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豪杰怕熊罴:为安倍补习一堂英德关系史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5:16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3/33293393_0.shtml

导语:在瑞士正在进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故作惊人之语,称要注意一战的教训。英国与德国在一战前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两国今天的处境有相似之处(所以要更加警醒)。

历史上一战前真正的英德关系是何种模样?安倍忽然拈出这则历史典故究竟是何用意?他在暗示什么?历史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来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凤凰网历史

一战前的欧洲:德国不满现有世界体系步步挑战 英国寸步不让维持原有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拿破仑战争后构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上。在此体系中,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建立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同时,英国也主导达成了法、普、奥、俄等欧洲强国的均势。

19世纪是德国腾飞的世纪。以世纪之初拿破仑战争为起始,原本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邦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努力下,经过普丹、普奥、普法数次战争,终于在1871年成功统一为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500年分裂的局面。

国家的统一刺激和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收入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资金。德国经济以爆发式的方式发展。德国工业增长率在1880年代达到年均6。4%,在1874年超越法国,1895年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在18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三,20世纪初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接近世界第一美国的一半。而英国则从世界第一步步下跌,到一战开始前的1913年已经被德国远远超过,只能成为世界第三。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不甘于已有的世界体系,不满足于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既有分配状况。为了扩大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原料和资本输出空间,德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大踏步走上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咄咄逼人的锋芒直指头号殖民地大国英国。(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难嗅出近年来日本自卫队多次出兵海外的危险味道。)

作为后期的殖民国家,德国积极扩张其在尚未完全被殖民者瓜分的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1883年侵入安哥拉,获得了第一块非洲殖民地。随后后,利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抢得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并宣布要建立一个“条顿非洲”,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计划严重冲突,由此拉开英德在南非的激烈争夺。
顺着这个思路,德国的目标已经从保证一个“欧洲大陆强国”转变成“世界强国”,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为此,首先就要争夺海外殖民地,而为保证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德国大力发展海军,直接挑战了当时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德国统治者对此倾注了大量热情。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在一次演说中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德国首相比洛也在国会演说中宣称德国必须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彻底推翻了铁血首相俾斯麦制定的着重欧洲陆权,不追求海外扩张,不挑战英国海权优势的方针。一战前,德英两国展开了疯狂的“造舰竞赛”。随着科技的发展,当20世纪初最,划时代的“无畏舰”出现后,德国抓住机会大造“无畏舰”,以图快速拉近与英国的海军实力差距。当1908年英国拥有8艘无畏舰时,德国也已经拥有7艘,德国舰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力量。(当日本在某些势力的纵容下大量建造世界顶尖的“金刚级”驱逐舰,并以“驱逐舰”的名义开始制造实际上的航空母舰“出云”号时,我们有没有感到相当的熟悉?)

这大大刺激了英国。英国政府彻底放弃节约军备开支的原则,决心不惜花掉最后一个便士同德国海军较量到底。1909年英国作出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造两艘,成为著名的海军“双强”原则。
伴随着经济和军力的扩张,各种扩张主义的喧嚣充斥整个德国。“没有殖民地的德国注定是二等强国”,“德国需要殖民地就像需要每天吃的面包一样”,“我们时代的最大不公平在于,这个地球上最有经济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坚强的思想和最强大的组织能力的民族却不能对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担责任”。
而德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其崛起和腾飞也是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打败了法国、奥地利等强国实现的。因此,对于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德国上下从国民到皇帝都崇尚战争的手段。他们认为“一个高贵的民族为了理想或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不能被视之为野蛮,而是文化最高尚的表现”。德国首相比洛在帝国议会上宣称“过去曾有个时期,德国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的蓝天,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对于这种诉求会直接挑战英国主导的现有秩序,德国理所当然的谋求用武力解决。(在拥有同样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渲染日本受到各种“不公”待遇的声音是不是找到了隔代的“知音”?)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进逼,20世纪初英国也明确了自己的原则:(1)德国权势膨胀不仅威胁英国的世界地位,而且势将危及英国本土安全,因而必须遏阻;(2)为此需要尽可能集中英国本身的力量,同时与德国的其他对手合作。秉承这样的原则,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同法国、俄国达成妥协,结成协约国集团。一战的基本构造初现端倪。

在走向一战的过程中,德国扮演了一个步步进逼的“挑战者”,而英国则是试图维护现有秩序的“维持者”。

当下世界体系:二战结束构建起雅尔塔体系 日本被严密约束控制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结束之后战胜国(主要是中、美、英、苏),特别是美苏两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未来世界秩序进行规划,通过二战后期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达成一系列协议,做出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内容是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等。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70%以上的力量,阻止日军北上进攻苏联,使苏联放手在西线与德国法西斯展开决战。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于中国是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是战胜国,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国的声音。
1943年11月,为讨论中、美、英联合对日作战计划等问题,美、英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邀请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声明:“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正是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与中国讨论了未来国际组织问题,答应中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中美英苏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美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罗斯福希望中国战后成为抗衡苏联、抑制日本的重要力量。

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苏、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了战时第三次首脑会议。会议期间,7月26日,发表了由美国起草、英国赞同并邀请中国参加签字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从这个宗旨出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报》规定了被日本窃占的钓鱼岛应该归还中国。)波茨坦会议之后,苏联对日作战,日本面临美苏南北夹击的形势,最后投降。在对日本的占领上,美国为了安抚人心,宣称“欢迎并期待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蒋介石拟派中国驻日占领军进驻名古屋,后由于内战形势所迫,这支部队未能进驻日本。中国全程参与了联合国组织的创建,成为联合国组织的发起国和创始会员国,并由于中国的反法西斯贡献和大国力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战后到现在65年过去了,雅尔塔体系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华约解体、北约东扩这些战后重大事件,促成一个新欧洲的诞生,欧洲的冷战对峙不复存在了,雅尔塔体系的欧洲格局解体了。把目光投向亚洲,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亚洲格局没有变化,并有强化之虞。美国强化了在亚洲的存在。美国不但仍对日本实现着占领,而且不断在强化同盟关系。美国还加强了在韩国的存在,以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半岛还维持着南北对峙。出于地缘战略考虑和传统友谊,俄罗斯和中国加强了与北朝鲜的关系。俄罗斯继续维护二战胜利的果实,占领日本北方四岛。但是,雅尔塔体系的力量和矛盾格局未变,特别是应看到雅尔塔体系后来衍生出来的两极对抗的性质未变。美国作为雅尔塔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的地位没有变,仍然是这一体系的主导力量之一。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全部对外关系,也承继了与美国、北约等国家和组织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俄罗斯欲力图恢复原先的势力范围,重振大国雄风。反映雅尔塔体系格局关系的联合国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雅尔塔体系的一个力量中心的地位没有变。
在20世纪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侵略了东亚大多数国家,并在朝鲜、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扶持傀儡政权。围绕日本本土,日本几乎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纳入其外围安全空间。但这些地缘政治“成果”,在战后由美、苏、中三国力量构成的雅尔塔远东格局中已荡然无存:日本将在甲午战争后占据的台湾岛及其相关岛屿的主权归还中国,朝鲜独立,日本南方冲绳岛和北方四岛,分别为美国和苏联占领。这一系列地缘政治变动及确认这种变动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保障亚太地区战后50多年和平的远东雅尔塔法律体系。雅尔塔体系通过美、苏、中三大国从北至南即从日本所谓的“北方四岛”、南方冲绳岛和中国台湾岛及其相关岛屿的层层钳制,断绝了日本重新武装的可能。由此可见,作为二战责任国,日本在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中是被国际社会约束监视,严密控制的。

放眼当下:谁是秩序挑战者德国 谁才是秩序维护者英国
按照上文的介绍,在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日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一方面被剥夺了军队的拥有权,至今日本的武装力量只能叫“自卫队”而非“军队”;另一方面,作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体现,日本至今还有二战战胜国美国的驻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在二战后从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而是依旧被国际社会监控的二战的责任国。
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不再甘心于此,历届政府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为摆脱现状进行努力。
冷战结束时,世界格局的剧变促使日本政界人士更多地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民主党首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小泽认为,日本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完成;同时,对为构成富裕安定的国民生活而努力的各国及对地球环境保护等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合作”。他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世界对日本提出承担责任的要求”,而日本却“不能适应世界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承担责任的新政治体制”。小泽提出的所谓“普通国家”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表述为“正常国家”,日本相应的追求也被称为“国家正常化”。小泽虽从未成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但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在“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考虑基本都与其设想相符。
在经过多年的舆论渲染和民意调动后,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成为“正常国家”的决心已难以更改。日本期待的“国家正常化”包含多种影响广泛的国内国际目标。日本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其执政党突出强调的施政目标、高层官员的相关表态、政府国内外议程的显著调整以及民意和舆论的变化来看,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修改宪法并获得集体自卫权。这是日本争取“国家正常化”的最显著标志,也是安倍承诺在任内要完成的两项基本任务之一;二是促进联合国改革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小泉任内日本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安倍已表示将继续推进这一目标;三是扩展自卫队的职能。这与修宪活动密切相关,是日本近年来多次出兵海外后,希望将其程式化并进一步扩展的新努力,其目的在于提高自卫队作为独立军事力量发挥影响的能力并促使国际社会接受这一现实;四是相应的政府机构改革。安倍内阁已模仿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负责安全事务的首相辅佐官并组成数十人的班子。日本防卫厅已升格为独立的内阁部级单位防卫省,并首次向海外派驻了情报机构,自卫队三军也面临着相应的机构调整。不久前日本参议院批准了《海洋基本法》,罕见地决定由首相亲任新设立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部长。安倍内阁还在论证设立首相直辖的国家情报部的可行性,以提高首相官邸的管理职能;五是国内教育法改革。教育改革也是安倍政府宣称的两大要务之一。继1999年日本国会决定实施《国旗国歌法》后,日本新的《教育基本法》也在2006年底开始生效。这是日本首次对1947年的该法初始版本进行全面修改,试图以此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摆脱战后历史观的阴影,为日本“正常国家化”奠定思想基础;六是全球性外交拓展。日本近年来明显扩展了其外交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一些资源和区域大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宣称要建立横贯欧亚的“安全与繁荣之弧”,首次单方面调解巴以争端,2007年还计划在国外新设6所使馆并增加150名职员,创下二战以来其年新增使馆数量的最高记录。同时,日本外交还改变了以往的重商主义模式,小泉和安倍都将“民主”、人权因素视为日本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三个目标之一,不断试图建立所谓“民主联盟”。此外,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还涉及核武器问题的讨论。日本民间、前首相甚至现任政府高官都不断提出应拥有独立的核报复能力,其重视程度与强调力度都明显超过以往。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谋求的,正是改变“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定位和约束。其“正常国家化”的图谋也正是直接挑战了二战奠定的“雅尔塔体系”。如果安倍非要将中日关系类比为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扮演那个咄咄逼人步步进逼的德国的,正是不断谋求“正常国家化”而一次次挑衅二战战胜国中国的日本。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3/33293393_0.shtml

导语:在瑞士正在进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故作惊人之语,称要注意一战的教训。英国与德国在一战前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但还是发生了战争。中日两国今天的处境有相似之处(所以要更加警醒)。

历史上一战前真正的英德关系是何种模样?安倍忽然拈出这则历史典故究竟是何用意?他在暗示什么?历史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来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凤凰网历史

一战前的欧洲:德国不满现有世界体系步步挑战 英国寸步不让维持原有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拿破仑战争后构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上。在此体系中,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建立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同时,英国也主导达成了法、普、奥、俄等欧洲强国的均势。

19世纪是德国腾飞的世纪。以世纪之初拿破仑战争为起始,原本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邦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努力下,经过普丹、普奥、普法数次战争,终于在1871年成功统一为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500年分裂的局面。

国家的统一刺激和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收入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资金。德国经济以爆发式的方式发展。德国工业增长率在1880年代达到年均6。4%,在1874年超越法国,1895年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在18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三,20世纪初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接近世界第一美国的一半。而英国则从世界第一步步下跌,到一战开始前的1913年已经被德国远远超过,只能成为世界第三。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不甘于已有的世界体系,不满足于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既有分配状况。为了扩大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原料和资本输出空间,德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大踏步走上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咄咄逼人的锋芒直指头号殖民地大国英国。(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难嗅出近年来日本自卫队多次出兵海外的危险味道。)

作为后期的殖民国家,德国积极扩张其在尚未完全被殖民者瓜分的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1883年侵入安哥拉,获得了第一块非洲殖民地。随后后,利用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抢得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并宣布要建立一个“条顿非洲”,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计划严重冲突,由此拉开英德在南非的激烈争夺。
顺着这个思路,德国的目标已经从保证一个“欧洲大陆强国”转变成“世界强国”,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为此,首先就要争夺海外殖民地,而为保证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德国大力发展海军,直接挑战了当时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德国统治者对此倾注了大量热情。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在一次演说中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德国首相比洛也在国会演说中宣称德国必须成为一个海上强国。彻底推翻了铁血首相俾斯麦制定的着重欧洲陆权,不追求海外扩张,不挑战英国海权优势的方针。一战前,德英两国展开了疯狂的“造舰竞赛”。随着科技的发展,当20世纪初最,划时代的“无畏舰”出现后,德国抓住机会大造“无畏舰”,以图快速拉近与英国的海军实力差距。当1908年英国拥有8艘无畏舰时,德国也已经拥有7艘,德国舰队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力量。(当日本在某些势力的纵容下大量建造世界顶尖的“金刚级”驱逐舰,并以“驱逐舰”的名义开始制造实际上的航空母舰“出云”号时,我们有没有感到相当的熟悉?)

这大大刺激了英国。英国政府彻底放弃节约军备开支的原则,决心不惜花掉最后一个便士同德国海军较量到底。1909年英国作出决定,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英国就造两艘,成为著名的海军“双强”原则。
伴随着经济和军力的扩张,各种扩张主义的喧嚣充斥整个德国。“没有殖民地的德国注定是二等强国”,“德国需要殖民地就像需要每天吃的面包一样”,“我们时代的最大不公平在于,这个地球上最有经济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坚强的思想和最强大的组织能力的民族却不能对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担责任”。
而德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其崛起和腾飞也是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打败了法国、奥地利等强国实现的。因此,对于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德国上下从国民到皇帝都崇尚战争的手段。他们认为“一个高贵的民族为了理想或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不能被视之为野蛮,而是文化最高尚的表现”。德国首相比洛在帝国议会上宣称“过去曾有个时期,德国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的蓝天,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还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对于这种诉求会直接挑战英国主导的现有秩序,德国理所当然的谋求用武力解决。(在拥有同样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右翼分子否认侵略,渲染日本受到各种“不公”待遇的声音是不是找到了隔代的“知音”?)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进逼,20世纪初英国也明确了自己的原则:(1)德国权势膨胀不仅威胁英国的世界地位,而且势将危及英国本土安全,因而必须遏阻;(2)为此需要尽可能集中英国本身的力量,同时与德国的其他对手合作。秉承这样的原则,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同法国、俄国达成妥协,结成协约国集团。一战的基本构造初现端倪。

在走向一战的过程中,德国扮演了一个步步进逼的“挑战者”,而英国则是试图维护现有秩序的“维持者”。

当下世界体系:二战结束构建起雅尔塔体系 日本被严密约束控制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结束之后战胜国(主要是中、美、英、苏),特别是美苏两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未来世界秩序进行规划,通过二战后期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达成一系列协议,做出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内容是处置战败国、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等。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70%以上的力量,阻止日军北上进攻苏联,使苏联放手在西线与德国法西斯展开决战。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于中国是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是战胜国,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国的声音。
1943年11月,为讨论中、美、英联合对日作战计划等问题,美、英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邀请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12月1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庄严声明:“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正是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与中国讨论了未来国际组织问题,答应中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中美英苏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美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罗斯福希望中国战后成为抗衡苏联、抑制日本的重要力量。

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苏、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了战时第三次首脑会议。会议期间,7月26日,发表了由美国起草、英国赞同并邀请中国参加签字的《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从这个宗旨出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报》规定了被日本窃占的钓鱼岛应该归还中国。)波茨坦会议之后,苏联对日作战,日本面临美苏南北夹击的形势,最后投降。在对日本的占领上,美国为了安抚人心,宣称“欢迎并期待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蒋介石拟派中国驻日占领军进驻名古屋,后由于内战形势所迫,这支部队未能进驻日本。中国全程参与了联合国组织的创建,成为联合国组织的发起国和创始会员国,并由于中国的反法西斯贡献和大国力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战后到现在65年过去了,雅尔塔体系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华约解体、北约东扩这些战后重大事件,促成一个新欧洲的诞生,欧洲的冷战对峙不复存在了,雅尔塔体系的欧洲格局解体了。把目光投向亚洲,我们看到雅尔塔体系的亚洲格局没有变化,并有强化之虞。美国强化了在亚洲的存在。美国不但仍对日本实现着占领,而且不断在强化同盟关系。美国还加强了在韩国的存在,以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半岛还维持着南北对峙。出于地缘战略考虑和传统友谊,俄罗斯和中国加强了与北朝鲜的关系。俄罗斯继续维护二战胜利的果实,占领日本北方四岛。但是,雅尔塔体系的力量和矛盾格局未变,特别是应看到雅尔塔体系后来衍生出来的两极对抗的性质未变。美国作为雅尔塔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的地位没有变,仍然是这一体系的主导力量之一。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全部对外关系,也承继了与美国、北约等国家和组织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俄罗斯欲力图恢复原先的势力范围,重振大国雄风。反映雅尔塔体系格局关系的联合国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雅尔塔体系的一个力量中心的地位没有变。
在20世纪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侵略了东亚大多数国家,并在朝鲜、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东南亚诸国扶持傀儡政权。围绕日本本土,日本几乎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纳入其外围安全空间。但这些地缘政治“成果”,在战后由美、苏、中三国力量构成的雅尔塔远东格局中已荡然无存:日本将在甲午战争后占据的台湾岛及其相关岛屿的主权归还中国,朝鲜独立,日本南方冲绳岛和北方四岛,分别为美国和苏联占领。这一系列地缘政治变动及确认这种变动的相关文件,形成了保障亚太地区战后50多年和平的远东雅尔塔法律体系。雅尔塔体系通过美、苏、中三大国从北至南即从日本所谓的“北方四岛”、南方冲绳岛和中国台湾岛及其相关岛屿的层层钳制,断绝了日本重新武装的可能。由此可见,作为二战责任国,日本在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中是被国际社会约束监视,严密控制的。

放眼当下:谁是秩序挑战者德国 谁才是秩序维护者英国
按照上文的介绍,在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日本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一方面被剥夺了军队的拥有权,至今日本的武装力量只能叫“自卫队”而非“军队”;另一方面,作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体现,日本至今还有二战战胜国美国的驻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在二战后从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而是依旧被国际社会监控的二战的责任国。
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不再甘心于此,历届政府都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为摆脱现状进行努力。
冷战结束时,世界格局的剧变促使日本政界人士更多地思考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民主党首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小泽认为,日本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即“对于国际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尽责完成;同时,对为构成富裕安定的国民生活而努力的各国及对地球环境保护等人类的共同课题,也要尽自己所能进行合作”。他在1992年进一步指出:“世界对日本提出承担责任的要求”,而日本却“不能适应世界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能承担责任的新政治体制”。小泽提出的所谓“普通国家”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表述为“正常国家”,日本相应的追求也被称为“国家正常化”。小泽虽从未成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但日本政府迄今为止在“国家正常化”问题上的考虑基本都与其设想相符。
在经过多年的舆论渲染和民意调动后,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成为“正常国家”的决心已难以更改。日本期待的“国家正常化”包含多种影响广泛的国内国际目标。日本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涉及范围广泛,根据其执政党突出强调的施政目标、高层官员的相关表态、政府国内外议程的显著调整以及民意和舆论的变化来看,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修改宪法并获得集体自卫权。这是日本争取“国家正常化”的最显著标志,也是安倍承诺在任内要完成的两项基本任务之一;二是促进联合国改革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小泉任内日本国际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安倍已表示将继续推进这一目标;三是扩展自卫队的职能。这与修宪活动密切相关,是日本近年来多次出兵海外后,希望将其程式化并进一步扩展的新努力,其目的在于提高自卫队作为独立军事力量发挥影响的能力并促使国际社会接受这一现实;四是相应的政府机构改革。安倍内阁已模仿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负责安全事务的首相辅佐官并组成数十人的班子。日本防卫厅已升格为独立的内阁部级单位防卫省,并首次向海外派驻了情报机构,自卫队三军也面临着相应的机构调整。不久前日本参议院批准了《海洋基本法》,罕见地决定由首相亲任新设立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部长。安倍内阁还在论证设立首相直辖的国家情报部的可行性,以提高首相官邸的管理职能;五是国内教育法改革。教育改革也是安倍政府宣称的两大要务之一。继1999年日本国会决定实施《国旗国歌法》后,日本新的《教育基本法》也在2006年底开始生效。这是日本首次对1947年的该法初始版本进行全面修改,试图以此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摆脱战后历史观的阴影,为日本“正常国家化”奠定思想基础;六是全球性外交拓展。日本近年来明显扩展了其外交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一些资源和区域大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宣称要建立横贯欧亚的“安全与繁荣之弧”,首次单方面调解巴以争端,2007年还计划在国外新设6所使馆并增加150名职员,创下二战以来其年新增使馆数量的最高记录。同时,日本外交还改变了以往的重商主义模式,小泉和安倍都将“民主”、人权因素视为日本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三个目标之一,不断试图建立所谓“民主联盟”。此外,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还涉及核武器问题的讨论。日本民间、前首相甚至现任政府高官都不断提出应拥有独立的核报复能力,其重视程度与强调力度都明显超过以往。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谋求的,正是改变“雅尔塔体系”对日本的定位和约束。其“正常国家化”的图谋也正是直接挑战了二战奠定的“雅尔塔体系”。如果安倍非要将中日关系类比为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扮演那个咄咄逼人步步进逼的德国的,正是不断谋求“正常国家化”而一次次挑衅二战战胜国中国的日本。
   
就算把兔子比作牛牛,本子也不配是日耳曼阿。就他现在这处境和家底,我只能对他呵呵
嘴炮现在打得震天响
无论怎样只要与本子理论就是落了圈套,天朝明智做法是不要理本子的茬,该批斗继续批斗,关键在于埋头长肌肉,再过个几年看本子及其主子还能蹦跶多久。
小三子:兔子就像一战之前的德国佬!!
反击的最好一句话:你丫就像二战前的德国佬……
你看看白皮们更在意哪个。
楼主想太当然,小三儿不是不知道,他这种比喻,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想混淆视听,把TG视为一战时的德国,德国是谁,我想不用多说,其心何其歹毒,不过,也只能自愚罢了,天天说有分歧,但要通过谈话,TG已经对他的嘴说出来的话,不抱任何希望,确实如TG外交部发言,真的很忙,说白了,没有时间理会它!
不要那么单纯,三儿是不会那么胡言乱语的,尤其是刚刚见完美鳖的参议员大人。
话里有话,一个挑战者和一个守成者,挑战者摆明是兔子,守成者是谁呢?是脚盆吗,他算得上吗?
NONO,三儿是代表他的美鳖粑粑在发表言论。。。
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了,美鳖借着三儿在警告兔子呢,是因为前些天的一系列蛋蛋刺痛了美鳖的神经吗?很有可能。。
美鳖快撑不下去了,有战略冒险的冲动,兔子要盯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