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凇沪会战轻兵器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17:51
中日凇沪会战轻兵器对比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日凇沪会战.


           日方投入了14个师团近30万人,另加2个海军舰队和400多架飞机,超过其国内兵力的5-6倍,可谓倾巢出动。中方先后出动70多个师约70万人,超过全国总兵力的1/3,外加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和海军。





  日本军队使用的兵器





  一、6.5MM友坂三八式步枪:口径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特点是枪机盖上有一防尘盖,随枪机前后进退,防止沙尘进入,所以又称“三八大盖”。日本在侵华前曾向中国出口。中国辽宁、太原等兵工厂也先后仿造。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欢迎。

            该步枪的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度较好,加之日军射击准确,给中国军队造成不少伤亡。但该枪口径小,杀伤威力小,只要不命中要害,较易医治。



  二、6.5MM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
两枪口径都为6.5毫米,外形、结构相似。该枪外形怪异,枪托偏右,俗称“歪把子”机枪。
采用漏斗式供弹。该枪口径小,威力不大,故障较多。其表尺射程均为150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但装弹方法繁琐,实战中很难达到150发/分。




  三、6.5MM三年式及7.7MM九二式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都仿法国的“哈其开斯”,只是将原8MM口径改为6.5MM,重新设计改进。后在实战中发现威力不足,将口径改为7.7MM,定型为九二式重机枪。
该枪初速732米/秒,表尺射程2700米,射速500发/分。由于采用30发弹板供弹,其实际射速只有200发/分,加之全重54.4公斤,在战场上机动时受到一定限制。



  四、九五式军刀:在凇沪会战中,中日军队多次肉搏。
日本军队当时大量装备的是九五式军刀。该刀在日军中俗称“曹长刀”,刀柄长230毫米,刀鞘长737毫米,刀刃锋利,制作坚固、精良。日军用其与中国军队的鬼头大刀对阵,并没占到多少便宜。但日军用该刀残杀中国平民,进行杀人比赛。



  中国军队使用的兵器

  一、7.9MM“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9毫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
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该枪在二战中的欧美、苏德战场上也广泛使用,是一种性能比较好的步枪,其性能优于三八式。




  二、7.9MM捷克ZB-26式轻机枪: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其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
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性能优于“歪把子”,后日军参照该枪设计了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



  三、7.9MM“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中国制造机枪始于清光绪十年,由金陵制造局仿制加特林机枪及“诺登飞”机枪。
民国3年(1914年)开始仿制德式“马克沁”机枪,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由德国获得1908式“马可沁”重机枪资料图纸,进行仿造。该枪初速870米/秒,表尺射程3500米,射速600发/分。



  四、7.63MM“帕克门”冲锋枪:凇沪会战有一大奇特现象,双方都装备了该枪。中国制造冲锋枪很早,在20年代初就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当时国内有上海、金陵、汉阳、巩县、辽宁、广东等多家兵工厂竞相制造。
该枪口径7.63毫米,表尺射程1000米,射速600发/分。中国产的30发弹匣,德国造的25发或50发。日本虽在20年代中期引进该枪,但历来轻视冲锋枪,信奉“武士道”精神,重视刺杀和步枪精确射击,认为冲锋枪弹药消耗大而射击效果差,故装备数量很少,仅供突击队和空降兵使用。


  五、11.43MM“汤姆生”M1921冲锋枪:该枪口径11.43毫米,表尺射程600米,射程700发/分,可用20发弹匣或50发弹鼓。令人吃惊的是,山西兵工厂竟造出100发弹鼓,真可谓“泼弹如雨”。此乃阎锡山得意之作。



  六、7.63MM“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中国人俗称“盒子炮”和驳盒枪。该枪7.63毫米口径,表尺射程100米,射速280发/分,使用10发或20发弹匣。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军用手枪。



  凇沪会战中国军队的轻武器性能不亚于日军,甚至优于对方,但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如重型火炮、坦克等处于劣势,在海军、空军差距更大。中日凇沪会战轻兵器对比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日凇沪会战.


           日方投入了14个师团近30万人,另加2个海军舰队和400多架飞机,超过其国内兵力的5-6倍,可谓倾巢出动。中方先后出动70多个师约70万人,超过全国总兵力的1/3,外加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和海军。





  日本军队使用的兵器





  一、6.5MM友坂三八式步枪:口径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特点是枪机盖上有一防尘盖,随枪机前后进退,防止沙尘进入,所以又称“三八大盖”。日本在侵华前曾向中国出口。中国辽宁、太原等兵工厂也先后仿造。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欢迎。

            该步枪的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度较好,加之日军射击准确,给中国军队造成不少伤亡。但该枪口径小,杀伤威力小,只要不命中要害,较易医治。



  二、6.5MM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
两枪口径都为6.5毫米,外形、结构相似。该枪外形怪异,枪托偏右,俗称“歪把子”机枪。
采用漏斗式供弹。该枪口径小,威力不大,故障较多。其表尺射程均为150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但装弹方法繁琐,实战中很难达到150发/分。




  三、6.5MM三年式及7.7MM九二式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都仿法国的“哈其开斯”,只是将原8MM口径改为6.5MM,重新设计改进。后在实战中发现威力不足,将口径改为7.7MM,定型为九二式重机枪。
该枪初速732米/秒,表尺射程2700米,射速500发/分。由于采用30发弹板供弹,其实际射速只有200发/分,加之全重54.4公斤,在战场上机动时受到一定限制。



  四、九五式军刀:在凇沪会战中,中日军队多次肉搏。
日本军队当时大量装备的是九五式军刀。该刀在日军中俗称“曹长刀”,刀柄长230毫米,刀鞘长737毫米,刀刃锋利,制作坚固、精良。日军用其与中国军队的鬼头大刀对阵,并没占到多少便宜。但日军用该刀残杀中国平民,进行杀人比赛。



  中国军队使用的兵器

  一、7.9MM“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9毫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
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该枪在二战中的欧美、苏德战场上也广泛使用,是一种性能比较好的步枪,其性能优于三八式。




  二、7.9MM捷克ZB-26式轻机枪: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其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
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性能优于“歪把子”,后日军参照该枪设计了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



  三、7.9MM“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中国制造机枪始于清光绪十年,由金陵制造局仿制加特林机枪及“诺登飞”机枪。
民国3年(1914年)开始仿制德式“马克沁”机枪,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由德国获得1908式“马可沁”重机枪资料图纸,进行仿造。该枪初速870米/秒,表尺射程3500米,射速600发/分。



  四、7.63MM“帕克门”冲锋枪:凇沪会战有一大奇特现象,双方都装备了该枪。中国制造冲锋枪很早,在20年代初就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当时国内有上海、金陵、汉阳、巩县、辽宁、广东等多家兵工厂竞相制造。
该枪口径7.63毫米,表尺射程1000米,射速600发/分。中国产的30发弹匣,德国造的25发或50发。日本虽在20年代中期引进该枪,但历来轻视冲锋枪,信奉“武士道”精神,重视刺杀和步枪精确射击,认为冲锋枪弹药消耗大而射击效果差,故装备数量很少,仅供突击队和空降兵使用。


  五、11.43MM“汤姆生”M1921冲锋枪:该枪口径11.43毫米,表尺射程600米,射程700发/分,可用20发弹匣或50发弹鼓。令人吃惊的是,山西兵工厂竟造出100发弹鼓,真可谓“泼弹如雨”。此乃阎锡山得意之作。



  六、7.63MM“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中国人俗称“盒子炮”和驳盒枪。该枪7.63毫米口径,表尺射程100米,射速280发/分,使用10发或20发弹匣。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军用手枪。



  凇沪会战中国军队的轻武器性能不亚于日军,甚至优于对方,但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如重型火炮、坦克等处于劣势,在海军、空军差距更大。
你忽略了数量.  中国军队人手一把吗?
中国的后勤补给有问题.
轻武器只是一方面,关键是战略和战术思想的问题。另外,怎么讲呢,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陆军能怎样?
没有制空权,曾有整团进入阵地前,遭日军杀伤的
除了重兵器上的区别,更多的还是指挥控制,后勤战略的问题。
<P>战术体制陈旧落后</P>
<P>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又是在上海那种沿海地带作战</P>
<P>比起小鬼子</P>
<P>哎~~没有什么优势啊</P>
可惜上海不是中国的列宁格勒。
<P>同建制下机枪数量少,人越多火力差距越明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