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讯距离突破100公里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1:09


说是将来可以用在卫星通讯上了,赶脚好科幻好强大~~ 今天刚刚在新闻联播上看见的,可是央视新闻联播没有连接啊,我咋贴???


感谢楼下友情援助的地址: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2/104828.shtml

说是将来可以用在卫星通讯上了,赶脚好科幻好强大~~ 今天刚刚在新闻联播上看见的,可是央视新闻联播没有连接啊,我咋贴???


感谢楼下友情援助的地址: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2/104828.shtml
95目测一句话帖子要悲剧,赶紧编辑,我们的量子通信好像在和合肥有个实验网,无线的刚刚做了实验95KM
shankeyamin 发表于 2012-8-12 21:51
95目测一句话帖子要悲剧,赶紧编辑,我们的量子通信好像在和合肥有个实验网,无线的刚刚做了实验95KM
我咋编辑。。。新闻联播没连接啊。。。。
是今天的新闻联播。我也看到了哦
adventrebel 发表于 2012-8-12 21:59
我咋编辑。。。新闻联播没连接啊。。。。
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2/104828.shtml

帮楼主幝一个地址
今天的新闻联播说了。不过超大前天就已经爆料了反正这种基础学科的前沿项目,暂时又木有什么实际使用能力或者军用能力的东西,领先的时候播放出来,也可以让人们看看兔子也不是只会山寨的
sssines 发表于 2012-8-12 23:11
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2/104828.shtml

帮楼主幝一个地址
乃是好人~~ 多谢多谢哈~~
国外没有相关的研究吗?
不是97公里咩?
这个也是基于光学通讯的基础之上的,有物理介质的。
天天来学习 发表于 2012-8-12 23:14
今天的新闻联播说了。不过超大前天就已经爆料了反正这种基础学科的前沿项目,暂时又木有什么实际使用能力或 ...
新闻里说了,2014年发射试验用量子通讯卫星
外形看起来很科幻啊
这回不会被说山寨了吧!
yu197822 发表于 2012-8-13 10:57
这回不会被说山寨了吧!
看了类似的帖子,听不到山寨,我都不习惯了
adventrebel 发表于 2012-8-12 21:59
我咋编辑。。。新闻联播没连接啊。。。。
多扯两句呗,那样子一句话贴子是要悲剧的
量子通讯解决了,是不是意味着通讯保密有了保障,而且雷达被干扰了也不拍了?

比如双方机群在上万平方公里的领空混战,双方都释放强干扰,结果所有的雷达都致盲,无论是空警还是地面雷达都不能给天上以指引,但用量子通讯最少还可以指挥自己飞机集结或者转移吧?

但愿将来能有无法干扰的量子雷达什么的。
中国天军总司令 发表于 2012-8-13 06:56
新闻里说了,2014年发射试验用量子通讯卫星
前年就定了要发卫星,
是实验卫星,属于部位级的基础研究用
这次百公里就是为这个卫星做技术论证
北京野人 发表于 2012-8-13 12:17
量子通讯解决了,是不是意味着通讯保密有了保障,而且雷达被干扰了也不拍了?

比如双方机群在上万平方公 ...
据说主要是加密领域
因为计算机发展过快,传统通讯加密能力越来越弱,
量子通信是新加密技术的一种,不是唯一
中国天军总司令 发表于 2012-8-13 06:56
新闻里说了,2014年发射试验用量子通讯卫星
2014年?哪里的新闻?有链接吗?:D
洛尊 发表于 2012-8-13 13:03
2014年?哪里的新闻?有链接吗?
看电视看到的,木链接
中国研究人员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报告创造了量子远距传输新纪录:97公里。他们的论文在5月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研究人员是在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刚察湖上完成这次自由空间信道量子实验。而根据在arXiv.org上的另一篇论文论文,欧洲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将量子通信距离进一步提高到了143公里,他们是从Canary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向另一个岛屿发送量子信息。这篇论文还没有被同行审议期刊接受。
http://science.solidot.org/article.pl?sid=12/08/10/1023216
据说这97公里的传输速度是1纳秒

这玩意原理明白但是心里上接受不了
gooday 发表于 2012-8-13 16:48
据说这97公里的传输速度是1纳秒

这玩意原理明白但是心里上接受不了
不太可能吧,传输时间应该是1/3000秒,几百微妙。

80年前的人看核动力的时候,也是跟我这样的心情吧。
据说量子加密是无法破解的
同步卫星还是低轨卫星??
离实用还有多远?谁来科普下!
风不悲 发表于 2012-8-13 21:15
同步卫星还是低轨卫星??
肯定是低轨,同步卫星太远了3.6万km~
realSky 发表于 2012-8-13 21:53
肯定是低轨,同步卫星太远了3.6万km~
外太空基本是无损的  主要损失在大气层  同步卫星定位方便点
风不悲 发表于 2012-8-13 21:58
外太空基本是无损的  主要损失在大气层  同步卫星定位方便点

真空中一样有干扰,真空还不如光纤~
这玩意连原理都不容易明白。
航天航空港说是中轨卫星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
我科学家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与纠缠分发

2012-08-10 最近,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首次实现了基于四光子纠缠的97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并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的双向纠缠分发和Bell不等式检验[Nature 488, 185 (2012)]。该实验证明,无论是从高损耗的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通道链路,或是从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双通道下行链路,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和量子纠缠分发都是可行的,这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的量子力学基础原理检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等,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坚实地证明了实现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于8月9日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在任意距离间传输未知量子态是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量子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通过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分发来实现。目前,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分发已经在中等距离的光纤得到了实现,但是巨大的光子损耗和消相干效应使得要在光纤中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传输必须引入量子中继器,而量子中继器的实用化在实验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由空间信道由于损耗小,比光纤通信更具可行性,结合卫星的帮助,将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实现超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基础检验。

2005年,潘建伟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距离大于垂直大气层等效厚度的自由空间双向纠缠分发。此后,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远距离量子通信实验研究”、“空间尺度量子实验关键技术与验证”和中科院量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持续支持下,潘建伟小组对自由空间量子实验关键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10年,该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从2010年开始,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实验基地,开展验证星地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可行性的地基实验研究,从多个方面进行攻关,旨在突破基于卫星平台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关键技术瓶颈。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在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下,潘建伟小组为实现大尺度量子信息处理发展了若干关键量子技术。该小组发展的超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技术自2004年开始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的亮度比十年前提高了500倍。该小组还发展了一套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技术,在百公里量级时间同步精度达到1纳秒。与此同时,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套高频率、高精度的瞄准、捕获和跟踪技术和装置,确保了百公里量子信道的衰减稳定在一个可以进行实验的范围内,这是世界上首次将高频率高精度的跟瞄技术应用到量子通信的实验中,该技术可以用来跟踪移动目标,将来可以直接利用到卫星的跟瞄上。

利用所发展的若干核心量子技术,今年潘建伟小组在大尺度量子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在基于超高亮度纠缠源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纠缠,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光子学》上 [Nature Photonics 6, 225 (2012)],欧美多家知名科技媒体,包括欧洲物理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美国物理学家组织、大众科学、英国ZDNet网站等分别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取得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Nature 482, 489 (2012)],《自然》杂志的几位审稿人给予了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称之为“非常重要的原理性实验,一个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的量子光学实验”,“实验的完成是完美而极具挑战性的”,“对拓扑纠错这一当前量子信息处理最引人注目的范例中关键一环的实验验证”。为此,《自然》专门邀请著名量子光学专家James Franson教授在“新闻视角”栏目撰文对这个工作进行了介绍。随后,工作受到了欧洲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等许多科学媒体的关注。同时,潘建伟小组还在量子中继器的实用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他们成功实现了长寿命、高读出效率的量子存储,该成果为目前国际上量子存储综合性能指标最好的实验结果,朝着最终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中继器迈进了重要一步,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物理》上 [Nature Physics 8, 517 (2012)]。

在上述系统技术的长期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该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Nature 488, 185 (2012)]。该实验证明,无论是从高损耗的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通道链路,或是从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双通道下行链路,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和量子纠缠分发都是可行的,这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的量子力学基础原理检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部分成果的预印本于今年5月在美国学术网站arXiv.org公开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以“物理学家宣布新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记录”为题进行了特别报道。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更以“量子隐形传输的巨大飞跃”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文中写道“研究进展使得基于卫星覆盖全球的、实用化的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更为接近现实”,“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本检验铺平了道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以“隐形传输记录触发全球保密量子网络”为题进行了报导。《自然》杂志几位审稿人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自然》杂志还在该论文发表前向各大科学新闻媒体发布了题为“通向全球化量子网络”的新闻稿,并同时在《自然》杂志的当期封面上发布“量子隐形传态跨越了百公里鸿沟”的封面标题。
简单马甲 发表于 2012-8-13 17:13
不太可能吧,传输时间应该是1/3000秒,几百微妙。
据说量子信道建立的速度是光速,但是在建立信道之后,信息的传输是即时的,就是超光速的。。。
franklin2005 发表于 2012-8-14 11:04
据说量子信道建立的速度是光速,但是在建立信道之后,信息的传输是即时的,就是超光速的。。。

本身就是光速,怎么就超光速了啊
本身信息转换之类之后,就会慢很多,主要特点在于保密,而不是速度
franklin2005 发表于 2012-8-14 11:04
据说量子信道建立的速度是光速,但是在建立信道之后,信息的传输是即时的,就是超光速的。。。
我不懂,,也就没有发言权鸟。
laibu88 发表于 2012-8-14 11:50
本身就是光速,怎么就超光速了啊
本身信息转换之类之后,就会慢很多,主要特点在于保密,而不是速度
很多年前看过《广义和狭义相对论简介》 里面举例: 假设手电筒照射的光是光速,  那放在火车头上的手电筒,在火车行进中,速度是多少呢。   如果2个火车对开,那相对速度是多少呢。。。。  一直很疑惑这个。。
rz_cn 发表于 2012-8-14 14:13
很多年前看过《广义和狭义相对论简介》 里面举例: 假设手电筒照射的光是光速,  那放在火车头上的手电筒 ...
根据相对论,无论你以运动的系统看还是固定的系统看,光速都是恒定的。固定的系统不解释,运动的系统中时间会变慢,你看光速还是不变。与安放了手电筒的火车相向行驶的火车,看对面发出的光的速度,依然是光速。唯一变化的是,光波依然会遵循多普勒效应,靠近的发生蓝移,远离的发生红移。
太复杂了,实在不明白
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
我科学家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与纠缠分发

2012-08-10 最近,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首次实现了基于四光子纠缠的97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并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的双向纠缠分发和Bell不等式检验[Nature 488, 185 (2012)]。该实验证明,无论是从高损耗的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通道链路,或是从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双通道下行链路,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和量子纠缠分发都是可行的,这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的量子力学基础原理检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等,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坚实地证明了实现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于8月9日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在任意距离间传输未知量子态是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量子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通过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分发来实现。目前,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分发已经在中等距离的光纤得到了实现,但是巨大的光子损耗和消相干效应使得要在光纤中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传输必须引入量子中继器,而量子中继器的实用化在实验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自由空间信道由于损耗小,比光纤通信更具可行性,结合卫星的帮助,将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实现超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基础检验。

2005年,潘建伟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距离大于垂直大气层等效厚度的自由空间双向纠缠分发。此后,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远距离量子通信实验研究”、“空间尺度量子实验关键技术与验证”和中科院量子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持续支持下,潘建伟小组对自由空间量子实验关键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10年,该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从2010年开始,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实验基地,开展验证星地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可行性的地基实验研究,从多个方面进行攻关,旨在突破基于卫星平台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关键技术瓶颈。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在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下,潘建伟小组为实现大尺度量子信息处理发展了若干关键量子技术。该小组发展的超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技术自2004年开始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的亮度比十年前提高了500倍。该小组还发展了一套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技术,在百公里量级时间同步精度达到1纳秒。与此同时,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套高频率、高精度的瞄准、捕获和跟踪技术和装置,确保了百公里量子信道的衰减稳定在一个可以进行实验的范围内,这是世界上首次将高频率高精度的跟瞄技术应用到量子通信的实验中,该技术可以用来跟踪移动目标,将来可以直接利用到卫星的跟瞄上。

利用所发展的若干核心量子技术,今年潘建伟小组在大尺度量子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在基于超高亮度纠缠源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纠缠,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光子学》上 [Nature Photonics 6, 225 (2012)],欧美多家知名科技媒体,包括欧洲物理学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美国物理学家组织、大众科学、英国ZDNet网站等分别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取得了可扩展容错性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Nature 482, 489 (2012)],《自然》杂志的几位审稿人给予了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称之为“非常重要的原理性实验,一个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的量子光学实验”,“实验的完成是完美而极具挑战性的”,“对拓扑纠错这一当前量子信息处理最引人注目的范例中关键一环的实验验证”。为此,《自然》专门邀请著名量子光学专家James Franson教授在“新闻视角”栏目撰文对这个工作进行了介绍。随后,工作受到了欧洲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等许多科学媒体的关注。同时,潘建伟小组还在量子中继器的实用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他们成功实现了长寿命、高读出效率的量子存储,该成果为目前国际上量子存储综合性能指标最好的实验结果,朝着最终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中继器迈进了重要一步,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物理》上 [Nature Physics 8, 517 (2012)]。

在上述系统技术的长期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该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Nature 488, 185 (2012)]。该实验证明,无论是从高损耗的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通道链路,或是从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双通道下行链路,实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和量子纠缠分发都是可行的,这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的量子力学基础原理检验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部分成果的预印本于今年5月在美国学术网站arXiv.org公开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欧洲物理学会新闻网站以“物理学家宣布新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记录”为题进行了特别报道。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更以“量子隐形传输的巨大飞跃”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文中写道“研究进展使得基于卫星覆盖全球的、实用化的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更为接近现实”,“为基于卫星的量子通信、远距离的量子力学基本检验铺平了道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以“隐形传输记录触发全球保密量子网络”为题进行了报导。《自然》杂志几位审稿人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来自于潘建伟小组的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有望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的里程碑”。《自然》杂志还在该论文发表前向各大科学新闻媒体发布了题为“通向全球化量子网络”的新闻稿,并同时在《自然》杂志的当期封面上发布“量子隐形传态跨越了百公里鸿沟”的封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