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聚焦全数字阵列 中国新预警机将不戴帽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2:16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7/22/27766990_0.shtml

在今年年初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更忙了: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评审多了,采访多了,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走在街上还时常被认出来要求签名、合影。

这让古稀之年的王小谟感到分身乏术。他希望能少一些干扰,为了“让中国的预警机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先”的梦想,集中精力再奋斗几年。

而这恰恰是这位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打动人之处。

“一定要争口气”

王小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曾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因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搁浅。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规划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机载雷达关键技术。

为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对外合作,王小谟任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在当时尚无成功的先例。同时,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

后来,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早在预警机事业起始阶段,王小谟就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于是,他开始在心中描绘我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在王小谟的指引下,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如今,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并有信心把预警机做成“不戴帽子”的世界领先,“由中国人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

“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自主研发预警机是国家需要,但要让国家需要变成国家项目,就必须以事实说话,让人相信你能干。”王小谟深有感触地说。

他起初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当时就有人质疑:“老母鸡上天,能不能变老鹰?”

其实,从论证、实验到试飞,王小谟的压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直到首飞成功,飞行员安全着陆,报告称“感觉非常好”,王小谟才松了口气,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做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正是凭着这种态度,王小谟将整个预警机研制团队“捏”在了一起,在空前的挑战下创造出了空前的成绩。

为培养国产预警机事业的后续力量,作为预警机工程总顾问的王小谟还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指导他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

王小谟一再强调“科学不可能一个人来承担”,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如果没有整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同,没有军方、各部委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中国预警机也许只能是空中楼阁。

“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与王小谟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永远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上世纪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继续研制三坐标雷达,并担任主持设计师。在设计中,他大胆创新,13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空警2000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

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条件简陋、紧张忙碌的外场试验现场,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机上90多分贝的噪声,亲自上机跟飞,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腹泻、腰痛让其三次病倒,王小谟硬是挺了下来。


2006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打击接踵而至,他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个人都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为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王小谟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50年栉风沐雨,50年厉兵秣马。直到今天,王小谟依然“跋涉”在祖国的预警机事业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记者陆琦)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7/22/27766990_0.shtml

在今年年初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更忙了: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评审多了,采访多了,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走在街上还时常被认出来要求签名、合影。

这让古稀之年的王小谟感到分身乏术。他希望能少一些干扰,为了“让中国的预警机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先”的梦想,集中精力再奋斗几年。

而这恰恰是这位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打动人之处。

“一定要争口气”

王小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曾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因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搁浅。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规划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机载雷达关键技术。

为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对外合作,王小谟任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在当时尚无成功的先例。同时,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

后来,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早在预警机事业起始阶段,王小谟就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于是,他开始在心中描绘我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在王小谟的指引下,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如今,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并有信心把预警机做成“不戴帽子”的世界领先,“由中国人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

“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自主研发预警机是国家需要,但要让国家需要变成国家项目,就必须以事实说话,让人相信你能干。”王小谟深有感触地说。

他起初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当时就有人质疑:“老母鸡上天,能不能变老鹰?”

其实,从论证、实验到试飞,王小谟的压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直到首飞成功,飞行员安全着陆,报告称“感觉非常好”,王小谟才松了口气,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做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正是凭着这种态度,王小谟将整个预警机研制团队“捏”在了一起,在空前的挑战下创造出了空前的成绩。

为培养国产预警机事业的后续力量,作为预警机工程总顾问的王小谟还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指导他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

王小谟一再强调“科学不可能一个人来承担”,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如果没有整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同,没有军方、各部委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中国预警机也许只能是空中楼阁。

“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与王小谟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永远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上世纪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继续研制三坐标雷达,并担任主持设计师。在设计中,他大胆创新,13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空警2000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

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条件简陋、紧张忙碌的外场试验现场,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机上90多分贝的噪声,亲自上机跟飞,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腹泻、腰痛让其三次病倒,王小谟硬是挺了下来。


2006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打击接踵而至,他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个人都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为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王小谟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50年栉风沐雨,50年厉兵秣马。直到今天,王小谟依然“跋涉”在祖国的预警机事业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记者陆琦)  
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就是访谈中所说的空警500吧
中国人终于找回自信了
世界唯一的新一代预警机,当然是世界第一,估计也是最后的大型预警机。
轩辕夏禹剑 发表于 2013-7-22 15:14
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就是访谈中所说的空警500吧
500?编号都定了?载机是运9?
hlferd 发表于 2013-7-22 15:35
世界唯一的新一代预警机,当然是世界第一,估计也是最后的大型预警机。
不会是大型吧?不是前些时间说是小平台吗,应该是运9一类的吧?
以色列的海雕预警机已经不用顶盘子平衡木或大鼻子了。
盘子是男人的浪漫。。。没有盘子不好看啊。。。
靠一个老头子撑着,不是好现象。
“不戴帽子”
天线放在哪里呢?机翼?机身?
这样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时雨 发表于 2013-7-22 16:10
天线放在哪里呢?机翼?机身?
应该是像瓷砖一样贴在飞机身上
zhang3535 发表于 2013-7-22 16:19
应该是像瓷砖一样贴在飞机身上
机身共形天线啊
时雨 发表于 2013-7-22 16:28
机身共形天线啊
把飞机就做成一个大雷达,这得多猛啊,我只是猜测的
轩辕夏禹剑 发表于 2013-7-22 15:14
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就是访谈中所说的空警500吧
关键是啥时候出?
omegna2unyz 发表于 2013-7-22 15:50
500?编号都定了?载机是运9?
载机是运20
  实干兴邦
反正我相信预警机是领先的,院士不会乱吹牛皮
实机都还没有,就开始说世界第一了。
omegna2unyz 发表于 2013-7-22 15:50
500?编号都定了?载机是运9?
运九。。。
几个月前的访谈,楼上这么多人都没看过???

载机运九
难道院士的终极目标是FFR-41MR吗~?{:soso_e113:}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7-22 16:04
靠一个老头子撑着,不是好现象。


不知道不可怕,胡说就不对了。

前天的访谈,王院士已经培养出18名雷达和预警机领域总设计师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7-22 16:04
靠一个老头子撑着,不是好现象。


不知道不可怕,胡说就不对了。

前天的访谈,王院士已经培养出18名雷达和预警机领域总设计师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靠一个老头子撑着,不是好现象。
无知者无畏。王老最重视的就是怎么传承
omegna2unyz 发表于 2013-7-22 15:52
不会是大型吧?不是前些时间说是小平台吗,应该是运9一类的吧?
小平台还差不多,最好能超音速,不然被5代机盯上,逃都没得逃。
不知道不可怕,胡说就不对了。

前天的访谈,王院士已经培养出18名雷达和预警机领域总设计师
嗯,记得中电科03也是一个年轻人带团搞出来的。某杂志采访过。话说小盘鸡卖相真没得说。
时雨 发表于 2013-7-22 16:10
天线放在哪里呢?机翼?机身?
创可贴式,参考美国E2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7-22 16:04
靠一个老头子撑着,不是好现象。
你可能没有接触过国内的科研体系,大老板只负责给任务,主要的时间都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有到处拉钱开会,小老板是负责业务进度的,而一大批博士硕士技术员才是干活的主力
我估计和船上的相控阵雷达差不多,前后左右上下各贴一片....
中国的预警机最近很火啊
跟我老乡啊,一个县的
希望像航天一样,老同志都在贵宾席上。下场操盘的全是年轻人。


其实,我一直想对小谟说,对于这种固定三个阵面不旋转的天线罩子,不采用大圆盘而采用椭圆或滴形外罩阻力更小,气动特性更好。



其实,我一直想对小谟说,对于这种固定三个阵面不旋转的天线罩子,不采用大圆盘而采用椭圆或滴形外罩阻力更小,气动特性更好。

175799024 发表于 2013-7-22 16:46
实机都还没有,就开始说世界第一了。
不吹说是没自信,吹吹又说放嘴炮。
唉,做人真的不容易啊。
zhang3535 发表于 2013-7-22 16:35
把飞机就做成一个大雷达,这得多猛啊,我只是猜测的
猜的很准就是这样 雷达坐在飞机蒙皮里 背部不用背着东西了


以色列的湾流预警机算不算引导潮流,亲,没有带帽子欧


以色列的湾流预警机算不算引导潮流,亲,没有带帽子欧
南极冰 发表于 2013-7-22 18:12
以色列的湾流预警机算不算引导潮流,亲,没有带帽子欧
不是智能蒙皮技术,没有形成360有效均衡探测,气动布局虽比盘子强,但无法与王所说的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这里面一旦贴片式阵列寄生蒙皮研制成功,也无法立即实用化,毕竟国产大飞机还要时间,只能用在运9身上。其实我们的预警技术,尤其是预警信息链技术实现突破才不到3年时间,实用化才刚刚开始,别指望一步超过老美。
2006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打击接踵而至,他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好吧,我又阴毛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