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自己害了自己——”杯酒释兵权“与”斧声烛影“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0:58
先回忆几个概念:

一,陈桥兵变

背景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2]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3]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2][4]

经过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6]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7-9]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11]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12]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13-15]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16]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17]

结果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二,杯酒释兵权

背景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4-6]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4][8]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9]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4][10]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4]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

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4]

过程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5-6][11-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18]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此番任免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从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虽然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却已没有任何实权。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郭进镇守西山、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管榷之利,悉以与之,其贸易则免征税。故边臣皆富于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无西、北之尤也”。[19]


三,斧声烛影

太祖本纪记载
《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续湘山野录》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可能这段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因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侍他人详考。



陈桥兵变跟斧声烛影是两次非常精彩而成功的政变,代价小,后患少,迅速。
观察陈桥兵变,可以发现之所以能这么成功,是因为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掌握了兵权
2,结交了诸多大臣
3,进行了舆论宣传
4,发动的时机的选择
可以称得上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
赵匡胤回开封后只有一位将领出面反抗,由此可见一斑。

赵匡胤政变上台,鉴于五代的混乱,进行中央集权,削将领兵权无可厚非。
但是他这么做产生了一个附带作用,把大臣都”得罪“了,弟兄们力挺他上位求的是世代富贵,可不是为了回家种地的。

赵光义在赵赵匡胤早期政治军事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有争议,普遍认为他上台后篡改了记录,夸大了自己早年在赵匡胤团队里的作用。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已经成年,他熟悉,清楚陈桥兵变的过程。
那么,他沿着成功的道路复制一遍政变过程是不让人意外的。

因为赵光义篡改了史料,当时的很多细节缺失,模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斧声烛影“事件的前后状况来探寻当时的情况。
赵光义政变成功后大臣们一致的保持了沉默,兵不血刃。
就像赵匡胤优待柴荣后裔,赵光义也优待了赵匡胤的后裔。
赵匡胤政变还有个大臣反抗,赵光义政变则没有,包括赵匡胤器重的宰相赵普也保持了沉默,之后继续做赵光义的宰相。用众叛亲离这个词恐怕也是可以的。

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赵光义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结交大臣),政变不是小事,他肯定评估过风险,成功率,甚至试探过一些大臣的态度,做了一些利益交换。所以整个过程才波澜不惊。

赵匡胤的问题在于:
一是得罪了所有的大臣,武将不满,文臣心惊,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回家种地了
虽然他说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那是乱世,刚玩了杯酒释兵权,又没有先例,大臣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忽悠,估计当时没人会真信。
二是对赵光义的管理不严密,这点赵光义做的很好,他对赵德芳,赵廷美管的很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是自己害了自己。先回忆几个概念:

一,陈桥兵变

背景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2]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3]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2][4]

经过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6]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7-9]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11]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12]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13-15]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16]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

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17]

结果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二,杯酒释兵权

背景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4-6]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4][8]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9]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4][10]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4]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

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4]

过程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5-6][11-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18]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此番任免后,宋太祖当年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从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虽然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却已没有任何实权。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汉超镇守关南、马仁瑀镇守瀛州、韩令坤镇守常山、贺惟忠镇守易州、何继筠镇守棣州、郭进镇守西山、武守琪镇守晋阳、李谦溥镇守隰州、李继勋镇守昭义、赵赞镇守延州、姚内斌镇守庆州、董遵诲镇守环州、王彦升镇守原州、冯继业镇守灵武,

“管榷之利,悉以与之,其贸易则免征税。故边臣皆富于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敌人情状,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无西、北之尤也”。[19]


三,斧声烛影

太祖本纪记载
《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续湘山野录》

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可能这段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因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侍他人详考。



陈桥兵变跟斧声烛影是两次非常精彩而成功的政变,代价小,后患少,迅速。
观察陈桥兵变,可以发现之所以能这么成功,是因为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掌握了兵权
2,结交了诸多大臣
3,进行了舆论宣传
4,发动的时机的选择
可以称得上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
赵匡胤回开封后只有一位将领出面反抗,由此可见一斑。

赵匡胤政变上台,鉴于五代的混乱,进行中央集权,削将领兵权无可厚非。
但是他这么做产生了一个附带作用,把大臣都”得罪“了,弟兄们力挺他上位求的是世代富贵,可不是为了回家种地的。

赵光义在赵赵匡胤早期政治军事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有争议,普遍认为他上台后篡改了记录,夸大了自己早年在赵匡胤团队里的作用。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已经成年,他熟悉,清楚陈桥兵变的过程。
那么,他沿着成功的道路复制一遍政变过程是不让人意外的。

因为赵光义篡改了史料,当时的很多细节缺失,模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斧声烛影“事件的前后状况来探寻当时的情况。
赵光义政变成功后大臣们一致的保持了沉默,兵不血刃。
就像赵匡胤优待柴荣后裔,赵光义也优待了赵匡胤的后裔。
赵匡胤政变还有个大臣反抗,赵光义政变则没有,包括赵匡胤器重的宰相赵普也保持了沉默,之后继续做赵光义的宰相。用众叛亲离这个词恐怕也是可以的。

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赵光义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结交大臣),政变不是小事,他肯定评估过风险,成功率,甚至试探过一些大臣的态度,做了一些利益交换。所以整个过程才波澜不惊。

赵匡胤的问题在于:
一是得罪了所有的大臣,武将不满,文臣心惊,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回家种地了
虽然他说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那是乱世,刚玩了杯酒释兵权,又没有先例,大臣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忽悠,估计当时没人会真信。
二是对赵光义的管理不严密,这点赵光义做的很好,他对赵德芳,赵廷美管的很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匡胤是自己害了自己。
矫枉过正
个人不敢苟同,如果赵匡胤真的因陈桥兵变得罪了全体大臣,那之后那些人怎么会还跟着他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呢?个人认为,即使真有“斧声烛影”之事,也是赵匡胤真的油尽灯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即将登位的新主在大臣心中的地位压倒了一位不久于人世的旧主。
“斧声烛影”只是后人相传的野史,未必就是真的。
      太祖驾崩之日赵光义的反应太诡异了,完全就好像预谋好的。太监的反应也是奇怪,像是串通好的。皇后先是去找的太子,一见到赵光义为什么惊慌失措苦求:“吾家性命尽在汝手矣。”?
       可以这么讲,当时在那天晚上确实发生了无法控制的事情,不然不会传位子传出这么多事,简直像是政变。
      “斧声烛影”必须要有太监帮忙,而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宋史都不得不讲一下当晚那个太监的作为, 算是春秋笔法。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
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 ”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是最早的记载。这只有三点,如系为赵光义所杀,则赵光义已经给被杀的赵匡胤清洗整理,让人看不出。其二就是公然的曲笔,因为引群臣以瞻圣体,实在突兀,实为示后人以异。其三就是直笔无所指,赵匡胤实为自然死亡。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1:18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 ...


当时皇后的反映很耐人寻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

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

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1:18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 ...


当时皇后的反映很耐人寻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

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

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至于赵匡胤非为赵光义所杀,而是酗酒致死亦无所异常,赵匡胤嗜饮,以致死亡亦无差,死前无遗诏。而赵光义以金匮预盟而兄终弟及称为命而即位。这完全也是无问题的。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3 21:27
当时皇后的反映很耐人寻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 ...
如果有金匮预盟的话,这完全就无问题,而且按照最早的文字记载,貌似不是你所粘贴的这样的描述。
而且理论上不存在预先知道的赵匡胤重病把。
就我所贴的最早的可见赵匡胤是召赵光义酗酒,而赵匡胤酗酒的例子并不少,而这个反映和此时宋军对北汉告捷,赵匡胤把赵光义招入对饮也是合规的。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1:50
如果有金匮预盟的话,这完全就无问题,而且按照最早的文字记载,貌似不是你所粘贴的这样的描述。
而且理 ...


赵光义买通了太监,知道赵匡胤的情况很正常
金匮啥的就不要提了,脑子正常的都知道那是咋回事,真按照金匮,赵光义该传位给赵德芳或者赵廷美

有个旁证,在整个北宋时期,金匮之盟都属于禁忌话题,在北宋文臣那么活跃的情况下都没人敢提
直到南宋后期,才立了一个赵匡胤的后代为帝算是交代
赵匡胤死后,皇后遇见赵光义时的惊恐以及所说的话包括赵光义的回答显然都不是“意外”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1:50
如果有金匮预盟的话,这完全就无问题,而且按照最早的文字记载,貌似不是你所粘贴的这样的描述。
而且理 ...


赵光义买通了太监,知道赵匡胤的情况很正常
金匮啥的就不要提了,脑子正常的都知道那是咋回事,真按照金匮,赵光义该传位给赵德芳或者赵廷美

有个旁证,在整个北宋时期,金匮之盟都属于禁忌话题,在北宋文臣那么活跃的情况下都没人敢提
直到南宋后期,才立了一个赵匡胤的后代为帝算是交代
赵匡胤死后,皇后遇见赵光义时的惊恐以及所说的话包括赵光义的回答显然都不是“意外”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3 22:07
赵光义买通了太监,知道赵匡胤的情况很正常
金匮啥的就不要提了,脑子正常的都知道那是咋回事,真按照 ...
首先,我没看过什么最早的资料是说赵匡胤是重病要召赵德芳的,这个最早的资料也只提到召赵光义喝酒。
至于金匮是不是真的,看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一个在赵匡胤时候任开封府尹,一个在赵光义他的时候任开封府尹,其根本实际上就是隐其规律。
至于你的皇后见赵光义的这个都不知道是多后的文章提及的资料了。
金匮之盟没人提及?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就是提及最早的。
赵光义用金匮之盟占赵匡胤死后无遗诏而用,但是他不想继续传位赵廷美就是另外的事。
金匮之盟为真
但是这绝对是抢权。所以要清理掉德昭,廷美,德芳。
提及金匮之盟的资料很多,宋臣也大多知悉,这也是为什么赵光义以此宣布承继大统没人反对。
赵光义不仅和将官多有所联系勾结,也因为这的确是赵匡胤的一个后事安排的方案,所以才毫无问题的进行。
否则光是赵光义要求承继大统就会必然有廷议分裂争论,而连争论都没有。
王立群的宋太祖没看么?赵光义哪儿善待了赵匡胤的后代了……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3:03
金匮之盟没人提及?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就是提及最早的。
赵光义用金匮之盟占赵匡胤死后无遗诏而用,但是 ...


《宋史·赵普传》
太平兴国初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

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soso_e145:} 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soso_e146:} ,辞甚切至。太宗感悟,{:soso_e148:} 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

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

及涪陵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


《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已而柴禹锡等告廷美阴谋,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退复密奏:“臣忝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
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soso_e148:} 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3:03
金匮之盟没人提及?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就是提及最早的。
赵光义用金匮之盟占赵匡胤死后无遗诏而用,但是 ...


《宋史·赵普传》
太平兴国初入朝,改太子少保,迁太子太保。颇为卢多逊所毁,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

会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帝召问,普言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又上书,{:soso_e145:} 自陈预闻太祖、昭宪皇太后顾托之事{:soso_e146:} ,辞甚切至。太宗感悟,{:soso_e148:} 召见慰谕。俄拜司徒兼侍中,封梁国公。

先是,秦王廷美班在宰相上,至是,以普勋旧,再登元辅,表乞居其下,从之。

及涪陵事败,多逊南迁,皆普之力也。


《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已而柴禹锡等告廷美阴谋,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退复密奏:“臣忝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
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soso_e148:} 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
赵光义成功,赵普起了大作用。
开封府尹加晋王的赵匡义即为天经地义,斧声烛影子虚乌有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9-3 21:18
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 ...
饮酒过度暴死?估计有什么遗诏也被篡改了,绝对不会传位给弟弟的。
a2free 发表于 2013-9-5 17:38
饮酒过度暴死?估计有什么遗诏也被篡改了,绝对不会传位给弟弟的。
你LS说了开封府尹加晋王,其实就是天下兼知的储君。只不过太祖可能心有不甘,一直想把儿子替换上去。可惜太宗已经羽翼丰满动不得了,迁都之事逼太宗抢先动手以免夜长梦多。遗诏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太祖自个都不会想到快死了,如果真要提前生病快死了,想换儿子也不可能,开封府内太宗一手遮天。
纪昀 发表于 2013-9-5 21:57
你LS说了开封府尹加晋王,其实就是天下兼知的储君。只不过太祖可能心有不甘,一直想把儿子替换上去。可惜 ...
还不如学李世民早点把赵光义干掉,原来还以为是拖延哄哄赵光义,没想到赵光义势力这么大。
赵光义善待自己的侄子了么?
枯骨 发表于 2013-9-6 13:30
赵光义善待自己的侄子了么?
不能以通常标准而论,我说的是”后裔“,没杀绝就很好了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6 15:52
不能以通常标准而论,我说的是”后裔“,没杀绝就很好了
逼死弟弟侄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这也叫很好了?
坏事做多了,天理不容,靖康时赵光义的子孙基本被一网打尽,就剩一个赵构还没儿子,这下太祖系子孙翻盘了。

枯骨 发表于 2013-9-6 15:59
逼死弟弟侄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这也叫很好了?
坏事做多了,天理不容,靖康时赵光义的子孙基本被 ...


靖康之变太宗子孙有很多逃到南方,就是损失最大的濮王系也没有被一网打尽,仍然有漏网之鱼。
宋高宗不是找不到太宗一脉较亲的子孙继承。
枯骨 发表于 2013-9-6 15:59
逼死弟弟侄子,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这也叫很好了?
坏事做多了,天理不容,靖康时赵光义的子孙基本被 ...


靖康之变太宗子孙有很多逃到南方,就是损失最大的濮王系也没有被一网打尽,仍然有漏网之鱼。
宋高宗不是找不到太宗一脉较亲的子孙继承。
superth 发表于 2013-9-6 16:35
靖康之变太宗子孙有很多逃到南方,就是损失最大的濮王系也没有被一网打尽,仍然有漏网之鱼。
宋高宗不 ...
赵家江山没有保住,子孙倒还绵长,直到元朝还有太祖后裔赵孟頫在朝为官。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3 22:07
赵光义买通了太监,知道赵匡胤的情况很正常
金匮啥的就不要提了,脑子正常的都知道那是咋回事,真按照 ...
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大规模编书的皇帝,都是皇位不正的——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大规模编书的皇帝,都是皇位不正的——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哎,知识改变命运啊……其实也不对,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可都是得位极正之君开始的……
肆窟全输 发表于 2013-9-12 14:41
哎,知识改变命运啊……其实也不对,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可都是得位极正之君开始的……
曹丕,杨广,李世民编过啥书没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12 16:44
曹丕,杨广,李世民编过啥书没
曹丕是著名文学家,《典论-论文》的地位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的。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12 16:44
曹丕,杨广,李世民编过啥书没
除了李二,剩下两位得位不正吗?一个是王世子,自己干掉皇帝,一个南征北讨,立下战功,然后忽悠瘸了父母,老爸死的时候,贵为太子……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12 16:44
曹丕,杨广,李世民编过啥书没
除了李二,剩下两位得位不正吗?一个是王世子,自己干掉皇帝,一个南征北讨,立下战功,然后忽悠瘸了父母,老爸死的时候,贵为太子……
肆窟全输 发表于 2013-9-13 07:40
除了李二,剩下两位得位不正吗?一个是王世子,自己干掉皇帝,一个南征北讨,立下战功,然后忽悠瘸了父母 ...
杨二这辈子有个j8战功?被围在雁门关不知所措抱着儿子哭叫战功?打南陈?先不谈陈叔宝是个连逃命都不会的蠢货,韩禽虎贺若弼是干啥的?
csr1639 发表于 2013-9-16 13:50
杨二这辈子有个j8战功?被围在雁门关不知所措抱着儿子哭叫战功?打南陈?先不谈陈叔宝是个连逃命都不会的 ...
大哥,征南主帅是杨广,崩管人家是不是个菩萨坐那里就可以,可落到纸面上人就是有战功。。这个这么贬低也没用。。
肆窟全输 发表于 2013-9-17 09:11
大哥,征南主帅是杨广,崩管人家是不是个菩萨坐那里就可以,可落到纸面上人就是有战功。。这个这 ...
我现在才算明白亲自南征北战东荡西除几十年九死一生数百次的人木有战功,倒是杨二纨绔子弟有战功。
还有李世民的皇位也是李渊名正言顺的传的,按你的逻辑有个j8不正。
天藏飞骑大草原 发表于 2013-9-3 17:39
个人不敢苟同,如果赵匡胤真的因陈桥兵变得罪了全体大臣,那之后那些人怎么会还跟着他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呢 ...
  你都没看懂主贴的意思。
总的来说,宋朝的皇帝还是比较仁慈的
赵匡胤儿子都成年了,哪有传兄弟的,分明是篡位。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3-9-3 21:27
当时皇后的反映很耐人寻味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 ...
此处有个很大的破绽,如果宋皇后要让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也应该召长子赵德昭,凭啥召次子赵德芳?

不立长,本身就违法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3-9-17 20:27
此处有个很大的破绽,如果宋皇后要让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也应该召长子赵德昭,凭啥召次子赵德芳?

不立 ...


有人解释是皇后喜欢德芳,想把这个机会给他
历史上皇帝有几个儿子时,真正长子继位的其实没那么多

《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祖孝惠贺皇后,开封人。右千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也。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
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晋开运初,宣祖为太祖聘焉。周显德三年,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夫人。
{:soso_e100:} 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soso_e100:}
五年,寝疾薨,年三十。建隆三年四月,诏追册为皇后。
乾德二年三月,有司上谥曰孝惠。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
神宗时,与孝章、淑德、章怀并祔太庙。


另:
德芳生母无考,应该出身不显
宋皇后无所出

转:
至于太祖的孩子们,她(宋皇后)入宫那一年,皇子德昭已经出阁,留在宫里的只有九岁的皇子德芳。
作为皇后,有养育皇帝子女的责任。德芳的母亲或许只是某个无名的宫女,四岁之前都是由王皇后养育的,王皇后去世后五年,才终于重新有了宋皇后这个“母亲”。
而这八年来,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的宋皇后,也确实将赵德芳当作亲生儿子来养育。因此他们之间,建立了非常的信任关系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3-9-17 20:27
此处有个很大的破绽,如果宋皇后要让赵匡胤的儿子继位,也应该召长子赵德昭,凭啥召次子赵德芳?

不立 ...


有人解释是皇后喜欢德芳,想把这个机会给他
历史上皇帝有几个儿子时,真正长子继位的其实没那么多

《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祖孝惠贺皇后,开封人。右千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也。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
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晋开运初,宣祖为太祖聘焉。周显德三年,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夫人。
{:soso_e100:} 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soso_e100:}
五年,寝疾薨,年三十。建隆三年四月,诏追册为皇后。
乾德二年三月,有司上谥曰孝惠。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
神宗时,与孝章、淑德、章怀并祔太庙。


另:
德芳生母无考,应该出身不显
宋皇后无所出

转:
至于太祖的孩子们,她(宋皇后)入宫那一年,皇子德昭已经出阁,留在宫里的只有九岁的皇子德芳。
作为皇后,有养育皇帝子女的责任。德芳的母亲或许只是某个无名的宫女,四岁之前都是由王皇后养育的,王皇后去世后五年,才终于重新有了宋皇后这个“母亲”。
而这八年来,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的宋皇后,也确实将赵德芳当作亲生儿子来养育。因此他们之间,建立了非常的信任关系
《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
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
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德昭喜愠不形于色。
csr1639 发表于 2013-9-17 09:18
我现在才算明白亲自南征北战东荡西除几十年九死一生数百次的人木有战功,倒是杨二纨绔子弟 ...
1、我没有说李二没有战功,所以你的才算明白只能说明你丫语文真的差。
2、李二屠兄弑弟,威逼皇父传位,得位不正这个是历史记载。。
3、麻烦你把你的嘴巴放干净点,如果是你妈走得早,没有机会教你怎么说人话的话,那我可以理解,如果你妈健在,那麻烦你回去让她教教你怎么说人话,没事别把什么J8放嘴边,这显示不出你的放荡不羁,只能把你的浅薄表露的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