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这次印钞,国家又是为了拯救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0:05


央行,并不是经济的唯一拯救者

古今多少事,皆付印钞中。
自从纸币发明之后,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是不会因为财政问题破产的,因为只要你掌握了印钞权,就等于可以获取无穷多的利润。按照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 傅颂的说法:印刷一张500欧元的纸币,能够获利60000%,因此他称,印钞是利润最高的生意。前提是你要掌控好钞票总量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但任何看起来完美的事情都像鸦片,抽的时候很过瘾,戒起来却很难。印钞这事,对任何政权来说都有巨大的诱惑,因为定力不够印多了而导致通货膨胀、政权崩塌的不在少数。远一点的德国魏玛时期和中国国民党时期,近一点的津巴布韦,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案例,只是铁腕宰相朱镕基悬崖勒马,避免了一场大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财政连年赤字,这些赤字又主要靠向央行透支和借款解决,到1994年末,央行对财政部的透支和借款(长期性)余额约1800亿元,占当时央行总资产的12.2%。
央行为财政部门的透支买单,一般来说都是禁忌,而中国当时竟然使用了好几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财政支出不受约束,导致1994年中国CPI曾到达过近25%。这就是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很显然,当时的副总理兼央行行长朱镕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1995年3月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严格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这个观念当然是很先进的,在这里,甚至把货币币值的稳定放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前面和优先考虑范围,这说明在朱总理视野中,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刺激问题,还应该考虑社会稳定、贫富差距、财政收支平衡等问题。

从此之后,财政与货币双峰对峙,两水分流,财政的归财政,货币的归货币,财政可以征税、可以发债、可以赤字、可以向银行借款,但就是不能向央行直接伸手,并以保经济增长的名誉要央行印钱。这样坚持了很多年,但政府印钞和向央行要钱的冲动一直存在。
在这里,草哥不想用M0、M1、M2、M3、M4……这些金融黑话和艰涩概念来糊弄各位,但需要向大家解释清楚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印钞,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银行信贷,也不是大家误认为的货币发行。银行信贷的主体是商业银行,钱的来源必须来自于居民存款和银行自有资产,每一笔信贷背后对应的其实就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债务,所以信贷越多,债务越高,杠杆越高,这就是现在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玩不下去的原因,因为信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银行要考虑坏账问题,个人、企业和政府要考虑还债的问题。

印钞也不是正常的货币发行,尽管这两者的主体都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但草哥之所以把两者区别开来,是为了向大家解释清楚两者对经济和个人财富的不同危害及影响。其实,正常的货币发行央行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这是一个国家正常的经济活动所必须的。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并不是想印钞就印钞的。这里说的货币发行,就是央行的所谓基础货币,通常意义上,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是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估算的,并要支付相应的对价,中国央行基础货币的对价一般包括外汇购买(即外汇占款,这是央行长期以来发基础货币的主要依据)、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储备黄金等实物资产、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这个需要有相应抵押)等。

因为基础货币的发行会带来数倍的信贷杠杆效应,所以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发行基础货币也可以叫央行“放水”或“印钞”,但要知道这是一个国家正常意义的货币发行,没什么可担心的。大家一听到央行“放水”就紧张,其实没必要,因为央行一直在“印钞”、“放水”,只是要看这个“印钞”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任总理的所谓“4万亿”,大家其实误解了,这个“4万亿”并不是央行“放水”,而是通过政府的动员号召,动用中央的财政收入、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的投资,这种情况并没有增加基础货币,只是因为投放时机、投放对象和效益不好,最后导致产能过剩和债务积累,但这个债务是一直存在的,只会转移不会消失,所以留下很大后遗症。

草哥这里要给大家讲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印钞”,那就是没有对价、没有对应实物、财政性透支、且没有实际效应的“印钞”,即没有“锚”的印钞,为了满足少部分利益群体的需求,为了挽救一些僵尸企业和落后产业,为了稀释以前因为无效投资留下的债务积累,这样的印钞,才是大家应该非常警惕的。前述90年代初期财政性货币发行,为了注销财政透支而进行的基础货币扩张,就属于这种类型。

最近一两年,因为经济下滑,政府一直有这方面的冲动。以前的外汇占款造成的基础货币发行高企,对应的是中国出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但自从外汇占款下降之后,如何弥补这块基础货币发行的缺口,学界一直在寻找理论支持,有关部门一直在动脑筋如何转化到另一领域,扩大“再贷款”的途径就被盯上了很久。

比如央行最近推出的各种各样的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等,作为一名金融盲,你不需要了解这么多金融黑话代表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就是“再贷款”,就是央行在发基础货币,在寻找新借口和新词汇“印钞”就OK。

再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和复制推广,就被称为央行的“7万亿量化宽松”。从本质上看,这里的再贷款,确实属于基础货币发行范畴,以前央行接受的再贷款质押品多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而这次破例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当质押品,其实是为了扩大基础货币发行,把银行以前用过的抵押品再抵押一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印钞”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随着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坏账率本来就在不断增加,它们自己的钱都不敢贷出去,怎么还敢拿这些抵押品再去向央行要钱?要了钱干什么呢?总不能为了贷款而贷款啊。

这次效果不尽人意之后,所以就有了后来大规模的地方债转移和置换。但是需要明白,地方债置换也不是印钞,这次只是把地方债务延期,一是降低还贷利息,二是希望以时间换空间,但这笔债务还是存在的,在没有通过“印钞”注销之前,这钱还是需要还的,关键看能拖到什么时候,最后以什么方式还。

比债务置换更坏的是“债转股”。最近将要大规模推广的债转股,是把以前国企留下的烂账和债务转换成股权,不仅不用还利息,连钱都不用还了。“约炮约成老公,贷款贷成股东”,对银行来说也是够悲哀的,关键看银行成为股东之后,这些赖账企业是否会分红,银行最终如何退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最终肯定需要通过“印钞”来稀释。

比“债转股”更坏更流氓的是“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为了拉动经济,为了缓解危机,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央行直接印钞给银行、给国企、给财政部门,这就是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所谓的“用直升机撒钱”。中国离这一步并不遥远,西方的一些所谓金融权威正在鼓励中国政府这样做,北京的经济金融学专家也在做这方面的理论鼓吹,比如以前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先生,就建议中国修改《银行法》,允许央行可以为财政透支融资,可以进行财政性货币发行,借口是经济正进入紧缩阶段,有必要通过这样来“拉动有效需求”。

印钞没关系,关键是你要使用得当并产生正效益。但财政部门透支央行账户,印钞挽救垂死的国企和僵尸企业,无限制印钱给特定人群花,印钞注销此前留下的坏账,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起源,也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因为即使是撒钱,也存在一个这钱你先给谁以及谁先抢到钱的问题。

为了印钞而印钞,历史上往往是一个王国最后挣扎的稻草。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对经济结构和决策效率进行改革,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不对资本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进行梳理,整天想着用“大水灌溉”的方式来掩盖不堪,这不是长久之计!!

http://m.news.baidu.com/news?fr= ... 5274411276575928649

央行,并不是经济的唯一拯救者

古今多少事,皆付印钞中。
自从纸币发明之后,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是不会因为财政问题破产的,因为只要你掌握了印钞权,就等于可以获取无穷多的利润。按照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 傅颂的说法:印刷一张500欧元的纸币,能够获利60000%,因此他称,印钞是利润最高的生意。前提是你要掌控好钞票总量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但任何看起来完美的事情都像鸦片,抽的时候很过瘾,戒起来却很难。印钞这事,对任何政权来说都有巨大的诱惑,因为定力不够印多了而导致通货膨胀、政权崩塌的不在少数。远一点的德国魏玛时期和中国国民党时期,近一点的津巴布韦,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其实也有这样的案例,只是铁腕宰相朱镕基悬崖勒马,避免了一场大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由于财政连年赤字,这些赤字又主要靠向央行透支和借款解决,到1994年末,央行对财政部的透支和借款(长期性)余额约1800亿元,占当时央行总资产的12.2%。
央行为财政部门的透支买单,一般来说都是禁忌,而中国当时竟然使用了好几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财政支出不受约束,导致1994年中国CPI曾到达过近25%。这就是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很显然,当时的副总理兼央行行长朱镕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1995年3月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严格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这个观念当然是很先进的,在这里,甚至把货币币值的稳定放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前面和优先考虑范围,这说明在朱总理视野中,经济增长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刺激问题,还应该考虑社会稳定、贫富差距、财政收支平衡等问题。

从此之后,财政与货币双峰对峙,两水分流,财政的归财政,货币的归货币,财政可以征税、可以发债、可以赤字、可以向银行借款,但就是不能向央行直接伸手,并以保经济增长的名誉要央行印钱。这样坚持了很多年,但政府印钞和向央行要钱的冲动一直存在。
在这里,草哥不想用M0、M1、M2、M3、M4……这些金融黑话和艰涩概念来糊弄各位,但需要向大家解释清楚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印钞,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银行信贷,也不是大家误认为的货币发行。银行信贷的主体是商业银行,钱的来源必须来自于居民存款和银行自有资产,每一笔信贷背后对应的其实就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债务,所以信贷越多,债务越高,杠杆越高,这就是现在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玩不下去的原因,因为信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银行要考虑坏账问题,个人、企业和政府要考虑还债的问题。

印钞也不是正常的货币发行,尽管这两者的主体都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但草哥之所以把两者区别开来,是为了向大家解释清楚两者对经济和个人财富的不同危害及影响。其实,正常的货币发行央行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这是一个国家正常的经济活动所必须的。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并不是想印钞就印钞的。这里说的货币发行,就是央行的所谓基础货币,通常意义上,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是要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估算的,并要支付相应的对价,中国央行基础货币的对价一般包括外汇购买(即外汇占款,这是央行长期以来发基础货币的主要依据)、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储备黄金等实物资产、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这个需要有相应抵押)等。

因为基础货币的发行会带来数倍的信贷杠杆效应,所以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发行基础货币也可以叫央行“放水”或“印钞”,但要知道这是一个国家正常意义的货币发行,没什么可担心的。大家一听到央行“放水”就紧张,其实没必要,因为央行一直在“印钞”、“放水”,只是要看这个“印钞”是否合理、是否有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任总理的所谓“4万亿”,大家其实误解了,这个“4万亿”并不是央行“放水”,而是通过政府的动员号召,动用中央的财政收入、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等方式进行的投资,这种情况并没有增加基础货币,只是因为投放时机、投放对象和效益不好,最后导致产能过剩和债务积累,但这个债务是一直存在的,只会转移不会消失,所以留下很大后遗症。

草哥这里要给大家讲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印钞”,那就是没有对价、没有对应实物、财政性透支、且没有实际效应的“印钞”,即没有“锚”的印钞,为了满足少部分利益群体的需求,为了挽救一些僵尸企业和落后产业,为了稀释以前因为无效投资留下的债务积累,这样的印钞,才是大家应该非常警惕的。前述90年代初期财政性货币发行,为了注销财政透支而进行的基础货币扩张,就属于这种类型。

最近一两年,因为经济下滑,政府一直有这方面的冲动。以前的外汇占款造成的基础货币发行高企,对应的是中国出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但自从外汇占款下降之后,如何弥补这块基础货币发行的缺口,学界一直在寻找理论支持,有关部门一直在动脑筋如何转化到另一领域,扩大“再贷款”的途径就被盯上了很久。

比如央行最近推出的各种各样的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等,作为一名金融盲,你不需要了解这么多金融黑话代表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就是“再贷款”,就是央行在发基础货币,在寻找新借口和新词汇“印钞”就OK。

再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和复制推广,就被称为央行的“7万亿量化宽松”。从本质上看,这里的再贷款,确实属于基础货币发行范畴,以前央行接受的再贷款质押品多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而这次破例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当质押品,其实是为了扩大基础货币发行,把银行以前用过的抵押品再抵押一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印钞”的效果并不好,因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随着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坏账率本来就在不断增加,它们自己的钱都不敢贷出去,怎么还敢拿这些抵押品再去向央行要钱?要了钱干什么呢?总不能为了贷款而贷款啊。

这次效果不尽人意之后,所以就有了后来大规模的地方债转移和置换。但是需要明白,地方债置换也不是印钞,这次只是把地方债务延期,一是降低还贷利息,二是希望以时间换空间,但这笔债务还是存在的,在没有通过“印钞”注销之前,这钱还是需要还的,关键看能拖到什么时候,最后以什么方式还。

比债务置换更坏的是“债转股”。最近将要大规模推广的债转股,是把以前国企留下的烂账和债务转换成股权,不仅不用还利息,连钱都不用还了。“约炮约成老公,贷款贷成股东”,对银行来说也是够悲哀的,关键看银行成为股东之后,这些赖账企业是否会分红,银行最终如何退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最终肯定需要通过“印钞”来稀释。

比“债转股”更坏更流氓的是“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为了拉动经济,为了缓解危机,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央行直接印钞给银行、给国企、给财政部门,这就是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所谓的“用直升机撒钱”。中国离这一步并不遥远,西方的一些所谓金融权威正在鼓励中国政府这样做,北京的经济金融学专家也在做这方面的理论鼓吹,比如以前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先生,就建议中国修改《银行法》,允许央行可以为财政透支融资,可以进行财政性货币发行,借口是经济正进入紧缩阶段,有必要通过这样来“拉动有效需求”。

印钞没关系,关键是你要使用得当并产生正效益。但财政部门透支央行账户,印钞挽救垂死的国企和僵尸企业,无限制印钱给特定人群花,印钞注销此前留下的坏账,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起源,也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因为即使是撒钱,也存在一个这钱你先给谁以及谁先抢到钱的问题。

为了印钞而印钞,历史上往往是一个王国最后挣扎的稻草。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对经济结构和决策效率进行改革,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不对资本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进行梳理,整天想着用“大水灌溉”的方式来掩盖不堪,这不是长久之计!!

http://m.news.baidu.com/news?fr= ... 5274411276575928649
坐等专业认识解答。看起来挺可怕的。
我倒是觉得,银行持有股份后,不会轻易退出了。
缺钱了就印呗,我要是有个印钞机的话,缺钱了,当然要印点拿去买东西啊。
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对经济结构和决策效率进行改革,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不对资本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进行梳理,整天想着用“大水灌溉”的方式来掩盖不堪,这不是长久之计!!
皮吸轰 发表于 2016-4-12 23:12
我倒是觉得,银行持有股份后,不会轻易退出了。
搞好了当然好,要是搞砸了就是损害加倍,最后还是百姓承受
本届政府,本来是极力避免直接印钱的,怎奈操纵股市手段不高明,希望通过股市给企业融资的意愿落空,反而变成了投机分子敛财的机会,然后又各种加税,不说怨声载道也可以说民众有怒气,总有一天还是会开动印钞大法的。毕竟成本低。
当然还有个杀手锏,把一切问题都推给上一届。
ZZZ_78314 发表于 2016-4-12 23:52
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对经济结构和决策效率进行改革,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 ...
哇,你这基本上是利用通胀问题鼓吹做反了啊,上尉的水平啊?
债转股-----高实在是高。。
本届政府,本来是极力避免直接印钱的,怎奈操纵股市手段不高明,希望通过股市给企业融资的意愿落空,反而变 ...
推给上届不解决问题啊,追究责任不等于解决问题。
套路懂了,经济问题推给上一届,政治问题推给下一届,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其实各主要央行不都是在这么做?问题是你不稀释币值你的汇率水平就会被推高。。。
我倒是觉得,银行持有股份后,不会轻易退出了。
银行转股后,找适当的时机,再卖出变现嘛,又不搞管理,自己抱着干啥,还能指望分红?
皮吸轰 发表于 2016-4-12 23:12
我倒是觉得,银行持有股份后,不会轻易退出了。
你去问问银行,每月都有资产推荐会,你愿意接盘,银行求之不得,还不会轻易退出了
谁抚琴歌 发表于 2016-4-13 00:54
本届政府,本来是极力避免直接印钱的,怎奈操纵股市手段不高明,希望通过股市给企业融资的意愿落空,反而变 ...
早就开动很久了,不要后知后觉
至少到目前为止,小强在经济上的水平也没比星空好多少,所以吐槽容易,实干难啊。。。
银行转股后,找适当的时机,再卖出变现嘛,又不搞管理,自己抱着干啥,还能指望分红?
格局不够   其它无话   
格局不够   其它无话
买卖,是数千年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当然格局不够哈。
为了再续几年
“为了印钞而印钞,历史上往往是一个王国最后挣扎的稻草。”

拯救谁都有可能,唯独不可能是为屁民
红木家俱,房子,普耳茶,古玩,保健养生品,外国贵物件,该涨的都涨了,消化了不少票子。
唯一缺点就是对种地的人帮助不大。
大开印钞机,最起码国家可以稳定2年。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ZZZ_78314 发表于 2016-4-12 23:52
你不去正视贫富差距问题,不去破除垄断、开放市场,不对经济结构和决策效率进行改革,不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造 ...
刀砍不到刀把子。用官僚反官僚,自古就没有成功过。
除非学耄,走群众路线。只是现在“群众路线”是口水党,假把式。前途凶险啊。
至少到目前为止,小强在经济上的水平也没比星空好多少,所以吐槽容易,实干难啊。。。
有时候升级鲔鱼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如多搞两罐沙丁省事


我倒是觉得,银行持有股份后,不会轻易退出了。
问题是还不起债的企业一般都没有盈利能力,可以说是垃圾资产,银行得到股权后万一企业破产了,贷款便是血本无归,而要恢复盈利,就要不断输血,也是无底洞。而企业破产是常态,至于银行,等着哭吧。
专家可真多呀,到底听谁的
问题是还不起债的企业一般都没有盈利能力,可以说是垃圾资产,银行得到股权后万一企业破产了,贷款便是血 ...
可以重组的,债转股是好事,关键是约束地方政府别瞎插手
可以重组的,债转股是好事,关键是约束地方政府别瞎插手
也许吧,感觉国家印钱给金融业不如印钱补贴教育、医疗,虽然短期效果差但长期更利于国家发展
lynxliu2008 发表于 2016-4-13 19:10
可以重组的,债转股是好事,关键是约束地方政府别瞎插手
债转股?呵呵,变相卖国而已!

你要是把企业欠的外债都变成人家的股份才叫蠢呢,呵呵!罗/斯柴尔德在哪都这么干,实质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私人资本掌控国家
  这个帖子说法有意思
重装机师 发表于 2016-4-13 18:32
问题是还不起债的企业一般都没有盈利能力,可以说是垃圾资产,银行得到股权后万一企业破产了,贷款便是血 ...
没那么简单,很多是被三角债务拖累,等经济起来了这些企业就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