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在苏丹与霓虹为邻,霓虹高贵冷艳日日拔草,兔子种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9:22:23


《瞭望东方周刊》第504期封面

原标题:南苏丹的中国军人 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维和

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甚至让自己的夫人来到中国维和部队,专门学做中国菜。一个月以后,这位州长夫人不仅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和红烧肉等7种家常菜的烹饪方法,还学会了做水饺和面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 南苏丹朱巴、瓦乌报道

电视机里,身材火辣的女郎正在跳着钢管舞。

在这个刚刚庆祝过独立两周年的国家,商店里已经开始公开卖酒,姑娘们也穿上了超短热裤;作为公共传播工具的电视,也已经开始名正言顺地播着那些开放的话题---这一切,在伊斯兰律法制度下的原苏丹,是难以想象的事。

这里就是南苏丹。2011年7月,南苏丹在经过全民投票以后,决定从苏丹分离出来,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南苏丹人,自此从政体上解决了内战的宗教原因。

按照联合国的部署,中国在原苏丹国的达尔富尔地区、瓦乌地区分别部署了两支维和部队。新的国境线一划,瓦乌维和任务区被划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派出的一个平面工兵连、一个联合国二级维和医院,就驻扎在这里。

为放下武器的士兵建设过渡培训中心

离回国还有10天,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霍洪凯再次来到位于小镇马普尔的复员退伍军人过渡培训中心,查看工程质量。这个由中国维和部队建设完成的培训中心,被联合国组织称为“DDR”中心,集弃武、复员、安置为一体,是南苏丹首个专门培训退伍军人的机构。

这个叫瓦乌的地方是南苏丹第二大“城市”,西加扎勒河州的首府。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城市的主要功能---没有市政供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地面交通网,只有一条大约5公里长的硬化路,还有联合国修建的机场,然后就是原始雨林和瘸着腿的南苏丹军人。

没人能说清楚这里打过多少年内战,有的说是22年,有的说是30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战火就在这里奔突,国家满目疮痍。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战争结束后,南苏丹有16.2万战斗人员放下武器,需要重新安置。为帮助前战斗队员获得基本生活、工作技能,联合国计划在南苏丹境内建设3个“DDR”过渡培训中心,帮助复员战斗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并将此项工程赋予了善于创造奇迹的中国工兵。

中国平面工兵连编有275名官兵,配备了多种重型施工机械,这对当地的战后重建无疑是个好事情。没水、没电、没住所,无任何施工资料,无建设范例,中国维和工兵自寻饮用水、自带发电机,从旱季干到雨季,用了205个日夜,2013年4月,南苏丹首个复退军人过渡培训中心在小镇马普尔提前落成,并接收了首批约400名前军人。

正在学习缝纫的退伍女兵瑞白可·阿肯(Rebik Aken)对中国维和部队充满感激:“以前我从不敢想象我的生活会变成这样,现在我有了食物、有收入,并且我的收入能够养活全家。”

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迪米崔·蒂托夫(Dmitry P. Titov)在视察该过渡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维和工兵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当地民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西加扎勒河州的珠尔河县,与州府瓦乌市相连的唯一道路,一到雨季经常被积水淹没中断。热心的中国工兵刚刚完成“DDR”中心建设,又带着施工机械开进了茫茫热带丛林,在原始森林和沼泽中,打通了一条两地间的直线通道,使原先20多公里的蜿蜒道路,缩短到3.6公里。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因为这条路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便利。”祖祖辈辈生活在丛林中的瓦乌市巴格里村32岁村民马克·乌布尔·贾斯汀(Mark Ubur Justin),带领他的邻居们以欢快的部落舞蹈,庆祝道路建成通车。

中国工兵先后援建了南苏丹首个“DDR”过渡培训中心、瓦乌市至珠尔河县城际道路、拉加机场跑道、瓦乌市汽车站等工程,均被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评为“优质工程奖”,受到联合国官员和当地政府、民众的高度好评。

此前,中国维和工兵还历时26天,为南苏丹第二大城市瓦乌平整出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修通1200米的道路,盖起了候车棚,使瓦乌有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正规汽车站。

对于被当地人称为“丛林孤岛”的拉加县城来说,机场的交付使用,为这座靠近中非边境的小城打造了一条“通天路”。从今年年初开始,一支由36名中国维和工兵组成的分队,艰难跋涉320公里来到拉加,用3个多月时间成功修建了一条长1200米、宽107米的飞机跑道,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Rizik Hassan)评价中国维和部队说:“这支驻扎在西加扎勒河州的中国维和部队,真正用实际行动密切了中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将会在适当的时机向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汇报他们出色的业绩。”

战后的和平重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也需要国际社会更多的帮助。南苏丹独立以后,成为了一个内陆国家,除了石油别无所有。而石油也不多了,官方数据说,还能开采15年。
营地对面是日本自卫队

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维和部队营地里,中国和日本的营地面对面,只隔了一条马路。

部署在这里的,是来自日本自卫队的一支多功能工兵连,人数和中国平面工兵连大体相当,不过日本工兵连还带来了一支30人的保障部队,据说专门负责后勤供给和做饭。

部署部队在南苏丹的亚洲国家,除了中国和日本,还有印度、韩国、柬埔寨、蒙古。日本人在维和部队营地显得有些“另类”:不跟任何国家的人示好,不邀请任何国家的部队出席他们的活动,也不会参加别国的活动。

日本人在营地的铁丝网上挂满了“摄像禁止”的牌子,与隔壁热情地搂着过客照相的印度士兵形成了鲜明对比,与联合国部队的风格格格不入——在驻地,中国军人可以走进肯尼亚、印度、蒙古等国军队的营地参观,甚至可以参观作战室、武器库和情报中心。

同时,日本人毫不掩饰其出兵目的只是为了宣示政治意图。他们只受领距离驻扎地25公里范围以内的任务,超出这个距离他们就会拒绝。“他们的工程量不及我们的十分之一。”一位中国平面工兵连的工程师说,他曾经看到一个日本工兵在营地附近施工,3个人在为他摄影、摄像,第二天就把海报贴到了UN城(联合国营地)的宣传栏里。

而中国工兵,部署在距离首都近600公里的北部动乱地区,承担的任务点最远的距离驻地有310公里,中国人的勤奋和敬业,赢得了来自蒙古、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工兵同行的尊重。

日本人的生硬和冷淡,使诸多出兵国较少跟他们往来。在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UN城里,搭便车是个惯例。曾经有一名日本军官伸手拦下别国军车,上了车才发现气氛“不对”,尴尬地坐了300米的路程就匆匆下车。这个细节在UN城里传了很久。

也有中国的军人在以学习的态度仔细观察日本自卫队。“他们的营地是最整洁的,天天都在维护。”一位中国军官说,每天都能看到日本人在拔草。在非洲的雨季,充沛的雨水使日本人的拔草工作周而复始。

除了日本自卫队,中国部队在这里跟其他国家部队都互称“友军”。以前关系最好的是巴基斯坦工兵连。巴基斯坦人撤离后,肯尼亚步兵营又成了中国工兵的好朋友。每逢各自的国庆节、建军节和独立日,双方都会邀请对方过去喝一杯。肯尼亚步兵营装备的中国产装甲运兵车发生了故障,肯尼亚人直接开着装甲车就跑了过来,问中国人会不会修。

在肯尼亚步兵营的授勋仪式上,肯尼亚人甚至邀请中国军官为其士兵佩带勋章。

在蒙古的步兵连里,蒙古军官会热情地向中国军人介绍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祖先,介绍蒙古人的马背文化。虽然这是一个充满了豪迈气质的民族,但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不喝酒,即便是参加一些任务区的集体宴会,蒙古指挥官也只会象征性地举一下红酒杯,绝不酗酒。

一把AK47步枪倒插在泥土中,上面顶着一顶蓝色的UN头盔。这是略带悲情的印度军营。就在今年4月,印度维和部队在南苏丹东北部执行任务时,遭到了有预谋的袭击,5名士兵阵亡。印度政府将阵亡士兵遗体运回国后,在营门对面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纪念碑。联合国的车队从这里路过,都要鸣笛致意。

州长夫人学做宫保鸡丁

在南苏丹中国维和部队营地,34岁的当地黑人里维斯和他的三个同伴,围蹲在中国的农场里,听中士卫永波讲如何种植栽培黄瓜。

里维斯是由联南苏团瓦乌基地选送到中国维和营地,专门来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当地居民之一。这块占地1万平方米,被联合国官员称为“福利农场”的地方,原本只是中国维和部队自给自足的菜园子,如今它成了中国维和军人向非洲民众传递中华文化的平台。

是的,种菜在当地,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且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在任务区里,90%的联合国车辆都是日本生产。日本的尼桑、丰田等品牌汽车,以及大型装卸车辆机械,不仅装备了日本维和部队,也在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和联合国民事机构大量使用。据说,日本人采取了以装备抵联合国会费的方式,大量推销日本工业产品。

唯有中国军队车辆使用的是国产的“猛士”和“勇士”,这成为UN城里的一道风景。中国工兵装备的大型挖掘机、压路机也是清一色的国产货。中国军车停靠在路边,会有其他国家的军人好奇地凑上来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但“中国造”目前的份额还很少,只有少数国家装备了中国的轮式步战车和卡车。

在南苏丹瓦乌任务区,中国功夫仍是中国文化的第一符号。在中国维和部队援建的瓦乌市汽车站竣工仪式上,下士刘洋洋表演了他的绝活---双节棍,声东击西的棍法变换和武术动作,让参加活动的政府官员和民众喝彩。维和8个月,刘洋洋成为了南苏丹民众心目中的“功夫巨星”。

在南苏丹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校际体育联赛上,中国维和部队应邀表演了中国军队的捕俘拳,现场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同样深受非洲朋友喜爱。每逢驻地举办喜庆活动,中国维和官兵的舞龙舞狮节目总是重头戏,只听大鼓敲响,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时而盘旋,时而翻滚,两头狮子精神气十足。“你们的精彩演出,让我们见识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瓦乌职业技能学院院长桑尼尔·沃拉泽这样评价。

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让非洲朋友羡慕不已。每逢国庆节、建军节,中国维和部队都会邀请友军和当地政府官员一起品尝中国美食。

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甚至让自己的夫人来到中国维和部队,专门学做中国菜。一个月以后,这位州长夫人不仅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和红烧肉等7种家常菜的烹饪方法,还学会了做水饺和面条。

如今在南苏丹的机场、商店和军营,听到黑人朋友用“你好”、“谢谢”等中国话与你打招呼,已经不足为奇。当地政府的很多官员都会几句中国话。

在欢送中国部队回国的宴会上,当地的高级警官和军官会把中国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别在胸前,向中国军人介绍说,他曾经在中国受训,他去过中国的北京、成都、哈尔滨。

《瞭望东方周刊》第504期封面

原标题:南苏丹的中国军人 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维和

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甚至让自己的夫人来到中国维和部队,专门学做中国菜。一个月以后,这位州长夫人不仅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和红烧肉等7种家常菜的烹饪方法,还学会了做水饺和面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 南苏丹朱巴、瓦乌报道

电视机里,身材火辣的女郎正在跳着钢管舞。

在这个刚刚庆祝过独立两周年的国家,商店里已经开始公开卖酒,姑娘们也穿上了超短热裤;作为公共传播工具的电视,也已经开始名正言顺地播着那些开放的话题---这一切,在伊斯兰律法制度下的原苏丹,是难以想象的事。

这里就是南苏丹。2011年7月,南苏丹在经过全民投票以后,决定从苏丹分离出来,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南苏丹人,自此从政体上解决了内战的宗教原因。

按照联合国的部署,中国在原苏丹国的达尔富尔地区、瓦乌地区分别部署了两支维和部队。新的国境线一划,瓦乌维和任务区被划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派出的一个平面工兵连、一个联合国二级维和医院,就驻扎在这里。

为放下武器的士兵建设过渡培训中心

离回国还有10天,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霍洪凯再次来到位于小镇马普尔的复员退伍军人过渡培训中心,查看工程质量。这个由中国维和部队建设完成的培训中心,被联合国组织称为“DDR”中心,集弃武、复员、安置为一体,是南苏丹首个专门培训退伍军人的机构。

这个叫瓦乌的地方是南苏丹第二大“城市”,西加扎勒河州的首府。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城市的主要功能---没有市政供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地面交通网,只有一条大约5公里长的硬化路,还有联合国修建的机场,然后就是原始雨林和瘸着腿的南苏丹军人。

没人能说清楚这里打过多少年内战,有的说是22年,有的说是30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战火就在这里奔突,国家满目疮痍。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战争结束后,南苏丹有16.2万战斗人员放下武器,需要重新安置。为帮助前战斗队员获得基本生活、工作技能,联合国计划在南苏丹境内建设3个“DDR”过渡培训中心,帮助复员战斗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并将此项工程赋予了善于创造奇迹的中国工兵。

中国平面工兵连编有275名官兵,配备了多种重型施工机械,这对当地的战后重建无疑是个好事情。没水、没电、没住所,无任何施工资料,无建设范例,中国维和工兵自寻饮用水、自带发电机,从旱季干到雨季,用了205个日夜,2013年4月,南苏丹首个复退军人过渡培训中心在小镇马普尔提前落成,并接收了首批约400名前军人。

正在学习缝纫的退伍女兵瑞白可·阿肯(Rebik Aken)对中国维和部队充满感激:“以前我从不敢想象我的生活会变成这样,现在我有了食物、有收入,并且我的收入能够养活全家。”

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迪米崔·蒂托夫(Dmitry P. Titov)在视察该过渡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维和工兵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当地民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西加扎勒河州的珠尔河县,与州府瓦乌市相连的唯一道路,一到雨季经常被积水淹没中断。热心的中国工兵刚刚完成“DDR”中心建设,又带着施工机械开进了茫茫热带丛林,在原始森林和沼泽中,打通了一条两地间的直线通道,使原先20多公里的蜿蜒道路,缩短到3.6公里。

“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因为这条路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便利。”祖祖辈辈生活在丛林中的瓦乌市巴格里村32岁村民马克·乌布尔·贾斯汀(Mark Ubur Justin),带领他的邻居们以欢快的部落舞蹈,庆祝道路建成通车。

中国工兵先后援建了南苏丹首个“DDR”过渡培训中心、瓦乌市至珠尔河县城际道路、拉加机场跑道、瓦乌市汽车站等工程,均被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评为“优质工程奖”,受到联合国官员和当地政府、民众的高度好评。

此前,中国维和工兵还历时26天,为南苏丹第二大城市瓦乌平整出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修通1200米的道路,盖起了候车棚,使瓦乌有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正规汽车站。

对于被当地人称为“丛林孤岛”的拉加县城来说,机场的交付使用,为这座靠近中非边境的小城打造了一条“通天路”。从今年年初开始,一支由36名中国维和工兵组成的分队,艰难跋涉320公里来到拉加,用3个多月时间成功修建了一条长1200米、宽107米的飞机跑道,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Rizik Hassan)评价中国维和部队说:“这支驻扎在西加扎勒河州的中国维和部队,真正用实际行动密切了中南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将会在适当的时机向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汇报他们出色的业绩。”

战后的和平重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也需要国际社会更多的帮助。南苏丹独立以后,成为了一个内陆国家,除了石油别无所有。而石油也不多了,官方数据说,还能开采15年。
营地对面是日本自卫队

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维和部队营地里,中国和日本的营地面对面,只隔了一条马路。

部署在这里的,是来自日本自卫队的一支多功能工兵连,人数和中国平面工兵连大体相当,不过日本工兵连还带来了一支30人的保障部队,据说专门负责后勤供给和做饭。

部署部队在南苏丹的亚洲国家,除了中国和日本,还有印度、韩国、柬埔寨、蒙古。日本人在维和部队营地显得有些“另类”:不跟任何国家的人示好,不邀请任何国家的部队出席他们的活动,也不会参加别国的活动。

日本人在营地的铁丝网上挂满了“摄像禁止”的牌子,与隔壁热情地搂着过客照相的印度士兵形成了鲜明对比,与联合国部队的风格格格不入——在驻地,中国军人可以走进肯尼亚、印度、蒙古等国军队的营地参观,甚至可以参观作战室、武器库和情报中心。

同时,日本人毫不掩饰其出兵目的只是为了宣示政治意图。他们只受领距离驻扎地25公里范围以内的任务,超出这个距离他们就会拒绝。“他们的工程量不及我们的十分之一。”一位中国平面工兵连的工程师说,他曾经看到一个日本工兵在营地附近施工,3个人在为他摄影、摄像,第二天就把海报贴到了UN城(联合国营地)的宣传栏里。

而中国工兵,部署在距离首都近600公里的北部动乱地区,承担的任务点最远的距离驻地有310公里,中国人的勤奋和敬业,赢得了来自蒙古、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工兵同行的尊重。

日本人的生硬和冷淡,使诸多出兵国较少跟他们往来。在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UN城里,搭便车是个惯例。曾经有一名日本军官伸手拦下别国军车,上了车才发现气氛“不对”,尴尬地坐了300米的路程就匆匆下车。这个细节在UN城里传了很久。

也有中国的军人在以学习的态度仔细观察日本自卫队。“他们的营地是最整洁的,天天都在维护。”一位中国军官说,每天都能看到日本人在拔草。在非洲的雨季,充沛的雨水使日本人的拔草工作周而复始。

除了日本自卫队,中国部队在这里跟其他国家部队都互称“友军”。以前关系最好的是巴基斯坦工兵连。巴基斯坦人撤离后,肯尼亚步兵营又成了中国工兵的好朋友。每逢各自的国庆节、建军节和独立日,双方都会邀请对方过去喝一杯。肯尼亚步兵营装备的中国产装甲运兵车发生了故障,肯尼亚人直接开着装甲车就跑了过来,问中国人会不会修。

在肯尼亚步兵营的授勋仪式上,肯尼亚人甚至邀请中国军官为其士兵佩带勋章。

在蒙古的步兵连里,蒙古军官会热情地向中国军人介绍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祖先,介绍蒙古人的马背文化。虽然这是一个充满了豪迈气质的民族,但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不喝酒,即便是参加一些任务区的集体宴会,蒙古指挥官也只会象征性地举一下红酒杯,绝不酗酒。

一把AK47步枪倒插在泥土中,上面顶着一顶蓝色的UN头盔。这是略带悲情的印度军营。就在今年4月,印度维和部队在南苏丹东北部执行任务时,遭到了有预谋的袭击,5名士兵阵亡。印度政府将阵亡士兵遗体运回国后,在营门对面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纪念碑。联合国的车队从这里路过,都要鸣笛致意。

州长夫人学做宫保鸡丁

在南苏丹中国维和部队营地,34岁的当地黑人里维斯和他的三个同伴,围蹲在中国的农场里,听中士卫永波讲如何种植栽培黄瓜。

里维斯是由联南苏团瓦乌基地选送到中国维和营地,专门来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当地居民之一。这块占地1万平方米,被联合国官员称为“福利农场”的地方,原本只是中国维和部队自给自足的菜园子,如今它成了中国维和军人向非洲民众传递中华文化的平台。

是的,种菜在当地,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且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在任务区里,90%的联合国车辆都是日本生产。日本的尼桑、丰田等品牌汽车,以及大型装卸车辆机械,不仅装备了日本维和部队,也在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和联合国民事机构大量使用。据说,日本人采取了以装备抵联合国会费的方式,大量推销日本工业产品。

唯有中国军队车辆使用的是国产的“猛士”和“勇士”,这成为UN城里的一道风景。中国工兵装备的大型挖掘机、压路机也是清一色的国产货。中国军车停靠在路边,会有其他国家的军人好奇地凑上来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但“中国造”目前的份额还很少,只有少数国家装备了中国的轮式步战车和卡车。

在南苏丹瓦乌任务区,中国功夫仍是中国文化的第一符号。在中国维和部队援建的瓦乌市汽车站竣工仪式上,下士刘洋洋表演了他的绝活---双节棍,声东击西的棍法变换和武术动作,让参加活动的政府官员和民众喝彩。维和8个月,刘洋洋成为了南苏丹民众心目中的“功夫巨星”。

在南苏丹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校际体育联赛上,中国维和部队应邀表演了中国军队的捕俘拳,现场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同样深受非洲朋友喜爱。每逢驻地举办喜庆活动,中国维和官兵的舞龙舞狮节目总是重头戏,只听大鼓敲响,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时而盘旋,时而翻滚,两头狮子精神气十足。“你们的精彩演出,让我们见识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瓦乌职业技能学院院长桑尼尔·沃拉泽这样评价。

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让非洲朋友羡慕不已。每逢国庆节、建军节,中国维和部队都会邀请友军和当地政府官员一起品尝中国美食。

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瑞泽克·哈桑甚至让自己的夫人来到中国维和部队,专门学做中国菜。一个月以后,这位州长夫人不仅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和红烧肉等7种家常菜的烹饪方法,还学会了做水饺和面条。

如今在南苏丹的机场、商店和军营,听到黑人朋友用“你好”、“谢谢”等中国话与你打招呼,已经不足为奇。当地政府的很多官员都会几句中国话。

在欢送中国部队回国的宴会上,当地的高级警官和军官会把中国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别在胸前,向中国军人介绍说,他曾经在中国受训,他去过中国的北京、成都、哈尔滨。
给当地患者做手术要关掉空调

在医疗资源严重缺乏的南苏丹,戴着蓝色头盔的中国医生,在当地居民眼中都是“上帝派来的”。

2012年12月19日,瓦乌地区爆发骚乱,UN城涌进5000多名难民,聚集在离医疗队不到10米的地方,枪声不断。一名被子弹贯穿双腿的平民被送了过来。而很多中国医护人员此前甚至还没有亲眼看到过枪伤。

“子弹贯穿了两条大腿,直径约10厘米的伤口向外翻,如同被切开的木瓜。”博士李剑明回忆说。外面还在响枪,外科大夫寇卫军开始在手术室里为难民清理伤口。

在瓦乌骚乱中,中国维和医疗队不顾安危,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先后为80多名难民提供了医疗救治,并在平安夜里为当地一名难产孕妇成功接生了女婴,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约翰逊女士的高度评价。

几名修女创办的护士学校是当地唯一培养卫生人员的机构,修女们得到了中国军人的帮助。中国的维和医生成为这里的客座教授,中国军人开的二级医院,还成了护士学校的实习基地,中国的护士长们义务教授非洲学生穿刺、注射和接生,为当地培养了120名医护人员。

当地最大的医院---瓦乌教学医院没有外科医生,中国维和医疗队派人帮助他们坐诊、做手术。5月13日,瓦乌教学医院遭到枪击,一名医生被当场打死,另一名医生肩部被击穿,骨科医生孙新宏冒着危险赶过去为伤员清创、手术。

而对于距离瓦乌基地UN城5公里的巴比拉部落来说,中国医生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福音。中国医生治好了酋长拉比的白内障、小男孩凯波特的腿伤……8个月来,医疗队先后为巴比拉部落义诊12次,救治了病人430余人次。

中国医疗队的成员,很多都是国内经验丰富的专家。47岁的寇卫军在国内是每年要做400台心脏手术的胸外专家,妇科医生冯惠芳曾经接生过4000多个孩子,邹于征28岁就作为优秀骨干当上了护士长。中国医疗队以精湛的技术和热情服务,实现了医疗工作“零差错、零投诉、零事故、零纠纷”。

为抢救一名难产孕妇,冯惠芳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集装箱手术室里,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几乎虚脱---不是因为没有空调,相反,联合国南苏丹瓦乌维和二级医院手术室的空调是UN城里制冷效果最好的。不开空调,是因为接受手术的是一名当地黑人患者。

“他们更适应当地的高温天气,如果开空调,他们受不了,甚至会加重病情。”冯惠芳说。

每当救治当地患者时,中国医生都会关掉空调,一场手术下来,汗水浸透防护衣,滴在地板上。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生病之后没得治。”在来南苏丹那创业的中国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瓦乌创业的湖北籍工人徐令惜,从今年5月份以来感到浑身无力,头痛、恶心,呕吐不止。眼看扛不住了,徐令惜打听到瓦乌市还有一支中国维和医疗队,就跑了过来。

一检查,徐令惜感染的是国内早已绝迹的恶性疟疾,体温一直在39摄氏度以上。中国医生把徐令惜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后,徐令惜牵着一头羊来到医疗队,“是你们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他说。

南苏丹缺医少药,连医疗用的氧气都生产不了,即使是在南苏丹首都朱巴,中国大使馆、中资机构等单位的人员生病以后,也是能拖就拖,能扛就扛。中国维和医疗队派出4名医护人员,携带检验设备和从国内带来的自备药品,来到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为工作人员和在南苏丹工作的同胞查体看病。

如今,在瓦乌的中资机构工作的中国人不但生病有了医疗保障,还可以来到中国维和队进行基本的身体检查。中国驻南苏丹大使李志国高度称赞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你们为南苏丹的海外同胞建立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原标题:霍洪凯:子弹、菜地和非洲木梳

临近轮换交接,霍洪凯突然向每名官兵提出要求:停止采摘蔬菜瓜果,他想把这满园的翠绿留给即将接任的第十一批中国工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 南苏丹瓦乌报道

一辆架着机枪的破旧皮卡,突然从丛林中冒了出来,急速向霍洪凯的猛士指挥车靠拢,一伙武装分子举着枪。

霍洪凯一刻都没有耽搁:车队加速前进,所有人员子弹上膛。紧接着,他又拿起对讲机呼唤肯尼亚保护部队:“迅速向我靠拢!”还有不到200米的距离,见中国维和部队高度戒备,无机可乘,皮卡车掉头而去。

对于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霍洪凯来说,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8个月的维和任务期间,作为维和工程兵大队最高指挥官,每次出发,霍洪凯总是坐在第一台车上。

8个月来,霍洪凯带着他的274名兄弟,为这个欠发达的国家修筑了道路39公里,机场跑道1条,还开挖饮水井6口,建设复员退伍军人过渡培训中心1个。

就在即将轮换的前一周时间内,霍洪凯还带领中国工兵在灌木丛中打通了瓦乌市至珠尔河县之间的交通。这条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友谊路”的沙石公路长5000米、宽8米,对瓦乌地区战后和平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当瓦乌发生大规模骚乱,枪声四起、浓烟滚滚之时,5000余名难民涌入联合国营地寻求庇护,霍洪凯带领25名官兵,身穿防弹衣,高举联合国旗和中国国旗,把水车开进了难民区,对稳定民心、避免发生更大规模骚乱起到了重要作用。入夜以后,霍洪凯又带领中国工兵,连夜在难民避难区外架设了三道铁丝网,确保了难民不受叛乱武装的袭扰。

联南苏团总司令萨基伊将军说:“霍中校,你们在救助难民时的正确、快速反应,彰显了联合国宪章精神,为特派团赢得了声誉。”

临近轮换交接,霍洪凯突然向每名官兵提出要求:停止采摘蔬菜瓜果。在过去的8个月里,霍洪凯带领中国工兵开垦出了一块1万多平方米的菜地,不仅解决了蔬菜紧缺的难题,还成为联合国为当地培训种植人员的基地。

看着新鲜的豆角和绿油油的空心菜却不让吃,很多人都不明白。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黑黑壮壮的霍洪凯,想把这满园的翠绿留给即将接任的第十一批中国工兵。

霍洪凯甚至提前两个多月开始“克扣”联合国供给的腰果、核桃仁,以及咖啡。直到物资装载时,才揭开了谜底。

“很多战士家在农村,这些东西爹妈可能见都没见过,我们每天省一小口,带回去让爹妈都能尝尝鲜。”霍洪凯说。

于是,每名官兵的背囊中都多了两盒南非产的咖啡、一包巴西产的腰果和一包来自美洲的核桃仁。

霍洪凯还为妻子准备了一把小木梳。很多战士都不知道,霍洪凯的妻子被确诊为癌症,多次化疗使妻子的头发掉了一大半。前些日子,妻子在电话里跟霍洪凯说,化疗的效果很好,头发已经长出了许多。

“希望这把从非洲带回家的木梳,能给她带来希望和信心!”霍洪凯说。
原标题:南苏丹:没有出海口的石油输出国

独立使南苏丹没有了出海口,成为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南苏丹的石油,仍然需要经过苏丹才能在海港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黎云| 南苏丹朱巴、瓦乌报道

如果把苏丹首都喀土穆比作两江相汇处的重庆,那南苏丹的首都朱巴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城市规模来讲,都相当于重庆上游的宜宾。

2011年7月,南苏丹正式宣布独立,定都于朱巴。

朱巴,这个在原苏丹排名第二的城市位于原苏丹的最南部,尼罗河最重要的支流---白尼罗河畔。白尼罗河从乌干达入境,经朱巴一路北去,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入尼罗河,流向埃及。

地面上滚滚北去的是尼罗河水,地下滚滚涌动的是石油。

对于这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全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那条地下河流比地面上的尼罗河更让各方眼红心跳。

独立是不是解脱?

除了殖民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分领地时留下的后遗症,石油是造成南苏丹独立的重要原因。

南苏丹盛产石油,却没有出海口和先进的采油、炼油技术,不得不用输油管线把原油输送到北部的苏丹港,并因此向由北部势力掌控的中央财政上缴丰厚的利润。

这样的矛盾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越发尖锐。在过去数十年中,南北两派的武装分子在中南部的产油区不断爆发激烈的战争和冲突,直到联合国在该地区实施维和行动后,也没有完全停止。

但石油绝不是分裂的根本原因,就像很多国家都存在地区资源分布不均一样,这并不足以导致分裂。分裂的真正原因还是宗教。

在以首都喀土穆为中心的苏丹北部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占80%左右,施行着严苛的伊斯兰律法。在这里,喝酒是违法的,一旦被警察发现要被监禁和罚款。女人上街需要戴面纱,婚外性行为被认为是非常恶劣的行径,甚至会被处以极刑。进入斋月,各种娱乐活动也会被禁止,白天会禁食。

而在南方,人们绝大多数是基督教信徒。

在南苏丹的首都朱巴,漂亮姑娘卡娜天天穿着吊带裙坐在自家开的精品店里,修剪着涂成五颜六色的指甲。她身后的货架上,摆放着美国产的香水和中国广州产的背包。超市里,来自法国的红酒受到广泛的欢迎---如果按照北部的律法,这一切都大逆不道。

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位于北方的中央政府曾经一度要求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南方民众过斋月、禁酒、不吃猪肉,还要把女子们曼妙的身材裹进长袍。

内战延烧几十年,双方打急眼的时候,甚至不惜损毁输油管线和采油设施,以两败俱伤的态势对峙。

2011年7月,在经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内战、冲突、冷战、谈判和貌合神离之后,南苏丹以全民公决的形式获得了独立,成为了联合国的第193个成员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对于苏丹而言,经济损失不言而喻;对于南苏丹而言,从精神上无疑是一种解脱。

但这种解脱也仅仅在精神层面。独立使南苏丹没有了出海口,成为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南苏丹的石油,仍然需要经过苏丹才能在海港装船,运往世界各地。苏丹若是不爽,卡一下脖子易如反掌。

事实上,在南苏丹独立后的两年内,苏丹政府已经多次宣称要关闭输油管线。

独立之后道路仍漫漫。
每个部落都有冲锋枪

为了隔离南北冲突,维护地区和平,联合国在苏丹还未分裂前成立苏丹特派团,在中南部的达尔富尔和瓦乌两个地区设置了维和任务区,分别部署了维和部队、维和警察和民事人员,规模最大时达到两三万人。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出兵最多的国家,中国也向这两个任务区派出了工兵、运输、医疗维和部队。此前,中国向利比里亚派遣了由隶属北京军区部队组建的维和部队,黎巴嫩的维和任务交给了成都军区,而刚果(金)的维和部队则由兰州军区部队组建。

就在7月,即将派往马里的中国维和部队在沈阳军区组建完毕。一个军区负责一个国家的维和任务已成惯例。按照这个惯例,向原苏丹派遣维和部队的任务交给了济南军区。

南苏丹的独立,把达尔富尔和瓦乌两个任务区也分别划入两个国家。前者归属苏丹,成为苏丹的南部前沿。后者归属南苏丹,成为南苏丹的北部边境。

于是,济南军区也就成了解放军唯一向两个国家派出维和部队的军区。而且,相比其他任务区而言,这里的安全形势最不乐观,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一名中国维和士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在出国前收集了苏丹和南苏丹两年来的新闻,发现70%都和联合国人员伤亡有关。既有地面车队遭遇伏击,也有飞机被击落。

就在2013年的前7个月,在南苏丹遭遇袭击遇难的联合国人员超过了20人,受伤人员达到40人以上。如果加上各种意外,在这里倒下的联合国人员数字会更多。在这里,每一个部落都有冲锋枪。

从2006年至今,中国已经向南苏丹派出了11批维和部队。2011年,根据联合国缩减军事人员的总体部署,中国维和运输部队回撤,目前仍然部署了一支275人的平面工兵连,和一个63人的维和二级医院在瓦乌地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瓦乌这个地名非常陌生。独立后,瓦乌一跃成为南苏丹第二大城市。但事实上,这个城市不具备人们印象中城市的基本形态,没有市政供电、供水,它更像一个大的部落集群,由若干座独立的茅草屋和一条简易街道构成。

中国维和部队在当地口碑良好。这种口碑不仅存在于联合国机构和友军中,还存在于当地政府和民众中间。善良、友好、专业和勤奋,成为中国维和部队的标签。

由于当地还有韩国、日本、柬埔寨的维和人员,中国维和军人走在街上时,经常会有当地人上来问是不是中国人,肯定答复后会得到热情的拥抱和感谢。

当地州长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赞叹中国维和部队修建公路的速度和效率,他的称赞被幽默地翻译成“中国军人的勤奋程度令人发指”,进而引起全场开怀大笑。

除了维和军人,这里还有中资公司和来淘金的中国人。中国人在这里开办了人民医院、纯净水厂、超市、酒店和农场。一家名叫“北京饭店”的中国旅馆紧邻中国大使馆,这家以板房为主的中国旅馆比中国大使馆建得还早,据说李姓老板在当地小有名气,数次被打劫,饭店也曾在骚乱中被烧毁,但又重新开张。

另一家叫福瑞德的中国超市,卖着地道的怪味胡豆和火锅底料。收银的姑娘来自重庆,她似乎对这里的工资待遇很满意。

近似原始的社会,也有豪车别墅

在瓦乌,势力最大的是南苏丹人民解放军。

这支军队是在反抗来自北方中央政府的运动中揭竿而起的,被南苏丹人视为国家的缔造者,地位很高。

南苏丹人民解放军正在完成从革命军向政府军的转变,大批参加过战斗的军人被解散回家,同时,一批经过挑选的年轻人被补充进入部队。如今,南苏丹人民解放军已经组建了10个师,每个师都有上万兵员,配备了装甲车辆。在军民合用的机场里,还能看到他们的俄制军用直升机。

但游击队的烙印在这支军队身上仍然很明显。在瓦乌的街上,能看到南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士兵背着冲锋枪回家。除了高级军官以外,南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基层官兵服装杂乱,武器配备也是五花八门。新入营的士兵甚至穿着花格子衬衣参加训练。

就在这样一个近似于原始的社会形态下,仍然可以看到卡宴、宝马之类的豪车,而且它们的驾驶者丝毫不隐藏其嚣张气势。在成群的茅草屋中,会突然冒出一栋扯着铁丝网的别墅,里面有游泳池,也有自供电的照明设备,还可以通过卫星天线收看电视。一墙之隔,宛如天上人间。这样的豪宅必然属于当地官员,比如州长、市长,或者酋长。

在很多部落里,酋长、巫师和接生婆构成了权力的核心。酋长除了是最高执政者,还充当着精神领袖的角色。

在紧邻联合国营地的巴比拉部落,酋长拉比有一根一米多长的权杖,他把权杖向天上一举,全部落的老老少少都会喊着“乌也”跳起舞来。拉比会经常带上树上的香蕉和芒果来拜访中国维和医生,中国医生也会回赠一些大米和面粉。这些部落紧缺的物资使拉比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联合国人员在这里没有什么权利可言。虽然他们的装备先进,实力雄厚,但按照联合国不率先使用武力的原则,联合国人员甚至不能开第一枪,只能在受到袭击的时候有限还击。这也是联合国人员在遭遇袭击时总是出现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联合国总是通过一些友善行为来化解当地人的敌意和矛盾,改善与驻在国的关系。比如帮助地方政府修路,帮助附近部落民众看病,给当地的小学赠送书包、笔记本和足球,等等。

擅长做这些工作的中国人也因此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孩子们接过足球就会在马路上展现他们的体育天赋。在这里,一个足球真的有可能成就一名体育巨星。NBA历史上最高的球员、身高2.31米的马努特.博尔就出生在瓦乌,这位已经去世3年的篮球运动员留下一个慈善团队,至今仍在瓦乌工作。

虽然穷,但这里的人们仍在充满希望地生活。

来自联合国、慈善组织、教会的力量都在帮助当地人。农业种植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这是解决温饱的根本办法。教会在这里开办了护士学校,第一批80名护士刚刚进行了毕业考试。

最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个不发达的国家,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全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再穷的孩子都能有一套校服。

当石油采尽那一天,祝福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还有更好的明天。
成吉思汗和现在的蒙古国有一毛钱关系
taosi200 发表于 2013-9-20 10:08
成吉思汗和现在的蒙古国有一毛钱关系
黄金家族在内蒙古呢!
当石油采尽那一天,祝福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还有更好的明天。
日本人莫非对拔草有特殊的情怀?
想起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上,经常有在院子里拔草的内容
兔子太坏了
日拔草是谁?有照片没?
在欢送中国部队回国的宴会上,当地的高级警官和军官会把中国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别在胸前,向中国军人介绍说,他曾经在中国受训,他去过中国的北京、成都、哈尔滨。

南北苏丹的内战,基本就是国内军校的比拼,大多数都是国内培训的
leonardo 发表于 2013-9-20 11:18
在欢送中国部队回国的宴会上,当地的高级警官和军官会把中国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别在胸前,向 ...
那家学校的学生强点?
leonardo 发表于 2013-9-20 11:18
在欢送中国部队回国的宴会上,当地的高级警官和军官会把中国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别在胸前,向 ...
哥哥你这签名太牛了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修桥补路也是积德的大好事~~~{:soso_e176:}
本本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去刷存在感的……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梦中刺桐城 发表于 2013-9-20 12:19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嗯要突出日本人,才不会虐你那脆弱的小心。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日本人一人干活三人拍照你不反胃
种菜才是中国的国教!
种菜课程是全世界唯一的传播速度超过教堂的文化传播机构
建议取缔孔子学院
将经费划拨农业部
种菜才是中国的国教!
种菜课程是全世界唯一的传播速度超过教堂的文化传播机构
建议取缔孔子学院
将经费划拨农业部
民以食为天,人以吃为本
大吃货帝国,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在太空,月球和火星种菜的第一名!
梦中刺桐城 发表于 2013-9-20 12:19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不突出他们还突出你?看见你这矫情的样子我硬了
fyapply 发表于 2013-9-20 13:10
种菜才是中国的国教!
种菜课程是全世界唯一的传播速度超过教堂的文化传播机构
建议取缔孔子学院
火箭都是农业部放的,你根本不懂农业部!!!哈哈哈
抢劫 发表于 2013-9-20 10:51
日本人莫非对拔草有特殊的情怀?
想起小时候看的日本动画上,经常有在院子里拔草的内容
日本人的性格使然,很正常吧
南苏丹人民解放军 起这名的是不是从留学回去的
梦中刺桐城 发表于 2013-9-20 12:19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反胃什么?这是事实,做得好赞扬一下要死咩?做得不好还不被你们以“丢中国人的脸”骂祖宗了。
当石油采尽那一天,祝福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还有更好的明天。

怎么总觉得是在说反话啊?
不突出他们还突出你?看见你这矫情的样子我硬了
口味是不是太重了
fyapply 发表于 2013-9-20 13:02
种菜才是中国的国教!
种菜课程是全世界唯一的传播速度超过教堂的文化传播机构
建议取缔孔子学院
神马孔子学院有什么用
还是
教黑蜀黍们种菜吧
个人小学时看过一篇文章
说的是我国派了三个人去古巴教种菜的
日本人总是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这就是日本人特别让人讨厌的地方。
拔草,不干活,好像是日本维和部队做的最多的事情。
兔子还是很土,只会刨地修路种菜什么的。
不过将心比心,也许其他国家的人民欢迎这样的兔子。
我觉得,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仗,也许全世界都通用。
要是维和的都像王师那么拽,不去还好。
一则新闻,非得突出自己,而且还搞得跟小孩子一样。有点反胃。
汉字让不让你反胃 ?你什么毛病啊?
鬼子啥时候是除草的民族了啊
哦!就是说南苏丹首都是宜宾,由于没有出海口,石油需要经过重庆才能运往世界各地?
x_jia 发表于 2013-9-20 14:11
鬼子啥时候是除草的民族了啊
相当符合鬼子的天性,对细节吹毛求疵,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脚盆一如既往的冷艳高贵,装B快装成神经病了
因为旁边是兔子的营地,所以鬼子才要拔草
到底是南京陆指还是石大庄陆指?和我了解的不一样?
这篇文章看过,不知道鬼子为嘛那么喜欢拔草。
最好那里只有中国的维和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