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馒头血案和艺术家心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18:31
&nbsp;&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底,网络上产生过一个奇迹,那就是根据陈凯歌《无极》改编的网络搞笑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网络风暴。这本是一个很不正经的娱乐事件,却不料被正经地端上台面,与知识产权呀、中国电影呀、文艺批评呀等严肃的大词搅和在一起。于是,不正经开始向正经过度,有趣开始向无趣演变。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既然如此,那就暂时抛开《馒头》的搞笑娱乐意义,不妨认真谈谈它的文化意义来。如果说艺术是自由和平等的,那么,我私下以为胡戈也只不过是用网络的语言做了一个辛辣的艺术批评罢了。何况《馒头》得到如此众多网民的共鸣和认可,多少也说明这个批评(讽刺)是有一定道理的。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中国人民终于学会了幽默,懂得了娱乐。窜改剧本,本是一件“小民狂欢”的娱乐事件,如果大师只是宽容的笑笑,也许这个世道会更可爱些,我们的国产电影也会更有出息些。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师”偏偏无法欣赏网络版的幽默,而且比我们想象得要正经得多、严肃得多。于是,恶搞的《馒头》一出炉,中国人都乐了,唯有一个没乐,那就是认真的陈导。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私下以为,改版的《馒头》确实要比正版的《无极》要有趣的多。对于这样的比较,我想陈导肯定有意见,因为他想讲述的可不单是有趣,他要“圆圈套圆圈”地讲人生、讲命运、讲感情等这些深奥的道理。近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当《无极》被认真“观摩”后,老外很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时,陈导便以哲人的语气说其实很简单,多看几遍就明白了。先不说人家有没有时间和必要多看几遍,就说这电影本是大众娱乐产品,需要那么复杂么?再者,电影首先是成功地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而不是刻意地强化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可陈导非要稀里胡涂地讲些不着边际的故事,然后还要饰以东方混沌哲学的“鲜花盔甲”,便以为真就是“东方不败”了。遗憾的是,单纯的美国人看不懂,所以金球没入围,如今严谨的德国人也看不懂,好在是还懂得些人情世故,所以客气地说那就观摩观摩吧。据报道说,陈导在记者招待会上用英语侃侃而谈,大讲《无极》已经超越了亚洲价值观,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意义。对此,既然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看不懂,那我只能感慨人家的电影是拍给外星人看的。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胡戈在视频里嘲讽《无极》=无聊*2,虽然有些过分,可也说明《无极》实在难懂。中国人、外国人文化素质太“低”,竟看不懂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娇贵的陈导自然“很受伤”、“很郁闷”,加上胡戈的嘲讽又太过专业,处处点在痛处,搞得陈导很不爽。可人家毕竟是个有份量、有地位,也是很有涵养的导演,所以人家一来没有象冯导那样率直可爱地骂,二来没有象某些人担心的“用力过猛”,而是体面地交给律师,声明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这个事实说明,陈导实在是不喜欢“恶搞”,甚至认为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用媒体很媚的说法,陈导出自“贵族”世家,代表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所以人家形容胡戈“无耻”,听起来费解,可是意味深长。这里头暗含着一种微妙的情绪逻辑,那就是胡戈的“恶搞”是低俗的,而陈导的《无极》是高贵的。你便是偷换概念,上纲上线,说胡戈遭践了电影,玷污了艺术,或者谦虚地限定成“遭践了陈的电影,玷污了陈的艺术”,我估计陈导也不会反对。既然“胡戈”犯了这样的大错,已经“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自然不配为“人”了。于是,网上有人骂胡戈“给陈凯歌提鞋都不配”,这说明一来还是有人愿意给陈导提鞋的,也不管脚臭不臭,二来有人乐意送胡戈“小鞋”穿,也不管送不送得出去。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何况比无聊平方还无聊的媒体跟着起哄,煞有介事地说这是2006年的第一场PK。那么,把一位动辄几个亿投入的陈大导和一个只能剪剪贴贴的小胡戈相提并论,大导演心理岂能轻易平衡?又怎么可以不怀疑小胡戈的动机?虽然胡戈同学一再强调只是娱己娱人,甚至很乖巧地声明很尊重陈导。可陈导依然很生气,后果当然也很严重。他依然板着脸,坚持要用法律的板子揍胡戈的屁股。小胡戈估计是近视眼,摸过之后方知摸错了地方,动了老虎的屁股,犯了大忌。这陈老虎一发威,吓得小胡戈六神无主,又是拚命解释,又是郑重道歉,甚至绝望地“坐以待毙”。对此,据说陈导依然“心平气和”地“启动了法律程序”,虽然这样做有失厚道,可人家震震有词地说,这是个法制社会,他要维护的是知识产权。于是,网络时代的娱乐精神就这样被“有理”阉割,变得无趣起来。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无聊的媒体根本就不在乎有趣或是无趣,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场闹剧。于是,众多媒体不怀好意,咬文嚼字,煽风点火,像看斗鸡一般,巴不得两人赶紧掐架。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舆论则是一边倒,纷纷替胡戈鼓气叫好。其实,这都是很不正常的媒体现象,也暴露出中国媒体的集体堕落和变味导向。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平心而论,陈导拍摄《无极》,确实付出极大的心血,也能看出他想释放太多的想法。就国产电影的振兴而言,他的勇气实在可嘉,他的实验精神和大胆创新也令人叹服。何况陈导也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都很棒,大家也都非常喜欢。可再优秀的导演,也不见得拍出的电影都是精品,偶尔发挥失常,拍些失败的作品,也算正常。只可惜盛名之下的陈导早已失去平常心。他揣着架子,想着票子,加上又太过浮躁,太过紧张,非要梗着脖子证明他深刻,证明他没错,自然显得很不“可爱”。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当然,我们表面上是讨论导演水平高低的问题,其实心眼的大小才是问题的关键。培育好的电影市场,营造好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观众的心眼不能小,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更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多点包容,多点鼓励,有什么不好?便是批评,我也期望能中肯些,有建设性点。难道非要极端地骂个狗心喷头,或是肉麻地捧得上了天才叫有水平么?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其次,艺术家的心眼也应该大一点。无论什么样的批评,笑之听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有什么不好?何必非要大动肝火,大动干戈,动不动就诉之法律?艺术的优劣好坏,又岂能用法律评判?如果批评的玩笑都不能开,那不但说明艺术家没劲,而且这种文 <br/>化、这个社会也太过无聊和无趣。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不管如何,我们总有热闹可看,只是你也知道,这实在算不上一件好事。<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底,网络上产生过一个奇迹,那就是根据陈凯歌《无极》改编的网络搞笑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网络风暴。这本是一个很不正经的娱乐事件,却不料被正经地端上台面,与知识产权呀、中国电影呀、文艺批评呀等严肃的大词搅和在一起。于是,不正经开始向正经过度,有趣开始向无趣演变。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既然如此,那就暂时抛开《馒头》的搞笑娱乐意义,不妨认真谈谈它的文化意义来。如果说艺术是自由和平等的,那么,我私下以为胡戈也只不过是用网络的语言做了一个辛辣的艺术批评罢了。何况《馒头》得到如此众多网民的共鸣和认可,多少也说明这个批评(讽刺)是有一定道理的。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网络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中国人民终于学会了幽默,懂得了娱乐。窜改剧本,本是一件“小民狂欢”的娱乐事件,如果大师只是宽容的笑笑,也许这个世道会更可爱些,我们的国产电影也会更有出息些。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师”偏偏无法欣赏网络版的幽默,而且比我们想象得要正经得多、严肃得多。于是,恶搞的《馒头》一出炉,中国人都乐了,唯有一个没乐,那就是认真的陈导。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私下以为,改版的《馒头》确实要比正版的《无极》要有趣的多。对于这样的比较,我想陈导肯定有意见,因为他想讲述的可不单是有趣,他要“圆圈套圆圈”地讲人生、讲命运、讲感情等这些深奥的道理。近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当《无极》被认真“观摩”后,老外很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时,陈导便以哲人的语气说其实很简单,多看几遍就明白了。先不说人家有没有时间和必要多看几遍,就说这电影本是大众娱乐产品,需要那么复杂么?再者,电影首先是成功地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而不是刻意地强化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可陈导非要稀里胡涂地讲些不着边际的故事,然后还要饰以东方混沌哲学的“鲜花盔甲”,便以为真就是“东方不败”了。遗憾的是,单纯的美国人看不懂,所以金球没入围,如今严谨的德国人也看不懂,好在是还懂得些人情世故,所以客气地说那就观摩观摩吧。据报道说,陈导在记者招待会上用英语侃侃而谈,大讲《无极》已经超越了亚洲价值观,具有更广泛的“世界”意义。对此,既然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看不懂,那我只能感慨人家的电影是拍给外星人看的。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胡戈在视频里嘲讽《无极》=无聊*2,虽然有些过分,可也说明《无极》实在难懂。中国人、外国人文化素质太“低”,竟看不懂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娇贵的陈导自然“很受伤”、“很郁闷”,加上胡戈的嘲讽又太过专业,处处点在痛处,搞得陈导很不爽。可人家毕竟是个有份量、有地位,也是很有涵养的导演,所以人家一来没有象冯导那样率直可爱地骂,二来没有象某些人担心的“用力过猛”,而是体面地交给律师,声明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这个事实说明,陈导实在是不喜欢“恶搞”,甚至认为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用媒体很媚的说法,陈导出自“贵族”世家,代表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所以人家形容胡戈“无耻”,听起来费解,可是意味深长。这里头暗含着一种微妙的情绪逻辑,那就是胡戈的“恶搞”是低俗的,而陈导的《无极》是高贵的。你便是偷换概念,上纲上线,说胡戈遭践了电影,玷污了艺术,或者谦虚地限定成“遭践了陈的电影,玷污了陈的艺术”,我估计陈导也不会反对。既然“胡戈”犯了这样的大错,已经“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自然不配为“人”了。于是,网上有人骂胡戈“给陈凯歌提鞋都不配”,这说明一来还是有人愿意给陈导提鞋的,也不管脚臭不臭,二来有人乐意送胡戈“小鞋”穿,也不管送不送得出去。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何况比无聊平方还无聊的媒体跟着起哄,煞有介事地说这是2006年的第一场PK。那么,把一位动辄几个亿投入的陈大导和一个只能剪剪贴贴的小胡戈相提并论,大导演心理岂能轻易平衡?又怎么可以不怀疑小胡戈的动机?虽然胡戈同学一再强调只是娱己娱人,甚至很乖巧地声明很尊重陈导。可陈导依然很生气,后果当然也很严重。他依然板着脸,坚持要用法律的板子揍胡戈的屁股。小胡戈估计是近视眼,摸过之后方知摸错了地方,动了老虎的屁股,犯了大忌。这陈老虎一发威,吓得小胡戈六神无主,又是拚命解释,又是郑重道歉,甚至绝望地“坐以待毙”。对此,据说陈导依然“心平气和”地“启动了法律程序”,虽然这样做有失厚道,可人家震震有词地说,这是个法制社会,他要维护的是知识产权。于是,网络时代的娱乐精神就这样被“有理”阉割,变得无趣起来。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无聊的媒体根本就不在乎有趣或是无趣,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场闹剧。于是,众多媒体不怀好意,咬文嚼字,煽风点火,像看斗鸡一般,巴不得两人赶紧掐架。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舆论则是一边倒,纷纷替胡戈鼓气叫好。其实,这都是很不正常的媒体现象,也暴露出中国媒体的集体堕落和变味导向。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平心而论,陈导拍摄《无极》,确实付出极大的心血,也能看出他想释放太多的想法。就国产电影的振兴而言,他的勇气实在可嘉,他的实验精神和大胆创新也令人叹服。何况陈导也曾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都很棒,大家也都非常喜欢。可再优秀的导演,也不见得拍出的电影都是精品,偶尔发挥失常,拍些失败的作品,也算正常。只可惜盛名之下的陈导早已失去平常心。他揣着架子,想着票子,加上又太过浮躁,太过紧张,非要梗着脖子证明他深刻,证明他没错,自然显得很不“可爱”。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当然,我们表面上是讨论导演水平高低的问题,其实心眼的大小才是问题的关键。培育好的电影市场,营造好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观众的心眼不能小,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更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多点包容,多点鼓励,有什么不好?便是批评,我也期望能中肯些,有建设性点。难道非要极端地骂个狗心喷头,或是肉麻地捧得上了天才叫有水平么?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其次,艺术家的心眼也应该大一点。无论什么样的批评,笑之听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有什么不好?何必非要大动肝火,大动干戈,动不动就诉之法律?艺术的优劣好坏,又岂能用法律评判?如果批评的玩笑都不能开,那不但说明艺术家没劲,而且这种文 <br/>化、这个社会也太过无聊和无趣。 <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不管如何,我们总有热闹可看,只是你也知道,这实在算不上一件好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