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金融扫盲——人民币的国际化与虚拟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0:36
  看过超大很多军米关于经济问题,特别是金融问题的困惑,找到一篇刘教授的类似小品文的文章,给大家看看,里面有学术思想,但是基本道理还是很浅显的,希望大家能够对国际金融有稍稍了解,也对人民币当前的形势和国际地位有各大概的印象,但是刘教授对于对外发行人民币,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想法在今天是否实际可行,尚待斟酌。
                              此致
                              敬礼
                         超大 GJSCML--龙城遗痕
--------------------------

[B][center]人民币的国际化与虚拟经济[/center][/B]
                 ——如何走出“高储蓄两难困境”
  [B]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刘骏民[/B]
  北京时间21日,人民银行宣布,当晚七时,人民币升值2%并实行更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引起了世界的剧烈反应,第二天,22日日元对美元汇率就上升了2%,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日元似乎在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被纳入了人民币区。人民币正在国际化,继周边国家的民间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官方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这个小幅度的升值”对缓解贸易摩擦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对热钱可以是一种更有诱惑力的刺激,西方多数专家都在估计,热钱会蜂拥而至,中国有步日本后尘之忧。


[B][center]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储备增加的历史性含义[/center][/B]


  90年代末和本世纪最初两年,中国人似乎突然发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重视,而到了最近两年又突然发现世界同样重视人民币了。这对中国是意味深长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潜台词是敦促中国尽快实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作为一种趋势,西方学者的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其出发点往往是西方国家的利益。应该从中国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人民币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正在以“和平崛起”的大国姿态与世界相互融合。也正是这个前提,才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从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货币格局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人民币与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问题,才是人民币升值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命题。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改变世界的货币体系,并对中国与世界相容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B]1.和平崛起与经济大国的标志[/B]


  世界正在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但是,却没有完全准备好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来全方位的迎接可能由此引起的变化。我们也没有完全搞清自己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经济关系或问题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无非是搞清楚经济大国的基本标志。搞清楚了这个标志,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才能大致了解在通往“和平崛起”大国之路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最重要,最具本质意义的事情是什么。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的领袖,如果将美国看作一个经济大国的典型,那么经济大国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其高科技能站在世界领跑者的地位上;二是其货币必须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前者是长期的问题,本文暂不涉及,而后者则是当前中国走上经济大国之路时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它的解决有一个最佳时机问题,错过时机将悔之莫及。日本就曾经如此,欧盟只是在欧元出现之后,才真正有了与美国抗衡的可能。中国要和平崛起就不能绕过这个问题。这次人民币升值压力实际上就是世界经济在告诫中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货币问题从来就不是民间自发可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边贸中被广泛使用,但这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一样,仅仅是提醒我们到了该解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时候了。要真正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由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B]2.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B]


  几乎绝大多数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将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定位在货币制度的形式上,即“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或者“盯住汇率制度”等等。他们也将当代货币制度的前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看作是“固定汇率制度”,其崩溃意味着固定汇率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当代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浮动”还是“固定”总是与黄金是否货币直接相关。这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问题,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的相互替代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就曾多次出现过。因此,它们并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是“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它反映了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实力和美国的最大利益。如同从民主还是专制的角度来考虑世界政治格局一样,它只会使人迷惑,从而掩盖世界政治中国家和民族利益与经济、军事实力这样一些最基础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经济利益和经济实力才是决定世界货币格局及其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虽然导致了固定汇率时代的终结,美元的霸主地位却没有终结。为了维持美元国际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在1973年单方面宣布了美元与黄金脱钩,从而开始了“浮动汇率时代”,也就是说当代的浮动汇率制度也不过是美国为了维持其美元地位而采取措施的一种历史性结果。对美元霸主地位的动摇仅仅是欧元出现以后,到2004年末,欧元已经占国际储备货币的20%左右。但是05年6月初欧洲宪法没有在法国和西班牙通过,使得欧元下跌,动摇了欧元部分取代美元的进程。欧元能否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世界储备货币,还待观望。
  在当代,国际货币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投资、价值储藏中使用的价值标准和支付手段,与各国利益密切相关,没有比制定价值标准和提供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标准制定”了。但它的发行和调节却主要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由美国联邦储备以本国政策的方式执行的。这如同在一个国家里由某个私人利益集团发行货币一样。一方面发行者会为自己牟利从而经常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在当前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为共同利益的统一的“世界中央银行”的时候,货币格局的多极化是可能的稳定世界货币格局,减少各国之间货币利益冲突的唯一途径。在虚拟经济发达的条件下谋求货币的国际地位比谋求军事地位要重要的多,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在资本市场全球化,资金国际流动迅速的情况下,各国经济越是发展,对资金的国际流动以及主要国际货币的利息率变化就越是敏感,做出反应的力度也越大。在参与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前提下,货币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的国际地位是否对称不但关系到本国利益,而且也关系到世界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B]3.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B]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迅速扩大,中国积累了7,1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05年7月)。人们担心随着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中国将遭受重大损失。最近中国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中国没有立即调整人民币汇率,公开理由是人民币的主权。持续到2005年7月21日才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2%,并同时宣布实行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小幅度调整具有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试探性质。大幅度升值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小幅度升值能解决问题吗?搞清人民币升值实际压力的来源才可以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人民币升值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1997年10月开始的通货紧缩,它持续了三年,而后又持续了三年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的时期。紧缩的通货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人民币购买力增强,这是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的国内基础;二是通货紧缩治理的过程中,扩大内需的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奏效,于是,在通货紧缩环境中无利可图的中国企业转向了出口,而低廉成本导致的高额利润吸引了许多外国的进口商人。97年以后我国出口迅速增长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又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这使得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其经济对世界的依赖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迅速增强,出口的增加和外资持续进入导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这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基础。概括的说,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持续的高增长和迅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态势,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本背景就是中国开始走上了经济大国之路。反过来也可以说,当中国经济走向大国之路的时候,世界经济给中国的第一个难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它预示着这样一个命题:当经济体迅速成长,开始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有影响的时候其货币是否应在国际上具有相应的地位。


  [B]4.日本的教训[/B]


  日本经济学家吉川元忠写了一本书《日本金融战败》,详细分析了日本在金融战略上的失误。他指出,历史上,经济大国在其鼎盛时期都是世界的债权国(即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或黄金储备),在这个前提下,最有利的结果是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从而主导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英国在19世纪,美国在20世纪后半期都是如此。日本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却由于政治上的美国附庸地位和政策上的失误错过了这次机会,以致在80年代末被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打败,并为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长期萧条埋下祸根。对于日本来说,这样的机会将不会再有,它经济大国的前景也随之而去。经济的国际地位与货币的国际地位不对称,结果将是经济地位的削弱。


  [B]5.欧洲的经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B]


  欧洲在60年代时已经充分意识到欧洲国家在对美的贸易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自由浮动进一步损害了欧洲的共同利益,欧洲人发现仅靠“欧洲共同市场”是不够的,必须在货币问题上与美元相抗衡,于是出现了欧洲各国货币汇率的“蛇形浮动”。不久他们发现除非“统一货币”否则无法保持步调一致的抗衡美元(特别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证实了统一货币的必要性之后)。欧元的出现是欧洲利益及其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必然结果,也是欧洲长期反抗美元世界霸主地位的结果。欧洲从贸易共同体到货币联盟,再到统一货币(今后甚至走向政治联邦)的道路实际上向我们表明,缺乏货币的力量,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就无法保障,就不可能避免大国以自己利益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对自己的损害,政策就不能独立,甚至会成为经济大国的附庸。经济利益上的附庸地位往往会导致政治上的软弱和独立性的丧失。
  经济学家总是喜欢用蒙戴尔-弗莱明模型说明所谓三元悖论,也就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如何受到挑战。其实这类模型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在世界上货币大国和其他小国的不平等。大国总是有其独立的政策决定权的,而小国则只能被动的受到其影响甚至冲击。他们的政策或者依附于大国,或者不得不对大国每一次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政策调整做出反应,并尽可能保持不与其冲突的态势。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大国与小国货币的区别。当热钱从东南亚国家撤出时,一定要兑换成美元和其他外汇(主要是美元),而将其本国货币留在国内,导致这些国家的本币贬值,外汇储备被洗劫一空,国内经济秩序被打乱,经济增长突然中断,失业增加、物价上涨,十几年精心建设的经济大厦在瞬间坍塌。但对美国就完全不同,在东南亚危机后的两年内,大约有180,000亿美元陆续回到美国,却仅仅是引起美国房地产和股票等虚拟资产的价格膨胀,其实体经济没有受到影响。小国遇到金融危机与小国是什么汇率制度基本上无关,其根本原因也不是小国的金融制度不健全。在当代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小国货币的必然归宿是,它们只能仰人鼻息,被动的做出反应,而大国货币一方面可以得到发行世界货币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可以丝毫不负世界货币发行者应负的责任,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世界范围内的货币稳定。
  世界上多数学者愿意用美国的金融制度完善来说明为什么金融危机多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而不在美国发生。其实问题不仅仅是金融体系,关键在虚拟经济系统,而虚拟经济系统的功能与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与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利益关系密切相关。东南亚危机之后,回到美国的18,000亿美元并没有引起美国实体经济的波动,而仅仅是对美国虚拟经济产生了巨大刺激,纳斯达克和道琼斯股票指数暴涨,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上升,这些虚拟经济的指标实际上是为回到美国的各类资金重新选择投资高回报率的行业和地区指示方向的指示器,亚洲仍然是它们的首选,只是中国和印度的吸引力开始超过当年的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显然,对于经济大国(货币是主要国际货币的大国)虚拟经济[1]是隔在实体经济与外部冲击之间的一个大海绵,它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外部冲击力量(如美元大量流会美国)。而小国的虚拟经济简直就是一种潜在的祸害,它不但无法抵抗外部冲击,还给各种投机性活动以巨大的利益空间。虚拟经济的抗外部冲击能力与其货币的国际地位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由于小国货币有天然的弱点,他们必须用大国货币——美元进行国际结算和计价标准。这通常被西方学者称作“原罪”(Eichengreen和Hausmann, 1999)。区域性货币联盟往往成为其弥补其天然缺陷,抗衡大国货币的唯一可能的有效途径,尽管其缺陷很多,实行起来困难重重,至少是聊胜于无。


[center][B]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高储蓄的两难困境”[/B][/center]


  麦金农在中国人民大学做题为:“人民币会成为世界货币吗?”的讲演时指出:对于许多东南亚国家来说,由于其有高储蓄的美德,在贸易长期顺差的条件下,就一定会遇到所谓的“受挫的美德”现象,即越是有储蓄美德的国家就越是要受到挫折和惩罚,陷入“高储蓄的两难困境”。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目前是长期贸易出超和国际收支的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剧增,如果没有“美德”就会用这些出超积累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但是这些国家没有,它们没有用国际收支的盈余去进口与其出口价值相等的产品和劳务。长期顺差的结果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大量外汇储备的唯一出路就是借给那些需要美元的国家,包括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这时,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本币有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而另一方面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美元等外币的资产,本币升值又一定会导致购买的外汇资产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其蒙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所谓储蓄美德受挫,陷入“高储蓄的两难困境”。基本原因就是所谓非国际货币的“原罪”。在美元是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借到本国货币来弥补。而东南亚国家在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就不能在外汇市场上借到本国货币,他们必须借美元支付其收支逆差。如果长期逆差,其本国货币就会贬值,导致其债务负担剧增,大大削弱其还债能力,引起本国银行大规模倒闭。导致通缩,引起经济衰退。不管西方学者将问题绕的多么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世界本是各国的世界,而货币的发行却是由美国根据本国利益来进行的。显然原罪的罪在美国,只是他们不愿意说得太明白罢了。


  [B]1.中国的7,100亿美元储备的最佳使用方式[/B]


  高储蓄的两难困境对中国同样存在,其基本原因也在于人民币的所谓原罪。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只能是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其中美元当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另一方面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又为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如果升值,长期积累的外汇资产就会贬值,如果不升值,外汇储备还将会持续增加,而人民币升值压力还会进一步积累、加剧,直到爆发。麦金农曾预测说人民币最近几年还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在亚洲仍然要实行以美元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这代表许多专家的看法。货币体系的原罪带来的痛苦似乎无法消除。但是,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不断提醒中国人,它们意味着中国按1美元=8.28人民币消耗掉了价值7,100亿美元的中国资源和劳动。这次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原先7,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贬值了大约2%,损失了大约140亿美元。虽然不大,也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日本曾经经历过更糟的情况,日元与美元汇率,从从70年代初的1美元兑350日元到90年代中期的1美元兑80日元,日元汇率经历了长期升值。这意味着日本积累的美元资产损失了75%以上。
  我们先不考虑如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可以假定,如果人民币是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接受,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进行国际储备,我们就不必保持过多的外汇资产。也就不再有高储蓄的两难困境。资金进入和撤出时主要是本币的进出,即使是国际热钱,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也总是微不足道的。西方学者所谓的货币的原罪也不再存在。问题是,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世界货币,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在谈论从长期看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货币的国际化必须有市场的自然趋势作为基础,但它决不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没有政府的努力,就根本不可能。越是在中央银行管理的货币体系中越是如此。
  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或本钱是什么。经济持续高增长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人民币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等等为人民币建立的国际信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真正称得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本钱的还是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如果我们将人民币国际化看作是中国金融当局对外发行人民币的话,这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对外发行人民币的准备金。或者说中国金融当局有本钱承诺自己规定的人民币对当前主要货币的自由兑换比例。假定当局要保持1美元=8.11人民币的汇价,中国货币当局有能力对外发行(7,100亿美元•8.11=)57,58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当局有能力独自应付5万亿人民币的同时回流而不需要来自境外的其他国家或国际金融组织的帮助。这才是这7,100亿美元最好的使用方式。
  鼓励人民币流出,既是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泄洪”减压的方法,人民币流出会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国际货币市场上人民币资产的供给,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B]2.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B]


如果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海外主要贸易伙伴国有分支机构,并且对外经营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境外的人民币存贷款、以及其他金融业务;如果各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经营人民币业务;如果中国债券市场发育良好,中国券商可以为外国企业和政府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如果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使用人民币计价,受援国愿意接受人民币援助;如果中国以外的国家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使用人民币;这些表示人民币已经是国际货币了。
上述一切的的前提是国际社会愿意接受人民币。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是不包括中国人,而是包括中国经营对外经济活动的一切企业和个人。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要有国际社会自愿接受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政策,可以分两步和两类。两步:第一步是鼓励在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这对于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之后的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是自然而然的选择;第二步是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支付和进行信贷活动。两类:一类是鼓励本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经济活动使用人民币,这就要求方便其在境外兑换人民币,同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境限制;第二类是鼓励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首先是鼓励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活动使用人民币,其次才是鼓励更广泛的人民币使用范围。
假定上述情况都实现了,我们一定会看到人民币是自由兑换的,资本项目也是放开的。这个问题讨论已经很多不再赘述。


[center][B]三、国际热钱冲击的风险与虚拟经济系统的稳定性[/B][/center]


  人们最担心的是一旦实行了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帐户放开,热钱会蜂拥而入,可能导致国内金融剧烈动荡,汇率大幅度波动。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仅仅是理论上应付金融冲击的本钱。尽管在现有汇率下,可以应付大约5万亿人民币出境和回流,但是仍然有人担心这点外汇储备远远不够,即使成功应付了热钱的冲击,也不清楚这个过程会带来什么。


  [B]1.热钱的冲击[/B]


  我们先来考虑热钱进入的问题,资本帐户放开意味着热钱可以随时进入,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热钱进来以后买什么?根据一般经验,热钱主要是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和能源市场购买当地资产。当然他们还要做对冲,在国内外市场间,在升降的预期之间,在现货和期货之间,考虑其利益和风险的分布。其过程大致是用美元兑换人民币,然后购买上述资产。导致上述资产的价格上升,同时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卖掉手中的人民币资产换回美元,实现其价值增殖的目标。此后人民币是否贬值,中国外汇储备是否锐减,以及中国股市、地产等是否会暴跌,出现泡沫经济等就不是金融大鳄们所关心的了。这个过程有两个基本阶段:一是人民币资产上升的阶段能否实现,二是热钱能否安全的功成身退。一般的说,热钱在进入时总要先考率退出是否方便,如果市场过小,退出不方便,其炒做的余地就十分狭小,且风险会过大,障碍其进入。目前中国股市规模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需要还远远不够,债市规模也不大,银行间托管债券规模有6万亿人民币。而且债券市场中的人民币债券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活跃程度也差。股市上的企业多数是国营企业,其状况多数不佳,长期的上市通道限制和没有退出机制导致了股市上赖企业多于好企业,上市公司的壳价值过大,导致只值几分钱的企业股价超过壹圆甚至数圆,股市脱离了中国高增长的经济,因此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不多。……从略。


  [B]2.虚拟经济的功能[/B]


  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应扩大为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和监控目标,因为金融往往是结果,各类冲击(包括货币冲击、信息冲击、政策冲击等)基本上是作用于各类虚拟资产,而后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的。在现代经济中监管和政策调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越来越重要,因此是虚拟经济发展和监控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目标,更不是银行业、证券业、房地产业、IT业等各自的发展和监控问题。在中国经济中,银行居于中心自不待说,但是,如果银行业改革不考虑它与其他密切行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心地位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整体性目标,涉及金融改革、监管制度和虚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应考虑整体性和长远性。发展国内虚拟经济并统一实行监管,形成对外部冲击的资金吸放海绵(缓冲经济体),为大规模海外投机基金的涌入作准备。




注解:
[1] 虚拟经济是心里支撑的价格系统,其特征是内在具有波动性,既有对冲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功能。关键是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具体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和其他成为避险工具和投机工具的资产。
[此贴子已经被ytgk9999于2005-12-17 11:13:35编辑过]
看过超大很多军米关于经济问题,特别是金融问题的困惑,找到一篇刘教授的类似小品文的文章,给大家看看,里面有学术思想,但是基本道理还是很浅显的,希望大家能够对国际金融有稍稍了解,也对人民币当前的形势和国际地位有各大概的印象,但是刘教授对于对外发行人民币,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想法在今天是否实际可行,尚待斟酌。
                              此致
                              敬礼
                         超大 GJSCML--龙城遗痕
--------------------------

[B][center]人民币的国际化与虚拟经济[/center][/B]
                 ——如何走出“高储蓄两难困境”
  [B]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刘骏民[/B]
  北京时间21日,人民银行宣布,当晚七时,人民币升值2%并实行更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引起了世界的剧烈反应,第二天,22日日元对美元汇率就上升了2%,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日元似乎在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被纳入了人民币区。人民币正在国际化,继周边国家的民间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官方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这个小幅度的升值”对缓解贸易摩擦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对热钱可以是一种更有诱惑力的刺激,西方多数专家都在估计,热钱会蜂拥而至,中国有步日本后尘之忧。


[B][center]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与储备增加的历史性含义[/center][/B]


  90年代末和本世纪最初两年,中国人似乎突然发现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重视,而到了最近两年又突然发现世界同样重视人民币了。这对中国是意味深长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潜台词是敦促中国尽快实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作为一种趋势,西方学者的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其出发点往往是西方国家的利益。应该从中国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人民币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正在以“和平崛起”的大国姿态与世界相互融合。也正是这个前提,才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从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货币格局的角度出发,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人民币与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问题,才是人民币升值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命题。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改变世界的货币体系,并对中国与世界相容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B]1.和平崛起与经济大国的标志[/B]


  世界正在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但是,却没有完全准备好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来全方位的迎接可能由此引起的变化。我们也没有完全搞清自己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经济关系或问题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无非是搞清楚经济大国的基本标志。搞清楚了这个标志,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才能大致了解在通往“和平崛起”大国之路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最重要,最具本质意义的事情是什么。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的领袖,如果将美国看作一个经济大国的典型,那么经济大国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其高科技能站在世界领跑者的地位上;二是其货币必须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前者是长期的问题,本文暂不涉及,而后者则是当前中国走上经济大国之路时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它的解决有一个最佳时机问题,错过时机将悔之莫及。日本就曾经如此,欧盟只是在欧元出现之后,才真正有了与美国抗衡的可能。中国要和平崛起就不能绕过这个问题。这次人民币升值压力实际上就是世界经济在告诫中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货币问题从来就不是民间自发可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边贸中被广泛使用,但这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一样,仅仅是提醒我们到了该解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时候了。要真正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由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B]2.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B]


  几乎绝大多数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将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系定位在货币制度的形式上,即“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或者“盯住汇率制度”等等。他们也将当代货币制度的前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看作是“固定汇率制度”,其崩溃意味着固定汇率时代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当代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浮动”还是“固定”总是与黄金是否货币直接相关。这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问题,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的相互替代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就曾多次出现过。因此,它们并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关系是“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它反映了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实力和美国的最大利益。如同从民主还是专制的角度来考虑世界政治格局一样,它只会使人迷惑,从而掩盖世界政治中国家和民族利益与经济、军事实力这样一些最基础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经济利益和经济实力才是决定世界货币格局及其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虽然导致了固定汇率时代的终结,美元的霸主地位却没有终结。为了维持美元国际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在1973年单方面宣布了美元与黄金脱钩,从而开始了“浮动汇率时代”,也就是说当代的浮动汇率制度也不过是美国为了维持其美元地位而采取措施的一种历史性结果。对美元霸主地位的动摇仅仅是欧元出现以后,到2004年末,欧元已经占国际储备货币的20%左右。但是05年6月初欧洲宪法没有在法国和西班牙通过,使得欧元下跌,动摇了欧元部分取代美元的进程。欧元能否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世界储备货币,还待观望。
  在当代,国际货币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投资、价值储藏中使用的价值标准和支付手段,与各国利益密切相关,没有比制定价值标准和提供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标准制定”了。但它的发行和调节却主要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由美国联邦储备以本国政策的方式执行的。这如同在一个国家里由某个私人利益集团发行货币一样。一方面发行者会为自己牟利从而经常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在当前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为共同利益的统一的“世界中央银行”的时候,货币格局的多极化是可能的稳定世界货币格局,减少各国之间货币利益冲突的唯一途径。在虚拟经济发达的条件下谋求货币的国际地位比谋求军事地位要重要的多,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在资本市场全球化,资金国际流动迅速的情况下,各国经济越是发展,对资金的国际流动以及主要国际货币的利息率变化就越是敏感,做出反应的力度也越大。在参与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前提下,货币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的国际地位是否对称不但关系到本国利益,而且也关系到世界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B]3.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B]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迅速扩大,中国积累了7,1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05年7月)。人们担心随着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贬值,中国将遭受重大损失。最近中国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中国没有立即调整人民币汇率,公开理由是人民币的主权。持续到2005年7月21日才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2%,并同时宣布实行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小幅度调整具有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试探性质。大幅度升值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小幅度升值能解决问题吗?搞清人民币升值实际压力的来源才可以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人民币升值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1997年10月开始的通货紧缩,它持续了三年,而后又持续了三年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的时期。紧缩的通货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人民币购买力增强,这是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的国内基础;二是通货紧缩治理的过程中,扩大内需的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奏效,于是,在通货紧缩环境中无利可图的中国企业转向了出口,而低廉成本导致的高额利润吸引了许多外国的进口商人。97年以后我国出口迅速增长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又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这使得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其经济对世界的依赖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迅速增强,出口的增加和外资持续进入导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这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基础。概括的说,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持续的高增长和迅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态势,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本背景就是中国开始走上了经济大国之路。反过来也可以说,当中国经济走向大国之路的时候,世界经济给中国的第一个难题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它预示着这样一个命题:当经济体迅速成长,开始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有影响的时候其货币是否应在国际上具有相应的地位。


  [B]4.日本的教训[/B]


  日本经济学家吉川元忠写了一本书《日本金融战败》,详细分析了日本在金融战略上的失误。他指出,历史上,经济大国在其鼎盛时期都是世界的债权国(即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或黄金储备),在这个前提下,最有利的结果是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从而主导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英国在19世纪,美国在20世纪后半期都是如此。日本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却由于政治上的美国附庸地位和政策上的失误错过了这次机会,以致在80年代末被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打败,并为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随之而来的长期萧条埋下祸根。对于日本来说,这样的机会将不会再有,它经济大国的前景也随之而去。经济的国际地位与货币的国际地位不对称,结果将是经济地位的削弱。


  [B]5.欧洲的经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B]


  欧洲在60年代时已经充分意识到欧洲国家在对美的贸易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自由浮动进一步损害了欧洲的共同利益,欧洲人发现仅靠“欧洲共同市场”是不够的,必须在货币问题上与美元相抗衡,于是出现了欧洲各国货币汇率的“蛇形浮动”。不久他们发现除非“统一货币”否则无法保持步调一致的抗衡美元(特别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证实了统一货币的必要性之后)。欧元的出现是欧洲利益及其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必然结果,也是欧洲长期反抗美元世界霸主地位的结果。欧洲从贸易共同体到货币联盟,再到统一货币(今后甚至走向政治联邦)的道路实际上向我们表明,缺乏货币的力量,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就无法保障,就不可能避免大国以自己利益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对自己的损害,政策就不能独立,甚至会成为经济大国的附庸。经济利益上的附庸地位往往会导致政治上的软弱和独立性的丧失。
  经济学家总是喜欢用蒙戴尔-弗莱明模型说明所谓三元悖论,也就是一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如何受到挑战。其实这类模型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在世界上货币大国和其他小国的不平等。大国总是有其独立的政策决定权的,而小国则只能被动的受到其影响甚至冲击。他们的政策或者依附于大国,或者不得不对大国每一次可能损害自己利益的政策调整做出反应,并尽可能保持不与其冲突的态势。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大国与小国货币的区别。当热钱从东南亚国家撤出时,一定要兑换成美元和其他外汇(主要是美元),而将其本国货币留在国内,导致这些国家的本币贬值,外汇储备被洗劫一空,国内经济秩序被打乱,经济增长突然中断,失业增加、物价上涨,十几年精心建设的经济大厦在瞬间坍塌。但对美国就完全不同,在东南亚危机后的两年内,大约有180,000亿美元陆续回到美国,却仅仅是引起美国房地产和股票等虚拟资产的价格膨胀,其实体经济没有受到影响。小国遇到金融危机与小国是什么汇率制度基本上无关,其根本原因也不是小国的金融制度不健全。在当代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小国货币的必然归宿是,它们只能仰人鼻息,被动的做出反应,而大国货币一方面可以得到发行世界货币的利益,另一方面却可以丝毫不负世界货币发行者应负的责任,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世界范围内的货币稳定。
  世界上多数学者愿意用美国的金融制度完善来说明为什么金融危机多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而不在美国发生。其实问题不仅仅是金融体系,关键在虚拟经济系统,而虚拟经济系统的功能与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与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利益关系密切相关。东南亚危机之后,回到美国的18,000亿美元并没有引起美国实体经济的波动,而仅仅是对美国虚拟经济产生了巨大刺激,纳斯达克和道琼斯股票指数暴涨,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上升,这些虚拟经济的指标实际上是为回到美国的各类资金重新选择投资高回报率的行业和地区指示方向的指示器,亚洲仍然是它们的首选,只是中国和印度的吸引力开始超过当年的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显然,对于经济大国(货币是主要国际货币的大国)虚拟经济[1]是隔在实体经济与外部冲击之间的一个大海绵,它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外部冲击力量(如美元大量流会美国)。而小国的虚拟经济简直就是一种潜在的祸害,它不但无法抵抗外部冲击,还给各种投机性活动以巨大的利益空间。虚拟经济的抗外部冲击能力与其货币的国际地位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由于小国货币有天然的弱点,他们必须用大国货币——美元进行国际结算和计价标准。这通常被西方学者称作“原罪”(Eichengreen和Hausmann, 1999)。区域性货币联盟往往成为其弥补其天然缺陷,抗衡大国货币的唯一可能的有效途径,尽管其缺陷很多,实行起来困难重重,至少是聊胜于无。


[center][B]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高储蓄的两难困境”[/B][/center]


  麦金农在中国人民大学做题为:“人民币会成为世界货币吗?”的讲演时指出:对于许多东南亚国家来说,由于其有高储蓄的美德,在贸易长期顺差的条件下,就一定会遇到所谓的“受挫的美德”现象,即越是有储蓄美德的国家就越是要受到挫折和惩罚,陷入“高储蓄的两难困境”。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目前是长期贸易出超和国际收支的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剧增,如果没有“美德”就会用这些出超积累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但是这些国家没有,它们没有用国际收支的盈余去进口与其出口价值相等的产品和劳务。长期顺差的结果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大量外汇储备的唯一出路就是借给那些需要美元的国家,包括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这时,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使得本币有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而另一方面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美元等外币的资产,本币升值又一定会导致购买的外汇资产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其蒙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所谓储蓄美德受挫,陷入“高储蓄的两难困境”。基本原因就是所谓非国际货币的“原罪”。在美元是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如果美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借到本国货币来弥补。而东南亚国家在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就不能在外汇市场上借到本国货币,他们必须借美元支付其收支逆差。如果长期逆差,其本国货币就会贬值,导致其债务负担剧增,大大削弱其还债能力,引起本国银行大规模倒闭。导致通缩,引起经济衰退。不管西方学者将问题绕的多么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世界本是各国的世界,而货币的发行却是由美国根据本国利益来进行的。显然原罪的罪在美国,只是他们不愿意说得太明白罢了。


  [B]1.中国的7,100亿美元储备的最佳使用方式[/B]


  高储蓄的两难困境对中国同样存在,其基本原因也在于人民币的所谓原罪。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只能是美元、日元和欧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其中美元当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另一方面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又为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如果升值,长期积累的外汇资产就会贬值,如果不升值,外汇储备还将会持续增加,而人民币升值压力还会进一步积累、加剧,直到爆发。麦金农曾预测说人民币最近几年还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在亚洲仍然要实行以美元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这代表许多专家的看法。货币体系的原罪带来的痛苦似乎无法消除。但是,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不断提醒中国人,它们意味着中国按1美元=8.28人民币消耗掉了价值7,100亿美元的中国资源和劳动。这次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原先7,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贬值了大约2%,损失了大约140亿美元。虽然不大,也不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日本曾经经历过更糟的情况,日元与美元汇率,从从70年代初的1美元兑350日元到90年代中期的1美元兑80日元,日元汇率经历了长期升值。这意味着日本积累的美元资产损失了75%以上。
  我们先不考虑如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可以假定,如果人民币是国际货币,在贸易和投资中被广泛接受,用来计价、结算、支付和进行国际储备,我们就不必保持过多的外汇资产。也就不再有高储蓄的两难困境。资金进入和撤出时主要是本币的进出,即使是国际热钱,对本位货币汇率的影响也总是微不足道的。西方学者所谓的货币的原罪也不再存在。问题是,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世界货币,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在谈论从长期看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货币的国际化必须有市场的自然趋势作为基础,但它决不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没有政府的努力,就根本不可能。越是在中央银行管理的货币体系中越是如此。
  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或本钱是什么。经济持续高增长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人民币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等等为人民币建立的国际信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真正称得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本钱的还是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如果我们将人民币国际化看作是中国金融当局对外发行人民币的话,这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对外发行人民币的准备金。或者说中国金融当局有本钱承诺自己规定的人民币对当前主要货币的自由兑换比例。假定当局要保持1美元=8.11人民币的汇价,中国货币当局有能力对外发行(7,100亿美元•8.11=)57,58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当局有能力独自应付5万亿人民币的同时回流而不需要来自境外的其他国家或国际金融组织的帮助。这才是这7,100亿美元最好的使用方式。
  鼓励人民币流出,既是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泄洪”减压的方法,人民币流出会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国际货币市场上人民币资产的供给,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B]2.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B]


如果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海外主要贸易伙伴国有分支机构,并且对外经营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境外的人民币存贷款、以及其他金融业务;如果各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也经营人民币业务;如果中国债券市场发育良好,中国券商可以为外国企业和政府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如果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使用人民币计价,受援国愿意接受人民币援助;如果中国以外的国家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使用人民币;这些表示人民币已经是国际货币了。
上述一切的的前提是国际社会愿意接受人民币。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是不包括中国人,而是包括中国经营对外经济活动的一切企业和个人。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要有国际社会自愿接受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政策,可以分两步和两类。两步:第一步是鼓励在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这对于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之后的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是自然而然的选择;第二步是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支付和进行信贷活动。两类:一类是鼓励本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经济活动使用人民币,这就要求方便其在境外兑换人民币,同时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境限制;第二类是鼓励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首先是鼓励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活动使用人民币,其次才是鼓励更广泛的人民币使用范围。
假定上述情况都实现了,我们一定会看到人民币是自由兑换的,资本项目也是放开的。这个问题讨论已经很多不再赘述。


[center][B]三、国际热钱冲击的风险与虚拟经济系统的稳定性[/B][/center]


  人们最担心的是一旦实行了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帐户放开,热钱会蜂拥而入,可能导致国内金融剧烈动荡,汇率大幅度波动。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仅仅是理论上应付金融冲击的本钱。尽管在现有汇率下,可以应付大约5万亿人民币出境和回流,但是仍然有人担心这点外汇储备远远不够,即使成功应付了热钱的冲击,也不清楚这个过程会带来什么。


  [B]1.热钱的冲击[/B]


  我们先来考虑热钱进入的问题,资本帐户放开意味着热钱可以随时进入,于是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热钱进来以后买什么?根据一般经验,热钱主要是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甚至房地产市场和能源市场购买当地资产。当然他们还要做对冲,在国内外市场间,在升降的预期之间,在现货和期货之间,考虑其利益和风险的分布。其过程大致是用美元兑换人民币,然后购买上述资产。导致上述资产的价格上升,同时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卖掉手中的人民币资产换回美元,实现其价值增殖的目标。此后人民币是否贬值,中国外汇储备是否锐减,以及中国股市、地产等是否会暴跌,出现泡沫经济等就不是金融大鳄们所关心的了。这个过程有两个基本阶段:一是人民币资产上升的阶段能否实现,二是热钱能否安全的功成身退。一般的说,热钱在进入时总要先考率退出是否方便,如果市场过小,退出不方便,其炒做的余地就十分狭小,且风险会过大,障碍其进入。目前中国股市规模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需要还远远不够,债市规模也不大,银行间托管债券规模有6万亿人民币。而且债券市场中的人民币债券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活跃程度也差。股市上的企业多数是国营企业,其状况多数不佳,长期的上市通道限制和没有退出机制导致了股市上赖企业多于好企业,上市公司的壳价值过大,导致只值几分钱的企业股价超过壹圆甚至数圆,股市脱离了中国高增长的经济,因此具备投资价值的企业不多。……从略。


  [B]2.虚拟经济的功能[/B]


  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应扩大为整个虚拟经济的发展和监控目标,因为金融往往是结果,各类冲击(包括货币冲击、信息冲击、政策冲击等)基本上是作用于各类虚拟资产,而后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的。在现代经济中监管和政策调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越来越重要,因此是虚拟经济发展和监控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金融发展和改革的目标,更不是银行业、证券业、房地产业、IT业等各自的发展和监控问题。在中国经济中,银行居于中心自不待说,但是,如果银行业改革不考虑它与其他密切行业之间的关系,其中心地位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整体性目标,涉及金融改革、监管制度和虚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应考虑整体性和长远性。发展国内虚拟经济并统一实行监管,形成对外部冲击的资金吸放海绵(缓冲经济体),为大规模海外投机基金的涌入作准备。




注解:
[1] 虚拟经济是心里支撑的价格系统,其特征是内在具有波动性,既有对冲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功能。关键是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具体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房地产和其他成为避险工具和投机工具的资产。
[此贴子已经被ytgk9999于2005-12-17 11:13:3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7 13:45:59编辑过]
先顶了!!
  感谢扫盲!
学习 了~~
<P>开豁视野</P>
俺就是学金融的,支持这样的文章。
简单的说就是美国利用美圆作为国际货币的优势廉价地从其他国家获得产品?
有两个问题请教:<DIV><BR></DIV><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1.‘人民币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等等为人民币建立的国际信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基础。’......</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min-height: 13px; "><BR></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可是为什么人民币可以‘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原因是:中国有固定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政策双管齐下。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拿泰国为例,当时泰国是只有固定汇率制度而没有外汇管制政策,这样国际热钱才可以在收益套现后把手中的泰侏兑换成美金脱身。我们再来看香港,当时港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美金,而且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正是刘教授主张的政策和制度吧)。国际热钱才得以在股票,债券,和汇率市场多管齐下,最后兑换成美金脱身。(具体操作,请参看《Hedge funds and financial market dynamics》,IMF,1998)之后港府才不得不入市干预,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把汇率和美金挂钩。可是因为她没有外汇管制政策所以还得需要‘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换言之,人民币当前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政策是‘人民币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的基础。</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要是按刘骏民教授的逻辑,那岂不成了:人民币当前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政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基础’?</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min-height: 13px; "><BR></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min-height: 13px; "><BR></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2.刘骏民教授说‘人民币国际化’之后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既然都自由浮动了,那汇率就应该是汇市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进行外汇交易时,一方手中有人民币要买美元,另一方手中有美元要买人民币。那还用得着‘这7,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作‘对外发行人民币的准备金’?美国央行发行美金的时候,手里要有外汇储备来作准备金?</P><P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font: 13.3px STHeiti"><BR></P>
<P>在回答你问题之前我先声明:</P>
<P>金融问题极其复杂,特别是国际金融问题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更是复杂。</P>
<P>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假设条件发生改变,原先的结果或者会发生偏差,或者需要修正,或者完全不成立。</P>
<P>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你可以从克鲁格曼模型中找到答案,假设一国的货币需求函数Md稳定,事后货币供给Ms等于货币需求的情况下Md=Ms,货币供给Ms=k(D+R),k是货币乘数,D是国内信贷基数,R为储备,在t0时刻的货币供给函数可以写成</P>
<P>Ms=k(rD+(1-r)R),假设k=1</P>
<P>t时刻的货币供应变动是dMs/dt=rdD/dt+(1-r)dR/dt,若要维持货币供应不变动,即dMs/dt=0,那么,国内信贷的增加比例必然存在dR/dt=r(dD/dt)/(1-r),就是说国内信贷增加多少,储备就要减少多少。</P>
<P>当一国的货币受到攻击的时候,比如说泰国,本国信贷市场大量对索洛斯贷出本国货币信贷,投机者索罗斯使用信贷资金大量抛出本币,买入外币,泰国政府没有采取外汇管制,而是不断吸收抛出的本币,卖出美元,从1997年3月到7月,一百多亿美元的储备急剧下降到了30亿美元,导致,泰国央行储备即将耗尽无力支付美元,从而导致放弃守卫本币,采用浮动汇率。</P>
<P>这就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在现实中找到的明显例子。</P>
当前“国际化的基础</P>
<P>当年我们的储备不算很多,但是有着严格的外汇管制,资本项目的借贷受到严格限制,当年如果存在索罗斯的攻击,因为外汇管制存在,也不会遇到泰国的问题。乃至去年索罗斯大量热钱注入国内,也还是逃脱不了外汇管制。当然现在我们有8000亿美元的储备可以用来抵偿抛盘,但是大量本币被央行接盘后仍然存在着国内信贷的压力。一方面如果基础货币投放下去,会造成通胀压力,如果不投放,应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也会增加。但是固定汇率制度是可以维持的,不会瞬间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P>
<P>第二个问题今天没时间回答了,我出去复习看书,有时间一定回答。</P>
<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gjscml:</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min-height: 13px; "><BR></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多谢楼主努力。但是,你似乎没有明白我的问题。</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你把KrugmanModel描述了一番,可是,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且,你的描述和我在9楼的观点是一致的。我的观点是:‘人民币在东南亚危机期间不贬值,在港币遭受热钱狙击时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的支持,以及人民币长期保持稳定’的基础是人民币当前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政策。</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我提的问题是:刘骏民教授所主张的‘人民币国际化’就等于是放弃人民币当前的固定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政策。也就是,放弃了他所谓的‘“当前“国际化的基础’。</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不合逻辑?</P>
<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谢谢楼主为军迷‘扫盲’。但是,刘骏民教授的文章似乎不适合用来‘扫盲’。</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因为:</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式的,一环扣一环的,有次序的过程。在实现金融自由化之前须要完成私有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发展证券(股票,债券,期货 ...... )和其他资本市场,提高信贷质量,实现贸易自由化 ...... 然后,才能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开放资本项目。 就连政治体制改革也与金融自由化息息相关。</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金融自由化是个很大的题目,不少人就此出过书,在此我就不讨论了。</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总之,中国要实现金融自由化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我们看看今天国内的资本市场就知道了。股票交易量小,无序,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企业债券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 ......)</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而只有在实现金融自由化之后,才有谈‘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在当前形式下,刘骏民教授大放其词,讨论什么人民币‘“当前“国际化的基础’。这岂不是痴人说梦?</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min-height: 13px; "><BR></P><P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font: normal normal normal 13.3px/normal STHeiti; ">我建议楼主多发些郎咸平老师的文章,因为郎老师讨论的问题有许多涉及私有化改革(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之一),更浅显,更与时事相关,更脚踏实地。</P>
谢谢楼上的支持和鼓励,今后我会努力满足大家的需要。
CD前些天有个帖子就是说的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经济学家
[B]以下是引用[I]杨波[/I]在2005-12-17 22:20:00的发言:[/B][BR]简单的说就是美国利用美圆作为国际货币的优势廉价地从其他国家获得产品?

兄弟说的非常的准确!
[B]以下是引用[I]savagemen[/I]在2005-12-21 17:28:00的发言:[/B][BR]CD前些天有个帖子就是说的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经济学家

  中国可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但是不妨碍我们这些学经济的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和去探求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经济学领域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学科.正如楼主所说的:
  金融问题极其复杂,特别是国际金融问题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更是复杂。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假设条件发生改变,原先的结果或者会发生偏差,或者需要修正,或者完全不成立。
  个人凭心而论,超大的"军盲"不多.但是"经济盲"不少.可能和超大的网友的专业构成有关.理工科的比较多,经济类的少一些.
  希望和大家一道,相互学习,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