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河南三门峡地坑院尤为壮观 (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0:45

2016年3月3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三门峡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据悉,地坑院的大规模保护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有些村民已搬出了地坑院住进了新盖的地上民居。新建地坑院完成了核心游览区、生态观光区等板块的建设任务,破旧的地坑院已被修整规划,在地下串在一起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一院一景,预计2016年“五一”期间将向游人开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16/04-03/624822.shtml




2016年3月3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三门峡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着六代人。

据悉,地坑院的大规模保护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有些村民已搬出了地坑院住进了新盖的地上民居。新建地坑院完成了核心游览区、生态观光区等板块的建设任务,破旧的地坑院已被修整规划,在地下串在一起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一院一景,预计2016年“五一”期间将向游人开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http://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16/04-03/624822.shtml




大刀斩RB 发表于 2016-4-3 16:29
  地坑院保暖好,但是通风不好。居民一旦有钱,还是会设法搬家出来的。保留一些作为人文景观倒是不错。


据说城里不准挖。

据说城里不准挖。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6-4-3 16:34
  地坑院保暖好,但是通风不好。居民一旦有钱,还是会设法搬家出来的。保留一些作为人文景观倒是不错。
通风其实很好解决,有智能室内换气机 耗电也非常低
理蜚语 发表于 2016-4-3 17:57
通风其实很好解决,有智能室内换气机 耗电也非常低
  总是不如自然通风的好啊。
地下建房就是为了防风沙,因为黄河滩的风是很大的。我的理解

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陕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塬,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而黄土则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而成,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庙上地坑院景点介绍
(现代和传统 作者:涷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