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不可行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02:06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不可行吗?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1.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简介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都属于量子信息科学。传统的信息服从的规律与量子力学无关,虽然很多信息处理的微观物理过程用到量子力学。这称作经典信息,其基本单元,即比特,可以表示成0和1这两个2进制数。微观粒子是量子系统,由量子态描述,可直接用来代表信息,这就是量子信息,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量子信息由量子比特组成。量子比特就是以两个量子态为“基本单位”的量子系统。这个“基本单位”的术语是“基矢态”。一个量子比特的任意量子态可以是这两个基矢态的任意线性叠加,就好比平面上的任意一点由两个坐标确定。两个或以上的量子比特(或者一般的量子系统)可能会处于所谓的量子纠缠态。这是指它们的量子态不相互独立。

利用量子纠缠可以进行一些量子通信过程,比如量子隐形传态,也可以用于量子密码术,比如E91方案(英国牛津大学的Artur Ekert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但是量子密码术的另一个方案BB84(美国IBM研究实验室的Charles Bennett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Gilles Brassard于1984年发明的一种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不需要量子纠缠。量子密码术是用量子方法生成一串经典比特,作为文件加密所需要的密钥。

量子通信指在不同地方之间传送量子信息,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目的,量子密码术和量子隐形传态是其中两个。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用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以及向相距很远的两地分发相互之间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等等。

而量子计算是在一个由很多量子比特组成的机器上根据某个算法完成一系列以量子力学规律为基础的操作,最后再进行量子测量,从而解决数学问题。量子计算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Shor算法的提出。Shor算法用于将一个正整数有效地分解成两个素数的乘积。这里“有效”是指计算时间是这个正整数的2进制位数的多项式函数(即这个2进制位数的有限个各种乘方,乘以系数再相加)。这在目前人们已知的经典算法中是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保密方案的基础。所以如果量子计算得以实现,很多经典保密方案就失效了。而量子算法对经典算法的超越往往与量子纠缠有关。

关于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更详细的介绍,包括量子密码和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参见本人的一篇文章[1]。


2.   对某些质疑的评论
最近,一位大学数学系老师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简称为“质疑文章”),反问:“把量子观念植入到科学计算中真的可行吗?”[2] 其中部分内容也被媒体报道过,一些意见细节写在论文中(下面简称“质疑论文”),投到物理学网络预印本文库(未在学术期刊发表)[3]。本人尊重各种学术探讨,原本无意公开评论。但有媒体来咨询,考虑到社会影响,就事论事,逐条谈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1)  关于量子纠缠
质疑文章认为,量子纠缠与相对论有矛盾,“量子纠缠仍没有获得强有力的实验证据,仍然是有争议的话题”。

我的看法:

作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概念,量子纠缠体现了一种非定域关联,与“定域实在论”矛盾,但是与相对论不矛盾,因为这是量子态的纠缠,纠缠粒子之间并没有超光速的物理信号传送。而且,短程的量子纠缠在各种量子系统中是自然、广泛地存在的,不纠缠的情况才是特例。关于贝尔定理的研究是要揭示它与“定域实在论”的矛盾,并不是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本身及其应用的前提。
困难在于在实际中产生并维持某些量子通信过程需要的长程纠缠以及量子计算中需要的可控的大量量子比特的纠缠,因为需要克服量子系统对之敏感的环境扰动。因此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需要从简单的情况逐步前进。
(2)  关于Shor算法中的指数模运算
质疑文章和论文的一个核心论据是质疑量子计算中最重要的算法、前面已介绍的用于因子分解的Shor算法。质疑论文批评Shor算法中的所谓指数模运算,认为Shor以及Nielsen和Chuang的论证都是错的。质疑论文提出执行指数模操作的幺正变换需要O(q2)个量子门操作,其中q是相关的叠加态中的项数,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
我的看法:

先向一般读者解释一下,幺正变换描述量子态演化,可以由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实现,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过程,而符号O(X)代表上限是X乘以一个常数。
正如Shor的原文[4],或者量子计算的权威著作、Nielsen和Chuang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一书解释的[5],指数模操作只需要O(L3)个量子门操作,其中L=log2N,N是需要因子化的数,也就是说L是N的2进制位数。这些解释通过对某个叠加态中的任意一项进行论证。其实,给出从叠加态中的任意一项出发所需要的量子门操作,即幺正变换,也就给出了从叠加态出发所需要的量子门操作。这是量子力学基本的线性叠加原理所致。质疑论文中提到的麻省理工学院Scott Aaronson教授的答复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这些量子门操作(幺正变换)构造好以后,是不依赖于被作用的态的。所以确实只需要O(L3)个量子门操作。质疑文章和论文的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错误地推出一个O(q2)的结果。
(3)  关于Shor算法中的联合概率以及量子计算中的量子纠缠
质疑文章及论文认为,Shor算法的证明中错误地将两个寄存器各取某值的条件概率误当作联合概率,而证明中引用的数学结论使用的是联合概率。作了“更正”后,质疑论文得到一些复杂奇怪的推论。综合上一个质疑,质疑文章认为Shor算法是错误的,提出:“假若量子纠缠本身有待争议,Shor算法又是错误的,那么工业界费尽心机制造出来的东东又如何来证明自己呢?”
我的看法:

Shor算法中的概率用两个寄存器各取某值所对应的基矢态与原量子态的内积的模平方得到。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联合概率,而不是条件概率。所以Shor的证明是正确的。质疑论文得到的复杂奇怪推论正是自己作了错误“更正”而导致的。
正如上面第(1)点中已经讨论过,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纠缠本身没有争议。实现量子计算中需要的大量的纠缠的量子比特的控制,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而不是质疑Shor算法和量子计算理论的理由。量子算法研究可以先行展开。
(4)  关于Shor算法的实验
质疑文章及论文认为关于Shor算法的实验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因子分解15的实验中的量子比特数目少于算法中的描述,即第一个寄存器至少需要8个量子比特。
我的看法:

  整数因子化的最简单的非平庸例子是15。为此目的,一般情形下,Shor算法的两个寄存器确实分别需要由8个和4个量子比特组成。实验中用到的量子比特比这少。这是因为这些实验只是演示性质,而不是作为实际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原来的算法中,指数模运算中的指数的底数需要随机选择。但是在这些演示实验中,这个底数是事先确定的,这就导致量子比特数可以减少。这些论文是承认这一点的。断言这些演示实验“不真实”是不妥的。可以期待将来会成功实现可以随机选择底数的因子化量子计算。
  质疑文章还批评了D-wave公司所宣称的量子计算机。本人对它不了解,不作评论。无论具体事例的实际情况如何,并不构成反对量子计算这个领域的理由。
(5)  关于BB84量子密钥方案
质疑文章认为, BB84方案应该称作量子密钥协商,量子密钥分发的叫法是错误的,所以“很多从事通讯研究的物理人士还缺乏必要的密码与通讯知识”,包括BB84的作者Bennett和Brassard。质疑文章还认为,密码学总是假设敌手一直存在,如果敌手消失,那么任何密码技术都是多余的,而量子通讯从物理上剥夺了敌手窃取信号的能力,因为敌手的窃听行为直接破坏了量子信号。质疑文章批评说,量子通讯时一旦发现了敌手就可以暂时中断通讯的想法是错误的,量子通讯的信号安全是以牺牲通讯的稳定性为代价的,有了敌手就干不成事的量子通讯系统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摆设,因此“量子通讯本末倒置”。
我的看法:

BB84量子密钥方案称作什么名字无关紧要(分发,分配,协商,分享,或者其它名词),最后目的总归是双方共享一组只有他们知道的密钥,事实上还是私钥。量子信息领域不乏密码、通信及计算机科学的专家,比如,Shor、Aaronson以及Brassard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出身。
密码术的主要问题不是加密文件的传送,而是密钥分发。因为敌手可以分析多个使用同一密钥的加密文件而破译密码,所以为了安全,最好使用一次性的密钥。传统来说,这是很困难的,所以一次性密钥只用于特别重要的领域,一般领域采用公钥系统,比如RSA系统(美国科学家Ron Rivest、Adi Shamir及Leonard Adleman在1977年开发的一种加密与鉴权系统)。但是它们是以不存在有效分解整数的算法这个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如果有人发现了这样的经典算法,或者量子计算机实现,这些公钥系统就瓦解了。
而BB84量子密钥方案提供了一个新的产生密钥的方法。它是一个通过公开信道产生私钥的过程。为了这个密钥分发的安全,当发现有窃听者时暂停一下,谈不上为了安全而“牺牲通讯的稳定性”,因为传送的是密钥,而不是加密文件。让窃听者无法隐遁与让敌手消失不是一回事,敌手总是存在的,让他们无法隐遁是一大优点。经典的一次性密钥的分发也有“有了敌手干不成事”乃至更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经典公钥系统依赖于数学上没有证明的假设以及量子计算机还没有实现的情况,量子密码术依赖于物理定律,是彻底的安全保障。为何还要墨守成规,要让敌手在密钥产生过程中能窃听成功呢?而且,这样产生的私钥通过公开信道产生,在这一点上比携带或者经典传送一次性密钥不但更安全,而且更方便。
量子密钥分发虽然利用了量子态,但是最后产生的密钥仍然是一串经典的比特串,然后可以用于传统的经典加密和经典通信。量子通信并不排斥经典通信,反而是与之结合。在量子隐形传态中,经典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且量子通信是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有密码术,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过程。

总之,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与工程实践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本文所评论的这些对于基本原理的质疑并不成立。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不可行吗?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1.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简介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都属于量子信息科学。传统的信息服从的规律与量子力学无关,虽然很多信息处理的微观物理过程用到量子力学。这称作经典信息,其基本单元,即比特,可以表示成0和1这两个2进制数。微观粒子是量子系统,由量子态描述,可直接用来代表信息,这就是量子信息,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量子信息由量子比特组成。量子比特就是以两个量子态为“基本单位”的量子系统。这个“基本单位”的术语是“基矢态”。一个量子比特的任意量子态可以是这两个基矢态的任意线性叠加,就好比平面上的任意一点由两个坐标确定。两个或以上的量子比特(或者一般的量子系统)可能会处于所谓的量子纠缠态。这是指它们的量子态不相互独立。

利用量子纠缠可以进行一些量子通信过程,比如量子隐形传态,也可以用于量子密码术,比如E91方案(英国牛津大学的Artur Ekert于1991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但是量子密码术的另一个方案BB84(美国IBM研究实验室的Charles Bennett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Gilles Brassard于1984年发明的一种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不需要量子纠缠。量子密码术是用量子方法生成一串经典比特,作为文件加密所需要的密钥。

量子通信指在不同地方之间传送量子信息,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目的,量子密码术和量子隐形传态是其中两个。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用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以及向相距很远的两地分发相互之间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等等。

而量子计算是在一个由很多量子比特组成的机器上根据某个算法完成一系列以量子力学规律为基础的操作,最后再进行量子测量,从而解决数学问题。量子计算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Shor算法的提出。Shor算法用于将一个正整数有效地分解成两个素数的乘积。这里“有效”是指计算时间是这个正整数的2进制位数的多项式函数(即这个2进制位数的有限个各种乘方,乘以系数再相加)。这在目前人们已知的经典算法中是不可能的。这个不可能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保密方案的基础。所以如果量子计算得以实现,很多经典保密方案就失效了。而量子算法对经典算法的超越往往与量子纠缠有关。

关于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更详细的介绍,包括量子密码和量子隐形传态,可以参见本人的一篇文章[1]。


2.   对某些质疑的评论
最近,一位大学数学系老师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提出一系列质疑(下面简称为“质疑文章”),反问:“把量子观念植入到科学计算中真的可行吗?”[2] 其中部分内容也被媒体报道过,一些意见细节写在论文中(下面简称“质疑论文”),投到物理学网络预印本文库(未在学术期刊发表)[3]。本人尊重各种学术探讨,原本无意公开评论。但有媒体来咨询,考虑到社会影响,就事论事,逐条谈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1)  关于量子纠缠
质疑文章认为,量子纠缠与相对论有矛盾,“量子纠缠仍没有获得强有力的实验证据,仍然是有争议的话题”。

我的看法:

作为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概念,量子纠缠体现了一种非定域关联,与“定域实在论”矛盾,但是与相对论不矛盾,因为这是量子态的纠缠,纠缠粒子之间并没有超光速的物理信号传送。而且,短程的量子纠缠在各种量子系统中是自然、广泛地存在的,不纠缠的情况才是特例。关于贝尔定理的研究是要揭示它与“定域实在论”的矛盾,并不是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本身及其应用的前提。
困难在于在实际中产生并维持某些量子通信过程需要的长程纠缠以及量子计算中需要的可控的大量量子比特的纠缠,因为需要克服量子系统对之敏感的环境扰动。因此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需要从简单的情况逐步前进。
(2)  关于Shor算法中的指数模运算
质疑文章和论文的一个核心论据是质疑量子计算中最重要的算法、前面已介绍的用于因子分解的Shor算法。质疑论文批评Shor算法中的所谓指数模运算,认为Shor以及Nielsen和Chuang的论证都是错的。质疑论文提出执行指数模操作的幺正变换需要O(q2)个量子门操作,其中q是相关的叠加态中的项数,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的过程。
我的看法:

先向一般读者解释一下,幺正变换描述量子态演化,可以由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实现,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过程,而符号O(X)代表上限是X乘以一个常数。
正如Shor的原文[4],或者量子计算的权威著作、Nielsen和Chuang的《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一书解释的[5],指数模操作只需要O(L3)个量子门操作,其中L=log2N,N是需要因子化的数,也就是说L是N的2进制位数。这些解释通过对某个叠加态中的任意一项进行论证。其实,给出从叠加态中的任意一项出发所需要的量子门操作,即幺正变换,也就给出了从叠加态出发所需要的量子门操作。这是量子力学基本的线性叠加原理所致。质疑论文中提到的麻省理工学院Scott Aaronson教授的答复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这些量子门操作(幺正变换)构造好以后,是不依赖于被作用的态的。所以确实只需要O(L3)个量子门操作。质疑文章和论文的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错误地推出一个O(q2)的结果。
(3)  关于Shor算法中的联合概率以及量子计算中的量子纠缠
质疑文章及论文认为,Shor算法的证明中错误地将两个寄存器各取某值的条件概率误当作联合概率,而证明中引用的数学结论使用的是联合概率。作了“更正”后,质疑论文得到一些复杂奇怪的推论。综合上一个质疑,质疑文章认为Shor算法是错误的,提出:“假若量子纠缠本身有待争议,Shor算法又是错误的,那么工业界费尽心机制造出来的东东又如何来证明自己呢?”
我的看法:

Shor算法中的概率用两个寄存器各取某值所对应的基矢态与原量子态的内积的模平方得到。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联合概率,而不是条件概率。所以Shor的证明是正确的。质疑论文得到的复杂奇怪推论正是自己作了错误“更正”而导致的。
正如上面第(1)点中已经讨论过,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纠缠本身没有争议。实现量子计算中需要的大量的纠缠的量子比特的控制,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而不是质疑Shor算法和量子计算理论的理由。量子算法研究可以先行展开。
(4)  关于Shor算法的实验
质疑文章及论文认为关于Shor算法的实验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因子分解15的实验中的量子比特数目少于算法中的描述,即第一个寄存器至少需要8个量子比特。
我的看法:

  整数因子化的最简单的非平庸例子是15。为此目的,一般情形下,Shor算法的两个寄存器确实分别需要由8个和4个量子比特组成。实验中用到的量子比特比这少。这是因为这些实验只是演示性质,而不是作为实际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原来的算法中,指数模运算中的指数的底数需要随机选择。但是在这些演示实验中,这个底数是事先确定的,这就导致量子比特数可以减少。这些论文是承认这一点的。断言这些演示实验“不真实”是不妥的。可以期待将来会成功实现可以随机选择底数的因子化量子计算。
  质疑文章还批评了D-wave公司所宣称的量子计算机。本人对它不了解,不作评论。无论具体事例的实际情况如何,并不构成反对量子计算这个领域的理由。
(5)  关于BB84量子密钥方案
质疑文章认为, BB84方案应该称作量子密钥协商,量子密钥分发的叫法是错误的,所以“很多从事通讯研究的物理人士还缺乏必要的密码与通讯知识”,包括BB84的作者Bennett和Brassard。质疑文章还认为,密码学总是假设敌手一直存在,如果敌手消失,那么任何密码技术都是多余的,而量子通讯从物理上剥夺了敌手窃取信号的能力,因为敌手的窃听行为直接破坏了量子信号。质疑文章批评说,量子通讯时一旦发现了敌手就可以暂时中断通讯的想法是错误的,量子通讯的信号安全是以牺牲通讯的稳定性为代价的,有了敌手就干不成事的量子通讯系统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摆设,因此“量子通讯本末倒置”。
我的看法:

BB84量子密钥方案称作什么名字无关紧要(分发,分配,协商,分享,或者其它名词),最后目的总归是双方共享一组只有他们知道的密钥,事实上还是私钥。量子信息领域不乏密码、通信及计算机科学的专家,比如,Shor、Aaronson以及Brassard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出身。
密码术的主要问题不是加密文件的传送,而是密钥分发。因为敌手可以分析多个使用同一密钥的加密文件而破译密码,所以为了安全,最好使用一次性的密钥。传统来说,这是很困难的,所以一次性密钥只用于特别重要的领域,一般领域采用公钥系统,比如RSA系统(美国科学家Ron Rivest、Adi Shamir及Leonard Adleman在1977年开发的一种加密与鉴权系统)。但是它们是以不存在有效分解整数的算法这个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如果有人发现了这样的经典算法,或者量子计算机实现,这些公钥系统就瓦解了。
而BB84量子密钥方案提供了一个新的产生密钥的方法。它是一个通过公开信道产生私钥的过程。为了这个密钥分发的安全,当发现有窃听者时暂停一下,谈不上为了安全而“牺牲通讯的稳定性”,因为传送的是密钥,而不是加密文件。让窃听者无法隐遁与让敌手消失不是一回事,敌手总是存在的,让他们无法隐遁是一大优点。经典的一次性密钥的分发也有“有了敌手干不成事”乃至更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经典公钥系统依赖于数学上没有证明的假设以及量子计算机还没有实现的情况,量子密码术依赖于物理定律,是彻底的安全保障。为何还要墨守成规,要让敌手在密钥产生过程中能窃听成功呢?而且,这样产生的私钥通过公开信道产生,在这一点上比携带或者经典传送一次性密钥不但更安全,而且更方便。
量子密钥分发虽然利用了量子态,但是最后产生的密钥仍然是一串经典的比特串,然后可以用于传统的经典加密和经典通信。量子通信并不排斥经典通信,反而是与之结合。在量子隐形传态中,经典通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且量子通信是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有密码术,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过程。

总之,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与工程实践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本文所评论的这些对于基本原理的质疑并不成立。
编者按:      
        2016年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随后,上海大学数学系一位副教授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提出了一系列质疑,被诸多媒体引用、报道。多家媒体也就上海大学这位老师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看法征求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施郁教授的意见。施郁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纠缠及其在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中的运用。施郁教授未参与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工作,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究无利益相关。
        以下为施郁教授对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解读以及对上海大学副教授观点的评论。
量子卫星上天,如果这几年试验顺利,美国只有直接炸卫星一个招了。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矛盾不可回避。但是没有实验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怀疑是成立的。反而至今所有实验都证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
真没有勇气全部看完……

大脑已经打结!!!
我个人理解   加密算法很可能还是类似于DES或AES类的对称加密,当然也不排除非对称算法的可能。只不过用于加密的密钥是经量子技术处理并由卫星分发给发送方和接收方进行加解密。也许这个过程能保证密钥的绝对安全(我不懂量子物理,并不清楚是如何保证的),但显然不是大家理解的用量子技术直接处理需要传输的通信数据,是不是能够称得上“量子通信”这高大上的四个字呢?至少不是普通大众所理解的那个样子吧。

但我仍然认为潘教授的这个东西有重要实用价值的   首先它可以做到一次一密,其次潘说它能保证密钥在传输阶段的绝对安全。一次一密肯定比多次一密要安全  这是常识,要想玩一次一密,那每次通信都要传输密钥,AES用一个密钥进行加解密,RSA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不管哪种加密算法都要传输密钥,那这个密钥就存在被截获的风险。用卫星对经过量子技术处理过得密钥进行分发,如果真能做到潘教授所说的绝对安全,那就解决了密钥的安全性问题,是有重大实用价值的
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用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以及向相距很远的两地分发相互之间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

上海大学曹老师的质疑就是这个,卫星和地面之间分发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抗干扰能力和经典通讯一样吗?
看潘院士的回答,没有提量子纠缠,只是说一样。为什么分发量子纠缠的光子和经典通讯一样就不说了。没有说服力。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2:32
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用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以及向相距很远的两地分发相互 ...
为什么一样涉及到工程实现上的问题,解决方案是成果,当然要保密
更安全

通过公开信道传输,怎么会比携带安全?老师您是论证过还是计算过,涉及国家秘密,不能信口开河的。

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可用于星地之间的量子通信以及向相距很远的两地分发相互 ...
看来你不是不懂物理,而是故意装不懂,想套情报,呵呵,技术细节为什么要告诉你?当然是你认为越不可能越好。
至于质疑量子理论的,更不用对着潘教授瞎bb,那是整个科学界的事,有本事自己发表学术论文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用实验数据打你脸的
civic 发表于 2016-8-25 12:35
为什么一样涉及到工程实现上的问题,解决方案是成果,当然要保密
如果他说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分发的抗干扰能力和经典通讯一样,那才是正面回答问题。也并不涉及机密。
现在的回答相当的含糊。
天蓝21 发表于 2016-8-25 12:43
看来你不是不懂物理,而是故意装不懂,想套情报,呵呵,技术细节为什么要告诉你?当然是你认为越不可能越 ...
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也算情报,那潘院士就不用回应质疑了,说两个字就行:保密!

复旦教授的发言,进一步揭开了真相,比潘院士的答疑详细且明确。人家就不怕泄密,这根本就不是密。
天堂路298号 发表于 2016-8-25 12:20
我个人理解   加密算法很可能还是类似于DES或AES类的对称加密,当然也不排除非对称算法的可能。只不过用于 ...
复旦教授提到了私钥,应该是非对称加密。
复旦这位教授同样认为量子通讯的概念是很宽泛的,量子加密通讯是量子通讯的一个门类。而一些人认为量子通讯必须是量子携带信息,进行超光速传输。
wang1068 发表于 2016-8-25 09:43
量子卫星上天,如果这几年试验顺利,美国只有直接炸卫星一个招了。
卫星向地面发送“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只要干扰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的发送,就可以阻断通讯了。
上海大学曹老师的质疑就是说这个。潘院士的答疑非常含糊,好像没看懂问题,但是不可能没看懂。
有一点不对,想要RSA崩塌,量子计算也是做不到的。
因为如果加密者也拥有等级相同的量子计算机,那他完全可以继续增加密钥的长度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加密解密,直到对手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无法暴力破解。

崩塌RSA的唯一方法是解决大数因式分解问题;另一方面,任何能崩塌RSA的算法几乎必然能倒推出解决大数因式分解的算法。
另外,写一句话给版主:

我军目前和外军最大的差距是信息化,请版主不要把和我军信息化相关的帖子转出军事畅谈版。
通俗点说,不要把通讯设备不当武器。

@赌王365
@新侨联委员
量子通信和中国量子通信

如果利用量子诡异的纠缠来进行通信,那么量子纠缠具有超距性,根本不需要发射卫星,拉个船到大西洋,量子纠缠一样会起作用
如果不是利用量子纠缠通信,那谈量子纠缠的保密意义干嘛?

wang1068 发表于 2016-8-25 09:43
量子卫星上天,如果这几年试验顺利,美国只有直接炸卫星一个招了。
不见得,人工情报,搞定高层领导,仍然是有效且不过时的方法。
liyue1997a 发表于 2016-8-25 13:24
量子通信和中国量子通信

如果利用量子诡异的纠缠来进行通信,那么量子纠缠具有超距性,根本不需要发射卫 ...
意义在于:
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在卫星和地面两地同时生成加密解密用的密钥。
这样生成密钥的好处是,即使卫星已经在天上,仍然可以不断的更新密钥。
卫星向地面发送“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只要干扰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的发送,就可以阻断通讯了。
上海大 ...
潘教授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这个反干扰能力和经典通讯是一样的,能够干扰经典通讯的,也能干扰这个。差别就是平时敌人截获信息后可以用物理手法破解,量子的这个不行。
而且潘在那个采访里也表示量子这个,只能说是在通讯的过程中是完全不可破解的,但是在终端上,是可以破解的。意思是敌人可以采用收买接受人员或者发布人员,或者利用黑客入侵终端电脑等间谍手段来获取已经解码后的信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张雨延 发表于 2016-8-25 13:32
潘教授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这个反干扰能力和经典通讯是一样的,能够干扰经典通讯的,也能干扰这个。差别 ...
潘院士所说的和经典通讯一样,是指密钥传输结束之后,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是一样的。这没问题。
但是密钥传输传的是“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复旦教授原话),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的传输是否和经典传输一样,这才是上海大学曹老师关注的。潘院士并没有明确答复。给人的感觉是,也一样。好吧,真是有点一言堂的感觉了。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2:40
这篇文章比潘院士的答疑说的具体而明确,但是这句不理解:

私钥通过公开信道产生,在这一点上比携带或者 ...
看来你确实没懂这次加密实验的过程。私钥就是在公开信道的交流中“产生”的,而非“传输”。
不管是用来发送光子的卫星传输,还是其他双方产生密钥和验证的过程中使用的经典通道,都可以算是公开信道。
civic 发表于 2016-8-25 13:40
看来你确实没懂这次加密实验的过程。私钥就是在公开信道的交流中“产生”的,而非“传输”。
不管是用来 ...
你的意思是,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和数据一样在激光信道中传输?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3:30
意义在于:
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在卫星和地面两地同时生成加密解密用的密钥。
这样生成密钥的好处是,即 ...
利用量子纠缠原理  就不需要发卫星,拉个船到大西洋一样测

量子纠缠无视距
天堂路298号 发表于 2016-8-25 12:20
我个人理解   加密算法很可能还是类似于DES或AES类的对称加密,当然也不排除非对称算法的可能。只不过用于 ...
是的,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非对称加密算法就是为了避免在传输过程中传输加密密钥,但是这样的算法存在安全隐患。已经有多个加密算法存在漏洞而被标注为不安全了。
而用量子通信传输加密秘钥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破解问题。
liyue1997a 发表于 2016-8-25 13:44
利用量子纠缠原理  就不需要发卫星,拉个船到大西洋一样测

量子纠缠无视距
你说的是量子通讯,现在还没那个技术,现在搞的是量子密码术,或者叫做量子加密。量子纠缠生成密钥,通讯是传统方式。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3:38
潘院士所说的和经典通讯一样,是指密钥传输结束之后,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是一样的。这没问题。
但是密钥 ...
人家回答的很清楚,和经典通讯一样。
传输的是光子,只不过量子通讯传输的是经过量子纠缠的光子,经典通讯传输的是没经过量子纠缠的光子,都是基于激光(光纤)传输,说的很清楚了。
卫星向地面发送“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只要干扰具有量子纠缠的光子的发送,就可以阻断通讯了。
上海大 ...
(⊙_⊙),比如美国给中南海加个罩,就能拦截阻断了密钥分发,真是太简单了
lxhbysn 发表于 2016-8-25 13:56
人家回答的很清楚,和经典通讯一样。
传输的是光子,只不过量子通讯传输的是经过量子纠缠的光子,经典通 ...
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你这么想的,所以都认为潘院士回答清楚了。但是实际上是什么样呢,我们看个新闻。
请问,如果和普通激光传输一样,传25公里或者100公里,值得上新闻吗?

2014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物理学家瞬间移动量子态光子至一个晶体,光纤传送距离为25公里。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最新研究显示,目前能够瞬间传送光粒子至之前纪录的4倍距离,达到100公里。

lsquirrel 发表于 2016-8-25 14:01
(⊙_⊙),比如美国给中南海加个罩,就能拦截阻断了密钥分发,真是太简单了
如果你是普通cder就算了,既然是超大评论,忍不住要说一句:说点干货好吗?
另一个帖子,一位老师给我科普的:
其实墨子号上天干几件事儿,首先是太空发单光子回地球,能不能可靠的接收。这玩意儿很微弱。尽管现在利用非相干光可以不搞那么弱。那也不会太强的。先看看收的到光子吗?

上海大学曹老师质疑的就是这个光子(用于生成密钥)容易被干扰,而潘院士所答非所问,他答的是数据传输,不是密钥传输。
单纯的量子信道(即目前谁也不知道机理的量子纠缠)不能用来传输任何有效的信息、能量以及物质(这句话在超大都重复了几十遍了),它只能是经典信道的一个辅助,或者说是基于经典信道的一种无关宏旨的技巧。所以直接说“量子密码术”“量子密钥分发”就行了,扯上“通信”的大旗就过了,如果以这样的逻辑,我们现在早就用了“量子通信”“量子电视”“量子灯”等等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依赖量子理论的应用,从理论到技术到应用的路线逻辑,比包装成“量子通信”的“量子密钥分发”还要“正宗”得多。

实际在学界,很多人对这个东西还有更激烈的看法,认为这个东西既没有理论上的创新(都是百年前的基本理论),也无关技术上的真正突破,只是一个很偏门很取巧的东西。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4:02
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你这么想的,所以都认为潘院士回答清楚了。但是实际上是什么样呢,我们看个新闻。
请问 ...
大气层10公里足够了。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4:14
另一个帖子,一位老师给我科普的:
其实墨子号上天干几件事儿,首先是太空发单光子回地球,能不能可靠的接 ...
自己看,已经说过,做过论证,可以穿透大气层。
容易被干扰,所有激光通讯都是如此,不管是经过量子纠缠还是未经过纠缠的,都一样。
这个和要介绍的核心技术无关。
数据传输和经典通讯是一样的。

这个质疑现在还是个悬案。
lxhbysn 发表于 2016-8-25 14:27
自己看,已经说过,做过论证,可以穿透大气层。
容易被干扰,所有激光通讯都是如此,不管是经过量子纠缠 ...
一束激光 和 单个光子 能一样吗?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4:14
另一个帖子,一位老师给我科普的:
其实墨子号上天干几件事儿,首先是太空发单光子回地球,能不能可靠的接 ...
就如同说发明了一个锁,很难被撬开,
结果质疑说,你这个有问题,把开锁人的手砍了,你这个锁就废了,一样道理。这样的质疑,根本就没明白要验证的东西是什么。
质疑要质疑到点子上。
破网 发表于 2016-8-25 14:29
一束激光 和 单个光子 能一样吗?
哪个眼睛说人家只传送单个光子了???
单个光子仅能代表一个位的数据,有意义?
连最最基本的激光通讯都不懂的话,还舔着脸质疑?
搞笑呢吧。
编者按:      
        2016年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随后,上海大学数学系一位副 ...
确实看不懂,让时间检验吧,即使浪费点科研经费也值得,现在不能跟着跑,必须自立门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