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因何而亡?它是被‘天人合一’忽悠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06:19


  中国历代统一的皇朝的覆灭,多是在其末期有过规模极大的造反起义,耗尽了统治者的全部资源,改朝换代成为不可避免,如秦、东汉、隋、唐、元、明等都是这样。也有亡于外族侵入,如西晋、北宋、南宋等。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西汉,既非衰败于造反,也非亡于外族。那么,它究竟亡于什么呢?                                             
  西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和其它古代皇朝相比,出现的在作为的君主比例甚高,高祖、文、景、武、昭、宣等,元帝成帝当然差的很多,但并无太大恶政;国防上屡败匈奴、经营西域、颇辉煌;经济上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到现在为止,西汉仍是人们心目中值得为之骄傲的古皇朝之一。这样的皇朝的消亡的原因何在?
                                               
  西汉末期,按一些历史书籍的说法,政治日益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不安。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国家的吏治也开始败坏,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似乎其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上述这些评语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大多数时间都是可用的,而且西汉,即使到了末期,这些问题也不是最严重的。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之风盛行等是应该以数据来说明,可惜,史实记载中并没有这方面可靠的数据。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代,不可能太详细的历史记录。
                                                  
  不过,可以推想,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穷人还远没有贫困到无法生存,只能拼死造反的程度。全国性的大造反,需要有一定的机缘,需要有野心有能力的头目,更需要社会矛盾已经起暴的临界点的条件;但小规模的反抗,在民不聊生时,是很容易发生的。而在西汉末年,即使是小规模的造反记载也是极少的。
  据记载,在王莽称帝建国前三十间一共有很少几起极小规模的造反记录。其中两起是‘铁官徒’造反。汉代在不少地方设铁官,利用刑徒冶铸铁器。在前22年颖川(河南)申屠圣等一百多铁官徒造反,还有前14年山阳(山东)铁官徒苏令等二百多人造反,他们夺取武器,杀死官吏,沿途释放囚徒,有一定的声势,但都很快就失败。此外还有前18年广汉(四川)郑躬等六十余人造反,前14年尉氏(河南)人樊并等十多人造反,很快就失败了。
  就在王莽篡汉之前,华夏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五千九百多万。至少人们还可以不断的繁衍,社会危机还没到达要暴发的前夕,社会矛盾还远没有达到失控的程度。
  
  既然没有大造反起义耗尽统治的资源,也没有外族的入侵,社会危机距临界点还相当远,西汉究竟亡于什么?实际上西汉是被忽悠灭亡的,也可说是亡于舆论。
  不过,不要简单的以为是被王莽忽悠亡的。王莽虽然没少造舆论,但他绝没那么大本事能忽悠倒一个大体还算健康的皇朝。
                                   
  忽悠倒西汉的基础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论。而董仲舒的理论权威则是汉武帝树立起来的。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刘彻自己为自己的子孙挖了大坑。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把自然现象(天)和人类(主要是人君,一般人没资格)的活动对应了起来。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的本意中可能有以自然现象来规劝戒惧皇帝的成分,限制皇帝的私欲过度膨胀,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但是,天人感应的说法本身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绝对是一种迷信。既然是迷信,它可能劝善,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要是真信了,就可能出问题。
                                         
  西汉时不但一般人信这个,皇帝及高官贵族也都信。
  汉宣帝以后的皇帝都下过很多次有关灾异的诏书,都是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日蚀也在内)之后发布,其内容大体多是“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有了灾异很害怕(如“朕甚惧焉。”“惧天地之戒,不知所由。”等),希望大臣们告诉我的过错(如“公卿其各思朕过失,明白陈之。”“治之大亏,咎至于斯。”等),还有就是安定百姓的措施(如减租税、大赦之类)。以上引文分别见《前汉书)皇帝本纪的宣帝本始四年,元帝初元元年及成帝建始三年。
  巧合的是,在那几十年间,地震多发。一旦“间者地数动而未静”,皇帝们就惴惴不安,不知该怎么办,难道是天地怪罪我们老刘家皇帝当得不对劲?
                               
  不但皇帝这样想,皇族们也信这个。着名的学者刘向(《战国策》是他整理成书的),本人是宗室。前10年,蜀郡岷山崩,壅江水三日,(应该是地震产生了堰塞湖),他就认为这是汉皇朝将亡之征兆。他的儿子经学大师、天文学家刘歆则是王莽篡位的重要支持者,在新朝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趣的是,王莽的运气相当不错,在他任大司马、领尚书事,任‘安汉公’后几年中,地震等自然灾害确是少了许多。在各种祥瑞、神迹、符命大批出现的气氛下,人们还以为汉朝天命真是已尽,只有王莽才真正符合天命,成千上万人上书公布其功德。于是他篡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其详情可以轻易由网上搜到,不再赘述。)
  有人可能会说,王莽篡汉的重要原因是因外戚王家势力极大。其实,王家的支柱是王政君,而王政君却是反对王莽篡汉当皇帝的,只是人们都被忽悠起来了,太皇太后也没招法。
  虽然也有几处反抗的,如6年安众侯刘崇,7年东郡太守翟义等起兵,但王莽派兵镇压,旋即败亡。这点事件在一个强大皇朝覆灭过程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舆论确是可以在政权置换中起很大作用。
  一位大人物是非常注重控制舆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掌政时,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造XX舆论’的提法,后来人们批判说舆论岂能制造。事实上舆论确是可以制造的,而且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西汉确是亡于舆论。现代颜色革命,是忽悠起来的,也就是制造舆论的结果,只是其制造手艺之巧妙,可叹为观止。

  中国历代统一的皇朝的覆灭,多是在其末期有过规模极大的造反起义,耗尽了统治者的全部资源,改朝换代成为不可避免,如秦、东汉、隋、唐、元、明等都是这样。也有亡于外族侵入,如西晋、北宋、南宋等。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西汉,既非衰败于造反,也非亡于外族。那么,它究竟亡于什么呢?                                             
  西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和其它古代皇朝相比,出现的在作为的君主比例甚高,高祖、文、景、武、昭、宣等,元帝成帝当然差的很多,但并无太大恶政;国防上屡败匈奴、经营西域、颇辉煌;经济上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到现在为止,西汉仍是人们心目中值得为之骄傲的古皇朝之一。这样的皇朝的消亡的原因何在?
                                               
  西汉末期,按一些历史书籍的说法,政治日益腐败,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不安。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国家的吏治也开始败坏,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似乎其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上述这些评语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大多数时间都是可用的,而且西汉,即使到了末期,这些问题也不是最严重的。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之风盛行等是应该以数据来说明,可惜,史实记载中并没有这方面可靠的数据。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代,不可能太详细的历史记录。
                                                  
  不过,可以推想,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穷人还远没有贫困到无法生存,只能拼死造反的程度。全国性的大造反,需要有一定的机缘,需要有野心有能力的头目,更需要社会矛盾已经起暴的临界点的条件;但小规模的反抗,在民不聊生时,是很容易发生的。而在西汉末年,即使是小规模的造反记载也是极少的。
  据记载,在王莽称帝建国前三十间一共有很少几起极小规模的造反记录。其中两起是‘铁官徒’造反。汉代在不少地方设铁官,利用刑徒冶铸铁器。在前22年颖川(河南)申屠圣等一百多铁官徒造反,还有前14年山阳(山东)铁官徒苏令等二百多人造反,他们夺取武器,杀死官吏,沿途释放囚徒,有一定的声势,但都很快就失败。此外还有前18年广汉(四川)郑躬等六十余人造反,前14年尉氏(河南)人樊并等十多人造反,很快就失败了。
  就在王莽篡汉之前,华夏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五千九百多万。至少人们还可以不断的繁衍,社会危机还没到达要暴发的前夕,社会矛盾还远没有达到失控的程度。
  
  既然没有大造反起义耗尽统治的资源,也没有外族的入侵,社会危机距临界点还相当远,西汉究竟亡于什么?实际上西汉是被忽悠灭亡的,也可说是亡于舆论。
  不过,不要简单的以为是被王莽忽悠亡的。王莽虽然没少造舆论,但他绝没那么大本事能忽悠倒一个大体还算健康的皇朝。
                                   
  忽悠倒西汉的基础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论。而董仲舒的理论权威则是汉武帝树立起来的。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刘彻自己为自己的子孙挖了大坑。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把自然现象(天)和人类(主要是人君,一般人没资格)的活动对应了起来。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的本意中可能有以自然现象来规劝戒惧皇帝的成分,限制皇帝的私欲过度膨胀,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但是,天人感应的说法本身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绝对是一种迷信。既然是迷信,它可能劝善,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要是真信了,就可能出问题。
                                         
  西汉时不但一般人信这个,皇帝及高官贵族也都信。
  汉宣帝以后的皇帝都下过很多次有关灾异的诏书,都是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日蚀也在内)之后发布,其内容大体多是“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有了灾异很害怕(如“朕甚惧焉。”“惧天地之戒,不知所由。”等),希望大臣们告诉我的过错(如“公卿其各思朕过失,明白陈之。”“治之大亏,咎至于斯。”等),还有就是安定百姓的措施(如减租税、大赦之类)。以上引文分别见《前汉书)皇帝本纪的宣帝本始四年,元帝初元元年及成帝建始三年。
  巧合的是,在那几十年间,地震多发。一旦“间者地数动而未静”,皇帝们就惴惴不安,不知该怎么办,难道是天地怪罪我们老刘家皇帝当得不对劲?
                               
  不但皇帝这样想,皇族们也信这个。着名的学者刘向(《战国策》是他整理成书的),本人是宗室。前10年,蜀郡岷山崩,壅江水三日,(应该是地震产生了堰塞湖),他就认为这是汉皇朝将亡之征兆。他的儿子经学大师、天文学家刘歆则是王莽篡位的重要支持者,在新朝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趣的是,王莽的运气相当不错,在他任大司马、领尚书事,任‘安汉公’后几年中,地震等自然灾害确是少了许多。在各种祥瑞、神迹、符命大批出现的气氛下,人们还以为汉朝天命真是已尽,只有王莽才真正符合天命,成千上万人上书公布其功德。于是他篡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其详情可以轻易由网上搜到,不再赘述。)
  有人可能会说,王莽篡汉的重要原因是因外戚王家势力极大。其实,王家的支柱是王政君,而王政君却是反对王莽篡汉当皇帝的,只是人们都被忽悠起来了,太皇太后也没招法。
  虽然也有几处反抗的,如6年安众侯刘崇,7年东郡太守翟义等起兵,但王莽派兵镇压,旋即败亡。这点事件在一个强大皇朝覆灭过程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舆论确是可以在政权置换中起很大作用。
  一位大人物是非常注重控制舆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掌政时,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造XX舆论’的提法,后来人们批判说舆论岂能制造。事实上舆论确是可以制造的,而且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西汉确是亡于舆论。现代颜色革命,是忽悠起来的,也就是制造舆论的结果,只是其制造手艺之巧妙,可叹为观止。


归纳起来就是“众口铄金”及“众口亦能装金”

归纳起来就是“众口铄金”及“众口亦能装金”
2014-12-17 21:45 上传

古代集权政权,承平日久,吏治必坏,民不聊生,烽火将起。是个死循环。
而今天,信息交流无阻,随着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民权意识逐步加强,
再不会到那种民不聊生的程度,以目前这种民、政脱节的状态,只要有着火点都会爆发群体事件。
舍本逐末瞎联系
道之最 发表于 2014-12-17 21:45
十常待乱汉引来董卓才有三国。
你说的是东汉末,拙文说的是西汉末。
唔~这么说,王莽篡位后似乎好运气就用完了。年年天灾,蝗虫飞得把皇宫都覆盖了……
2014-12-18 21:47 上传

天子之剑 发表于 2014-12-17 14:42
归纳起来就是“众口铄金”及“众口亦能装金”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就这一个辉煌的皇朝,会流行一种应该被取代的思潮。

即使到末期,西汉皇帝也无大恶行。宠飞燕、董贤等只是小节。
有一定的道理。

西汉之亡,与其他被亡的朝代确有不同,内无太大的恶政暴行,外无太强的敌对势力。所以称王莽篡政,篡者,阴夺,窃也。被偷掉了。

至于造成诸多诸多皇帝们的惧怂,恐怕与西汉刚刚确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有关吧,对于这种讲究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的神圣之势,不是每任皇帝都能像汉武帝那样游刃有余的。所以也有诸多反复,例如汉宣帝的不用儒。即使是始作俑者的汉武帝本人,临终前也用杀钩弋夫人的方式来保证未来政权的稳定性,其实要限制未来皇太后的方式有很多,不至于到殉葬的地步。这种极端的手段也是保证年轻的刘弗陵能够占据权力的金字塔塔尖。说到底还是不够自信,也不他信。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最敏感各种外界的异变,就象心无依靠的人最容易接受宗教的影响,天人感应原意是提醒当权者要加强自身的修为,结果成了疑神疑鬼的理论的依据,其实儒家对鬼神一说一向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全新的理论掌握在意识不够强大的人手上,结果反而被这种文化给忽悠了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4-12-20 23:33
有一定的道理。

西汉之亡,与其他被亡的朝代确有不同,内无太大的恶政暴行,外无太强的敌对势力。所以称 ...
董仲舒的儒学中夹带私货,包含了神秘的成分,已经不是孔孟的儒学了。
笑话,历代王朝哪个不得用这套替自己找到法理基础?哪个革前朝命帝王即位诏书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表述?哪个正常点的皇帝统治时期在面对天灾星相异常时不得要表现出儆畏上天警戒之心,避殿、减膳、宰臣辞位乃至下罪己之诏。信仰天人感应本身就是时人常态,否则后世为何将天文、五行这样的星相、灾异内容修入官修正史的志中?
在同姓诸侯王势力被大幅削弱严密控制下而皇权的巩固需要和士族联姻来达到的时候,那么对于皇权的最大威胁只有外戚,太阿倒持,当外戚掌握了足够的力量和构筑了足够的舆论基础后,皇权的转移不是顺理成章吗?至于所谓天警祚移之类的把戏那不过是夯实了权臣基础的篡位最后一锹土罢了。因此外戚、阉宦、权臣始终是王朝统治时刻需警惕的威胁岂无道理?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12-21 14:55
笑话,历代王朝哪个不得用这套替自己找到法理基础?哪个革前朝命帝王即位诏书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表述?哪个正 ...
你的用词“表现出”,很准确。

真正相信和‘表现出‘’之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罪己诏是为了欺骗人的。

除了西汉后期的皇帝外,真正恐惧,甚至怀疑自己是真该退位的皇帝几乎没有。希望别的性的人当皇帝的皇族也几乎没有,除了西汉末的。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4-12-20 23:33
有一定的道理。

西汉之亡,与其他被亡的朝代确有不同,内无太大的恶政暴行,外无太强的敌对势力。所以称 ...
杀了钩弋夫人避免了外戚夺权,但是刘弗陵的权力最后落入霍光手中应该是武帝没想到的吧


五胡乱华之前的中国古代文献缺失较多,很难说清西汉灭亡的准确原因。

但大体上西汉时,中央政权对于长治久安地统治大一统帝国缺乏必要的相关经验。这在西汉政权建立之初就显得非常明显,统治上异常混乱无序。西汉一朝因之折腾的时间就特别漫长(包括各种思潮在内),皇权根基未固,导致王莽时误认为可以篡汉代之,于是西汉灭亡了。

五胡乱华之前的中国古代文献缺失较多,很难说清西汉灭亡的准确原因。

但大体上西汉时,中央政权对于长治久安地统治大一统帝国缺乏必要的相关经验。这在西汉政权建立之初就显得非常明显,统治上异常混乱无序。西汉一朝因之折腾的时间就特别漫长(包括各种思潮在内),皇权根基未固,导致王莽时误认为可以篡汉代之,于是西汉灭亡了。
德国鱼雷 发表于 2014-12-23 10:52
五胡乱华之前的中国古代文献缺失较多,很难说清西汉灭亡的准确原因。

但大体上西汉时,中央政权对于长治 ...
皇权经验的集累的逐渐的。
大约在宋朝起才基本明白怎么维持稳定的统治。
楼主写得不错啊!
顶!!!
dama110 发表于 2014-12-24 00:21
楼主写得不错啊!
顶!!!
谢谢支持。
谈不上忽悠亡的吧,王莽这个权臣加外戚早就慢慢篡夺了西汉的军政大权,剩下的只是一些舆论宣传,这种改朝换代方式跟前朝的实力也没什么很大关联,唐朝不就在鼎盛期过后没多久被武则天拦腰斩断么
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不是一回事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4-12-25 13:14
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不是一回事
不管现代环保主义者,或一些国学大师,如何另行定天人合一,但是,在古代,真看不出来二者有什么不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6 17:47
不管现代环保主义者,或一些国学大师,如何另行定天人合一,但是,在古代,真看不出来二者有什么不同。


还是不一样的,董仲舒讲阴阳五行和谶纬之说,所以他的天人感应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他虽然
没有明说,但他的天具有人格神的意义。而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说的是人性或道德的依据,是来源于
天。这个天是自然。因而不是迷信,这两者间还是有比较的大差距的。事实上,先秦儒家是不信鬼神的,
后来朱熹就是因为董仲舒这些迷信之说,把它排除出儒家道统。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6 17:47
不管现代环保主义者,或一些国学大师,如何另行定天人合一,但是,在古代,真看不出来二者有什么不同。


还是不一样的,董仲舒讲阴阳五行和谶纬之说,所以他的天人感应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他虽然
没有明说,但他的天具有人格神的意义。而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说的是人性或道德的依据,是来源于
天。这个天是自然。因而不是迷信,这两者间还是有比较的大差距的。事实上,先秦儒家是不信鬼神的,
后来朱熹就是因为董仲舒这些迷信之说,把它排除出儒家道统。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4-12-26 18:31
还是不一样的,董仲舒讲阴阳五行和谶纬之说,所以他的天人感应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他虽然
没有明说,但 ...
居士不是研究哲学或哲学史的,说的都只能是外行话,但既然有点认识 ,说说,姑妄听之吧。

先秦似没有人对天人合一作过明确的论述。泛神论者讲天命之类也不能算作天人合一,也没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类说法。

欧洲思想家注重分折其不同,而中国思想家更注意综合,应是各有所长。但是,把先秦对于自然与人的不同看法,都向天人合一这一个篮子里装,不敢苟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7 07:41
居士不是研究哲学或哲学史的,说的都只能是外行话,但既然有点认识 ,说说,姑妄听之吧。

先秦似没有 ...
这个说法还是有其依据的。天人合一是个很远古的说法,一开始大约是指巫和天能通。后来把巫的这种
能力称之为德,后来王垄断了这种与天通的能力,这样德也就转移到了王的身上。后来先秦时认为这种德
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他来自于天。这方面的论述还是比较多的。总之后来人解释的天人合一,和先秦
儒家的看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并不是凭空穿凿。
对这个问题,我写过两篇东西,一个是《董仲舒的临门一脚》,一个是《王莽的路径依赖》。我以为,可以简单地说是西汉亡于儒者。当然这后面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
下面是文中的一段话,供老先生批评:

   在这个交易中,董仲舒夹带了一些私货,或许这个私货才是他的新儒学的关键部分:他用儒学为君王“背书”(做担保),不仅仅要换来儒术在学术上的独尊地位,而且还要把帝王的权威也纳入到儒学的权威之下。
  董仲舒的策略是:宣布天气的变化和人间的兴亡密切相关——因为“天”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它既是自然的,又是象征着冥冥中主宰的力量的。
  古代哲人早就有个这个“天”(上帝、主宰、有时也是自然和人间规律的维护者)的观念,并固执认为老天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天又近于“真理”“正义”等等,正是这个“天”的双重属性,给了儒家广阔的操弄空间。
  天意是通过灾异表现的,这个表现有褒奖的,如各种祥瑞;也有警告的,如各种灾祸。这就象一个密码,需要专门的破译者来诠释,而这个破译者,就是儒者。这样一来,儒者就获得了天意代言人的资格。这样的儒者,与其说是一位知识分子,不如说是一位神职人员。学者—教士的双重身份,让他们成为知识和真理的垄断者,连皇权也要服从于他。
  可以说,董仲舒表面是“尊君”,其实是“虚君”。“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一句话,听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他不能“作之君”,就要“作之师”: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我。
  儒家言必称周公,就有这种深意。其实,很多古人也明里暗里地怀疑过:如果不是外有管蔡作乱,内有太公望、召公奭制衡,历史上的那个真实的周公未必就不是一个王莽。一定要把他树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太符合儒家的理想了:不是君王,胜似君王,完美的形象,几乎无限的权力,连君王都要像个小孩子听他教训、任他摆布。这不正是孔孟之徒汲汲以求的地位吗?
  这很可能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个信仰,董仲舒自己是确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的,《史记》说他“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董仲舒从不放过通过实践证明理论正确性的机会,而且最终的结果也都证明了他的理论。
  董仲舒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本事,不但我们这些现代人看不懂,就连古代的学者也弄不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汉儒言灾异”条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天象每一变,必验一事。推既往以占将来,虽其中不免附会,然亦非尽空言也。”那么后来为什么又不灵了呢?他勉强给出了一个猜想,认为“降及后世,机智竞兴,权术是尚,一若天下事,皆可以人力致,而天无权。”人堕落了,所以老天的警示也不灵了。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
  我们也可以勉强猜想一下:因为不知道这个“未尝不得所欲”是如何判定的,以多长时间为限——毕竟风不终朝,雨不终日,你说某个人会死,最后总是会应验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未尝不得所欲”是怎么来的:碰对了运气;或是董仲舒像诸葛孔明那样,有些“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或是他那一套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道理(必须承认,我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有许多未知空白);或者这完全是儒者的牵强附会,但不管怎么说吧,反正他这个预言家,在当时是被公认很灵的。
  于是他开始进行理论总结,“居舍,着灾异之记”。这或许就是他的“临门一脚”,如果董仲舒成功了,或许中国也会像西欧那样,出现教皇和人皇分庭抗礼的局面。
  可他尽管懂得玄远的天道,却并不知道对方后卫的抢断技术超乎了他的想象。他的这个宏大策划刚刚付诸现实,就马上遭到了致命一击。
  正好这个时候,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了火灾,仲舒按照自己的理论对这件事作出了解释。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公开发表,大臣主父偃在登门拜访时,偷偷拿了董仲舒的草稿,并呈送给汉武帝。
  汉武帝不动声色,找来儒生们取出这篇文章让大家讨论,当然他没有告诉儒生们这是谁的著作。
  儒生中有一位吕步舒,正是董仲舒弟子,他并不知道这是老师的作品,于是评论这是“下愚”之见——这并不奇怪,儒家本来是不讲这些“怪力乱神”的。
  这正是汉武帝想要的效果。
  天子马上翻脸,以妖言惑众将董仲舒送交有关部门论罪,判处死刑。然后他又宽宏大度地下了一纸诏令赦免了董仲舒的死罪。这一手很漂亮,“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皇权在这一轮交锋中完胜,用现代人的话,是“吃掉糖衣,打回炮弹”——董仲舒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而企图对皇权加以限制的条款却被无情驳回。
  董仲舒令人眼花撩乱的盘带、精确的传接球、逼真的假动作……一个天才球员能做的一切,他几乎都做了,只差最后那一脚。可能到最后他才忽然发现,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别人做了嫁衣。
  董仲舒的大冒险,是学术与政治的一次摊牌,结果是学术败给了政治,成为后者的附庸。但不管怎样,他还是有所得的:儒家学说毕竟成了大一统时代被“独尊”的主流意识形态,至少在表面上,孔孟之道作为圣人之言被一代代的帝王尊崇着,也不能不说这一学说在古代政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所以后世儒者对董仲舒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西汉末年的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刘向之子刘歆虽以为父亲的评价过高,但也称颂“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北宋孙复也说:“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
     董仲舒的临门一脚,尽管没能破门得分,却也长久地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喜谈灾异,造就了汉朝的一种时尚,每当天灾出现,皇帝也要下诏“罪己”,无论是否诚心诚意,但态度却可说是“诚惶诚恐”,并成为两汉时代谶纬迷信之滥觞。此后灾异论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皇权的绝对性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每到王朝衰落,就会出现大量的灾异记录,民众起来造反,也总要找到一些“预兆”作为改朝换代的根据。远的不说,就说汉王朝的两次灭亡,都是如此。前一次是王莽沸反盈天的“符命运动”,后一次是黄巾教主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然,这已经不再是董仲舒的初衷了。


另外说一句,我以为在王莽问题上,儒家的表现很不够爷们儿:他们只是把责任推到王莽一个人身上,把他打成伪善者和野心家,却绝口不提他是当世的儒家领袖,代表着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他的失败恰恰是因为打算实现这一理想。
  在第二篇文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王莽死了,只留下一个篡国者的罪名,一个虚伪者、阴谋家的标本,留下一条权臣篡位的路径(后来曹操、司马昭等人都走过这条路)。而他的理想国则成为一个泡影,在汹汹嚣嚣的历史大潮中,破灭、消失,无影无踪。随着他的倒掉,儒者们的梦也破碎了。从此以后,“内圣外王”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那条通向上古时代的美好世界的路径已经对他们永远关闭。”


另外说一句,我以为在王莽问题上,儒家的表现很不够爷们儿:他们只是把责任推到王莽一个人身上,把他打成伪善者和野心家,却绝口不提他是当世的儒家领袖,代表着儒家的政治理想,而且他的失败恰恰是因为打算实现这一理想。
  在第二篇文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王莽死了,只留下一个篡国者的罪名,一个虚伪者、阴谋家的标本,留下一条权臣篡位的路径(后来曹操、司马昭等人都走过这条路)。而他的理想国则成为一个泡影,在汹汹嚣嚣的历史大潮中,破灭、消失,无影无踪。随着他的倒掉,儒者们的梦也破碎了。从此以后,“内圣外王”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神话,那条通向上古时代的美好世界的路径已经对他们永远关闭。”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7 11:36
对这个问题,我写过两篇东西,一个是《董仲舒的临门一脚》,一个是《王莽的路径依赖》。我以为,可以简单地 ...
董舒仲要把儒者变成神职人员的说法很不错,不过要论证清楚,特别是除理论上,在实际行动方面,恐还需费力。

钦天监就有神职人员的意思。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7 11:43
另外说一句,我以为在王莽问题上,儒家的表现很不够爷们儿:他们只是把责任推到王莽一个人身上,把他打成伪 ...
王莽的理想是不是儒家的理想,是个很难说清的事。

王莽是极其虚伪的,至少在政治上是这样的。

这不是说儒家在西汉灭亡中没有责任。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8 08:47
王莽的理想是不是儒家的理想,是个很难说清的事。

王莽是极其虚伪的,至少在政治上是这样的。
问题是:你凭什么说王莽在政治上极其虚伪?关于他的全部记载都是批判式的,为了摘清自己,儒生们都把脏水往他一个人身上泼,他们似乎忘了:就在不久之前,他是被他们热烈拥戴着登上权力顶峰的。
即使在班固的《王莽传》里,除掉那些诛心之词,王莽的哪个行为不是按照儒家教导来的?他把自己的儿子几乎杀光了,私心在哪呢?他搞五均六筦,解放奴婢,平均地权(也可以说是“平均没有地权”),不都是儒家那一套?他有杀害小皇帝的重大嫌疑,但如果他不搞儒家那一套,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垮台吧?
王莽确实能力不足,呆信古法,但他的失败,是儒家的失败——那一套理想,根本治理不好国家。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8 10:49
问题是:你凭什么说王莽在政治上极其虚伪?关于他的全部记载都是批判式的,为了摘清自己,儒生们都把脏水 ...


1、中国古代的史书把问题归结为个人的道德显然不可取。

2、王莽的目标无非是重建或恢复亚细亚式的君主+村社,这确实是儒家的主张,当然也是必然失败的。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8 10:49
问题是:你凭什么说王莽在政治上极其虚伪?关于他的全部记载都是批判式的,为了摘清自己,儒生们都把脏水 ...


1、中国古代的史书把问题归结为个人的道德显然不可取。

2、王莽的目标无非是重建或恢复亚细亚式的君主+村社,这确实是儒家的主张,当然也是必然失败的。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8 10:49
问题是:你凭什么说王莽在政治上极其虚伪?关于他的全部记载都是批判式的,为了摘清自己,儒生们都把脏水 ...


关于王莽,说起来 是个很长的话题。且未必能说服对方。居士只在这里大略说一下观点。

古来改革成功的很少几人都是手掌大权的臣子,如商鞅、张居正等。如王莽真心改革,在任安汉公后即可进行。不必等到创立‘新‘朝后,一切都要‘新’而乱来。为了改革没有必要篡位。

杀子和灭卫氏相关的。且不论王莽如何想,但古来皇帝把儿子弄死的事有不少例,只能说王莽也不例外吧。

王莽那种一切都要不同于西汉的‘新’并不符合儒学。

说其虚伪,主要是说其攫取权力的手法。那些小手法,比以武功文治出色 的曹操差太多了。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8 10:49
问题是:你凭什么说王莽在政治上极其虚伪?关于他的全部记载都是批判式的,为了摘清自己,儒生们都把脏水 ...


关于王莽,说起来 是个很长的话题。且未必能说服对方。居士只在这里大略说一下观点。

古来改革成功的很少几人都是手掌大权的臣子,如商鞅、张居正等。如王莽真心改革,在任安汉公后即可进行。不必等到创立‘新‘朝后,一切都要‘新’而乱来。为了改革没有必要篡位。

杀子和灭卫氏相关的。且不论王莽如何想,但古来皇帝把儿子弄死的事有不少例,只能说王莽也不例外吧。

王莽那种一切都要不同于西汉的‘新’并不符合儒学。

说其虚伪,主要是说其攫取权力的手法。那些小手法,比以武功文治出色 的曹操差太多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12-29 07:36
关于王莽,说起来 是个很长的话题。且未必能说服对方。居士只在这里大略说一下观点。

古来改革成功 ...
王莽改革,并非在篡位之后,在那之前,废刑罚、发福利、改行政、建明堂之类的事情,就搞了不少了,儒生和万民一律交口称颂。要说他的“新”不符合儒学,我还真不知啥叫儒学。
至于攫取权力的手段,失败者是没法子辩护的,只好任由胜利者抹黑。当然我不是说王莽不伪善,我是说伪善本来就是儒家的一部分(墨家道家法家,没少抓儒家这个小辫子),要王莽不伪善,才是“不符合儒学”。他的本事比曹操之流是差远了,但莫非说明曹操就更“符合儒学”么?
再引过去写过的一段话,请老先生批评,不想说服谁,也不想争口舌之快,只是觉得板子打在一个人身上,既不公平,也无益于“读史明智”。

  王莽的失败不只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社会阶层——士——知识分子的失败,甚至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大失败”。
  王夫之说:权臣篡夺,本不是旦暮可成的事,因为天下之大,人心转变总要有个长期过程。独有王莽短短数年就把汉家江山转移到自己名下,原因在于“合天下奉之以篡”,“莽之初起,人即仰之矣;折于丁、傅,而讼之者满公车矣;元后拔之废置之中,而天下翕然戴之矣。固不知莽之何以得此于天下,而天下糜烂而无余,如疫疠之中人,无能免也。”“故莽自以为周公,则周公矣;自以为舜,则舜矣;周公矣,舜矣,无惑乎其相骛如狂而戴之也。”他指出王莽之所以成功,是天下归心、万民拥戴的结果。应该说,还是看到了关键所在的。
  不过王夫之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儒家的堕落,大谈“儒而小人,则天下无君子;小人而儒,则有所缘饰以无忌惮”,把汉末儒者的表现统统斥为“堕廉耻、捐君亲”的“伪儒”,恨不能斧钺伺候,就未免“道学”气熏人了。其实汉之儒者的精神,不是这些后世腐儒所能理解的。
  其实在当时人看来,王莽的“篡逆”色彩并不是那么浓厚。那个时代,皇权远非后世那样不可侵犯,圣贤政治观念还是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天下是本该有德者居之的。汉昭帝在位时,就有儒生眭弘上书,要求皇帝“当求贤人禅帝位,退自封百里,以顺天命”;其后宣帝时代,又有盖宽饶上书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虽然眭弘盖宽饶都被杀,但此二事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儒家连皇帝的权威也可以挑战了。
  后来刘向上书成帝,劝谏不要将大权旁落给外戚王氏时也说“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意思是这个天下并不命中注定就是我们刘家的,所以你要小心。这个话说得很坦率,而皇帝也并不以为大逆不道,可见在当时,“天命非独一姓”是当时公认的思想。
  王莽的支持者(孔光、马宫、刘歆、平当等)都是大儒,这绝非偶然。董仲舒以后,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士人政府渐露端倪。所着西汉王朝的衰微,儒者们以天下为己任,其声誉和自信都达到空前高度。一个“哲学王”时代呼之欲出。
  王莽就是这个“哲学王”,他的身份、地位(出身贵胄之家,位高权重)和文化修养(他本人也是大儒)使他成为最佳人选。
  他亦步亦趋,效仿周公,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欺骗世人吗?或者这一切在他看来,好似某种密码或咒语,只要说对作对,那个传说中黄金世界的大门,就会对他轰然开启呢?
  周公曾经做到的,他全部做到了,尽管是“踩着前人的足迹”,也必须承认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周公没有去做(或者没有敢做)的,他也曾经似乎是成功了——这不仅是说他做了皇帝,而是他要开创一个理想中的黄金世界,一个完全按照儒家理想规划的人间天国。
  可是,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以及为实现这个世界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在现实中造成了混乱不堪的局面,很多人为这个理想付出了代价(不管是否情愿),但却没有几个人从中获得利益(除了一些投机的混混),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悲剧呢?王莽的个人素质?还是儒家理想本来就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9 10:18
王莽改革,并非在篡位之后,在那之前,废刑罚、发福利、改行政、建明堂之类的事情,就搞了不少了,儒生和 ...


恕居士孤陋寡闻,真不知道有那些是周公想作而没有或没敢作的。
周公创封建之制,灭三监,都敢的极漂亮。、封建制为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建立了基础,有大功。
《周礼》非他的著作。

王莽效仿周公?有点说过分了吧。

“儒家理想天国”?不明白是什么。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9 10:18
王莽改革,并非在篡位之后,在那之前,废刑罚、发福利、改行政、建明堂之类的事情,就搞了不少了,儒生和 ...


恕居士孤陋寡闻,真不知道有那些是周公想作而没有或没敢作的。
周公创封建之制,灭三监,都敢的极漂亮。、封建制为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建立了基础,有大功。
《周礼》非他的著作。

王莽效仿周公?有点说过分了吧。

“儒家理想天国”?不明白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周公惶恐流言日”,他在惶恐什么?那些“流言”又是什么?
他想不想(或敢不敢)做是一回事,他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我这么说希望您能理解吧?
第二个问题:您老想过没有,那个历史上的周公,跟儒家有一毛钱关系么?对儒家而言,到底是那个历史上存在过的周公重要,还是那个作为儒家上帝(我是指地位而言,直到唐朝这一地位才被孔子取代)、活跃在儒家经典中的周公重要?《周礼》是战国时代儒家著作,这是现代学者的结论,但王莽和刘歆恐怕不是这么想的。
第三、王莽被多少次比附成周公,数的过来么?说他在效仿(我称之为路径依赖),怎么就过分了呢?
第四、“儒家理想天国”,看看孔子之徒是如何艳称三代,王莽是如何把《周官》从纸面挪到现实,有什么不明白呢。
其实跟您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个想法:“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儒家的核心价值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荀子满嘴离不开的是礼。据我所知,直到东汉,忠的地位都不如孝),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东西。我想我们的这种争论,能否激发一点新想法,可能比输赢更重要吧。
在您的帖子里唠叨这么多,近乎砸场,希望老先生不要怪罪。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9 19:13
第一个问题:“周公惶恐流言日”,他在惶恐什么?那些“流言”又是什么?
他想不想(或敢不敢)做是一回事 ...
事实上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考证,

周公是货真价实地做了周王的……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29 19:17
事实上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考证,

周公是货真价实地做了周王的……


是呀,还有学者认为他因此后来被周王杀掉了。吕思勉就说过:杀掉一个人,然后再神话他,在野蛮时代很正常。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29 19:17
事实上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考证,

周公是货真价实地做了周王的……


是呀,还有学者认为他因此后来被周王杀掉了。吕思勉就说过:杀掉一个人,然后再神话他,在野蛮时代很正常。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9 19:25
是呀,还有学者认为他被周王杀掉了。吕思勉就说过:杀掉一个人,然后再神话他,在野蛮时代很正常。
其实在古代的任何时代

具体的一个君主,具体的一个君主家族,从来没有获得过不受侵犯的绝对地位——事实上也不可能

儒家自己,正如西汉初年的黄生和辕固生争论表明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只能说是模糊的、暧昧的

现代人继续纠结于这个问题更加没有必要没有意义了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29 19:30
其实在古代的任何时代

具体的一个君主,具体的一个君主家族,从来没有获得过不受侵犯的绝对地位——事 ...
那场争论,我以为黄生并不占理,但辕固生的表现很失格——说不过了,就拿当朝领袖压人。由此也可见那个时代多么缺乏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最有趣的还是皇帝的反应:立马终止了争论。恐怕是他觉得再争论下去,连自己的皇位都坐不住了。
六朝人物 发表于 2014-12-29 19:35
那场争论,我以为黄生并不占理,但辕固生的表现很失格——说不过了,就拿当朝领袖压人。由此也可见那个时 ...
事实上汉朝皇帝要求的那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可能的

就像在宋朝及之后,官僚对于皇权的独立性大幅度下降,依附大大强化了

但是这个时候皇权显然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真的千秋万代,

只是这个时候针对皇权的反抗主体从豪强、贵族变成了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