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称“中国愚弄世界” 武汉官媒头版反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1:58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今年2月推出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以鲜明的“唱衰中国”风格引发关注。
近日,这部纪录片因一篇名为《BBC纪录片“唱空中国” 武汉反面典型当得冤不冤?》的文章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29日,武汉官方媒体《长江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是中国愚弄世界 还是西方舆论愚弄自己》,反击近半年来BBC等西方媒体对武汉乃至中国的各种唱衰。
为此,文章采访了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李蓬勃,并且引用了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平,以及一名外国记者的公开言论,后者曾在福布斯英文网撰文称“BBC大部分分析基于错误理解”。
此外,武汉还用数据说话,反驳“武汉是中国负债第一城”的错误判断。
剖析西方媒体的焦虑
陈平认为,过去30年,西方以为可以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但金融危机后,他们发现自己轻视了中国的竞争潜力,认为中国成功地愚弄了西方。
“西方素来自大,他们总以为西方走过的道路是最好的,其他国家只要跟西方不一样肯定是输的。”陈平说,事实上,中国走这条路没有胜利可能。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人多资源少,西方人少但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资源。第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就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包括市场封锁,即使中国加入WTO已经十来年的今天,仍对中国需要的高科技禁止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资在基础工业,而是要靠西方的办法,用股票市场融资来进行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赶上西方国家。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一条成功经验。
陈平说,中国经济改革还有很大空间。如果中国外贸想向全世界扩张,企业单靠银行贷款也有问题。因为中国的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也会注重短期利润,避免长远投资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政府引导,综合资本市场、民间储蓄和银行的力量来打造中国长期的发展基金。
对于西方媒体的焦虑,陈平总结认为,原因在于西方媒体的多数人已经感到西方在走下坡路,中国在走上坡路。但是他们还抱有希望,希望西方再出奇迹,起死回生,希望中国自废武功,误打误撞。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李蓬勃则一语中的。他表示,西方媒体一边鼓吹“中国威胁论”,一边制造“中国崩溃论”,两种舆论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并且自相矛盾。
“面对中国复杂的国情,西方媒体缺乏长期深入的观察,只能看到一部分,这一部分有好的,也有问题,而他们习惯性地采用过度夸大的表述,使呈现在观众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平面。”李蓬勃说。
上述外国记者亦表达了与李蓬勃类似的观点。他说, BBC颇具影响力的财经编辑罗伯特·派斯顿的报道没有提供多少新鲜信息,大部分分析都是基于错误理解,派斯顿的陈述凸显了西方对中国始终处于雾里看花状态的几大因素--主观臆断、教条、幼稚、个人主义。
武汉并非负债第一城
在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中,武汉成为中国负债最多的城市,并称“人们看起来对迫在眉睫的债务无动于衷。”
对此,文章反驳称,国家统计局近日表示,中国债务水平会继续保持在安全线以内。这两年为了规范地方的借债行为,政府连续发了几个文件,而且要求各地加强对地方债务平台的清理、管理。
文章援引媒体整理数据显示,通过公开的债务和财政信息,省会城市中债务压力排名最高的10个为:南京、成都、广州、合肥、昆明、长沙、武汉、哈尔滨、西安和兰州。债务规模排在武汉之前的还有6座城市。
在BBC纪录片中,英国人惊诧于武汉五年城建花了2000亿英镑(约两万亿人民币),比用在全英国建设上的两倍还多。
对此,文章援引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的话回应,最近几年是武汉城建高峰期,截至2013年,5年来全市城建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14亿元,年均增长20.7%,建成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号线一期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
今年,武汉全年城建投资要突破1500亿元。年内要确保4号线二期通车,三镇全部通地铁;确保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实现二环线主线全线贯通;全面开工轨道交通机场线,确保与天河机场三期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BBC认为,中国还是要生活在以前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仅美丽多彩,也是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原则。在线商业和当地政府,大家旁若无人的摆手势,整理好他们的钱财,经过太多的煎熬贫困,不健全的福利保障或是退休金,都使得中国人选择不消费。有的中国家庭可以省出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在英国只有1/20。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严重失衡,太过依赖投资所带来的动力,却没有足够的消费力和购买力。
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却认为,通常观念中的中国经济失衡并未真实反映经济形势,测算结果显示我国GDP中服务行业占比可能被低估了10%。
蔡洪滨认为,考虑到服务业低估了10%而投资高估了10%,中国投资占GDP比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可能只在30%左右,与韩国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35%~40%)差不多。由此蔡洪滨认为,从统计数字上看中国经济失衡是站不住脚的。当前宏观经济决策中如果一味排斥刺激政策,可能导致合理、健康和必须的投资也被压抑,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今年2月推出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以鲜明的“唱衰中国”风格引发关注。
近日,这部纪录片因一篇名为《BBC纪录片“唱空中国” 武汉反面典型当得冤不冤?》的文章再次引发网络热议。
29日,武汉官方媒体《长江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是中国愚弄世界 还是西方舆论愚弄自己》,反击近半年来BBC等西方媒体对武汉乃至中国的各种唱衰。
为此,文章采访了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李蓬勃,并且引用了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平,以及一名外国记者的公开言论,后者曾在福布斯英文网撰文称“BBC大部分分析基于错误理解”。
此外,武汉还用数据说话,反驳“武汉是中国负债第一城”的错误判断。
剖析西方媒体的焦虑
陈平认为,过去30年,西方以为可以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但金融危机后,他们发现自己轻视了中国的竞争潜力,认为中国成功地愚弄了西方。
“西方素来自大,他们总以为西方走过的道路是最好的,其他国家只要跟西方不一样肯定是输的。”陈平说,事实上,中国走这条路没有胜利可能。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人多资源少,西方人少但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资源。第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就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包括市场封锁,即使中国加入WTO已经十来年的今天,仍对中国需要的高科技禁止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资在基础工业,而是要靠西方的办法,用股票市场融资来进行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赶上西方国家。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一条成功经验。
陈平说,中国经济改革还有很大空间。如果中国外贸想向全世界扩张,企业单靠银行贷款也有问题。因为中国的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也会注重短期利润,避免长远投资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政府引导,综合资本市场、民间储蓄和银行的力量来打造中国长期的发展基金。
对于西方媒体的焦虑,陈平总结认为,原因在于西方媒体的多数人已经感到西方在走下坡路,中国在走上坡路。但是他们还抱有希望,希望西方再出奇迹,起死回生,希望中国自废武功,误打误撞。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李蓬勃则一语中的。他表示,西方媒体一边鼓吹“中国威胁论”,一边制造“中国崩溃论”,两种舆论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并且自相矛盾。
“面对中国复杂的国情,西方媒体缺乏长期深入的观察,只能看到一部分,这一部分有好的,也有问题,而他们习惯性地采用过度夸大的表述,使呈现在观众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平面。”李蓬勃说。
上述外国记者亦表达了与李蓬勃类似的观点。他说, BBC颇具影响力的财经编辑罗伯特·派斯顿的报道没有提供多少新鲜信息,大部分分析都是基于错误理解,派斯顿的陈述凸显了西方对中国始终处于雾里看花状态的几大因素--主观臆断、教条、幼稚、个人主义。
武汉并非负债第一城
在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中,武汉成为中国负债最多的城市,并称“人们看起来对迫在眉睫的债务无动于衷。”
对此,文章反驳称,国家统计局近日表示,中国债务水平会继续保持在安全线以内。这两年为了规范地方的借债行为,政府连续发了几个文件,而且要求各地加强对地方债务平台的清理、管理。
文章援引媒体整理数据显示,通过公开的债务和财政信息,省会城市中债务压力排名最高的10个为:南京、成都、广州、合肥、昆明、长沙、武汉、哈尔滨、西安和兰州。债务规模排在武汉之前的还有6座城市。
在BBC纪录片中,英国人惊诧于武汉五年城建花了2000亿英镑(约两万亿人民币),比用在全英国建设上的两倍还多。
对此,文章援引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的话回应,最近几年是武汉城建高峰期,截至2013年,5年来全市城建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14亿元,年均增长20.7%,建成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地铁2号线一期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
今年,武汉全年城建投资要突破1500亿元。年内要确保4号线二期通车,三镇全部通地铁;确保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实现二环线主线全线贯通;全面开工轨道交通机场线,确保与天河机场三期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BBC认为,中国还是要生活在以前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仅美丽多彩,也是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原则。在线商业和当地政府,大家旁若无人的摆手势,整理好他们的钱财,经过太多的煎熬贫困,不健全的福利保障或是退休金,都使得中国人选择不消费。有的中国家庭可以省出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在英国只有1/20。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严重失衡,太过依赖投资所带来的动力,却没有足够的消费力和购买力。
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却认为,通常观念中的中国经济失衡并未真实反映经济形势,测算结果显示我国GDP中服务行业占比可能被低估了10%。
蔡洪滨认为,考虑到服务业低估了10%而投资高估了10%,中国投资占GDP比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可能只在30%左右,与韩国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35%~40%)差不多。由此蔡洪滨认为,从统计数字上看中国经济失衡是站不住脚的。当前宏观经济决策中如果一味排斥刺激政策,可能导致合理、健康和必须的投资也被压抑,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BBC那个视频看了,也没有怎么唱衰,实际上更多的提出了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和隐忧,大规模投资建设、房价问题。
BBC纪录片的题目取的太惊悚了。
我这几年都在武汉,说句老实话,武汉这些年的发展真的是越来越好。交通上几条地铁一通,马上原来要2个多小时才能去的地方40分钟就到了,各种过江通道使得三镇的优势资源可以互补扩散,激发的是整体的活力。江夏】南湖、光谷那边原来就是菜地,现在多少产业都起来了,光谷核心区房价过1万2了。
从科技企业来看,武汉的高校、院所多的优势也在慢慢显现出来,温州为什么出问题?产业转型不好转,武汉的这些高校则正好避开了低技术产业,直接上光纤、生物医药、地理空间、智能交通等等,这些科技企业与武汉的像武船、武重、武锅、武钢等老、重工业结合,会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让那些老重工业焕发新的生机。
政治治理一向是武汉的弱点,人民比较码头气,官员比较愿意对熟人开后门什么的,一个千家街高架、洪山广场,修了拆,拆了修,乱折腾。不过近两年好一些了,治庸什么的也抓了一批。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落户的也越来越多,也在慢慢的改变这个城市的基本风貌。

总之,我感觉得到武汉发展的脉搏,我也很为她的发展高兴,骄傲。我觉得再过5年来看,BBC会发现是它自己乱说话了。其实以前也有西方媒体说浦东新区会是鬼城,后来不出十年脸被打肿到不能看。外媒雾里看花的乱说一通,自己还是要有自信和容量,有不好的苗头被说对了,注意一点别激化就好了。
自然会有人跪舔雪肤豚的,但中国有句老话: 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庄稼啦?
呵呵,基础设施不提高,怎么发展经济?英国佬自己没钱玩基础设施建设,就说中国?
这个视频我看过,其中就是充满了“按照经济学规律,中国经济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崩溃”。有点拗口,但是这就是这纪录片要表达的意思。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的确是个问题。
大圣归来 发表于 2014-7-29 19:21
呵呵,基础设施不提高,怎么发展经济?英国佬自己没钱玩基础设施建设,就说中国?
主题不是说基建的,而是说由于基建,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那么在债务偿还高峰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不存在所谓普遍的“经济学规律”,正如不存在所谓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样。

  说到底,欧美主流思想精英的认知还是机械论的,跟马克思时代没有多少区别,就算有了博弈论模糊数学平行和分布式计算也没带来本质变化。
  
  只有所谓的“常规”,也就是“合规常例”。但既然有所谓规与律,自然有不符规与律的;既然有规则规范规矩,自然有打破规则规范规矩的;既然有常规,自然有例外。

  否则创新创造发明这些概念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欧美中心主义的最大缺陷,就是把太多发明当成了发现。
  

大圣归来 发表于 2014-7-29 19:21
呵呵,基础设施不提高,怎么发展经济?英国佬自己没钱玩基础设施建设,就说中国?
不能否认,虽然BBC评论的有点为黑而黑  但报道的问题是实际。
大规模举债这个事情我觉得风险得防,但也得看城市的特质,看这个债怎么用了,长远来看收益如何。长远看,武汉科教基础、工业基础、地理位置都非常出众。

武汉周围基本都是河湖平原,市域面积基本没有自然限制,由于在湖北省独大,周围的市县其实都以并入武汉为荣的,所以房地产供应充足,房价就基本不会像北上广那样居高不下。这在高房价的今天对于吸引年青人才留下来是非常大的优势。而留住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有人才就有产业,就有就业和消费能力,就有教科文卫,就更能留住人。武汉的交通更是快捷,到北上广、重庆都在1000公里左右,高铁4个小时基本能到,长江水道更是提供了大宗货物廉价的运输渠道。长江也为武汉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陆城市中少有的条件。
从产业基础和民族共有心理上看,大武汉是有基础、有底蕴的。解放之初武汉在全国能排第4、5,大家对武汉这个品牌还是有认识度的。东风的汽车、武船的潜艇海巡船、武钢的钢材都是基础性大产业,比较少内陆城市有这么硬的底子。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大、华工、武汉理工、地大、华师、华农都是985/211,中科院水生所、地震所,709所等等院所都在其领域各领风骚,有说法是武汉是全国教育资源第三丰富的城市,我不知道西安、南京服不服气,但武汉的高校在校学生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最多的,这是有案可查的。以前绝大部分武汉上大学的人都没留在武汉,但现在北上广深的房价、武汉的发展势头把越来越多的人留在了武汉,也有很多原来去北上广深、国外的人在闯荡很长时间后回到武汉扎下根,我周围不少都是这样,这些人和武汉本地人一起在为自己生存发展而奋斗的同时也把武汉的产业竞争力提升上去了。
所以一个小结论是武汉的产业发展是光明的。有产业在,就会有税收、有消费,投资欠的债总是能还上的。

从短期来看,武汉也是有腾挪的手段的,一方面是各方面的影响和讲道理,跟银行谈判债务展期,这个我记得俞正声做过比较长时间的湖北省委书记,对湖北武汉还是有些感情的,算是老首长,有很多话还是帮着湖北、武汉说的,请他讲道理,这个面子还是有人给的。另一方面,武汉的大企业也很多,实在出现短期困难,愿意帮助政府度过难关而增进关系的恐怕也有不少,能展期的展展期,能借贷的借点钱,这么大个欣欣向荣的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政府,这么大个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做后盾,还能跑了不成。

所以我觉得武汉不会出现因为债务过不下去的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民生。
czgm 发表于 2014-7-29 18:23
BBC那个视频看了,也没有怎么唱衰,实际上更多的提出了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和隐忧,大规模投资建设、房价问题 ...
同感。
真正兴奋的倒是一些国人,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就见人转过好几个帖子了。
反驳得好!
早投资早收益
货币始终在贬值,根本不存在还不起债务的问题
美国经济靠消费拉动,美国人怎么消费?举债消费。因此一旦债务环节出现问题,就对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中国人怎么投资?举债投资。那么问题来了,一旦债务环节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BBC片中也说了,也许中国自有解决之道,但连续增长的债务,确实让人感到一丝担忧。跟美国一样,举新债还旧债,那到了举债都不够偿还利息之时,又当如何?

其实国家这段时间的“稳健经济政策”,并没有遏制住经济过热的现象,如何解决,拭目以待。
主题不是说基建的,而是说由于基建,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那么在债务偿还高峰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钱流就是人流,只要不缺人任何基建都不会浪费,都会有钱收。
大唐刀客 发表于 2014-7-29 23:25
钱流就是人流,只要不缺人任何基建都不会浪费,都会有钱收。
建国时有超过5亿人,经济规模又是现在的多少分之一?人是不会自然转成钱的,能转成钱的只有钱。
建国时有超过5亿人,经济规模又是现在的多少分之一?人是不会自然转成钱的,能转成钱的只有钱。
那时候能和现在比?大部分国人都是种地为生。城市人才多少?看看美国底特律,人越来越少结果破产了。
fidodido 发表于 2014-7-29 19:33
主题不是说基建的,而是说由于基建,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那么在债务偿还高峰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财经记者,都应该具备一点资产负债比常识。
负债再多,收入更多,怕球?
负债再少,没有收入,球怕?
大唐刀客 发表于 2014-7-29 23:59
那时候能和现在比?大部分国人都是种地为生。城市人才多少?看看美国底特律,人越来越少结果破产了。
底特律破产是因为人变少了?奇谈怪论。
喝可乐的权贵 发表于 2014-7-30 00:17
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财经记者,都应该具备一点资产负债比常识。
负债再多,收入更多,怕球?
负债再少, ...
资产?关键时刻,现金链断裂就够致命了,资产能快速转化为现金流吗?
钱流就是人流,只要不缺人任何基建都不会浪费,都会有钱收。
怎么才会有人流,那就是高校。城市有多所高校,就会有高素质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毕业落户生根,就会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底特律破产是因为人变少了?奇谈怪论。
破产就能让人变少?岂不更怪?
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确实不能轻视,只不过让国外媒体说出来很多人心里不舒服罢了~~
大规模举债这个事情我觉得风险得防,但也得看城市的特质,看这个债怎么用了,长远来看收益如何。长远看,武 ...
武汉这个收入水平留不住人,大企业太少,不是人人都有资本毕业创业,很多想去北上广积累一下的去了可能就不回了,或者回来买一套保值但是不回来住

武汉房价涨不起来,也有收入水平问题。像南湖这一片房价几年都是这个水平了,像水果湖这种成熟学位社区,平均房价也一直1万上下。光谷那种有点泡沫,投资租赁多炒上去的,自住的才几个,附近医院都没好的要去陆军总院那么远
lvtom 发表于 2014-7-29 19:04
自然会有人跪舔雪肤豚的,但中国有句老话: 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庄稼啦?
武汉这是跪舔不成反被嫌呢……

大唐刀客 发表于 2014-7-30 07:52
破产就能让人变少?岂不更怪?


这有什么怪的。人是有腿的,底特律混不下去,不能去纽约?

高楼大厦厂房能从底特律跑到纽约?
大唐刀客 发表于 2014-7-30 07:52
破产就能让人变少?岂不更怪?


这有什么怪的。人是有腿的,底特律混不下去,不能去纽约?

高楼大厦厂房能从底特律跑到纽约?
fidodido 发表于 2014-7-30 00:47
资产?关键时刻,现金链断裂就够致命了,资产能快速转化为现金流吗?
银行是国有的,资产也是国有的,
谁来断政府的现金流?
美国都没可能。

非左偏右! 发表于 2014-7-29 20:47
不能否认,虽然BBC评论的有点为黑而黑  但报道的问题是实际。
西方媒体的高明,就在于报道部分事实,而掩盖另外一部分事实。
只提武汉多年来累积债务超过2000亿,就绝口不提武汉每年1000亿左右的税收进账。

这有什么怪的。人是有腿的,底特律混不下去,不能去纽约?

高楼大厦厂房能从底特律跑到纽约?
哈哈,你觉得北京上海要是破产了人也会跑?是政府破产又不是企业破产。你觉得武汉的产业可能会让人赚不到钱吗?你觉得鄂尔多斯市能赚钱为啥是鬼城不可持续呢?
本来没有人关注的,现在都知道了。

当然还拉6个垫背的
大唐刀客 发表于 2014-7-30 10:21
哈哈,你觉得北京上海要是破产了人也会跑?是政府破产又不是企业破产。你觉得武汉的产业可能会让人赚不到 ...
政府破产和企业大规模破产是一体两面,互相牵扯。政府破产了,大多数企业必然也不景气甚至倒闭。
底特律破产是因为人变少了?奇谈怪论。
這是事實,原因要追索到日本車入侵美國時代,美國車廠要維持競爭力只有自動化,大量工作崗位永久性消失,人只能往外跑。
武汉这个收入水平留不住人,大企业太少,不是人人都有资本毕业创业,很多想去北上广积累一下的去了可能就 ...
光谷的平均收入比南湖高多了
pheonix 发表于 2014-7-30 08:26
武汉这个收入水平留不住人,大企业太少,不是人人都有资本毕业创业,很多想去北上广积累一下的去了可能就 ...
武汉的收入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光谷里工作了3年以上的10万年薪我觉得可能会是平均数,当然只是从我知道的情况看。大企业其实很不少了,各大银行的分支,武钢、东风、武船这些都很大,还有像烽火、中芯国际的厂子也不小,一些华工武大的新兴企业,比较规模也许不大,但发展前景和工资水平都还不错。能做一样的事情,能比北上广工资低30%,对资本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一个100人的中小型公司,只要有两、三个人合伙创业就够了。而这100个员工可以再养活100个父母小孩。所以平均两百个人中有两、三个可以创业的就可以了。

的确有很多去北上广积累去之后在那边留下来了,但也有很多去积累经验后回来了,带回来了新的视野和一些潜移默化的风格上的转变。我的好些朋友或认识的人都是这样的,至于从国外回来去各高校科研单位的就更多了。武汉100万的房子在上海可能就要300多万了,除非对自己赚钱能力很有信心,干嘛不到武汉发展?而且典型的上海丈母娘一开口问第一句是“你婚房准备好了么?”,第二句是“会不会做饭?我们家囡囡从来不做家务的,女人就是要享福的。”嘿嘿。

南湖的房价印象中这几年涨了不少啊,等地铁修到那里,你再看吧。水果湖算学区房么?周围也没什么很好的学校啊。光谷价高我觉得一是规划的比较好,有点像浦东新区,路宽,再就是科技企业比较多,大家收入水平比较高一点,买得起。医院的话好像省人民医院光谷分院就要修起来了,三甲的,楼修得很壮观,2号线延伸线也马上要过去了,所以看病什么的会非常方便的。

银行是国家的,这个问题很关键
拍洋大爷的马P,结果拍到马吊上,洋大爷反而横扫了一马腿。
bbc是战略忽悠局的,把中国唱衰,可以避免美国过早战略东移,为天朝延长战略机遇期
喝可乐的权贵 发表于 2014-7-30 10:07
银行是国有的,资产也是国有的,
谁来断政府的现金流?
美国都没可能。
呵呵,说这话的典型的不懂经济,你以为所谓“现金”就是纸面的数字,随意写的,银行也是要多少钱就能拿出多少钱吗?
eellii 发表于 2014-7-30 10:39
這是事實,原因要追索到日本車入侵美國時代,美國車廠要維持競爭力只有自動化,大量工作崗位永久性消失, ...
牛头不对马嘴,你还是再好好回味下“底特律破产是因为人少了”这句话吧。
BBC的编导不了解中国就在那里说瞎话,从头到尾都是西方那套经济学理论,首先就没搞清楚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是姓共的。其实这片子没啥特别的,主要是某市长被人耍了所以吸引了眼球,殊不知以后BBC再来中国各路诸侯还有谁会给他好脸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