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孙女当护士带棍值班:爷爷嘱托要自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0:52
南京西路中信泰富35层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满了照片。其中一张尤为醒目:国字脸的浓眉将军英姿飒爽。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爱国将军冯玉祥,也是办公室主人冯丹龙的祖父。

  着一袭蓝底白花连身裙的冯丹龙笑声爽朗,乍一看似乎很难把她与“将门之后”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不过,眉宇间的眼神和举手投足间的气质,还是透露出她与冯玉祥将军显而易见的血缘关系。

  虽然有着“将门之后”的光环,但她的人生旅程依然平凡。不凡的,是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

  ■她在美国国会山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

  2000年5月5日,上午10:20。

  美国国会山。

  H-137房间坐满了议员代表。一位中国女子走上演讲台。她身穿米色格子套裙,庄重大方。尽管有些紧张,但流利的英语令她表达自如。

  她正是冯丹龙。

  当时,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论争的结果也关系到美 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便找到了供职于全球最大研发型制药公司——辉瑞中国的冯丹龙,希望 她可以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适值“五一”长假,常年在北京工作的她原本打算回大连与家人团聚。听闻此消息,冯丹龙心想,能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这是多好的事!于是她很快改变了计划:“我去! ”

  手提电脑里的英文演讲稿经过反复删改,终于定稿,她把它烂熟于心。5月2日,她飞抵纽约。5月3日,她来到华盛顿,提前拜访几位持不同态度的美国国会议员。

  刚到华盛顿,她便接到了母亲余华心的电话。

  “丹龙,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1948年,你爷爷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在华盛顿国会山上发传单、资料,作演讲。50多年过去了,同样在国会山,你又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美国演讲。你一定要有自信,我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做好的! ”

  这通电话,给了冯丹龙很大的鼓励,也让她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虽然未曾见过祖父,但冯丹龙从父辈那里得知,祖父到美国时已经60多岁,硬是苦学英语,后来竟能在大街上演讲。冯丹龙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较之于祖父晚年苦学英语的不易,冯丹龙曾在美国留过学,讲英文对她来说轻而易举。但面对一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女子,美国国会的议员还是提出了不少疑问。

  一位对PNTR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议员问:“在中国,上因特网要受限制吧? ”冯丹龙响亮地回答:“我在中国的办公条件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无论是在家中或办公室,都能登录因特网。几周前,我还在北京的办公室中,通过百老汇的站点预订了戏票。 ”

  会场发出一片惊叹声。有人不知道中国有计算机,还有人不相信在中国也能上网。一位议员提出:“你能说出百老汇订票站点的网址吗? ”冯丹龙一字不差地做了回答。

  冯丹龙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一改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

  “哗——”演讲结束时,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的演讲被几名议员评价为“非常有价值”。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回忆这一次为促进中美经贸合作所作的演讲,冯丹龙说:“我讲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

  在演讲中,冯丹龙这样讲述她的经历:中学毕业后插队下农村,当护士、工人,后来考上大学、留美接受MBA教育,后来成为外企的高管……她的故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

  “名门之后”的光环,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同”。

  冯丹龙出生于青岛,父亲冯洪达是冯玉祥将军与建国后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所育的最小的儿子。打小,她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父母和家里的长辈都很少说起祖父,所以我不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

  隐约感觉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是在小学时,老师布置了写家史的作业。 “当时爸爸很为难,犹豫了半天给我写下:爷爷是被国民党迫害死的。 ”

  她饶有兴趣地和我们谈自己做护士的经历。 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冯丹龙被派到烟台地区医院工作,照料由唐山大地震后转来的截瘫病人。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号,还要保障 病人的安全。“我当时就带着一根棍子去值夜班。 ”说着,冯丹龙忍不住笑了。

  每次值完夜班后,她还得骑45分钟自行车独自回家:“当时包括我父母在内,也没觉得太苦太累,挺正常的。”护士从1976年做到1979年,一做就是3年。

  这3年里,让冯丹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病号闹脾气,让她把一碗稀饭反反复复热了8遍。“我这辈子给人热过最多遍稀饭的就是这次了。”冯丹龙笑道,“但非常理解,一夜之间,人就高位截瘫了,这对谁都是个巨大的打击。 ”

  护士的工作琐碎平凡,却也让冯丹龙觉得感恩:“在这期间对医院结构等各方面的了解,为我后来在辉瑞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

  现在的冯丹龙,已是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

  这一路走过的历程,不乏艰辛和努力。

  和许多人一样,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冯丹龙也决定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

  她还记得,为了鼓励自己好好学习,父亲给她讲祖父当兵时刻苦学习的事:“他用五块砖头垒个小桌子在上面写字,还常被人掀翻。晚上为了看书不影响 别人睡觉,就在床头墙上挖个小洞,把油灯放在里面,外面糊上一张白纸,头凑在跟前读书。他这样做招来同营有些人的嘲讽,但是不管有多少闲言闲语,都没能挫 伤他学习的热情,以后在军中的各种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

  祖父的勤奋在冯丹龙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冯丹龙从护士转为电工。上班、下班、补课、复习成了她电工生涯中周而复始的作息表。这期间支撑她的,就是像祖父那样的韧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1年,冯丹龙考上了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

  从护士、电工,再到大学生,冯丹龙的刻苦努力并未停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国际合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基地,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MBA。冯丹龙198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成了中美MBA项目预备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英文老师。在教书过程中, 她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

  一开始,培训中心的前辈私下里说:“她是学文科的,怎么考得上? ”出乎意料的是,通过几个月无日无夜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竟然考上了,而且数学得分比培训中心参加考试的数学老师还要高!

  1986年6月,冯丹龙踏上了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的路程。

  对于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代MBA的经历,冯丹龙坦言,“当时我对MBA的认识也很模糊,只听说这个培训中心是要‘培养90年代的后备力量’,很受鼓舞,而且父母也支持,就去了。 ”

  1988年底,完成学业的冯丹龙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留学热潮的兴起,她的归回,颇有些逆势而上的魄力。

  父亲的一句“你的事业应该在中国”,冯丹龙当时还不甚明了,现在却愈发感受到它的深刻。

  在华盛顿实习时,每每经过国会山,冯丹龙便会去国会图书馆查阅祖父冯玉祥的资料。随着对祖父了解的增多,她似乎能够感同身受祖父晚年被迫出走美国时,心中对祖国的深深挂念。南京西路中信泰富35层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满了照片。其中一张尤为醒目:国字脸的浓眉将军英姿飒爽。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爱国将军冯玉祥,也是办公室主人冯丹龙的祖父。

  着一袭蓝底白花连身裙的冯丹龙笑声爽朗,乍一看似乎很难把她与“将门之后”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不过,眉宇间的眼神和举手投足间的气质,还是透露出她与冯玉祥将军显而易见的血缘关系。

  虽然有着“将门之后”的光环,但她的人生旅程依然平凡。不凡的,是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

  ■她在美国国会山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

  2000年5月5日,上午10:20。

  美国国会山。

  H-137房间坐满了议员代表。一位中国女子走上演讲台。她身穿米色格子套裙,庄重大方。尽管有些紧张,但流利的英语令她表达自如。

  她正是冯丹龙。

  当时,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论争的结果也关系到美 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便找到了供职于全球最大研发型制药公司——辉瑞中国的冯丹龙,希望 她可以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适值“五一”长假,常年在北京工作的她原本打算回大连与家人团聚。听闻此消息,冯丹龙心想,能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这是多好的事!于是她很快改变了计划:“我去! ”

  手提电脑里的英文演讲稿经过反复删改,终于定稿,她把它烂熟于心。5月2日,她飞抵纽约。5月3日,她来到华盛顿,提前拜访几位持不同态度的美国国会议员。

  刚到华盛顿,她便接到了母亲余华心的电话。

  “丹龙,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1948年,你爷爷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在华盛顿国会山上发传单、资料,作演讲。50多年过去了,同样在国会山,你又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美国演讲。你一定要有自信,我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做好的! ”

  这通电话,给了冯丹龙很大的鼓励,也让她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虽然未曾见过祖父,但冯丹龙从父辈那里得知,祖父到美国时已经60多岁,硬是苦学英语,后来竟能在大街上演讲。冯丹龙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较之于祖父晚年苦学英语的不易,冯丹龙曾在美国留过学,讲英文对她来说轻而易举。但面对一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女子,美国国会的议员还是提出了不少疑问。

  一位对PNTR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议员问:“在中国,上因特网要受限制吧? ”冯丹龙响亮地回答:“我在中国的办公条件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无论是在家中或办公室,都能登录因特网。几周前,我还在北京的办公室中,通过百老汇的站点预订了戏票。 ”

  会场发出一片惊叹声。有人不知道中国有计算机,还有人不相信在中国也能上网。一位议员提出:“你能说出百老汇订票站点的网址吗? ”冯丹龙一字不差地做了回答。

  冯丹龙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一改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

  “哗——”演讲结束时,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的演讲被几名议员评价为“非常有价值”。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回忆这一次为促进中美经贸合作所作的演讲,冯丹龙说:“我讲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

  在演讲中,冯丹龙这样讲述她的经历:中学毕业后插队下农村,当护士、工人,后来考上大学、留美接受MBA教育,后来成为外企的高管……她的故事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

  “名门之后”的光环,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同”。

  冯丹龙出生于青岛,父亲冯洪达是冯玉祥将军与建国后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所育的最小的儿子。打小,她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父母和家里的长辈都很少说起祖父,所以我不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

  隐约感觉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是在小学时,老师布置了写家史的作业。 “当时爸爸很为难,犹豫了半天给我写下:爷爷是被国民党迫害死的。 ”

  她饶有兴趣地和我们谈自己做护士的经历。 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冯丹龙被派到烟台地区医院工作,照料由唐山大地震后转来的截瘫病人。一个十几岁的姑娘,要照顾一个病房里的8个男病号,还要保障 病人的安全。“我当时就带着一根棍子去值夜班。 ”说着,冯丹龙忍不住笑了。

  每次值完夜班后,她还得骑45分钟自行车独自回家:“当时包括我父母在内,也没觉得太苦太累,挺正常的。”护士从1976年做到1979年,一做就是3年。

  这3年里,让冯丹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病号闹脾气,让她把一碗稀饭反反复复热了8遍。“我这辈子给人热过最多遍稀饭的就是这次了。”冯丹龙笑道,“但非常理解,一夜之间,人就高位截瘫了,这对谁都是个巨大的打击。 ”

  护士的工作琐碎平凡,却也让冯丹龙觉得感恩:“在这期间对医院结构等各方面的了解,为我后来在辉瑞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

  现在的冯丹龙,已是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

  这一路走过的历程,不乏艰辛和努力。

  和许多人一样,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冯丹龙也决定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

  她还记得,为了鼓励自己好好学习,父亲给她讲祖父当兵时刻苦学习的事:“他用五块砖头垒个小桌子在上面写字,还常被人掀翻。晚上为了看书不影响 别人睡觉,就在床头墙上挖个小洞,把油灯放在里面,外面糊上一张白纸,头凑在跟前读书。他这样做招来同营有些人的嘲讽,但是不管有多少闲言闲语,都没能挫 伤他学习的热情,以后在军中的各种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

  祖父的勤奋在冯丹龙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温习功课,冯丹龙从护士转为电工。上班、下班、补课、复习成了她电工生涯中周而复始的作息表。这期间支撑她的,就是像祖父那样的韧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1年,冯丹龙考上了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

  从护士、电工,再到大学生,冯丹龙的刻苦努力并未停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国际合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基地,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MBA。冯丹龙1985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成了中美MBA项目预备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英文老师。在教书过程中, 她也萌生了报考MBA的想法。

  一开始,培训中心的前辈私下里说:“她是学文科的,怎么考得上? ”出乎意料的是,通过几个月无日无夜的恶补,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竟然考上了,而且数学得分比培训中心参加考试的数学老师还要高!

  1986年6月,冯丹龙踏上了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的路程。

  对于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代MBA的经历,冯丹龙坦言,“当时我对MBA的认识也很模糊,只听说这个培训中心是要‘培养90年代的后备力量’,很受鼓舞,而且父母也支持,就去了。 ”

  1988年底,完成学业的冯丹龙选择回国。当时,国内正值留学热潮的兴起,她的归回,颇有些逆势而上的魄力。

  父亲的一句“你的事业应该在中国”,冯丹龙当时还不甚明了,现在却愈发感受到它的深刻。

  在华盛顿实习时,每每经过国会山,冯丹龙便会去国会图书馆查阅祖父冯玉祥的资料。随着对祖父了解的增多,她似乎能够感同身受祖父晚年被迫出走美国时,心中对祖国的深深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