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6:10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     ==作者:子河==

================================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中国积蓄了几个世纪的能量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2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雄居世界榜首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02年底,其GDP和人均量由20年前的2千多亿美元和不足300美元增长到1.3万亿美元和1千美元,在世界经济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不断飚升:中国在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中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购买力水平位居第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五大旅游国,外贸总额和GDP总量均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七。如果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那么40年后中国的GDP将达到9.15万亿美元,大致赶上美国目前的水平。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何时成为和将成为怎样的世界性强国?

    一、中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在通往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我们采用下列十项指标加以考量:
    A.经济力。包括经济数量和经济质量。在经济数量方面,虽然中国在分项经济指标的总量上进入世界前几位,但人均占有量差距巨大。目前,中国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8,人均GDP占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5,位居世界第100位以后,国际竞争力排名居世界第31位,金融竞争力仅居第44位;在经济质量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例如,中国作为第四大生产制造国,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普遍存在六少一缺的状况,即品种少、名牌少、高档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高科技含量的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和缺乏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都要进口,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如何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
    B.军事力。包括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力。军事实力由军事思想、军事装备、军事人才和军队素质构成;军事威慑力由常规武器和战略核武器构成。中国的军力虽然居世界前几位,但其军费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3。在军事理论、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技术装备上与美俄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尚不具备全球作战的能力;而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则难以构成真正有效的战略威慑力。
    C.文化力。包括文化影响能力和文化吸收能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是古代文化,缺少的是现代文化;拥有的是古代文明,贫乏的是现代文明,目前尚处于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的阶段,因此,中国文化对外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十分有限,但却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正是它在最近20年来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D.科技力。包括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科研人员、科研装备、科研体系、科技输出、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的转化率等方面与世界水准差距明显,中国至今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E.人才力。包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中国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占16%,尤其女性文盲高达24%,俄罗斯的文盲率仅为0.45%,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一是指吸引本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能力。据资料显示,中俄两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虽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出多进少的局面;二是指吸引外国人才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目前,中国正在制定外国人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法律规定,这对于吸引国外人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F.思想力。所谓思想力是指能够创立新的社会运行机制、解放生产力、推动时代前进并对其它国家产生示范效应的思想理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却被不少学者忽视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不仅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机,而且创立了君主立宪制,成功地解决了皇权与民权的矛盾,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有两个来自英国决不是偶然的。美国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三权制衡制度,以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严密、有效与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典范。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全世界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范,使整个20世纪打上了深深的社会主义的烙印。可见,思想力是上述三个国家先后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石。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提出了″三个世纪″的理论,扛起了″反霸″大旗。但是由于中国自身实力有限,限制了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诸方面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勒紧裤带″支援世界革命″,反而把本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G.政治力。包括政治控制能力和政治影响能力。前者主要是指对国内事务的掌控能力和解决能力。内部的问题内部解决,不能授人以柄,杜绝国际干预是衡量政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968年苏联当机立断,采取军事突袭和政治施压双管齐下,迅速解决了捷克危机,避免了苏联帝国的分崩离折,表现出极强的掌控能力。相比之下,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法轮功问题的国际化趋势说明中国对内部事务的掌控与解决能力还不够强;在政治影响力方面,虽然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H.外交力。包括外交实力、外交能力和外交主导力。外交实力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外交能力以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外交策略、外交艺术和外交手段为支柱。外交不仅是物质力的较量,更是智力的较量;外交主导力则是以外交实力和外交能力为前提的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俄国素有大国外交的传统,无论是昔日强大的苏联,还是今日衰落的俄国,尽显其高明、老道的外交手腕。二战期间斯大林以超人的外交能力为苏联攫取了最大的利益。普京纵横捭阖、进退有度,在强手如林的大国外交中占尽先机。中国也曾有过外交上的辉煌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政治家巧妙地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中国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和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有限的国力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外交力,目前中国还处于参与国际事务,远未达到主导国际事务的阶段。
    I.创新力。这里不是指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走在时代的前沿,并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经济、新科技和新文化的能力。苏联的科技曾占世界工艺交流量的1/4,在20世纪的伟大发现中,有1/3属于苏联学者,反映了它在科技领域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则更胜一筹。目前中国还处于向发达国家学习模仿阶段,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微乎其微。模仿不是创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拉肯提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表现在″打破延续了数百年的一种程序上″,他认为,创新力比物质力更重要。
    J.引领力。指在各个领域对世界的示范、影响和带领能力。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具有可资借鉴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但这只是在个别领域对部分国家的影响,远没有达到世界范围的、全面的引领力。
    如果我们把通向世界强国的进程分为区域性大国--世界性大国--世界性强国三个发展阶段,那么,根据以上十项指标的考量,中国应当处于由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转变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把目前的中国定位于″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是比较适宜的,中国要成为世界性强国,还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按照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步入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的行列,在本世纪末有望成为世界强国。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     ==作者:子河==

================================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中国积蓄了几个世纪的能量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2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雄居世界榜首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02年底,其GDP和人均量由20年前的2千多亿美元和不足300美元增长到1.3万亿美元和1千美元,在世界经济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不断飚升:中国在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中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购买力水平位居第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五大旅游国,外贸总额和GDP总量均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七。如果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那么40年后中国的GDP将达到9.15万亿美元,大致赶上美国目前的水平。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中国何时成为和将成为怎样的世界性强国?

    一、中国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在通往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我们采用下列十项指标加以考量:
    A.经济力。包括经济数量和经济质量。在经济数量方面,虽然中国在分项经济指标的总量上进入世界前几位,但人均占有量差距巨大。目前,中国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8,人均GDP占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5,位居世界第100位以后,国际竞争力排名居世界第31位,金融竞争力仅居第44位;在经济质量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例如,中国作为第四大生产制造国,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普遍存在六少一缺的状况,即品种少、名牌少、高档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高科技含量的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和缺乏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都要进口,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如何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
    B.军事力。包括军事实力和军事威慑力。军事实力由军事思想、军事装备、军事人才和军队素质构成;军事威慑力由常规武器和战略核武器构成。中国的军力虽然居世界前几位,但其军费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3。在军事理论、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技术装备上与美俄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尚不具备全球作战的能力;而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则难以构成真正有效的战略威慑力。
    C.文化力。包括文化影响能力和文化吸收能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是古代文化,缺少的是现代文化;拥有的是古代文明,贫乏的是现代文明,目前尚处于学习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的阶段,因此,中国文化对外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十分有限,但却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这正是它在最近20年来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D.科技力。包括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科研人员、科研装备、科研体系、科技输出、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的转化率等方面与世界水准差距明显,中国至今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E.人才力。包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中国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却占16%,尤其女性文盲高达24%,俄罗斯的文盲率仅为0.45%,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一是指吸引本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能力。据资料显示,中俄两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虽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才出多进少的局面;二是指吸引外国人才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目前,中国正在制定外国人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法律规定,这对于吸引国外人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F.思想力。所谓思想力是指能够创立新的社会运行机制、解放生产力、推动时代前进并对其它国家产生示范效应的思想理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却被不少学者忽视了。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不仅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机,而且创立了君主立宪制,成功地解决了皇权与民权的矛盾,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有两个来自英国决不是偶然的。美国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三权制衡制度,以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严密、有效与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典范。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全世界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范,使整个20世纪打上了深深的社会主义的烙印。可见,思想力是上述三个国家先后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石。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提出了″三个世纪″的理论,扛起了″反霸″大旗。但是由于中国自身实力有限,限制了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诸方面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勒紧裤带″支援世界革命″,反而把本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G.政治力。包括政治控制能力和政治影响能力。前者主要是指对国内事务的掌控能力和解决能力。内部的问题内部解决,不能授人以柄,杜绝国际干预是衡量政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968年苏联当机立断,采取军事突袭和政治施压双管齐下,迅速解决了捷克危机,避免了苏联帝国的分崩离折,表现出极强的掌控能力。相比之下,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法轮功问题的国际化趋势说明中国对内部事务的掌控与解决能力还不够强;在政治影响力方面,虽然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有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H.外交力。包括外交实力、外交能力和外交主导力。外交实力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外交能力以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外交策略、外交艺术和外交手段为支柱。外交不仅是物质力的较量,更是智力的较量;外交主导力则是以外交实力和外交能力为前提的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俄国素有大国外交的传统,无论是昔日强大的苏联,还是今日衰落的俄国,尽显其高明、老道的外交手腕。二战期间斯大林以超人的外交能力为苏联攫取了最大的利益。普京纵横捭阖、进退有度,在强手如林的大国外交中占尽先机。中国也曾有过外交上的辉煌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政治家巧妙地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中国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空间和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有限的国力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外交力,目前中国还处于参与国际事务,远未达到主导国际事务的阶段。
    I.创新力。这里不是指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走在时代的前沿,并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经济、新科技和新文化的能力。苏联的科技曾占世界工艺交流量的1/4,在20世纪的伟大发现中,有1/3属于苏联学者,反映了它在科技领域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则更胜一筹。目前中国还处于向发达国家学习模仿阶段,在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微乎其微。模仿不是创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拉肯提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表现在″打破延续了数百年的一种程序上″,他认为,创新力比物质力更重要。
    J.引领力。指在各个领域对世界的示范、影响和带领能力。邓小平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具有可资借鉴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但这只是在个别领域对部分国家的影响,远没有达到世界范围的、全面的引领力。
    如果我们把通向世界强国的进程分为区域性大国--世界性大国--世界性强国三个发展阶段,那么,根据以上十项指标的考量,中国应当处于由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转变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把目前的中国定位于″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是比较适宜的,中国要成为世界性强国,还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的道路,按照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步入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的行列,在本世纪末有望成为世界强国。
二、中国通往世界强国之路有哪些基本特点?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妨看一下英美苏这三个世界强国的发展轨迹。
    英国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强国。它凭借近代工业技术装备起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海外贸易的航路,并通过长达200多年的持续扩张和疯狂掠夺,建立了一个统治着数亿人口、几千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头号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国″。但是到了20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之后,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英国这个依靠掠夺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庞大帝国便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美国是实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最成功国家。美国以其广袤富饶的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移民国家的开放度与吸纳力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为美国通向世界强国之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两次世界战火烧垮了欧洲,映红了美国,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迅猛发展使美国责无旁贷的成为″自由世界″的中流砥柱。一次大战使美国跻身世界大国上的行列,二次大战则使美国变为世界强国,而冷战后美国则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无霸。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符合世界强国十项指标的国家。美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政治和外交上具有超强的实力,而且其吸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人才的能力之强,其文化对不同宗教文化圈,乃至非洲原始部落的渗透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在思想力、创新力和引领力方面的示范与影响无人可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以民主、自由、人权和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思想力,尽管有双重标准之嫌,但必竟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潮流,这也是它在同苏联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的一个根本原因。
    苏联诞生于帝国主义列强拼死博杀的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崛起于二次大战之后。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消灭剥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感召力,并于二战之后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波及美洲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展成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它在上述十项指标中分别达到或接近美国的水平。但其发展后期僵化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与美国的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思想体系落后于时代是苏联帝国解体的深层原因。
    中国的自身条件、所处时代和国际环境与上述三国完全不同。
    首先,中国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艰难起步。中国是一个由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的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同苏联关系破裂之后,使中国完全处于美苏两大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中国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和完整的国防体系,特别是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拥有了象征意义的核威慑力量,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正是以核国家的资格、在美苏战略均势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与号召力,而成为远超过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世界政治大国。这是中国老一代政治家在世界当代外交史上写下的骄人的一页。
    其次,中国在美苏争霸中抓住机遇快速起飞。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两代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两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70年代初,中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苏同盟,使中国摆脱了长达20年的孤立状态;70年代末,中国利用当时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中国搭上了世界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快车。
    第三,″一超″格局使中国的强国之路荆棘遍布。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国的衰落,失去了竞争对手的美国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其潜在的对手,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在通向世界强国的征途上不得不面对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如果说英国是在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通过殖民掠夺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么美苏两国则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力量重组的机会完成了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过渡。中国则处在″一超″格局和没有全球性战争的和平环境中(至少目前不存在爆发世界大战的条件),这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四,多极化趋势向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冷战后也同样存在着国际力量的重组,尽管这种重组远没有全球性战争带来的机会空间大。北约组织、欧洲议会和欧元的启用加速了欧盟成为国家实体的进程,其综合国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匹敌的政治实体。俄国经过十年徘徊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发展势头强劲。印度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每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超过中国,尤其在电脑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中国的10倍以上,2001年印度IT产业出口额高达63亿美元,远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居第一位。印度的国防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是中国的两倍,它在大力发展导弹核武器的同时,加速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其急欲挤进世界大国俱乐部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欧盟的崛起、俄国的复兴、印度的发展和虎视眈眈的日本构成了冷战之后″一超″格局之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从而使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充满了变数与机会,这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又一特点。
    第五,海外华人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可靠后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2/3以上来自海外华人,这还不包括他们所带来的新文化、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的经济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无形的资源。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对于海外侨民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所独有的优势。今后,只要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数千万海外华人就是中国发展的可靠、稳定、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强大后援团。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一超″格局之下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冷战结束后,由美苏争霸为中国造成的发展机遇已不复存在,中国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中国应当在继续发挥海外后援团积极作用的同时处理好中美关系,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寻找新的机会。
三、中国是否有承担世界大国责任的心理准备?
    实力、心理和机会是成为世界强国的三大要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拥有世界强国的地位,有无心理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具备了世界强国的实力,而心理准备不足,既使出现机会也将坐失良机。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综合国力就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但是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偏安一隅,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并没有抓住一战送来的大好时机,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幡然醒悟,彻底抛弃了孤立主义,抓住了历史赋而它的第二次机会。一心想当世界大国的日本,虽然其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日本不能以大国应有的心态面向未来,勇敢地承担起历史责任,阻碍了日本通向世界强国之路。这也是缺乏大国心理准备的一种表现。
    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小心翼翼地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但是美国却极欲把不愿在国际舞台上过分张扬的中国推向前台。同时,随着实力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客观上要求中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对此,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外界不少人的担忧与惶恐,对此,中国将如何应对?
    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显然还不足以全面担当起世界大国的责任,但却不能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中国应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能头脑发热,也不能无所适从。一方面,中国要主动承担起有能力承担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要做好今后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成熟与远见,早就提出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两手外交策略,说明中国对此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负起大国责任的意识。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时,中国郑重宣布,要″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向受灾国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援助,为保持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近年来,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裁军和国际维和行动;1999年中国会同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关于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的议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由中国首倡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峰会得到了其他四国元首的一致赞同;中国成功地组织召开了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2002年博敖经济论坛;中国在解决柬埔寨问题、朝鲜核问题、南亚核危机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第二、参与国际决策的意识。一个世界大国,不仅应有积极参与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有参与制定和修改国际机制的意识。目前,全球国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机制,如联合国的安理会决策机制、裁军机制与维和机制等等;二是国际经济与金融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世贸组织等等。前者是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主导的世界大国参与制定的,后者则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参与制定的。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中,有的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有的则本身就存在着某些不平等与不合理性,其主要维护的是强国和富国的利益,而损害了弱国和穷国的利益。例如,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基本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其他国家要想得到这些机构的资助,就必须接受其提出的各种苛刻的政治条件,甚至加入WTO、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等都可以成为其要价的筹码,中俄等国就在这些方面吃尽了苦头。
    因此,当前有许多不适应、不合理的国际机制需要修改或重定。这无论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还是负起世界大国责任的角度都是十分必要的。鉴于这些经验教训,2002年,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发表的《中国国情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决策,并由决策的参与国逐步发展为决策的主导国,以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积极作用。这表明随着与国际社会日趋密切的联系,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参与国际机制决策的重要性。
    第三,筹建国际组织的意识。近些年来,中国对建立某些国际组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特别是2001年6月由中俄和中亚四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一个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国际组织。而正在酝酿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有可能使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带动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而巩固它在该地区经济核心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际组织虽然只是区域性的,却对中国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长期恪守″不结盟″政策。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美苏的强国之路都伴随着北约、华约和经互会等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法、英、德三国的综合国力均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分列世界第三--五位,但它们深知,在当代世界强国呈超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下,既使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当,以其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区区几千万人口,决难以撑起世界强国的庞大身躯,要想在未来世界强国俱乐部中占有一席之地,唯有走联合之路,这正是欧盟加速向邦联型国家实体迈进的深层含义。
    尽管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的注意力主要还限于周边国家和亚洲地区,而对于亚洲以外地区的国际事务则关注不够、参与不够,其中有的暂时难以介入,如中东问题;有的不愿介入,如出席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和参加东南亚国家打击海盗联合军事行动等问题;有的介入不够,如朝鲜问题、阿富汗问题和伊拉克问题等;以及中国在突发性国际事件,如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中美撞机事件的处理上都使人感到,中国的表现多少带有美国当年孤立主义的味道。以中国目前的国力,"韬光养晦"不失为一种外交谋略,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将不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反观俄国,它对于出席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和"融入欧洲"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决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出于重温世界强国之梦的战略考虑。尽管俄国GDP只及中国的1/3,国力大不如前,但却有着极强的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意识,在诸如国际反恐问题、中东问题、两伊问题、印巴冲突问题和朝鲜等国际热点问题上都发挥着不仅是道义上的,而且是直接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俄国的说服,使萨达姆同意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也正是由于俄国的斡旋,促成了2002年9月朝日两国高层会晤,为打破朝鲜与美、日关系的僵局,使其摆脱孤立状态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中国作为朝鲜的友好邻邦却成了旁观者。说明俄国无论在外交能力还是大国意识上都明显强于中国。不论中国的上述作法出于何种考虑,都反映出其对于扮演世界大国的角色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心理准备。
    与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心理准备则更显不足,其整体素质和文明化程度亟待提高。
    心理准备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外交上,还表现在由心理准备支配下的对物质准备的战略决策上。例如,按照国际经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时,就应当采取军事和经济措施以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2001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达6500万吨,很快将突破1亿吨的警戒线,中国的外贸总额不久也将超过GDP的一半。届时,中国的海军力量能否强大到足以保证其海上生命线的畅通无阻,则取决于中国对此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中国如何塑造自己的大国形象?
    没有人怀疑,按照目前这种速度持续发展下去,中国将在未来5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国家;也没有人怀疑,完成统一后的中国再加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几个或华人占绝对多数,或华人控制其经济命脉的国家所构成的,拥有十几亿人口和数千万海外华人遥相呼应的大中华圈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
    现在,不仅周边国家已经感到了中国的″威胁″,而且西欧、日本,甚至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也越来越躁动不安,2002年7月中旬,美国在短短几天之内相继抛出的国防白皮书和美中安全检讨委员会年度报告中都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的亚洲》的评估报告中更是将中国视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威胁″。
    这就向中国提出了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中国应当如何塑造自己的大国形象?换句话说,中国将怎样为自己定位?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形象,每一个走向强国之路的世界大国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着自身的品牌形象。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中国通往世界强国之路的成败得失,而恰恰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时间的激流无法洗掉历史的记忆。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对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大搞阶级斗争。这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文革″时期被推向了极致,许多建国功臣和大批知识分子惨遭迫害,受珠连者成万上亿;对外输出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经验″,当时在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红色根据地″,尤其是中国支持下的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的残酷统治,给世界留下了恶劣印象,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形象。鉴于历史的教训,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隐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以崭新的面貌重塑自己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应当怎样为自己未来的大国形象定位?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中国自身的特点,至少应把握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富强--是大国形象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对内,就无法保障本国居民富裕、文明的物质生活;对外,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就是一句空话。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对日本、韩国、台湾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巨额援助与贷款,为它们战后重建与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也曾向世界60多个国家提供了多达1700亿美元的各种形式的援助与贷款。这些,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是不可想象的。
    民主--是大国形象的政治基础。在民主与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当今时代,不民主不足以立国安邦。在冷战时期,以民主为价值观念的美国向世人展示的是自由、民主和人权″捍卫者″的形象,而体制保守僵化的苏联则给外界留下了缺民主、少人权的不佳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民主化和改善人权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因此,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不仅是中国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改善中国对外形象的基础。
    文明--是大国形象的文化基础。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大力提高全体国民的文明素质,把中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地融合起来,向世人展示出中国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现代文明新形象。
    和平--是大国形象的外交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流,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这不仅有助于打消弱小国家的疑虑,改善与中国有利益冲突国家的关系,而且使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所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正义--是大国形象的道德基础。纵观世界历史,不论哪个时代总有一些横行霸道、以强凌弱者,因此也必然需要有人站出来主持正义。能否坚持正义,对大国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自恃天下第一的美国公开推行单边主义和双重道德标准,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制裁谁就制裁谁,想″修理″谁就″修理″谁,美国单方面废除反导条约、曾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拒不在保护大气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等等自私自利的做法与霸道行径激起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反感,美国出兵伊拉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一片反对声,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国家也深表不满。对此,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库伯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只为一已国家谋利益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阶段。在两百年的建国史中,美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但美国的所作所为却损害了它在冷战时期树立起来的″民主、″″正义″的大国形象。英国外交上长期追随美国,因此很难在国际社会树立起大国形象。日本非但不深刻反省其在二战期间的侵略罪行,反而接连发生″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教科书″等恶性事件,从而大大贬损了日本的国际形象。
    相反,实力远不及美国的俄罗斯却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公开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俄国明确表示不支持美国的新中东和平计划,不同意美国把伊朗列为″邪恶国家″,坚决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等等,博得一片赞誉,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形象。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不能丢掉″有所作为″,必须运用好外交上的两手策略,任何一手都不可偏废。钱其琛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指出,必须作好″斗争″与″合作″两手准备,表现出这位资深外交家对中美关系的清醒认识。只有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勇于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一切不公正的现象,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准确、恰当的定位,全面塑造中国在21世纪的崭新形象,将是中国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务必重视的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好文,个人十分赞同第三部分观点,中国现在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