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刘慈欣: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2:00
转自刘慈欣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d5e800101lfuu.html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
                                              ——《太空将来时》序


                                            刘慈欣

对现今盛行的成功学进行的比较严肃和严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功的方法和秘决都用处不大,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只举出了用这些方法取得成功的那个或那几个人,却没有看到其他数量庞大的人群也这么做过却与成功无缘。但真正通向成功的比较可靠方法还是有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或志向,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理想努力,是比较可靠的取得成功的途径。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这个途径的另一种说法。
做为一个写科幻小说的,我倾向于把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在科幻文学的潜意识中,人类就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当然想知道这个叫“人类”的人怎样做才能在宇宙中取得成功,有理由相信,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理想努力,是人类取得成功(或至少生存下去)的关键。那么就让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理想,首先看看这理想是什么,再估量一下它有多么远大。
人类的共同理想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但却能够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答案。设想就这个问题对全球六十多亿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就像前一阵儿问你幸福吗那样,统计出来的主流的答案是可以大概确定的: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物质财富丰富,制度民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过上幸福的生活。把这样一个理想做为全人类所有种族和国家都认可的理想,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无论说“社会”,还是说“世界”,其实都是指的地球。无论是学者、政治家还是平民,说到两个词的时候,潜意识中很少往月球轨道以外想。那么,对于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精简为一句话:在地球上过好日子。
为了考察这个理想的远大程度,我们树起一个参照物:在落后的农业时代,一个居住在偏远闭塞的小村庄中的老实八脚的农民的理想:种好自己祖传的一亩三分地,冬天把炕烧的暖暖和和的,娶个老婆,生三个孩儿。
这个参照物已经足够低矮了,想想那个“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说法,现代人显然对这个低矮的人生目标充满轻视和怜悯。
那么就让我们进行一番比较,为了量化,我们这里提出一个“理想指数”的概念,就是人安于生活的地区的半径,与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与之比值。
先看看那个农民的理想指数:首先确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径,按照他的卑微理想,应该是从所居住的村庄到自己的田地的距离,这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平均2公里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再看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按照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可以从村里的教书先生或某个外来人那里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叫地球的大圆球上,取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够经过努力到达的世界的半径。那么他的理想指数是2/20000,即0.0001。
再看那个叫“人类”的人,他所安于生活的区域的半径正好是那个农民知道并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半径,即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径,目前大约是150亿光年。但到达其它太阳系外的其它恒星已经远超过他的能力,甚至现在看来有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所以我们不考虑太阳系之外的距离;太阳系的最远边界是奥尔特星云,距太阳约1 光年,按照他的飞船现在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走两万多年,也不考虑;我们只考虑太阳系的外围柯伊伯带,平均距太阳有200亿公里,这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150亿公里,肯定能够到达这个距离。那么,人类的理想指数是20000/20000000000,即0.000001。
现在我们看到,人类的理想指数,只及那个老实八脚农民的1%,换句话说,他那让现代人轻视和怜悯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实比全人类的理想宏伟了100倍!
如果放到以前,这个全人类版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还是合理的。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中,充满了饥饿、疾病、动乱和战争,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新生婴儿只有一多半能活下来,那些活下来的孩子也只有一多半能活到15岁以上。在文明史的大部分阶段,贫穷和饥饿伴随着大部分人,甚至笔者直到上初中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吃饱饭,而在那时与别的孩子相比,我还算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境。所以在以前的时代,全人类求个温饱舒适,应该是个很伟大的理想了。
但现在不同了,大部分人已经衣食足,开始“思淫欲”了。地球上大约还有十分之一的人仍在挨饿且缺少起码的卫生医疗条件,但现代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着贫困的范围,历史意义上的贫困被完全消灭的那一天虽不是指日可待,也不会太遥远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野蛮争霸时代已经结束,普世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认可,暴发全球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迅速降低。。。。。。总之一句话:人类从20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第一次安顿下来了。
远古的地球上,在闪电打击下的浑浊海洋中诞生了第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然后经过三十多亿年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地球上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智慧文明。回首背后这条长的无法想象的路,我们自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而现在已经是时候该问自己一句:走了三十多亿年,我们到底干嘛来了?
换句话说,人类应该建立起稍微远大一些的共同理想。这个理想是什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启示,有科学的,有宗教的,但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启示:可见的宇宙有150亿光年,可以到达的地方有200亿公里,而我们现在生活的范围只有2万公里,地球是一粒生机勃勃的尘埃,而它漂浮的这个广漠的空间却一直空荡荡的,就像一座摩天大楼中只有一个地下贮藏间的柜橱里住上了人。这个巨大的启示一直悬在我们上方,这无声的招唤振聋发聩,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这个启示,就像三十亿年前海洋给予那第一个可复制自己的有机分子的启示,已经把人类文明的使命宣示的清清楚楚。
当然我们也清楚,这类大而空的慷慨激昂不会打动这个叫“人类”的人,已成为地球宅男的他,更在乎的是如何过的更富足更舒适,至于如何在宇宙中更有出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使命,就会发现它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地球宅男的舒适和惬意,也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
地球生态圈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的封闭系统,且像生命体一样,寿命是有限的,美国在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生态圈二号的试验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觉察不出地球生态圈的衰老,是因为与占地不到一公倾的生态圈2号相比,它太庞大了,它的寿命是以地质纪年来计算的,虽然漫长,但总有终结的时候。地球生态就像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旋涡或一道孤立波,动态的平衡随时都会被打破,随时都可能发生巨变甚至崩溃。
举一个例子:全球海平面上升或下降12米,对脆弱的现代人类社会都将是巨大的灾难。前者大家已经熟知,沿海城市和经济区将被淹没,向内陆迁移的大量人口将导致难以想象的社会动乱和经济崩溃;而海平面下降更为可怕,因为这种下降的惟一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冷致使陆地冰川增加,在这种气候剧变情况下,全球的农业体系将完全崩溃,在达到新的稳定前,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能死于饥饿。
但人们很少想到,就在短短的两万年时间里,海平面高度的波动不是12米,而是120米,在两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要低120米!
所以,即使不用很长远的眼光看,地球也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航天探索的意义。
宣传部门有一个本事,就是对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像吹气球般放大它的意义,但到了航天这件事上,这个本事就没了。说到航天成就的意义,无非就是增强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一点,能够更准确地预报天气、能有自已的全球定位系统、能有更多的通讯带宽、太空育种能使西红柿长的更大或更小。。。。。。等等。在宣传部门的脑海里,航天探索的真正图景并没有建立起来。
把全人类看做一个在时间长河中流浪的族群,在这六十多亿人的漫长队伍中,可把人分成三类:最多的是在队伍中间的人,不考虑很多随大流而行,大队向哪走我就向哪走;另一部分人处于队伍的边缘,他们警惕地守卫着族群的安全,抵御着来自两侧茫茫荒野的威胁;还有极少的一批人,他们处于队伍的最前端,他们始终面对着前方从未有人涉足的地域,他们踏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块土地上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个,他们披荆斩棘,为身后的族群开拓着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无疑是最伟大的事业,而航天就是这种事业。
在苏联著名的航天题材电影《训火记》中,一名将军对一位国家领导人发出抱怨,他说那些航天科学家:“只想着探索宇宙,而不是国家利益。”现在,他所说的国家,已连同它的利益一起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对除了历史学家之外的所有人都无关紧要了,但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功绩却没有随着国家消失。如果人类延续到万年以后,大概不会有哪个孩子傻乎乎地问:“爷爷,第一个社会主义联盟是谁呀?”但肯定有孩子问:“爷爷,是谁第一次把人送出地球?”
其实,我认识的从事航天事业的朋友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事业的本质,他们谈的也都是我们共有的酸甜苦辣,对于航天人和从事航天事业的国家里的每一个公民来说,意识不到航天的本质,将痛失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太空将来时》正是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航天事业的书。本书的内容丰富,从太空城到行星探测,从空天飞机到太空电站,从航天食品到宇航心理,几乎涵盖了航天事业所有的领域,有着丰富和翔实的技术细节和巨大的信息量,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人类航天事业的宏伟画卷。
但本书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将来时”。
最近有人提出,IT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造成了一种进步的假象,事实上,人类在除IT以外的其它技术领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并无太多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状况在航天领域尤其明显,在登月以后的这几十年,航天技术在包括推进系统在内的大部分基础技术方面都无重大突破,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完善。《太空将来时》意识到了这一点,本书不仅介绍了航天事业现在是什么样子,更多地描述了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可能是什么样子,这使得本书与其它的航天科普著作相比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上。这些对航天技术可能性的预测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基础上,甚至连拙作《三体》系列中那些空灵的宇航梦想,作者都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太空未来时》告诉我们,人类把整个太阳系开拓为家园,拓展相当于十万个地球的生存空间,绝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可以实现的宏愿。如果我们期望人类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超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局限,建立更宏伟的理想,本书则为这个理想提供了科学的论据,提升了未来开拓新世界的信心,这确实是《太空未来时》最为激动人心的地方。

                                                                2012.12.17转自刘慈欣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d5e800101lfuu.html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嘛来了?
                                              ——《太空将来时》序


                                            刘慈欣

对现今盛行的成功学进行的比较严肃和严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功的方法和秘决都用处不大,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只举出了用这些方法取得成功的那个或那几个人,却没有看到其他数量庞大的人群也这么做过却与成功无缘。但真正通向成功的比较可靠方法还是有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或志向,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理想努力,是比较可靠的取得成功的途径。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这个途径的另一种说法。
做为一个写科幻小说的,我倾向于把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在科幻文学的潜意识中,人类就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当然想知道这个叫“人类”的人怎样做才能在宇宙中取得成功,有理由相信,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理想努力,是人类取得成功(或至少生存下去)的关键。那么就让我们考察一下人类的理想,首先看看这理想是什么,再估量一下它有多么远大。
人类的共同理想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但却能够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答案。设想就这个问题对全球六十多亿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就像前一阵儿问你幸福吗那样,统计出来的主流的答案是可以大概确定的: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物质财富丰富,制度民主,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过上幸福的生活。把这样一个理想做为全人类所有种族和国家都认可的理想,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无论说“社会”,还是说“世界”,其实都是指的地球。无论是学者、政治家还是平民,说到两个词的时候,潜意识中很少往月球轨道以外想。那么,对于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精简为一句话:在地球上过好日子。
为了考察这个理想的远大程度,我们树起一个参照物:在落后的农业时代,一个居住在偏远闭塞的小村庄中的老实八脚的农民的理想:种好自己祖传的一亩三分地,冬天把炕烧的暖暖和和的,娶个老婆,生三个孩儿。
这个参照物已经足够低矮了,想想那个“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说法,现代人显然对这个低矮的人生目标充满轻视和怜悯。
那么就让我们进行一番比较,为了量化,我们这里提出一个“理想指数”的概念,就是人安于生活的地区的半径,与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与之比值。
先看看那个农民的理想指数:首先确定他生活地域的半径,按照他的卑微理想,应该是从所居住的村庄到自己的田地的距离,这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平均2公里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再看他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按照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应该可以从村里的教书先生或某个外来人那里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叫地球的大圆球上,取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即是他能够经过努力到达的世界的半径。那么他的理想指数是2/20000,即0.0001。
再看那个叫“人类”的人,他所安于生活的区域的半径正好是那个农民知道并通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半径,即地球赤道周长的一半20000公里;他所知道的宇宙半径,目前大约是150亿光年。但到达其它太阳系外的其它恒星已经远超过他的能力,甚至现在看来有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所以我们不考虑太阳系之外的距离;太阳系的最远边界是奥尔特星云,距太阳约1 光年,按照他的飞船现在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走两万多年,也不考虑;我们只考虑太阳系的外围柯伊伯带,平均距太阳有200亿公里,这应该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150亿公里,肯定能够到达这个距离。那么,人类的理想指数是20000/20000000000,即0.000001。
现在我们看到,人类的理想指数,只及那个老实八脚农民的1%,换句话说,他那让现代人轻视和怜悯的低矮卑微的理想,其实比全人类的理想宏伟了100倍!
如果放到以前,这个全人类版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还是合理的。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中,充满了饥饿、疾病、动乱和战争,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新生婴儿只有一多半能活下来,那些活下来的孩子也只有一多半能活到15岁以上。在文明史的大部分阶段,贫穷和饥饿伴随着大部分人,甚至笔者直到上初中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吃饱饭,而在那时与别的孩子相比,我还算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境。所以在以前的时代,全人类求个温饱舒适,应该是个很伟大的理想了。
但现在不同了,大部分人已经衣食足,开始“思淫欲”了。地球上大约还有十分之一的人仍在挨饿且缺少起码的卫生医疗条件,但现代文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着贫困的范围,历史意义上的贫困被完全消灭的那一天虽不是指日可待,也不会太遥远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野蛮争霸时代已经结束,普世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认可,暴发全球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迅速降低。。。。。。总之一句话:人类从20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第一次安顿下来了。
远古的地球上,在闪电打击下的浑浊海洋中诞生了第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然后经过三十多亿年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地球上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智慧文明。回首背后这条长的无法想象的路,我们自然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而现在已经是时候该问自己一句:走了三十多亿年,我们到底干嘛来了?
换句话说,人类应该建立起稍微远大一些的共同理想。这个理想是什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启示,有科学的,有宗教的,但有一个最大最明显的启示:可见的宇宙有150亿光年,可以到达的地方有200亿公里,而我们现在生活的范围只有2万公里,地球是一粒生机勃勃的尘埃,而它漂浮的这个广漠的空间却一直空荡荡的,就像一座摩天大楼中只有一个地下贮藏间的柜橱里住上了人。这个巨大的启示一直悬在我们上方,这无声的招唤振聋发聩,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这个启示,就像三十亿年前海洋给予那第一个可复制自己的有机分子的启示,已经把人类文明的使命宣示的清清楚楚。
当然我们也清楚,这类大而空的慷慨激昂不会打动这个叫“人类”的人,已成为地球宅男的他,更在乎的是如何过的更富足更舒适,至于如何在宇宙中更有出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使命,就会发现它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地球宅男的舒适和惬意,也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
地球生态圈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的封闭系统,且像生命体一样,寿命是有限的,美国在亚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生态圈二号的试验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觉察不出地球生态圈的衰老,是因为与占地不到一公倾的生态圈2号相比,它太庞大了,它的寿命是以地质纪年来计算的,虽然漫长,但总有终结的时候。地球生态就像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旋涡或一道孤立波,动态的平衡随时都会被打破,随时都可能发生巨变甚至崩溃。
举一个例子:全球海平面上升或下降12米,对脆弱的现代人类社会都将是巨大的灾难。前者大家已经熟知,沿海城市和经济区将被淹没,向内陆迁移的大量人口将导致难以想象的社会动乱和经济崩溃;而海平面下降更为可怕,因为这种下降的惟一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冷致使陆地冰川增加,在这种气候剧变情况下,全球的农业体系将完全崩溃,在达到新的稳定前,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二可能死于饥饿。
但人们很少想到,就在短短的两万年时间里,海平面高度的波动不是12米,而是120米,在两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要低120米!
所以,即使不用很长远的眼光看,地球也只是一个暂住的地方,人类的未来在太空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航天探索的意义。
宣传部门有一个本事,就是对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像吹气球般放大它的意义,但到了航天这件事上,这个本事就没了。说到航天成就的意义,无非就是增强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一点,能够更准确地预报天气、能有自已的全球定位系统、能有更多的通讯带宽、太空育种能使西红柿长的更大或更小。。。。。。等等。在宣传部门的脑海里,航天探索的真正图景并没有建立起来。
把全人类看做一个在时间长河中流浪的族群,在这六十多亿人的漫长队伍中,可把人分成三类:最多的是在队伍中间的人,不考虑很多随大流而行,大队向哪走我就向哪走;另一部分人处于队伍的边缘,他们警惕地守卫着族群的安全,抵御着来自两侧茫茫荒野的威胁;还有极少的一批人,他们处于队伍的最前端,他们始终面对着前方从未有人涉足的地域,他们踏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块土地上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个,他们披荆斩棘,为身后的族群开拓着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无疑是最伟大的事业,而航天就是这种事业。
在苏联著名的航天题材电影《训火记》中,一名将军对一位国家领导人发出抱怨,他说那些航天科学家:“只想着探索宇宙,而不是国家利益。”现在,他所说的国家,已连同它的利益一起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对除了历史学家之外的所有人都无关紧要了,但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功绩却没有随着国家消失。如果人类延续到万年以后,大概不会有哪个孩子傻乎乎地问:“爷爷,第一个社会主义联盟是谁呀?”但肯定有孩子问:“爷爷,是谁第一次把人送出地球?”
其实,我认识的从事航天事业的朋友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事业的本质,他们谈的也都是我们共有的酸甜苦辣,对于航天人和从事航天事业的国家里的每一个公民来说,意识不到航天的本质,将痛失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太空将来时》正是一本让我们重新认识航天事业的书。本书的内容丰富,从太空城到行星探测,从空天飞机到太空电站,从航天食品到宇航心理,几乎涵盖了航天事业所有的领域,有着丰富和翔实的技术细节和巨大的信息量,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人类航天事业的宏伟画卷。
但本书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将来时”。
最近有人提出,IT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造成了一种进步的假象,事实上,人类在除IT以外的其它技术领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并无太多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状况在航天领域尤其明显,在登月以后的这几十年,航天技术在包括推进系统在内的大部分基础技术方面都无重大突破,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完善。《太空将来时》意识到了这一点,本书不仅介绍了航天事业现在是什么样子,更多地描述了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可能是什么样子,这使得本书与其它的航天科普著作相比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上。这些对航天技术可能性的预测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基础上,甚至连拙作《三体》系列中那些空灵的宇航梦想,作者都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太空未来时》告诉我们,人类把整个太阳系开拓为家园,拓展相当于十万个地球的生存空间,绝不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可以实现的宏愿。如果我们期望人类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超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局限,建立更宏伟的理想,本书则为这个理想提供了科学的论据,提升了未来开拓新世界的信心,这确实是《太空未来时》最为激动人心的地方。

                                                                2012.12.17
大多数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没空考虑种群的未来。
兔子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的确,太空领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
刘慈欣等人是人类开眼认识宇宙与人类命运的先驱。我恳求刘慈欣先生如果可能,参与人类不回返探索火星之计划,用自己的生命来给予人类重新获得开拓的勇气!彻底打碎尘封固守,自私自利的旧人类,开创新人类的未来!
没有战争就没有大规模的科技进步啊...从有生物开始,每次科技大突破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冲突基础上的.不算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神马的,17世纪欧洲的海上战争带来了大航海时代和船舶的高速进步,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火药技术化石燃料驱动技术的极速发展,二战最终给人类带来了原子时代。冷战时代让人类突破了大气层和互联网。可是到了现在,只剩下些小冲突,科技也只能有那么点小突破了....
xxyyx 发表于 2013-7-23 22:59
的确,太空领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
30年来在倒退
kaka22 发表于 2013-7-24 00:20
没有战争就没有大规模的科技进步啊...从有生物开始,每次科技大突破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冲突基础上的.不算智人 ...
最主要航天上突破技术上的壁垒高不可及
还要有更好的社会机制,

资本主义,不是最大利润就不会把最新的技术拿出来,反正不会主动解决人类的贫穷与饥饿。

社会主义么,就中国来说,要么也不是那么回事,要么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期待更积极的教育和制度出现
大刘的思想又往前走了一步,不知道他最近在写啥。
我的启蒙者,刘慈欣,话说人类这个为地球生态圈进化而来的躯体,想征服太阳系?这不是光依靠航天科技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伟大寓言是真·宇宙的真理
nikecross 发表于 2013-7-24 00:00
刘慈欣等人是人类开眼认识宇宙与人类命运的先驱。我恳求刘慈欣先生如果可能,参与人类不回返探索火星之计划 ...
那个人类不回返探索火星计划不是骗子项目吗?也不想想荷兰靠啥把人发射到火星上。
nikecross 发表于 2013-7-24 00:00
刘慈欣等人是人类开眼认识宇宙与人类命运的先驱。我恳求刘慈欣先生如果可能,参与人类不回返探索火星之计划 ...
新人类的未来已经公开是个骗子项目了
如果人类延续到万年以后,大概不会有哪个孩子傻乎乎地问:“爷爷,第一个社会主义联盟是谁呀?”但肯定有孩子问:“爷爷,是谁第一次把人送出地球?”

这段莫名感动………
中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此书已买,还不错
淘宝找的卖家,结果送货的是京东,花了21.2
,比京东贵3毛钱,估计卖家是京东的金牌客户,免运费,吃这个差价的。
xxyyx 发表于 2013-7-23 22:59
的确,太空领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
那是因为现实里还不完美,精力有限而已,而且地球不是一个整体,几乎全世界都在把大部分的精力拿来内耗了,其实黑暗森林打击的描述也挺好的啊,外来物种本身就意味着侵略,只是范围大小不同而已,小的可以被融入,大的嘛就只能哼哼了,当然只有胜利者才能哼哼
不是说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那啥嘛,慢慢来吧,科技大爆发是中期还是末期甚至只是开头,谁也说不准,只有后人才能评说
什么时候 社会进步到  家庭 - 国家  这两个 概念没了,也许会 扩张性 侵略性 更强一些~
说不定会迎来 太空开发的 大发展时代~
哈士奇1988 发表于 2013-7-24 12:46
我的启蒙者,刘慈欣,话说人类这个为地球生态圈进化而来的躯体,想征服太阳系?这不是光依靠航天科技就可以 ...
士官长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向!是人类的Destiny!

很高尚的理想
但现实是,会不会有敌人阻止我们把人均收入提高到1万美元呢?
会不会有敌人封锁我们向上的科技树呢?
会不会有敌人封锁我们向外求取生产资料呢?
我们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这事无疑的,但是挡住我们面前的敌人,得统统消灭掉。
说的好,但毫无意义,可控核聚变没成熟之前,怎么大规模开拓宇宙,以现有的化学动力火箭吗?
那个人类不回返探索火星计划不是骗子项目吗?也不想想荷兰靠啥把人发射到火星上。
管它呢,让他离开地球就可以了
没有战争就没有大规模的科技进步啊...从有生物开始,每次科技大突破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冲突基础上的.不算智人 ...
所以要等到未来中西争霸了,现在已经是序章,到2020年就是正式篇章上演。
不过个人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在为大宇航时代打基础,毕竟人类的寿命太短,肉体过于脆弱,即便有太空船,要长时间适应太空生活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人类机器人化就是必然的选择了,将人类的思维储存在计算机中,让人类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机械身体,可以让人类在真空中生存。
alex3344 发表于 2013-8-9 05:39
说的好,但毫无意义,可控核聚变没成熟之前,怎么大规模开拓宇宙,以现有的化学动力火箭吗?
要大规模开拓宇宙,至少要先把暗物质和暗能量搞清楚。
不过个人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在为大宇航时代打基础,毕竟人类的寿命太短,肉体过于脆弱,即便有太空船 ...
想法一致,但是不温情地说智能无机生命形式必定取代传统人类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