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谁\"痛\"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59:07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47824/node47876/node47996/node47998/userobject1ai1047968.html


                                                                   想一想,谁"痛"了?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闻纪之      2005年4月26日 9:31


    最近,原驻日大使、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杨振亚在上海连作2场报告,介绍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中国的对日政策。到底是老外交家,又来自对日交往的第一线,见解的确高明,说服力很强劲。许多听众进一步达成共识:既要反对日本右翼抹煞侵略历史的卑劣行为,又要学会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的,必须爱我中华,必须击退反动势力的挑衅,毫不含糊,绝不示弱,要做硬汉而非懦夫。这都是作为炎黄子孙处身立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硬汉不是莽汉。外交者,国家之重器。于折冲尊俎之间,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又需体现国际惯例,方能取得各方面认可,最终臻于双赢境界。这同样是炎黄子孙肩头不容推卸的天职。
   
    意气用事,好走极端,动辄情绪化出招,在今天世界上,不仅为负责任的泱泱大国之所忌,即使一些有眼光有前途的蕞尔小邦亦不取。我们的先贤是最讲究战略大计的,《后汉书》中就有“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以中日关系而论,两国是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统计显示,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如果包括港澳特别行政区,中国已是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而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累计协议金额截至2004年底达到666亿美元,是中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这一互为依存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同胞们、朋友们,今天很需要继承先贤的智慧识见,举凡涉及邻邦尤其是主要近邻的言语行动,都来事前想一想:谁快了,谁痛了?
   
    时时处处都需要想一想,此乃普遍性。有些时候和场合,则特别需要来想一想,此乃特殊性。
   
    在网上表达感情时,需要特别想一想。记得杨大使早在前年就曾经提醒当时诸多年轻网民:“今年以来,互联网上出现大量对日言论。然而,在网民正常发表观点的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甚至极不负责的言辞。它们带有极强的煽动性,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种种过头话,扩大打击面,且出语粗俗加暴戾,不必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抨击日本右翼的同时,也“痛”及、伤及更多无辜的日本普通国民,岂可如此不辨良莠,贸然出手乎?杨大使说得十分恺切:两国应“防止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日关系破坏容易,建设难。”(见2003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媒体工作者也特别要想一想。杨大使在前年那一篇访谈中,还专门告诫说,“双方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种‘友好不是新闻,非友好有刺激,才是新闻’的看法,不应有市场。”诚然,日本也有媒体在那里汹汹然造势的,但中方媒体亦有未能免俗者。以中日间擦出的这点那点火花来作为“卖点”,来“吸引眼球”,来打“发行战”,简直就是以政治为儿戏。“快”的是文化人的表现欲,“痛”的是两国外交大计、经济大业,不该往深里想一想吗?须知媒体对国民的影响既深且远,非同寻常。中日友好发展的一个历史特征,正是两国富有远见卓识的高端人士引领民众不断排除干扰向前发展,切忌拥有话语权者乱发噪音误导舆论。
     
    采取过激行为者,尤其该想一想。从上周五的《解放日报》上读到另一位前中国驻日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的文章:事情是日方少数人挑起的。“但我并不赞成采取过激行为,因为不仅于事无补,也容易被日本右翼所利用。最近国外特别日本一些电视台,反复播放我们极个别人在游行中扔砖头、砸玻璃的行为,这是以偏概全,但有人这么做了,就授人以柄。本来是一个完全正当的抗议行为,却有理也成了无理。这无论如何应该避免。”老外交家语重心长,值得我辈年轻人记取呵。为何不事先想一想呢?你扔砖头、砸玻璃,“痛”的是来华日本客商、日本平民,那些远在东京的日本右翼分子何尝有一点点痛哉?况且,此一砸,可谓砸我堂堂中华在世人心目中的文明教养的形象,举国之痛呵。
      
   值得关注的是,避免盲目的对立斗争,防止简单化的“反日”,不仅是对日本国民,对日本企业、日本产品和日本技术、资金,也包括对日本当局者。因为日本的政治势力,从来不是“铁板一块”。4月9日香港《文汇报》有刘斯路先生一文援引日本媒体的分析,认为日本国内有4股政治势力:其一是“亲美国际派”,在外交上主张紧跟美国,主张“日美安保条约至上”,现在这一派占主流,小泉内阁就在沿袭这种主张;其二是“亚洲国际派”,主张开展独立自主的日本外交,既重视对美关系,也重视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关系,主张在美中日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平衡的三角关系,其代表人物是自民党政治家加藤弘一等人;其三是“理性民族派”,在国内政治上倾向于民族主义,强调日本的国家理念与国家战略,但在国际关系上能理性对待,认为日本必须与亚洲国家搞好关系,特别是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搞好关系,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其代表人物是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其四是“极端民族派”,其民族主义色彩比理性民族派更加浓厚、更带感情色彩,在对外关系上既有一定的反美情绪,更有强烈的反华情绪和言行,主张构筑以日本为中心、排除中国的东亚经济圈,以对抗中国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也就是说,真正顽固反华的日本右翼,主要的就只是石原慎太郎这极少数人物。占大多数的日本政治家与他们颇有距离,还是懂得推动中日友好的重要性的。当此之际,我们需要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争取他们,做好工作,携手并肩承担历史使命。想一想,如果我们来个不分青红皂白,全都喊“打倒”,统统一锅煮,“痛”的会是谁?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呵。其结果,准是石原慎太郎之流在暗地里额手称庆,偷着乐哩。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47824/node47876/node47996/node47998/userobject1ai1047968.html


                                                                   想一想,谁"痛"了?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闻纪之      2005年4月26日 9:31


    最近,原驻日大使、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杨振亚在上海连作2场报告,介绍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中国的对日政策。到底是老外交家,又来自对日交往的第一线,见解的确高明,说服力很强劲。许多听众进一步达成共识:既要反对日本右翼抹煞侵略历史的卑劣行为,又要学会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是的,必须爱我中华,必须击退反动势力的挑衅,毫不含糊,绝不示弱,要做硬汉而非懦夫。这都是作为炎黄子孙处身立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硬汉不是莽汉。外交者,国家之重器。于折冲尊俎之间,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又需体现国际惯例,方能取得各方面认可,最终臻于双赢境界。这同样是炎黄子孙肩头不容推卸的天职。
   
    意气用事,好走极端,动辄情绪化出招,在今天世界上,不仅为负责任的泱泱大国之所忌,即使一些有眼光有前途的蕞尔小邦亦不取。我们的先贤是最讲究战略大计的,《后汉书》中就有“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以中日关系而论,两国是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统计显示,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如果包括港澳特别行政区,中国已是日本最大的海外市场。而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累计协议金额截至2004年底达到666亿美元,是中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这一互为依存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同胞们、朋友们,今天很需要继承先贤的智慧识见,举凡涉及邻邦尤其是主要近邻的言语行动,都来事前想一想:谁快了,谁痛了?
   
    时时处处都需要想一想,此乃普遍性。有些时候和场合,则特别需要来想一想,此乃特殊性。
   
    在网上表达感情时,需要特别想一想。记得杨大使早在前年就曾经提醒当时诸多年轻网民:“今年以来,互联网上出现大量对日言论。然而,在网民正常发表观点的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言论,甚至极不负责的言辞。它们带有极强的煽动性,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种种过头话,扩大打击面,且出语粗俗加暴戾,不必再一一列举了。总之在抨击日本右翼的同时,也“痛”及、伤及更多无辜的日本普通国民,岂可如此不辨良莠,贸然出手乎?杨大使说得十分恺切:两国应“防止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日关系破坏容易,建设难。”(见2003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媒体工作者也特别要想一想。杨大使在前年那一篇访谈中,还专门告诫说,“双方媒体对中日关系的报道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种‘友好不是新闻,非友好有刺激,才是新闻’的看法,不应有市场。”诚然,日本也有媒体在那里汹汹然造势的,但中方媒体亦有未能免俗者。以中日间擦出的这点那点火花来作为“卖点”,来“吸引眼球”,来打“发行战”,简直就是以政治为儿戏。“快”的是文化人的表现欲,“痛”的是两国外交大计、经济大业,不该往深里想一想吗?须知媒体对国民的影响既深且远,非同寻常。中日友好发展的一个历史特征,正是两国富有远见卓识的高端人士引领民众不断排除干扰向前发展,切忌拥有话语权者乱发噪音误导舆论。
     
    采取过激行为者,尤其该想一想。从上周五的《解放日报》上读到另一位前中国驻日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的文章:事情是日方少数人挑起的。“但我并不赞成采取过激行为,因为不仅于事无补,也容易被日本右翼所利用。最近国外特别日本一些电视台,反复播放我们极个别人在游行中扔砖头、砸玻璃的行为,这是以偏概全,但有人这么做了,就授人以柄。本来是一个完全正当的抗议行为,却有理也成了无理。这无论如何应该避免。”老外交家语重心长,值得我辈年轻人记取呵。为何不事先想一想呢?你扔砖头、砸玻璃,“痛”的是来华日本客商、日本平民,那些远在东京的日本右翼分子何尝有一点点痛哉?况且,此一砸,可谓砸我堂堂中华在世人心目中的文明教养的形象,举国之痛呵。
      
   值得关注的是,避免盲目的对立斗争,防止简单化的“反日”,不仅是对日本国民,对日本企业、日本产品和日本技术、资金,也包括对日本当局者。因为日本的政治势力,从来不是“铁板一块”。4月9日香港《文汇报》有刘斯路先生一文援引日本媒体的分析,认为日本国内有4股政治势力:其一是“亲美国际派”,在外交上主张紧跟美国,主张“日美安保条约至上”,现在这一派占主流,小泉内阁就在沿袭这种主张;其二是“亚洲国际派”,主张开展独立自主的日本外交,既重视对美关系,也重视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关系,主张在美中日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平衡的三角关系,其代表人物是自民党政治家加藤弘一等人;其三是“理性民族派”,在国内政治上倾向于民族主义,强调日本的国家理念与国家战略,但在国际关系上能理性对待,认为日本必须与亚洲国家搞好关系,特别是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搞好关系,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其代表人物是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其四是“极端民族派”,其民族主义色彩比理性民族派更加浓厚、更带感情色彩,在对外关系上既有一定的反美情绪,更有强烈的反华情绪和言行,主张构筑以日本为中心、排除中国的东亚经济圈,以对抗中国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也就是说,真正顽固反华的日本右翼,主要的就只是石原慎太郎这极少数人物。占大多数的日本政治家与他们颇有距离,还是懂得推动中日友好的重要性的。当此之际,我们需要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争取他们,做好工作,携手并肩承担历史使命。想一想,如果我们来个不分青红皂白,全都喊“打倒”,统统一锅煮,“痛”的会是谁?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呵。其结果,准是石原慎太郎之流在暗地里额手称庆,偷着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