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高丽,Korea 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43:06
朝鲜,高丽,Korea

        中国这个称呼源于商周。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地方一大了,皇上就没办法管,头也跟着一块大。于是祖宗就想了个好主意:分封。找几个谈得来的不错的亲戚朋友,一人一片地方,分布在自己周围。中间剩下块地方自己留着,就叫了中国。人这东西容易骄傲,古人也是。中国人呆在中间,好象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感觉特爽。于是乎开始瞧不起周围的兄弟民族,总觉着自己是朵花,别人都是草。没事还爱给人家起外号,所谓西狄,东夷,北胡,南蛮之类,合着除了中间河南那一小片,别人都不是好鸟。当然了,这都是古时候的事,后来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海纳百川,甭说上面那几个,就连更加老少边穷的满族都能抽空来串个门,顺便作作皇上,过把当中国人的瘾。



      这些都是自己主动往中国人阵营里凑的,当然也有反过来的,就是本来就在中国的圈子里,后来却死乞白赖不承认自己和中国有关系。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小山智丽,那种属于脑子里进水,要归到医学病例里去讲。我想到的反例有两个,一个是越南,属于“南蛮”;一个就是朝鲜,或者叫韩国,属于“东夷”。


      朝鲜是古称,取朝明日鲜(xian3)之意,并不是特指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根据中国的史籍记载,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当时一位叫做箕子的商朝大臣,在亡国之后率数千商民东去。他们最终在朝鲜半岛定居下来,自立为王,史称箕子朝鲜。这是关于朝鲜半岛文明的最早记载,尽管史书语焉不详,可是后来在半岛上陆续发现的古迹以及民间传说都佐证了这一点。当然,尽管说朝鲜的先民可能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中朝已然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没必要非得去套这个近乎。就像徐福东渡对日本的影响一样,要是谁说日本人和中国人一个祖宗,当心被板转拍死,嘿嘿。



     及至后来,箕子朝鲜在春秋时候被燕国所灭,燕国人卫满作了朝鲜国王,定都平壤,史称卫氏朝鲜。这时候的朝鲜是彻头彻尾的中原属国,拱卫边塞,辖区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辽东一带。到西汉的时候,朝鲜因欺压周围民族,与中原王朝刀兵相向,最终被西汉灭亡。汉武帝将朝鲜分成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史称“乐浪四郡”。乐浪就是现在的平壤。




       从秦汉开始,中国东北一带还生活着许多“东夷“,比如满族的祖先靺鞨,还有夫余等等。还记得曹操那首观沧海吧,那就是老曹去平灭一个叫做乌桓的民族,路过唐山的时候写的。这些民族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耕种,先后建立了一些国家。后汉书就曾记载:“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这里的高句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句(念Gou1, 同勾,要是念Ju4我恨你)丽,在辽河以东千里。古人说数喜欢泛指,也许就几百里,就是现在的吉林喽。此外,在朝鲜半岛的南部还有马韩,辰韩,弁韩等民族,即所谓三韩。他们的风俗与东北民族大同小异。关于他们的起源,据记载"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 意思是说一些秦朝灭亡以后一些人为了逃避苦役躲到这里。这也就是韩国的‘韩’字的起源。



       关于高句丽,大家应该很是耳熟,中国的记载经常把高句丽和高丽混淆,其实二者并不一样。其中原因可能是古人对中原以外的历史不大上心,有点沙文主义倾向。近几年陆续在吉林和北朝鲜一带发现了一些高句丽城市和古墓的遗址,使高句丽这段历史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南北朝鲜都非得说高句丽就是他们的祖宗,北韩还就此申办了世界遗产。反过来中国也不示弱,给高句丽的官方定位是中国地方政权,也申了遗。当然,表面看起来这是历史学术之争,其实背后隐藏的还是国家利益。想想要是依了朝鲜的说法,那半个东北就成了朝鲜的故土,更何况延边还好上百万朝鲜族,不好交代呀。




       说归说,可假的真不了。当时的高句丽和后来的朝鲜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朝鲜的起源前文已经交待了,而高句丽的起源大概也始自秦汉,其后伴随中原的分分合合而逐渐发展。在西汉平朝鲜的同时,高句丽逐渐兴起,并逐渐开始蚕食“乐浪四郡”的属地。到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国势达到顶峰,控制了现在的吉林,辽宁,和北韩的一部分。高句丽隔辽河与中原政权对峙,南与半岛上的百济、新罗接壤。除了东北的少数民族,相当一部分汉人也加入了高句丽,使这个国家在文化上与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区别,这一点有众多的文物为证。


          高句丽对中原政权确是叛服无常,不时乘中原内乱起兵劫掠。到了隋朝的时候,国家大乱初定,国势日隆。隋文帝对不断骚扰边境的高句丽丧失了耐心,开始发兵征讨。然而高句丽一直就是一个军事政权,民风剽悍,直到隋炀帝时期,中原政权一直无法彻底将他征服。代隋朝而来得唐朝继续讨伐高句丽,著名的薛仁贵东征就是讲的这档子事。这回高句丽没戏了,终于亡国。几十年间,唐朝政权为战争也支付了高昂代价,数十万大军常年在辽东征战,几乎耗尽了国库。而高句丽也曾经数次大败隋唐军队,甚至将曾将隋军尸体筑成“京观”,以砺士气。



           在高句丽灭亡以后,一些高句丽的遗民也流入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半岛上的朝鲜民族。关于这场战争,个人认为很难定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站在中国的角度,大一统是历史潮流,不可能允许一个割据政权做绊脚石。当时曾有大臣问唐太宗,究竟为什么非得跟高句丽死磕?太宗的回答简单明了,灭高句丽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让这个潜在的对手“不足后世忧也”。听听,领袖的见解就是精辟,跟现在美国反恐一个逻辑,嘿嘿,正面理解啊。


          而从高句丽的角度讲,国破家亡的痛苦也是实实在在,不容抹煞。不过承受这些痛苦的高句丽百姓并非等同于现在的韩国人的祖先。当时的朝鲜半岛上还有百济,新罗这两个国家,成三国鼎力的态势。唐灭高句丽之后,又扶植新罗灭了百济,从此朝鲜半岛趋于统一。白济和新罗的百姓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韩”,民风没有高句丽那么尚武,时值唐朝盛世,新罗全盘接受了儒家文化。去看看韩国的传统服饰,分明就是唐朝的翻版。


         百济、新罗在唐征高句丽的战役中是站在唐王朝一边的。这些人的后裔如今却哭着喊着认高句丽为祖宗,真是个不知羞耻的民族。关于百济、新罗人对高句丽的态度,可以参看王氏高丽王朝修攥的《三国史记》,这部书坚决站在大中华的立场,痛斥高句丽以小事大不以诚,自取灭亡。这部书是用中文书写的,中国人都能看懂,现在的韩国人看不懂了。


         此外,这部书以新罗为正朔,而并不以高句丽为其前身。虽然将高句丽纳入该书的范围,与新罗、百济并称三国,各有本纪。但在顺序上,必先以新罗,然后才继以高句丽、百济。最可玩味的是:在中国正史对高句丽的各项册封、诏书中,往往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丽王”,《三国史记》却在全文抄引的时候特意将之一律改为“高句丽”以区别于王氏高丽。


          另外,根据后世高丽王朝的记载,高句丽人的生理特征与朝鲜族差别很大。最可笑的,韩国把自己的一艘军舰(哪艘来着)命名为大祚荣号,硬说他也是高丽人,渤海国也是高丽人的王朝。操,大祚荣的老爹叫舍舍利乞乞仲象,根本就是个突厥人的名字啊。新旧唐书渤海入北狄传,高句丽入东夷,说那些棒子历史学家不读书都是夸他们了,简直是一群无赖加文盲!



              唐朝在高句丽的故地设安东都护府,薛仁贵任都护。都护府相当于军政府,目的是制止叛乱,稳定边疆。唐朝同一时期在西域,漠北也设了都护府。但是这毕竟和中原的都,道,府,县的绵密管理有所不同。到唐朝末年,那些高句丽遗民中的一个叫王建的汉人逐渐控制了朝鲜半岛,取代新罗向中央讨到了高丽的封号,史称王氏朝鲜。这个高丽就是以后近代朝鲜的前身。之后的朝鲜(韩国)都开始特指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在高句丽灭亡200年前,她的首都从吉林的集安迁到了平壤,这也是韩国、朝鲜都强烈坚持高句丽是民族本源的来由。客观地讲,后来的韩民族确实传承了高句丽的文化,但是历史并不能片面理解。如果把高句丽的历史放在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之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尽管高丽和高句丽尽管一字之差,事实上二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这就像日耳曼人继承了罗马文化,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但并不能算是罗马人。更何况高句丽前后立国700余年,辖区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高句丽和和中原联系紧密,国家兴衰也基本受中原政权的影响,说成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并不为过。而后来的高丽仅限于朝鲜半岛,人民也以半岛上的三韩为主,和中国政府也是朝贡关系,是中国的保护国,但拥有主权。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明朝。高丽内乱,将军李成桂篡位。为了同旧政权区别开来,朱元璋重新用古名朝鲜,史称李氏朝鲜,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李朝’。明万历年间,倭寇丰臣秀吉进犯朝鲜,明政府举全国之力发兵援朝,其后虽将倭人逐出半岛,繁重的军费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帝国从此国力衰败,最终丢了江山。



       这个李氏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一直尊中国皇帝为太上皇,文化上彻底中国化。朝鲜的官方语言和文字系统也一直使用中文,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中日甲午战争,朝鲜被日本所灭。这里顺便说一说中国的朝鲜族问题。

          历史上中国东北没有鲜族,直到甲午战争时候才开始有大批朝鲜流民为了躲避战火,跨过图们江进入吉林一带。到后来,日本吞并朝鲜,扶植伪满,更是组织大批的日本、朝鲜农民到东北拓殖。记得当年九一八之前,关东军就曾经借朝鲜人和汉人之间的灌溉纠纷,即所谓万宝山事件,来挑起事端。及至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韩日移民在东北已成气候,仅倭人已有200余万。不过当时的国民政府比较干脆,强令所有倭人携少量财富全部离境。而朝鲜人因为同属受害者,没有被驱逐,逐渐就演变成了中国的朝鲜族。搞笑的是日本人尽管不遗余力向东北移民,但是终究赶不上中国人进入东北的速度。在一,二十年代,张氏父子每年从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组织数百万人闯关东。东北最终之所以留在了中华版图之内,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原因。朝鲜,高丽,Korea

        中国这个称呼源于商周。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地方一大了,皇上就没办法管,头也跟着一块大。于是祖宗就想了个好主意:分封。找几个谈得来的不错的亲戚朋友,一人一片地方,分布在自己周围。中间剩下块地方自己留着,就叫了中国。人这东西容易骄傲,古人也是。中国人呆在中间,好象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感觉特爽。于是乎开始瞧不起周围的兄弟民族,总觉着自己是朵花,别人都是草。没事还爱给人家起外号,所谓西狄,东夷,北胡,南蛮之类,合着除了中间河南那一小片,别人都不是好鸟。当然了,这都是古时候的事,后来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海纳百川,甭说上面那几个,就连更加老少边穷的满族都能抽空来串个门,顺便作作皇上,过把当中国人的瘾。



      这些都是自己主动往中国人阵营里凑的,当然也有反过来的,就是本来就在中国的圈子里,后来却死乞白赖不承认自己和中国有关系。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小山智丽,那种属于脑子里进水,要归到医学病例里去讲。我想到的反例有两个,一个是越南,属于“南蛮”;一个就是朝鲜,或者叫韩国,属于“东夷”。


      朝鲜是古称,取朝明日鲜(xian3)之意,并不是特指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根据中国的史籍记载,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当时一位叫做箕子的商朝大臣,在亡国之后率数千商民东去。他们最终在朝鲜半岛定居下来,自立为王,史称箕子朝鲜。这是关于朝鲜半岛文明的最早记载,尽管史书语焉不详,可是后来在半岛上陆续发现的古迹以及民间传说都佐证了这一点。当然,尽管说朝鲜的先民可能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中朝已然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没必要非得去套这个近乎。就像徐福东渡对日本的影响一样,要是谁说日本人和中国人一个祖宗,当心被板转拍死,嘿嘿。



     及至后来,箕子朝鲜在春秋时候被燕国所灭,燕国人卫满作了朝鲜国王,定都平壤,史称卫氏朝鲜。这时候的朝鲜是彻头彻尾的中原属国,拱卫边塞,辖区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辽东一带。到西汉的时候,朝鲜因欺压周围民族,与中原王朝刀兵相向,最终被西汉灭亡。汉武帝将朝鲜分成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史称“乐浪四郡”。乐浪就是现在的平壤。




       从秦汉开始,中国东北一带还生活着许多“东夷“,比如满族的祖先靺鞨,还有夫余等等。还记得曹操那首观沧海吧,那就是老曹去平灭一个叫做乌桓的民族,路过唐山的时候写的。这些民族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耕种,先后建立了一些国家。后汉书就曾记载:“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这里的高句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句(念Gou1, 同勾,要是念Ju4我恨你)丽,在辽河以东千里。古人说数喜欢泛指,也许就几百里,就是现在的吉林喽。此外,在朝鲜半岛的南部还有马韩,辰韩,弁韩等民族,即所谓三韩。他们的风俗与东北民族大同小异。关于他们的起源,据记载"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 意思是说一些秦朝灭亡以后一些人为了逃避苦役躲到这里。这也就是韩国的‘韩’字的起源。



       关于高句丽,大家应该很是耳熟,中国的记载经常把高句丽和高丽混淆,其实二者并不一样。其中原因可能是古人对中原以外的历史不大上心,有点沙文主义倾向。近几年陆续在吉林和北朝鲜一带发现了一些高句丽城市和古墓的遗址,使高句丽这段历史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南北朝鲜都非得说高句丽就是他们的祖宗,北韩还就此申办了世界遗产。反过来中国也不示弱,给高句丽的官方定位是中国地方政权,也申了遗。当然,表面看起来这是历史学术之争,其实背后隐藏的还是国家利益。想想要是依了朝鲜的说法,那半个东北就成了朝鲜的故土,更何况延边还好上百万朝鲜族,不好交代呀。




       说归说,可假的真不了。当时的高句丽和后来的朝鲜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朝鲜的起源前文已经交待了,而高句丽的起源大概也始自秦汉,其后伴随中原的分分合合而逐渐发展。在西汉平朝鲜的同时,高句丽逐渐兴起,并逐渐开始蚕食“乐浪四郡”的属地。到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国势达到顶峰,控制了现在的吉林,辽宁,和北韩的一部分。高句丽隔辽河与中原政权对峙,南与半岛上的百济、新罗接壤。除了东北的少数民族,相当一部分汉人也加入了高句丽,使这个国家在文化上与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区别,这一点有众多的文物为证。


          高句丽对中原政权确是叛服无常,不时乘中原内乱起兵劫掠。到了隋朝的时候,国家大乱初定,国势日隆。隋文帝对不断骚扰边境的高句丽丧失了耐心,开始发兵征讨。然而高句丽一直就是一个军事政权,民风剽悍,直到隋炀帝时期,中原政权一直无法彻底将他征服。代隋朝而来得唐朝继续讨伐高句丽,著名的薛仁贵东征就是讲的这档子事。这回高句丽没戏了,终于亡国。几十年间,唐朝政权为战争也支付了高昂代价,数十万大军常年在辽东征战,几乎耗尽了国库。而高句丽也曾经数次大败隋唐军队,甚至将曾将隋军尸体筑成“京观”,以砺士气。



           在高句丽灭亡以后,一些高句丽的遗民也流入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半岛上的朝鲜民族。关于这场战争,个人认为很难定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站在中国的角度,大一统是历史潮流,不可能允许一个割据政权做绊脚石。当时曾有大臣问唐太宗,究竟为什么非得跟高句丽死磕?太宗的回答简单明了,灭高句丽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让这个潜在的对手“不足后世忧也”。听听,领袖的见解就是精辟,跟现在美国反恐一个逻辑,嘿嘿,正面理解啊。


          而从高句丽的角度讲,国破家亡的痛苦也是实实在在,不容抹煞。不过承受这些痛苦的高句丽百姓并非等同于现在的韩国人的祖先。当时的朝鲜半岛上还有百济,新罗这两个国家,成三国鼎力的态势。唐灭高句丽之后,又扶植新罗灭了百济,从此朝鲜半岛趋于统一。白济和新罗的百姓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韩”,民风没有高句丽那么尚武,时值唐朝盛世,新罗全盘接受了儒家文化。去看看韩国的传统服饰,分明就是唐朝的翻版。


         百济、新罗在唐征高句丽的战役中是站在唐王朝一边的。这些人的后裔如今却哭着喊着认高句丽为祖宗,真是个不知羞耻的民族。关于百济、新罗人对高句丽的态度,可以参看王氏高丽王朝修攥的《三国史记》,这部书坚决站在大中华的立场,痛斥高句丽以小事大不以诚,自取灭亡。这部书是用中文书写的,中国人都能看懂,现在的韩国人看不懂了。


         此外,这部书以新罗为正朔,而并不以高句丽为其前身。虽然将高句丽纳入该书的范围,与新罗、百济并称三国,各有本纪。但在顺序上,必先以新罗,然后才继以高句丽、百济。最可玩味的是:在中国正史对高句丽的各项册封、诏书中,往往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丽王”,《三国史记》却在全文抄引的时候特意将之一律改为“高句丽”以区别于王氏高丽。


          另外,根据后世高丽王朝的记载,高句丽人的生理特征与朝鲜族差别很大。最可笑的,韩国把自己的一艘军舰(哪艘来着)命名为大祚荣号,硬说他也是高丽人,渤海国也是高丽人的王朝。操,大祚荣的老爹叫舍舍利乞乞仲象,根本就是个突厥人的名字啊。新旧唐书渤海入北狄传,高句丽入东夷,说那些棒子历史学家不读书都是夸他们了,简直是一群无赖加文盲!



              唐朝在高句丽的故地设安东都护府,薛仁贵任都护。都护府相当于军政府,目的是制止叛乱,稳定边疆。唐朝同一时期在西域,漠北也设了都护府。但是这毕竟和中原的都,道,府,县的绵密管理有所不同。到唐朝末年,那些高句丽遗民中的一个叫王建的汉人逐渐控制了朝鲜半岛,取代新罗向中央讨到了高丽的封号,史称王氏朝鲜。这个高丽就是以后近代朝鲜的前身。之后的朝鲜(韩国)都开始特指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在高句丽灭亡200年前,她的首都从吉林的集安迁到了平壤,这也是韩国、朝鲜都强烈坚持高句丽是民族本源的来由。客观地讲,后来的韩民族确实传承了高句丽的文化,但是历史并不能片面理解。如果把高句丽的历史放在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之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尽管高丽和高句丽尽管一字之差,事实上二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这就像日耳曼人继承了罗马文化,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但并不能算是罗马人。更何况高句丽前后立国700余年,辖区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高句丽和和中原联系紧密,国家兴衰也基本受中原政权的影响,说成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并不为过。而后来的高丽仅限于朝鲜半岛,人民也以半岛上的三韩为主,和中国政府也是朝贡关系,是中国的保护国,但拥有主权。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明朝。高丽内乱,将军李成桂篡位。为了同旧政权区别开来,朱元璋重新用古名朝鲜,史称李氏朝鲜,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李朝’。明万历年间,倭寇丰臣秀吉进犯朝鲜,明政府举全国之力发兵援朝,其后虽将倭人逐出半岛,繁重的军费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帝国从此国力衰败,最终丢了江山。



       这个李氏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一直尊中国皇帝为太上皇,文化上彻底中国化。朝鲜的官方语言和文字系统也一直使用中文,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中日甲午战争,朝鲜被日本所灭。这里顺便说一说中国的朝鲜族问题。

          历史上中国东北没有鲜族,直到甲午战争时候才开始有大批朝鲜流民为了躲避战火,跨过图们江进入吉林一带。到后来,日本吞并朝鲜,扶植伪满,更是组织大批的日本、朝鲜农民到东北拓殖。记得当年九一八之前,关东军就曾经借朝鲜人和汉人之间的灌溉纠纷,即所谓万宝山事件,来挑起事端。及至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韩日移民在东北已成气候,仅倭人已有200余万。不过当时的国民政府比较干脆,强令所有倭人携少量财富全部离境。而朝鲜人因为同属受害者,没有被驱逐,逐渐就演变成了中国的朝鲜族。搞笑的是日本人尽管不遗余力向东北移民,但是终究赶不上中国人进入东北的速度。在一,二十年代,张氏父子每年从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组织数百万人闯关东。东北最终之所以留在了中华版图之内,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现在有些说什么我们侵略高句丽,简直胡扯[em05][em05]
<P>还是超大这边有才有正义之人</P>
<P>中华网那边居然有傻子跳出来为高丽棒子叫冤枉的!</P>
如果历史就是历史 ,那就简单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