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3000亿!紫光要建芯片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1:48
继7亿美金收购展讯,9亿美金收购锐迪科,25亿美金收购新华三,38亿美金控股西数,再砸5亿人民币“娶”西数,紫光疯狂的步伐还远未停止。近日,紫光投资3000亿元打造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媲美Intel。不得不说,紫光这对台的半导体封杀更前进了一步。
此前,我们曾对此分析过:对台半导体封杀,紫光的强硬底气从哪里来?很详细地解剖了紫光集团对台封杀的前因后果。
11月16日,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这是10月末紫光向政府提出向台湾施压放开芯片产业,并大力度扶持本土重点企业的建议后,又一大动作。自紫光收购展讯、锐迪科以来,紫光的大手笔收购被一些媒体,特别是台湾媒体解读了构建红色产业链,挤压大陆外集成电路产业生存空间。
那么紫光的一连串收购,是否是在下一盘大棋呢?让我们一起仔细盘点一下紫光自2013年底以来的历次收购,看看紫光是否在构建中国大陆的红色产业链。
收购展讯、锐迪科
2013年底,紫光先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将中国大陆前三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整合到一起。2014年,紫光将将展讯、锐迪科20%股份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Intel。通过收购展讯、锐迪科,紫光从一个并不设计IC设计的公司一脚踏入IC设计的门槛,并以此为契机,在缺乏技术底蕴和技术成果的情况下,1200亿的基金集成电路大基金,紫光独得100亿,并获国开行200亿元贷款。
紫光不仅通过收购展讯、锐迪科不仅在商业上大赚一笔,还以此获得了集成电路大基金的青睐和国开行的200亿贷款,更拉到了芯片巨头Intel这个强援,甚至还传出过Intel愿意为展讯代工4G手机芯片的传闻。可以说,收购展讯、锐迪科是紫光的生花之笔。
收购华三
华为曾经想进入美国市场,但却被美国政府拒之门外。于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办法,与在北美市场被思科打压的3COM公司合资成立华三公司,在美国销售华为的产品,一举扭转3COM在北美市场的颓势。
但好景不长,华为这种穿马甲的做法再度被美国政府禁止。于是华为只能含恨退出美国市场。
但问题来了,华三公司其实本质上是华为在北美的马甲,华为和华三公司的很多业务是重合的,在退出美国市场后,华三这个马甲就意义不大了,华为在申请提升在华三公司的股权比例被美国政府禁止后,加上有段时间华为资金链比较紧张,遂将华三公司的股份全部出售。
华三公司三易其主,在2010年又被惠普收入帐下。
华三公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业务公司,在国内网络设备市场也是独占鳌头。但棱镜事件后,思科、华三等公司在华业绩大受影响,其竞争对手,如华为、锐捷网络等公司业绩却节节攀升——
2014年,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增长超过40%;锐捷网络收入增长超过20%。在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华三公司要想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卖身”中国公司是其最好的选择。于是紫光收购华三就水到渠成了。
2015年,紫光以25亿美元收购华三公司51%的股权,获得华三公司的控股权,在解决了华三完成外资企业向内资控股企业身份转变之后,国内市场对华三公司将是一片坦途。
出售华三51%股份,对惠普而言,虽然短期内会失去部分利益,但长远看能长期从中国市场攫取利润;收购华三51%股份,对紫光来说不仅收获一只会生金蛋的鸡,更使其拥有了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相关技术。
收购西部数据、闪迪和力成科技   
2015年10月,紫光豪掷38亿美元收购西部数据15%股权,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并拥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在试图收购镁光的企图被美国政府禁止后,进而由西部数据出面,绕过美国政府的管制,拟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
西数在机械硬盘领域实力可以抗衡希捷,但在新兴的SSD固态硬盘领域比较薄弱,闪迪则是全球第三大闪存生产商,27年来在固态硬盘、存储卡、U盘等领域经验极为丰富,正好弥补西数的短板,想必允许中国企业收购西数15%的股份也是美国能接受的极限了。
紫光收购西数和闪迪的目的是为了进军存储芯片市场。
虽然国内长城曾经做过硬盘,西安华芯和武汉新芯也在做存储,但中国硬盘市场基本被西部数据和希捷垄断,NAND Flash市场也被三星与东芝联合的ToggleDDR阵营和英特尔与镁光为首的ONFI阵营把持,国产化比例小,国内消耗的80%的存储芯片都需要进口,2000多亿人民币的储存芯片市场基本比外资瓜分。紫光收购西部数据15%对股份,进一步由西数出面收购闪迪,显然是瞄准储存芯片市场。企图以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提升自己在该存储芯片市场的市场份额。
10月30日,紫光集团与台湾力成科技签署策略联盟契约及认股协议书,紫光集团拟向力成科技斥资6亿美元,获得力成科技约25%的股份。该私募案若于2016年获得主管机关核准,紫光集团将成为力成第一大法人股东。
紫光收购力成科技,意欲何为?
力成科技是台湾资深封测企业,尤其是储存芯片封测方面在台湾处于龙头老大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存储器封测厂。紫光此举,显然是为了打通产业链,完成从储存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红色产业链构建。
那么紫光收购西部数据、闪迪、力成科技真能将被外资企业垄断的市场抢回来?
其实未必,因为紫光虽然成为了西部数据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只拥有15%的股份和1个董事会席位,远远达不到控股。因此,很可能无法将闪迪和西部数据的技术、人才、工厂全部转移到大陆,使对西部数据和闪迪的收购成为一笔海外投资,无法实现引进国外技术,提升本土技术水平的初衷。
至于紫光是否真能将技术转移到大陆,这就要看紫光手段如何了,如果有沈霍伊的功力,没准真能......
同方国芯定向增资
相对于对西部数据、闪迪的收购,紫光的另一个举措反倒对提升本土技术,扶持中国大陆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同方国芯800亿元的定增方案一经推出,其股价狂飙直上,浮盈高达1000亿,紫光和健坤都成为最大受益者。
同方国芯公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800亿资金中600亿元用于存储芯片工厂;
37.9亿元用于收购台湾力成25%股权;162亿元用于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收购。
根据同方国芯测算,预计项目投产一年后可完全达产,即至项目建设后第四年生产负荷可达100%。预计年均利润总额为87.19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65%,税后投资回收期6.28年(含建设期2年)。
那么,同方国芯真能重复京东方在面板业之壮举吗?
在电子消费品领域,NAND Flash主要用于固态硬盘和手机ROM,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风靡,NAND Flash的市场热度也与日俱增。虽然NAND Flash也逐步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固态硬盘市场却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如果各大厂商进一步扩大产能,那么固态硬盘的价格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当一线厂商的256G固态硬盘卖到300—400元左右之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就有可能放弃机械硬盘而选择固态硬盘,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想必正是看到固态硬盘市场潜在的商机,虽然NAND Flash有饱和的迹象,但东芝与闪迪合资建立的Fab 5工厂,以及镁光新加坡的Fab 7工厂等,皆将各自的NAND Flash产能提升至1.5—2倍的水准。
如果紫光能将闪迪的NAND Flash 相关专利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转移到同方国芯,或是同方国芯获得技术授权,以紫光土豪的砸钱作风和深厚的背景,加上不惜血本从全球招揽人才——台湾存储教父高启全加盟紫光。在存储芯片领域很有可能复制京东方在面板业的逆袭,毕竟当年三星的储存芯片也是靠钱砸出来的。
与联发科、台积电对话
11月末,紫光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若台湾法令愿意开放,我愿意马上和联发科董座蔡明介见面,促成紫光旗下展讯、锐迪科与联发科合并,携手超越高通。”
11月2日,联发科回应紫光的提议,并表示,“只要政策许可,联发科愿意采开放的态度,携手两岸,共同提升华人企业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及竞争力。”在联发科回应紫光后,带动股价高开高走,盘中一度达270.5元,大涨16元,涨幅达6.28%。
联发科为何一改台湾企业对大陆的冷艳高贵,选择了低姿态的合作呢?
钱!钱!钱!
一方面紫光控股的展讯以超低价格侵蚀原本被联发科占据的3G手机芯片市场,将以低价著称的联发科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市场份额的流失导致联发科股价惨遭腰斩,损失高达2000多亿新台币。
另一方面联发科非常依赖大陆市场,在对知识产权保护较为严格的市场往往受困于专利问题——小米在印度卖手机,使用联发科SOC立马被爱立信起诉。
因此,为了钱,即是台湾当局命令禁止也挡不住联发科和紫光暗通曲款。
据台湾《经济日报》11月9日消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表示,“对大陆紫光集团有意入股台积电持开放态度。”同时,张忠谋还表示,若要取得台积电的控制权,持股必须超过25%,那么就必须花费近300亿美元,相当新台币1兆元,张忠谋认为这个价格很少人能买得起。
对于寻常企业而言,300亿美元着实是个大数目,但对背景深厚的紫光来说,拿出300亿美元并非没有可能性。
如果台湾当局放开对陆资的限制,紫光入股联发科和台积电,那么在集成电路产业,紫光将一举打通IC设计、芯片代工和封测测试整个产业链,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5年投资3000亿
11月16日,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芯片制造如果指的是晶圆代工的话,排行榜1至5名分别为台积电、台联电、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紫光若要想在5年内投资3000亿超越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显然有点不切合实际。
结合紫光之前的历次收购和同方国芯定向增资,赵伟国讲话中所谓的“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很有可能是——
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将储存芯片业务做到全球第三。
白璧微瑕
紫光的这些收购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钱没少花,但真正能控股的没几个,真正能够合法合理的将技术、人才和研究中心或工厂转移到大陆的寥寥无几。
而且收购或拟收购的企业中不少还和大陆现有的企业存在竞争关系。比如说闪迪和武汉新芯、西安华芯部分业务重合,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重合,华三和华为、锐捷网络竞争......
一旦只拥有少得可怜的红色血统的闪迪将“血统纯正”的武汉新芯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如果紫光通过自身的后台背景和资金输血维护华三的市场份额避免被华为和锐捷网络蚕食......这将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剧。
紫光的的做法无法向某些公司那样建成苗正根红的产业链,在扶持本土产业,提升本土技术方面也乏善可陈——紫光的收购更像是在消耗国家过多的美元储备,将绿纸变现为优质资产,降低美元有可能的QE对国家外汇储备所造成的损失,而不像是在扶持发展大陆产业。

(某苗正根红的产业联盟)
虽然紫光的做法也饱受质疑,但却能建成一条与外资分享利益的“混血”产业链,在当下这也是折中之选。
高性价比的收购
相对于紫光的这些收购,收购图芯科技和OV的性价比就高得多。
在GPU和CMOS传感器领域大陆厂商缺乏技术积累——
兆芯的GPU是从S3买的技术,景嘉微的GPU偏重于军用,图芯科技刚好能为民用GPU注入新鲜血液;
在CMOS传感器领域,虽然长春光机所在用于航天、航空的CMOS传感器方面技术顶尖,但在民用手机摄像头用的CMOS传感器方面缺乏涉猎,而武汉新芯的产品只能被用在低端产品上。
因此,收购图芯科技和OV并不会与国内企业发生冲突,而且OV的业务将与武汉新芯的CMOS传感器业务进行整合,图芯科技将和芯原微电子整合,将技术、人才逐步转移到大陆后,就能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实现从人才到技术的本土化,推动中国大陆在GPU和CMOS传感器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
结语
紫光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之时,也积极推动清华系内部的资源整合——以清华控股旗下的同方国芯主体通过收购国微电子,进军FPGA芯片;通过参与收购西安华芯半导体,进军存储芯片。
什么是FPGA呢?
FPGA是在PAL、GAL、CPLD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主要用于通信市场和工业市场。国内做FPGA芯片的企业,诸如国微电子和美国FPGA芯片阿尔特拉的差距比龙芯和Intel的差距还要大。
目前国内十余家FPGA厂家大多处于低端市场。
紫光如果能够整合西数、闪迪、华三、展讯、锐迪科、力成、同方国芯、西安华芯等公司,那么紫光将构建一个涵盖CPU、FPGA、存储、网络设备、服务器等业务的半导体帝国。虽然“混血”产业链不得不与外资分享利益,但足以成为“中国版三星”。http://news.mydrivers.com/1/457/457426.htm
继7亿美金收购展讯,9亿美金收购锐迪科,25亿美金收购新华三,38亿美金控股西数,再砸5亿人民币“娶”西数,紫光疯狂的步伐还远未停止。近日,紫光投资3000亿元打造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媲美Intel。不得不说,紫光这对台的半导体封杀更前进了一步。
此前,我们曾对此分析过:对台半导体封杀,紫光的强硬底气从哪里来?很详细地解剖了紫光集团对台封杀的前因后果。
11月16日,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这是10月末紫光向政府提出向台湾施压放开芯片产业,并大力度扶持本土重点企业的建议后,又一大动作。自紫光收购展讯、锐迪科以来,紫光的大手笔收购被一些媒体,特别是台湾媒体解读了构建红色产业链,挤压大陆外集成电路产业生存空间。
那么紫光的一连串收购,是否是在下一盘大棋呢?让我们一起仔细盘点一下紫光自2013年底以来的历次收购,看看紫光是否在构建中国大陆的红色产业链。
收购展讯、锐迪科
2013年底,紫光先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将中国大陆前三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整合到一起。2014年,紫光将将展讯、锐迪科20%股份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Intel。通过收购展讯、锐迪科,紫光从一个并不设计IC设计的公司一脚踏入IC设计的门槛,并以此为契机,在缺乏技术底蕴和技术成果的情况下,1200亿的基金集成电路大基金,紫光独得100亿,并获国开行200亿元贷款。
紫光不仅通过收购展讯、锐迪科不仅在商业上大赚一笔,还以此获得了集成电路大基金的青睐和国开行的200亿贷款,更拉到了芯片巨头Intel这个强援,甚至还传出过Intel愿意为展讯代工4G手机芯片的传闻。可以说,收购展讯、锐迪科是紫光的生花之笔。
收购华三
华为曾经想进入美国市场,但却被美国政府拒之门外。于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办法,与在北美市场被思科打压的3COM公司合资成立华三公司,在美国销售华为的产品,一举扭转3COM在北美市场的颓势。
但好景不长,华为这种穿马甲的做法再度被美国政府禁止。于是华为只能含恨退出美国市场。
但问题来了,华三公司其实本质上是华为在北美的马甲,华为和华三公司的很多业务是重合的,在退出美国市场后,华三这个马甲就意义不大了,华为在申请提升在华三公司的股权比例被美国政府禁止后,加上有段时间华为资金链比较紧张,遂将华三公司的股份全部出售。
华三公司三易其主,在2010年又被惠普收入帐下。
华三公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业务公司,在国内网络设备市场也是独占鳌头。但棱镜事件后,思科、华三等公司在华业绩大受影响,其竞争对手,如华为、锐捷网络等公司业绩却节节攀升——
2014年,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收入达到130亿元,增长超过40%;锐捷网络收入增长超过20%。在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的背景下,华三公司要想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卖身”中国公司是其最好的选择。于是紫光收购华三就水到渠成了。
2015年,紫光以25亿美元收购华三公司51%的股权,获得华三公司的控股权,在解决了华三完成外资企业向内资控股企业身份转变之后,国内市场对华三公司将是一片坦途。
出售华三51%股份,对惠普而言,虽然短期内会失去部分利益,但长远看能长期从中国市场攫取利润;收购华三51%股份,对紫光来说不仅收获一只会生金蛋的鸡,更使其拥有了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相关技术。
收购西部数据、闪迪和力成科技   
2015年10月,紫光豪掷38亿美元收购西部数据15%股权,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并拥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在试图收购镁光的企图被美国政府禁止后,进而由西部数据出面,绕过美国政府的管制,拟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
西数在机械硬盘领域实力可以抗衡希捷,但在新兴的SSD固态硬盘领域比较薄弱,闪迪则是全球第三大闪存生产商,27年来在固态硬盘、存储卡、U盘等领域经验极为丰富,正好弥补西数的短板,想必允许中国企业收购西数15%的股份也是美国能接受的极限了。
紫光收购西数和闪迪的目的是为了进军存储芯片市场。
虽然国内长城曾经做过硬盘,西安华芯和武汉新芯也在做存储,但中国硬盘市场基本被西部数据和希捷垄断,NAND Flash市场也被三星与东芝联合的ToggleDDR阵营和英特尔与镁光为首的ONFI阵营把持,国产化比例小,国内消耗的80%的存储芯片都需要进口,2000多亿人民币的储存芯片市场基本比外资瓜分。紫光收购西部数据15%对股份,进一步由西数出面收购闪迪,显然是瞄准储存芯片市场。企图以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提升自己在该存储芯片市场的市场份额。
10月30日,紫光集团与台湾力成科技签署策略联盟契约及认股协议书,紫光集团拟向力成科技斥资6亿美元,获得力成科技约25%的股份。该私募案若于2016年获得主管机关核准,紫光集团将成为力成第一大法人股东。
紫光收购力成科技,意欲何为?
力成科技是台湾资深封测企业,尤其是储存芯片封测方面在台湾处于龙头老大地位,也是全球最大的存储器封测厂。紫光此举,显然是为了打通产业链,完成从储存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的红色产业链构建。
那么紫光收购西部数据、闪迪、力成科技真能将被外资企业垄断的市场抢回来?
其实未必,因为紫光虽然成为了西部数据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只拥有15%的股份和1个董事会席位,远远达不到控股。因此,很可能无法将闪迪和西部数据的技术、人才、工厂全部转移到大陆,使对西部数据和闪迪的收购成为一笔海外投资,无法实现引进国外技术,提升本土技术水平的初衷。
至于紫光是否真能将技术转移到大陆,这就要看紫光手段如何了,如果有沈霍伊的功力,没准真能......
同方国芯定向增资
相对于对西部数据、闪迪的收购,紫光的另一个举措反倒对提升本土技术,扶持中国大陆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同方国芯800亿元的定增方案一经推出,其股价狂飙直上,浮盈高达1000亿,紫光和健坤都成为最大受益者。
同方国芯公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800亿资金中600亿元用于存储芯片工厂;
37.9亿元用于收购台湾力成25%股权;162亿元用于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收购。
根据同方国芯测算,预计项目投产一年后可完全达产,即至项目建设后第四年生产负荷可达100%。预计年均利润总额为87.19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65%,税后投资回收期6.28年(含建设期2年)。
那么,同方国芯真能重复京东方在面板业之壮举吗?
在电子消费品领域,NAND Flash主要用于固态硬盘和手机ROM,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风靡,NAND Flash的市场热度也与日俱增。虽然NAND Flash也逐步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固态硬盘市场却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如果各大厂商进一步扩大产能,那么固态硬盘的价格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当一线厂商的256G固态硬盘卖到300—400元左右之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就有可能放弃机械硬盘而选择固态硬盘,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想必正是看到固态硬盘市场潜在的商机,虽然NAND Flash有饱和的迹象,但东芝与闪迪合资建立的Fab 5工厂,以及镁光新加坡的Fab 7工厂等,皆将各自的NAND Flash产能提升至1.5—2倍的水准。
如果紫光能将闪迪的NAND Flash 相关专利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转移到同方国芯,或是同方国芯获得技术授权,以紫光土豪的砸钱作风和深厚的背景,加上不惜血本从全球招揽人才——台湾存储教父高启全加盟紫光。在存储芯片领域很有可能复制京东方在面板业的逆袭,毕竟当年三星的储存芯片也是靠钱砸出来的。
与联发科、台积电对话
11月末,紫光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若台湾法令愿意开放,我愿意马上和联发科董座蔡明介见面,促成紫光旗下展讯、锐迪科与联发科合并,携手超越高通。”
11月2日,联发科回应紫光的提议,并表示,“只要政策许可,联发科愿意采开放的态度,携手两岸,共同提升华人企业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及竞争力。”在联发科回应紫光后,带动股价高开高走,盘中一度达270.5元,大涨16元,涨幅达6.28%。
联发科为何一改台湾企业对大陆的冷艳高贵,选择了低姿态的合作呢?
钱!钱!钱!
一方面紫光控股的展讯以超低价格侵蚀原本被联发科占据的3G手机芯片市场,将以低价著称的联发科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市场份额的流失导致联发科股价惨遭腰斩,损失高达2000多亿新台币。
另一方面联发科非常依赖大陆市场,在对知识产权保护较为严格的市场往往受困于专利问题——小米在印度卖手机,使用联发科SOC立马被爱立信起诉。
因此,为了钱,即是台湾当局命令禁止也挡不住联发科和紫光暗通曲款。
据台湾《经济日报》11月9日消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表示,“对大陆紫光集团有意入股台积电持开放态度。”同时,张忠谋还表示,若要取得台积电的控制权,持股必须超过25%,那么就必须花费近300亿美元,相当新台币1兆元,张忠谋认为这个价格很少人能买得起。
对于寻常企业而言,300亿美元着实是个大数目,但对背景深厚的紫光来说,拿出300亿美元并非没有可能性。
如果台湾当局放开对陆资的限制,紫光入股联发科和台积电,那么在集成电路产业,紫光将一举打通IC设计、芯片代工和封测测试整个产业链,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5年投资3000亿
11月16日,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芯片制造如果指的是晶圆代工的话,排行榜1至5名分别为台积电、台联电、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紫光若要想在5年内投资3000亿超越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显然有点不切合实际。
结合紫光之前的历次收购和同方国芯定向增资,赵伟国讲话中所谓的“打造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商”很有可能是——
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将储存芯片业务做到全球第三。
白璧微瑕
紫光的这些收购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钱没少花,但真正能控股的没几个,真正能够合法合理的将技术、人才和研究中心或工厂转移到大陆的寥寥无几。
而且收购或拟收购的企业中不少还和大陆现有的企业存在竞争关系。比如说闪迪和武汉新芯、西安华芯部分业务重合,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重合,华三和华为、锐捷网络竞争......
一旦只拥有少得可怜的红色血统的闪迪将“血统纯正”的武汉新芯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如果紫光通过自身的后台背景和资金输血维护华三的市场份额避免被华为和锐捷网络蚕食......这将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剧。
紫光的的做法无法向某些公司那样建成苗正根红的产业链,在扶持本土产业,提升本土技术方面也乏善可陈——紫光的收购更像是在消耗国家过多的美元储备,将绿纸变现为优质资产,降低美元有可能的QE对国家外汇储备所造成的损失,而不像是在扶持发展大陆产业。

(某苗正根红的产业联盟)虽然紫光的做法也饱受质疑,但却能建成一条与外资分享利益的“混血”产业链,在当下这也是折中之选。
高性价比的收购
相对于紫光的这些收购,收购图芯科技和OV的性价比就高得多。
在GPU和CMOS传感器领域大陆厂商缺乏技术积累——
兆芯的GPU是从S3买的技术,景嘉微的GPU偏重于军用,图芯科技刚好能为民用GPU注入新鲜血液;
在CMOS传感器领域,虽然长春光机所在用于航天、航空的CMOS传感器方面技术顶尖,但在民用手机摄像头用的CMOS传感器方面缺乏涉猎,而武汉新芯的产品只能被用在低端产品上。
因此,收购图芯科技和OV并不会与国内企业发生冲突,而且OV的业务将与武汉新芯的CMOS传感器业务进行整合,图芯科技将和芯原微电子整合,将技术、人才逐步转移到大陆后,就能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实现从人才到技术的本土化,推动中国大陆在GPU和CMOS传感器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
结语
紫光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之时,也积极推动清华系内部的资源整合——以清华控股旗下的同方国芯主体通过收购国微电子,进军FPGA芯片;通过参与收购西安华芯半导体,进军存储芯片。
什么是FPGA呢?
FPGA是在PAL、GAL、CPLD等可编程器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主要用于通信市场和工业市场。国内做FPGA芯片的企业,诸如国微电子和美国FPGA芯片阿尔特拉的差距比龙芯和Intel的差距还要大。
目前国内十余家FPGA厂家大多处于低端市场。
紫光如果能够整合西数、闪迪、华三、展讯、锐迪科、力成、同方国芯、西安华芯等公司,那么紫光将构建一个涵盖CPU、FPGA、存储、网络设备、服务器等业务的半导体帝国。虽然“混血”产业链不得不与外资分享利益,但足以成为“中国版三星”。http://news.mydrivers.com/1/457/457426.htm
很好
国营民营一起上, 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一定可以搞出点名堂来
国家命脉   国家支持   养大了  绝对是一个好宝宝
这要是把半导体芯片和精密存储的短板能补上,3000亿不多,值
月底可能还有动作,拭目以待吧
不懂紫光资本从哪里来的,有这么多资本烧吗
看起来就是资本运作,跟炒股一个玩法,国内这么多大手笔的收购,也没见什么实质的产品出来
中线小兵 发表于 2015-11-19 21:08
不懂紫光资本从哪里来的,有这么多资本烧吗
国家队啊 清华大学控股51%
龙芯笑而不语
给力。这就业机会多,这国家安全更靠谱。希望把资本用在正地方,防止腐败。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紫光的股价和走势哪里敢买。
中线小兵 发表于 2015-11-19 21:08
不懂紫光资本从哪里来的,有这么多资本烧吗
800亿定增啊,现在浮盈1000亿 ,展讯一转手就300亿到手 还有国家大基金。
  突击花钱是难免的。这关节上的投资和当年日本老购买美国人的那个什么大厦广场协议的味道很浓,尤其是弯弯,那液晶面板的经历余温还在。憧憬很美好,现实阻力依然在眼前。其实我们能够利用的最大武器就是市场,就不刺激经济,大家一起死好了。一条芯片线投资上万亿,三个月没单全都跳大西洋。我没高级生产线,但是老土的产品线慢慢积累我耗的起。拿生产线来合作,否则让网吧全关闭,政府企业节点部门设备全部安全核查。
blackhawk0000 发表于 2015-11-19 21:12
看起来就是资本运作,跟炒股一个玩法,国内这么多大手笔的收购,也没见什么实质的产品出来
总比完全看外资吃肉喝酒好吧
我对紫光的印象还停留在紫光输入法
你们别忘记了,国家基金和湖北省,武汉市,准备投资1500亿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做存储芯片,可以说,国家在集成电路上是动真格了。
龙芯笑而不语
龙芯有啥话说?
全是负债啊,有点危险
紫光这么有钱啊
股价太高,不敢买
玩资本的,赚的就是个块钱,靠紫光之类的纨绔企业能撑起中国高科技???

就是个套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的炒作。
大小家电 手机  现在是搞电脑 后面会是什么 汽车?
国企还是算了吧,不巨亏就好了
冷思 发表于 2015-11-19 20:56
很好
国营民营一起上, 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一定可以搞出点名堂来
3000亿,紫光这么有钱?啥背景
钱花了不少,可还是没买到真正的技术,闹得挺欢,实际上还是资本运作那一套,股票市场上早晚是个坑钱的货,要指望这帮人中国半导体产业算是彻底废了!
看来紫光在下很大的一盘棋
通篇讲的是收购这个收购那个的股权,然后认为收购了股权就等同于收购了技术?!
楼主不知道外国企业的股权和技术专利是分开的吗?你可以有股权甚至控股权,但是技术和专利并不是一起收购过去的。
联想收购IBM,摩托罗拉,现在全烂在手上,联想快玩完了。
下一个是谁?
有多少核心技术变成自己的了?
紫光有没有ARM CPU芯片,很想试试
继续努力,支持你
火山热海 发表于 2015-11-19 21:55
玩资本的,赚的就是个块钱,靠紫光之类的纨绔企业能撑起中国高科技???

就是个套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的 ...
同意你的观点
这个公司贱卖资产还差不多会干。
bkc们别闹,此帖留名,过几年再来看事态的发展
控股与入股,最多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已,还谈不上收购
冷思 发表于 2015-11-19 20:56
很好
国营民营一起上, 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一定可以搞出点名堂来
就快成买办了好个屁啊,华芯要是被这怂玩意挤垮了,国产存储就彻底没希望了
虽然不一定成功,但这些过程,本身就非常好

RedskyDeng 发表于 2015-11-19 22:09
紫光有没有ARM CPU芯片,很想试试


金立、酷派、海信有不少款用的展讯的方案。红米2A是联芯的方案,我记错了
RedskyDeng 发表于 2015-11-19 22:09
紫光有没有ARM CPU芯片,很想试试


金立、酷派、海信有不少款用的展讯的方案。红米2A是联芯的方案,我记错了
这摊子有点太,又是芯片、又是存储,还有网络设备,消化不良就不好了。
一是市场,二是钱,三是人。

zlpjd 发表于 2015-11-19 22:24
控股与入股,最多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已,还谈不上收购


有些企业一开始就完全收购是不现实的,西方政治上阻力也大。先控股,有机会时,才能抓住机会。先进了后,再慢慢收购剩下股份的话压力就小得多。而且以后这些企业要是破产,也有更优的处理权,更能实现真正接收。有些没有先行布局的企业,就算国际上有优质资产出售,也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就算别人破产被并也是要挑人的,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才能得到机会,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可以买的。
zlpjd 发表于 2015-11-19 22:24
控股与入股,最多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已,还谈不上收购


有些企业一开始就完全收购是不现实的,西方政治上阻力也大。先控股,有机会时,才能抓住机会。先进了后,再慢慢收购剩下股份的话压力就小得多。而且以后这些企业要是破产,也有更优的处理权,更能实现真正接收。有些没有先行布局的企业,就算国际上有优质资产出售,也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就算别人破产被并也是要挑人的,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才能得到机会,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可以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