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长空守护神:空军装备科研专家速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26:33
他们都是长空守护神:空军装备科研专家速写  
2006年01月16日 10:56    科技日报



  2005年岁末,在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科研大楼内,许建国所长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人才是事业之本,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都搞不出来。我们就是创造顶尖软环境,为国防事业培养顶尖人才。”
  听完许建国所长和刘振文政委对所里中青年科研人才如数家珍般的介绍,我们开始走近这群“宝贝疙瘩”。
  杨坚:从戈壁滩走出来的专家
  主人公小传: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空军级专家,雷达与电子对抗专家。
提到杨坚,所里的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从戈壁滩里走出来的专家。”
那里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太远,但荒无人烟。没风时,天高云淡,有风时,黄沙漫天。
“尽管艰苦,但我十分怀念那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时通过实战积累,又与‘高人’接触,所以专业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缓缓地,他回忆说。
  1998年,杨坚调到北京,如鱼得水的他挑起了科研重担。某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虽然成了主战装备,但是到了高原地区就不“听话”,因为那里空气密度低、抗电强度低,这就要改变其物理属性等性能。做实验要过5200米的昆仑山口,条件可想而知,身为课题组长的杨坚愣是坚持了下来。
  两年多的攻坚战,使该型地空导弹武器装备在西藏地区作战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高原地区地面防空作战的空白,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杨坚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也算是成功的秘诀吧!”
  王刚:有一种状态叫“无欲则刚”
  主人公小传:第六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级专家,仿真与自动化专业专家。
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王刚摸着下巴笑了,“还拍照啊,胡子拉碴的,算了吧!”真诚的脸庞,纯净的声音,一尘不染。
  “来所20多年,一起来的同学走了不少。我也闹过转业,感觉有劲使不上,因为当时所里的科研手段比较滞后,研制项目和经费也比较少。”王刚对那段历史直言不讳。“这几年所里的发展突飞猛进,为科研人员积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事情可做了,内心就踏实了很多。”
  这个可做的事情,就是将引进的某型防空武器指挥系统进行创新改造。这个可做的事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算10年磨一剑吧!”他介绍,该武器系统的成功改造,是经过20多人、11年共同努力的成果,目前,该系统已在一线部队推广使用,创造了巨大的军事效益。
说到头衔和荣誉,王刚淡然一笑,“只要有条件去做想做的事情,就不会过于在乎这种荣誉,无欲则刚嘛!”
  孙大星:敢于对“未来”负责任
  主人公小传:第一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地面防空装备总体论证专家。
  “搞总体论证的人应该是个‘杂家’,同时还要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还要敢于对‘未来’负责任。”孙大星对自己的工作这样定位。
看到记者茫然的神态,孙大星娓娓道来,一是装备体系发展规划论证;二是装备型号类的型号立项论证;三是预估作战效能分析。根据这几项,综合论证是否投入经费来研发某种体系或武器型号,关系到部队战场的生存。如果装备论证得不好,作战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要知道,技战术的指标下滑一点,未来的空中安全就多几分危险。”他继续解释。“我们论证的内容总是比型号研制和部队装备超前一代,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我们讲的‘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
  孙大星认为,“一个总体论证人员最难培养、最难成长,也最难出成果,但他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
  赵兴录:制导雷达领域有名气
  主人公小传:第二研究室教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雷达与电子对抗专业专家。
  当年在伯明翰大学留学的经历,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其实这种学习就是生物杂交的概念,你可以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怎么做。”他坦言。他当时的研究方向,是通过界定目标飞行物的随机误差范围,来得出更高的精度,这是一个数学的处理方法,应用到了雷达领域。
  到目前为止,赵兴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7篇。不仅是所里最多的,更主要的是论文几乎都在国家核心一级期刊上发表,这使他在地空导弹制导雷达领域里小有了名气。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赵兴录说,尽管没有决策权,但要给决策层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决策材料。
  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任务回来的赵兴录笑着说,“其实这种聊天式的采访也是一种休息。”
  王少伟:自动化领域显身手
  主人公小传:第四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指挥自动化专家。
  风风火火从任务现场赶回来,王少伟坐下后先抽了支烟说,“一天一包烟,控制不住啊!”
  “某指挥自动化系统”,从项目的预研及建设设想,他先后20多次下部队或外协单位调研,总共花了整整3年时间。最后,在参与2001年空军组织的该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而该项目的投入使用,用一位空军首长的话说,“解了地面防空兵部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燃眉之急。”而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还被评为“空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先进个人”。
  他给自己从事的研究作了更通俗的解释:如果作战,原来是上级下达命令后,下面的各级层层传达,才能发射一枚导弹;现在只要指挥首长按下一个按钮,瞬间这枚导弹就可以直接发射。缩减中间环节后的综合效能,蕴含着无可估量的军事效益。
  现在,他在地面防空火力单元级的作战运用和指挥自动化装备配套、地面防空战术级以上的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项工作。”王少伟略带疲惫的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石强:对外谈判的一匹“黑马”
  主人公小传: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指挥自动化专业专家。
  “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每次对外谈判都少不了他。”政委刘振文如此评价。
那是2001年,石强参加某重大防空系统引进项目工作。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化和谈判方的漫天要价,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石强在前两轮谈判中确定了该系统的总体指标和各项重要技术数据800多项。第三轮谈判时,仅十几分钟,他就详尽地把对方报价的核心技术支撑点中致命的漏洞亮在了桌面上。对方谈判的代表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是一匹“黑马”,能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分析得如此透彻。
  此一举,切中对方要害,迫使对方回到了比较现实的价格定位上来,为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扫清了障碍。回国后,石强受到空军、总部和军委首长的表扬。
现在的石强,是被压着重担继续挑大梁的人,他坚信,“东方独有的智慧与谋略将是我们获得主动权的捷径,这是任何军事强国的高新技术所永远不能取代的。”
采访结束了,心中不断默念着这串名字,脑海中也不断跳跃着他们的一笑一颦,此刻,我们领悟了,什么叫“人才是事业之本”、什么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无数“宝贝”为国防事业奉献着毕生的智慧。
  ■新闻背景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了地处京郊的空军某研究所,一组数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二○○四年,该所获得国家和军队二等以上奖励五项,二○○五年又获得六项;所里空军级专家四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三十一人,博士生十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研干部取得了研究生以上学历。


  作者:彭宏 房琳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7:08:40编辑过]
他们都是长空守护神:空军装备科研专家速写  
2006年01月16日 10:56    科技日报



  2005年岁末,在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科研大楼内,许建国所长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人才是事业之本,没有创新型人才,什么都搞不出来。我们就是创造顶尖软环境,为国防事业培养顶尖人才。”
  听完许建国所长和刘振文政委对所里中青年科研人才如数家珍般的介绍,我们开始走近这群“宝贝疙瘩”。
  杨坚:从戈壁滩走出来的专家
  主人公小传: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空军级专家,雷达与电子对抗专家。
提到杨坚,所里的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从戈壁滩里走出来的专家。”
那里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太远,但荒无人烟。没风时,天高云淡,有风时,黄沙漫天。
“尽管艰苦,但我十分怀念那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时通过实战积累,又与‘高人’接触,所以专业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缓缓地,他回忆说。
  1998年,杨坚调到北京,如鱼得水的他挑起了科研重担。某国产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虽然成了主战装备,但是到了高原地区就不“听话”,因为那里空气密度低、抗电强度低,这就要改变其物理属性等性能。做实验要过5200米的昆仑山口,条件可想而知,身为课题组长的杨坚愣是坚持了下来。
  两年多的攻坚战,使该型地空导弹武器装备在西藏地区作战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高原地区地面防空作战的空白,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杨坚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也算是成功的秘诀吧!”
  王刚:有一种状态叫“无欲则刚”
  主人公小传:第六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级专家,仿真与自动化专业专家。
看到记者手中的相机,王刚摸着下巴笑了,“还拍照啊,胡子拉碴的,算了吧!”真诚的脸庞,纯净的声音,一尘不染。
  “来所20多年,一起来的同学走了不少。我也闹过转业,感觉有劲使不上,因为当时所里的科研手段比较滞后,研制项目和经费也比较少。”王刚对那段历史直言不讳。“这几年所里的发展突飞猛进,为科研人员积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事情可做了,内心就踏实了很多。”
  这个可做的事情,就是将引进的某型防空武器指挥系统进行创新改造。这个可做的事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算10年磨一剑吧!”他介绍,该武器系统的成功改造,是经过20多人、11年共同努力的成果,目前,该系统已在一线部队推广使用,创造了巨大的军事效益。
说到头衔和荣誉,王刚淡然一笑,“只要有条件去做想做的事情,就不会过于在乎这种荣誉,无欲则刚嘛!”
  孙大星:敢于对“未来”负责任
  主人公小传:第一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地面防空装备总体论证专家。
  “搞总体论证的人应该是个‘杂家’,同时还要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还要敢于对‘未来’负责任。”孙大星对自己的工作这样定位。
看到记者茫然的神态,孙大星娓娓道来,一是装备体系发展规划论证;二是装备型号类的型号立项论证;三是预估作战效能分析。根据这几项,综合论证是否投入经费来研发某种体系或武器型号,关系到部队战场的生存。如果装备论证得不好,作战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要知道,技战术的指标下滑一点,未来的空中安全就多几分危险。”他继续解释。“我们论证的内容总是比型号研制和部队装备超前一代,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我们讲的‘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
  孙大星认为,“一个总体论证人员最难培养、最难成长,也最难出成果,但他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
  赵兴录:制导雷达领域有名气
  主人公小传:第二研究室教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雷达与电子对抗专业专家。
  当年在伯明翰大学留学的经历,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其实这种学习就是生物杂交的概念,你可以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怎么做。”他坦言。他当时的研究方向,是通过界定目标飞行物的随机误差范围,来得出更高的精度,这是一个数学的处理方法,应用到了雷达领域。
  到目前为止,赵兴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7篇。不仅是所里最多的,更主要的是论文几乎都在国家核心一级期刊上发表,这使他在地空导弹制导雷达领域里小有了名气。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赵兴录说,尽管没有决策权,但要给决策层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决策材料。
  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任务回来的赵兴录笑着说,“其实这种聊天式的采访也是一种休息。”
  王少伟:自动化领域显身手
  主人公小传:第四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指挥自动化专家。
  风风火火从任务现场赶回来,王少伟坐下后先抽了支烟说,“一天一包烟,控制不住啊!”
  “某指挥自动化系统”,从项目的预研及建设设想,他先后20多次下部队或外协单位调研,总共花了整整3年时间。最后,在参与2001年空军组织的该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而该项目的投入使用,用一位空军首长的话说,“解了地面防空兵部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燃眉之急。”而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还被评为“空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先进个人”。
  他给自己从事的研究作了更通俗的解释:如果作战,原来是上级下达命令后,下面的各级层层传达,才能发射一枚导弹;现在只要指挥首长按下一个按钮,瞬间这枚导弹就可以直接发射。缩减中间环节后的综合效能,蕴含着无可估量的军事效益。
  现在,他在地面防空火力单元级的作战运用和指挥自动化装备配套、地面防空战术级以上的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项工作。”王少伟略带疲惫的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
  石强:对外谈判的一匹“黑马”
  主人公小传: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指挥自动化专业专家。
  “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每次对外谈判都少不了他。”政委刘振文如此评价。
那是2001年,石强参加某重大防空系统引进项目工作。由于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化和谈判方的漫天要价,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石强在前两轮谈判中确定了该系统的总体指标和各项重要技术数据800多项。第三轮谈判时,仅十几分钟,他就详尽地把对方报价的核心技术支撑点中致命的漏洞亮在了桌面上。对方谈判的代表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是一匹“黑马”,能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分析得如此透彻。
  此一举,切中对方要害,迫使对方回到了比较现实的价格定位上来,为项目的最终顺利完成扫清了障碍。回国后,石强受到空军、总部和军委首长的表扬。
现在的石强,是被压着重担继续挑大梁的人,他坚信,“东方独有的智慧与谋略将是我们获得主动权的捷径,这是任何军事强国的高新技术所永远不能取代的。”
采访结束了,心中不断默念着这串名字,脑海中也不断跳跃着他们的一笑一颦,此刻,我们领悟了,什么叫“人才是事业之本”、什么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无数“宝贝”为国防事业奉献着毕生的智慧。
  ■新闻背景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了地处京郊的空军某研究所,一组数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二○○四年,该所获得国家和军队二等以上奖励五项,二○○五年又获得六项;所里空军级专家四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三十一人,博士生十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研干部取得了研究生以上学历。


  作者:彭宏 房琳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7:08: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