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书大王20年前停刊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2:15
       1993年8月20日,《画书大王》漫画半月刊创刊号面世,到1994 年8月第24期被停刊,一年而夭。这份杂志是借鉴影视手法讲故事的新一代漫画,也就是现在说的动漫,与流行歌曲、电视剧同属大众文化,都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从海外引进到我国的。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首份新型漫画杂志在襁褓中就被封杀?原因是什么?停刊对我国漫画的起步和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不少人这样问我,我一直没有回答。适逢20年之祭,将其前因后果向公众做一个交代。以往事为鉴,有助于清醒,也有益于未来。

  在连环画面临绝境和海外漫画大发展背景下诞生

  1992年,在电视文化冲击下,中国连环画正面临绝境,连环画书几乎从所有的书店消失,然而来自香港的一缕曙光却透出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香港漫画正在如火如荼爆发式地大发展。漫画家黄玉郎凭一支笔、一部连载漫画《龙虎门》打造了他的“玉皇朝”,并奇迹般进入股票市场。“画漫画也能上市?” 这句惊问出自一位著名企业家,也同样是许多港人的疑问。香港漫画发生的一切,在罗湖桥以西的神州大地,我们的出版界还懵然不知。多年的封闭,造成了人们视觉听觉的断层。我托香港老朋友三联书店总经理萧滋和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日本老朋友阿部达也帮助找来许多港台、日、美漫画及相关资料,眼界大开,原来在我国大陆之外,漫画已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另一重天地!顿时一种冲动在脑海回荡:找出症结,迎头赶上。

  症结在哪里?如果说连环画的衰落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为什么电视普及的美国、日本漫画却不衰反盛?甚至同是中国的香港漫画也能一枝独秀?回答是:新一代漫画已经吸纳了诸多电视元素,二者不是彼此排斥而是相得益彰。还值得注意的是,纵观美日等漫画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崛起的香港,起步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美国是上个世纪初由奥特考特的《黄孩子》一举而奠定了漫画产业的基础。半个世纪后,日本在“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引领下实现了从连环画到漫画的转型,打造了日本“漫画王国”。我国漫画的关键是革新转型,急起直追,只要路子对了,同样可以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漫画家凭的是一支笔加创作智慧,我国不缺少这种资源。有鉴于此,我认为出手的时机已到。

  定好位,快出手,大步向前

  启动和推行新型漫画,首先需要一个窗口和喉舌——漫画杂志。那时我已退休,不再掌握出版平台,办杂志要找一家愿意担当这项陌生任务的出版社。先是与在京的中央一级出版社商谈,半年无果。这时一位朋友把信息传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他们当机立断,即派人来京沟通,随即邀我去银川共商办刊事宜。经过论证,定名为《画书大王》,每半月出版,以后逐步过渡为旬刊乃至周刊。出版社于1993年3月向新闻出版署打了申办报告,一路绿灯,5月获得批准,8月20日创刊号出版,前后历时5个月。《画书大王》由三方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是主办方;我受聘担任主编,主持在北京的编辑部工作;四川希望书店承担总营销。

  《画书大王》的办刊方针是“学习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以世界通行的新型漫画为借鉴,致力发展本国漫画。为了宣示方向,创刊首期必须亮出中国的原创作品。当时没有人画过这种漫画,怎么办?只有挽起裤脚,涉足下水。在几位勇于创新的老连环画家和漫画家支持下,经过紧张准备,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试验性的分格漫画,诸如《天剑》(陈军)、《姜子牙》(王培堃)、《大鹏出世》(陈吟、徐锡林)、《故事新画》(田恒玉)和《蟠桃会》(王庸声文、谭晓春、王凌波、胡萍丽绘)等。当时,作者们对这种全新漫画并没有多大把握,只能算作初试,抛砖引玉。紧接着是那些从没有作画经历的一代新人开始登场,他们的作品刚一亮相,就以全新的面貌迅速融入世界新的潮流,几十位新人的处女作相继出现在杂志上,中长篇漫画《雪椰》(颜开(微博))、《小山日记》(陈翔)、《我们的鸦片战争》(郑旭升)陆续刊载,还有其他许多新人作品。在杂志举办的“超短篇漫画大赛” 中,几百名参赛者都是20岁上下的青少年,第一次从读者走进作者行列,林敏、聂峻(微博)、胡蓉、姚非拉(微博)、自由鸟……还有许多人都是从这里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中国新一代漫画的中坚力量。到24期“创刊一周年纪念” 号,中国原创作品已占60 %。为了强化产品研发,编辑部成立了专业漫画工作室,有颜开、陈翔和郑旭升,后来又有胡蓉、聂峻等人加入。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漫画工作室。杂志还开辟专栏,介绍各国漫画情况和历史,强化与读者沟通,促进新型漫画读者群体的成长。《画书大王》出版一年,期发行量达60万份。

  新生事物获得多方支援

  倡导新一代漫画,得到张仃、华君武、丁聪、杨永青、孟庆江、缪印堂等多位老一代漫画家和连环画家的鼓励和支持。也得到社会多方面帮助,时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天石更是鼎力支持。这位12.9运动的主将之一,曾任中顾委委员、中纪委书记的革命前辈,虽然年事已高,但对新事物有过人的敏锐。听了我对新型漫画的介绍,当即表示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大众文化,鼓励我放手干下去。为此他邀我担任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并吸纳我们的画书研究会为东方文化会的下属成员单位。天石同志在一次理事会议上,用他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介绍新漫画,长达半个小时。参与编辑部工作的三位离休老干部,本来并不熟悉漫画,只是为了这件有意义的新生事物而奉献余热。他们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然与当年的小读者保持通信联系,成为终身的忘年之交。

  创刊初期,我们较多地引进了一些优秀日本漫画。在这方面,在北京的日本写乐公司慨然允诺,将独家拥有的手冢治虫作品全部版权无偿供我们选用。以《小钓手三平》闻名的漫画家矢口高雄等也做出同样的允诺。还有一位热心人,就是日本漫画学院院长木村忠夫,他为了中国新一代漫画的成长,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

  杂志面世反响之强烈出乎意料

  《画书大王》创刊号首印2万册,很快销售一空,紧急加印,再加印。以后各期都是在不断加印中上升的。各地读者来信也随之雪片般飞来。厦门读者刘军在信中说:“一本迎着世界连环画热潮的新型连环画刊横空出世了!这对企盼已久的众多连环画迷们不啻是个福音!”上海叶永青说:“我看过许多连环画书都是日本的。我常想,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漫画书?我真羡慕日本发达的漫画事业……昨天看到《画书大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刊,有关心漫画事业的人,漫画不再是‘小儿科’,不再是毫无意义了。”同是上海的金霄说:“《画王》是中国新连环画的起点站,像宝石一样照亮了中国青少年热爱卡通的心。” 杭州三位教师的联名信写道:“我们虽然都是为人师表的幼儿或小学教师,对漫画却又执着地爱好。读了你们的杂志欢欣若狂,想不到中国也有了专门刊登新型漫画的刊物。我们是你们一见钟情的大朋友。” 北京马东东赋诗:“不知何时不再失望,从那天起不再彷徨,是谁把中国新漫画之光燃亮……它的响亮名字叫《画王》。”

  那几年,市场上几乎是清一色盗版日本漫画,人们期望中国连环画改革和振兴。上海冯轩天说:“我国连环画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为什么漫画书的市场都被日本画占领了呢?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少年跳跃》,自己的鸟山明、车田正美,自己的漫画英雄!”桂林蔚霖说:“8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外国漫画出现,望着孩子那种不解的狂潮,不禁要问:‘中国的漫画在哪里?’就在这时候《画书大王》出版了。……它必将在中国漫画界引起一场变革。” 成都汪业华说:“《画王》诞生,宣告中国孩子不再是‘靠外国救济’,看日本漫画的‘漫画贫儿’了。《画书大王》质量之高,足令五千年古国扬眉吐气。”

  《画书大王》也引起了海外关注,日本《读卖新闻》1994年3月8日刊载的驻北京记者杉山祐之的报道说:“用中国人的手培养第一代画日本型漫画的漫画家,这正是北京新出现的一份杂志的雄心壮志,它的名字叫《画书大王》。”他说“《画书大王》自去年秋天创刊以来,受到儿童和青年的热烈支持,发行量在半年内大约达到了20万份。读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漫画家的连载作品,表示称赞,并纷纷投寄自己创作的漫画。正在走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畅销漫画的黎明已经到来。”日本一家文化企业的老总专程来京拜会,提议双方合办一家公司,培养中国年轻的漫画人“画中国读者喜欢看的漫画”。我婉言谢绝了,我相信中国漫画人是能够自己画好漫画的。

  漫画的黎明真的来到了,然而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在读者的一片欢悦声中还有艰难坎坷。

  中国漫画失去了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

  1994年8月,合作三方和广大作者、读者都沉浸在迎接创刊一周年的喜悦中。20日的前几天,三方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人应邀出席并讲话,对这份全新杂志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会上宁夏方透露,《画书大王》已被提名为当年自治区最佳期刊候选对象。一切迹象都表明,这个招人喜爱的“宠儿”已经走上健康成长的坦途。不料,几天后风云突变。

  事情发生在一次关于少儿期刊的会议上。其间一位参会的领导人突然拿出一本杂志,愤愤地指着一副彩色插图说,这样的画能给孩子看吗!并指示马上把杂志停掉。那幅画是《画书大王》初期的一页插图,出自日本著名漫画家北条司的《侠探寒羽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读过这个故事,知道主人公寒羽良是什么人,知道画面中的人在做什么,大概不会有人会把它与“涉黄” 联到一起。遗憾的是,没有调查,没有申述,没有通过必要的行政程序,甚至连那幅画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一言定性,不审而斩。

  此时,《画书大王》第24期已经在印刷厂上机待印,印还是不印?多亏主管部门领导为挽救杂志所做的最后努力,尽管未能改变决定,但使停刊的正式文件迟发了几天,全部刊物如期印完,迅速发到全国销售网点。周年号总算画上了圆满句号。

  几天后,我去看望天石同志,他刚从外地休养回来,一见我就高兴地说:“你们的杂志越办越好,我们全家三代都喜欢看。” 我说:“不行啦,杂志停了。” “为什么停?进展到哪儿啦?” 我简要介绍了情况。天石同志听说发文件了,叹了口气:“为什么不早说!” 我无言以对。

  《画书大王》停刊,失去的并不在于一份杂志,而是中国漫画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正如俗话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余音袅袅,徘徊不去

  杂志停了,而读者来信与日俱增,从一天几十封,增加到几百封。最多的时候邮递员无力投送,请我们的人自己去取,一个小伙子一次竟背回大半个邮袋。读者从震惊、不解、伤心,到惋惜、质问、愤怒…… 桂林谭静说:“画王停刊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我震呆了。” 四川左勇说:“画王停刊,毁掉了多少人的梦想啊!”沈阳杨春兰说:“画王又没有黄色的东西,为什么要停刊?这样做深深刺痛了广大画迷们的心。”上海黄海霞说:“难道你们甘心看着国内的新人新作刚出头就被埋没吗?难道你们甘心看着国内的漫画刊物都变成舶来品吗?” 小读者们鼓励我们重新站起来,继续办下去。有的孩子表示,如果经济上有困难,他们去募捐支援。如果政府不让办,他们上国务院、文化部去请求…… 孩子们的纯真执着令人感动不已。

  《画书大王》停止了脚步,而读者的思念却绵绵不已。萧山小曹说:“画王是大家的知心朋友,她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我们曾随着书中人物哭过、笑过、感动过、思索过。” 溧阳陈瑜说:“画王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期盼,我们不能没有她。”天津毛瑞说:“画王是大陆第一部最好的漫画杂志,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肯定,因为她的质量最优,并且给全国画友一展才华的机会。”无锡尤佳说:“画王实现了中国新型漫画刊物零的突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画友们永远不会忘记。”

  写道这里,不由地想起了清代文豪袁枚祭妹文中末后一句话:“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不禁潸然泪下。
  (本文作者:王庸生,原中国和平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31年生。)
链接:http://comic.sina.com.cn/n/2013-09-02/091511258.shtml
       1993年8月20日,《画书大王》漫画半月刊创刊号面世,到1994 年8月第24期被停刊,一年而夭。这份杂志是借鉴影视手法讲故事的新一代漫画,也就是现在说的动漫,与流行歌曲、电视剧同属大众文化,都是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从海外引进到我国的。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首份新型漫画杂志在襁褓中就被封杀?原因是什么?停刊对我国漫画的起步和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不少人这样问我,我一直没有回答。适逢20年之祭,将其前因后果向公众做一个交代。以往事为鉴,有助于清醒,也有益于未来。

  在连环画面临绝境和海外漫画大发展背景下诞生

  1992年,在电视文化冲击下,中国连环画正面临绝境,连环画书几乎从所有的书店消失,然而来自香港的一缕曙光却透出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香港漫画正在如火如荼爆发式地大发展。漫画家黄玉郎凭一支笔、一部连载漫画《龙虎门》打造了他的“玉皇朝”,并奇迹般进入股票市场。“画漫画也能上市?” 这句惊问出自一位著名企业家,也同样是许多港人的疑问。香港漫画发生的一切,在罗湖桥以西的神州大地,我们的出版界还懵然不知。多年的封闭,造成了人们视觉听觉的断层。我托香港老朋友三联书店总经理萧滋和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日本老朋友阿部达也帮助找来许多港台、日、美漫画及相关资料,眼界大开,原来在我国大陆之外,漫画已完全是另一种模样,另一重天地!顿时一种冲动在脑海回荡:找出症结,迎头赶上。

  症结在哪里?如果说连环画的衰落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为什么电视普及的美国、日本漫画却不衰反盛?甚至同是中国的香港漫画也能一枝独秀?回答是:新一代漫画已经吸纳了诸多电视元素,二者不是彼此排斥而是相得益彰。还值得注意的是,纵观美日等漫画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崛起的香港,起步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美国是上个世纪初由奥特考特的《黄孩子》一举而奠定了漫画产业的基础。半个世纪后,日本在“漫画之神”手冢治虫引领下实现了从连环画到漫画的转型,打造了日本“漫画王国”。我国漫画的关键是革新转型,急起直追,只要路子对了,同样可以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漫画家凭的是一支笔加创作智慧,我国不缺少这种资源。有鉴于此,我认为出手的时机已到。

  定好位,快出手,大步向前

  启动和推行新型漫画,首先需要一个窗口和喉舌——漫画杂志。那时我已退休,不再掌握出版平台,办杂志要找一家愿意担当这项陌生任务的出版社。先是与在京的中央一级出版社商谈,半年无果。这时一位朋友把信息传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他们当机立断,即派人来京沟通,随即邀我去银川共商办刊事宜。经过论证,定名为《画书大王》,每半月出版,以后逐步过渡为旬刊乃至周刊。出版社于1993年3月向新闻出版署打了申办报告,一路绿灯,5月获得批准,8月20日创刊号出版,前后历时5个月。《画书大王》由三方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是主办方;我受聘担任主编,主持在北京的编辑部工作;四川希望书店承担总营销。

  《画书大王》的办刊方针是“学习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以世界通行的新型漫画为借鉴,致力发展本国漫画。为了宣示方向,创刊首期必须亮出中国的原创作品。当时没有人画过这种漫画,怎么办?只有挽起裤脚,涉足下水。在几位勇于创新的老连环画家和漫画家支持下,经过紧张准备,从第一期起就开始连载试验性的分格漫画,诸如《天剑》(陈军)、《姜子牙》(王培堃)、《大鹏出世》(陈吟、徐锡林)、《故事新画》(田恒玉)和《蟠桃会》(王庸声文、谭晓春、王凌波、胡萍丽绘)等。当时,作者们对这种全新漫画并没有多大把握,只能算作初试,抛砖引玉。紧接着是那些从没有作画经历的一代新人开始登场,他们的作品刚一亮相,就以全新的面貌迅速融入世界新的潮流,几十位新人的处女作相继出现在杂志上,中长篇漫画《雪椰》(颜开(微博))、《小山日记》(陈翔)、《我们的鸦片战争》(郑旭升)陆续刊载,还有其他许多新人作品。在杂志举办的“超短篇漫画大赛” 中,几百名参赛者都是20岁上下的青少年,第一次从读者走进作者行列,林敏、聂峻(微博)、胡蓉、姚非拉(微博)、自由鸟……还有许多人都是从这里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中国新一代漫画的中坚力量。到24期“创刊一周年纪念” 号,中国原创作品已占60 %。为了强化产品研发,编辑部成立了专业漫画工作室,有颜开、陈翔和郑旭升,后来又有胡蓉、聂峻等人加入。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漫画工作室。杂志还开辟专栏,介绍各国漫画情况和历史,强化与读者沟通,促进新型漫画读者群体的成长。《画书大王》出版一年,期发行量达60万份。

  新生事物获得多方支援

  倡导新一代漫画,得到张仃、华君武、丁聪、杨永青、孟庆江、缪印堂等多位老一代漫画家和连环画家的鼓励和支持。也得到社会多方面帮助,时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天石更是鼎力支持。这位12.9运动的主将之一,曾任中顾委委员、中纪委书记的革命前辈,虽然年事已高,但对新事物有过人的敏锐。听了我对新型漫画的介绍,当即表示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大众文化,鼓励我放手干下去。为此他邀我担任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并吸纳我们的画书研究会为东方文化会的下属成员单位。天石同志在一次理事会议上,用他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介绍新漫画,长达半个小时。参与编辑部工作的三位离休老干部,本来并不熟悉漫画,只是为了这件有意义的新生事物而奉献余热。他们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然与当年的小读者保持通信联系,成为终身的忘年之交。

  创刊初期,我们较多地引进了一些优秀日本漫画。在这方面,在北京的日本写乐公司慨然允诺,将独家拥有的手冢治虫作品全部版权无偿供我们选用。以《小钓手三平》闻名的漫画家矢口高雄等也做出同样的允诺。还有一位热心人,就是日本漫画学院院长木村忠夫,他为了中国新一代漫画的成长,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

  杂志面世反响之强烈出乎意料

  《画书大王》创刊号首印2万册,很快销售一空,紧急加印,再加印。以后各期都是在不断加印中上升的。各地读者来信也随之雪片般飞来。厦门读者刘军在信中说:“一本迎着世界连环画热潮的新型连环画刊横空出世了!这对企盼已久的众多连环画迷们不啻是个福音!”上海叶永青说:“我看过许多连环画书都是日本的。我常想,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漫画书?我真羡慕日本发达的漫画事业……昨天看到《画书大王》,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刊,有关心漫画事业的人,漫画不再是‘小儿科’,不再是毫无意义了。”同是上海的金霄说:“《画王》是中国新连环画的起点站,像宝石一样照亮了中国青少年热爱卡通的心。” 杭州三位教师的联名信写道:“我们虽然都是为人师表的幼儿或小学教师,对漫画却又执着地爱好。读了你们的杂志欢欣若狂,想不到中国也有了专门刊登新型漫画的刊物。我们是你们一见钟情的大朋友。” 北京马东东赋诗:“不知何时不再失望,从那天起不再彷徨,是谁把中国新漫画之光燃亮……它的响亮名字叫《画王》。”

  那几年,市场上几乎是清一色盗版日本漫画,人们期望中国连环画改革和振兴。上海冯轩天说:“我国连环画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为什么漫画书的市场都被日本画占领了呢?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少年跳跃》,自己的鸟山明、车田正美,自己的漫画英雄!”桂林蔚霖说:“80年代中期以来,大量外国漫画出现,望着孩子那种不解的狂潮,不禁要问:‘中国的漫画在哪里?’就在这时候《画书大王》出版了。……它必将在中国漫画界引起一场变革。” 成都汪业华说:“《画王》诞生,宣告中国孩子不再是‘靠外国救济’,看日本漫画的‘漫画贫儿’了。《画书大王》质量之高,足令五千年古国扬眉吐气。”

  《画书大王》也引起了海外关注,日本《读卖新闻》1994年3月8日刊载的驻北京记者杉山祐之的报道说:“用中国人的手培养第一代画日本型漫画的漫画家,这正是北京新出现的一份杂志的雄心壮志,它的名字叫《画书大王》。”他说“《画书大王》自去年秋天创刊以来,受到儿童和青年的热烈支持,发行量在半年内大约达到了20万份。读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漫画家的连载作品,表示称赞,并纷纷投寄自己创作的漫画。正在走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畅销漫画的黎明已经到来。”日本一家文化企业的老总专程来京拜会,提议双方合办一家公司,培养中国年轻的漫画人“画中国读者喜欢看的漫画”。我婉言谢绝了,我相信中国漫画人是能够自己画好漫画的。

  漫画的黎明真的来到了,然而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在读者的一片欢悦声中还有艰难坎坷。

  中国漫画失去了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

  1994年8月,合作三方和广大作者、读者都沉浸在迎接创刊一周年的喜悦中。20日的前几天,三方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人应邀出席并讲话,对这份全新杂志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会上宁夏方透露,《画书大王》已被提名为当年自治区最佳期刊候选对象。一切迹象都表明,这个招人喜爱的“宠儿”已经走上健康成长的坦途。不料,几天后风云突变。

  事情发生在一次关于少儿期刊的会议上。其间一位参会的领导人突然拿出一本杂志,愤愤地指着一副彩色插图说,这样的画能给孩子看吗!并指示马上把杂志停掉。那幅画是《画书大王》初期的一页插图,出自日本著名漫画家北条司的《侠探寒羽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读过这个故事,知道主人公寒羽良是什么人,知道画面中的人在做什么,大概不会有人会把它与“涉黄” 联到一起。遗憾的是,没有调查,没有申述,没有通过必要的行政程序,甚至连那幅画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一言定性,不审而斩。

  此时,《画书大王》第24期已经在印刷厂上机待印,印还是不印?多亏主管部门领导为挽救杂志所做的最后努力,尽管未能改变决定,但使停刊的正式文件迟发了几天,全部刊物如期印完,迅速发到全国销售网点。周年号总算画上了圆满句号。

  几天后,我去看望天石同志,他刚从外地休养回来,一见我就高兴地说:“你们的杂志越办越好,我们全家三代都喜欢看。” 我说:“不行啦,杂志停了。” “为什么停?进展到哪儿啦?” 我简要介绍了情况。天石同志听说发文件了,叹了口气:“为什么不早说!” 我无言以对。

  《画书大王》停刊,失去的并不在于一份杂志,而是中国漫画快速起步的大好时机。正如俗话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余音袅袅,徘徊不去

  杂志停了,而读者来信与日俱增,从一天几十封,增加到几百封。最多的时候邮递员无力投送,请我们的人自己去取,一个小伙子一次竟背回大半个邮袋。读者从震惊、不解、伤心,到惋惜、质问、愤怒…… 桂林谭静说:“画王停刊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我震呆了。” 四川左勇说:“画王停刊,毁掉了多少人的梦想啊!”沈阳杨春兰说:“画王又没有黄色的东西,为什么要停刊?这样做深深刺痛了广大画迷们的心。”上海黄海霞说:“难道你们甘心看着国内的新人新作刚出头就被埋没吗?难道你们甘心看着国内的漫画刊物都变成舶来品吗?” 小读者们鼓励我们重新站起来,继续办下去。有的孩子表示,如果经济上有困难,他们去募捐支援。如果政府不让办,他们上国务院、文化部去请求…… 孩子们的纯真执着令人感动不已。

  《画书大王》停止了脚步,而读者的思念却绵绵不已。萧山小曹说:“画王是大家的知心朋友,她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丰富的色彩,我们曾随着书中人物哭过、笑过、感动过、思索过。” 溧阳陈瑜说:“画王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期盼,我们不能没有她。”天津毛瑞说:“画王是大陆第一部最好的漫画杂志,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肯定,因为她的质量最优,并且给全国画友一展才华的机会。”无锡尤佳说:“画王实现了中国新型漫画刊物零的突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画友们永远不会忘记。”

  写道这里,不由地想起了清代文豪袁枚祭妹文中末后一句话:“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不禁潸然泪下。
  (本文作者:王庸生,原中国和平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31年生。)
链接:http://comic.sina.com.cn/n/2013-09-02/091511258.shtml
外行領導內行,由動漫到國足哪個不是為害甚烈??
oneway2007 发表于 2013-12-12 20:48
外行領導內行,由動漫到國足哪個不是為害甚烈??
还有汽车,当年就是主管领导的一句“我不喜欢这个车”
直接废掉了二代红旗……中国的轿车工业出现了断层……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1:30
还有汽车,当年就是主管领导的一句“我不喜欢这个车”
直接废掉了二代红旗……中国的轿车工业出现了断层 ...
  可怜,果然是领导整死了画王!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3-12-12 22:10
  可怜,果然是领导整死了画王!
汽车的那个事我是听一汽的人的回忆录上说的……
画王这个事……
不敢肯定,但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肯定不少!
就像刚开始流行杀马特那个时候一样~
当年也看过,挺不错的,封底还连载法国著名漫画集,第一次发现法国人竟然可以把漫画当成油画来画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1:30
还有汽车,当年就是主管领导的一句“我不喜欢这个车”
直接废掉了二代红旗……中国的轿车工业出现了断层 ...
还有《科幻世界》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2 22:22
还有《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不是好好的么?
难道……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2:27
《科幻世界》不是好好的么?
难道……
《科幻世界》差点就没了。。。
唉,一声叹息。。。
有时候真的有点绝望


2010-03-31

http://culture.china.com.cn/week ... ontent_19732621.htm

背水一战 守卫我们的科幻世界

守卫科幻世界

“我们的科幻,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时刻。”

3月21日,一封题为《科幻世界致全国幻迷公开信,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公开信在网上发布。写信者以“科幻世界全体员工”的口吻,指责由于“杂志社一把手李昶同志不懂装懂瞎指挥、不作为乃至胡作为”,这本有31年历史的杂志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危机时刻”。

《科幻世界》虽偏居西南,但名声显赫,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幻作家因这本“小众杂志”而对中国着迷。英国的畅销科幻作家尼尔·盖曼甚至将这本杂志视为“我在中国的家”。

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科幻迷都能讲出一个自己和《科幻世界》的故事。今天已成为科幻作家的杨平,还记得自己1996年时来到编辑部,尽管当时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但“一把年纪的老编辑邓吉刚老师陪我满成都玩,只是为了表达对潜在作者的关爱”。

生长于内蒙古赤峰矿区的飞氘,在《科幻世界》陪伴下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如今,他已经是这本杂志的主力作者。在“没有图书馆”的家乡,“这种意外的相逢,整个改变了我的生活”。

数十万的科幻迷们都在关注,这本杂志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赴成都,针对公开信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调查。

最先接受采访的是一群愤怒的编辑。“家丑不应外扬,但我们实在无法忍受了。”其中一人说。

空降的一把手,“不讨论”的总编辑

公开信选择在社长兼总编辑李昶赴台湾公干期间发表。信中要求:“撤销李昶同志在杂志社的一切职务,重新公开选举一位业务素质高且能够带领科幻世界走出迷茫的新领导!”

事实上,这封公开信的酝酿时间长达两个月。去年年末,一次“封面事件”成为“倒社长”的导火索。美术编辑还记得,一向以精美的原创科幻画作为封面的《科幻世界》,李昶却突然通知,用一张杂志在四川大学办讲座时的照片做封面。

编辑们怀疑,这又是李由于“省钱已经达到了病态的地步”而作出的决定,因为一张正常封面画的价格是2000元。

编辑们和一把手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李昶至今想不明白,自己的提议怎么就会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对。3月29日中午,记者在科幻世界杂志社见到了刚刚从台湾回到成都的李昶,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反问记者:“如果杂志封面上登了一张你的照片,你经过报摊时会不会多看一眼?”

“当然会,但是可能只有我一个人会看。”记者说。

“总比一个人都不看要好吧?”这位正管理着一本月发行量13万册的杂志的负责人脱口而出。

李昶继续抱怨道:“更何况,他们提出反对意见,我也就同意了。”最终,这期杂志在进印刷厂前还是恢复惯例,封面换成了一幅展示“漫射粒子将光线散射到城市每一个角落”的科幻画。

因为“害怕同样的事情还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茶馆里举行的编辑会上,一个编辑愤怒地摔破了茶杯。他们决定以公开信的方式寻求解决之道。中国青年报记者经采访证实,这家杂志社内部仍有编辑对这种公开宣战的行为持观望态度,但大部分编辑表示,“公开信的内容属实”、“能够代表我们的立场”。

为什么最终选择李昶去台湾时发表公开信?“他常常炫耀自己有后台,所以我们才选择这个时机”,一个编辑告诉记者。公开信中罗列了李昶的7项所作所为,而“李昶同志多次在各种场合和会议上炫耀他的上层关系网,狐假虎威,警告想要上告的员工不要以卵击石”正是其中一条。

编辑们心中对所谓“后台”的担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冬。当时,杂志社“老人”、总编辑秦莉被突然调走,李昶则未经公示即由《国防时报》调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科幻世界》,他也成了第一个从未在这本特殊的小众杂志工作过就任职的“一把手”。

四川省科协的一位老干部对此很诧异:10年前李昶曾在科协下属的《四川科技报》任负责人,“因为在报社表现不佳才被调走,转了一圈,他竟然又有能量回到科协”。

老读者们开始发觉这份杂志上有了“细微但刺眼”的改变。这本被“超级幻迷”小姬看来“固执得可爱”的刊物上,曾经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雷打不动地在封二放置“科学”栏目。因为编辑们相信,“只有多讲科学,硬科幻小说才能繁盛起来”。

但就在今年2月份的这一期杂志上,已经固执了多年的编辑们失去了力量,封二彩页赫然变为电子游戏广告。尽管利用彩页做广告是流行杂志的大趋势,但科幻迷们开始追问,“为什么广告可以代替科学?”

编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据一些老员工介绍,李昶自从进入杂志社就解散了原有的广告部,并将杂志广告外包给四川兴聚仁广告公司。这份“仅由李昶一人签署”的广告合同被称为“丧权辱国”,因为合同规定“杂志的所有版面都可以被广告占用”。《科幻世界》员工称,该广告公司的老总是“李昶同志在《国防时报》工作时的下属”。

李昶感到很委屈。他并不否认广告公司负责人的确“本身就是朋友”,但他声称,自己进入杂志社前,“根本没有广告,而现在的广告公司每月都能交给杂志社几万块钱”。

然而有“较真儿”的员工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们算了一笔账:科幻世界杂志社旗下的期刊,仅以《科幻世界》为例,“2010年头3期杂志共刊登整版彩页广告18个、整版黑白广告5个,按杂志社通常的收费标准计算,广告收益应在60万元以上”。“几十万和几万,中间的差额哪里去了?”员工们追问。

李昶并没有对这个数字作出回应,但他表示,必要时可以给记者看合同的原件,“只是现在时机未到”。

“因为占了他们的版面,他们就反对。”李昶认为这才是编辑们反对广告的主因。

尽管他从未有过幻想类杂志的编辑经验,但在员工心目中,这位总编辑似乎很有自信,“他的口头禅就是,‘没得必要,不讨论’。”

当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向李昶求证时,他说:“《科幻世界》就是一本杂志,有什么需要一天到晚讨论的呢?”

随即,他强调自己其实“没什么精力参与编辑会议”。但这并不妨碍他提出诸多令编辑不满的办刊理念,诸如“让中文编辑写小说,让译文编辑翻译,让美术编辑画图”。

杂志社旗下的《飞·奇幻世界》尽管不是李氏改革的重点,但也成为理念交锋的战场。李昶曾要求这本杂志“用四分之一的页码来做退稿选登”,这个想法被一位编辑不客气地称为“很扯淡”。最终,在编辑“争取了很久”之后,改为“选登片断”。由于实在不能认同领导的种种办刊理念,这个编辑选择辞职离开。

然而让这群科幻编辑更无法想象的“荒唐事”还在后面。

“我们陆续接到读者电话,说在报摊上看到我们科幻世界杂志社又办了新杂志。”编辑们这才意识到,“科幻世界”的招牌可能被人盗用了。为了搞清楚究竟有多少本“野杂志”,他们费了不少力气。最终发现,除了杂志社旗下原有《科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飞·奇幻世界》和《小牛顿》这4本刊物外,市场上又冒出了5本此前闻所未闻但却印有“李昶总编”、“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字样的刊物。

这些杂志涉及房产、育儿、教育等多种内容。经过对比分析,编辑们发现,杂志社拥有刊号的《商》被拆为旬刊,除《商·蜀商》属合作刊物外,其余两刊《商·瞬》、《商·成都买房》均为使用同一个刊号的“非法出版物”。他们怀疑,李昶私自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刊号拿来出租或出售。

这个怀疑一旦被证实,则意味着对《国家期刊条例》的严重违反。条例第36条规定:“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出卖、出租、转让本单位名称及所出版期刊的刊号、名称、版面。”

李昶并不认为这属于“一号多刊”。“我们的运作有一段时间了,这种方式也不是我独创的。”他说,更何况,“那是我们的杂志,(总编)不写我写谁呢?”

在公开信事件发生后的第8天,这些备受争议的出版物终于被送到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此后,记者采访到该局的一位官员。他表示,“有些刊物原来确实没看到过”,但是否属于非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拒绝给出调查进行的明确日程。

这并不是唯一一个在这起事件的调查中进度缓慢的部门。此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部部长、纪检专员李大用是最早开始调查此事的官员之一。但在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仍旧“不知道李昶此次去台湾的公干项目,也不知道他何时回来”。

这样缓慢的调查效率,让编辑们和很多忠实读者不解。

苦里的热闹,沉闷里的窒息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科幻世界。”李昶坚持为自己辩白,编辑的指责让他觉得委屈。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多,这本刊物的质量和销量并没有出现急速的下跌。编辑和读者都承认,它的影响力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缓慢地走下坡路了。

有人进行了一项“纯技术分析”,经过调查,“《科幻世界》每本的传阅率在4~6人”,保守估计,“20年里,全中国有2.3亿人次读过这本杂志”。直到阅读种类极其丰富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月发行量13万份的数字——然而比起2001年的发行最高峰,这已整整减少了28万份。

来了“一个不懂行的社长”,并不是这家31岁的杂志社第一次经历困境。

杂志刚刚创刊时曾经风靡一时,但因为“得罪了当时中科协的一位高级领导”,在1983年被扣上了“精神污染”的帽子。7年后,时任总编辑的杨潇申请举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但该协会被称作是一个“搞和平演变”的组织。冲破了国内的舆论阻力后,这个瘦瘦的女人坐了7天7夜的火车,从中国赶赴荷兰,最终在海牙年会上击败波兰,获得1991年年会的举办权。从此,世界才知道,中国“居然”还有一本科幻杂志。

在那样艰难的时期,编辑们还是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笔会,见见作者。第二任总编谭楷还记得,他曾在火车站里冻了一宿,却只接到了两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作者”。即便如此,4个编辑和七八个作者,“挤在招待所里也开了一场笔会”。

1997年,《科幻世界》在北京举办国际科幻大会,谭楷和后来接任总编的阿来的房间成了“科幻迷的会客厅”,经常是五六个科幻迷“聊到深夜,就挤一挤,睡在地板上,天亮前肚子饿了,把小冰箱洗劫一空”。

那次大会接待了两万多名科幻迷。等编辑部的人回到成都,“其状惨烈,社长杨潇顶着鸡窝脑袋脚步发飘,总编谭楷一脸沧桑像换大米的贩子”。

2009年5月,科幻世界杂志社本该迎来30周年社庆,已经退休了的谭楷却“没听说社里有什么动静”,甚至连原本一年一度的笔会都搁浅了。这个66岁的老人焦虑万分,自己买了一个大蛋糕送到杂志社去。“当时我特别难受。拿得起,放不下啊。”他说。

和当初辛苦但洋溢着热情的团队氛围不同,现在,《科幻世界》整个编辑部里安静得近乎沉闷,“大家有什么想法都不提,因为社长肯定不会批准,这里非常闷”。

外界曾经怀疑,这是一场因薪酬待遇问题而“集体大爆发”的行动。但参与此事的一个编辑公开了自己的收入,表示“李社来到杂志社之后,节缩了部分编辑的编辑费和栏目撰稿费用,但同时增加了员工福利费用,包括节日奖金和年度绩效奖金,整体而言编辑收入比之前事实上略有上升”。

“我们是因为理想才留在这本杂志,如果是因为薪水,我们早离开了。”一个曾经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人,在杂志社做编辑后,“薪水立减一半,只有1800块”。在这里,几年不调工资也并不稀奇。

在熟悉他们的人看来,这些写科幻、编科幻的人,几乎都是些“不太物质的人”,“只要不是伤害这本杂志,一切都可以容忍”。

目前,调查还在继续,没有人能预测最终结果。“如果李昶不离开怎么办?”有人问。“那我们就离开。”编辑们说,“毕竟,自由不是全无代价。”

但这里几乎已经是“中国科幻的最后一块领地”了。2001年,《科幻海洋》停刊;2003年,《梦想者》停刊;2004年,《科幻世界画刊·惊奇档案》停刊;2005年,《幻想》停刊;2007年,《世界科幻博览》停刊;2008年,《幻想纵横》停刊……从2001年到2008年,国内至少有10本幻想类杂志停刊,死因大多“不详”,外界猜测多是由于“销量不佳和资金缺乏”。如今,1994年创刊的《科幻大王》仍在坚持,但却限于邮局订阅,“很多科幻迷甚至都没听说过”。

《科幻世界》会成为这份“死亡名录”上的一行字吗?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这明显就是官僚,外行领导内行……如果再这样下去,《科幻世界》肯定完蛋。”

一个在科幻梦想伴随下长大的读者,如今发出这样的呼吁:“对我而言,《科幻世界》不仅是一份地方刊物,更是我和无数像我一样的人,在这艰苦拼搏、冷漠现实的世界中,一处珍贵的梦想放飞之地。想要什么,尽管拿去。但是……请把科幻留给科幻。”(赵涵漠 文/摄)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2:27
《科幻世界》不是好好的么?
难道……


贴原文但审核了,你自己看连接吧
科幻世界差一点就完了

http://culture.china.com.cn/week ... ontent_19732621.htm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2:27
《科幻世界》不是好好的么?
难道……


贴原文但审核了,你自己看连接吧
科幻世界差一点就完了

http://culture.china.com.cn/week ... ontent_19732621.htm
RIP

我还以为那些日漫都是盗版的、我错了。。。
唏嘘不已………………………………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3 00:46
贴原文但审核了,你自己看连接吧
科幻世界差一点就完了
2002年后就觉得科幻世界除了译文外没什么可看的了,其实十年前就该没了。
万岁军 发表于 2013-12-13 02:50
2002年后就觉得科幻世界除了译文外没什么可看的了,其实十年前就该没了。
记得99年还是00年,一个高考题目“假如记忆可以转移”让科幻世界火了一大把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3 04:01
记得99年还是00年,一个高考题目“假如记忆可以转移”让科幻世界火了一大把
记得,科幻世界貌似正好在高考前一个月刊登了一个小说,一个苏联女间谍把美国一个国宝级的科学家的记忆给偷了,然后美国和苏联的特工开始抢夺,女间谍坑死了自己的上司和抓捕她的美国特工,以及叛逃到美国的前男友,但是自己又被在美国的现任男友坑死。最后美国男友被女间谍事先安放的假牙定时炸弹给炸死,科学家的记忆谁也没得到。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3 00:45
《科幻世界》差点就没了。。。
唉,一声叹息。。。
有时候真的有点绝望
有人说的好:“外行能够领导内行,并不是上级没有水平,而是上级的心思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底层民众想得是怎么把单位搞好,而上级们想的是怎么控制企业为自己私利服务。”
《科幻世界》这个空降老总是这种情况,他纯粹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考虑,反正后头有人,搞死了这家大不了祸害那家——他的心态是这样,但真搞出什么大新闻来倒不一定会有人保他。
《画王》的悲剧在于领导意志大于一切规章制度,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危害极大的顽症,跟《科幻世界》又有所不同,但是也不排除有人是从中作梗有意打压......
哦哦,小山日记啊,满好看的
说是搞意识形态吧,意识形态战线又是一团糟。
说是搞商业,纯赚钱吧,又是拿意识形态那套来压人。
照我说,国家意识形态的就让意识形态的人去整好了。
网络上大把的胡说八道的,有名有姓的。怎么不去整治?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3 00:46
贴原文但审核了,你自己看连接吧
科幻世界差一点就完了
看看吧,实在不行到外省重新建社……
有几个省份看上去不行,却实际上是最好的建社地点。
太早了,94年我还在幼儿园里玩后宫游戏呢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3 00:45
《科幻世界》差点就没了。。。
唉,一声叹息。。。
有时候真的有点绝望
《国防时报》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大家都懂……
难道就是说用这个家伙……
对了,实在不行就拉长刊期,变成双月刊或是季刊……
这个,怎么说呢,真的,是很可惜的……
难怪怎么觉得杂志的广告越来越多了呢……
顺便说一下,科幻世界的那个译文版貌似还在出,但是怎么还有一个蛋疼的奇幻世界(这类的个人不太喜欢,多有冒犯)……他到底是不是该和原刊合呢(如果合了那就真的悲剧了)
国内有钱的科幻迷应该做好准备了,一旦杂志社不行马上赶快接管,至少让老东家够不着就行了。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3 20:52
《国防时报》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大家都懂……
难道就是说用这个家伙……
对了,实在不行就拉长刊期,变成 ...
你以为接盘这么容易?要审批的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1:30
还有汽车,当年就是主管领导的一句“我不喜欢这个车”
直接废掉了二代红旗……中国的轿车工业出现了断层 ...
其實你數得出的中國行業怪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外行領導內行惹的禍,要我數就中國動漫最經典,一個有市場,有人有技術有故事的社會,砸了無數的錢最後只出現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我兔 发表于 2013-12-12 22:18
当年也看过,挺不错的,封底还连载法国著名漫画集,第一次发现法国人竟然可以把漫画当成油画来画
雇佣兵    文森特.西格吕利斯?
这个好像不是法国人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2 22:27
《科幻世界》不是好好的么?
难道……
而且科幻类书刊在80年代中期也因为领导的不满被摧折多年。
如履薄冰,如趟雷阵,如走刀山
这个杂志我还有几本了  当时科幻世界每期也有一页是读者画的科幻画。
常盘台警卫 发表于 2013-12-13 18:40
看看吧,实在不行到外省重新建社……
有几个省份看上去不行,却实际上是最好的建社地点。
想一想,我当年投稿的漫画作品,还被《儿童漫画》给剽窃了呢。。。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
《漫画大王》 《北京卡通》 《科幻世界画刊》我有创刊号,那是不可思议的年代,画王曾经达到过每期40万的发行量。
如果画王活到今天,也许今天的国产动漫会大不同。



1996年,"5155工程"精神下产生了五本漫画杂志:《北京卡通》、《卡通先锋》、《中国卡通》、《漫画大王》、《卡通先锋》。其他杂志也出现了《三优新漫画》、《科普画王》、《卡通王》、《科幻新世界》等数种。
想一想,我当年投稿的漫画作品,还被《儿童漫画》给剽窃了呢。。。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
我当时还打算投稿那,  分镜都做好了, 《再战云山》,可惜……

后来自然上了舰船,进了超大这坑……
碧落黄泉 发表于 2013-12-20 23:47
我当时还打算投稿那,  分镜都做好了, 《再战云山》,可惜……

后来自然上了舰船,进了超大这坑……
那应该怪超大跟舰船。
碧落黄泉 发表于 2013-12-20 23:43
《漫画大王》 《北京卡通》 《科幻世界画刊》我有创刊号,那是不可思议的年代,画王曾经达到过每期40万的发 ...
  后续的几本漫画杂志都没有能够活跃起来……无它,政策大环境压制,力量分散了。
  你当年也准备投稿?
  画王能够一期达到40万的销售量,在当时十分惊悚,如果能够活下来,那么第一代漫画家很早就能收入过百万了,国产漫画繁荣期早到来了。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13-12-21 12:40
  后续的几本漫画杂志都没有能够活跃起来……无它,政策大环境压制,力量分散了。
  你当年也准备投 ...
画王太多的盗版吧 不知道给日本版费没 连载日本的也很多(比如龙珠,海南还没出他有)
90年代初还有金虹 出了很多漫画单本和连本
拳皇出了超多 还有雪椰 六道天书 精武门 还个猫什么的记忆深刻
也教大家怎么画漫画 马荣成风格和日式少女风格都很好 也卖周边衣服笔啊纸啊什么的 还买过
我到现在都觉得他的发展规划是很好的 要是当年有风险投资给他们钱的话 中国漫画现在不会是这样
空海 发表于 2013-12-21 18:55
画王太多的盗版吧 不知道给日本版费没 连载日本的也很多(比如龙珠,海南还没出他有)
90年代初还有金虹 ...
  按照当年的增长率和已经达到一期四十万的发行量,就是没有风险投资来支持,也能够壮大起来。而且赚钱的事情有人愿意做,画王发行量那么大,风险投资肯定看得上它。
(本文作者:王庸生,原中国和平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31年生。)

画王出版的时候,王先生已年过六旬,能有如此开放的思想实属不易
空海 发表于 2013-12-21 18:55
画王太多的盗版吧 不知道给日本版费没 连载日本的也很多(比如龙珠,海南还没出他有)
90年代初还有金虹 ...
对画王上面龙珠的连载印象太深了,当年专门买了那一期,那时候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都还没出呢。我清楚记得内容是沙鲁游戏之后的剧情,孙悟饭长大后假扮成蒙面超人的故事
越后之龙 发表于 2013-12-23 09:05
(本文作者:王庸生,原中国和平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31年生。)

画王出版的时候,王先生已年过六旬,能有 ...
  当年这王老爷子真了不起,年过六旬,二次创业,开创了中国漫画新纪元。中国现代漫画教父啊!
越后之龙 发表于 2013-12-23 09:05
(本文作者:王庸生,原中国和平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31年生。)

画王出版的时候,王先生已年过六旬,能有 ...
那时候老一批搞动漫的思想开放程度现在的新一代动漫迷都还赶不上的,像是张松林等人眼光早就国际化了。
问题是他们都不是适合像王庸生那样去搞的人。
是哪位领导勒令停刊的?他的孙子从孙子现在在看什么?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因为当年的大原因而结束。但中国人的习惯是“把这些原因归结到某个人”,各位查查资料,《动漫贩》被搞过多少次?至少3次以上。

当年的漫画市场实在是太小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