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再见老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11 11:26:06
空军不是不想有新东西
可是发动机\电子设备呢????
J-9/13,Q-6,远轰\大运,不是没有技术基础而无法按标准完成的吗?
面对遥遥无期的新机,是冒进还是立足现有,放在谁身上都是生死问题.
在加上对空军有干系的林彪一出问题,哎
苦命的新机种.........
新的军事学说是建立在新的武器装备上的.
新的武器装备又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
我们现在今时的开发能力比苏联时代强吗?
作者有点责全求备了
64年后台海平静了,但北方的压力却是空前的,要四处出击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新的武器系统装备空军的情况下,我最想看到的是老空军剽捍的战斗精神和快速部署能力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空军不是不想有新东西
可是发动机\电子设备呢????
J-9/13,Q-6,远轰\大运,不是没有技术基础而无法按标准完成的吗?
面对遥遥无期的新机,是冒进还是立足现有,放在谁身上都是生死问题.
在加上对空军有干系的林彪一出问题,哎
苦命的新机种.........
新的军事学说是建立在新的武器装备上的.
新的武器装备又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
我们现在今时的开发能力比苏联时代强吗?
作者有点责全求备了
64年后台海平静了,但北方的压力却是空前的,要四处出击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新的武器系统装备空军的情况下,我最想看到的是老空军剽捍的战斗精神和快速部署能力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自己顶...........
支持一下
错得太多,包括方方写的那篇文章,典型的诡辩文,完全不顾事实。
明显是为空军扩张的造势文章,你以为作者真糊涂啊[em05][em05]
没有看清楚原文吧。原文并非批评空军飞机旧。文章的本意,是J6作为过渡机种,本身潜力和能力都很有限,但在当时的思想下就倾注了过多的精力进行改进和生产。
J6、J7都是购买整套图纸转让生产的。J6在经过几次冒进的改进不成功后才提出老老实实完全按图纸仿制的指标。这个跟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关系不大。
并且,我们60年代就得到了米格21的转让,同样是购买图纸仿制,但作为应急过渡产品的J6却一直改进生产到1986年,总量达4000多架,这不能不说是跟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关吧。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空军只注重防御,而歼6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如果1970-1985年间,少造1000架J-6,应该可以为其他军机的研制项目空出不少经费。
[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5-10-29 17:13:00的发言:[/B][BR]如果1970-1985年间,少造1000架J-6,应该可以为其他军机的研制项目空出不少经费。

问题是没有那1000架J-6怎么撑得起国土防空。
J-6是短腿的前线战斗机。要它搞国土防空必须大量部署。
对于国展的J-6专辑,是实实在在的寒心鸟.
[B]以下是引用[I]hungry[/I]在2005-10-29 9:10:00的发言:[/B][BR]没有看清楚原文吧。原文并非批评空军飞机旧。文章的本意,是J6作为过渡机种,本身潜力和能力都很有限,但在当时的思想下就倾注了过多的精力进行改进和生产。
J6、J7都是购买整套图纸转让生产的。J6在经过几次冒进的改进不成功后才提出老老实实完全按图纸仿制的指标。这个跟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关系不大。
并且,我们60年代就得到了米格21的转让,同样是购买图纸仿制,但作为应急过渡产品的J6却一直改进生产到1986年,总量达4000多架,这不能不说是跟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关吧。


米格21的资料没有到全,和米格19不一样
米格21的仿制难度远远大于19,这是事实。
[B]以下是引用[I]hungry[/I]在2005-10-29 9:10:00的发言:[/B][BR]没有看清楚原文吧。原文并非批评空军飞机旧。文章的本意,是J6作为过渡机种,本身潜力和能力都很有限,但在当时的思想下就倾注了过多的精力进行改进和生产。
J6、J7都是购买整套图纸转让生产的。J6在经过几次冒进的改进不成功后才提出老老实实完全按图纸仿制的指标。这个跟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关系不大。
并且,我们60年代就得到了米格21的转让,同样是购买图纸仿制,但作为应急过渡产品的J6却一直改进生产到1986年,总量达4000多架,这不能不说是跟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关吧。
[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5-10-29 0:17:00的发言:[/B][BR]错得太多,包括方方写的那篇文章,典型的诡辩文,完全不顾事实。

如拙作有谬误之处,尚望不吝指教!谢谢!
哈哈,方胖子被打倒了 ……

关于歼-7的引进工作,引一段我小站上的文字:

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我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1961年3月30日,以刘亚楼为团长,徐昌裕、丁仲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经与苏联政府谈判,签订转让米格-21及其发动机和卡-13(K-13,北约代号AA-2“环礁”,仿制中国转交的美蒋AIM-2B“响尾蛇”导弹而成)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有关协议。1962年5月18日,航空研究院与航空工业局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

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因此我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这一过程是痛苦而卓有成效的。之前国内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但因好高骛远,很快被迫放弃,科研力量的思想变得更脚踏实地。1961年国内开始对米格-21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赋予这一新歼击代号“62式”。次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做了部署。其深远意义在于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自已积累了经验。
……J-7到70年代末期才真搞明白,这段期间不J-6难道J-5?
……而且80年代主要生产的也是JJ-6。
呵呵!空军连歼7都没吃透就去搞歼8,歼9,歼12等等一大堆项目,乱铺摊子,分散资源,所以才会让歼7花了20才搞定,如果空军集中力量搞歼7的话,也用不着生产那么多歼6。
还有文章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批判小六本身,而是批判空军的战略思想错误,不过作者只批判了空军缺乏进取精神,却没有批判当时空军在项目发展上同时存在的冒进倾向。
作者没有同时抓住这两点批判,所以被一些人钻了空子。
千怨万怨怨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