查’字,多用功读书,化去这个‘庸’字。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相当重视。惟一补救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学问好一点。”这,或许就是金庸先生到剑桥就读的真实原因。 <br/><br/>  有也人问金庸在剑桥大学读到了什么好书,金庸表示,读到好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了英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研究学问的方式,“中国人写文章就大致有个方向,高屋建瓴地写,英国教授则要求写文章每一句话都要有根据,要拿出证据,否则不成立,做学术必须有根有据。”金庸透露,自己正在剑桥撰写一份关于唐朝的论文。 <br/><br/>  金庸还谈到,在他做过学生、报人、小说家、教授的生涯中,感到乐趣最大的角色还是做学生,“学生没有太多责任,和老师讨论讨论很不错。”他希望自己现在能多读些书,把学问学的好一些,对中国历史研究得更深刻些。 <br/><br/>  链接 <br/><br/>  金庸入学多种证明 <br/><br/>  剑桥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每年招生人数并不多,只有不到1000个学位,申请人却通常有数万人。金庸向剑桥大学提出攻读博士的申请,剑桥大学开始没有同意。因为校方已经向金庸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荣誉博士比普通博士的学位高。在金庸先生诚恳要求下,剑桥大学决定考虑他的要求,但须履行金庸的入学资格。 <br/><br/>  出生证明:校方首先要求金庸呈交“出世纸”。但金庸先生出生时的1924年中国还没有“出世纸”制度。金庸先生在香港某律师行填写了宣誓书,声明自己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大学证明:校方又要求呈交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会考及大学的成绩单,还有大学毕业证书等。这些东西,金庸都没有,只好呈交了大批荣誉博士、荣誉教授等证书,同时说明自己在上海念大学时适逢国共内战,学校提早放假,证书等自然没有。 <br/><br/>  语言证明:剑桥大学要求,须有合格人士证明学生能读写某种外语。于是,金庸就请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高亭爵士、剑桥大学 DavidMcMullen教授予以书面证明:金庸能读、写中国古文,并无困难。这两封信由证明人直接寄往剑大研究生入学评审委员会。接下来的一关是英语,金庸是“外国学生”,必须证明他能听、写英文,通常办法是考英国的雅思或美国的托福考试,但负责审核的教授们改请金庸提交一篇发表过的英文文章,金庸便交了一篇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香港回归问题的英文文章,获得教授们的通过。 <br/><br/>  经济证明:最后一关是必须证明申请人的经济能力可以使他完成学业。金庸请英国银行的总经理写信,证明他的财务信用绝对良好。再请香港银行家李国宝签字保证,负责担保金庸绝不拖欠学校一分一毫。金庸又提供了一张足够一年用度的英镑现金支票作为担保。金庸在申请上足足花了3个月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7 15:06: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