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拯救:大学生的另类行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0:25
<p>人格拯救:大学生的另类行孝 <br/>&nbsp;<br/>&nbsp;<br/>&nbsp;<br/>&nbsp;<br/>紫薇 文 发布时间: 2006-03-05 07:10 来源:文摘报 <br/>&nbsp;<br/>  中国第一乞丐村的首位大学生,为何甘当叛逆,与乡亲们过不去?他说,人格拯救这件事,他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下去。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要让“乞丐村”人永远站起来! </p><p>  “别跪了,我的父老乡亲!你们这一跪,助长了弟弟妹妹厌学的心理,你们这一跪,为今后的生活开了一个乞讨的先例,你们这一跪 <br/>,欺骗了人们的善良。” </p><p>  2005年9月14日晚,被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的甘肃省岷县小寨村村民正在收看中央台的电视节目,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咱们村的大学生李玉平么?”“这小子每年都劝他的父亲别再乞讨,现在倒好,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还揭他父亲的老底,真是个不孝之子。” </p><p>  此刻,远在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读三年级的大学生李玉平,看完央视会客厅对他的访谈节目,显得心事重重。 </p><p>童年,父亲教他学乞讨 </p><p>  22岁的李玉平出生在甘肃岷县贫困偏僻的小寨村。这个村地处黄土高坡的大山深处,十年九灾。也不知是谁发现外出行乞远比在家守着几亩薄田活得滋润,于是村民纷纷效仿,奔赴广州、沈阳、长沙……在全国各地做起了职业乞丐,该村也因此得名中国第一“乞丐村”。 </p><p>  李玉平6岁那年,家乡遭受了水灾。他父亲看到许多村民带着孩子背井离乡,也动了外出乞讨的心思,不谙世事的李玉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上了乞讨之路。 </p><p>  头一天乞讨,父亲带着他来到成都动物园旁,交给他一张二分的纸币让他拿在手上站在路中间,然后就听见父亲对来往的路人说:“求求你们可怜可怜孩子吧!家里遭了灾。”于是,就有人将纸币或者馍馍之类的食品放在他的手上。他像一个木偶似的机械地接着,父亲不断用家乡话告诉他快向叔叔阿姨说“谢谢”。 </p><p>  乞丐村的乞讨者都要用孩子作道具以唤得人们的同情。李玉平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他教玉平学乞讨也是循序渐进的。一周以后父亲突然对李玉平说:“你就拿着草帽坐在动物园路上,我去买一包烟来。”李玉平只好遵从父命,一个人怯生生地一动不动等父亲归来。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李玉平左顾右盼,父亲还没回来。他“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这时,父亲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用家乡话说:“苕伢,我这是在练你的胆量,你单独讨钱来钱会更快,今后可不准再哭了,我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保护你!” </p><p>  有一天,父亲带他到一个餐馆,告诉他说:“你去给客人下跪,这样客人可以给你更多的钱。”“为什么要下跪,我不去!”“去,我站在门外看着你!”他迟疑了半天,想出了一个既不让客人看到又不会挨父亲骂的办法,只见他像猫一样钻进餐桌底下,“扑通”一声双膝落地。此时,正是寒冬腊月,身着单衣衫的李玉平跪在冰冷的瓷砖上,瑟瑟发抖,他想站起来又害怕父亲在门外监督,干脆拉着就餐客人的腿以引起注意。这一招还真有效,吃兴正浓的客人们吓得惊叫,连忙俯身察看,随即把他抱起来,喂他吃喝。李玉平一高兴,把找人要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p><p>  这天李玉平没有挣到多少钱,父亲很生气。第二天父亲干脆带他到人口密集的商业街,让他在众目睽睽中跪下。他的脸上好似有万根针在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膝盖也因长时间的下跪蹭破了皮,一落地就疼。 </p><p>  有一天,李玉平眼泪汪汪地对父亲说:“我也要上学,我要回家!”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父亲,是呀,玉平是该到上学的年龄了。 </p><p>劝父亲别再乞讨 </p><p>  他上学后的每个假期,当父亲提出要带他到外行乞挣学费时,他都以作业多和各种理由拒绝。 </p><p>  考高中那年,16岁的他已成了有思想的小伙子。一天,他看到村里一位长辈牵着邻居的孩子出门乞讨,好生奇怪:“这邻居的孩子与这长辈非亲非故,怎么竟结成了乞讨父子?”一打听,原来这孩子是长辈以每天十元租来的。那天,他饭也吃不下,总觉得如鲠在喉。联想到这个村子包括自己父亲在内的人都在乞讨,他感到悲哀。从这时开始,他下决心从自己家做起,说服父母不再乞讨。 </p><p>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瞪大眼睛望着他:“你疯了,你想砸我们一家人的饭碗?说现实点,你不当我们的道具我们已经少了不少收入,现在你读高中学费还没有着落,难道你不想读书了?” </p><p>  “我们可以打工去挣学费嘛!”李玉平瞒着父母来到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打工的活儿——和水泥搬砖头,每天起早摸黑干十多个小时可得十元的报酬。 </p><p>  父亲得知儿子在外打工,不禁心软了,终于答应玉平,一家三口去内蒙古临河市帮人去收割搬运韭菜。盛夏的临河,烈焰炙烤,李玉平一家三口晒得浑身脱了一层皮,加之菜地里的蚊蝇叮咬,他们浑身是包,奇痒难耐。 </p><p>  因心疼儿子打工辛苦,父亲不禁又犯了乞瘾,第二天悄悄溜到街上请人写了一块乞讨招牌“儿子读书无钱报名,父亲心痛代为乞讨”,又在内蒙古临河市的大街上摆起了乞讨摊。李玉平知道后,又气又恨,当即赶到街上不由分说拉着父亲就走。 </p><p>  2003年,李玉平作为全村的首位大学生,进入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学习。因为借学费欠了一身债,李玉平父亲再次动了行乞的心思。他们前脚把玉平送到学校,后脚就沿着荆门、襄樊一路乞讨起来。 </p><p>  得知此事,李玉平请了假直奔襄樊。在一个闹市区,李玉平远远看见父亲拿着一个破二胡跪在地上,向路人述说家乡遭了灾,恳求路人发发慈悲。 </p><p>  李玉平将父母送回老家,并从自己的150元生活费中节省下一点钱给父亲买了几盒香烟,给妈妈买了一套内衣,并对父母谎称已在学校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开始挣钱了。他怕父亲不信,与父亲签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爸妈,家里为我欠下的债务由我来还,儿子算是求你们了,为了人格与尊严,从今以后,不仅不许你们再乞讨了,还要阻止乡亲们出外乞讨。否则我再也不回家了!”为让这协议生效,他写信给小寨初中的校长李平,请他上门做父亲的禁乞疏导监督工作。 </p><p>父子同心拯救“乞讨道具” </p><p>  李玉平的父亲终于认识乞讨是耻辱的懒汉行为,彻底金盆洗手。能得到父亲的理解,李玉平非常高兴。他知道,要让小寨人不再乞讨,长远之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说服村里更多的人,李玉平利用勤工俭学挣下的钱,在放寒假时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人格拯救小寨行”。 </p><p>  为支持儿子,李玉平的父亲做了禁乞信息员,哪家要准备出去乞讨,父亲探听得一清二楚。李玉平便根据这些消息,有的放矢地上门去做工作。 </p><p>  听说林荣一家过两天就要到重庆去乞讨,如何阻挡他呢?若正面交锋,他们肯定不会接受。只有采取迂回式从关心孩子的学习入手。他来到林荣家寒暄一番后,提出看一下孩子的作业本。在检查数学作业时,他发现孩子错了两道题,当即认真讲解,帮助改了过来。然后进入主题:“你看这孩子多聪明,题目做得不错,只要让他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以后考大学是不成问题的。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假期我可以给他补课!”林荣没有表态,孩子可乐了,拍着双手叫好。 </p><p>  第二天一大早,林荣妻子来到他家,把门敲得山响:“都是你干的好事,我家孩子听说要到你这儿补课,死活也不肯去乞讨了,你不让我们去乞讨,是不是就让我们到你家来过年!”玉平父亲明知她家比较宽裕,害怕儿子招架不住,顺势迎接:“来我家过年那好呀,平时接还接不到呢!春节我们吃啥你吃啥吧!”林荣妻子一下傻眼了,李玉平因势利导:“嫂子,你知道吗,重庆对乞讨者已出台了管理规定。你们带孩子出去担惊受怕,让孩子遭罪不说,倘若他在外面受了不好的影响,不想上学,那他一辈子就完了。难道你们真忍心让孩子乞讨一辈子呀!”讲到最后,李玉平已泣不成声。最后林荣一家终于放弃了外出行乞的打算。 </p><p>  一天晚上,父亲急急忙忙地跑回来说,偏远户林军一家第二天要去上海行乞,如果不当天赶去劝阻怕就来不及了。林军与他家相距15里路,翻过两个山坡,李玉平心急如焚,骑上姐夫的摩托就跑。由于山路难走天黑路滑,加上技术不熟练,行驶到一个山坡上他连人带车翻到山沟里去了。黑夜中他摸摸头部,有一种黏糊糊的东西。再摸摸摩托车,车灯车镜也摔不见了。他试着把摩托车扛上山坡,一连几次都没成功。约摸半个小时过去了,好不容易前面盼来一个人,他定睛一看竟是父亲。原来父亲放心不下,就紧赶慢赶追了过来。 </p><p>  父亲和他一起把摩托搬上来,接下来的一段路已被洪水冲塌,全部是乱石。他们只好扛着摩托车坚持走到林军家。当林军看到他满脸是血,深夜造访竟是为了给孩子辅导功课时,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也不好意思带孩子到上海去乞讨了。 </p><p>  寒假,在父亲的帮助下,李玉平从拯救“乞讨道具”——孩子入手,硬是说服八户人家放弃了外出乞讨的打算。暑假,他的“人格拯救行”内容也更加丰富。白天下地帮家里干活,晚上办起了免费文化补习班,一下吸引了十多个孩子参加。 </p><p>  小环的家境十分贫困,母亲早年失踪,父亲长期患病,假期她父亲本打算带她出去乞讨的,可小环每晚来到玉平哥哥家津津有味听他讲大学的生活,讲外面精彩的世界,讲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小环也下决心要像玉平哥哥那样考大学,主动说服父亲放弃了乞讨的打算。 </p><p>  现在李玉平从父母的电话中得知当地政府已开始重视“乞丐村现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困户和特困学生还得到了政府补助,他感到欣慰。他说,人格拯救他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下去。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要让“乞丐村”人永远地站起来。他现在正在多方奔走呼吁,盼望能有青年志愿者去小寨村支教,从扶贫教育开始,彻底改变小寨村的贫困状况。(《蓝盾》2006年第2期)<br/>&nbsp;</p><p>人格拯救:大学生的另类行孝 <br/>&nbsp;<br/>&nbsp;<br/>&nbsp;<br/>&nbsp;<br/>紫薇 文 发布时间: 2006-03-05 07:10 来源:文摘报 <br/>&nbsp;<br/>  中国第一乞丐村的首位大学生,为何甘当叛逆,与乡亲们过不去?他说,人格拯救这件事,他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下去。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要让“乞丐村”人永远站起来! </p><p>  “别跪了,我的父老乡亲!你们这一跪,助长了弟弟妹妹厌学的心理,你们这一跪,为今后的生活开了一个乞讨的先例,你们这一跪 <br/>,欺骗了人们的善良。” </p><p>  2005年9月14日晚,被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的甘肃省岷县小寨村村民正在收看中央台的电视节目,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咱们村的大学生李玉平么?”“这小子每年都劝他的父亲别再乞讨,现在倒好,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还揭他父亲的老底,真是个不孝之子。” </p><p>  此刻,远在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读三年级的大学生李玉平,看完央视会客厅对他的访谈节目,显得心事重重。 </p><p>童年,父亲教他学乞讨 </p><p>  22岁的李玉平出生在甘肃岷县贫困偏僻的小寨村。这个村地处黄土高坡的大山深处,十年九灾。也不知是谁发现外出行乞远比在家守着几亩薄田活得滋润,于是村民纷纷效仿,奔赴广州、沈阳、长沙……在全国各地做起了职业乞丐,该村也因此得名中国第一“乞丐村”。 </p><p>  李玉平6岁那年,家乡遭受了水灾。他父亲看到许多村民带着孩子背井离乡,也动了外出乞讨的心思,不谙世事的李玉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上了乞讨之路。 </p><p>  头一天乞讨,父亲带着他来到成都动物园旁,交给他一张二分的纸币让他拿在手上站在路中间,然后就听见父亲对来往的路人说:“求求你们可怜可怜孩子吧!家里遭了灾。”于是,就有人将纸币或者馍馍之类的食品放在他的手上。他像一个木偶似的机械地接着,父亲不断用家乡话告诉他快向叔叔阿姨说“谢谢”。 </p><p>  乞丐村的乞讨者都要用孩子作道具以唤得人们的同情。李玉平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他教玉平学乞讨也是循序渐进的。一周以后父亲突然对李玉平说:“你就拿着草帽坐在动物园路上,我去买一包烟来。”李玉平只好遵从父命,一个人怯生生地一动不动等父亲归来。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李玉平左顾右盼,父亲还没回来。他“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这时,父亲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用家乡话说:“苕伢,我这是在练你的胆量,你单独讨钱来钱会更快,今后可不准再哭了,我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保护你!” </p><p>  有一天,父亲带他到一个餐馆,告诉他说:“你去给客人下跪,这样客人可以给你更多的钱。”“为什么要下跪,我不去!”“去,我站在门外看着你!”他迟疑了半天,想出了一个既不让客人看到又不会挨父亲骂的办法,只见他像猫一样钻进餐桌底下,“扑通”一声双膝落地。此时,正是寒冬腊月,身着单衣衫的李玉平跪在冰冷的瓷砖上,瑟瑟发抖,他想站起来又害怕父亲在门外监督,干脆拉着就餐客人的腿以引起注意。这一招还真有效,吃兴正浓的客人们吓得惊叫,连忙俯身察看,随即把他抱起来,喂他吃喝。李玉平一高兴,把找人要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p><p>  这天李玉平没有挣到多少钱,父亲很生气。第二天父亲干脆带他到人口密集的商业街,让他在众目睽睽中跪下。他的脸上好似有万根针在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膝盖也因长时间的下跪蹭破了皮,一落地就疼。 </p><p>  有一天,李玉平眼泪汪汪地对父亲说:“我也要上学,我要回家!”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父亲,是呀,玉平是该到上学的年龄了。 </p><p>劝父亲别再乞讨 </p><p>  他上学后的每个假期,当父亲提出要带他到外行乞挣学费时,他都以作业多和各种理由拒绝。 </p><p>  考高中那年,16岁的他已成了有思想的小伙子。一天,他看到村里一位长辈牵着邻居的孩子出门乞讨,好生奇怪:“这邻居的孩子与这长辈非亲非故,怎么竟结成了乞讨父子?”一打听,原来这孩子是长辈以每天十元租来的。那天,他饭也吃不下,总觉得如鲠在喉。联想到这个村子包括自己父亲在内的人都在乞讨,他感到悲哀。从这时开始,他下决心从自己家做起,说服父母不再乞讨。 </p><p>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瞪大眼睛望着他:“你疯了,你想砸我们一家人的饭碗?说现实点,你不当我们的道具我们已经少了不少收入,现在你读高中学费还没有着落,难道你不想读书了?” </p><p>  “我们可以打工去挣学费嘛!”李玉平瞒着父母来到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打工的活儿——和水泥搬砖头,每天起早摸黑干十多个小时可得十元的报酬。 </p><p>  父亲得知儿子在外打工,不禁心软了,终于答应玉平,一家三口去内蒙古临河市帮人去收割搬运韭菜。盛夏的临河,烈焰炙烤,李玉平一家三口晒得浑身脱了一层皮,加之菜地里的蚊蝇叮咬,他们浑身是包,奇痒难耐。 </p><p>  因心疼儿子打工辛苦,父亲不禁又犯了乞瘾,第二天悄悄溜到街上请人写了一块乞讨招牌“儿子读书无钱报名,父亲心痛代为乞讨”,又在内蒙古临河市的大街上摆起了乞讨摊。李玉平知道后,又气又恨,当即赶到街上不由分说拉着父亲就走。 </p><p>  2003年,李玉平作为全村的首位大学生,进入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学习。因为借学费欠了一身债,李玉平父亲再次动了行乞的心思。他们前脚把玉平送到学校,后脚就沿着荆门、襄樊一路乞讨起来。 </p><p>  得知此事,李玉平请了假直奔襄樊。在一个闹市区,李玉平远远看见父亲拿着一个破二胡跪在地上,向路人述说家乡遭了灾,恳求路人发发慈悲。 </p><p>  李玉平将父母送回老家,并从自己的150元生活费中节省下一点钱给父亲买了几盒香烟,给妈妈买了一套内衣,并对父母谎称已在学校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开始挣钱了。他怕父亲不信,与父亲签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爸妈,家里为我欠下的债务由我来还,儿子算是求你们了,为了人格与尊严,从今以后,不仅不许你们再乞讨了,还要阻止乡亲们出外乞讨。否则我再也不回家了!”为让这协议生效,他写信给小寨初中的校长李平,请他上门做父亲的禁乞疏导监督工作。 </p><p>父子同心拯救“乞讨道具” </p><p>  李玉平的父亲终于认识乞讨是耻辱的懒汉行为,彻底金盆洗手。能得到父亲的理解,李玉平非常高兴。他知道,要让小寨人不再乞讨,长远之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说服村里更多的人,李玉平利用勤工俭学挣下的钱,在放寒假时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人格拯救小寨行”。 </p><p>  为支持儿子,李玉平的父亲做了禁乞信息员,哪家要准备出去乞讨,父亲探听得一清二楚。李玉平便根据这些消息,有的放矢地上门去做工作。 </p><p>  听说林荣一家过两天就要到重庆去乞讨,如何阻挡他呢?若正面交锋,他们肯定不会接受。只有采取迂回式从关心孩子的学习入手。他来到林荣家寒暄一番后,提出看一下孩子的作业本。在检查数学作业时,他发现孩子错了两道题,当即认真讲解,帮助改了过来。然后进入主题:“你看这孩子多聪明,题目做得不错,只要让他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以后考大学是不成问题的。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假期我可以给他补课!”林荣没有表态,孩子可乐了,拍着双手叫好。 </p><p>  第二天一大早,林荣妻子来到他家,把门敲得山响:“都是你干的好事,我家孩子听说要到你这儿补课,死活也不肯去乞讨了,你不让我们去乞讨,是不是就让我们到你家来过年!”玉平父亲明知她家比较宽裕,害怕儿子招架不住,顺势迎接:“来我家过年那好呀,平时接还接不到呢!春节我们吃啥你吃啥吧!”林荣妻子一下傻眼了,李玉平因势利导:“嫂子,你知道吗,重庆对乞讨者已出台了管理规定。你们带孩子出去担惊受怕,让孩子遭罪不说,倘若他在外面受了不好的影响,不想上学,那他一辈子就完了。难道你们真忍心让孩子乞讨一辈子呀!”讲到最后,李玉平已泣不成声。最后林荣一家终于放弃了外出行乞的打算。 </p><p>  一天晚上,父亲急急忙忙地跑回来说,偏远户林军一家第二天要去上海行乞,如果不当天赶去劝阻怕就来不及了。林军与他家相距15里路,翻过两个山坡,李玉平心急如焚,骑上姐夫的摩托就跑。由于山路难走天黑路滑,加上技术不熟练,行驶到一个山坡上他连人带车翻到山沟里去了。黑夜中他摸摸头部,有一种黏糊糊的东西。再摸摸摩托车,车灯车镜也摔不见了。他试着把摩托车扛上山坡,一连几次都没成功。约摸半个小时过去了,好不容易前面盼来一个人,他定睛一看竟是父亲。原来父亲放心不下,就紧赶慢赶追了过来。 </p><p>  父亲和他一起把摩托搬上来,接下来的一段路已被洪水冲塌,全部是乱石。他们只好扛着摩托车坚持走到林军家。当林军看到他满脸是血,深夜造访竟是为了给孩子辅导功课时,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也不好意思带孩子到上海去乞讨了。 </p><p>  寒假,在父亲的帮助下,李玉平从拯救“乞讨道具”——孩子入手,硬是说服八户人家放弃了外出乞讨的打算。暑假,他的“人格拯救行”内容也更加丰富。白天下地帮家里干活,晚上办起了免费文化补习班,一下吸引了十多个孩子参加。 </p><p>  小环的家境十分贫困,母亲早年失踪,父亲长期患病,假期她父亲本打算带她出去乞讨的,可小环每晚来到玉平哥哥家津津有味听他讲大学的生活,讲外面精彩的世界,讲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小环也下决心要像玉平哥哥那样考大学,主动说服父亲放弃了乞讨的打算。 </p><p>  现在李玉平从父母的电话中得知当地政府已开始重视“乞丐村现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困户和特困学生还得到了政府补助,他感到欣慰。他说,人格拯救他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下去。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要让“乞丐村”人永远地站起来。他现在正在多方奔走呼吁,盼望能有青年志愿者去小寨村支教,从扶贫教育开始,彻底改变小寨村的贫困状况。(《蓝盾》2006年第2期)<br/>&nbsp;</p>
我们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