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8:53
[center]

HASEGAWA   1/48    F104G星式战斗机
机身涂装:GUNZE C117(LIGHT BLUE RLM76)
该机是 80 年代初台湾空军从美国购置的退役 F-104G,垂尾上还标有美国空军序列号“63-13235”,德国空军编号“20+14”。1988 年 7 月 8 日在事故中严重损坏。








[/center][center]

HASEGAWA   1/48    F104G星式战斗机
机身涂装:GUNZE C117(LIGHT BLUE RLM76)
该机是 80 年代初台湾空军从美国购置的退役 F-104G,垂尾上还标有美国空军序列号“63-13235”,德国空军编号“20+14”。1988 年 7 月 8 日在事故中严重损坏。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He 177 的 Bf 109V-15
1/72“奥迪”的产品(Hasegawa之盗版),由于水贴品质太次,故机徽均是喷绘的。Bf 109V-15 是 Bf 109E 的原型机之一






[/center]
[center]
涡扇的战机模型
1/48爱德美F-15E










[/center]
[center]
1/72爱德美Fw 190A-8





1/72威龙SU-27



1/72意大利SU-33
[/center]
[center]
街道怪物的模型



Dragon 四号 J 最后期型



CCLEE T-34/85


[/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 8:50:00编辑过]
[center]



威龙 1/35 火神高炮

CC LEE 1/72 Mirage2000
[/center]
[center]
江东的全木制模型
制作/摄影:江东
江东,国内知名航空作家。15 岁就迷上了飞机,做模型始于 1965 年,(全木质的实体模型),86 年后才做拼装。
1987 年 1/50 F7U-3M,曾获上海市模型比赛全场最高分(521分)及全市冠军称号

1987 年制作时 1:50 木模型工艺照片

2001 年 模型重新翻新后的样子

模型俯视图



1993 年 1/50 歼六/MiG-19C

1993 年 1/50 EA-1E 预警机 获得上海市模型比赛季军
[/center]
[center]



1993 年 1/50 霍克2

我的第3架木质模型“霍克2”战斗机(93.10)

F11C-2 的张线

1/50“霍克2”战斗机模型侧视
[/center]
[center]
江东的战车模型
我做模型只做飞机,做飞机只做静态的,这个原则坚持了三十几年。……但前不久玩了两辆车辆模型,感觉嘛,四个字:“爽死啦”!但同时也有一个小小的体会,不知该不该讲:即做车辆要比做飞机似乎容易得多,换句话说,你以同样的水准、花同样的精力去做车辆模型,相对而言最终一般会“出彩”多一些(请战车迷不要误会我呀!!)
  由于我对车辆制作毫无经验可言,可谓菜之又菜,所以初涉此道肯定失误不少,但也少了许多顾忌。今天斗胆扫几张照片上来,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恳请各路高手多多指点,我一定会认真下载,好好学习,以利自身水平的提高。先谢谢大家啦!
习作车型为:
  1) 1/35 比例 ITARELI 的 M4A1 76mmGUN 谢尔曼坦克(那种铸造车身的改型),由《兵器》和《战场》杂志初创人、好友陈朴先生友谊提供套件,我完成于 2002 年春节;
  2) 1/48比例 福万的 豹G型坦克。





[/center]
[center]
3) 1/35比例 港龙的 俄罗斯 Ba-20 轮式装甲车

同时,附上我的谢尔曼坦克制作体会(请勿笑我“做不好还舞文弄墨”之类……)
  在学习过模型书刊上各路高手的工艺套路以后,我迫不及待地下手干开了。我的总体思路是:希望做出一种战场的“沉重感”和“苍伤感”,所以需要重渍洗、重旧化、和适当地干扫。
  由于这盒 ITALERI 品牌的 1/35 模型在拿到手时不少细小零件已有所损坏或丢失,所以需要一一补做,这倒不难。于是,我小心补做了炮塔两侧的系留环、车尾的小柴油桶和帆布捆包(用薄牛皮纸折出来)、前后车灯防护罩、鞭状天线拖缆固定托架和货架的拉斜杆等等。
  然而,最难的是车身与炮塔在原件上并未做出铸钢件应有的表面质感来,所以就需要我化点工夫将它好好体现出来。这对于模型老手来讲可能只是小菜一碟,然而对我这个车辆模型新手来说可是一个考验。我从网上找来几篇做模型表面铸造效果的工艺文章,但最后还是试用了自己的方法,结果发现既方便又出效果,而且轻重也较容易控制。具体为;用食指沾上少许田宫产的牙膏式硝基补土,一次次地往模型表面随意“按压 / 抬拔”(每次只有几秒的运作时间),使它逐渐形成一片很薄但又微微凹凸不平的斑驳表面,造成一种铸钢件外部氧化皮特有的“古朴感”。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即使是有些手指伸不进去的地方,也得一视同仁地认真做出效果来,可又不许做过头。总的来讲,最终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当整车装配完工以后,我用“天使”KF62 浅橄榄绿涂料(KF58 也行)将模型喷上底漆,干后,在掺进少许“天使”沙漠黄和白色以后,再对局部表面喷以“色差”(主要是一些朝天的部位和各大盖板的中央区域),但我不想造成明显的色差效果,所以调色后颜色的变化不太大,只比原来的浅橄榄绿稍稍偏黄偏浅了一点。
  待再干透后便是进入“渍洗”啦,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模型三套路”之一。我用 2 份象牙黑 1 份生褐色的温莎-牛顿油画颜料、以煤油化开,通过狼毫笔对模型诸细小凹陷处进行渍涂。待半干时用无纤维的织物拭去多余处的油画颜料,目的是让模型的深处显得更深沉和阴暗、以加强立体感(或留下“污垢”,这对于战车类模型倒是很需要),以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如果做飞机,则主要用来突现表面的蒙皮接缝线以及舵面的铰链线,以及起落架等部位的细节)。
  由于我的模型通身已是密密细细的麻点,给渍洗带来不少麻烦。比如搽布不能拖着搽拭,而只能一下一下蘸着搽,相当费时。而且一旦煤油挥发贻尽,油画颜料便极难再从“麻点区”拭去。事后高人建议改用打火机油为渍洗溶剂,操作上可能会方便一些。
  模型原来自带的牵引钢索很不逼真,于是改用 1.5mm 直径的腊线,待染成黑灰色后再干扫银色、并经“白胶“上浆后代用。但后来临时我又改变了主意:决定按某模型杂志上的经验介绍,以一定直径的软铅丝(即保险丝),经过斜纹粗锉的用力碾压、在做出钢丝编织纹路以后,经上色再加以利用。此法效果果然不错,而且它还易于自然地表现出下坠感,从而可以和车身表面贴合着上下起伏,增加了逼真程度。

 因为原模型自带的军徽水贴纸早已失踪,所以白五角星是通过电脑先在粘胶纸上刻出阴膜,再用喷枪自喷的(本白色)。
  最后该是干扫了。与渍洗的目的恰恰相反,我用 KF62 浅橄榄绿涂料掺入白色后,以半干的笔触,对模型各细小的凸出点或凸缘轻轻地“搽”出“亮点”。其目的也不外是突出立体感。
  这还不够,在干扫之后,我还用“郡士”银漆,对一些细节(一般是凸出物和手柄扶手之类的东西)进行适当的“掉漆做旧”。它的作用就不用再讲了吧。但稍不留神,就会做过头。此外,我还首次单单用粉彩(樱花#142 号)扫出车上的锈迹,(因为表面已经做出铸件的凹凸效果,如用其他颜料涂刷不方便)但依然在积累经验中。
  由于该模型套材对这辆坦克的细部表现得还不错,所以做好以后还是蛮神气的。可惜因为本人经验之不足,还是使模型留下了种种遗憾。比如一时贪快、牵引钢索(拖缆)的选材过粗;车身色差不够明显;行走部分和履带的掉漆稍显夸张;干扫不力;掉漆略显生硬;帆布捆包不够逼真等等……凡此种种,还有请诸方高手不吝赐教啊。谢谢!
[/center]
高人啊!!!
[center]
钟志毅作品集
钟志毅,90 年开始从遥控改玩拼装,97 年后成为高手杂志撰稿人,现拟任模型高手杂志执行主编,主要制作一战至二战之螺旋桨军用机,匠人一个,所获最高奖赏为 2000 年香港模型公开赛飞机及直升机组冠军(1913 年 Etrich Taube-鸽式飞机),第三名(全内构改造 I-16 之国军四大队涂装)及康田杯海峡两岸主题奖(国军 24 中队之 Dewotine D-510)......



爱德美        1/48 Bf-109 C/D 梅尔达斯涂装






[/center]
[center]

长谷川+牛魔王  1/48 99 舰爆 11 型





牛魔王        1/48 信天翁三翼机




[/center]
[center]
威龙          1/48 福克D.VII 乌德特涂装



牛魔王        1/48 西门子·舒克特 乌德特涂装





长谷川        1/48 霍克·台风IB









英国Dynavector 1/48真空版 韦斯特兰·飞龙
[/center]
[center]
田宫 1/48 A-1H Skyraid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爱德美/Hobbycraft 1/48 P-26“玩具枪”





长谷川1/32 P-12E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Accurate Miniatures 1/48 F3F-1
















[/center]
[center]
Classic Airframe 1/48 P-43
  1938 年末,塞维尔斯基公司并入“共和”飞机公司。在完成了军方和出口订单后,共和公司关闭了 P-35 的生产线,并开始同时研发两款新型号的战斗机作为后继机种,这便是 XP-41 和 P-43。
  两种新机都采用了较 P-35 更为强劲的引擎,并对气动外形进行了重新设计。军方最终于 1939 年 3 月向工厂订购了首批 13 架 P-43。
  全部订购的 P-43 都在 1941 年 4 月前交付陆航使用,但与当时欧洲的先进设计相比又已落伍。尽管当时共和公司以在此基础上搞出了更好一些的 P-44,军方还是于 1940 年 9 月取消了已下的订单,转而对正在研制中的 P-47 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为了照顾面子,在 P-47 研制过程中军方还是采购了 54 架 P-43 和 80 架 P-44,以使工厂有经费继续开发 P-47,另外有 107 架 P-43 出口国民党政府,装备了中国空军。
  关于 P-43 在我国的服役状况,陈应明先生所著的《中国之翼》中有较详尽的记叙,在此不多赘述,P-43 生产型别的主要性能如下:
类型:战斗/驱逐机
动力:1X普拉特-惠特尼 R-1830-57 空冷星型发动机,1,180 马力。
翼展:10.97 米
机长:8.97 米
机高:4.27 米
空重:2,722 公斤
全重:3,850 公斤
极速:573 公里/小时
升限:11,000 米
最大航程:2,300 公里
武备:12.7 毫米及 7.62 毫米机枪各 2 挺
  这件模型是捷克生产,美国发售的“Classic Airframe”品牌的产品。属于简易射出+复合材质的典型配置。制作中除加深刻线和以 0.2mm 至 0.4mm 的钻头追加铆钉等“常规作业”外,主要针对座舱和起落架等部位追加了一些细节,在就是整体上这款模型组合上有严重的问题,机翼,发动机,机身与机翼结合处等均无法顺利组合,颇费功夫。最后使用透明胶棒追加了机翼根部下面的照相设备。真空成型的座舱透明部件被切开成三个部分,以做成打开状态,便于展示内构。最后,由于贴纸中并未包括小的维护标志之类的内容,所以自己用 00 号的细笔用红,黄,黑,白等色“画”了一些上去,效果还不错(您可千万别用放大镜去看-我保证您一个字也认不出来!)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1935 年,日本陆军要求三菱、川崎、中岛公司竞争设计一种先进战斗机。中岛公司在设计师糸川英夫和小山靖为公司自行开发的一种悬臂式下单翼、全金属结构、操纵面布蒙皮、固定起落架、固定着陆尾撬、由 650 马力中岛 Ha-1a 发动机驱动的 P.E 原型机基础上,迅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代号 Ki-27。
  1936 年 7 月进行的对比试验证明:川崎的 Ki-28 飞行速度较 Ki-27 快,飞行机动性以 Ki-27 为最好。随即,日本陆军订购了 10 架预生产型进行进一步试验,最终定名为“97”式战斗机甲型。后来,将甲型的开敞式座舱改为中段滑动开启的封闭式座舱,即 Ki-27-乙型。一共制造 3,999 架,中岛生产 2,020 架,另外在侵占我国东北的哈尔滨建立的满洲飞机公司生产 1,379 架,生产持续到 1942 年末。
  Ki-27 1938 年 3 月参加侵华战争,与中国空军和苏联自愿空军的 I-16 对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入侵缅甸、马来西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随后退出第一线,由本土的二线部队和航空学校装备,最终当成自杀飞机使用。(摘自《老狼的巢》)
代表型号: Ki-27a
制造商:    Nakajima
研制年代:1936年
用途:       战斗机
乘员:       1人
发动机:    1*Nakajima Ha-1b 529KW
航程:        625KM
最大速度:470KM/H
升限:       12,250M
重量:       1110/1790KG
外形尺寸: 翼展11.30M 机长:7.53M 机高:3.25M
武备:       2*7.7mmMG
  以下是长谷川 1/48 Ki-27,直作。










[/center]
[center]日本战斗机一般特点是:重量轻、尺寸小、动作敏捷、航程很大、不装设装甲。随着 B-29 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不断升级,日本海军觉得急需一种火力强大、爬升快、速度高的专用战斗机来对付 B-29。日本海军 Masaoki Tsuruno 大佐领导的设计组先设计了三架 MXY6 滑翔机对鸭式布局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鸭式布局的 J7W1。另外一种采用日本根据德国提供的技术制造的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 Ne-130(900Kg 推力)的改型 J7W2 也开始设计。

  1945 年春天,九州飞机公司的雑餉隈工厂完成了两架原型机,试飞持续到8月初,中岛飞机公司也作好了量产的准备工作,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摘自《老狼的巢》)
  以下是长谷川 1/48 J7W1,改凹线。






[/center]
[center]










[/center]
<P>晕,还有个渣古III.  有高达没啊?</P>
<P>哇帅呆了</P>
高人!!!
[center]
Lio.m 1:10 东风军卡
Lio.m兄所作的1:10东风军卡,纯手工制作。车身是用马口铁焊接而成(电烙铁),车轮用整块橡胶车制,蓬布是丝绸经过浆洗后(消光)缝制。这可是市面上买不到的。








[/center]
德国军官胸像
Jaguar 出品,UGU 生产,由美国大师 MIKE GOOD 雕刻,港龙的魏特曼系列都是他的作品。
各位可以参看老C 做的魏特曼胸像。该 SS 军官胸像比例 1/9,脸部用温顿和凡高的油画颜料完成。
败笔在于那跟香烟,太细了,就当是摩尔吧 :))))
[center]



[/cente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 9:14:50编辑过]
[center]攻守-43年冬季战[/center]
[center][/center]
历史背景
   本次背景选用第3次哈尔科夫攻防战。
  1943 年 1 月,苏联红军挟斯大林格勒战胜之威,以 4 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进逼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哈尔科夫市。该城当时已是孤堡一座,为避免出现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守军司令曼施泰因元帅违抗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弃城西逃,他的这一行动得到武装党卫队副总指挥豪塞尔的支持。2 月 8 日红军拿下库尔斯克之后继续南进。于 2 月 16 日占领哈尔科夫市区。为击破德军在缪斯河建立的防线,红军第 6 集团军、第一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坦克集群渡河西进,可是在途中却莫名其妙地直奔德军司令部彼得罗夫斯克,反而自己形成危险的突出部。2 月 21 日德军集结 4 个满员装甲军从两翼切断河西红军并将其击溃,尔后发起疯狂的全面反冲击,于 3 月 15 日重夺哈尔科夫。此战双方都表现出良好的作战素质,红军吃亏在急功近利,奔袭过快造成补给断线,错误估计德军 5 个王牌陆军师和党卫队 4 个精锐装甲掷弹兵师的兵力。不过曼施泰因的胆子确实不小,报告显示在 2 月 19 日红军先锋部队距离他的司令部仅 60 公里,吓跑了正在视察战线的前下士希特勒。
[center][/center]
道具
由于手头材料的限制,场景选定为德军一方。主题定为 1/35 叙事类。
   主要车辆选用德国 3 号坦克 N 型(M 型基础中后期改装),这套组件系“郡氏”厂将其早先出品的昂贵复合材质套件改为全塑胶的廉价产品。尽管如此,由于拥有出色的原型,套件的素质还是相当的高。
   首先分别制作上下车体,部件并没有太严重的飞边。只需用 400 号砂纸消除合模线再用 1000 号砂纸打磨平整,最后以绒布拭去可能残留的碎屑;细小部件最好用 502 胶粘接以防止掉落;车体可能溅到泥土的部位,使用硬毛笔调和 POLY 补土和细砂涂布出泥砂堆积的感觉,趁未干时用笔做适当调整以免因分散太平均而失真。这一步骤先不用粘接车载工具和机枪。随后着手行走装置,2 月的哈尔科夫郊外雪地还是冻得硬梆梆的,不过为应付 3 月融雪期的泥泞路面,一部分 3 号坦克改装了冬季增幅履带—即在早期型 40CM 履带基础上加入延伸部并加装防滑齿以增强抓地能力,虽然效果不如早先开发的“东方履带”好,也可凑合着用用(本车的冬季履带是从同厂的 3 号突击炮 F8 型中取用)。制作车轮和链接式履带实在是十分乏味,我铆足劲儿赶了 4 个晚上才完成(眼冒金星,被“炼成两粒仙丹”了);然后将各车轮插在车体上,履带粘成若干段套上假组合,成型后摘下记录各段位置。相应地履带和负重轮也加上泥砂,数量应少于车体上的,因为活动部位的干土是跑一路掉一路(泥泞地上则是塞满泥砂一团脏)。炮塔部分相对简单一些,分离火炮和防盾以便涂色。
[center][/center]
各部分喷上“郡氏”500 号水补土,检查表面是否有被忽略的瑕疵,如果一切无误则静置 48 小时等候上色。这段时间可腾出手来制作车载工具和机枪等,建议用酒精调水性漆涂“木制”部分,利用酒精的挥发性达到无光效果。1943 年 2 月前,欧洲战线的德军军车原则上全部是德国灰色,但在 2 月 18 日换色通告发放前已有不少部队特别是党卫队车辆已改成砂黄,18 日后全部涂成砂黄色或砂黄底色的迷彩。我用威龙的“砂褐色”掺少量白,以醋酸丁酯为溶剂作全车喷涂,再用底色掺少量黑喷在低光处,高光是以底色掺少量白;最后在火炮防盾、驾驶室附加装甲前部、首下装甲和车后整风板喷涂 XF61 深绿条纹迷彩(参照《PANZERMARKS》东部战线部分)。24 小时后以水性漆黑色进行全车 WASH,干扫则是以田宫珐琅漆 XF60 及油画色白(建议用 WINSOR & NEWTON)两次进行。再过 24 小时可贴上水贴纸,东线 3 号坦克的十字标按 1/35 缩尺是长宽均为 6.6mm,按尺寸从库存的水贴中寻找即可;而炮塔编号是从田宫 4 号 D 型中取得,属醒目的大队指挥官用黑体阿拉伯数字(类似 41、42 年非洲军使用的),师标志用白色丙烯手涂(党卫队第 2 装甲掷弹兵师“帝国”)。为进一步旧化,我使用松节油调稀油画色 70% 朱红 +20% 熟褐 +10% 黑制造锈蚀,不过车辆设定为刚换色的较新涂装,锈蚀不宜多。负重轮和拖带轮的橡胶轮缘用黑色或德国灰手涂(将车轮插入废旧流道以便拿稳),再以 XF60 和 XF22 两次干扫;起动轮和诱导轮边缘用少量银色干扫。车轮安装完毕后,用地面色(我用 XF52)干扫事先做好的各部分泥砂。履带一般是先喷铁黑色再做锈蚀,我为偷懒先用 XF64 红棕喷涂整条履带,再用开稀的 X10 铁黑色喷涂若干次,不将红棕色全掩盖,可造成基本的锈蚀感;之后用松节油调稀油画色 50% 朱红 +50% 熟褐处理履带内齿和接地面,最后以棉布蘸油性 MARK 笔银色干扫履带全体(这种颜料比较细腻)。磨碎的各色粉彩可以模拟车体上的粉尘,如土黄色模拟堆灰、黑色可用在炮口和火炮排烟口做烟熏、锈色则可以用来补强原有的锈蚀。为保护粉彩,可在模型表面喷一层消光剂,不过这种手法会使色调变暗,而且要在套装履带前进行。
[center][/center]
套装履带后可组合上下车体。已完成的车载工具等用双面胶带粘到指定位置,炮塔暂时不安装。车体后部的新型排气消音器是沿用 M 型的设计,位置比 L 型使用的旧型号要高,因而提升了涉水能力。由于高温的熏烤,这个消音器应呈铁锈红色。我在红褐底色上,以酒精调和矿物颜料 40% 豆沙色 +60% 赭石做全体涂装(上色前如果用补土制出粗糙感,效果更佳);若觉得“锈”不够,可在上述矿物色中加入少量朱砂,再涂一次。排气管用开稀的熟化亚麻仁油刷上一层,这种溶剂大约要两个星期才能干透,形成半光泽的保护膜。
[center][/center]
鉴于场景尺寸,辅助车辆必不可少。为避免产生视觉上的重复,我选用比 3 号坦克小得多的水陆两用车。田宫的这套古旧产品质量不怎么样,唯一的好处就是简单省事。制作过程与 3 号坦克大体相同,在砂黄色车体上喷涂 XF61 深绿和 XF64 红棕小块状迷彩(如果是“髑髅”师,最好用砂黄单色),螺旋桨和平铲用较重的亮锈色处理。
[center][/center]
人物
中型的叙事型场景需要集中的人物和明确的视点。根据历史背景,选坦克兵 7 人和步兵 4 人共 11 名人物。 步兵小队长(取自田宫冬季作战会议套件)立于场景左上角,身穿田野灰色 43 年型大衣(领子比 36 年型长,以便竖起挡风),外套制式 III 号秋季型迷彩罩衫,手臂佩 POLY 补土制作的臂章(在禁用肩章的罩衫上表示军衔,并未广泛应用);原本是低头的动作,以 POLY 补土填充围脖使头抬起,左手稍作修改。其他三名步兵都取自威龙套件,穿 42 年型防寒服(“郡氏”52 号田野灰)---这是武装党卫队特有的制服,正规军没有装备过,后来改进成 44 型非套头式;翻毛部分用深灰打底,白色干扫。水陆两用车上的坦克兵们是田宫坦克附带的人形,身穿 40 年型黑色战斗服和 42 年型秋季防寒裤;驾驶员是由大师平野义高制作原型,雕功相当不错;指挥官的防寒裤和手套是我使用 POLY 补土追加,右手攥着田宫产的兔子。在 3 号坦克右翼子板上站立的机电员手持 MP40 冲锋枪,该人物是用威龙产头部配上自制的身体;抱着小狗的装填手是田宫 3 号突击炮的附带品,同样用 POLY 补土追加防寒装备;炮手的上身是现成品,配上自制的下半身,抱着田宫搬弹兵里的猫咪。这三人的服装和水陆车上的两人一样。坦克指挥官也是田宫套件,改进手的动作以配合指挥塔,领章和肩章标志改为旗队长(相当于陆军上校),这个级别是我所有场景人物里最高的;另外还用补土给指挥官塑了一个眼罩以增强脸部的戏剧性。所有坦克兵都要配合坦克先进行假组合来确定动作,完成后将炮塔用双面胶带固定在车体上。
[center][/center]
所有人物均在原有基础上用 POLY 补土加强了徽章标志的立体感,放置 24 小时补土干燥后涂色。基本上是以田宫珐琅漆和君士硝基漆完成再用水性漆 WASH,油画色浅灰干扫。人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会呈现明显的高光泛白(参考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因此我以 Flesh Tint 基本色调,Scarlet Lake 做低光对比辅以 Light Red 阴影表现人物面部(基本色可用 Cadmium Orange Hut 调整)。步兵的装备品挂带扣和背带扣使用 0.1mm 铜丝弯制(涂色前要先上君士 Mr.METAL PRIMER),背带、枪带和钢盔风带用美纹纸追加,水性漆涂装。
构图与地台
   为调整人物的关联性,在空白的地台上进行构图预演。最后确定视线聚焦在水陆车指挥官手上的兔子,而场景最高点为左面的道路指示牌;画面右下角产生的空缺由田宫的大猪填补。构图完成,进入地台工作:地台主体是木制装饰台,内径 30cmX25cm。地面主要用石膏铺制,在第一层石膏未干透时将普通黄砂筛落在地面上以模拟泥土凹凸,碎石用砸碎的石灰石代替。干后上第二层石膏(一定要薄),半干时用废旧履带和轮胎按尺寸压出车辙印,再以平头改锥雕刻加强。土坡是以泡沫塑料为底覆盖石膏制成,条石部分用干贴纸代替,不过与地面的接合处做砸了。地面干透后喷上君士喷罐漆红褐,再上基本色-XF52土色,使用天使泥污色作低光。涂色完工后,在设定的积雪部分喷上白胶水,再筛上小苏打(融化期前的冻土积雪不宜多,不过因没空护理,场景上原有的积雪现在已掉落不少)。再用较浓的消光剂配少量香蕉水作全体喷涂,以制造适当的反白模拟冻土的感觉。
[center][/center]
收尾
   将车辆和人物摆放并以大头针固定。道路指示牌是田宫产品加上一些 0.5mmABS 板自制部件;车辆上的小道具由手头的人物套件中取用如水陆车中的木桨、地图包和坦克上的油桶、弹箱等等。然后在地面上放入两枚金属制 75mm 炮弹壳和小猪崽来调节气氛。检查时发现坦克上有 3 名坦克兵和 1 名步兵由主视角排列成一直线,于是在步兵身后追加第 7 名坦克兵以平衡画面(田宫“WESPE”乘员)。 最终检查结束,准备展示之前到广告公司定做了防尘有机玻璃罩和金属铭牌做装饰。
定名:攻守-43 年冬季战
[center]










[/center]
[center]
场景小品“陆地空军”
这是去年做的一个很小很小的 1/35 场景小品,使用了田宫的斯太尔汽车副官和东风自行火炮炮手组合而成。主要想表现1944年夏季诺曼底战役时,德国空军捉襟见肘,飞机和驾驶员短缺,空军人员只得在地面上管理自行高炮或为少得可怜的飞机作引导的工作,因此称为“陆地空军”(阿姆:原来你想借此讽刺空军人士!cliff被一脚踢出了掩体,随即是一阵机枪扫射:P)

图1:近景,左边的军官原本是陆军,我将领章和肩章改为空军的并使用飞行员的橘黄色。(但是空军深蓝色制服的口袋形状似乎不是这样的…),并且用环氧补土塑出脖子;右边的空军炮兵只改动了领章和肩章。两者都是用珐琅漆涂色,水性漆进行了 WASH。

图2:远一些拍摄的照片。

图3:场景地台是威龙1/16士兵的底座,我使用混合白胶的石膏作底,撒上细砂。“草”则是剪碎的麻绳丝,注意粘草之前最好留出站脚的地方;“石头”是从工业黄砂中挑出的大颗粒,半埋在地里。

图4:上色后的地台,草是用草绿色干扫出来,而石头则用丙烯涂色。
[/center]
[center]<B>驭虎战将</B>
-魏特曼胸像制作记
[/center]
米哈伊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于 1914 年 4 月 22 日生于德国莱茵兰。他在德国陆军当过两年兵,1937 年加入党卫队。从入侵波兰开始一直服役于党卫军装甲部队,驾驶指挥过装甲侦察车和突击炮。1942 年底从军官学校毕业后担任党卫军第1师第4重装甲连的虎I重型坦克车长,1943 年 7 月作为党卫军第 13 重装甲连的车长参加库尔斯克会战,1944 年 1 月 14 日因摧毁 66 辆敌军战车而获得骑士勋章;1 月 30 日因再次摧毁敌军战车 22 辆而获得骑士勋章上的橡树叶徽饰,从而成为一个著名的战斗典型;1944 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魏特曼随党卫军第 101 独立重坦克营前往交战,他于 6 月 13 日在法国波卡基村以一辆虎I 坦克对英军第七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发起进攻,前后共有 6 辆虎I 坦克参加了战斗,是役英军一共损失了 20 辆克伦威尔坦克、4 辆萤火虫坦克、3 辆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第 22 装甲旅的全部半履带运输车和摩托车,死亡军官 18 人、士兵 236 人,德军方面的 6 辆虎I 坦克和 1 辆陆军装甲教导师的 4 号坦克被摧毁。这场战斗使西欧盟军谈“虎”色变,也是坦克战术史上比较有名的战例。6 月 22 日,魏特曼获得了骑士勋章上的宝剑徽饰,从而成为二次大战中获勋最高的德军坦克手。但是,虎I 坦克的厚重装甲和耀眼的勋章不能挽救纳粹德国的毁灭,而魏特曼本人的传奇也在 1944 年 8 月 8 日结束了:当天中午 12 点 47 分越过葛梅尔向从 N158 公路通往圣德尼央•多克拉梅尼尔的小路前进时,他的指挥坦克“007号”被击中发生大爆炸,党卫军上尉魏特曼和全体车组当场阵亡,尸体被草草掩埋在公路边。1983 年他的遗骸被《诺曼底装甲战》一书的编撰小组发掘,并安葬在法国拉-坎比德国军人公墓。
  魏特曼一生摧毁了 121 辆敌军坦克和自行火炮(长期以来西方宣称他的战绩是 138 辆战车和 132 门火炮,但 97 年经与俄国核对后去掉了不可信的部分),继陆军的内斯佩尔、卡利欧斯和贝尔特之后列虎I 坦克手第 4 位。
  近年来,虎I 坦克由于其外形非常适合层次感的表现,加上不少传奇有趣的战例和涂装套路而成为 1/35 塑胶射出模型市场的热门货色,田宫、意大利和爱德美都相继推出了各有特色的套件。作为“虎”传说的一部分,魏特曼的形象也随坦克一再被制成模型:威龙公司的 6028 号“TIGER ACES”提供了最后时刻的魏特曼和他各个时期的车组人物,通过想像的封面绘画把他们聚到了一起;田宫 35146 号名品“虎I 后期型”中提供一个魏特曼的人物;威灵顿产业的魏特曼一手叉腰,作态凶狠;THE SHOW MODELLING 的魏特曼则和他全身的勋章蚀刻片一起出售;TAKAHASHI 甚至推出魏特曼在突击炮和虎I 坦克部队服役期间各个时期的一系列姿态金属人物…可以说,魏特曼简直成了各大模型商的摇钱宝树。
  在大比例方面魏特曼也是经常露脸,美国 KIRIN 公司推出 1/16 比例的魏特曼及其炮手波比•沃尔(Balthasar“Bobby”Woll,1923~1996),和一个魏特曼坐在英国克伦威尔坦克残骸上的全身像。我碰巧购得该厂的另一个产品:比例 1/12 的魏特曼胸像(产品号 29001)。
  此款胸像是实心树脂材质,由著名的 MIKE GOOD 先生根据 2 张战时宣传照(图1、图2)制作原型,几乎完美地重塑了诺曼底战场的魏特曼,包括嘴唇下的痦子也如实表现出来,服装质感深厚自然,是一款容易上手的佳作。不过,套件上带有体积极大的脱模残余料,我只好用手里的小锯条费劲的把它锯掉,再用400、500、1000号的砂纸玩命打磨,总算是把胸像底部弄光滑了,建议各位备一条线锯或小型的电锯以便应付此类模型。套件中附赠一个支撑底座,底部的残余料尺寸亦规模空前,需费力切割打磨。
[center]

[/center]
将各部分零件(军帽、头部、两只胳膊、躯干和底座)用酒精擦拭去除残留脱模剂后,首先将胳膊和底座用 502 瞬间胶接合到躯干上,完全干透后全部零件喷上君士的 1000 号树脂类 SURFACE,寻找表面的瑕疵和气泡用 POLY 补土一一填补打磨。再次喷涂 SURFACE 静置 48 小时之后就可进行上色。为达到服装的无光效果,使用君士 Mr 系列硝基漆 33 号无光黑色喷涂制服,24 小时后用田宫珐琅漆 XF65 田野灰兑 20% 的 XF18 中蓝,调出党卫军装甲兵衬衫的卡其绿色,在喷涂衬衫部分时将附近的黑色部分事先遮盖,但最后还是有部分衬衫色溢出,不得不用笔涂补正。为避免服装沾上金属色,我在给徽章及勋章上色前先用温莎-牛顿的油画色“锌白”对制服进行轻度干扫表现褶皱,而衬衫则是先用油画色“烟黑”加强低光后再干扫,进行这些步骤时可用手捏的部分只有未上色的底座。油画色需要一星期才能干透,这段时间着手进行军帽和脸部的制作。
[center][/center]
魏特曼头戴 1937 年之后大量流入党卫军系统的旧式野战帽(Feldmuetze alter Art),帽顶是标准田野灰色、帽墙黑色套布、帽舌为黑色皮革制作,分别使用田宫 XF65 田野灰、君士 Mr.33 无光黑和 XF1 光泽黑涂色;此种军帽根据使用者的兴趣,有时在帽顶饰有兵种色镶线,这里按涂装示例用粉红色(装甲兵色),而帽墙上的镶边还是原照片中的银白(XF2)。对军帽进行低光绘制和干扫后,用君士的金属银色为老鹰和骷髅标志上色。模型的徽章忠实再现战时照片:36 年型鹰徽和 34 年型的骷髅。
[center][/center]
为了方便上色,将头部固定在工作台上。首先用 XF15 肉色喷涂脸部底色,画出眼睛;再以油画色“淡法国朱红”(French Vermilion Tint)加 30% 的“锌白”(Zinc White)调配成肌肤色在脸上扫开,其次用“烧赭色”(Burnt Sienna)绘制眉毛和眼影、同时打上低光;然后用锌白加20%的“镉橘色”(Cadmium Orange Hue)作为高光(鼻梁、颧骨和下巴等)扫上,并且和低光进行混色。之后用烧赭色小心地勾绘出眼角的鱼尾纹以及上部嘴唇的阴影,再用淡法国朱红加30%的深红(Scarlet Lake)少量地为脸部补充低光,下部嘴唇则是深红加40%的淡法国朱红扫上,再以镉橘色和锌白将过分显眼的红色淡化,最后用锌白为嘴唇和下巴上的痦子打出高光。耳朵和颈项的混色处理和脸部基本一样。而头发部分则是先整体涂上烧赭色,我原先以为魏特曼既然老牌党卫军出身,应该是纳粹推崇的金发类型,因此用赭黄色(Yellow Ochre)干扫出头发纹路,准备上金色之前翻阅其各个时期的照片才看出他的头发实际上是深棕色(这实在是对纳粹“人种”谬论的一大讽刺)于是赶紧用棕色(Burnt Umber)将头发的色调打暗,才没有闹出笑话。
  接下来完成制服上的细部:这件产品展示的是波卡基村战斗刚结束时的魏特曼,军衔还是党卫军中尉,而脖颈里的骑士勋章也没有加上宝剑。41 型党卫军专用装甲夹克上表示军官身份的领边和领章都是用君士金属银色勾画,而肩章方面则先用粉红色画出镶边(如果您制作 42 年前的党卫军肩章,还要在兵种色外镶一道黑线)、再以银色涂出尉官级肩章特有的丝织表面。肩章上一颗星徽表示中尉级别,而旁边的符号由德文歌德体的“L”、“A”、“H”组成、标识着佩戴者曾经是党卫军警卫旗队的成员,星徽和旗队徽都用君士的金色上色。其余的细节如铁十字勋章和坦克突击章都按盒封上涂色,领子里的骑士勋章饰带由内到外为黑、白、红色。
[center][/center]
最后只需将军帽扣在头上,把头部和躯干接合,再用 XF1 光泽黑色对底座整体涂装即完成了整个人物。不过,我总觉得这个小底座似乎还显单薄,于是到广告公司定做了一个正方体的展示台,上面留有圆形凹洞,正好可以把底座嵌入。并且于展示台附加的黄铜铭牌上注明魏特曼的全名和生卒年份。
  制作感受:这款模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象”,原型师形神兼备地勾勒出坦克王牌被战争拖垮的表情,留给制作者更多的思考。有朋友看过之后大呼我把而立之年的魏特曼做成了老爷爷。在我参考的历史照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魏特曼在死前的最后 6 个月迅速地变得苍老(图 3 是 1944 年 2 月初拍摄的照片)。老友杨威利先生曾问道:“他凝视的是什么?时日无多的未来?”我无法回答,但那场不义战争对于魏特曼本人以及其他德国士兵来说到底是福是祸,我想他的面容、他的结局已经证明得很清楚了。
[center][/center]
但就模型本身来说,切割巨大残余废料的经历简直是噩梦,特别是得知同厂推出的恩斯特•乌德特胸像亦有同一特点时更是如坠深渊(各位见笑,在下是懒虫一条)。而且模型的树脂材质极易脆断,所以千万不可摔砸磕碰。在细部修整时也请尽量多用笔刀慢慢进行。
  非常感谢中山的杨一先生帮我购得这盒模型,同时在制作中得到来自REAL TREK战斗群的死党如月随影、雅科夫和德国军事中心的杨威利的提携指点,在此一并致礼。
[center]
Revell 1:32 F-14A
REVELL-MONOGRAM 1/32 F-14A 的作品照,主要细节是机体内部结构的加工与改造,相当精致










[/center]
[center]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