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德国兴起的理由和失败的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14:29
1.定义:19世纪末社会思潮的异形体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2.崛起:一战后西方普遍的经济社会危机
一次大战不但制造了上千万的牺牲者,也制造了同样众多的退伍老兵和工业生产者。在战争结束后,《凡尔赛和约》带来的是“迦太基式的和平”,英法帝国主义者放弃了古典的义务感,而顺应了被总动员唤醒的选民的需要,完成了一次疯狂的政治转折。一战的总动员体制唤醒了人类内在的义务感,凝聚力和战壕里的战友情谊,也唤醒了后方民众与前线之间的情感联系。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就不能再被政府关进去。无论你是平民,还是容克贵族,或者是英国庄园里的贵族老爷,大家在马克沁机枪面前是平等的。而且,战争也确实摧毁了一代贵族青年,贵族和欧洲的帝国制度衰落了,三代帝国(奥匈、德意志、俄罗斯)解体了。为了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新的国家凝聚力,从奥得河到凡尔赛,从爱琴海到北冰洋,所有国家都在强调单一的民族主义。这是法西斯能够崛起的重要精神资源。

战后欧洲各国普遍经济危机的现状导致人们普遍的不满。在危机时代,总是要有谁来充当替罪羊的:中世纪黑死病时代的女巫和吉普赛人、犹太人。而在一战后的萧条时期,人们把怒火投向了凡尔赛体系和资产阶级、犹太人。同时,由于欧洲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一战前欧洲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民阶级(白领、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小商贩等等),而战后萧条对这个阶级的打击是最严重的,也是怒火最旺盛的。希特勒、戈培尔、赫斯、希姆莱,这些小资们纷纷投入到了这个浪潮之中。

3.转折:夺取政权的德国法西斯
德国法西斯党徒们在1933年以后终于走上了执政舞台,但是他们背负的承诺十分庞杂:对德国军部,希特勒允诺要振兴军备,扩充军队,给予军队更多的高级职位和勋章;对大资产阶级,希特勒允诺消灭工人运动,用社团主义替代社会主义,并且大肆订购军备,满足克虏伯、奔驰、西门子、蔡司等等大公司的利润渴望;对民众允诺夺回失去的土地、尊严,恢复工作和面包。但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假如希特勒只是个现代的普通竞选政客的话,他的竞选承诺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然而,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成功”(尽管是欺骗式的),刺激了世界各地的法西斯主义。希特勒所处的社会环境乃是沸腾的茶壶口,也不允许他食言。但是,法西斯党的政策是在杀鸡取卵,经过几年大肆扩充军备以后,黄金外汇耗尽,储备的战略原料也已经耗尽。甚至在1939年 春天,德国不得不暂停扩充军备的过程,因为要打一场出口仗。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一战前德国已经是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依靠制造业出口换取外汇,购买各种战略原料。虽然德国工业发达,但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所需要的各种战略原料却是德国不具备的。例如,石油、橡胶、铜、锡、镍、铬、钨等。一战后,在凡尔赛体系下德国的进出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贸易体系遭到了瓦解,而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在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下,连美国这样的出口业大国都被打垮了,何况德国呢?所以,扩军备战只是在消耗德国自己的脂肪。由此,德国大举对外扩张,夺取奥地利、捷克的外汇黄金储备、战略原料和工业产能就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捷克发达的斯柯达兵工厂,为德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另一方面,法西斯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最早的牺牲者就是冲锋队,然而冲锋队的死亡没有结束法西斯内部的分裂。德国纳粹内部形成了希姆莱、戈培尔、戈林等不同的派系集团,他们身后有党卫队、宣传机构和德国空军支撑。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当时德国陆军、海军、空军纷纷提出庞大的军备计划。例如,海军的Z计划完成后,每年要消耗600万吨燃油,相当于德国当时全年的耗费;德国空军计划装备1.9万架飞机。 虽然德国海军没做到Z计划,但是日本海军确实几乎把日本的石油消费全部占据了;德国空军更是在战争末期建立了戈林装甲军和大量的野战师,大有取代陆军之势。而党卫队装甲军和大量部队则是希特勒,确切说是希姆莱的支撑点,希姆莱甚至希望凭借党卫队替西方维持战后秩序。这种分裂直到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主导德国工业生产,才算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

4.弱点:可进不可退
德国在1944年失去克里米亚之后,土耳其宣布结束中立,停止向德国出口铬并且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然而,如果在1942年或1943年法西斯德国就表现出退却之意的话,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些仆从国可能早就心生退意了。希特勒政权并非是革命政权,而是在魏玛宪法体制下竞选上台——这真是普选制的讽刺。这意味着它的政治基础是妥协性的,是德国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品。一旦法西斯不能满足大资产阶级的需求,不能满足小资产阶级的狂热,那么希特勒和纳粹本身都有垮台的危险。因此,希特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如毛泽东在点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所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定义:19世纪末社会思潮的异形体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2.崛起:一战后西方普遍的经济社会危机
一次大战不但制造了上千万的牺牲者,也制造了同样众多的退伍老兵和工业生产者。在战争结束后,《凡尔赛和约》带来的是“迦太基式的和平”,英法帝国主义者放弃了古典的义务感,而顺应了被总动员唤醒的选民的需要,完成了一次疯狂的政治转折。一战的总动员体制唤醒了人类内在的义务感,凝聚力和战壕里的战友情谊,也唤醒了后方民众与前线之间的情感联系。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就不能再被政府关进去。无论你是平民,还是容克贵族,或者是英国庄园里的贵族老爷,大家在马克沁机枪面前是平等的。而且,战争也确实摧毁了一代贵族青年,贵族和欧洲的帝国制度衰落了,三代帝国(奥匈、德意志、俄罗斯)解体了。为了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新的国家凝聚力,从奥得河到凡尔赛,从爱琴海到北冰洋,所有国家都在强调单一的民族主义。这是法西斯能够崛起的重要精神资源。

战后欧洲各国普遍经济危机的现状导致人们普遍的不满。在危机时代,总是要有谁来充当替罪羊的:中世纪黑死病时代的女巫和吉普赛人、犹太人。而在一战后的萧条时期,人们把怒火投向了凡尔赛体系和资产阶级、犹太人。同时,由于欧洲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一战前欧洲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民阶级(白领、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小商贩等等),而战后萧条对这个阶级的打击是最严重的,也是怒火最旺盛的。希特勒、戈培尔、赫斯、希姆莱,这些小资们纷纷投入到了这个浪潮之中。

3.转折:夺取政权的德国法西斯
德国法西斯党徒们在1933年以后终于走上了执政舞台,但是他们背负的承诺十分庞杂:对德国军部,希特勒允诺要振兴军备,扩充军队,给予军队更多的高级职位和勋章;对大资产阶级,希特勒允诺消灭工人运动,用社团主义替代社会主义,并且大肆订购军备,满足克虏伯、奔驰、西门子、蔡司等等大公司的利润渴望;对民众允诺夺回失去的土地、尊严,恢复工作和面包。但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假如希特勒只是个现代的普通竞选政客的话,他的竞选承诺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然而,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成功”(尽管是欺骗式的),刺激了世界各地的法西斯主义。希特勒所处的社会环境乃是沸腾的茶壶口,也不允许他食言。但是,法西斯党的政策是在杀鸡取卵,经过几年大肆扩充军备以后,黄金外汇耗尽,储备的战略原料也已经耗尽。甚至在1939年 春天,德国不得不暂停扩充军备的过程,因为要打一场出口仗。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一战前德国已经是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依靠制造业出口换取外汇,购买各种战略原料。虽然德国工业发达,但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所需要的各种战略原料却是德国不具备的。例如,石油、橡胶、铜、锡、镍、铬、钨等。一战后,在凡尔赛体系下德国的进出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贸易体系遭到了瓦解,而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在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下,连美国这样的出口业大国都被打垮了,何况德国呢?所以,扩军备战只是在消耗德国自己的脂肪。由此,德国大举对外扩张,夺取奥地利、捷克的外汇黄金储备、战略原料和工业产能就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捷克发达的斯柯达兵工厂,为德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另一方面,法西斯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最早的牺牲者就是冲锋队,然而冲锋队的死亡没有结束法西斯内部的分裂。德国纳粹内部形成了希姆莱、戈培尔、戈林等不同的派系集团,他们身后有党卫队、宣传机构和德国空军支撑。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当时德国陆军、海军、空军纷纷提出庞大的军备计划。例如,海军的Z计划完成后,每年要消耗600万吨燃油,相当于德国当时全年的耗费;德国空军计划装备1.9万架飞机。 虽然德国海军没做到Z计划,但是日本海军确实几乎把日本的石油消费全部占据了;德国空军更是在战争末期建立了戈林装甲军和大量的野战师,大有取代陆军之势。而党卫队装甲军和大量部队则是希特勒,确切说是希姆莱的支撑点,希姆莱甚至希望凭借党卫队替西方维持战后秩序。这种分裂直到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主导德国工业生产,才算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

4.弱点:可进不可退
德国在1944年失去克里米亚之后,土耳其宣布结束中立,停止向德国出口铬并且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然而,如果在1942年或1943年法西斯德国就表现出退却之意的话,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些仆从国可能早就心生退意了。希特勒政权并非是革命政权,而是在魏玛宪法体制下竞选上台——这真是普选制的讽刺。这意味着它的政治基础是妥协性的,是德国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品。一旦法西斯不能满足大资产阶级的需求,不能满足小资产阶级的狂热,那么希特勒和纳粹本身都有垮台的危险。因此,希特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如毛泽东在点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所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兴起的理由是种族主义和不平等条约,衰落的理由是希特勒太心急
德国的悲剧就在于明明是个二流国家却想跟一流国家争霸,找死而已
兴起的原因是犹太吸血鬼控制了德意志的经济命脉!
急功近利,四面树敌,山南海北打个遍。
以金融业为主犹太吸血鬼对普通德国人的压迫是在太重了。希特勒不过是点燃炸药桶的人。
今天如果谁揭竿而起,美国人也会像当年的德国人一样血洗华尔街。
纳粹成功的理由是人吃不饱肚子了,失败的理由是吃饱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