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航天二院公开资料判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8:24
一.二院概况

航天二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又叫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是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的第二研究院(以下简称二院),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57年11月16日成立。2001年9月7日航天机电更改为现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在讲究透明化的股票市场上,航天机电集团被如下介绍(节选:1999年7月1日,原航天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机电集团。它们都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按国家控股公司方式运行,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其中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注册资本72亿元,以生产导弹系统为主,拥有四个大型研究院: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第二研究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第三研究院)、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现六院)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研究院);七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和外贸、投资公司: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1基地)、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066基地)、湖南航天工业总公司(068基地)、云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工业供销总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航天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工厂、控股和参股公司等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12万名职工,其中40%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下属机构(来自航天科工主页。使用“消毒”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加双引号部分均是直接引用百度可以检索到的公开资料,下文不再说明:
北京新风机械厂
北京长峰机械动力厂
北京新立机械厂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
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北京仿真中心
北京市新立技工学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心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办事处
北京长峰工业公司
北京航天机床数控系统集团公司
北京精华工业公司
山西航天工业发展总公司

二院人员配置:国内外知名专家60多人,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392人,高级工程师1763人,工程师及一般技术人员7480多人(科工集团主页)。

二院机构配置: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是军民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经济实体。下属1个工程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1个仿真中心,3个工厂,9个技工贸结合的公司,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共有员工1.3万人。总资产50多亿元,各类仪器仪表12000多台,计算机近3000台,现代化设备1万多套。

二院实力:“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在导弹、卫星研制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精确制导技术、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特性技术、仿真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保持了十大领先地位,为中国航天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加强国防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十个战略发展方向和光学、机械、电子、声学等技术门类齐全的专业配套格局。”“加速发展军品,初步形成了进攻和防御两大体系、六大系列研制格局”。

1994年组建了以本院为主体的长峰科技工业集团。集团坚持“自主、自立、自强”的“三自”精神,以建设“高科技、高效益、高文明水准”的“三高”实体为目标,逐渐建立起军品为本,民品为主,多种经营的产品结构和专业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军民分线、分离、分立的组织结构。

发展领域:

1.优先发展为打赢一场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武器,继续巩固和发展战术和战略两大体系。
2.中高空、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空天防御和战略进攻4个系列的武器研制和生产格局。

3.扩大用途、生产能力。基本型改进、改善,提高电子对抗、反隐身、反突防能力。

4.争取21世纪初建立远程防空导弹为主体的高低搭配、远近结合的全空域多层拦截反飞机反导弹的防空体系。

黄河在台湾《军事家》杂志《红旗9号与红旗家族动态》一文中作了进一步说明,可资参考:基本型“四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通用化)和“四反”(反干扰、反隐形、反突防、反导弹包括弹道和巡航导弹)能力,围绕着以中高空远程防空导弹为核心主体,构建多层次远近结合的“双全双反”(全空域、全天候、反飞机、反导弹)的现代化防空体系。一.二院概况

航天二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又叫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是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的第二研究院(以下简称二院),前身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1957年11月16日成立。2001年9月7日航天机电更改为现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在讲究透明化的股票市场上,航天机电集团被如下介绍(节选:1999年7月1日,原航天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机电集团。它们都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按国家控股公司方式运行,由国务院直接管理。其中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注册资本72亿元,以生产导弹系统为主,拥有四个大型研究院: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第二研究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第三研究院)、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现六院)和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研究院);七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和外贸、投资公司: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1基地)、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066基地)、湖南航天工业总公司(068基地)、云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工业供销总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航天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若干直属研究所、工厂、控股和参股公司等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12万名职工,其中40%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下属机构(来自航天科工主页。使用“消毒”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加双引号部分均是直接引用百度可以检索到的公开资料,下文不再说明:
北京新风机械厂
北京长峰机械动力厂
北京新立机械厂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
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北京仿真中心
北京市新立技工学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心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办事处
北京长峰工业公司
北京航天机床数控系统集团公司
北京精华工业公司
山西航天工业发展总公司

二院人员配置:国内外知名专家60多人,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392人,高级工程师1763人,工程师及一般技术人员7480多人(科工集团主页)。

二院机构配置: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是军民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经济实体。下属1个工程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1个仿真中心,3个工厂,9个技工贸结合的公司,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共有员工1.3万人。总资产50多亿元,各类仪器仪表12000多台,计算机近3000台,现代化设备1万多套。

二院实力:“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在导弹、卫星研制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精确制导技术、光电子技术、目标与环境特性技术、仿真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保持了十大领先地位,为中国航天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加强国防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十个战略发展方向和光学、机械、电子、声学等技术门类齐全的专业配套格局。”“加速发展军品,初步形成了进攻和防御两大体系、六大系列研制格局”。

1994年组建了以本院为主体的长峰科技工业集团。集团坚持“自主、自立、自强”的“三自”精神,以建设“高科技、高效益、高文明水准”的“三高”实体为目标,逐渐建立起军品为本,民品为主,多种经营的产品结构和专业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军民分线、分离、分立的组织结构。

发展领域:

1.优先发展为打赢一场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武器,继续巩固和发展战术和战略两大体系。
2.中高空、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空天防御和战略进攻4个系列的武器研制和生产格局。

3.扩大用途、生产能力。基本型改进、改善,提高电子对抗、反隐身、反突防能力。

4.争取21世纪初建立远程防空导弹为主体的高低搭配、远近结合的全空域多层拦截反飞机反导弹的防空体系。

黄河在台湾《军事家》杂志《红旗9号与红旗家族动态》一文中作了进一步说明,可资参考:基本型“四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通用化)和“四反”(反干扰、反隐形、反突防、反导弹包括弹道和巡航导弹)能力,围绕着以中高空远程防空导弹为核心主体,构建多层次远近结合的“双全双反”(全空域、全天候、反飞机、反导弹)的现代化防空体系。
二. 高空防御领域<BR><BR>二院完成红旗二号第一代中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目前展开新一代防空防天导弹武器系统预研与攻关。在二院的发展领域中,红旗二号的高端替代产品无疑是红旗九号,作为有限TMD骨干与远程防空弹。在《浅谈防空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的可能性》(《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02年论文中提到一些具体要求:<BR><BR>1.共架发射达成全空域。<BR>2.SA-10武器系统与某在研的中高空武器系统都属于垂直、筒装和外动力发射。SA-10进口,价格贵,国产弹可以作为补充。<BR><BR>根据已经公开的图片,92年PLA获得S300PMU,95年第二批引进了S300PMU1。黄河认为S300PMU1的国产化型号红旗十五号已经投产,值得注意。虽然汉和情报证实海军已经采购两套SA-N-6系统(S300PMU1舰载型“里夫”系统),估计两套系统配置在传闻中的051C(估计仿光荣)更合理。江南船厂的052C使用国产相控阵系统,VLS系统据汉和估计为备弹48枚的前六后二布置,因为网络图片并没有能够给出052C更多细节,尚不能最后确认防空系统配置。试验970(891号)图片显示,相控阵密布冷却管路,作为被动阵的可能性更大。垂直冷射防空导弹系统6枚一个单元,与“里夫”系统差别很大,没有采用8枚配置,并将左轮式改为更简单可靠的固定通道发射。<BR><BR>今年汉和确认陆基型红旗九号已经入役,并采购新一批S300PMU1,将获得S300PMU2的技术。在二院的公开报道中,红旗九号或类似型号是防空系统的重中之重。将九号弹使用于S300系统是可行的,052C虽然没有使用“里夫”系统,同样可能使用S300系统的兼容弹,至于是国产化的48N6E还是九号弹,尚待观察。红旗九号在90年代已经装备,种种消息表明是试用性质,因此汉和的消息是指红旗九号A(红旗九号体积庞大,不能与S300发射筒兼容,缩小体积的A弹才能兼容,海红旗九实际是指红旗九号A海军型)。红旗九号A拖拖拉拉到现在才有陆基型入役的较确切消息,显示052C装备海红旗九号A尚是未知数。进口国产两套发射系统与两种弹的配置上,如果红旗十五号确有其事,比48N6E低档的海红旗九号弹上舰不大可能了。052C装备48N6E或者国产化的红旗十五号弹比较可信。即使不能自行设计,PLA也会选择国产化仿制品打造有限TMD系统的。红旗九号前途未卜,可能只作为国产化S300系统的补充出现,二院“在抓紧进行国家重点武器系统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同时积极开展新一代防空防天导弹武器系统等型号的预先研究和攻关。”(新华社2002年11月28日《中国航天二院今日建院45周年》。<BR>作出如下推测:红旗九号仅仅被PLA试用,刚刚装备的是具有了有限反导能力的红旗九号A。5亿美元采购“乌克兰”号巡洋舰已经基本确定,鉴于两年前采购的“里夫”系统尚没有上舰,并且传闻中的051C迟迟没有动工,48N6E或者红旗十五号弹早被海军明确列入装备名单,海红旗九号可能并没有被海军看好。因为试验970测试导弹较早,使用海红旗九号弹将表明是海军投资的,节约经费的作法是052C装备红旗十五号弹。海红旗九号可能在传说中的即将建造的四条052D防空目标舰上实现(简氏报道了052D)。<BR><BR>谜底等待052C的建成与其更多防空系统详细照片的披露了,鉴于052B使用了没有国产化传闻的9M38M导弹,052C除了基本肯定使用国产弹以外,并不能判定是海红旗九号还是红旗十五号,毕竟海军设计一套兼容48N6E与九号弹的发射装置比较容易。但是使用何种导弹却对判断二院是在红旗九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还是重起炉灶发展TMD系统至关重要。扑朔迷离的红旗九号与海军几十年孜孜不倦追求的垂直热射防空导弹系统更是关系密切,热射系统在海军习惯的“小步快跑”下,先上中近程,再上远程是合理估计。在052D(估计是真正的“伯克”级)上,抛弃海红旗九使用新型防空导弹尚没有任何消息,显示二院的后续重点在陆基TMD上,而不再是海军牵引发展TMD了。<BR><BR>仿制的红旗十五号与进口S300V的消息来源均来自于莫斯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事官员”,仿制S300PMU系统可能子虚乌有,仅仅引入导弹生产线而继续进口发射装置更可能。在黄河笔下的红旗九号导弹有很多独门技艺,S300使用的落后技术也很多。鉴于红旗九号与S300PMU系统的极端近似性,汉和所述的引进技术更符合PLA的传统。现有改进与未来发展的高端防空导弹估计技术来源将为三个部分,西方系统标准,俄国导弹技术与中国的电子技术与无法获取的关键技术构成。<BR><BR>80年代下马了海军用的红旗六十五号区域防空导弹,在2000年的一篇论文中,有海军VSL区域弹讨论,射程100公里(《舰船科学技术》杂志,资料转引中国军事家)。二院牵头倾力构建TMD系统,避开与八院等航天系统内部愈发激烈的竞争更合适,毕竟TMD技术远比远程防空技术复杂得多,系统也昂贵的多。在《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说明(中国航天99年第10期:<BR>1. 根据目前空防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情况,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完全有能力研制类似美国爱国者或俄罗斯S300、S400导弹用的固体发动机。主要关键技术在于动能杀伤器的研制。它由众多小型固体发动机组成阵列,以提供足够的控制力,直接命中目标。这是一项需要抓紧研究和开发的技术。<BR><BR>2. 发展第三代固体技术。一是要建立高能推进剂的小批量工艺生产线,探索进一步提高能量的途径;二是提高高性能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壳体性能,满足各种复杂载荷条件下,对壳体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三是研究高冲质比喷管技术,采用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和扩张段、轻质小力矩接头,减轻结构重量。<BR><BR>3. 目前,已有多种型号产品交付部队使用,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固体发动机应能在储存期间内,免维护,随时保持待射状态。固体推进技术应做好准备,满足日益提高的要求。<BR><BR>有能力不代表已经实现,显示型号研制尚不能达到S300水准。在《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的论文中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固体发动机技术:<BR>1.壳体普遍采用高强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性能和国外同类材料相近。有机纤维和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投入应用。壳体内绝热层材料多采用丁腈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BR><BR>2.四院开发了内层为碳/碳、外层为碳/Al2O3的梯度复合材料,有望取代多维编织碳/碳喉衬+背壁绝热层叠层结构。<BR><BR>3.喷管扩张段目前多使用布带缠绕碳/酚醛和高硅氧/酚醛,已开发各种高性能酚醛树脂,如硼酚醛和钼酚醛等。。<BR><BR>4. 复合固体推进剂经历了PS、PU、PBAA、CTPB和HTPB等阶段,当前广泛应用的是HTPB和HTPB+HMX(RDX)系列,性能已达国际同类水平。<BR><BR>5. 低特征信号的少烟HTPB推进剂已得到开发。<BR><BR>6. 双基、复合改性双基和XLDB推进剂也得到重大发展。对GAP,AND和CL-20等高能量密度材料进行大量研究。<BR><BR>传闻为红旗九号家族的FT2000在尺寸上已经可以和S300发射装置兼容了,被动导引头或者TVM体制的红旗九号系统达不到国际第四代导弹的水准。PAC3动能弹有180台径向分布、快速点火的微小型脉冲式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在飞行末段控制弹体自主寻的,直接命中目标。红旗九号如果换用新一代固体推进技术、动能弹头技术、主动导引头技术以后,等于全新设计一次,即便如此,也只是达到48N6E2的水准。显然,合理的策略是仿制48N6E,将更大精力投入到新一代防空导弹的研制中去。在小步快跑的传统方针下,红旗九号可能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家族来,直到下一代导弹水到渠成的出现为止。目前处于一个技术关键期,有无问题已经解决,好坏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但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投资分配直接影响技术进展的效率,是继续小步快跑还是以下一代技术主动牵引跨越式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投资决策问题。<BR><BR>在一张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简表中,红旗九号的面纱被进一步揭开:1.(铝合金铸件)为国家“九五”重点军工科研项目。<BR>2.结合HQ-9武器系统对铝合金铸件的要求。<BR>7. 该项目已完成,待鉴定。<BR>8. 研制、生产了HHQ-7、HQ-9、DF-31A、DF-21C、JL-2、DH-10等14项“高新工程”配套的优质铝合金铸件。<BR><BR>更好的消息出现在今年年初,航天科工在十大军工集团中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名列榜首,并且:<BR><BR>1.重点武器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导弹系列飞行试验圆满成功。<BR>2.2004年,该集团首先要确保以重点武器装备为代表的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BR>3.2004年,新产品立项和关键技术攻关要取得重要进展,要深化“探索一代”的研究工作。<BR>4。为集团公司基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地位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BR><BR>
在《中国军工报》最近的报道中披露:<BR><BR>1.99年中国某重大战略飞行器按预定时间进行了成功发射。<BR>2.采用“弹头防热烧蚀气动力耦合计算”方法。评估弹头飞行条件下的粒子侵蚀特性。这一贡献为我军发展高精尖武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BR>3.该基院士乐嘉陵临危受命。5年多来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运用国际最新技术,使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武器地面设备试验技术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BR>4.去年夏天,中国众多航天科技专家对某高空高速飞行器系列战术技术评估,这是我国航天器研究领域的“禁区”。<BR><BR>三条消息已经披露很多信息了,按图索易的看看中国高超音速领域的研究现状。<BR>1.2002年7月25日, 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和基础科学局联合主持召开了“高超声速推进实验装置”验收会。<BR>2.该实验装置是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实验研究的自由射流式设备。<BR>3.主要运行参数为:马赫数5.8。具有进行流量1kg/s、长1.5m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 (堵塞比25%)实验的能力。<BR>4.已获得863-702主题“十五”项目500余万元的支持。<BR><BR>863-702主题是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BR>现在可以着手分析了。2003年突破禁区的完成“某高空高速飞行器系列战术技术评估”透露,一个武器型号系列存在,不能判断是装备鉴定还是研制评估,但是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显然用不着“战术技术”评估。在99年的“某重大战略飞行器”飞行到没有鉴定的“HQ-9武器系统”,再到去年“重点武器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取得重大进展”,勾勒出高速远程防空导弹的图像来。虽然不能确定99年试验是防空导弹还是巡航导弹,但是够资格列入去年航天科工值得大书特书的“重点武器”,除了弹道导弹,也只有高速远程防空导弹了。完成重大改进的红旗九号导弹进入批量装备生产应该不成问题了,而且红旗九号系列的全面开花应该在最近一两年出现了。解决弹头烧蚀技术的潜台词是:主动末制导技术可以使用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红旗九号的主动弹头与主动末制导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而且这两项技术对弹道导弹弹头技术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若非如此,航天科工集团在导弹技术上的“战略地位”只怕要让位于送神舟上天的虎视眈眈的航天科技集团了。<BR><BR>
三. 低空防御领域<BR><BR>红旗七号第二代低空超低空导弹武器系统、海红旗七号艇载低空超低空导弹武器系统已经完成,尤其是总师钟山院士的一系列访谈表明红旗七号系列导弹的性能非常优秀。<BR><BR>陆军进口的TOR-M1系统早已曝光,传说国产化红旗十七号正在展开,这是红旗七号的替代产品。沪东与黄埔船厂的054型护卫舰依然使用海红旗七号,但是曝光的054A模型显示为4X8热射VLS,估计为传闻中的中俄联合研制的红旗十六号导弹。显而易见,海军搞定远程防空系统以后,中近程防空必须突出先进性了,否则跨越式发展无从谈起。054A在投入建造的时候,瓜皮小帽式的海红旗七必然退隐江湖了,就算海军还想用海红旗七号,只怕军迷都不答应了。试验970在早期模型照片上显示的热射VLS终于在最近一次的改装中上舰了(网络照片显示),估计中近程热射VLS离入役不远了。船台上的054使用海红旗七,显示二院新型中近程防空导弹研制进度非常紧张。<BR><BR>航天机电集团在中国军工企业中的效益一直名列前茅,二院也赶上好时光,通过“北旅汽车”借壳上市,将长峰科技工业集团公司、航天机电集团二院204研究所、206研究所、706等四家新股东的优质资产注入,变换为航天长峰(600855)公司。作长线投资的股民对此股票可以注意了,海军的防空弹有赖二院努力了,如今技术引进、联合研制、自行突破三管齐下,只要搞得出来,二院想不发财都不行。<BR><BR>海军下一代导弹显然需要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尽量将反舰、防空、反潜导弹等综合在一起。二院走完了冷射、热射以后,防空导弹通用热射VLS是顺理成章的计划,与海军巡航导弹娘家的同属科工集团的三院联手打造海军通用VLS呼之欲出了。《中国航天》杂志01年介绍三院:“目前,新一代导弹武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刻苦攻关,有的已经定型,有的即将定型,不久将有多种世界先进水平的飞航导弹武器陆续装备我军海、陆、空、二炮诸兵种”,用于二炮的估计是传闻已久的东海十号远程巡航导弹了。052BC的反舰导弹被军迷推测在鹰击八系列、鹰击九系列与鹰击十二中,在试验970上出现的新型圆筒发射器被军迷推测为鹰击十二号使用的。从尺寸看,新型区域防空弹与鹰击十二后继型号可以使用通用热射VLS了,达成海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海军目前的海红旗七号、9M38M、48N6E与海红旗九号、红旗十六号等上舰与传闻的型号,依然繁杂。海军应该在未来将防空导弹型号通过热射VLS系统简化为中远程防空反导与中近程防空反导两个导弹系列。<BR><BR>随着海军052BC、054的建成入役,推测中的051C上船台、054A的高速批量建造(简氏消息),052D将完成海军大型水面作战舰队的计划。在目前已经启动的造舰狂潮中,大连、江南干完了052BC与051C总不能闲着,052D可能是目前海军区域防空舰计划的终结。国际上已经开始了第四代大型水面作战舰的建造,052D可能小步快跑的分两步走,先全面达成或超过伯克、金刚级的水平,再进一步全面接近或达成下一代的水平。令人激动的是,按目前可以估计的速度,2008-2010年,海军大型水面作战舰将全面达到未来的世界先进水平!<BR><BR><BR>四. 战略进攻领域<BR><BR>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核导弹巨浪一、固体陆基机动战略核导弹东风二一已经完成。毫无疑问,现在二院研制生产的是巨浪二与东风三一。<BR>在《再入飞行器攻击慢速活动目标的制导方案研究》的论文中(2000年《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提及以“以海上舰船作为模拟攻击对象”的讨论。在《导弹与运载火箭制导系统回顾与发展方向设想》的论文中明确提出一些相关要求(见以下是文字整理以后的说明):<BR><BR>1. 高精度惯性制导技术。目前使用平台+计算机制导系统,静压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直接输出数字脉冲加速度、姿态角量测量,实时计算显式飞行状态量提供制导和控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远程核导弹的精度)。<BR><BR>2. 复合制导技术。星光/惯性复合制导适用于“机动弹道导弹”。<BR><BR>3. 末制导技术。攻击航母、卫星和导弹等目标与精确打击需要精确探测和高精度末制导控制的关键技术。<BR><BR>4. 弹道机动制导技术。新一代洲际导弹要求“强突防、高生存、高可靠”,需要“隐身、释放诱饵和突防装置等”,“多弹头分导技术、机动变轨技术”是主动对抗措施。在对抗NMD“已成为我方进攻武器的突防重点”的时候,主动对抗的“机动弹头”技术,“通过高速机动变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战略、战术导弹全程突防能力”。新一代地地常规导弹要求“再入机动”,“导引头末制导控制技术、高空弹道修正技术”。<BR><BR>我国现有武器系统需要“提高生存能力;提高突防能力;提高射程和精度;提高使用性能;提高武器系统可靠性”(《加速发展先进的战略武器》,此段包括以下都是这篇文章作者的看法,对NMD系统只能“分阶段进行反制”,作者认为需要加强研究,“反探测,包括反红外探测技术;初始段反拦截技术;中段反拦截技术;反激光拦截技术;反动能拦截技术。”此文认为需要“大力抓好基础项目的预研工作”,“解决有无问题”“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但必须下大力气制定和实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在攻防结合中,如何防御一直是争议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作者认为需要“以武器装备带研制,以技术储备保研制”。<BR><BR>在相关论文中,“弹道导弹打航母”技术与突防TMD、NMD技术是紧密相连的。很早以前,华盛顿亚洲研究中心的费舍认为东风十五号已经使用GPS进行再入机动,而在东风二一号上使用了雷达末端制导系统。<BR><BR>“弹道导弹打航母”优势:<BR><BR>1. 可以采用再入机动和再入突防等措施。<BR>2. 具备主动探测和末寻的能力的情况下,达到相当高精度。<BR><BR>“弹道导弹打航母”的侦察定位:<BR><BR>1. 侦察卫星监测。<BR>2. 超视距雷达全天候跟踪监测。<BR>3. 使用无人机或侦察卫星等精确定位。<BR><BR>“弹道导弹打航母”具体要求:<BR><BR>1. 再入寻的制导。<BR>2. 需要高空弹道修正。<BR>3. 需要低空再入机动。<BR><BR>相关论文一边说明“末寻的导引头在再入飞行器中还没有应用”,一边“结合某主被动复合雷达导引头”进行论证,并“采用某再入飞行器的弹道及气动参数进行仿真”,看似矛盾,实则合理。“再入飞行器”攻击航母,要求M2-3的落地速度,倒不是弹道导弹讲究的高速突防,已经是两种武器系统了,一边说“再入飞行器”没有应用,一边说导弹与导引头已经准备好了,十足一付等“米”下锅的架式了。抛开“再入飞行器”的那些东西,东风导弹使用辅助末制导的点目标精确攻击能力不必怀疑了。看看短程东风导弹上的弹头翼与弹头端四个喷口,即使没有应用机动弹头技术,末端弹道修正技术早已具备了。在装备水平上,“东风-31导弹的发射只是我们导弹研制过程的一个中点” 。<BR>侦察卫星、超视距雷达、无人机等是构建TMD、NMD系统的要求,“弹道导弹打航母”利用一下。目前中国的弹道导弹应该只具有再入机动和再入突防性能,活动目标的主动探测和末寻的能力不具备,毕竟固定目标与活动目标的差别极大。装备的弹道导弹攻击航母具有可行性,只是不使用末寻的而仅仅使用机动弹头技术的攻击效率非常差,网络里已经对此有大量讨论了。但是弹道导弹攻击航母成为实现以后,突破TMD、NMD系统的拦截便是小菜一碟了,基本拥有俄罗斯“白杨”导弹系统的能力。从此也可以看出,东风导弹突破现有“爱国者”系统的拦截绰绰有余了。当前中国的第三代战略导弹转向多头分导、机动弹头,要求小型化、强突防、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洞天风雷》一书, ,相信随着美国TMD、NMD系统的陆续构建,中国的战略导弹可以同步构筑起有效的攻击能力。<BR><BR>09IV弹道导弹核潜艇与巨浪二号导弹是核力量建设的中坚,对陆基版本东风二一、三一的改进最终一定会综合进巨浪二号中。简氏说明大改后的09II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装备了巨浪二号导弹,相信随着09IV的建成入役,巨浪二号改进版本将能够撕破未来的NMD防御网。<BR><BR>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是相辅相成的,以战略进攻牵引战略防御技术发展是可行的(NMD),战略防御的另一个牵引力在于海军必不可少的区域防空要求(TMD)。在NMD上,战略进攻的种种技术都是战略防御必不可少的,但是战略防御技术远远超越战略进攻的范畴,无论从现实紧迫性与必要性来说,战略进攻都是优先发展的领域。<BR><BR>
五.二院型号研制基本情况<BR><BR>从已有的资料中表明,50周年国庆阅兵出现四个型号的二院产品,显然是东风二一号与东风三一号战略导弹,红旗七号与海红旗七号防空导弹。<BR>二院建院到99年,“完成了5个型号定型装备部队,4个型号正在进行批生产,3个型号在研,3个型号预研争取立项研制”,而在2002年的新华社报道中二院完成“6个型号的研制任务”。定型清单估计如下(个人估计,不代表本人证实或者认同此种估计,仅仅根据公开资料给出具有可能性的一种看法):<BR><BR>1. 海红旗七号<BR>2. 红旗七号<BR>3. 东风二一<BR>4. 巨浪一号<BR>5. 东风三一<BR>6. 巨浪二<BR>在99年批产的四个型号清单估计如下:<BR>1. 红旗七号<BR>2. 海红旗七号<BR>3. 东风三十一<BR>4. 东风二十一<BR>99年在研估计清单:<BR>1. 红旗九号<BR>2. 红旗十六号<BR>3. 巨浪二<BR>99年预研估计清单:<BR>1. 红旗九号后继导弹。<BR>2. 新一代战略核导弹。<BR>3.新一代战术弹道导弹(或者再入飞行器等)。<BR><BR>“六大系列研制格局”估计清单:<BR>1. 红旗九号<BR>2. 红旗十六号<BR>3. 东风二一号<BR>4. 东风三一号<BR>5. 巨浪二号<BR>6. 新一代战略、战术进攻武器或者红旗九号后继导弹。<BR><BR>能够与中国的保密制度相媲美的,只有中国的军迷了,小家碧玉模样的歼十战斗机称作“恶棍”,进一步简称为“棍子”,若是在有人在军事论坛说“某某娶了一团棍子当小妾”,一准是说一个团的歼十取代歼七(小七-贱妻-妻妾)。当年轰动全球的东风五弹道导弹全程试验被新华社冠以“远程运载火箭”,这个光荣传统保留至今。“杀手锏”通常是战略进攻性型号,但是一个系统通常只有一个型号被称为“杀手锏”,若是无关型号也被称为“杀手锏”,那是些自我吹捧。比如航空系统的“杀手锏”是歼八III,官方报道不会直接将“歼十”称为“杀手锏”型号(作名词使用),最多将先进的多的歼十比喻成“杀手锏”,即发挥了“杀手锏”的作用(形容词)。好在“杀手锏”是九零年代年代的说法,老矣。来到新世纪,“回”字出现的写法不止四五种了,孔乙己再世也搞不明白“回”字究竟有多少写法了。“高新工程”、“重点型号”是官方表述,一般来说,高新工程都是重要型号,只是“高新”的程度不一致。因而“重点型号”这个以前可以放在任何武器研制的说法,在如今高速启动的国防发展进程中面对诸多武器的研制,最“高新”的工程,才配得上“重点型号”。科工集团的“重点型号”,一定是高技术云集的最“高新”工程,比如对东风十五号进行修修改改,送上“高新工程”的抬头没问题,要是送上集团的“重点型号”,简直是侮辱了科工集团的能力,除非是把东风十五号改成了远远超越国际水准的型号,“重点型号”才有可能出现了。当然,研制东风十五号的单位将改进称为“重点型号”是可行的,发言人的身份太重要了,万万不能搞错的。鲁迅说在中国搬张桌子都要流血,军迷搞错了“重点型号”,当然没这样严重了,只是红箭九号反坦克导弹也许能被看成了巨浪二号导弹,战略导弹打坦克也是有趣的紧,一生产还要成千上万的。<BR><BR>“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终于被淘汰,现在要“威慑”)与“战略飞行器”有许多层次的联系与区别。“战略飞行器”包含所有尖端进攻性武器与部分战略防御武器,比如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远程防空导弹、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等。远程攻击巡航导弹通常是亚音速,战略级别的高速突防全世界都没有,如果在“战略飞行器”中有进一步的描述,很容易区分开。再入飞行器包含弹道导弹,但是弹道导弹的轨迹稳定,再入飞行器就“特殊”了,再入飞行器都是战略飞行器。弹道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出现“战略飞行器”的官方报道也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比“运载火箭”更具迷惑作用。远程防空导弹因为技术上的高速飞行,加上战略防御的作用,称为战略飞行器毫不为过。在技术层次进行把握,还是能够明白这些名词究竟是说什么的,好歹有个管中窥豹的可能性,总比两眼一抹黑进步许多了。<BR><BR><BR>六.二院历史上的战略防御计划<BR><BR>1.关于640计划的历史介绍<BR><BR>在99年昙花一现的局部解密640计划以后,中国继续保持了沉默,只是对NMD、TMD的学术讨论显著增加。按照传统,在921工程基本实现以后,如杨立伟上天,中国早期的载人航天计划才予以公布。虽然中国早有了三十年解密档案的法律,仅仅在今年才在小范围切实公开国家档案,等待640计划的全部公布尚遥遥无期,因此有必要先说明二院鲜为人知的历史成就。本人在两年前写过一篇《评论: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文章,并没有将当时收集到的公开资料全部给出,在此也算补上一个遗憾吧。<BR><BR>二院640工程年表<BR><BR>1963年12月:毛泽东倡议展开防御战略。<BR>1964年2月6日:明确提出防御战略设想。<BR>1964年:二院组织研制队伍。<BR>1964-1966年:国防科委等设想在1973~1975年研制出试验系统。<BR>1967年10月:“640”工程会议召开,提出“5个系统的工程代号,及加速反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和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BR>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批示七机部二院承担反导弹研制。<BR>1969年8月:二院成为反导弹、反卫星总体研究院,展开反击一号全系统研制。<BR>1970年:二院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BR>1971年10月-1972年4月:反击二号进行6次1∶5模型弹弹射试验,5次成功。<BR>1973年:反击二号停止研制。<BR>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召开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BR>1977年:反击三号停止研制。<BR>1977年:完成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均获得了成功。<BR>1977年:提出了建设北京防区的方案设想和开展天津大会战等等。<BR>1979年8月-9月:反击一号成功进行2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BR>1980年3月9日:反卫一号停止。“640”工程暂时停止。<BR><BR>2.640工程项目<BR><BR>五大系统估计是工程系统,推测如下:<BR><BR>A. 反击一号低层高超音速拦截弹(“橡皮套鞋”技术概念)。<BR>B. 反击二号低层拦截弹(用于实战目的)。<BR>C. 反击三号高层拦截弹(双层拦截系统概念)。<BR>D. 反卫一号。<BR>E. 战略预警(如7010相控雷达系统、侦察卫星等)。<BR><BR>另外,640工程需要反导试验靶场与反导核弹头。也可以认为640工程的五大项目完全按照反击一号全系统配置展开的,推测如下:<BR><BR>A. 反击一号弹<BR>B. 远程预警系统<BR>C. 跟踪制导系统<BR>D. 指挥中心<BR>E. 地面设施<BR><BR>如果在技术角度看,五大系统完全是另外的事情,但是从提出反导核弹头的情况分析,此种推测被否定。以下是美国SDI的五个计划,收录在此:<BR><BR>A. 监视、捕获、跟踪、杀伤判定。<BR>B. 定向能武器。<BR>C. 动能武器。<BR>D. 生存力、杀伤力与关键技术计划。<BR>E. 系统分析与作战管理。<BR><BR>3. 640工程分析<BR><BR>中国雷达界的最高荣誉是设立于1991年的申仲义奖,申仲义领导了640工程雷达的研制工作。14所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雷达在77年装备,可以探测2000公里距离的空间目标。<BR><BR>7010超远程预警雷达采用固定平面阵天线,77年试制成功,搜索距离3000公里。两部雷达对“天空实验室”与“宇宙-1401”陨落过程进行跟踪与落点预报。二院设计的实践二号乙卫星于81年发射升空,是无源雷达定标试验卫星,用4米直径气球作引导光学信标,用0.45米直径的金属球作地面雷达标校用,两球间用600m的丝绳连接。在轨运行的前16圈中,7010雷达和紫金山天文台都测到轨道上的5个目标,顺利完成雷达标校工作。 60年代建设的0.5米的高超音速常规风洞就有为“反击”导弹试验的目的,75年建成以后,分别为“东风”、“反击”、“巨浪”、“曙光”、“尖兵”、“东升”、“红旗”的各种项目进行风洞试验(来自95年出版的《洞天风雷》一书)。现在只有“东升”这个陌生代号不知道派什么用场,当时需要高超音速吹风的东西真的不多,东升位列曙光、尖兵航天器与红旗防空导弹之中,又是“东”字头的武器,从战略重要性排序中看,也许是轨道轰炸器这一类的东东。文革什么事情都能发生,那时候人穷胆大,现在倒是钱多人傻,愈发文明起来了。<BR><BR>根据网络线索,据说长空一号卫星是一颗电子侦察卫星,解密资料来自于许农合编写的《八一进行曲》一书,可惜我没有找到此书,仅根据零星资料管窥与640工程有关的中国航天计划(资料来自《当代中国》丛书、《中国航天》杂志等)。风暴一号飞行记录:<BR><BR>72.8.10,1050公斤配重飞行(主要来自《中国航天》,下同)。<BR>73.9.18,1138公斤技术试验卫星,游动发动机故障,失败。<BR>74.7.12,1108公斤技术试验卫星,二级主发动机故障,失败。<BR>75.7.26,1107公斤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近地点187公里,远地点474公里。<BR>75.12.16,1108公斤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近地点184公里,远地点387公里。<BR>76.8.30,1108公斤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近地点191公里,远地点2145公里。<BR>76.11.10,1208公斤技术试验卫星,游动发动机故障,失败。<BR>77.9.14,3100公斤配重飞行成功,火箭新技术试验。<BR>78.4.15,3100公斤配重飞行成功,火箭新技术试验。<BR>79.7.28,一箭三星(实践二号系列),游动发动机故障,失败。<BR>81.9.29,一箭三星成功,实践二号,二号甲、乙(30公斤)。<BR><BR>现有资料表明,长征一号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以后,701的重型卫星工程继续进行。在70年,另有718远望船的海上通信工程、728秦山核电站工程、708运十飞机工程,701工程可能被列入640工程中去了,就好像718工程为了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配套一样。成立于66年的701工程处即卫星地面测控系统工程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前身)仅仅是701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设的渭南028号基地可能也作为640工程指挥试验中心。《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说明73年发射失败的是长空一号卫星(此网页也可佐证,八院一共发射成功三颗长空一号卫星,由此推断77年以前的风暴一号军用火箭为长空一号卫星配套用的,75年风暴一号发射成功长空一号卫星(此网页内有长空一号的图片长空一号首次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风暴一号也是当时载荷最大的火箭。早期航天计划中的“曙光一号”载人飞船重达3.8吨,计划用发射返回式卫星的长征二号发射,实在不可思议。在70年代末期,3.1吨的风暴一号飞行试验似乎和当时重新上马的载人航天计划有牵连。尖兵一号照相侦察卫星、长空一号电子侦察卫星与载人航天计划足够担负起640工程的重任了。<BR><BR>完成远程雷达建设以后,640工程的关键不是侦察卫星这些系统,依然是反击导弹。如果能够突破技术瓶颈,有限达成NMD系统的部署是可能的。<BR><BR><BR>七.战略防御领域 <BR><BR>战略防御需要在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中进行思考,按照技术思维考虑战略问题是得不到合理答案的,战略问题战略领域内处理。TMD可以视作高级防空网络,没有弹道导弹威胁也需要建设。我们面对的弹道导弹威胁是有限的,但是保证自己的弹道导弹攻击能力却是不可回避的课题,深入研究导弹防御系统是必须的,而且攻防技术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可以互相提升技术层次。深入研究导弹防御的直接作用是提高弹道导弹攻击能力,其次是提高防御能力。在技术层面,导弹攻击能力的提高直接促进导弹防御能力的具备。但是直接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不但高风险,而且高投入,只有美国才能这样奢侈。<BR><BR>反导面对低空突防与高空突防两个领域,低空防御对海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战略问题,必须发展。在高空防御中,建设有效的防空体系是必须的,进一步建设TMD系统对抗目前面对的有限弹道导弹威胁顺理成章,建设TMD系统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有战略的强烈需求,“防空防天”系统必须搞。<BR><BR>《关于我国军用卫星体系跨世纪发展的思考》一文作者认为<BR><BR>1. 就我国的经济和技术能力而言,目前可以发展地基反卫星武器为主,视技术、经费可能,逐步发展天基反卫星武器。<BR>2. 发展反卫星武器应有两个作战目的,一是在必要时,对敌空间目标实施打击,毁伤或中断其有关空间系统;二是保持必要的威慑作用,以防止他人对我空间系统实施恶意攻击。<BR>3. 发展地基反卫星武器时,应充分考虑其应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具备与高技术对手作战时较强的抗毁顽存能力,以防敌实施先期“外科手术”式的打击。<BR><BR>在《导弹与运载火箭制导系统回顾与发展方向设想》一文中,作者更明确的认为美国TMD和NMD已成为我方进攻武器的突防重点,在作战初期,对敌方防御系统中的侦察、数据传送卫星,先行进行打击,使其瘫痪,是对抗美国先进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进而保证我国有效的全球核威慑与打击能力,提高对敌有效威慑的有力手段,对免遭打击和取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可以利用载具方面的优势,进行如下研究:<BR><BR>1.动能拦截器(KKV)的制导技术研究。<BR>2.利用现有的战术武器作载体加上KKV来拦截低轨卫星的制导技术研究。<BR>3.利用现有的战略武器作载体加上KKV或核弹头来拦截高轨卫星的制导技术研究。<BR>4. 智能反拦截KKV制导技术研究。<BR><BR>反卫是战略进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如何搞的问题。天基反卫系统显然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在中国尚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军事卫星网络以前,天基反卫既是技术大跃进,也是资金的浪费,在战略上难以接受的。现有战略导弹为载体加动能拦截器的反卫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是否部署太空战武器是政治问题,目前不具有部署可能性。再入飞行器攻击航母、弹道导弹突防、远程防空导弹、地基反卫等,都强烈需要动能弹技术,这是必须掌握的技术关键。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中国具有了发展动能弹的技术储备,在再入飞行器、远程防空导弹等项目上先行实现动能弹技术是可行的。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拥有完全的地基动能弹反卫能力,但是在战略上不进行地基反卫项目研制或者不实际部署应该在意料之中,毕竟太空战是任何国家都不希望看到的。<BR><BR>即使不发展NMD,一套军事卫星网络也是战略进攻与三军发展的要求,不必在战略上以NMD研究来牵引军事航天发展的。<BR><BR>在《加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构建中国战略防御系统的看法:<BR><BR>1.不对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具有实现NMD的技术,如弹道导弹、侦察卫星和核武器等领域。<BR>2.研究自上向下,实施自下向上。先研制反导导弹,再在部分地区构筑成TMD系统,最后实现NMD。<BR>3.防御导弹研究与太空武器和侦察卫星研究相结合。<BR>4. 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BR>5. 加强研究。改进现有战略导弹的性能,使战略导弹在机动性、命中精度、飞行速度、飞行方式、干扰技术、智能化、隐形特性等方面有所提高,以增强突防能力。增加武器数量,提高打击能力,如果象俄罗斯那样部署数百枚战略核弹头,就可以维持相当的威慑力量。<BR><BR>在战略防御领域,以确保战略进攻能力牵引战略防御技术的发展是一条合理道路,毕竟研究、发展NMD技术需要面对资金无底洞。即使发展NMD技术,也将主要局限在地基反卫系统上,跟在美国后面搞一个小而全的NMD系统也是资金难以承受的。部署TMD系统与展开军事卫星网络已经全面提高中国的战略进攻能力,并且在技术上也是一个大跨越。如果再拥有地基反卫技术,可以让中国拥有强有力的战略进攻能力,目前应该没有发展NMD系统强烈的战略需求。<BR><BR>未来一段时间内,解决台湾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对战略防御领域进行间接投资才是目前最可能的发展方向。掌握动能弹技术是远程防空系统的现实需求,部署有限的军民两用卫星系统将极大增强三军战斗力,展开再入飞行器攻击航母项目是实战所需要的,而撕破未来的TMD、NMD系统更是确保中国战略进攻能力必不可少的技术。<BR><BR>在这个春雨潇潇桃花灿烂的时节,等待台湾选举结果的枕戈待旦中,复习一下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华民族向来有丈夫精神,历史上无数次面对亡国灭种的情况从来没有屈服过,一路走到今天。在这个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里,古老的箴言再一次在我的耳边响起:止戈为武! <BR>编辑:龙芯 <BR>
<P>性哭!</P>
<P>顶一下</P>
现在有钱了,项目会更多
二院一般有钱,哪比得上人家5院啊[em01][em01][em01]
<P>3.喷管扩张段目前多使用布带缠绕碳/酚醛和高硅氧/酚醛,已开发各种高性能酚醛树脂,如硼酚醛和钼酚醛等。</P>

<P>哪位大哥能说说这个酚醛树脂的耐高温性能啊?</P>
这个酚醛树脂很厉害,弹头的耐烧蚀层曾经就采用过这种材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7 15:27:32编辑过]
<P>说得好。就是嘛,大家都是兄弟,谁有料谁就应该讲出来。</P>
<P>不过这个航空飞行器的涂料应该包括军用飞行器的吧?</P>
[B]以下是引用[I]青之六[/I]在2006-1-7 15:19:00的发言:[/B][BR]<P>说得好。就是嘛,大家都是兄弟,谁有料谁就应该讲出来。</P><P>不过这个航空飞行器的涂料应该包括军用飞行器的吧?</P>

先汗一个,前面说了点小错误,手僵了,涂料的话,应该是民用涂料比较多,看书上的介绍酚醛的复合材料在航空飞行器上有应用。其他的手头目前没有资料,不好说,等过几天不考试了,去查查看
[em01]
那我静候佳音了![em02]
<P>希望学校的图书馆不要让我失望,好歹查点东东</P>
<P>文理有点乱,不过还可以</P>[em05][em05][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