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六院:响彻秦岭深处的轰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1:42:01
航天科技六院:响彻秦岭深处的轰鸣



2016-04-01
国外国防科技文献资料快报


终南山下,桃花遍地,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山野重新焕发着生机。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某试验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们。
吸引他们的不是终南山的美景,而是在这里进行试车的新一代运载火箭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
为“明星发动机”点赞
“三、二、一,点火!”随着一声令下,耀眼的火焰从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尾部喷射而出,映亮了整片山谷。冷却槽里的水接触火焰后被迅速气化,水蒸气弥漫山间。
试车过程中,六院院长谭永华向大家隆重介绍这款“明星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突破了高压补燃关键技术80余项,不仅能够实现绿色环保,还能大幅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
发动机的轰鸣掩盖不住院士们兴奋的心情。谈及观看试车的感受,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尹泽勇院士说道:“这么大推力的发动机,试验这么长时间,确实很震撼。我是搞航空发动机的,但航天的发动机技术和先进理念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希望以后能加强与六院的交流。”
广受赞誉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只是六院这些年交出的“成绩单”的代表作。“十二五”时期,六院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从57.4亿元增至144.5亿元,利润总额从5.5亿元增至10.1亿元,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发展中立下赫赫功劳。
进入“十三五”,六院朝着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目标迈进。谭永华清醒地认识到开局之年的重要性。“当前,六院进入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决战决胜阶段,将紧紧围绕‘三保三抓’核心任务,切实推动深化改革,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努力夺取‘十三五’的开门红。”
多线并举 火热开局
六院2016年工作会报告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位列第一的是“确保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型号科研生产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谭永华明确指出,保障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依然是六院当下的重点任务。
在科研一线,设计人员正全力以赴,加强对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首飞风险的分析和把控。为了配合火箭总体工作,很多技术人员经常往返于西安与天津之间。他们把对成功的守望转化成自己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
“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凝聚着研究人员20多年的心血,现在又到了‘交答卷’的时候,我们将会努力完成各项研制任务,直到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11所副所长刘站国说。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自春节过后就进入了紧张的生产节奏。当前,后续的长七、长五火箭发动机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中。但由于新一代发动机生产线尚未建成,目前生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只能占用常规发动机的生产资源。
“由于长七、长五等新研制任务的投入,车间今年的任务量增加了25%,工人每周要加班三四次。车间还采取了诸如优化生产环节、提高数控设备利用率等多项措施保生产进度。”7103厂35车间指导员周子敬说道。
任务量增加,但质量要求却不断提高。“现在,保质量的要求都落实到了十分具体的项目上面。比如发动机喷注器环的检查,以前是抽检10%,现在是100%检查。”
常规火箭发动机任务仍然占据了今年六院宇航任务量的大部分。今年中国航天将迎来“史上发射最密集年”,发动机的研制压力自不待说。“今年的任务量几乎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严格把控质量,保成功。”
11所2室主任助理程晓辉说,为了应对繁重的任务,研制团队正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量化管理办法,从而解放人力。
加快军民融合、推动民用产业发展被六院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此,11所源动力公司总经理杨国华深有感触:“现在院里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专项研发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此外还积极推动院属单位与陕西省的合作。”这些都给了源动力等民品公司极大的发展信心。
站在历史新起点,六院正在朝着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目标昂首迈进。(魏京华)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70511航天科技六院:响彻秦岭深处的轰鸣



2016-04-01
国外国防科技文献资料快报


终南山下,桃花遍地,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山野重新焕发着生机。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某试验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院士们。
吸引他们的不是终南山的美景,而是在这里进行试车的新一代运载火箭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
为“明星发动机”点赞
“三、二、一,点火!”随着一声令下,耀眼的火焰从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尾部喷射而出,映亮了整片山谷。冷却槽里的水接触火焰后被迅速气化,水蒸气弥漫山间。
试车过程中,六院院长谭永华向大家隆重介绍这款“明星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突破了高压补燃关键技术80余项,不仅能够实现绿色环保,还能大幅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
发动机的轰鸣掩盖不住院士们兴奋的心情。谈及观看试车的感受,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尹泽勇院士说道:“这么大推力的发动机,试验这么长时间,确实很震撼。我是搞航空发动机的,但航天的发动机技术和先进理念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希望以后能加强与六院的交流。”
广受赞誉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只是六院这些年交出的“成绩单”的代表作。“十二五”时期,六院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从57.4亿元增至144.5亿元,利润总额从5.5亿元增至10.1亿元,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发展中立下赫赫功劳。
进入“十三五”,六院朝着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目标迈进。谭永华清醒地认识到开局之年的重要性。“当前,六院进入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决战决胜阶段,将紧紧围绕‘三保三抓’核心任务,切实推动深化改革,推动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努力夺取‘十三五’的开门红。”
多线并举 火热开局
六院2016年工作会报告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位列第一的是“确保以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型号科研生产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谭永华明确指出,保障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依然是六院当下的重点任务。
在科研一线,设计人员正全力以赴,加强对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首飞风险的分析和把控。为了配合火箭总体工作,很多技术人员经常往返于西安与天津之间。他们把对成功的守望转化成自己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
“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凝聚着研究人员20多年的心血,现在又到了‘交答卷’的时候,我们将会努力完成各项研制任务,直到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11所副所长刘站国说。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自春节过后就进入了紧张的生产节奏。当前,后续的长七、长五火箭发动机在紧锣密鼓地生产中。但由于新一代发动机生产线尚未建成,目前生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只能占用常规发动机的生产资源。
“由于长七、长五等新研制任务的投入,车间今年的任务量增加了25%,工人每周要加班三四次。车间还采取了诸如优化生产环节、提高数控设备利用率等多项措施保生产进度。”7103厂35车间指导员周子敬说道。
任务量增加,但质量要求却不断提高。“现在,保质量的要求都落实到了十分具体的项目上面。比如发动机喷注器环的检查,以前是抽检10%,现在是100%检查。”
常规火箭发动机任务仍然占据了今年六院宇航任务量的大部分。今年中国航天将迎来“史上发射最密集年”,发动机的研制压力自不待说。“今年的任务量几乎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严格把控质量,保成功。”
11所2室主任助理程晓辉说,为了应对繁重的任务,研制团队正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量化管理办法,从而解放人力。
加快军民融合、推动民用产业发展被六院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此,11所源动力公司总经理杨国华深有感触:“现在院里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专项研发经费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此外还积极推动院属单位与陕西省的合作。”这些都给了源动力等民品公司极大的发展信心。
站在历史新起点,六院正在朝着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的目标昂首迈进。(魏京华)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70511
管八股。。。。
看着费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