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一架拉-11飞机 看我铁杆磨砺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47:13
光荣的战机  历史的载体
——拉-11驱逐机复原记

       空军某部是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诞生的光荣战斗单位。自组建以来,磨砺出20多位将军飞行员和指挥员。
      历史在时光中沉淀,情景在岁月中淡薄。曾经震耳欲聋的停机坪喧嚣不再,平坦绵长的跑道已经铸成了公园和住宅;轻柔的涡轮风扇代替了轰鸣的涡轮喷气;昔日的老兵今安在?
光荣的战机  历史的载体
——拉-11驱逐机复原记

       空军某部是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诞生的光荣战斗单位。自组建以来,磨砺出20多位将军飞行员和指挥员。
      历史在时光中沉淀,情景在岁月中淡薄。曾经震耳欲聋的停机坪喧嚣不再,平坦绵长的跑道已经铸成了公园和住宅;轻柔的涡轮风扇代替了轰鸣的涡轮喷气;昔日的老兵今安在?
岁月时光磨损,健壮鳞羽耄耋;钢铁战鹰化云烟……由于历史久远原因,早期缺乏退役装备保护意识;凌宇健将今安在,射狼弯弓沙土藏。承载部队光荣的载体逐步湮灭在浩淼岁月中;很多当年伴随人民空军成长脚步的战机已经难觅其踪,令人扼腕。
军史陈列,绣补历史,完美画卷。
      1950年,苏联政府提供给中国空军的拉沃契金式(简称“拉”或者“La”)驱逐机,这种在二战末期研制的最后一批活塞式战机,与美国P-51起名。战斗飞行性能达到了活塞式飞机的极限。所谓月盈而亏,物极必反;40年代中期达到顶点的内燃机技术遭遇了新兴的喷气推进技术的挑战;并在二战结束后不足五年内迅速过渡到喷气时代。大批二战名机转眼间沦落为老旧落后的代名词。
      就是这一批生不逢时的螺旋桨战机,在短短几年内完成由服役到退役的过程;曾被列为最失败的机型,遭人诟病;也只能说它生错了年代。于是也成为最快被抛进历史垃圾堆的航空遗物。所以,拉沃契金9/11系列飞机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原产国苏联或东欧,也难觅芳总。六七十年匆匆而过,不经意间,生不逢时令人嫌弃的配角却成了航空珍品。不仅航空界、收藏界趋之如骛,装备过该系列飞机的部队更是希望在回忆光荣战史的时候,有承载历史的实物载体。为后代展示青春燃烧的英雄时代。
      拉沃契金系列飞机在拉-5服役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技术高度,配合适当的战术,诞生了阔日杜布等击落几十架德军飞机的空中英雄。动辄击落一个法西斯航空团的英雄,足够说明拉沃契金飞机是性能优良的空战利器。
      1942年谢维佐夫M-82星型发动机问世,同时问世的还有装备这一发动机的拉-5,取代了前苏联空军的拉格-3。拉-5比后者更快,中高空作战性能更好。早期服役的拉-5实际只是换装了新发动机的拉格-3,将机枪强化成了两门20毫米机炮。1943年5月,真正意义上的新飞机拉-5开始投产,这种采用具有燃油喷射技术的M-82FN发动机的新型号,主要改善高空性能;同时降低了后机身高度并采用新型座舱,改善了各个方向的视野。拉-5FN性能上不仅可以和德国梅塞施密特- 109G相抗衡,还足以媲美福克- 190。
1944年中期。设计小组以一架标准型拉-7作为原型机,在其基础上采用从外观到结构都重新设计了的新机身。并且采用加宽的装无框式座舱盖、加大的垂尾和平尾和外形重新设计的翼尖。新飞机命名为拉-9。
原型机于1946年6月16号首飞,5个月后投入了批量生产。由于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出现,大幅度消减了拉-9的订货量,其总产量1630架,随后被几乎相同的拉-11所取代。除装备前苏联空军外,多余的拉-9还装备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1952年初,有接近100架拉-9被转交给中国,这批飞机随后出现在朝鲜战场上。战后剩余的拉-9在装备中国空军的教练机部队,一直服役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
拉-9机长9米;翼展10.62米;机高2.95米。空重263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767千克。最大平飞速度690千米/小时;航程1735千米。装备一台谢维佐夫Ash-82FN发动机,输出功率:1394千瓦(1870马力)
拉-9飞机机头上部装备4门shVAK 20毫米机炮,空战火力强大。
博物馆里的原机
由于此间德国已经出现梅塞施密特-262速度更快、升限更高的喷气式战斗机,拉-9仅仅生产了1640架就告停产;并且很快用同样数量的拉-11取代了这些拉-9。
 拉-11继承了拉沃契金-9的所有优点,属于强化版的深化改进型。尽管苏联工业提供不了更高性能的液冷式发动机;拉沃契金使用阻力大的风冷式发动机实现了与P-51最新型号相似的性能。可见设计师对空气动力的把握与苏联现实工业结合的能力。
为了保障发动机更高的转速,拉-9在机体腹部增加了一条滑油冷却进气道。这个设计是二战后期高性能战斗机的常规用法,比如喷火式飞机、“野马”飞机等都采用这种简单的手法,以提高润滑系统的冷却效率。然而这种方法的副作用是明显增加了飞行阻力,后者采用截面更小的大功率液冷发动机导致机体阻力较小;而使用星型布局风冷发动机的拉沃契金式飞机,哪怕增加一点点阻力也抵消了发动机功率增大带来的好处。
拉-11将滑油冷却进气道从腹部取消,整合到机头发动机整流罩内;一方面利用了发动机整流罩的空间,降低了机体横截面积,减小了飞行阻力;另一方面利用了螺旋桨滑流,提高了冷却空气的流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这个改进是区别拉-9和拉-11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拉-11腹部没有进气口,机头发动机整流罩下部略微突出,导致机头截面略呈上下椭圆状;而拉-9则是正圆形机头。
除此之外,拉-11取消了右侧一门航炮,保留了左侧2门,右侧1门共计3门20mm航空机关炮。随之取消了右侧一个航炮整流罩,减小了飞行阻力。
减轻的重量增加了燃油携带量,进一步延长了航程;使拉-11具备了为轰炸机护航的能力。
博物馆的拉-11飞机保存状态
    为了纪念一支英雄的空中部队,决定复制一架全金属拉-11

     拉-11在中国空军服役时间也不长,国内工厂1956年8月停修拉-11。1959年还有拉-11飞机136架,4月17日,总参谋部同意留1个大队16架担任剿匪任务,其余全部退役。发动机也已转用于图-2轰炸机。另有三架3架给国家体委,其余淘汰处理。空军到1960年底基本停用,1966年最后18架退出编制。
     退役的时候适逢中苏关系紧张的开始。拉-9和拉-11除了航空学院保留极少的用于教学外,成批的飞机直接抛弃,化为大炼钢铁迸出的火花。
    在今天盛世之下,为有激情燃烧岁月的空军部队复制一架这种罕见的飞机,亚光速航空航天馆创作团队感觉到的是重托和信任。
飞机的编号是为了纪念一个战斗而专门编制,与原来的涂装有所区别;这是该部专门的要求
      拉-11飞机性能的提高一是采用了大功率发动机,再就是采用了全金属结构;一改苏联飞机木布组合的不堪强度。
所以,在全尺寸模型制作过程中,同样采用高强度钢和5401铝合金作为机体和机翼的主体材料。
      首先使用液压机将高强度薄钢板折出槽型的机翼翼梁。这种翼根厚、翼尖薄的异形大梁分前后在型架上固定,用氩气保护焊将主翼肋与大梁焊接;然后使用重型钢制造起落架门型横梁,最后将门型横梁与机翼主梁焊接成一个整体结构架。为了运输方便,左右机翼可以通过4块“V”字形钢板连接;这4块钢板分别夹住前后翼梁的腹板,各用16条M14高强度螺栓连接,使左右机翼连接成一个整体。
      很有趣的是,后三点式起落架的拉-11两个主轮舱是相通的:放下起落架,铰接在腹部的轮舱门左右分开放下,即可看到轮舱左右相连的结构。透过舱门可以看到机翼左右翼“V”型连接板和高强多螺栓阵列。这种情况在其它机型上是不多见的。
      起落架使用了某型飞机尺寸相似的轮胎和主支柱。支柱内保留有液压油,通过调节油压,保证了起落架高度和飞机重量的匹配。美中不足的是起落架收放转轴角度和防扭臂的方向与原机略有不同;只有安装上轮舱护板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了。
博物馆的拉-11主起落架舱门护板是丢失后,重新配的。相比之下,博物馆的舱门为单板,缺乏结构,并没有制作出护板与机翼下表面相吻合的曲线。略显遗憾
      平直机翼通过前后翼梁和翼肋构成结构。为了增加展向强度,翼肋和展向桁条使用了铝焊接进行加固。机翼表面蒙薄铝合金板,用直径3mm沉头铆钉与翼肋和桁条铆接;机翼上表面平滑。完成后的机翼不仅能够支撑机体的重量,即便是机翼上站立十几个成年人,也保持足够的刚性;充分满足室外长期停放的要求。这个小小的游戏,也算是简单的静力试验吧。
机翼内侧各安装两段独立的襟翼,在起飞和降落时放下可以缩短滑跑距离。拉-11的襟翼与初教-6教练机的基本相同,属于扰流片式简单襟翼。通过铰链与机翼下表面连接,使用时用冷气作用筒放出。由于冷气可供使用次数有限,不具备飞行中机动使用能力。复制机的襟翼是独立制造的铝合金钣金铆接零件,尽管没有安装操纵作用筒,但是铆接形式和铆接花型,与原机保持了一致。考虑到室外无管理静展,担心有人会踩踏襟翼登机导致损坏或摔伤,襟翼呈收起状态收藏。为了保证踩踏机翼后缘登机的力度,机翼后缘(对应襟翼段)采用了内部使用钢结构加强的措施。
从结构可以看出之所以用“复制”一词,与普通模型是有所区别的
可以飞吗?如果不能,就不可以叫复制,只能叫模型。
可以飞吗?如果不能,就不可以叫复制,只能叫模型。
也保持足够的刚性;充分满足室外长期停放的要求。这个小小的游戏,也算是简单的静力试验吧


这句暴露了
通过考证博物馆的馆藏拉-11飞机可见,原型飞机在左侧翼面上并没有防滑措施。很担心当年飞行员登机过程中是否容易滑倒。倒是前几年北京航空馆交换给英国人的拉-9在翻新后,可以看到铺设了防滑材料;这种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或许苏联人当时就根本忽视了。
拉-11的空速管非常有趣,它并没有直接插入机翼内的大气采集导管上;而是通过一个流线型的“吊架”悬挂在翼下。气流将通过更弯曲的导管进入采集器。这种设计的道理没有搞清楚,但是对于制作模型来讲可真的极其简单。
这个空速管的安装方式倒是蛮独特
      机体采用若干横隔框构成截面造型;用4条纵向大梁架成纵向结构,支撑机翼安装架、发动机(螺旋桨桨轴)安装架、座舱地板、尾翼安装架和尾轮钢架。本次复制机进行异地运输和组装,需要拆开发动机检查舱门和航炮舱门,进入机体内部连接紧固件。所以部分机头罩可以打开,从外观上更加逼真。
      为了保持外观完整性,螺旋桨桨轴通过中心孔伸出机头外,用专门制作的钢制三通连接了120°夹角的三叶螺旋桨。为了手感真实性强,桨叶采用了航空螺旋桨,通过打磨修改叶形,外观与原型拉-11的螺旋桨非常相似。为了避免在室外停放时风车状态伤人,在摆放成适当的角度后,桨轴在内部通过机械装置抱死。
拉-11的机身线性较为简单,制作的细节就在于隔框的数量和截面形状,以及可以看到的钣金细节表达
拉-11装备有3门20mm航炮,制作了一小段带有“膛线”的炮管,安装在“炮架”上。。在对应的机体外,安装了流线型的机炮整流罩;以及在发动机整流罩上开出了相应的炮口导槽。
三门航炮,右侧一门,左侧两门,是拉-11的特征

今天先发到这里,如果大家喜欢,明天抽空接着发
lufang_xy 发表于 2016-8-7 18:45
也保持足够的刚性;充分满足室外长期停放的要求。这个小小的游戏,也算是简单的静力试验吧
那就是很结实的模型,毕竟老外复制过262,复制过FW190,都是能飞的
这种复制真没多大意义。比修复使其能够飞行的工作的意义差老鼻子了!
非常漂亮的小飞机。
生不逢时。
楼上某几位不必吹毛求疵了,虽然不是能飞的,也还不错了。
原创还是转贴,如果是前者,可以精华;如果是后者,那么请注明出处并给链接,谢谢。。。
悠游的鱼 发表于 2016-8-7 20:29
楼上某几位不必吹毛求疵了,虽然不是能飞的,也还不错了。
当然是不错的模型飞机啊,多漂亮。
要能飞,价钱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发动机估计很难找。
航空也一种文化,美欧俄积淀深,我国太缺少了。
支持你,加油
楼主加油,上次做P40的时候说过一些过激的话,见谅。希望下次能做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战机。
看上去挺精致啊
sergeant_w2 发表于 2016-8-7 19:04
那就是很结实的模型,毕竟老外复制过262,复制过FW190,都是能飞的
那些东西也不能叫复制,应该叫做仿制。很多关键部件都用了现代产品,仅仅外观一致。比如Me262的发动机就不是复制当年的型号,直接采用现代产品。
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