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三大惨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8:52
抗战时三大惨案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间有悲壮,有惨烈,有矛盾,有无奈,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
  长沙大火 玉石俱焚
  时间: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事件: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数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1900余石谷米被烈火吞掉,300万元的绸缎烧成灰土,400颗价值连城的汉印及许多文物珍品荡然无存,3000多人葬身火海。
  蒋介石:“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陷岳阳。长沙距岳阳130公里,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日机不断轰炸,到了11月12日,长沙,就像时任市长席楚霖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执行。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一开始就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而且还详细布置,“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这是整个集团的错误”
  事实上,早在11月12日之前,长沙的命运已经被“焦土抗战”的决策注定了。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飞抵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强调“长沙位于武汉广州之间,正处于敌人南北夹攻之下,易攻难守,因此不必和优势敌人死打硬拼,而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但日军并没有紧接着进攻长沙,只是在大火之后,派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又在广播报纸中大加渲染,说火后长沙“全城如舔”等等。于是焚城真相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11月16日蒋介石赶到长沙,下令逮捕有关人员,批示:“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张治中撤职查办。”20日,酆悌、徐昆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被枪决。
  张治中回忆,蒋介石在长沙处理大火案之后,曾作训示:“就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误。这一错误的造成,不能不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评论
  :国民党最高当局为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察局长等3人实行枪决。此事可以说是国民党有关当局过于畏敌和草率行事所致,尽管责任主要应由直接过失者承担,但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的指导思想亦起了消极的影响。
花园口决堤 破釜沉舟
  时间:1937年6月9日事件:豫、皖、苏3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没,成为黄泛区。600余万人民遭受洪水侵袭,加之蝗旱兵祸,9年间共有89万人丧失生命。从军事上,日军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其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据日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


  图:黄河决口受灾人民颠沛流离。
  “以水代兵”———一个艰难的决定
  1937年,徐州失守后,造成了日军进逼郑州威胁重地武汉的严重局势。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在豫东兰封县(今属兰考县)发动了“兰封战役”,但功败垂成,反而使整个豫东门户大开,被迫西撤郑州。1938年6月6日开封陷落。郑州危在旦夕。
  部署西撤的同时,蒋介石还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以水代兵”,决堤,放黄河水阻敌西进。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正式作出了决堤的决定。
  决堤可保郑州,但几省的土地和人民怎么办?牺牲惨重可想而知。早在两年前,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就提出了类似建议。这个决定对蒋介石而言并不容易。

跪向黄河,官兵们放声大哭
  6月9日的决堤放水,终于让花园口这个郑州北郊的偏僻地带的小地方,成为抗战史上抹不去的符号。
  6月7日凌晨,国民革命军53军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掘堤。当时的郑(州)中(牟)河防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卢继东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壮情景:在决堤前,参与掘堤的工兵营营长黄映清来到河堤上的一座关帝庙里,对着关公磕响头,热泪长淌:“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我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这样一说,官兵们“齐刷刷”地全跪在地上,面向波涛汹涌的黄河,放声大哭……
  两昼夜的奋力苦战,6月9日上午8时开始放水。熊先煜在日记中写到:“……预料不数日将波及若干县境,心甚痛焉。”在熊先煜看来,6月10日突然暴雨倾盆,竟日不停,实有利于决口之加大,乃“天公相助”。
  其实当初决堤首选是中牟县城北边25公里的赵口。但因工程设计不当,本定于6月5日放水却在6日早晨仍没有可执行的迹象,才临时改址花园口。
  6月9日决堤之后,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有的来不及逃脱而被洪水湮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歼灭,其他的只好停止追击,集结于黄泛区以东。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记载:“仅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当然,为这样的结果,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是无比惨重的。抗战胜利后,在花园口进行了堵口复堤工程。1947年建堵口纪念亭,亭内刻立黄河花园口合龙纪念碑,碑上还刻有蒋介石题“济国安澜”和行政院题“安澜有庆”八个大字。
蒋介石死后真相大白
  事实上,受命部队很清楚,花园口决堤真相一旦泄露,对中国民心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还会损及中国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就决堤放水当日上午,一封事先拟好的电报到达蒋介石的案头,电文大意是“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日军炸开花园口致使黄河决堤,就是国民党当局对外的一致口径。这一说法传出,世界各国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日军的这一暴行。但日本方面始终对中国的宣传竭力进行反驳。而当记者要求进行实地采访时,国民党方又编造了一套日机轰炸的材料,伪造了一个被轰炸的现场。
  蒋介石死后,《蒋总统传》和《蒋总统秘录》两书中,才将真相基本公开。
  评论
  :对此事件过去史学界评价极低,认为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反人民的政策指导下所造成的恶果”等。现在看来,此事应区别认识,既要看到国民党当局军事上举措的一定作用,也要指出其对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忽视,没有做好必要的事前疏导工作。
重庆防空隧道 活活闷死2500人
  时间:1941年6月5日事件: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史称“重庆大轰炸”。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重庆政府挖掘了多条防空洞。大隧道是其中之一,位于市中心稍偏西的一个叫十八梯的地方。
  1941年6月5日晚9时左右,日军空袭,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大隧道里挤进了一万余人。日军空袭长达5个多小时,其间隧道顶上燃起了大火。由于拥挤和缺氧,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2500余人在此间窒息死亡,伤者无数。


  图:大轰炸过后重庆城内横尸遍野。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事性质的战略轰炸,第一次依靠空军实施战略和政略轰炸,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始自“重庆大轰炸”。
  而在长达五年的轰炸中,尤以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最让人心悸。
  日本人轰炸并占领上海、南京后,重庆一天比一天让人慌起来。保甲长挨家挨户筹钱准备挖防空洞。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加上缺乏物资、经费、技术和人力,所挖的防空洞和防空壕比之所需,实在不多。

大轰炸的幸存者重庆印制公司三厂退休工人老人李朝荣回忆说,那时要进防空洞,每人要交10块钱办“防空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平民百姓都买不起。
  进入1941年后,日军开始实施“第三次战略轰炸”。6月5日下午6时许,重庆突然拉响空袭警报,24架日机在夜色的掩护下,分3批侵入重庆,对重庆市区实施轮番轰炸,持续轰炸时间长达5个小时。十八梯防空洞是当时重庆比较大的防空洞,也称为大隧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在十八梯观音岩,另一个洞口在老衣服街附近。日机开始轰炸后,市民纷纷涌进洞中,导致洞内人满为患。不久,两个洞口均遭轰炸,洞口被倒塌的房子堵住,大火浓烟也钻进洞来,上万人挤成一团,氧气越来越少,众多平民就这样被活活地憋死。
  惨案发生后,中外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日军的灭绝人性和国民政府防空管理不力。
  根据国民政府发表的惨案《审查报告》,“六五大隧道惨案”共死亡992人,重伤151人。但社会舆论一致认为此数字太低。后普遍认为,死亡超过2500人。由于遇难者太多,当局不得不出动军用汽车和驳船运送尸体。
  评论
  :重庆防空隧道窒息事件之根源是日机轰炸的罪恶,但也反映出国民党当局的防护举措不力,以及群众的没有经验和惊慌失措,以致造成了特大惨案,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抗战时三大惨案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间有悲壮,有惨烈,有矛盾,有无奈,无论如何,这是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
  长沙大火 玉石俱焚
  时间:1938年11月12日晚至14日事件:国民党在长沙放的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数千年的古城毁于一旦。全城63%的街巷、房屋被烧。1900余石谷米被烈火吞掉,300万元的绸缎烧成灰土,400颗价值连城的汉印及许多文物珍品荡然无存,3000多人葬身火海。
  蒋介石:“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11月攻陷岳阳。长沙距岳阳130公里,原本是抗战大后方的长沙被推到了抗战第一线。日机不断轰炸,到了11月12日,长沙,就像时任市长席楚霖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战争的恐怖和阴影将这座城市完全笼罩。


  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旋即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张治中立即召来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两人下午4时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计划”,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执行。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
疯狂失控的夜晚
  张治中一开始就明确下达指令:“须在我军自汨罗撤退后再下令开始行动”,而且还详细布置,“开始行动时,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
  但是,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疯狂失控。确切是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城内南门某处突然起火,徐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但当时,警察和消防队员都撤离了,无人灭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三处起火。但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不久,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当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因大火发生在夜间,故为“夕”,因此称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这是整个集团的错误”
  事实上,早在11月12日之前,长沙的命运已经被“焦土抗战”的决策注定了。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飞抵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强调“长沙位于武汉广州之间,正处于敌人南北夹攻之下,易攻难守,因此不必和优势敌人死打硬拼,而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但日军并没有紧接着进攻长沙,只是在大火之后,派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又在广播报纸中大加渲染,说火后长沙“全城如舔”等等。于是焚城真相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11月16日蒋介石赶到长沙,下令逮捕有关人员,批示:“渎职殃民,一律枪决,张治中撤职查办。”20日,酆悌、徐昆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三人被枪决。
  张治中回忆,蒋介石在长沙处理大火案之后,曾作训示:“就这一次事件的根本成因研究,可以说不属于哪一个个人的错误,而可以说是我们整个集团的错误。这一错误的造成,不能不认为是我们的失败。”
  评论
  :国民党最高当局为推卸责任,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察局长等3人实行枪决。此事可以说是国民党有关当局过于畏敌和草率行事所致,尽管责任主要应由直接过失者承担,但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的指导思想亦起了消极的影响。
花园口决堤 破釜沉舟
  时间:1937年6月9日事件:豫、皖、苏3省44个县市,2.9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水淹没,成为黄泛区。600余万人民遭受洪水侵袭,加之蝗旱兵祸,9年间共有89万人丧失生命。从军事上,日军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其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据日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


  图:黄河决口受灾人民颠沛流离。
  “以水代兵”———一个艰难的决定
  1937年,徐州失守后,造成了日军进逼郑州威胁重地武汉的严重局势。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在豫东兰封县(今属兰考县)发动了“兰封战役”,但功败垂成,反而使整个豫东门户大开,被迫西撤郑州。1938年6月6日开封陷落。郑州危在旦夕。
  部署西撤的同时,蒋介石还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以水代兵”,决堤,放黄河水阻敌西进。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正式作出了决堤的决定。
  决堤可保郑州,但几省的土地和人民怎么办?牺牲惨重可想而知。早在两年前,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就提出了类似建议。这个决定对蒋介石而言并不容易。

跪向黄河,官兵们放声大哭
  6月9日的决堤放水,终于让花园口这个郑州北郊的偏僻地带的小地方,成为抗战史上抹不去的符号。
  6月7日凌晨,国民革命军53军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掘堤。当时的郑(州)中(牟)河防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卢继东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壮情景:在决堤前,参与掘堤的工兵营营长黄映清来到河堤上的一座关帝庙里,对着关公磕响头,热泪长淌:“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我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这样一说,官兵们“齐刷刷”地全跪在地上,面向波涛汹涌的黄河,放声大哭……
  两昼夜的奋力苦战,6月9日上午8时开始放水。熊先煜在日记中写到:“……预料不数日将波及若干县境,心甚痛焉。”在熊先煜看来,6月10日突然暴雨倾盆,竟日不停,实有利于决口之加大,乃“天公相助”。
  其实当初决堤首选是中牟县城北边25公里的赵口。但因工程设计不当,本定于6月5日放水却在6日早晨仍没有可执行的迹象,才临时改址花园口。
  6月9日决堤之后,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有的来不及逃脱而被洪水湮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歼灭,其他的只好停止追击,集结于黄泛区以东。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记载:“仅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当然,为这样的结果,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是无比惨重的。抗战胜利后,在花园口进行了堵口复堤工程。1947年建堵口纪念亭,亭内刻立黄河花园口合龙纪念碑,碑上还刻有蒋介石题“济国安澜”和行政院题“安澜有庆”八个大字。
蒋介石死后真相大白
  事实上,受命部队很清楚,花园口决堤真相一旦泄露,对中国民心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还会损及中国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就决堤放水当日上午,一封事先拟好的电报到达蒋介石的案头,电文大意是“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日军炸开花园口致使黄河决堤,就是国民党当局对外的一致口径。这一说法传出,世界各国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日军的这一暴行。但日本方面始终对中国的宣传竭力进行反驳。而当记者要求进行实地采访时,国民党方又编造了一套日机轰炸的材料,伪造了一个被轰炸的现场。
  蒋介石死后,《蒋总统传》和《蒋总统秘录》两书中,才将真相基本公开。
  评论
  :对此事件过去史学界评价极低,认为这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反人民的政策指导下所造成的恶果”等。现在看来,此事应区别认识,既要看到国民党当局军事上举措的一定作用,也要指出其对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忽视,没有做好必要的事前疏导工作。
重庆防空隧道 活活闷死2500人
  时间:1941年6月5日事件: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史称“重庆大轰炸”。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重庆政府挖掘了多条防空洞。大隧道是其中之一,位于市中心稍偏西的一个叫十八梯的地方。
  1941年6月5日晚9时左右,日军空袭,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大隧道里挤进了一万余人。日军空袭长达5个多小时,其间隧道顶上燃起了大火。由于拥挤和缺氧,造成了骇人听闻的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2500余人在此间窒息死亡,伤者无数。


  图:大轰炸过后重庆城内横尸遍野。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遵照日本天皇和最高本部指令,联合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为期5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战事性质的战略轰炸,第一次依靠空军实施战略和政略轰炸,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始自“重庆大轰炸”。
  而在长达五年的轰炸中,尤以防空大隧道窒息大惨案最让人心悸。
  日本人轰炸并占领上海、南京后,重庆一天比一天让人慌起来。保甲长挨家挨户筹钱准备挖防空洞。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加上缺乏物资、经费、技术和人力,所挖的防空洞和防空壕比之所需,实在不多。

大轰炸的幸存者重庆印制公司三厂退休工人老人李朝荣回忆说,那时要进防空洞,每人要交10块钱办“防空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平民百姓都买不起。
  进入1941年后,日军开始实施“第三次战略轰炸”。6月5日下午6时许,重庆突然拉响空袭警报,24架日机在夜色的掩护下,分3批侵入重庆,对重庆市区实施轮番轰炸,持续轰炸时间长达5个小时。十八梯防空洞是当时重庆比较大的防空洞,也称为大隧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在十八梯观音岩,另一个洞口在老衣服街附近。日机开始轰炸后,市民纷纷涌进洞中,导致洞内人满为患。不久,两个洞口均遭轰炸,洞口被倒塌的房子堵住,大火浓烟也钻进洞来,上万人挤成一团,氧气越来越少,众多平民就这样被活活地憋死。
  惨案发生后,中外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日军的灭绝人性和国民政府防空管理不力。
  根据国民政府发表的惨案《审查报告》,“六五大隧道惨案”共死亡992人,重伤151人。但社会舆论一致认为此数字太低。后普遍认为,死亡超过2500人。由于遇难者太多,当局不得不出动军用汽车和驳船运送尸体。
  评论
  :重庆防空隧道窒息事件之根源是日机轰炸的罪恶,但也反映出国民党当局的防护举措不力,以及群众的没有经验和惊慌失措,以致造成了特大惨案,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蒋介石的事情。那些为他招魂的人应该来看看。
蒋介石过大于功,对于人民,没什么好说的。
楼上正解
心中没有民众最终黯然下台退守孤岛客死他乡
应该正面评价花园口掘堤案,至于其他两案则是国民党无能所致。

还有这张是南京大屠杀的图

战争~就是这样 ~我本人就在长沙~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个失误~~
也许不应该烧 但是在日本手下的长沙人可能会过得更好点
可能当时他们是这样想的把 所以~
[B]以下是引用[I]帝国战地指挥官[/I]在2005-7-23 15:13:00的发言:[/B][BR]应该正面评价花园口掘堤案,至于其他两案则是国民党无能所致。

还有这张是南京大屠杀的图


这张图在多个正统出版社的抗战画册中都是重庆防空洞的图
蒋介石如果功大于过的话估计也不会客死他乡,其中多少有些关联
在解放军画报中出现过这张图,注明是重庆防空隧道惨案.
[B]以下是引用[I]yayokonato[/I]在2005-7-23 3:55:00的发言:[/B][BR]蒋介石的事情。那些为他招魂的人应该来看看。
蒋介石过大于功,对于人民,没什么好说的。

一、 二是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发生的,三是日本人直接干的。
虽然前两件事自己损失很大,但从战略的角度,“焦土抗战”并没有太多可被指责。
都反应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年拿破仑攻下莫斯科的时候,俄国人不也在自己的首都放起了大火。
[B]以下是引用[I]dragonangel[/I]在2005-7-26 19:30:00的发言:[/B][BR]在解放军画报中出现过这张图,注明是重庆防空隧道惨案.

正规出版单位也未必不出差错。
为什么图中窒息而死的遇难者很多都光着下身?遇难者的姿势也不象是因窒息而死,而且图中所示地点也不象是防空洞,如果是从防空洞内抬出来的遗体,也不会象这样胡乱堆放(其中还有儿童)。谁来解释一下?
死于冲击波的人身上的衣服会被冲击波撕碎。[em05]
一虽说发生大火,可张有不要推卸责任,二应该想想当时国军所处环境,三就不好说了,虽说死伤很多人是事实,可觉得版主评论有失公允。
[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5-7-27 14:19:00的发言:[/B][BR]。
一、 二是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发生的,三是日本人直接干的。
虽然前两件事自己损失很大,但从战略的角度,“焦土抗战”并没有太多可被指责。
都反应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年拿破仑攻下莫斯科的时候,俄国人不也在自己的首都放起了大火。

库图佐夫可没有连居民一起烧掉,而且还是在日军距离长沙数百公里以外的时候。
[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5-7-27 14:19:00的发言:[/B][BR]。
一、 二是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发生的,三是日本人直接干的。
虽然前两件事自己损失很大,但从战略的角度,“焦土抗战”并没有太多可被指责。
都反应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年拿破仑攻下莫斯科的时候,俄国人不也在自己的首都放起了大火。

长沙大火的错误,国民党自己都已经承认了,也杀了几个替罪羊。你就不必再替他们粉饰了。
我认为决堤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还没到那个程度.
作者:陆茂清

              “以水代兵”的提出

  上海失陷后,南京暴露在日军炮口之下,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宣言,决定迁都重庆。事实上,政府各机关及蒋介石等中枢要人,先移驻武汉办公,以后再迁往重庆。
  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于敌手,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向豫东、豫南撤退。日本华北派遣军土肥原师团,由菏泽北面董口强渡黄河,向陇海线挺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指挥所部拦截阻击。
  郑州,战区司令部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落,参谋人员匆匆进出。程潜时而电话对话,时而口授电报,了解前线战况,下达战守指令……
  武汉,委员长办公室,蒋介石伫立军用地图前,反搂双手凝思一阵后,用红蓝铅笔勾划起来。
  侍从室主任林蔚递上前线急电,蒋介石接过电报一看,不禁眉中打锁。电报是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薛岳所发,大意谓:鲁西南下之敌正向归德挺进,意图与华中派遣军会合。
  “敌之企图,不仅在支援土肥原兵团,更在进犯平汉路许昌、郑州一带。”蒋介石自言自语,随之在青砖地踱来踱去,考虑对策。
  林蔚拔出自来水笔,翻开本子,等候指令。
  蒋介石踱至地图前,沉思片刻,转过身,目视林蔚,“告诉程潜,即刻停止对土肥原部攻击,除留一部守备开封一线阻敌西进外,主力迅速转移豫西山地。”
  时为1938年5月31日。
  程潜接到命令后,马上与参谋长晏勋甫、副参谋长张胥行决策西撤步骤:以20集团军的32军作掩护,主力部队连夜撤退。
  电话铃响,晏勋甫拎起话筒,传来了林蔚的声音:“阻敌西进之部队,必须确保郑州至许昌一线,以为大武汉之屏障,委员长要战区司令部日内拿出具体计划,报军事委员会审批。”
  “一定遵办。”晏勋甫搁下话筒,向程潜转达了林蔚的话,三人紧张商讨。
  程潜分析战场形势后说:“敌夺郑州、许昌,不仅为切断我平汉路郑汉段运输联络,更在于南进武汉,西迫洛阳、西安,进而窥视我西南大后方。故能否守住郑州至许昌一线,与整个抗战局势关系极大,20集团军任重而艰巨。”
  晏勋甫脸呈难色:“20集团军与土肥原师团激战旬日,伤亡颇大,即令有略事整顿的时间,也一时难以恢复战力。何况敌人在短时间内即可逼近,不容我有徘徊余地。”
  “敌武器精良,锐气正盛,32军阻击能否奏效?”张胥行望了望晏勋甫,“参谋长不是有过设想嘛?眼下正是时候了。”
  晏勋甫沉吟着道:“此非上策,非万不得已时,不可采用。”
  “且道来听之。”程潜颇感兴趣。
  “早先在武汉行营时,曾拟过两个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徒占废墟无可利用。二是水攻。”晏勋甫见程潜听得很认真,和盘托出设想,“学关云长水淹七军,挖掘黄河堤岸,以水淹敌。”
  “以一炬付郑州,只能起坚壁清野作用。决堤,既可以水淹死敌之先头部队,更可将敌人主力隔绝在西进路上,不战而达战略目标。”张胥行显然同意第二方案。晏勋甫接口道:“敌相当部分是机械化部队,装甲车、卡车、火炮牵引车多至千余辆,滔滔大水中,必寸步难行。”他转向程潜,“此乃不成熟之设想,当否,请总司令裁定。”
  程潜默默抽烟,半晌无话,观其神志,显然在作缜密考虑。


               蒋介石作出决策

  电话铃又响,晏勋甫听了听,对程潜说:“林主任询问阻敌西进方案。”
  程潜随后告之“以水代兵”。
  晏勋甫于是回话道:“我们拟掘开黄河堤岸,放水阻遏敌军。”
  “决堤放水?”林蔚的口气显得几分惊讶,停顿了一下又问:“你们计划在哪里掘?”
  “赵口至花园口一线。”晏勋甫根据程潜提示,又补充了一句:“请林主任报告委员长定夺。”
  林蔚搁下话筒,便去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听后,淡淡一句:“知道了。”
  见蒋介石半晌未置可否,林蔚以为他不会同意了:“决口之后,黄水一泻千里,受灾百姓必多……”他瞥见蒋介石脸色不对,把后面的话咽了下去。
  “上学要付学费,经商要垫本,不花代价怎么行?这是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胜利。”蒋介石本也有以水淹敌的想法,程潜他们的方案,正合本意。只是作为最高统帅的他,对决口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不有所考虑。“至于灾民嘛,政府应尽力救济。”
  林蔚连忙转向:“委员长说的对,百姓深恨日寇暴虐,为达抗战建国之胜利,他们会心甘情愿作出牺牲的。”
  蒋介石立即召集最高军事会议。由于情势紧急,不容拖拉,他在林蔚介绍程潜所提方案后,率先表示赞同。众人自然不再有异议,咸趋声附和。末了蒋介石关照此为最高军事机密,务须秘而不宣,事前也不许组织百姓转移。
  “事前及进行过程中保密容易,大水漫淹后,必有记者报道,舆论也必究询原因,届时如何说法呢?”军委政治部长陈诚问。
  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提出,可下达指令,加强新闻检查,一律不许报道。“不。”蒋介石立即否定,“任其报道,且要如实报道灾情。”
  何应钦道:“那决口原因呢?总得自圆其说,总不能暴露真相,以防引起舆论诘责。”
  “真相必须隐瞒。”蒋介石已是成竹在胸,微微一笑道。“日机不是到处狂轰滥炸嘛?”
  众人一下子明白了蒋介石的言下之意。
  未及一个钟头,晏勋甫就接到林蔚回电:“你们的掘堤计划,最高军事会议已作研究,委员长已表同意。”
  程潜以电报形式,再作书面请示。他的用心是:掘堤后,必有无数百姓罹难,一旦泄漏真相,将为千夫所指,舆论压力下,很可能被蒋介石推出来当替罪羊。电话口说无凭,故而欲取得书面批复,以预留后路。
  6月1日,蒋介石回电批准,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南岸选定地点决堤,让河水在郑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敌西犯,并要求在4日子夜放水。

              赵口决堤三次失败

  程潜将掘堤任务交给了第20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经与参谋长魏汝霖商酌,派53军一个团具体执行,决口地点定在赵口。
  一应准备就绪,6月4日早上6点,赵口掘堤破土。由于估计不足,对坚厚的基石与护坡石力不从心,更在于,时值枯水,水位偏低,未能如期完成。
  当时是,日军正拚力攻打开封,蒋介石心甚焦急,于6月5日凌晨命令商震:“此次决口,有关国家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此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忌,克竟全功。”
  商震与魏汝霖安敢怠慢?即赴赵口现场督察,下午8时,工兵实施爆破,炸毁基石,然因斜面过陡而发生严重倾塌,决口悉数堵塞,前功尽弃!
  商震又派一团生力军,在第一决口东50米处,开挖第二个缺口,工兵则挖凿坑道,深入堤坝中,意在加强爆破威力。他还悬赏千元,要求迅速放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口是开成了,较之第一缺口宽大,但放不出水。原因是水位继续下降,开掘之初,主流接近南岸,完工时,口外有暗沙阻隔的缘故,主流已北移数十米,只有少量河水流出。且又不急。一小时后坑道凿成,装填炸药起爆,泥石纷飞,缺口变大变深,水哗哗涌出。正欲向上报捷时,轰响声声,接连塌方,又把决口堵塞,虽数次疏流,终不奏效。赵口第三次掘堤,又告失败!6日凌晨,日军攻占了开封,兵锋直指郑州,蒋介石从商震处得报赵口三次掘堤劳而无功,又急又气,一日数次催问进展情况。在堤上督促的魏汝霖急得似热锅上蚂蚁,程潜、商震也都忧心如焚,除了严厉催促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蒋师长“毛遂自荐”

  一辆吉普风驰电掣进了20集团司令部,车门开处,跨下参谋长魏汝霖。在他身后,紧跟着新8师师长蒋在珍。
  蒋在珍师奉命守备荥泽以下至赵口堤防,他对河工水利颇感兴趣,并有所研究,赵口掘堤期间,常去那里观看,见三次掘堤未成,便来了个“毛遂自荐”,向魏汝霖要求,由他负责在花园口开掘。魏汝霖不敢擅作主张,经向商震请示后,忙忙驱车司令部面谈。
  情况紧急,蒋在珍问候甫毕,直求任务。
  “有把握吗?”商震问。
  “绝对有把握,如是不成,军法从事。”蒋在珍斩钉截铁。
  6日深夜11点,蒋在珍在师部召集参谋处、副官处及团以上官佐会议,作如下布置:决口地点,花园口龙王庙西侧;动工时间,7日上午7点,投入兵力,二个团加一个工兵连,副官处连夜筹集铁镐、铁铲、扁担、箩筐。
  7日三更天,负警戒之责的官兵,以花园口为中心,由近及远,把一家又一家居民叫起来,令迁往10里之外,但称日军行将进攻,为保安全,必须撤离。脸带饥色的男男女女,听说是日本鬼子,二话不说就走。整整一个团,组成了一道严密的警戒线,10华里内,不许百姓进入。
  拂晓,蒋在珍在花园口设立指挥部,架设专线与商震保持联系,随后传令破土。由他选定的800名精壮士兵,编为5个组作业,每2小时一轮换;每个组又分作2班,分司挖掘与搬运之责。
  由于分工得当,有劳有逸。进展甚快。夜幕降临时,开来了4辆军用大卡车,开亮车前照明灯,挑灯夜战。
  蒋在珍决策在先,破土时,令将决口上方加宽至50米,既为防赵口塌方再现,又可拉出斜面成便于站立作业的阶梯状,以随时增加挖掘人数。
  不论白天还是夜间,蒋在珍与副师长朱振民、参谋处长熊先煜,轮班在工地上往来巡视,不断指点调遣,严督之下,官兵安敢稍怠?
  日军占领开封后,沿通许、尉氏公路向新郑挺进,以图快速打通平汉、津浦、陇海三线,造成直指武汉之势。魏汝霖奉商震之命,赶来花园口督察,告诉蒋在珍:“新郑已发现日军便衣,集团军司令部已迁往巩县,委员长催问数四,令尽快决堤。”
  蒋在珍看了看表:“争取提前在9日午时放水。”他迅即调来两个营增援,并改为两个班轮流作业。又把师政治部的战地服务团召来,作慰问演出:男女演员演唱了一首又一首救亡歌曲,为掘堤官兵鼓劲打气。
  传来一阵“嗡嗡”声,两架日机自北方飞来,在花园口上空盘旋,恐是担心遭高射炮射击的缘故,不敢低飞。卫兵一见敌机,便要蒋在珍躲避,他坚立不动,官兵深受感奋,奋力挖掘如前。敌机在附近村庄投下几颗炸弹后,向来的方向去了。
  9日一大早,魏汝霖又来花园口,登高大声喊道:“我已把弟兄们挖堤的情况,向统帅部作了报告,统帅部感到满意,随时在电话上等着你们的捷报。战区程长官要我告诉弟兄们,如能在今天12点钟前放水,奖励法币3千元。”
  官兵们意气倍增,快掘快跑快运,气氛紧张而又热烈。已掘至基石,蒋在珍令工兵连运来填塞炸药的大缸,亲自划定爆破点,巨晌连声,硝烟与碎石齐飞。只1个多小时,所有炸起碎石清理完毕,只剩下一米多厚的堤坎,暂时阻水流出。
  上宽50米,下宽5米的缺口挖成。放水在即,为安全计,蒋在珍将部队向东撤往安全地带。9时正,实施最后决口,军士划船至堤坎旁,将坎挖开,顿时,黄水汹涌而出,激流冲刷之下,堤坎自行消失,水势愈趋激烈。
  “决堤成功啦!”官兵们欢欣雀跃。蒋在珍三步并作两步跑去指挥部,向商震报告喜讯。他要求商震调来炮兵,对准已挖薄的堤岸,平射轰击,连开六七十炮,缺口迅速扩大了七八米,水成排山倒海之势,咆哮直下!
  “此次决堤,蒋师长功推第一,当为蒋师长请功。”魏汝霖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笑呵呵地说。
  望着堤内汪洋中茅舍漂流,牲畜扑腾,蒋在珍唱然而叹:“是功是过,且让后人评说吧。”

             中日互指对方是决堤者

  “师长,你的电话。”参谋处长熊先煜把听筒给了蒋在珍。
  传来了商震的声音:“蒋师长吗?委员长以你决堤有功,授予勋章一枚,奖励3干元。”
  “感谢委员长恩赐。”蒋在珍立正回答。
  商震的声音忽然变小:“派人把龙王庙和附近的房屋、大树炸倒一些。”
  蒋在珍真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迟疑着问:“这是为什么呀?”
  “这是命令,必须执行。”商震紧接着说,“你直接向军事委员会发一份电报,就说大批日军飞机轰炸花园口黄河堤岸。时间6月9日。”
  “卑职明白。”蒋在珍这才恍然大悟。
  6月12日,汉口出版的《大公报》以及《申报》等大小报纸,纷纷刊出了骇人听闻的消息:前线大雨黄河决口中央社郑州11日上午9时电,敌军于9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垣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其形严重。黄河南岸大堤披暴敌决口后,滔滔黄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故此种惨无人道之暴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战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
  6月13日,中央社又发电讯:敌机30余架,12日晨飞黄河南岸赵口一带,大肆轰炸,共投炸弹数十枚,炸毁村庄数座。更在黄河决口处扩大轰炸,至水势愈猛,无法挽救。
  日机炸毁黄河堤岸的消息,通过现代通讯工具,飞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南北东西,举国同愤,同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
  日本政府立即作出反响,电台、报纸同一口径,矢口否认,称中方嫁祸于日本。
  双方各执一词,海外舆论难明是非,如坠入五里云雾。而饱受日寇侵略的中国民众,早就领教了日人的惯用伎俩,对中央社的消息深信不疑,同声一致声讨日军暴行,谴责日本政府贼喊捉贼.
  6月13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陈诚,在汉口举行中外记者招持会,他通报了日机轰炸花园口河堤经过后说:“历来黄河水患,均出于天灾。日本狂暴军部,竟以文明的利器,以人力决口黄河,企图淹没我前线将士和战区居民,如此惨无人道之行为,真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为全世界人类之共敌!”
  美联社记者问道:“日本方面声称,决口是中国政府自已炮制的恶作剧,对此,部长先生有何评论?”
  “无耻之尤!”陈诚正色厉颜:“日寇惯用欺骗宣传,他不但不知悔忏,反而血口喷人,把毁堤罪行移解到我们身上。令人愤慨之至!此种诬报,毋庸辩驳,相信并且希望,是绝对不会淆惑世界公正人士视听的。”
  “对已决堤口,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堵塞?”法新社记者问。
  “据前线消息,由于上游连日大雨,黄河暴涨,加之日机在决口处扩大轰炸,致决口愈大,水势愈猛,一时无法挽救。”陈诚一变低沉语调,“我战区居民被淹者日多一日,无家可归,在死亡线上挣扎,政府岂能撒手不管?政府将不惜代价,尽早堵塞决口,以减少战区居民痛苦,此刻,前线将士正着手进行。”
  《申报》记者道:“报载郑州附近已麇集数万灾民,衣食皆无,情况堪怜,政府有否救援措施?”
  陈诚答道:“行政院、中央赈灾会于施以急救的同时,正在制定更有力之方略,日内即有行动。”
  “日军决堤,最受其害者,为我战区居民。但也有国外军事专家评论,由于大水泛滥,日军也必遭严重损失,于中国可谓因祸得福,陈部长的看法呢?”发问的是香港《南华日报》的记者。
  陈诚点燃了一支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于敌,属罪有应得,于我,属天助神辅。”
  “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在花园口现场采访,以便把日军暴行进一步公诸于世界。”英国记者一经提议,众记者齐表赞同。
  “这个嘛……可以考虑。”陈诚沉吟着说,“只是近日日机常去花园口轰炸扫射,且待稍为平静后再去,以保各位安全。”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陈诚立即去委员长办公室见蒋介石,告之以记者要去花园口采访事。
  “你已答应了?”蒋介石问。
  陈诚点点头:“让他们去看一下,正好借他们的笔为我们宣传。”
  “嗯,我也是这个意思。”蒋介石指示林蔚:“准备一份日机炸堤的书面材料,要详细些,由花园口守军军官向记者宣读。”他踱了一圈又说:“布置好日机轰炸现场,令20集团军安排好人力物力,让记者看到堵塞决口现场。”
  商震及郑州专署闻风而动,调集民工及新八师官兵。水陆并进,运来高粱杆、树木、石头,堆积决口附近,记者团到来的前一天,军民进行了抢堵决口演习。
  6月22日午后,一群中外记者由行政院干事曹仲植、郑州专署专员罗震陪同,驱车前往花园口,在离决口处不远下车,被领进了新八师政治处。副师长朱振民负责接待,表欢迎之意后,团长彭镇珍把材料念了一遍,有日机来去方向、飞机架次、投弹时间、中弹地点,颇为详尽。记者们耳听手记,一片“沙沙”声。
  介绍既毕,同去决口现场。一记者用树枝往弹坑里量了量,问道:“弹坑深不足2米,而堤岸厚达20米,能炸毁吗?”
  彭团长回答道:“这是日机投下的威力最小的一种炸弹。”
  罗震接口道:“决口在河道弯曲部,长年累月水流冲击之故,堤岸本已塌蚀。”
  “原来是这样。”记者点点头,相信两人的解释。
  无数赤裸着上身的军士和民工,正在奋力堵塞决口。他们有的在岸上,有的在船上,把包着石块的高粱杆捆,用劲往水里推,石头似雨滴般抛落。大小木船被拖着、推着,向决口处移动,号子声高昂而有节奏,景像十分壮观。记者们感动之余,不停地记录着,拍着照片,有的还作了现场写生。
  应记者要求,十多个士兵和民工被朱振民叫来座谈。记者们问这问那,他们的回答话虽不多,却很在理,一时回答不出的也有,说是听不懂。事实是,参加座谈的人,都是预先指定并经再三演练的。
  经过小半天时间记者们满意而归负陪同之责的曹干事、罗专员、朱副师长才算松了一口气。
  花园口决堤,淹没了豫、苏、皖三省1.5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国民党当局借口军事机密,未事先动员迁移,致使500万人流离失所,50万人死于非命。而从军事观点看,达到了蒋介石的预期目标,日军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其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据日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

                真相的披露

  对花园口决堤的真相,国民党当局守口如瓶,退守台湾后仍秘而不宣,依然坚持日机轰炸的说法。
  随着时间推移。决堤真相逐渐揭示。最早改变“日机轰炸”既定说法的,是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晚年,董显光寓居美国,闭门著作。他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写道:“日军进攻郑州……中国方面对于日军之前进,早有惊人之准备,我方将郑州的黄河堤炸毁,以滔滔之水对抗侵略之敌,数千日军为水所截,致遭淹死。”以后出版的《蒋总统秘录》亦如是记载:“6月上旬,日军主力攻陷开封,8日进犯中牟、尉氏。此时,中国军队准备了一个秘密的策略,就是掘开黄河堤防,以人工洪水阻遏日军进攻。”内中简单介绍了花园口决堤经过。
  然而,上述两书中,均未点明决堤决策者,只是笼统地称“中国方面”、“我方”、“中国军队”,这与蒋介石健在,统治着台湾不无关系。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死,其子蒋经国主政台湾,政治环境渐显宽松。
  当年主司决堤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到台湾后一直缄口不言。蒋介石死后,鉴于《蒋总统传》和《蒋总统秘录》两书中,已将真相基本公开,遂于1981年《生平自述》中,披露了蒋介石决策决堤的机密:“徐州会战后,先总统蒋公决定掘开黄河堤防,造成泛滥阻止日军西进,自策划至完成,悉由汝霖主持之,时值季春,正当枯水时期,先在赵口掘堤,失败三次,最后始在花园口成功。失败为成功之母,信不虚也。抗战八年,黄泛阻敌西进,保障西北,功不可没。”次年,他在《战史会刊》上发表了《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纪实》一文,以日记形式写道:“6月4日,第53军一个团奉先总统蒋公电令,在中牟县境赵口掘堤,并限本日夜12点时放水。先总统蒋公以决口事关重要,提出第20集团军商总司令负责执行,汝霖时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奉命前往河堤主管其事,昼夜监临,知之最详……”
  至此,花园口决堤由策划到完成真相大白。

  最后还得说明一点,下令决堤的是蒋介石,而造成这一惨剧的魁首,是日本侵略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15:41:1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