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古今身份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3:05
大话古今身份证


2015-04-21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孙大玉


  第一部分:300元买个假身份可闯关银行铁路
  每年丢失被盗的二代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 “注销缺陷”引发诸多后患。
  丢失的二代身份证去哪儿了?各地公安部门发现,不少丢失、被盗二代身份证并未自然消亡,而是被不法分子非法收集,在网络黑市公然叫卖。几经倒手后,这些身份证或被用于冒名开银行卡牟利,或被用于掩护诈骗犯罪,或被用于变身他人、隐身作案,给丢失者带来严重困扰。
  凭证可闯关银行、运营商、铁路
  被盗二代身份证能顺利使用吗?天津市民小王无意中捡到一张二代身份证,姓名为朱某某。在记者陪同下,小王开始了身份证的“闯关实验”。
  银行。小王持朱某某身份证在天津市南开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支行,都同意给小王开卡。
  运营商。我国从2013年开始已实行手机实名制。小王来到天津三家营业厅,其中仅天津电信复康路营业厅工作人员以人证不一致为由拒绝了小王开手机卡的要求,另外两家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均痛快答应了。
  铁路。我国从2012年元旦起已对全国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小王从12306铁路购票网站冒名订购了一张由天津站驶往北京南站的城际车票,进站时天津站工作人员仅拿身份证刷了一下读取设备即表示“可以进去了”。
  宾馆。按照规定,旅客住宿需实名登记。小王来到北京市的汉庭酒店西单店,前台工作人员以人证不一致为由拒绝了小王的开房要求。小王随后来到附近一家规模较小的旅店,工作人员在读取身份证后立即同意给小王开房。
  第二部分: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身份证”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么,古时候“高大上”的身份证,都是啥样的呢?
  隋唐时期: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最早的身份证始于隋唐时期。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时间亦久。
  鱼符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李渊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项发明创造。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登录信息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使用。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 “权力凭证”,而是 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大周时期: 留下“金龟婿”的说法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藩国使者也统统发给不同式样的符,藩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藩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真实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改为“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唐朝不用虎形符,这是为了避祖宗李虎的名讳,后来武则天夺权,在大周时期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虽然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金龟婿”这个说法。
  “金龟婿”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首诗以一位贵族少妇的口吻,叙述自己的苦恼:屏风后的自己无限娇媚,但是由于丈夫是个“金龟婿”,身居高位,每天必须早起上朝,结果只剩下自己孤零寂寞地呆在床上。
  “金龟”与人的身份有何关系,何谓“金龟”呢?金龟最初指黄金铸的龟纽官印,汉代为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后泛指高官之印。金龟也是唐代官员随身佩戴的一种辨别身份、区分官位高低的饰物,佩戴者皆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作为高官或身处高位的代名词,而“金龟婿”则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明朝:乌木腰牌或为郑和所用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使用的身份证。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唐代要多一点,有时会写上“单位”,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塑料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不局限于官员们,开始向中下阶层方面发展。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如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
  当时的宝船厂相当于现在的航母制造基地,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不得随意走动,没有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重要人物持有,所以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时不慎遗失的。
  清朝:后宫妃子都有“绿头牌”
  清代身份证多称“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称“绿头牌”。没这张身份证,脸蛋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原来,清代皇帝要妃子“侍寝”的规则与明代有异。在明代,妃子天黑后会在门前挂上红灯笼,皇帝由敬事房太监陪着,亲自走到妃子的门前挑选,选中谁,太监就会摘下谁的灯笼,其他妃子看到后就关门休息了。清代依祖制,皇帝不能与妃子“娱乐”整夜,晚饭后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银盘内,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谁,就将谁的牌子翻过来,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点中的妃子扛到龙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
  清代时期,各阶层的身份证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顶子的材料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并以此区别使用者身份的高低与官衔的大小。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当然,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特殊机构:僧人、妓女也有合法身份凭证
  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则简单、随便。职业身份证根据职业制定,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化缘、筹善款;妓女也有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证明。“路引”、“门券”则属于临时身份证,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
  古代身份证如何防伪?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 “依律论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一般有两种防伪办法。
  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没那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只用鱼袋来识别,把鱼符废弃了。
  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仍以唐朝来说,制作鱼符的材料各不相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黄金做,五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身份证用铜。鱼袋也有区别:三品以上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到唐景云年间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
  到了清朝,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会录入持有者的面部特征,这也许是现代身份证上大头照的起源。
  第三部分: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只有75年历史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雏形
  宁夏省建立于1929年1月1日,与甘肃、陕西、绥远及蒙古接壤。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马鸿逵从1934年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宁夏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发收“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
  居民证——最早的身份证
  宁夏“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参考资料:
  300元买个假身份可闯关银行铁路(北京青年报)
  中国古代“身份证”真实面貌曝光(北京晚报)
  古代“身份证”长啥样?(新安晚报)
  话说“金龟婿”(姜茜)






http://cul.sohu.com/20150421/n411639842.shtml大话古今身份证


2015-04-21 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孙大玉


  第一部分:300元买个假身份可闯关银行铁路
  每年丢失被盗的二代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 “注销缺陷”引发诸多后患。
  丢失的二代身份证去哪儿了?各地公安部门发现,不少丢失、被盗二代身份证并未自然消亡,而是被不法分子非法收集,在网络黑市公然叫卖。几经倒手后,这些身份证或被用于冒名开银行卡牟利,或被用于掩护诈骗犯罪,或被用于变身他人、隐身作案,给丢失者带来严重困扰。
  凭证可闯关银行、运营商、铁路
  被盗二代身份证能顺利使用吗?天津市民小王无意中捡到一张二代身份证,姓名为朱某某。在记者陪同下,小王开始了身份证的“闯关实验”。
  银行。小王持朱某某身份证在天津市南开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支行,都同意给小王开卡。
  运营商。我国从2013年开始已实行手机实名制。小王来到天津三家营业厅,其中仅天津电信复康路营业厅工作人员以人证不一致为由拒绝了小王开手机卡的要求,另外两家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均痛快答应了。
  铁路。我国从2012年元旦起已对全国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小王从12306铁路购票网站冒名订购了一张由天津站驶往北京南站的城际车票,进站时天津站工作人员仅拿身份证刷了一下读取设备即表示“可以进去了”。
  宾馆。按照规定,旅客住宿需实名登记。小王来到北京市的汉庭酒店西单店,前台工作人员以人证不一致为由拒绝了小王的开房要求。小王随后来到附近一家规模较小的旅店,工作人员在读取身份证后立即同意给小王开房。
  第二部分: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身份证”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么,古时候“高大上”的身份证,都是啥样的呢?
  隋唐时期: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最早的身份证始于隋唐时期。
  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这一类身份证中,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使用时间亦久。
  鱼符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应该是唐高祖李渊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项发明创造。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那套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铜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登录信息也比较简单,一般就是姓名、官职两项,再细一点,将单位加上,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这些内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
  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当时的内廷),作为身份证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使用。左右符的数量多少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实际需要来定,不一定对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 “权力凭证”,而是 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
  大周时期: 留下“金龟婿”的说法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证制度”的推广,连高句丽、安南这些藩国使者也统统发给不同式样的符,藩国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块之多)交给藩国来使带回去。再有来臣,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真实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但不是符,而是“玉契”。如果皇帝外出亲征,由皇太子当“代总统”(监国)。此时皇太子的身份证又改为“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则发给“麟符”。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军将们使用。唐朝不用虎形符,这是为了避祖宗李虎的名讳,后来武则天夺权,在大周时期也没有用虎符,而用龟符。虽然龟符随武则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却留下了“金龟婿”这个说法。
  “金龟婿”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唐朝,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首诗以一位贵族少妇的口吻,叙述自己的苦恼:屏风后的自己无限娇媚,但是由于丈夫是个“金龟婿”,身居高位,每天必须早起上朝,结果只剩下自己孤零寂寞地呆在床上。
  “金龟”与人的身份有何关系,何谓“金龟”呢?金龟最初指黄金铸的龟纽官印,汉代为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后泛指高官之印。金龟也是唐代官员随身佩戴的一种辨别身份、区分官位高低的饰物,佩戴者皆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作为高官或身处高位的代名词,而“金龟婿”则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明朝:乌木腰牌或为郑和所用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使用的身份证。明朝的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唐代要多一点,有时会写上“单位”,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塑料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不局限于官员们,开始向中下阶层方面发展。
  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在现代考古中不时被发现。如2004年,在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号船坞遗迹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这是一种腰牌,功能相当于特别通行证,由宫廷制作,为乌木质地,前窄后宽,浑圆形轮廓。
  当时的宝船厂相当于现在的航母制造基地,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不得随意走动,没有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这腰牌应为郑和这种重要人物持有,所以学者推测,这块腰牌可能是郑和或其部下视察时不慎遗失的。
  清朝:后宫妃子都有“绿头牌”
  清代身份证多称“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最有趣的是后宫妃子的身份证,称“绿头牌”。没这张身份证,脸蛋再漂亮,再风情万种,也别想得到皇帝的召幸。
  原来,清代皇帝要妃子“侍寝”的规则与明代有异。在明代,妃子天黑后会在门前挂上红灯笼,皇帝由敬事房太监陪着,亲自走到妃子的门前挑选,选中谁,太监就会摘下谁的灯笼,其他妃子看到后就关门休息了。清代依祖制,皇帝不能与妃子“娱乐”整夜,晚饭后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银盘内,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谁,就将谁的牌子翻过来,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点中的妃子扛到龙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
  清代时期,各阶层的身份证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顶子的材料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并以此区别使用者身份的高低与官衔的大小。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当然,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特殊机构:僧人、妓女也有合法身份凭证
  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则简单、随便。职业身份证根据职业制定,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化缘、筹善款;妓女也有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证明。“路引”、“门券”则属于临时身份证,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
  古代身份证如何防伪?
  古代身份证如此简单,很容易造假作伪。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有的会在身份证上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如明朝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 “依律论罪”。
  除了加强对身份证的管理、核对外,一般有两种防伪办法。
  一是设置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没那么复杂,如鱼符类身份证,仅为它配一个袋子,即所谓“鱼袋”。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给鱼符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袋子,皇帝召见时,你有符还得有袋子。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只用鱼袋来识别,把鱼符废弃了。
  二是制作不同质地的身份证。仍以唐朝来说,制作鱼符的材料各不相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黄金做,五品以上官员的身份证用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身份证用铜。鱼袋也有区别:三品以上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到唐景云年间改为: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
  到了清朝,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会录入持有者的面部特征,这也许是现代身份证上大头照的起源。
  第三部分: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只有75年历史
  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雏形
  宁夏省建立于1929年1月1日,与甘肃、陕西、绥远及蒙古接壤。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马鸿逵从1934年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宁夏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发收“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
  居民证——最早的身份证
  宁夏“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参考资料:
  300元买个假身份可闯关银行铁路(北京青年报)
  中国古代“身份证”真实面貌曝光(北京晚报)
  古代“身份证”长啥样?(新安晚报)
  话说“金龟婿”(姜茜)






http://cul.sohu.com/20150421/n4116398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