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橙的碰撞——布尔战争回忆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17:21
红与橙的碰撞——布尔战争回忆录

         一、“从开普到开罗”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想想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远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塞西尔-罗得斯,1889年



        十九世纪末。如果翻开那时的世界地图,人们会发现,从冰封荒芜的加拿大海岸到炎热富饶的印度次大陆,从广袤无垠的澳大利亚大陆到大西洋中只有几块礁岩的弹丸小岛,全世界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土地标着猩红的颜色。在这些土地上,蓝白红三色的米字旗高高飘扬,向全世界炫耀着登峰造极的“日不落帝国”那不可一世的傲慢、自负和辉煌。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前后,随着比利时的独立、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无数的工厂、矿井、铁路出现在西欧和南欧那些恬静的乡村田园风景中,如林的烟囱不断地在鲁尔河、波河、马斯河两岸竖立起来。这些新兴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则出于觉醒的所谓“民族意识”,更多的则是迫于经济上的压力,面临着它们的英法前辈所曾面临的同样问题——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夺,而在十九世纪欧洲众多革命浪潮的前车之鉴下,它们知道对国内的过度剥夺很可能会导致改朝换代,所以只能把目光转向海外。所以需要在海外征服最富饶的原料供应地,获得最廉价的劳动力,取得最大的商品利润,以及最大的市场资源。




        为了征服殖民地,如本段开头引言所说,当时英帝国对外扩张政策的象征、征服非洲殖民地的先锋人物——塞西尔·罗得斯(注1)竟然想到了去征服其它星球。瓜分别的星球当然不现实,不过有一个蛮荒而富饶的大陆就摆在他的眼前。在当时最后一片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大陆——非洲,那里有无法形容的原料宝藏,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为了在非洲争夺更多的殖民地、更多的原料、更多的市场,新兴的和老牌的欧洲列强们上演了一幕幕竞争、角逐、勾心斗角、纵横捭阖的好戏。为了在瓜分非洲的竞争中给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两个新的欧洲殖民国家——比利时和德国出现在非洲舞台上,向英法发出了挑战。早在1861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写道:“……海洋冲刷着我们的海岸,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汽船和电力缩短了距离。地球表面一切未占用的土地(大多数在非洲),能够成为我们行动和成功的地域……。”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之后,比利时国王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旗帜插在了盛产矿物、宝石、木材的刚果河流域。另外一方面,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宰相俾斯麦对法国迅速恢复的能力感到惊叹不已,懊悔不曾“将法国的血液吮吸尽净。”为了转移高卢雄鸡复仇的目光,老谋深算的俾斯麦一直在怂恿法国人把征服的目标转向海外,而德国自己则慢慢消化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是在1890年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的国策发生了变化。心情多变、性格反复无常的德皇威廉二世对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既妒忌又钦慕。他决定,德国应该,而且必须,在海外也拥有自己的广大利益范围。在当时欧洲的其他列强中,俄国的扩张兴趣在远东和土耳其,奥匈帝国的扩张兴趣在巴尔干。除此以外,其余的欧洲老牌帝国如葡萄牙、西班牙,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意大利,都在非洲跃跃欲试,惦记着在瓜分非洲的盛宴中分得自己的一盘羹。这种虎狼之宴,当然少不了大英帝国的出席。




        为了便于殖民地的管理和防卫,各个殖民帝国都想把自己在非洲的小块殖民地连成一片。在19世纪末制订了从塞内加尔经过苏丹(今西非的马里、尼日尔等国)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人则制订了从喀麦隆到西南非洲再到坦噶尼喀、并且联合南非布尔人国家的“条顿非洲计划。”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打破德国人的如意算盘,阻止葡萄牙人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殖民地连成一片的企图,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Robert A. T. Gascoyne-Cecil,Marques of Salisbury)首度提出了“英国人要从开普到开罗”的口号,即英国对非洲的扩张蓝图:从开普到开罗,将英国在埃及、东非、南非的殖民地打通,连成一片。这就是有名的“二C计划。”同时控制了开罗和开普,大英帝国从本土延伸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战略链条就有了双重的保障。由于大英帝国的领土在地图上用红色表示,所以当时那些乐观的英国人描述这个光明的前景时说,“从开罗到开普,整个非洲大陆的东部都将用红色标注。”英国的海军和陆军摩拳擦掌,决心控制二C计划的全部必经之地。但是,在当时的非洲地图上,这个红色的链条从开普出发向北蜿蜒而行不久,便被拦在了荒凉不毛的南非高原上。挡住英国人“非洲山河一片红”美妙计划的,是两个小小的白人共和国,其国旗中象征荷兰奥兰治家族的橙色条纹表明了他们的祖先是荷兰人。这就是荷兰移民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注1)塞西尔·约翰·罗得斯,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英国人。金融家,投资家,政治家。教区牧师的儿子,年轻时因患肺病而移居南非,投靠其哥哥的农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南非的钻石开采浪潮中,他靠承包矿井抽水工程和买卖地产等投机手段致富,迅速成为南非资本家中的首富。1880年,罗得斯以20万英镑资本创办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大肆收购矿山土地。1888年,他在伦敦的罗思柴尔德财团支持下,合并另一家最大的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成立德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垄断了整个南非的金刚石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垄断组织之一,同时也把矿业组织成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体系。罗得斯还在1887年成立英国南非公司,征服非洲中南部地区,建立了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殖民地。他还曾担任开普殖民地总理。晚年设立了著名的罗得斯奖学金,向美国学生提供到牛津大学留学的机会。罗得斯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幻想家,对于他来说,金钱不过是有助于实现其所谓“神谕天命”的手段。对于罗得斯来说,上帝借他之手来实现的这个“天命”,就是日耳曼族——更确切地说是盎格鲁-撒克逊族的扩张,天意命定要英国国旗在全世界到处飘扬。在其遗嘱中,罗得斯承认关于设立罗得斯奖学金的最终目的,竟然是为了在美国学生中培养亲英情绪,以便最终为大英帝国“收复”美国。红与橙的碰撞——布尔战争回忆录

红与灰的碰撞.jpg (873.32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0-25 15:15 上传


         一、“从开普到开罗”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想想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远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塞西尔-罗得斯,1889年



        十九世纪末。如果翻开那时的世界地图,人们会发现,从冰封荒芜的加拿大海岸到炎热富饶的印度次大陆,从广袤无垠的澳大利亚大陆到大西洋中只有几块礁岩的弹丸小岛,全世界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土地标着猩红的颜色。在这些土地上,蓝白红三色的米字旗高高飘扬,向全世界炫耀着登峰造极的“日不落帝国”那不可一世的傲慢、自负和辉煌。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前后,随着比利时的独立、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无数的工厂、矿井、铁路出现在西欧和南欧那些恬静的乡村田园风景中,如林的烟囱不断地在鲁尔河、波河、马斯河两岸竖立起来。这些新兴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则出于觉醒的所谓“民族意识”,更多的则是迫于经济上的压力,面临着它们的英法前辈所曾面临的同样问题——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夺,而在十九世纪欧洲众多革命浪潮的前车之鉴下,它们知道对国内的过度剥夺很可能会导致改朝换代,所以只能把目光转向海外。所以需要在海外征服最富饶的原料供应地,获得最廉价的劳动力,取得最大的商品利润,以及最大的市场资源。




        为了征服殖民地,如本段开头引言所说,当时英帝国对外扩张政策的象征、征服非洲殖民地的先锋人物——塞西尔·罗得斯(注1)竟然想到了去征服其它星球。瓜分别的星球当然不现实,不过有一个蛮荒而富饶的大陆就摆在他的眼前。在当时最后一片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大陆——非洲,那里有无法形容的原料宝藏,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为了在非洲争夺更多的殖民地、更多的原料、更多的市场,新兴的和老牌的欧洲列强们上演了一幕幕竞争、角逐、勾心斗角、纵横捭阖的好戏。为了在瓜分非洲的竞争中给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两个新的欧洲殖民国家——比利时和德国出现在非洲舞台上,向英法发出了挑战。早在1861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就写道:“……海洋冲刷着我们的海岸,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汽船和电力缩短了距离。地球表面一切未占用的土地(大多数在非洲),能够成为我们行动和成功的地域……。”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之后,比利时国王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旗帜插在了盛产矿物、宝石、木材的刚果河流域。另外一方面,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宰相俾斯麦对法国迅速恢复的能力感到惊叹不已,懊悔不曾“将法国的血液吮吸尽净。”为了转移高卢雄鸡复仇的目光,老谋深算的俾斯麦一直在怂恿法国人把征服的目标转向海外,而德国自己则慢慢消化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是在1890年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的国策发生了变化。心情多变、性格反复无常的德皇威廉二世对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既妒忌又钦慕。他决定,德国应该,而且必须,在海外也拥有自己的广大利益范围。在当时欧洲的其他列强中,俄国的扩张兴趣在远东和土耳其,奥匈帝国的扩张兴趣在巴尔干。除此以外,其余的欧洲老牌帝国如葡萄牙、西班牙,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意大利,都在非洲跃跃欲试,惦记着在瓜分非洲的盛宴中分得自己的一盘羹。这种虎狼之宴,当然少不了大英帝国的出席。




        为了便于殖民地的管理和防卫,各个殖民帝国都想把自己在非洲的小块殖民地连成一片。在19世纪末制订了从塞内加尔经过苏丹(今西非的马里、尼日尔等国)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人则制订了从喀麦隆到西南非洲再到坦噶尼喀、并且联合南非布尔人国家的“条顿非洲计划。”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打破德国人的如意算盘,阻止葡萄牙人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殖民地连成一片的企图,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Robert A. T. Gascoyne-Cecil,Marques of Salisbury)首度提出了“英国人要从开普到开罗”的口号,即英国对非洲的扩张蓝图:从开普到开罗,将英国在埃及、东非、南非的殖民地打通,连成一片。这就是有名的“二C计划。”同时控制了开罗和开普,大英帝国从本土延伸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战略链条就有了双重的保障。由于大英帝国的领土在地图上用红色表示,所以当时那些乐观的英国人描述这个光明的前景时说,“从开罗到开普,整个非洲大陆的东部都将用红色标注。”英国的海军和陆军摩拳擦掌,决心控制二C计划的全部必经之地。但是,在当时的非洲地图上,这个红色的链条从开普出发向北蜿蜒而行不久,便被拦在了荒凉不毛的南非高原上。挡住英国人“非洲山河一片红”美妙计划的,是两个小小的白人共和国,其国旗中象征荷兰奥兰治家族的橙色条纹表明了他们的祖先是荷兰人。这就是荷兰移民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注1)塞西尔·约翰·罗得斯,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英国人。金融家,投资家,政治家。教区牧师的儿子,年轻时因患肺病而移居南非,投靠其哥哥的农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南非的钻石开采浪潮中,他靠承包矿井抽水工程和买卖地产等投机手段致富,迅速成为南非资本家中的首富。1880年,罗得斯以20万英镑资本创办了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大肆收购矿山土地。1888年,他在伦敦的罗思柴尔德财团支持下,合并另一家最大的金伯利中央矿业公司,成立德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垄断了整个南非的金刚石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垄断组织之一,同时也把矿业组织成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体系。罗得斯还在1887年成立英国南非公司,征服非洲中南部地区,建立了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殖民地。他还曾担任开普殖民地总理。晚年设立了著名的罗得斯奖学金,向美国学生提供到牛津大学留学的机会。罗得斯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幻想家,对于他来说,金钱不过是有助于实现其所谓“神谕天命”的手段。对于罗得斯来说,上帝借他之手来实现的这个“天命”,就是日耳曼族——更确切地说是盎格鲁-撒克逊族的扩张,天意命定要英国国旗在全世界到处飘扬。在其遗嘱中,罗得斯承认关于设立罗得斯奖学金的最终目的,竟然是为了在美国学生中培养亲英情绪,以便最终为大英帝国“收复”美国。



        二、牛车-火把-警戒——荷兰在南非的殖民和布尔人的大迁徙




        “4月5日,谢天谢地,大约下午5点,我们望见了好望角。”



                                            ——扬-范-里贝克船长,1652年



        在布尔战争开始之前,荷兰人移民南非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荷兰在16世纪末从暴虐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手中赢得独立,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她凭借背靠欧洲内地,面临欧洲纵横交汇的两条古老航线的优势,以及独有的造价低、货舱大的三桅平底大帆船,在17世纪发展为世界商业霸主。当时英、法和汉萨同盟的商船总吨位为23万吨,而荷兰一国的商船即有22万吨。由于1585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安特卫普,荷兰更成为当时欧洲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海运、渔业、工场手工业的规模超过其他国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1595年,第一支身兼商人、海盗、探险家任务的荷兰商船队到达西非的几内亚湾。荷兰这个新崛起的资本主义“海上马车夫”迅速取代了不断衰落的葡萄牙人,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便在今天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加纳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网络,在西非完全排挤葡萄牙人的优势。与此同时,荷兰人把注意力转到了当时尚不为人注意的南非。1602年,六十家荷兰商行合伙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省议会赋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专利权。公司总资本为350万荷兰盾,实权掌握在17个大老板的手里,号称“十七绅士”。根据联合省议会的授权,东印度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组建自己的船队、可以自由地对外缔结条约协议,甚至可以对外宣战、媾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垄断了西欧和香料群岛之间的往来贸易,络绎不绝的荷兰商船往返于荷兰和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之间,经营东印度群岛的胡椒、肉桂、豆蔻、丁香等商品,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荷兰商船队的单次航程通常需要八九个月,穿越印度洋和大西洋两个大洋。为了在中途给商船补给淡水、蔬菜、水果和新鲜肉类等给养,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供应站。1598年,荷兰人占领了西印度洋一个湿热的火山岛,以当时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官——毛里茨·奥兰治亲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毛里求斯岛。荷兰人在这里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供应站。但是只过了四十年,由于岛上鼠害猖獗,以及偏离当时的主要航线,毛里求斯岛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已嫌不足,荷兰人迫切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中途补给站。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商船来往两大洋的必经之地——好望角。




        葡萄牙航海家早在1487年就发现了好望角,但是因为那里的恶劣天气象恶魔一般变幻莫测,所以习惯了南欧温暖宜人气候的葡萄牙人一直没有在这里定居。荷兰人在西欧同大自然作了几百年的斗争,对北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习以为常,所以忍受好望角地区恶劣的天气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要在好望角建立补给基地,就必然要派遣移民放牧牲畜、种植蔬果。由于从事远东和南洋贸易多年,同中国、日本等国也打过很多交道,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深有体会。他们本来曾经想从中国贩卖华工,在南非开荒种田,建立补给基地,但是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东印度公司最终决定派遣本国移民开发南非。1652年4月,一艘荷兰船的船长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载着第一批153名荷兰移民抵达好望角的桌湾,建立了南非的第一个荷兰殖民地——开普敦。这些移民都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根据东印度公司下达的指令来种植作物、饲养牲畜,产品由东印度公司定价收购。不久,一些荷兰雇员为了摆脱东印度公司对他们的控制,开始向内地移民。很快,粗犷、空旷的南非便吸引了更多的荷兰人和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前来定居。他们以开普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很快便将小小的商船补给站扩大为开普殖民地。开普敦取代了毛里求斯,成为来往于两大洋的船只最重要的中途补给基地,1710年,荷兰人正式抛弃了毛里求斯岛,全力经营开普殖民地。为了建立向商船供应产品的农场和牧场,荷兰移民从好望角向内地迁移扩张,任意圈占土著人的大片土地,驱赶当地的土著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荷兰移民和少数被同化的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Boer,意为“农民”)。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浪潮开始之前,定居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数量已经达两万一千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欧洲白人定居者中达24%。




        1795年,法国革命军入侵荷兰,在这里成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成为法国的一个附庸国。英国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占领了法国和荷兰的众多海外殖民地。在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下,开普殖民地也被英军占领。1802年,因拿破仑在马仑哥战役中获胜,奥地利被迫同法国签订和约,反法联盟瓦解。在这种局势下,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撤出马耳他,不干涉荷兰、德意志、意大利的內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领土,撤出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开普殖民地也归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不久,英国重新同法国开战,于1806年卷土重来,再次占领了开普殖民地。





        19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产业革命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使英国成为全世界的工厂,英国的工业迫切需要世界各地为它提供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这时,英国已经认识到了开普殖民地控制两大洋交通要道的特殊战略地位,所以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在向荷兰支付了六百万英镑的补偿款后,把开普地区据为己有。此后,英国便着手将这块殖民地建设成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的商业—移民殖民地。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有三十多万复员的士兵和水手涌入国内的劳力市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决定向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组织移民。移民到开普的英国人很快便在数量上压倒了已经移民到这里一百多年的南非荷兰人。这时的英国在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将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开普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布尔人牧场主免费获得大片土地、并对当地黑人实行奴隶制度这种落后的经济形态下的,显然不符合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为“皇家土地”,不再允许布尔人农场主们免费占据、开发,而实行土地拍卖制度,同时限制布尔人向奥兰治河以北移居,此外,英国还在1834年宣布废除开普殖民地的奴隶制度,并用严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尔人的传统自治议会。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在南非所鼓吹的“人人平等”,触动了渗透着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的布尔农场主的最敏感的神经。他们忿懑地表示:“如果让奴隶享有与基督徒平等的地位”,那么“我们宁愿离开。”




        1836年,许多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布尔人终于选择了离开。从那年的春天(第四季度)开始,大批对英国殖民政策感到不安和不满的布尔人农场主们抛弃了自己的牧场、房子,驾着牛车,赶着牲口,带着全部家当和奴隶,离开富庶肥沃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涌出开普殖民地,开始了向只有沙土和矮灌木的南非内陆地区的大迁徙。大迁徙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参加大迁徙的布尔家庭组成一个个自卫民团,坐在牛车上,风尘仆仆地向着北方,朝着无人知晓的内地长途跋涉。对于他们来说,牛车既是运输工具,又是家,又是礼拜堂。到了晚上,迁徙者把牛车围成首尾相接的圆阵,组成防御工事,提防当地的祖鲁人和科萨人的进攻。放哨的人在车阵里点起一盏小灯,每当遭到袭击,妇女们便迅速点起火把,借助火把的亮光为男人装填燧发步枪子弹。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当中,牛车在南非荷兰人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圣的地位,后来还将牛车的图案画入了南非共和国的国徽中。





        涌出开普的布尔人迁徙者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北的纳塔尔地区前进,在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 W. J. Pretorius,老比勒陀利乌斯)的指挥下,战胜了当地的祖鲁人,于1840年在纳塔尔地区成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为彼得马里茨堡。但是在1842年,有着永不满足的征服欲望的英国人接踵而至,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1843年包围了彼得马里茨堡,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当地的布尔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统治,在老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再次向西边的内陆高原地带迁移。第二路布尔人迁徙大军则向北,一部分越过瓦尔河,与从纳塔尔向西迁徙的布尔人会合,建立了几个名为“共和国”的小殖民区,如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通过同当地部落和土著王国的战斗,这些小殖民区最终在1849年合并,建立了南非共和国(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德兰士瓦的意思为“越过瓦尔河”(为了不与现代的南非共和国混淆,下文中将1849—1877年和1880—1902年的两个南非共和国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其首都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亚,以纪念带领布尔人摆脱英国统治的老比勒陀利乌斯。老比勒陀利乌斯以布尔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国人谈判,德兰士瓦共和国在1852年获得了英国的承认。一年之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其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德兰士瓦首届总统,最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兰士瓦国家。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布尔人没有迁移到这么远的地方,而是留在了奥兰治河以北、瓦尔河以南的地区,他们建立了自治政府,接受纳塔利亚共和国的领导,在纳塔利亚共和国灭亡后,这里的布尔人于1844年宣布独立,并在1854年同英国签订《布隆方丹协定》,建立了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布隆方丹。野心勃勃的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统一布尔人国家,但是因德兰士瓦内部的权利斗争而未能实现,所以南非得以维持两个布尔人国家长时间并存的局面。


1.jpg (484.92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0-25 15:19 上传


        二、牛车-火把-警戒——荷兰在南非的殖民和布尔人的大迁徙




        “4月5日,谢天谢地,大约下午5点,我们望见了好望角。”



                                            ——扬-范-里贝克船长,1652年



        在布尔战争开始之前,荷兰人移民南非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荷兰在16世纪末从暴虐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手中赢得独立,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她凭借背靠欧洲内地,面临欧洲纵横交汇的两条古老航线的优势,以及独有的造价低、货舱大的三桅平底大帆船,在17世纪发展为世界商业霸主。当时英、法和汉萨同盟的商船总吨位为23万吨,而荷兰一国的商船即有22万吨。由于1585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安特卫普,荷兰更成为当时欧洲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海运、渔业、工场手工业的规模超过其他国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1595年,第一支身兼商人、海盗、探险家任务的荷兰商船队到达西非的几内亚湾。荷兰这个新崛起的资本主义“海上马车夫”迅速取代了不断衰落的葡萄牙人,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便在今天的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加纳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网络,在西非完全排挤葡萄牙人的优势。与此同时,荷兰人把注意力转到了当时尚不为人注意的南非。1602年,六十家荷兰商行合伙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联合省议会赋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专利权。公司总资本为350万荷兰盾,实权掌握在17个大老板的手里,号称“十七绅士”。根据联合省议会的授权,东印度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组建自己的船队、可以自由地对外缔结条约协议,甚至可以对外宣战、媾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垄断了西欧和香料群岛之间的往来贸易,络绎不绝的荷兰商船往返于荷兰和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之间,经营东印度群岛的胡椒、肉桂、豆蔻、丁香等商品,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荷兰商船队的单次航程通常需要八九个月,穿越印度洋和大西洋两个大洋。为了在中途给商船补给淡水、蔬菜、水果和新鲜肉类等给养,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供应站。1598年,荷兰人占领了西印度洋一个湿热的火山岛,以当时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官——毛里茨·奥兰治亲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毛里求斯岛。荷兰人在这里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供应站。但是只过了四十年,由于岛上鼠害猖獗,以及偏离当时的主要航线,毛里求斯岛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已嫌不足,荷兰人迫切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中途补给站。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商船来往两大洋的必经之地——好望角。




        葡萄牙航海家早在1487年就发现了好望角,但是因为那里的恶劣天气象恶魔一般变幻莫测,所以习惯了南欧温暖宜人气候的葡萄牙人一直没有在这里定居。荷兰人在西欧同大自然作了几百年的斗争,对北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习以为常,所以忍受好望角地区恶劣的天气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要在好望角建立补给基地,就必然要派遣移民放牧牲畜、种植蔬果。由于从事远东和南洋贸易多年,同中国、日本等国也打过很多交道,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深有体会。他们本来曾经想从中国贩卖华工,在南非开荒种田,建立补给基地,但是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东印度公司最终决定派遣本国移民开发南非。1652年4月,一艘荷兰船的船长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载着第一批153名荷兰移民抵达好望角的桌湾,建立了南非的第一个荷兰殖民地——开普敦。这些移民都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根据东印度公司下达的指令来种植作物、饲养牲畜,产品由东印度公司定价收购。不久,一些荷兰雇员为了摆脱东印度公司对他们的控制,开始向内地移民。很快,粗犷、空旷的南非便吸引了更多的荷兰人和受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前来定居。他们以开普敦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很快便将小小的商船补给站扩大为开普殖民地。开普敦取代了毛里求斯,成为来往于两大洋的船只最重要的中途补给基地,1710年,荷兰人正式抛弃了毛里求斯岛,全力经营开普殖民地。为了建立向商船供应产品的农场和牧场,荷兰移民从好望角向内地迁移扩张,任意圈占土著人的大片土地,驱赶当地的土著黑人劳动,自己成为奴隶主。荷兰移民和少数被同化的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后裔被称为布尔人(Boer,意为“农民”)。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浪潮开始之前,定居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数量已经达两万一千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欧洲白人定居者中达24%。




        1795年,法国革命军入侵荷兰,在这里成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成为法国的一个附庸国。英国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占领了法国和荷兰的众多海外殖民地。在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下,开普殖民地也被英军占领。1802年,因拿破仑在马仑哥战役中获胜,奥地利被迫同法国签订和约,反法联盟瓦解。在这种局势下,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撤出马耳他,不干涉荷兰、德意志、意大利的內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领土,撤出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开普殖民地也归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不久,英国重新同法国开战,于1806年卷土重来,再次占领了开普殖民地。





        19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产业革命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使英国成为全世界的工厂,英国的工业迫切需要世界各地为它提供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这时,英国已经认识到了开普殖民地控制两大洋交通要道的特殊战略地位,所以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英国在向荷兰支付了六百万英镑的补偿款后,把开普地区据为己有。此后,英国便着手将这块殖民地建设成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的商业—移民殖民地。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有三十多万复员的士兵和水手涌入国内的劳力市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决定向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组织移民。移民到开普的英国人很快便在数量上压倒了已经移民到这里一百多年的南非荷兰人。这时的英国在全世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要将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开普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布尔人牧场主免费获得大片土地、并对当地黑人实行奴隶制度这种落后的经济形态下的,显然不符合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为“皇家土地”,不再允许布尔人农场主们免费占据、开发,而实行土地拍卖制度,同时限制布尔人向奥兰治河以北移居,此外,英国还在1834年宣布废除开普殖民地的奴隶制度,并用严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尔人的传统自治议会。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在南非所鼓吹的“人人平等”,触动了渗透着浓厚的种族主义思想的布尔农场主的最敏感的神经。他们忿懑地表示:“如果让奴隶享有与基督徒平等的地位”,那么“我们宁愿离开。”




        1836年,许多对英国统治不满的布尔人终于选择了离开。从那年的春天(第四季度)开始,大批对英国殖民政策感到不安和不满的布尔人农场主们抛弃了自己的牧场、房子,驾着牛车,赶着牲口,带着全部家当和奴隶,离开富庶肥沃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涌出开普殖民地,开始了向只有沙土和矮灌木的南非内陆地区的大迁徙。大迁徙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参加大迁徙的布尔家庭组成一个个自卫民团,坐在牛车上,风尘仆仆地向着北方,朝着无人知晓的内地长途跋涉。对于他们来说,牛车既是运输工具,又是家,又是礼拜堂。到了晚上,迁徙者把牛车围成首尾相接的圆阵,组成防御工事,提防当地的祖鲁人和科萨人的进攻。放哨的人在车阵里点起一盏小灯,每当遭到袭击,妇女们便迅速点起火把,借助火把的亮光为男人装填燧发步枪子弹。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当中,牛车在南非荷兰人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圣的地位,后来还将牛车的图案画入了南非共和国的国徽中。

4.jpg (364.6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0-25 15:27 上传






        涌出开普的布尔人迁徙者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北的纳塔尔地区前进,在民团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 W. J. Pretorius,老比勒陀利乌斯)的指挥下,战胜了当地的祖鲁人,于1840年在纳塔尔地区成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首都为彼得马里茨堡。但是在1842年,有着永不满足的征服欲望的英国人接踵而至,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国交战为由,在德班港登陆,于1843年包围了彼得马里茨堡,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当地的布尔人不愿意接受英国的统治,在老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再次向西边的内陆高原地带迁移。第二路布尔人迁徙大军则向北,一部分越过瓦尔河,与从纳塔尔向西迁徙的布尔人会合,建立了几个名为“共和国”的小殖民区,如莱登堡共和国、温堡共和国。通过同当地部落和土著王国的战斗,这些小殖民区最终在1849年合并,建立了南非共和国(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德兰士瓦的意思为“越过瓦尔河”(为了不与现代的南非共和国混淆,下文中将1849—1877年和1880—1902年的两个南非共和国称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其首都被命名为比勒陀利亚,以纪念带领布尔人摆脱英国统治的老比勒陀利乌斯。老比勒陀利乌斯以布尔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国人谈判,德兰士瓦共和国在1852年获得了英国的承认。一年之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其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 Pretorius,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德兰士瓦首届总统,最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德兰士瓦国家。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布尔人没有迁移到这么远的地方,而是留在了奥兰治河以北、瓦尔河以南的地区,他们建立了自治政府,接受纳塔利亚共和国的领导,在纳塔利亚共和国灭亡后,这里的布尔人于1844年宣布独立,并在1854年同英国签订《布隆方丹协定》,建立了独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布隆方丹。野心勃勃的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统一布尔人国家,但是因德兰士瓦内部的权利斗争而未能实现,所以南非得以维持两个布尔人国家长时间并存的局面。

2.jpg (640.76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0-25 15:24 上传

纠结,增刊对我来说又少了一篇文章
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

kwcdyx 发表于 2012-10-25 19:35
纠结,增刊对我来说又少了一篇文章


握爪!!!这片文章是巡航者上的!网上看了看,有这篇文章的巡航者,要50RMB,到底是如巡航者还是战研,??
kwcdyx 发表于 2012-10-25 19:35
纠结,增刊对我来说又少了一篇文章


握爪!!!这片文章是巡航者上的!网上看了看,有这篇文章的巡航者,要50RMB,到底是如巡航者还是战研,??
楼主要和老鬼对着干啊,老鬼增刊刚出,就放电子版
好想还没完吧
楼主快更新。
waffen-ss888 发表于 2012-10-25 21:22
握爪!!!这片文章是巡航者上的!网上看了看,有这篇文章的巡航者,要50RMB,到底是如巡航者还是战研, ...
勿忧,已入
三、英国合并德兰士瓦



        “我宁愿当一个强大政府下的妓女,而不愿当这样一个国家的总统”



                   ——德兰士瓦总统伯格斯,1876年,同英国合并前夕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荷兰从昔日主权分裂、决策困难的联省共和国变成了拥有统一主权的王国。新的荷兰王国失去了在非洲的领地,但是保住了南洋那片无比富饶的东印度群岛。在这之后的数十年当中,荷兰人满足于经营这片祖传的产业,同时致力于在本土和东印度的投资建设和商业发展。当时东印度群岛是荷兰的主要出口市场,每年从荷属东印度流入荷兰国库的收入高达8亿荷兰盾。此外,由于比利时和卢森堡对荷兰工业潜力的削弱、以及位于充满敌意的法国和普鲁士两国夹缝中的不利地理位置,因工、商、运输、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而致富的荷兰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处境和欧洲的局势,不再去关怀遥远的南部非洲那两个荷兰人同胞建立的共和国。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南非是世界各处白人殖民地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人口稀少而且居住分散,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半自给农业,资金极端缺乏,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很缓慢。因为贫穷,白人也不愿意来这里定居。欧洲的移民船过好望角而不入,而是驶向更富庶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整个南非地区越往北越落后,德兰士瓦共和国最落后,奥兰治自由邦次之。德兰士瓦既无学校,更无银行,基本上没有修筑过道路,欧洲人包括荷兰人在内都不往穷地方投资,导致德兰士瓦共和国的财政极端拮据,而由于同英国人和当地土著酋长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军费开支却糜耗甚大,政府用土地来支付公务员的薪水,邮政局长用邮票发工资。奥兰治自由邦在兴办羊毛业后,因向英国出口羊毛而初步打破了经济闭塞状态,经济状况稍见好转,但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很少,1866年仅有六万三千英镑。两个布尔共和国的财政就是这样在落后的农牧场经济体系上苟延残喘。




         然而,南非金刚石矿和金矿的发现改写了南部非洲经济史,也使这里的政治史遽然改观。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德兰士瓦东邻的几个非洲人酋长国境内发现了金矿,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淘金者们纷纷涌向这里。不过这些金矿规模并不大,而且富矿很少。所以没过多久,方兴未艾的“黄金热”就被更具有传奇性的“钻石热”盖过了。1867年,在奥兰治河畔的霍普敦发现了第一颗南非金刚石。1868年,在瓦尔河北岸的克勒普德勒夫特附近又发现大量金刚石。1870年,在瓦尔河南部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矿区。到1882年,这里开采的金刚石总值已达两千六百万英镑,当年出口值就达四百万英镑,为开普殖民地其他商品年出口总值的五倍。巨大的财富引起了德兰士瓦、英国、当地众酋长们对这块地区所有权的争夺。1871年,经纳塔尔副总督基特的仲裁,这块金刚石产地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用当时英国殖民大臣的名字命名为金伯利(Kimberley)。围绕金伯利矿脉,迅速形成了一座有三万人居住的采矿城镇。著名的矿业巨头塞西尔·罗得斯便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同他那“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德比尔斯矿业公司一道走上了南部非洲的商业和政治舞台。




        金伯利钻石矿虽然没能成为德兰士瓦共和国囊中的宝库,但是随着冒险家和淘矿者的大量涌入,也给当地的布尔人农场主和牧场主带来了福音。金伯利市场上,蛋、肉、奶酪、面粉、蔬菜、毛毡等农畜产品供不应求。商品农业的发展,以及农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当地土地的价格也飞速上升。德兰士瓦的大土地所有者利用这个机会,兼并了原属于中小农户的大量土地。无数破产的布尔农民和涌入德兰士瓦的失败采矿者,成为一个不安定因素。为了缓解这些人带来的国内社会矛盾,德兰士瓦共和国决定向东、西、北三面扩展,吞并更多的非洲人酋长国,用军事征服来化解国内的社会压力。老谋深算的英国人自然不会坐视布尔人坐大。为了迅速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中南非洲,阻断德国人和葡萄牙人的扩张,尤其是为了抢先堵住东部印度洋出海口,防止德兰士瓦共和国从海上和德国、荷兰、法国等对手建立联系,英国也抓紧了兼并贝专纳兰地区(Bechuanaland,包括今博茨瓦纳共和国以及南非开普省北部)、祖鲁兰地区(Zululand,今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北部)众多黑人酋长国的速度。与布尔人赤裸裸的武力征服、种族压迫不同,英国人更擅长于在当地的众多非洲人王国之间搞分化瓦解,培养亲英的代理人,建立保护国,并且注意保护非洲人王国那些上层贵族的既得利益,对那些无法用和平手段收服的酋长国,则联合其他黑人王国一同征讨之,因此英国人比布尔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1876年,德兰士瓦共和国为了向东扩张,获得出海口,同非洲人的佩迪王国交战,遭到惨败。与此同时,在德兰士瓦东邻,用英国人提供的来复枪、英国人训练的军队和英国人传播的基督教武装起来的祖鲁王国也在对布尔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收复以前几十年中被布尔武装移民夺走的失地。而德兰士瓦手中的几个金矿已经被开采一空,政府收入枯竭,到1876年11月,山穷水尽的德兰士瓦国库里面只剩下了12先令6便士的现金。军队士气也是一落千丈。精明的英国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就在1876年9月,英国派遣纳塔尔省总督谢普斯通(Sir Shepstone)去德兰士瓦,游说布尔人参加英国的南非殖民地联邦。谢普斯通向德兰士瓦的统治集团指出,德兰士瓦政府的财政和军事已陷入极端混乱状态,仅靠布尔人的力量,既无法挽救财政的破产和有效控制共和国境内的非洲人,更无力对付受到强大的祖鲁人支持的佩迪王国的挑战。他提出由英国接管德兰士瓦政府,加强白人殖民力量,保证维持布尔人所施行的种族政策,并对那些顽固的种族主义者保证,英国无意让德兰士瓦的非洲人享有那些和英国殖民地非洲人一样的公民权利。四面楚歌、极度恐慌的德兰士瓦政府觉得英国的接管将保护布尔人从黑人王国那里得来的土地,并挽救行将破产的财政,因而普遍赞同或默认英国的接管行动。德兰士瓦人就这样把共和国的土地放在银盘上送给了英国人。1877年4月,英国发表声明,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英国殖民地,任命谢普斯通爵士为行政长官。德兰士瓦总统伯格斯辞职,回到开普殖民地的老家,靠英国政府的养老金生活。其军队的领袖人物如克鲁格、朱伯特、小比勒陀利乌斯等人则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农场过起大地主的生活。此后四年间,德兰士瓦共和国从非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四、第一次英布战争



        “Die Kaapis weer Hollands!”

        1883年,一本有关大英帝国的巨著《英国的扩张》在伦敦出版。在书中,作者西利爵士鼓吹道:“第一殖民帝国(指北美殖民地)的丧失是一种因祸得福。我们之所以丧失了那个帝国,乃是因为对殖民地采取了一种错误的理论。……英国仍可以证明美国做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它也能够照办,那就是将彼此遥远的各殖民地联结在一个联邦内。”英国国务大臣卡那封勋爵(Lord Carnavon)也在这个时期设计了大英帝国未来的政治蓝图,对英国的帝国政策做了一个总结和规划。他认为,为了在南部非洲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英国殖民体系,需要建立一个联邦式的南非,囊括德兰士瓦、奥兰治和纳塔尔,以开普殖民地为领导,在这些自治的殖民地建立起英国式的议会代议制度,保护英国在南非的贸易利益和劳动力供应,并保证其属地和臣民的安全。这种由自治的白人殖民地组成联邦的做法,也用在了加拿大(1867年)和澳大利亚(1901年)。




        但是,英国人忽视了南非布尔人独特的民族特性。经过一百多年的磨难,布尔人已经远远不象他们的荷兰亲戚那样脾气温和、重商轻武。干旱贫瘠的南非高原、颠沛流离的大迁徙和同土著之间无数的残酷战争,磨练并且重新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布尔人性格保守,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崇尚武力,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对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其他民族特性始终抱有自豪感。这也是那些远离文明中心的边远地区人民(如美国西部、澳大利亚西部和阿根廷北部)的普遍性格。在1877—1880年英国统治德兰士瓦的三年期间,布尔人的民族情绪尤其高涨,德兰士瓦和开普两地的布尔人联合起来,于1880年在开普敦成立了布尔人民族主义组织——阿非利卡人大会(Afrikander Bond,“阿非利卡人”为南非荷兰人的自称),并且在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也发展了分会。这种特立独行、不屈不挠的性格,注定使得布尔人不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忠顺臣民。




        英国人统治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期间,并没有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向布尔人补收以前欠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税款,引起了布尔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英国人出兵在1879年消灭了布尔人最大的威胁——强大的祖鲁王国,俘虏并流放了国王塞提瓦约,将祖鲁王国故地划分为十三个酋长领地。英国—祖鲁战争解除了布尔人的心理负担,布尔人复国之后的最大威胁被解决掉了。

   


        1880年9月,为了从土著手中收缴金伯利钻石矿作为工资发到黑人劳工手里的大量枪支,在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了“缴枪运动。”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南下保护,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三千人,只驻守在比勒陀利亚、吕斯滕堡、莱登堡、斯坦德顿等几个重要城镇,防务空虚。是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满英国治理的布尔人聚集在帕尔德克拉尔举行国民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南非共和国,升起共和国镶嵌绿边的红白蓝三色国旗,推举在布尔人当中德高望重的保罗·克鲁格(S. J. Paulus Kruger)、皮埃特·朱伯特(Jaco bus “Piet” Jou bert)和小比勒陀利乌斯三人为首领。同日,新组成的三人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驻军的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12月1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Bronkhorst Spruit)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布尔人平日以骑马狩猎为乐,所以枪法极准,战术灵活,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两人死亡,四人受伤。如此悬殊的比率,似乎预告了今后若干年内英国人和布尔人作战的必然结果。布龙克霍斯特干河战斗之后,驻扎在德兰士瓦的英军迅即被分割包围于比勒陀利亚和波切夫斯特鲁姆两地,坐以待毙。




         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Sir George Colley)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Laing’s Nek)受到朱伯特将军的阻击。英军和布军在1月28日和2月7日两次发生战斗。战斗中的英军还是采用美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战术,排成整齐而密集的队形前进,听指挥官的号令射击。但是英军的保守并没阻止别国在近战战术的进步。山上的布尔神枪手躲藏在石头和其他掩体后面,象平时在家乡用步枪打羚羊一样,一个一个地击毙英国士兵。这些可怜的士兵的尸体和鲜血阻止了英军的攻势。2月26日夜,科利指挥650名英军士兵,试图夺取马朱巴山,从西边攻下朗峡。午夜之前,英军到达山顶,可以俯视到山下的布尔营地。科利的副官伊安·汉密尔顿(第二次英布战争时曾任南非英国远征军参谋长)建议他下令挖掘战壕,但是科利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命令手下休息,准备第二天再发动战斗。这时,山下的布尔哨兵发现英军已经登上山顶,为了夺回这个重要的制高点,朱伯特下令组织队伍对英军发动偷袭。他们避开英军的登山道路,沿着陡峭而隐蔽的山壁向上攀登。登上山顶之后,他们对休憩中的英军展开了偷袭,山上的英军毫无防备,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布军方面,只有一人阵亡,5人受伤。此时英国在德兰士瓦附近地区已无其他军队可以动用,又担心引起德兰士瓦境外布尔人的反抗,只好同意议和。英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格拉斯通内阁宣布辞职。




        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了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这里所规定的英国女王的“宗主权”(Suzerainty),原是表示“封建领主”的古老词汇,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先例的词语,不具任何精确含意。布尔人明知该条约对其限制极大,但是迫于形势,只好企望通过以后修改条约来取消宗主权规定。1884年,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和副总统朱伯特来到伦敦,和英国人签订了《伦敦协定》,取消了英国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英国人自然用模棱两可的字句对其埋下了伏笔。不过总的来说,当时的英国人似乎已经满足于让布尔人的贫穷共和国在英国殖民地和黑人保护国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延续这种半死不活、自生自灭的状态。




        从1880年12月到1881年3月,英国和德兰士瓦共和国为时三个月的这场战争,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布尔战争。”




        “Die Kaapis weer Hollands”为荷兰语,意为“开普又是荷兰人的了”,这句话起源于1802年英国将开普殖民地归还给荷兰,后来成为南非荷兰谚语,意思是“一切都恢复正常了”。1880年德兰士瓦布尔人起义时又喊出了这句口号,表明布尔国家又得以重新获得独立。
电子版的方便性和随意性就是好。虽然书已买到,但支持楼主,坐等更新。
翻书的感觉不一样的
翻书的感觉不一样的
我知道啊,书我也喜欢看,但电子版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看
不错的文章,为何不登在正刊上呢。整天等着刘二像挤牙膏似的写拿三
lizhouhui 发表于 2012-10-28 22:17
不错的文章,为何不登在正刊上呢。整天等着刘二像挤牙膏似的写拿三
这个是当年巡航者上刊登的文章
是的巡航者上的文章,感觉还是不够全。我记得有本书写比较详细,具体忘了
《巡航者》很容易搜到电子版的
期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