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距离,以及和为共动距离(回答本版广义相对论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5:10
本帖  回答 本版 以下帖子的版友的疑问


广义相对论建最精确宇宙模型:加深宇宙本质理解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68988992


————————————————————————————————————————————————————————————————————


作为年龄有137亿年的我们的宇宙来说,我们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其中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315亿光年。这里面提到了3个数字,初看上去,给人矛盾的感觉。既然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315亿光年,它是否诞生在宇宙诞生之前呢?

答案其实是,这里并不矛盾,而是宇宙学里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距离的表达方式,这些东西即便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在阅读时也需特别小心,以防混乱。本文里我试着解释一下它们,顺路也澄清一些常见的“矛盾”或者疑惑。

宇宙学里至少有如下这么几种表述距离的方式:
1.光传播时间 (light travel time)
2.共动径向距离 (co-moving radial distance,注:这个翻译未必贴切,名词以英文的为准)
3.光度距离(luminosity distance)
4.红移(redshift)

种种观测证据,和过硬的理论模型(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表明,宇宙是动态的。不仅物质在运动当中,时空本身也受物质分布和状态的影响,也是动态的。时空好比舞台,而物质好比演员。观测显示,这个舞台本身在不断膨胀之中。

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可以想象宇宙的空间本身是个2维的球面,好比气球做的地球仪。(实际上空间是3维的,但以4维的视角看3维的情况,人没有直觉经历,很难想象,但可以数学描述。) 气球上有很多星系,大体上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气球表面,好比你用笔在上面画的点子。实际上这些点子并不是固定不动的,但实际观测发现,这些点子之间相对运动很不明显,大体上看上去就好像静止的。 而气球在膨胀,这些点子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然而,这些点子的经纬度坐标值大致是不变的——这个叫做,随着哈勃流共动(with Hubble flow)。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银河系和大多数星系是随着哈勃流共动的呢? 证据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测量了其他星系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以及“空间生长出来的速率”,也就是距离增加的速率。如果把整体情况放在类似气球上绘制出来,情况就大致如上面的点子。 另一个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大致是均匀的。 CMB就是光子气体,或者光子汤,它是宇宙早期形成的。如果我们相对“汤”有速率,会观测到“汤”相应的红移和蓝移(多普勒效应)。汤本身可以看作"哈勃流"的另一种定义。这个“汤”也就是CMB对宇宙学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本帖  回答 本版 以下帖子的版友的疑问


广义相对论建最精确宇宙模型:加深宇宙本质理解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1#pid68988992


————————————————————————————————————————————————————————————————————


作为年龄有137亿年的我们的宇宙来说,我们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其中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315亿光年。这里面提到了3个数字,初看上去,给人矛盾的感觉。既然最遥远的星系距离我们315亿光年,它是否诞生在宇宙诞生之前呢?

答案其实是,这里并不矛盾,而是宇宙学里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距离的表达方式,这些东西即便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在阅读时也需特别小心,以防混乱。本文里我试着解释一下它们,顺路也澄清一些常见的“矛盾”或者疑惑。

宇宙学里至少有如下这么几种表述距离的方式:
1.光传播时间 (light travel time)
2.共动径向距离 (co-moving radial distance,注:这个翻译未必贴切,名词以英文的为准)
3.光度距离(luminosity distance)
4.红移(redshift)

种种观测证据,和过硬的理论模型(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表明,宇宙是动态的。不仅物质在运动当中,时空本身也受物质分布和状态的影响,也是动态的。时空好比舞台,而物质好比演员。观测显示,这个舞台本身在不断膨胀之中。

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可以想象宇宙的空间本身是个2维的球面,好比气球做的地球仪。(实际上空间是3维的,但以4维的视角看3维的情况,人没有直觉经历,很难想象,但可以数学描述。) 气球上有很多星系,大体上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气球表面,好比你用笔在上面画的点子。实际上这些点子并不是固定不动的,但实际观测发现,这些点子之间相对运动很不明显,大体上看上去就好像静止的。 而气球在膨胀,这些点子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然而,这些点子的经纬度坐标值大致是不变的——这个叫做,随着哈勃流共动(with Hubble flow)。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银河系和大多数星系是随着哈勃流共动的呢? 证据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测量了其他星系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以及“空间生长出来的速率”,也就是距离增加的速率。如果把整体情况放在类似气球上绘制出来,情况就大致如上面的点子。 另一个是,我们观测到的宇宙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大致是均匀的。 CMB就是光子气体,或者光子汤,它是宇宙早期形成的。如果我们相对“汤”有速率,会观测到“汤”相应的红移和蓝移(多普勒效应)。汤本身可以看作"哈勃流"的另一种定义。这个“汤”也就是CMB对宇宙学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东西




有人此时会问,这是不是一个优越的参考系?相对论里说,没有优越的参考系呀。这个并不与相对论矛盾——在某一参考系里看到一个对象(如CMB)静止(或者,对光子气体来说,均匀)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参考系里物理规律有不同的形式。好比万有引力(定律)是中心对称的,但我们看到的某些彗星的轨道(解)却可能是个椭圆。

这里具体图景相信读者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可以回到主题上来。 考虑比如我们银河系在北京,我们观测到一个最遥远的星系在香港。气球地球仪是从t=0时刻,体积近乎于0的情况下吹起来的,而且一直在吹大的过程中。 这两个星系在气球半径R=1(个构造长度,from<<三体>>),t=1(个时间颗粒)的时候形成了,开始发光。然而,光速在气球表面爬行的速度是恒定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R=5,t=3(现在)的时候,香港星系的光线,终于传到了北京。两个时间颗粒过去了,转换成地球语言是大约100亿年!这里,香港星系的距离,100亿(光)年,用的就是(1)光传播时间。 如果星系都是诞生于气球(宇宙)存在之后,那么没有什么星系的距离会大于3个时间颗粒*光速,也就是137亿光年。

在t=3的这个时刻,北京和香港在球面上的距离,就是(2)共动径向距离。光在漫长的爬行过程中,空间也在膨胀之中,神行太保(香港星系发出的前哨光子)距离他的出发地(香港)之间的距离,也在急剧增加;太保远离香港的速度,不仅是他自身跑步速度,还有他们之间空间本身的生长,两者叠加,以至于到达北京的时候,香港距离北京已经如此遥远,达到了315亿光年!


空间在膨胀,太保的身材也在漫长的旅途中一起膨胀。对于光子来说,它的波长增加了。然而光速是不变的,它的频率降低了,我们观察到,香港星系的光线,比它发出的时候,要红的多。更仔细的测量发现,光的频率被拉长到将近10倍。如果光子的波长,在发出的时候是l,而它传播的过程中,空间的尺寸(比如气球半径)从1增加到1+z,那么光子的波长也被拉长到1+z。因为遥远星系大多“随着哈勃流”一起,如果光的波长被拉长的越多,说明它在传播中所费的时间越多,星系距离我们就越远。我们把z定义为第(4)条里说的红移。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单纯给定z,并不能完全确定星系的距离,比如共动径向距离(我们表示为Dc)——光子红移了多少,它和空间膨胀的历史有关。 物理中的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膨胀的历史,除了和宇宙初始条件(上帝的第一推动?)有关外,和里面物质的成份、状态均有关系。于是,通过分别独立地测量同一星系或天体的Dc和z的关系,拿到Dc(z),是宇宙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告诉我们空间膨胀的历史,于是间接地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成分。近乎最近这个10年,我们知道宇宙除了膨胀(expansion)以外,种种证据表明,这个膨胀还有加速度(acceleration),这表明宇宙里还有我们不为人知的成份,因为物质总是趋近于相互吸引,使得膨胀减速。而某些东西使得气球被加速吹起来,这些东西我们叫做暗能量(dark energy). (这个发现被授予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北京"有一些天文学家称“香港星系”的距离是3400亿光年。难道他们把数量级弄错了一个吗?也不是,原来他们说的是"光度距离"。"香港"在形成之后,一直以恒定的速率发射光子(跑在队伍最前的是我们的神行太保,但他身后是一整个队列)。空间膨胀这个“残酷事实”,不仅使得神行太保本身体积变大(波长变为1+z),而队列整体也被拉长了,人员密度被稀释为1/(1+z)。光子的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光子的能量,直接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而单位时间抵达"北京"报到的光子数目,和香港发出的数目比,也被减少为1/(1+z)。光度被定义为单位时间在"北京"报到的能量,也就是每个光子能量乘以单位时间抵达的数目。“香港”的光度,因为空间膨胀,而被稀释为原应有的1/(1+z)^2. 在3维静止的空间里看,远处的灯光亮度,是随着距离平方成反比的。然而空间膨胀的影响,使得这个关系下降为 L正比于1/[Dc(1+z)]^2。 在残酷的膨胀的宇宙中,我们定义一个新的距离,叫做DL=Dc(1+z),"香港“的亮度,等效于一个在温馨的静止的宇宙中,距离我们DL远的星系。 DL被称为光度距离。

写到这里,还剩下最后一个疑问没有澄清。“可观测的宇宙……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是怎么知道的?这里又不得不说到CMB. 宇宙的早期,宇宙很小很热,辐射(原初光子)和物质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犹如一锅热汤。随着宇宙膨胀,温度下降,到某一个时刻,辐射与物质褪耦合,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已经很不明显,宇宙中中性的氢和氦原子开始形成,宇宙开始变得透明。此时,那个辐射(原初光子气体)的谱被定型,就带着褪耦合的时候的样子,是一个热力学谱。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它几乎仅仅表现为温度的下降(实际上还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妙的细节,它的各种细小特征对研究宇宙学都很重要),到了今天,只剩下比绝对零度高大约3K. 相比褪耦合的那个伟大时刻,它的波长被放大了大约1100倍! 所以有的天文学家说,CMB的红移大约是1100,就是这个意思。在此之间,宇宙是不透明的,我们已经无法使用电磁手段观测任何东西。在电磁学窗口上看,CMB是我们观测到的最遥远的东西,它的距离 Dc(z=1100) 折算成大约470亿光年。(最后强调一下,这个折算方式,也就是Dc(z)的函数,和宇宙学模型、宇宙内部成份有关系——470是按照目前获得最公认的LCDM模型折算的,L=Lambda指暗能量,CDM指冷的暗物质)

在CMB之前还有没有故事呢?实际上还很丰富,甚至从物理上看,大部分故事都在CMB之前。但受观测能力所限,那些故事较多部分尚在理论推演阶段,但也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遗留至今,可能在较近的将来即可有更多发现(未来10年能否打出圣者遗物?). 而"香港"之外是否还有新大陆呢?很有可能有,宇宙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也未必像吹起的地球仪那样。它有可能也是膨胀中但无限广阔的区域,蕴含无限多的故事。
并且问一下 猎杀mia2  坐标距离是共动距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