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龙游石窟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8:25:16
五一去龙游拍的手发酸,相机发烫。发上来给军迷们看看
五一去龙游拍的手发酸,相机发烫。发上来给军迷们看看
上面这副照片是龙游石窟的标志性景观,因为是最早抽干的。
大家觉得怎么样
上面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洞口的民宅,当时我站在洞窟底部,里面阴冷潮湿,我传长袖T恤,但是感觉很冷。但半个小时前,我站在地面的时候,却是大汉淋漓
现在的这个石窟就是当年的民宅的后屋小水塘
还是超大好,舰船根本不行,发贴太麻烦了,速度慢。


第一次知道有龙游石窟,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期奥秘杂志上。奥秘是本好杂志,但能刊登身边的具体实例的却不多,它比较喜欢刊登离我们很远的故事。所以那期奥秘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想亲自去龙游石窟看看的念头已经萦绕心间很久了。
五一长假一到,为了躲避繁重的工作压力。舒缓自己的身心,就独自背起行囊出发去旅行了。我沿着浙西南一直游到浙西北。从青田,丽水,龙游,建德,兰溪,金华一路游山玩水而上,把浙江的西部绕了一圈。青田的石门洞,龙游的石窟,建德的大慈岩(江南第一悬空寺),兰溪的诸葛村,一路上的风光真是美不胜收,风景这边独好。
3号早上坐火车从温州到青田,大约行驶一个钟头就到了。金丽温高速公路还没全线贯通,所以去青田还是火车比汽车方便快捷。当天游览了青田的石门洞,然后搭火车去丽水,当晚住宿在丽水。晚上在丽水街头逛了一下,初夏的丽水街头美女如云。早在宁波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丽水出美女,今天亲眼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吊带装加紧身牛仔裤真可以撑爆人的眼球。因为决意要来趟轻松的旅程,所以事先没有确定任何明确的路线和计划。第二天睡到自然醒(当然不能超过酒店规定的退房时间:中午十二点:),看看头天晚上逛街买来的丽水地图,本来打算去景宁畲族自治县,看看畲乡风情。但在青田时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景宁交通极其闭塞,青田和景宁交界,两县却没有直达班车互通。即便是在丽水,去景宁的班车也寥寥无几。丽水和衢州接壤。发现和龙游县石窟很近。就决定去龙游了。到了车站,去龙游的车只有一班,而且早就开走了。就买票到金华转车。11点40到的金华,见缝插针被我买到11点50到龙游的汽车票。走运哦!
到了龙游接近下午两点半了。一天之内从丽水转到金华再转到衢州,横跨了浙江中西部的三个大市。初到贵地,先去书摊买份地图,我游的几个地方,地图均价,5块。顺便问守书摊的大嫂,石窟怎么走。大嫂告诉我,去汽车站门口坐1路公交车就可以了,2块钱,她女儿就在公车上当售票员。
石窟离县城近的难以想象。公交车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已经全然不顾一天没吃东西的饥饿了。只想着快到石窟一睹芳容。
仔细看第七楼的,右侧是洞窟通向底部的阶梯,第一阶几乎垂直,有3米高,其他每阶都成不规则形状。怎么解释比较合理呢?[em05]
这个角度让人爱不释手
很沧桑的仰望民宅
洞口程规则长方形。
内壁特写
上面这种风格的内壁装饰雕刻贯穿整个石窟始终
我还以为楼主是来揭密的[em04]
挖掘时清理出来的石头,是什么东西?
这个角度
再看
顶部
阴森



上面是未被抽干的洞窟,最后一张照片显示,洞顶有一排清晰可见的文字,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em04]
五十元的门票价格比起石窟这个惊天的奇迹,还算公道。毕竟当地的村民要靠这个谋生。下到石窟,里面温度比地面骤降十余度。而且里面空气湿度很大。但凭这一点,我对所谓的石窟粮仓之说持否定的态度。从目前发掘的石窟来看,石窟对外只有上面一个出口。石窟壁和底部都没有发现排灌设施。只要一下雨,所谓的粮仓就成了一个密闭的容器,加点酒糟就直接可以用来发酵酿酒了。但从实地来看,洞窟的底部和洞壁都是坚硬的岩石,但底部是被游人踩踏坚实的泥土,这些泥土到底是真正的原始地貌土层呢,还是覆盖在岩石层上面后天舶来的泥土?由于缺少地质学知识上的积累,我无法判断!如果是后天舶来的,那么泥土下面应该还有一层文化痕迹留存。或许正是粮仓所缺少的排水设施?这些排水设施或许直接通往不远处的衢江?
仔细看那张洞窟口通向底部的石梯特写
右侧的石梯特写。不太规则,和洞壁平整的花纹相比,显得粗糙。但注意,从洞口下来,第一阶,有3米高。几乎垂直。有“专家”认为这是采石场搬运石料留下的痕迹。
关于采石场之说,似乎也很难自圆其说。采石场都是露天开采的,为什么选择难度这么大的向下开采?而且恰好开采成24个洞窟之后就放弃了?还把里面的纹路雕的这么雅致,还画了图腾。从最早发现的这个三号洞窟来看,第一阶到地面有3米高,如果是让人走的,古代龙游先住民的身高有多少?开凿了这么大的洞窟只是为了搬石头?而且当时的龙游,或者说越国,有什么样浩大的工程,需要来这里大规模的开采石头?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修陵墓要用石料,这还说的过去。但在咸阳修筑宫殿和在北方修筑长城,不需要到浙江开采石料吧!
这里的村民时代相传自家的水塘都是无底洞,平时一个石头下去,都不见底的。而且被当作附近的寺庙做放生池。我在石窟附近,还看见当地的小孩,在未抽干的小水塘上捕鱼。奇怪的是,当被发掘的几个洞窟水被抽干之后,地下居然一条鱼都没有!到哪里去了?旁边旅行团的导游说,可能是钻到泥底游到衢江去了。还是我一个朋友说的好,只要在鱼身上绑条绳子,不就知道鱼到哪里去了吗!现在即使起哦们上网,去搜索龙游石窟,所能得到的资料是非常匮乏的。从上面的介绍来看,洞窟的清理淤泥的过程中,只发现了两件西汉时期的陶器。整个洞窟都很干净。会不会是在西汉时,洞窟早已存在已久,那时的石窟,或许早已被水淹没,底部也早已沉积了厚厚的淤泥,陶器只不过是生活在水边的西汉先民汲水时不慎落入潭中的储水器物呢?
关于藏兵洞之说,似乎要和越王勾践复国报仇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越王将军队都隐藏在衢州的龙游石窟呢?石壁上刻画的就是复仇的图腾?但问题是:大批人马隐藏于此,就要解决吃喝拉撒,通风,居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个洞窟藏兵是不错,但要作为大兵营,军事基地,里面的居住设施,卫生条件,后勤补给还远谈不上完善。而且一个藏兵洞没必要造的这么高。空间利用率不高。而且洞中没有留下太多的生活痕迹。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曾经有期奥秘上探讨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大量犀牛的问题时举例说,越王的军队曾经出动犀牛和吴军作战,但后来可能由于气候剧烈变迁,犀牛就灭绝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中国,气候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或许,当时存在一个长期的气候干旱期,而使人们有机会长期开凿这些石洞而不被水淹没。而且洞窟不需要排水设施。但开凿后不久,气候巨变,雨水增多,使用不久后就被大水淹没而放弃了。或许洞窟底部真的存在直通衢江的排水设施,但或许由于地理变迁,地质的变化,淹没了排水通道,而导致雨水灌满石洞,导致洞窟被废弃。或许是由于战乱,洞窟被遗弃,排水管道被泥尘湮没。慢慢的积水就覆盖上来了。
从92年开发龙游石窟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为什么没有大的探险活动持续下去呢?从网上搜索龙游石窟的资料,几乎没什么详尽的专著问世。还是当年的奥秘提供的资料最最详尽科学。就当时奥秘的观点来说:龙游历代县志都没有记述石窟的由来。只有极少的著述上有石窟的蛛丝马迹。或许,当地政府为了地方利益而对石窟采取了保护性的政策。不愿过早的将龙游石窟的秘密曝露于世间。多制造些神秘感,好让落后的浙西小县多赚些旅游收益。让人感到痛心的是,下到第一个洞窟,原始的石柱上居然被画蛇添足的雕上一条龙,珍贵的洞壁上居然被镶上八仙过海的浮雕。真是无聊地方官员的“别出心裁”。惹得懂行的游客们的心疼的骂声一片。
很快就被固定精华了,谢谢城市猎人。改明在编辑多点照片上穿。洞底昏暗无光,虽然相机拍的CF卡都满了。但回来却发现,好效果的照片却不多,气坏我了。希望大家来顶这个帖子啊。讨论夏朝的帖子里,很多历史高手的,希望大家别争的太厉害哦。讨论中国先民的宏伟建筑和夏朝存不存在一样有意义,说不定,龙游石窟就是夏人建立的呢!
  为了贴子内涵深入,建议你上更多有关石窟的周边资料。
上个世纪末,我国浙江省龙游县的一个惊人发现轰动了世界,同时也带来一个千古谜团,搅得学术界一时众说纷纭——这就是神秘的龙游石窟。

  1999年12月8日, 第二届中华石窟文化与经济研讨会在浙江省龙游县召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杨鸿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郑孝燮、文物专家胡季高、北京大学教授谢凝高、全国人大常委毛昭晰、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周楚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齐集龙游,共同探讨这个千古之谜。

  12月8日上午,踏着明丽的冬阳,与会者来到龙游县郊的凤凰山, 在森森雷竹、葱葱苍松掩映下,人们一步入龙游石窟,马上被眼前宏大壮伟的气势震慑了:四根石柱顶天立地,支撑着宏大的石室。洞顶呈45度向内倾斜,顶部及四壁有规则地刻着纹理匀称的装饰纹,洞高二三十米,整个洞有1200平方米左右……

                 千年末的惊人发现

  凤凰山其实只是个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无人烟。本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
  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
  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

  龙游石窟马上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有专家考察后评价:龙游石窟是继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世界八大奇迹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考古界、建筑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到龙游县来探秘。
千古之谜众说纷纭

  谜团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开凿?凿于何时?有何用途?石窟为倒斗状,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间隔仅50厘米且互不沟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做如此精确的测定? 24个石窟,开凿出的石料估计会有8万立方米,都运到哪里去了?洞中有鸟、马、鱼的石雕图案和闪电状刻纹,表达什么意思?石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个?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刹竹林禅寺的放生池,放养了许多鱼鳖,为何将水抽干之后不见一条鱼或鳖,难道它们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庞大的工程,史书、方志以及典籍均无任何记载,连民间传说也没有,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使人费解,费解的谜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译。第一个到龙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认为,这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理由是,从凿洞的方式看,是逐层下剥,采用斜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体剥离。石窟紧靠衢江,便于运输。从凿痕看,应是铁器所为,因此,时间可推到汉代炼钢技术出现之后。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剩勇教授和洛阳龙门石窟研究员李文生支持了这一观点。

  浙江省古汉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褚良才博士手提矿灯走进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种巨大的震慑感传遍全身”,他为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激动得浑身发抖”。在查阅县志时,他发现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画,画中描绘了衢江边一个用来作仓库的人工石洞,综合考察和这一发现,他提出了“地下仓库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专程考察石窟后却认为,自己从事建筑考古学学科建设工作近30年,对龙游石窟的考证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从石窟的凿痕看,他认为工具应当是青铜器,那么时间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时期。在当时的吴越之战中,越国战败,传说越王勾践为了复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训练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训练,这是个历史之谜。“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借姑蔑之地练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据此推断,石窟本用于藏兵练兵。于是就有了“藏兵说”。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长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宫寝说”。之后,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道家福地说”、“伏龙治水说”、“巨石文化说”……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说”。

  毫无疑问,不管哪一种学说,在科学的论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说。

  千古之谜,解好?不解好?

  有一种观点,认为谜是一种资源,保持千年之谜,等于保住了龙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谜若解开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谜还是不解为好。这种观点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谜面,形成谜团,定位旅游,科学建设”,这是龙游县针对石窟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否与“谜是旅游资源”的观点有关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确实是因为这个谜,使得龙游县的旅游业兴盛起来了。永远保持石窟之谜,使石窟永远成为旅游胜地,显然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

  然而大部分专家不同意这一观点。据说,农民在早期开发石窟时,并没有将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们曾通过打桩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专家们认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内是否有遗存的文物。为何从石窟发现至今,一直未对石室进行发掘?这是否与不想解开这个谜有关?问及此,有的专家解释说,靠一个县的力量,无论在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发掘任务,发掘石窟的任务必须由国家承担。


  12月8日下午,研讨会的议程是新闻发布会, 杨鸿勋、郑孝燮、谢凝高、周楚平等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研讨会成了专家论坛。

  郑孝燮说,龙游石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大发现,这个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这与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犷、雄伟、惊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须高品位地保护好。

  杨鸿勋称“这样的石窟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第一次发现”,谜必须解开,如果不解开,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人无能,就这么几个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要抓紧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说”。他认为,谜是旅游资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谜搞清楚了,价值就更大了。 敦煌为世人所知才100年,藏经洞的发现引起过轰动,谜解开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绝书》中记载:“越国有石室”,会否就是指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20世纪末的惊人发现,是个千古之谜。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只有等到21世纪了。
虽然同为石窟,但与蜚声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相比,不管人们怎么不遗余力地把“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类的标签贴在它身上,龙游石窟群到目前为止还是知者寥寥。不过名气虽小,价值却大。据专家称,在考古学、建筑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这个距离杭州仅一个多小时路程的石窟群,至少可与三大石窟相媲美。
    龙游石窟群包括大小24个洞窟,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分布在方圆0.38公里的小士丘上。此处石质属红砂岩。洞窟最高约30米,顶部成倒斗型,窟内留有3—4根鱼尾型石柱,石柱成熨斗型,有汉代造型的特点。在洞壁和石柱上凿有似乎是用来装饰的线条。均匀细密的斜向条纹布满石壁,每隔约40cm由4—5根水平凿痕进行分割。整体庄重朴素又不乏美感。
    从洞口顶部沿着石壁的一侧有长二米,高一米多不规则的锯齿形台阶,用来运出石材。洞窟之间的定位十分精确,石窟间的间隔有些只有50cm,最少仅有10cm。石窟的建造工艺令人赞叹。
    走不“进”石窟:三大谜团
    虽然距离石窟的发现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石窟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臆测的层面,而其中的最大谜团,也是争论最激烈的,有三个——
    谜团一:石窟造于何年代
    有人从石窟内壁的岩画来进行推断。岩画中鸟的形状,与1988年余姚反山出土的玉城上的一只长颈鸟,比较接近,可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作品。马的造型与内蒙古百岔河鹿岩画中的一幅马极相似。这说明了百岔河窟岩画和龙游石窟岩画的主题相同,都属于生活类,反映了放牧,狩猎内容,动物以马、鹿为主,在风格上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此外百岔河鹿岩画手法除了平涂、单线勾勒以外,也有1号石窟岩画采用的阻纹凿刻相同的手法。但中国是个岩画十分丰富的国家,岩画的创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万年,也就是说石窟中的岩画可能出现于三万年至六千年之间。人类文明史也不过五千年,“伸缩幅度”如此之大,可信度不免要打上一个折扣。再加上这些推断多半只是基于一些只鳞片爪的相似点,而这些相似点极有可能只是偶然的。所以根据岩画判断出的年代,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值得商榷的。
    也有人从石窟的用途入手,认为它的历史应当有2000余年,极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但是这些用途多半都是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
    谜团二:石窟是何人修建
    如果说对第一个谜团的解答尚有些考古学上的凭据,那么对这一谜团的猜想就显得更加“天马行空”。有人认为是古代石工在此采矿;有人认为石窟是部落首领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还有人根据《越绝书》中的一句“越国有石室”,就得出结论说这是勾践卧薪尝胆时的藏兵洞;更有甚者,还提出龙游石窟根本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杰作……听来似乎都有几分道理,但细究起来,却都是“无根之木”。
    谜团三:石窟是干啥用的
    对于石窟的功用,主要的观点有采石说(为了开采石料),仓储说(为了储存物资),军用说(为了练兵、储藏武器装备),皇宫说(为了用作皇宫),陵寝说(为了做国王等人的陵墓)五种。
    在诸多观点中,采石说是影响最大,也相对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副所长李文生、杭州师范学院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周少雄及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剩勇等专家均持这一看法。
    据介绍,龙游石窟群石头断面凿瘦平如刀削,纹理匀称细密,洞的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符合采石取料的特征。开凿从顶部凿进,开出“导洞”然后由“导洞”向下挖,定好四面及柱子。
    凿洞的方式是条石状的逐层下剥。每个横断面取石,先采取一种斜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体剥离,然后采取平凿的方式,凿进去使整块石头松动,再用刀掀,石头就从岩体里脱落下来了。每个石窟都沿壁预留了由口部向下的梯道,宽度在120-200厘米之间,梯道平、斜相间,斜面甚陡,呈锯齿状,这样的形状显然是出于外拖石块的需要。
    保护石窟:路漫漫其修远兮
    9月18日至22日,73位国内外专家汇聚龙游,参加有关龙游石窟保护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龙游石窟正遭受大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折磨,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这一巧夺天工的神奇洞室很有可能会“永远地消失”。
    龙游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陆民说,虽然石窟坍塌暂时还不会发生,但对石窟的保护已势在必行。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石质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日本大阪大学谷本亲伯教授认为,龙游石窟的价值“无与伦比”,他希望能尽快将龙游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要实现这一愿望,过去观察到的破坏、坍塌以及任何一种显示不稳定性的症状,都应尽快上报……对工程勘测中的重要问题,很有必要每天进行监测。”
    在讨论会上,专家一致建议,除现已开发的1-5号洞窟以外,其余洞窟保持原貌,不再重新开发。“我们已经采纳了专家的建议,”陆民局长说,“在没有找到解决风化问题的方法之前,其他洞窟不再开发。”
    另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龙游有关部门便对已开发的5个洞窟进行抢险加固,目前已经完成3号、4号和5号石窟的加固施工。而原拟开发的6号和7号洞窟,已被灌进水进行自然保护。
    据悉,武汉一家研究所针对龙游石窟泥质红砂岩和潮湿环境,研制的防风化化学试剂已取得初步成功。陆民局长说,经过半年的实验,这种化学试剂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再次实验。
    据介绍,针对龙游石窟风化的现状,龙游县已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防风化等课题协作关系并取得初步成效。
    虽然路还很长,但毕竟开始动身了。
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从1992年被发现以来,经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从金华市区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大约70余公里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此地处浙江中部,属衙州境内,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座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神往缥逸的感觉。村边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寺中香火袅袅,佛音阵阵。1992年6月9日,吴阿奶与其他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17个昼夜的抽水,终于为人类展现出又一个可以与 UFO相提并论的世界之迷。在吴阿奶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半天时间的寻秘却让人终身难忘。现将个人考察的初步观点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一、龙游石窟的规模与特点
    有人断言:龙游石窟是我国继万里长城、参始皇兵马佣之后第九大奇迹。从初步考察而言,笔者认为,较万里长城、泰始皇兵马佣,无论是从成因还是规模、从工艺还是价值,龙游石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龙游石窟的规模浩大恢宏
    从已经开发的七个石窟来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宏、模式基本统一。造型、格局、风格如出一手。全局着眼,分布合理。最小的一号窟,约300平方米、二号窟约900平方米、三号窟约1200平方米、四号窟约2000平方米、五号窟仅700平方米。五个石窟的地面面积达5100平方米。据了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下,类似的石窟共有23个,而在龙游地区2.88平方公里的地下估计有50到70个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如果按平均每个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积来计算,一个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万立方米,以50个石窟计算则至少可排土方100万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则需要2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过统计,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刮风下两、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六年的时间,况且模式统一、工艺讲究、精雕细凿,实际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理论推算。
    2、龙游石窟的设计精巧科学。
    龙游石窟的气势壮观,设计精巧科学、施工规范先进,确实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大厅,呈倒斗矩形状,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45度角倾斜,四壁笔直,棱角分明。石窟项部及洞壁的凿痕排列规则有序,凿线整齐划一,该平行则平行,该弧状则弧状,宽度均在一尺左右,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机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锯齿间相隔达三米,其中台阶到洞口要有四米。每个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撑着项部,多则四根,少则一根,最大的周长为10米,最小的周长为5米。且三角形,尖朝里,面朝前,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石窟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20平方米,深的5米。在一号石窟站立抬头10米左右处,清晰可见一幅岩画,内容是马、鸟、鱼三种动物。这是已发现的7个石窟中唯一的窟内岩画。线条浑厚古朴,粗旷流畅,很有意境。
    3、龙游石窟的施工痕迹依然犹新。
    工程浩大、设计精巧的龙游石窟,竣工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龙游的人文记载约始于汉代,此前无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献中,韩愈曾撰写《徐偃王庙碑》,其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记载,所谓偃王及西周第五个皇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年)且不谈凿石为室的“室”该有多大,又与龙游石窟有何联系尚存在许多疑问,若果真是,石窟的凿成距今至少已有2500至3000年的历史,星转斗移的岁月,旱涝战火的洗礼,背天的山坡已变迁,裸露的岩石也风化,而石窟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态、纹路、痕迹却依然如新,犹如昨日所为。
二、龙游石窟的解折与疑问
    许多专家学者经过考证,引经举证对龙游石窟提出许多解折,但是因难以自圆其说而无法从根本上让人信服。
    l、陵墓说(包括皇宫说、储藏说等),据韩愈撰写的《徐偃王庙碑》记载为据,有考古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宫、储藏室,难免有许多牵强之处。第一,作为皇陵或宫殿是皇室成员起居安息之地,为什么石窟中没有留下半点皇族的随葬品或宫中遗物;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应对如此宽畅的宫殿作适当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龙庭、帝王起居后宫,将士卫兵住处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无遮档之痕;第三、如果是皇宫就有一班前护后拥的人马,必然会有人间烟火的遗迹,而石窟的项和壁却依然如新;第四,石窟上下阶间距很大,运输进出都很有一些难度,难道不考虑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灭顶之灾吗。
    2、采石说(包括采集其他矿产资源),有专家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代人采集石料而留下来的废弃洞窟,也难圆其说。第一,采集石料最安全、最经济的方法应该是露天作业,既能保证安全又便于开采,何必要精心设计如此的方式进行地下挖掘;第二,石窟内石料属红土积沉岩。据目测,裸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风化,如此容易风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开采;第二,地下作业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如挖掘设备、采光设备、搬运设备等,当时又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第四,既然是采石废弃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规则的修饰。
    3、屯兵说。有专家提出龙游石窟曾经是越王复仇的练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细发现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进行备战;其疑点仍很多。第一,挖掘石窟并非一朝一夕所为,要把数年的大好时间用于挖洞,又用数年的时间进行练兵,岂不荒废消耗本来已弱小的实力;第二,因担心奸细告密屯兵而挖,难道就不担心奸细破坏造成窟毁人亡的悲剧;第三,在石窟屯兵自然采光无法解决,人工采光又没有留下烟火痕迹又如何解释;第四,屯兵地必须道路通畅,进出便捷,这是兵家常识,而石窟上下一条道,间距有三米,如何体现兵贵神速的策略;第五,既然是屯兵练兵,总会有一些冲冲杀杀的场面,应该留下一点碰碰撞撞和刀刀枪枪的痕迹。
    4、外星文明说。 UFO研究者根据实际考察,分析众多疑点,提出了外星文明留下遗迹的观点。很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也有不少疑点。第一,如此浩大的工程项目该有多少外星人或设备参与作业,能有如此多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吗?第二。从整体看,石窟挖掘非常规则,凿痕整齐划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进的挖掘设备作业。但是,仔细观察,凿痕也有细微的变化。与其说肯定是大型挖掘机械之功,还不如说出于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第五,外星人挖掘石窟的目的何在?如果为了居住而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携带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经济安全。如果是为采集地球元素而作,又何必搞得如此规则精细呢?如果是
    为给地球人一点馈赠。挖掘如此数量的地球石窟,真不如挖一两个石窟再放一二件外星之明产品更经济、更能表达外星人的意思。
三、个人的初步观点。
    据本人对石窟的仔细辨认和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就目前掌握的素材,要断然得到结论,还为时过早,准确的答案还有待于石窟彻底的发掘和全面的考察。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1、龙游石窟不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浙中地区是丘陵地带,据考证,在距今约三亿至二亿五千万年以前,即地质年代的晚古生代石炭纪与二叠纪时期,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随沧海桑田的变化,浙中地区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壳抬升隆起,产生褶皱和断裂。造成该地区多溶洞的地形。例如金华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兰溪的地下溶洞等。但是很明显,龙游石窟根本区别于以上的溶洞。
    2、龙游石窟不是现代科技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活动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地下开采机械。使人类地下施工更安全更有效。例如地下煤矿的开采,地下交通的挖掘等。但是,现代人们从安全、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线挖掘,成形后经过绝对的加固再作美化。而不是在挖掘的原型上交接进行修饰。再说,如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应该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工程。而如此浩大的项目。又是18世纪以后形成,在历史记载中必然会留下详尽的记录。显然,龙游石窟的形成与现代人的作业思想方式及时间不相适应。
    3、龙游石窟也非古代人所为。浩大的工程,低下的生产力,成为鲜明的对照。不可能是个别人和一般人所创造。除非是君主成首领才能组织如此规模的挖掘力量。如万里长城的修筑,而万里长城的修筑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是劳民伤财地动用如此时间和力量来挖掘毫无目的的地下名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龙游石窟也不会是落后并不富足的古代人闲情逸志的产物.
    龙游石窟留给人们古朴辉煌的同时更多的深不可测的神秘,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遥相呼应,可以与 UFO之谜相提并论,值得广大有识之士去考证探索,去解开这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之谜。

龙游大型地下石窟群,外星文明的馈赠
浙江UFO研究会   徐家麟主编
    号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浙江龙游石岩背村地下大型石窟群,自从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发现以来,虽经各大媒体炒作,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报道后,至今仍然笼罩着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诸家蜂起,却仍无法解开一系列难解之谜。其中最关键的是谁 建造的?建造于什么年代?建造的动机是什么?
一、龙游大型石窟:辉煌的东方地下金字塔群
    我们知道:真知灼见来源于社会实践。为了考察地下石窟群,笔者多次来到龙游,仔细观 察了石拄、石壁、穹顶和台阶:审视了每一条凿纹、每一处缝隙、每一幅岩画,终于发现这 里的每一个石窟,都是一个地下金字塔,都是外星文明创造的巨石文化给地球人类的馈赠。
    龙游地下石窟的形状,基本上是“倒斗型”。尽管这种“倒斗型”不太标准,洞口靠在 一角,穹顶只有四分之一个圆锥体,下部是个长方体,与地上金字塔有些差异,但基本形状 相似。至于差异,恐怕是为了建造时进出洞口的斜坡需而故意这样设计的;只有把出口靠在 石窟一角,即现在的形状,使斜坡通道沿石壁而下,在结构设计上就显得比较合理。至于石 窟内的高大石柱,由于内部结构与地上金字塔不一样,为了牢固而建造的加固设施。
    其实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形状也各有千秋。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尖顶四面型,但墨西哥丛 林中的月亮金宇塔和犹如天文台的壁龛式金字塔,却又不一样。由于环境不一样,功能不一 样,外星人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不一样,金字塔的形状也必然不是从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 由于埃及金字塔是外星文明的杰作或是在外星文明的指导参与下建造的巨石文化(这是 金字塔成因的一家之说),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虽然是玛雅文明的建筑物,但是越来越多 的史学家认为玛雅人是从外星球上来的星际移民。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龙游大型地下金 字塔群也是外星文明赠于地球人的礼物。
    同时,迄今为止我们已发现了地上金字塔,海底金字塔,龙游石窟的发现,弥补了世界 上地下金字塔的空白。
二、石窟的建造,采用了高智能机械采掘设备
    当我们分析了石窟的整体形状与外星文明的关系后,再来审视穹顶或石壁上的加工痕迹,就会更加感觉到石窟的不可思议了。
    置身于地下石窟中,仰望着这些排列整齐的巨大鱼尾状石柱、望着凿痕整齐、朝向一 致、纹理匀称的洞壁、洞顶,望着这个士红色的巨大空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悠远、 永恒,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无论谁来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这一切,是如何 创造出来的?
    经过反复研究以及和同行们的相互探讨、切磋,我们认为:当时的建造使用了一种高智 能、可以万向调节、具有巨大功率、用高强度合金制造的采掘设备。 理由如下:2号洞和3号洞的通道是农民为了发展旅游而人工开凿出来的。我们可以与原 先的凿痕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人工凿出来的凿痕如此粗糙。如此凹凸不平,与机械开凿的石 壁有天壤之别;尽管4号洞与5号洞的通道凿得平整一些,但仍无法与原来的石壁媲美,此其 一;在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由于空间小,很难转变,人工开凿就不可能将凿痕加工得如此 流畅和完美,此其二:在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几乎每个洞中都可看到没有凿痕的扒裂断 面,这是用机械以45·的斜面挖掘到与石壁连接处时留下的“扒痕”,功率巨大,乃非人工 所为的有力证据,此其三,在2号洞的东部石壁下,也留有机械扒裂的断面,此其四:在3号 洞的右侧石壁转弯处,从上到下,留有S型螺旋刀痕,亦非人工痕迹,此其五:在穹顶及许多 连接、转弯处,凿痕呈扇状展开。这是采用高智能机械设备所为,此其六……还可以举出很 多例子,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事实说明了:高度发展的外星文明利用他们掌握的高科技开凿了龙游地下石窟群。
三、石窟岩画:留给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匙
    龙游石窟迄今己发现七、八十座,但岩画极小,只有四幅。其中一幅(其实是一组)位于 一个未开发石窟的门口横梁上,图案是道家八仙法器,明显是后人划在上面的。另一幅 “虾”,位于另一个未开发石窟的石柱上,虾形与现代虾不一样,很难鉴定它的创作年代。 第三幅岩画位于l号石窟北面石壁上方,内容为马、鸟、鱼,成不规则排列。中间有一条石缝 穿过,被发现石窟的农民用水泥补平时破坏了部分岩画。经分析,岩画上的鸟为长颈类动 物,从它的嘴巴及眼睛来分析,象是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始祖鸟,正在引颈高歌或觅食;马 很清晰,似乎是野马,正在奔跑,马头高昂,马尾扬起,四蹄腾空;鱼只有一个头部,宽阔 的嘴巴比一般的鱼类大得多,眼睛长在头顶上,象是古代传说中的鳖鱼,正在张嘴觅食,水 中浪获依稀可见。
    这幅野马、始祖鸟、鳖鱼的岩画,说明当时的狞猎、捕鱼和养殖业已经形成。有人从图 案中鸟的形状分析,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作品。但中国是个岩画十分丰富的国家,岩画的 创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万年,这为我们推测这幅岩画的创作年代及石窟建造年代,提供了 更大的时空背景。
    如果说上述岩画为我们提供了考古年代的话,那么2号石窟的岩画恐怕是外星文明留给 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匙了。2号石窟岩画位于南部石壁,面积很大,几乎占了整个石壁的 二分之一;图案由横坚不一的V型线条组成,也似闪电状,有点象甲骨文字。不仔细看,还 以为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缝。这幅岩画在风格上是抽象的,岩画类别上属于符号型,在国内外 的岩画中,尚无先例,也就没有类比性。
    由于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内容一时还无法破译。当然,它因此为我国乃至世界岩画的内 容和形式增添了新的种类:同时,这也正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笔者认为:破译2号石窟岩画的关键.是那些横坚、大小、粗细不一的V形基本单元图案。 关于v形图案,据说埃及法老胡夫在岩石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V形天然裂缝,才决定在现在的 位置上建造最大的胡夫金字塔的。所以,2号石窟岩画上的V形图案与胡夫法老所理解的V形含 义上没有内在的联系?联想到外星文明参与了金字塔的建造, v形就有可能是外星文明某种特 定意义的符号。因此,龙游2号石窟岩画。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留给人类开启这座迷宫的金钥 匙,只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破译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龙游石窟是外星文明的馈赠这个论点。
四、外星文明的假设,使我们拔开迷雾见太阳
    龙游石窟由于本身无一字记载、无一物佐证,所以谜团丛生,谜面众多。《江南游报》 以“谜,至今无解”作了整版报道;兰溪民办研究所李紫贤先生对此列出了一百个无解之 谜。总之,要解开这些谜团、谜面,仅仅依造常规知识确有困难。于是,就有了诸家之说, 归纳起来,不外乎采石说、陵寝说、仓库说、藏兵说,并以此四说最普遍、最典型。其实, 熟悉或了解龙游石窟的人士都知道,这四说,无论哪家之见,都无法各圆其说。以采石说为 例,第一,若要采石,为何不露天采石,而要往地下采石?通风、采光、运输应该说露天方 便多了:第二,若是采石,洞内穹顶、四壁、石柱何必要刻凿得如此匀称、流畅、均衡,极 其壮观和完美?第三,若是外运造房屋、筑城墙,以每个石窟平均2万立方米石料和现己发现 的80个石窟计算,就有160万立方米石料,如此浩大的工程,确“非万者莫为”,又为何无 一字记载?再以仓库说为例,古姑蔑经济再繁荣发达,需要这么多仓库来存放货物吗?何况洞 中湿度大,棉帛之类极易霉烂;那么高大的洞窟,储藏的利用率极低极不合算,于常理常情 不相符合。至于藏兵说,更不值得一驳,这些石窟只有一个通道,敌兵只需一夫挡关,就万 窟莫开了;凡要藏兵,须有退路:若无退路,只有死路。陵寝说是和巨石文化及地下金字塔 说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参考埃及金字塔的用途作出的推测。再说,目前由于所有的石窟均 没有挖掘到底层,所以还不能排除陵寝说。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大家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所有石窟几乎都没有投入过使用,有 的还没有完成,仿佛一夜之间就放弃了。就象玛雅人建造在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群一样, 造好后,突然放弃而消失了,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龙游地下石窟群也是这样的命运, 这样的谜。由此可以知道:这说那说,恐怕大多为无稽之说。
    倘若我们能解放思想,丰富想象,活跃思维,大胆引用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曾留下大量超 文明遗迹的观念,包括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的巨型石像,大马士革北部的巴勒贝克平台, 蒂瓦纳科神庙的太阳门、英国巨石阵等等。那么,无解之谜就成了易解之迹,有解之谜,就 能使我们拔开迷雾见太阳。由此可见:龙游石窟之谜是和世界巨石文化之谜联系在一起的:并 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总之,龙游大型地下石窟群,使每一位前去考察的人们不得不敬畏于外星文明的伟大创造。它的辉煌和美丽,令人陶醉和入迷:它的神秘和深邃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热门话题; 它的古朴和悠远,让人赞美巨石文化的永恒。因此,我们希望、我们呼吁: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更多的朋友加入到龙游石窟研究的队伍中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来探讨、来解 开这个千古之谜,为繁荣旅游事业,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努力!—游事业,推进人类文明的 进程而努力!
上面那篇转述的报道,那个浙江ufo学会的写的,纯粹是狗屁不通。
上面那个比较有意思,说既不是古人又不是现代人,也不是自然形成的,那是怎么来的?
转自人民网。一群教师写的
浙江西部驰名的龙游石窟背倚衢江,隔江而望龙游县城。从县城今日的繁华来看,旅游业确实给这里注入了生机。

  龙游石窟曾经深藏水底,当地俗称深水潭。从石窟陈列馆展示的图文、录像资料中了解到,关于石窟形成之谜,说法有多种,囤兵、囤粮,祭祀、采石……甚至称旅游界已誉此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探谜的游人络绎不绝。

  我们一行十多位语文老师也怀着好奇心来到龙游石窟,而当我们探访之后,却对石窟之“谜”产生了怀疑。在我们看来,龙游石窟只是个废弃的地下采石场,并没有那么多的谜团。你看那一律的凿纹,与绍兴柯岩和吼山、临海长屿硐天的痕迹大同小异。

  龙游石窟为什么要向山中、地下采石,而不是露天开采?有过生活经历的老师说:“山体内部的石头,往往比山壳上的要松脆些,这对原始采石来说比较容易。”石窟里为何有那么多厅、柱?也因为石质松脆,所以古人要在各采石区(就是今天看到的厅)之间保留石壁,在厅中留几根石柱,以支撑山体,以致形成几个厅互不相通的格局。至于厅壁为什么能那么薄?这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手段,经验丰富的采石工凭借敲击声就可以判断自己和对方的距离,煤矿营救不也常常借助敲击声吗?

  石料运向了哪里?紧邻石窟的衢江江阔水深,水运四通八达,还怕消耗不了小小的地下采石场吗?再看今日苏州规模浩大的采石场,吃掉了多少座石山,一千年后,谁能查知这些石料运向了哪里,难道这也可以归入千古之谜?

  有人说石窟是囤兵的。遥想石窟的开凿,历时数百年,而兵家胜负,瞬息万变,哪一个将军想囤兵,能先花几百年去建造一个石窟?石窟形成后的千百年间,也许囤过粮、兵,也许曾用于祭祀,甚至住人,但都称不上谜。唯一能称谜的一处“石刻”,也许是山体自然的裂缝,也许是古人有意或无意而为之,但真有必要深究吗?

  在最大的石厅里,壁上遍布八仙题材的巨大浮雕。只听一名游客责问讲解员:“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吗?”原来他发现这浮雕竟是水泥铸成。查龙游地区旅游资料:石窟所在景点原称小南海,发现、开发至今已有十多年,只是一直没有做响,当地想了许多办法,在石窟里建神话浮雕也是其中一项“杰作”,近几年更名为龙游石窟,用许多“谜”包装成“世界第九大奇迹”。浙江古采石场众多,发展成旅游点的,以绍兴的柯岩、东湖、吼山最为驰名,但都实话实说,龙游又何必要故弄玄虚凭空为世上添一个“谜”?
在最大的石厅里,壁上遍布八仙题材的巨大浮雕。只听一名游客责问讲解员:“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吗?”原来他发现这浮雕竟是水泥铸成。
解释下:这是当地农民浇上去去的,糟蹋了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