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到篇很感人的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兵的文章,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8:36


                                                         壮哉•沙海“老兵村”



挂满一身勋章的老兵



孑然一生的老兵



戴着自制军帽的老兵



■李卫平(看起来就是本文作者)

    人们因珍爱生命而亲昵海洋,

  因畏惧死亡而躲避荒漠;

  人们因眷恋亲情而回归故里,

  因不愿孤寂而放弃漂泊。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维吾尔语意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故被西方探险者称为“死亡之海”。在这片曾吞没过“东方庞贝”——西域精绝国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南缘,居住着一群挚爱着生命却不怵死神、充满着深情又弃舍无悔的老兵。他们中耄耋者九十有二,古稀者七十有八,平均年龄85岁,平均军龄66载。

    作为晚辈,我能有幸与他们相识,缘于一位即将奔赴海拔5380米“生命禁区”戍边守防的新兵。

    牛年新春伊始,我前往南疆,为即将赴喀喇昆仑山守防的新战士送行。飞机掠过白雪皑皑的天山,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苍茫天穹下的大漠无边无际,蜿蜒的古河道在座座金字塔般的沙丘间隐约穿行伸向远方,缥缈间给人一种震慑魂魄的奇异力量,我若有所思,整个身心似乎已开始接受这沙海的洗礼。

    “我的家乡也有沙漠,可没这么大。下连前听指导员说,在沙漠边边上,住着一群戍边老兵,是爷爷的年龄,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辈,他们一辈子都守在那,吃了许多苦,剩下的人不多了。就要上昆仑山守防了,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给前辈们丢脸,要对得起他们才行!”在“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神仙湾边防连所在团队,新兵马赛——这位毕业于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大学生,平淡而坚毅地告诉我上山前的心情。他打开笔记本让我看,扉页上写着:
    “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前辈尚如此,后辈当奋进!

  ——宁志勋与马赛共勉

  “这是神仙湾边防连宁指导员写给我的。首长您也写两句勉励的话给我吧!”马赛说。

  我看着这力透纸背、悲壮豪迈的字句,拿起笔,却不知写什么。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是怎样的前辈呢?竟如此地激励我们年轻的官兵,义无反顾地走上那苍凉的高原……

  我决定走进沙海,做一次心灵的探寻。

  老兵们矗立在村头沙丘上迎接我们。我远远望见了一排挺立的胡杨。

  大漠中生命的象征是胡杨。她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朋友,如果你走进大漠,跋涉中见到胡杨,她会默默深情地告诉你,怎样忍受饥渴、抗住沙暴;怎样顽强生存、坚韧前行。难怪那些从沙海闯出来的人,都会珍藏起一块胡杨的树皮或枝干。“大风起戈壁,胡杨抖精神。枭龙舞天山,亮剑铸军魂。”3年前,为纪念年仅37岁便倒在大漠演兵场上的“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我写下这四句话。如果说倒下的胡筱龙是一棵年轻的小胡杨,那么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老兵们则是一排历经岁月磨砺仍昂然挺立的老胡杨。

  村上住着的15位老兵,除3位因行走不便者外,全来了。他们穿着各式旧军装,整齐地站在村头沙丘上,迎接着我们。我疾步上前向前辈们致军礼。四位拄着拐杖的老兵在还礼时,均将拐杖移至左手,努力抬起右臂,僵硬的五指并拢一起,向我致军礼。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老兵的身体微微向一侧倾斜,但那只是一瞬间,便迅即挺直了身躯。我的手与老兵枯干粗糙的手合在一起时,仿佛在触摸一棵棵苍劲的胡杨,在感悟生命的历程与力量。在同最后一位老兵致礼握手的那一刻,我眼中的泪水止不住地滚落下来。我凝视着这位老兵头上的军帽,这是我有生来从未见过的军帽。它是由一块旧军毯,一顶老解放帽的帽檐,一条黑色人造革皮带,两枚镶嵌着“八一”军徽的铜军扣组合而成。既有解放帽的质朴,又有大檐帽的威严。老兵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告诉我,可别见笑啊,这帽子是我亲手缝制的。

    沿着一条沙尘没过鞋帮的小路,我跟随老兵们缓缓向村里走去。

  一座与大漠色彩浑然一体的“老兵村”呈现在眼前。十余栋砖木结构的平房整齐排列,相互间没有院墙,连一根遮挡的篱笆都没设。各户屋前安着一口压水井,铜制手柄磨得锃亮,大漠的阳光照在上面,明得如燃烧的火炬。井前不大的小菜地和主人共享这井水的滋润。韭菜、蒜苗,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菜蔬,毛茸茸一片,在沙土中长出青翠的嫩芽。梯状般巨大的葡萄架呈倒“L”形,罩在屋檐与庭院间。胳膊粗的葡萄树盘做一团,匍匐在沙地上,正等待主人的命令,待又一次春暖花开时向上攀登。

  走过老兵屋前,我看到各家明亮的玻璃窗内摆满鲜花。一棵怒放的君子兰格外耀眼,我止住脚步,在门前轻轻叩击,侧耳倾听……

  92岁的耄耋老兵用军歌向我讲述历史,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

  “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去……”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我们西出阳关奔向边疆,风雪严寒大漠戈壁,不能把我们阻挡,为了全中国的解放……”

  “劳动的号子唱起来,劳动的双手动起来,生产运动大展开,戈壁滩上盖花园……”

  耄耋老兵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激昂放歌,他一连唱了10余首军歌。听人说,他能唱100多首歌,凡逢“八一”、国庆,都要在村里放开歌喉,唱上整整一天。如今他老了,走不动了。快有一年的时间,每天清晨都让老伴把他从床上扶起来,穿上那套洗得发白的老军装,一步一挪坐到床边简易沙发上。他不习惯躺着,他告诉老伴,穿上军装的人就不能躺着!他一坐就是一天,静静地凝望着对面墙上镜框中他挂满军功章的老照片。猛然间,他会用双手撑起身体站立起来。那一刻,老伴和屋外路过的人,必会听到他的歌声。今天,他也是站立着为我,不!是为我们唱起军歌。这歌声,引领着我们穿过历史时空的隧道,一幅幅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画面扑面而来……

  “老兵村”的战士们全部来自一支曾在我军编制序列中,以能征善战而闻名的英雄部队。她组建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主力,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先后挺进华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完成了“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等重大作战任务。解放战争中,是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五师十五团,在西北战场上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军新疆。1949年12月5日,全团1800名官兵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进驻和田,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1953年,全团500名官兵遵照毛主席的命令,集体脱下戎装“拿起生产的武器”,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

  六十载光阴转动,老兵们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同甘苦、共欢乐,为边疆建设、边防巩固付出数不尽的艰辛和努力。无数老兵在这里先后逝去,他们把忠骨埋在了大漠,把忠诚献给了祖国。幸存的老兵依然伴着风沙,伴着胡杨,伴着他们用热血浇灌出的绿洲,从容地迎接每一天升起的太阳。

  “老人家,您这歌儿唱的带劲儿啊!比舞台上的好啊!我都录下了,我们要向您学习。我们党,我们国家,有了您这样优秀的老战士,才有了今天啊!”我发自内心激动地对老人说。

  “不对的,你说的不对的!是我们党优秀!祖国优秀!我才跟着走、跟着干!永远跟着!”老人不假思索迅即对我大声说道。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老人话音刚落又唱了起来。

  ……

  “您家乡还有亲人吗?您常回去看他们吗?”同行的一位年轻军官问老人。

  老人闭上眼睛沉默许久,屋里静静的。

  我不知老人会说什么,想责怪年轻军官突兀的发问。

    老人慢慢睁开眼睛,混沌的眸子里盈满泪水,深情的目光透过怒放的“君子兰”飘向窗外远方。片许,他让老伴从床下取出一个用编织袋裹着的物件,亲手把它打开。里面的小布袋分别装满金黄色的葡萄干,袋子上写着不同人的姓名。老人说:“这是我亲手种的,每年葡萄熟了,我把它晾晒好,给家乡人寄去,他们可高兴了。今年家乡人说要来看我,就不让寄了。他们要来的!没忘我,我也没忘了他们。”说着老人抓出一把葡萄干塞到我手里。

  我捧着这位战争年代曾3次负伤,4次荣立战功的老兵送上的果实,手上沉沉的,心里头也沉沉的……

  孑然一生的老兵对我说,王震将军脾气大咧!骂人咧!可我们爱他、敬佩他。

  1993年3月12日,率领老兵们戎马征战的王震将军在广州逝世。

  3月15日下午,我随同叶选宁将军在北京西郊机场,肃立迎接王震将军的遗体回到北京。那晚,这位共和国元帅的后代彻夜未眠。他对我说,胡子叔叔回来了,但这不是他最后的归宿。他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天山南北,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

  1993年4月5日,清明节。“老兵村”所有的老战士们戎装在身,胸前佩戴当年跟随将军征战时荣立的军功章,列队村头沙丘上,仰望天宇……

  中午一时许,一架载着王震将军骨灰的专机飞临上空,全体老兵扬起头颅,向着将军从天而降的魂魄庄严敬礼!

  “司令员!您回来了,我们想您呐!您又和我们在一块儿了!”孑然一生的老兵满脸泪水,朝着天空一遍遍呼喊着。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时日,他都会跪在沙丘上,望着天空为王震将军的在天之灵祭拜祈祷。

  “60年前,我在团里当警卫员,王震是我们兵团的司令。解放兰州后,听团长讲,王司令员已向毛主席要了任务,要带着我们去解放新疆。我们跟着他,先是翻越祁连山,那山又高又大,满山的雪,空气少,喘不上气,团里有150多名战友牺牲在了山上。下山不久,新中国就成立了,大家高兴啊!可也有些糊涂想法咧。觉着革命胜利了,该回家过日子了。像我这样年纪大些的老兵就想着该讨个老婆了。还有发牢骚的,说在延安我们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卫部队,王胡子是警备司令,如今党中央进了北平,可我们连西安、兰州也住不了,还要跟着他西出阳关去那么远的地方。有人把牢骚话编成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不知咋的这些个话儿传到了王震耳朵里。记得有一天,他召集团以上干部开大会,会场正中挂着毛主席像和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王震拎着根儿行军时用的棍子,板着脸走上台,他瞪着台下的干部,用棍子敲着地图问大家:‘你们说,这地图是用什么绘成的?!’台下七嘴八舌,有说用毛笔,有说用铅笔。王震吼了一声:‘你们说的都不对!这地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用鲜血绘成的!历史上班超、林则徐、左宗棠都能为祖国统一不怕艰辛出师西域,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他们吗?!有那么一些人,怕到了新疆找不到老婆,断子绝孙,没出息呀!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下保证,我决不让我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下面的干部可坐不住了,呼呼地站起来,喊着‘到新疆去!到边疆去!解放全中国!决不当逃兵!’王震扔了棍子,挥动手臂跟着大家一起喊。那个阵势我永远忘不了。这是我头回见王震发这么大脾气。”

  “到了新疆我还见过他发脾气骂人。那是1949年11月底,我们团走了一万多里路到了阿克苏。部队正休整着,上级发来通报,和田的国民党军官不接受和平起义,正策动武装叛乱。王震命令我们火速进军和田。那时有两条到和田的路,都要走上一个月。为抢时间,我们决定从沙漠里穿过去直插和田。12月5日,全团1800多人进了沙漠,走到第9天,带的水全用完了,许多同志晕倒了。上级命令杀掉骆驼和战马,饮血止渴!大家抱着马脖子哭,舍不得啊!我的排长李明是个老八路,战斗英雄,他担任收容任务,晕倒在沙漠里,被风沙埋了,找到他时,只露着拿着红柳棍子的胳膊。怕遗体被沙漠上的食肉蚁吞吃了,我们就抬着他直到走出沙漠。在沙漠里整整走了15天,700多公里路啊!敌人没料到我们这么快就来了,吓的乱跑,缴枪投降。一野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政委当天就发来电报,表扬我们团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还向我们光荣的战士致敬咧!”

  “到和田不久,王震来了,他穿件皮夹克,站在吉普车上,指着被抓的叛乱分子骂了起来:‘全国都解放了,你们他娘的还想叛乱,我把你们全包了肉饺子!’”

  “王震对敌人狠,对我们可爱了!他说话算数。1950年,我们部队上一下子来200多湖南、山东的女娃子。我寻思着找个老婆,也见了几个,可我脾气不好,讨人嫌,人家没跟我,就一直打着光棍。”

  “我最后一次见到王震是1980年,他来和田视察,接见我们,问我们这些老兵,你们有打光棍当和尚的没有?!我那时60多岁了,心想大半辈子的人了,个人的事别给司令员找麻烦了,再说那么多的战友牺牲在路上,他们连‘和尚’都当不成,我知足咧,还说啥咧。人吧,就像树,树苗子挪到哪儿,扎了根,活了,就长起来了,再远再苦的地方待久了也生情啊!”

  “1999年国庆节,上面安排我们到乌鲁木齐、石河子参观。当年生产建设兵团的司令部就在石河子,广场上有王震的铜像,又高又大。他披着军大衣,一手拿望远镜,一手向前挥着,像是指挥我们打仗,身后是一匹战马。在像前,我们列好队,集体向他敬礼。领队的是李炳清,是个老八路。他代表我们向王震汇报:‘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你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我们没有离开塔克拉玛干,我们的儿女也都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和田。司令员,你听,我们为你唱首歌吧!《走,跟着毛泽东走》预备唱!’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旁边围满了人啊,一个劲儿地为我们鼓掌,好多人都哭了。”

  “再过几年,咱们也要去‘三八线’了,去和老头子们在‘那边’开荒、种地,过日子、守边关!”

  距“老兵村”一公里处,一块平坦的沙地里长眠着几百位老兵和他们的妻子,这块沙地被称为“三八线”。

  这长眠之地为何叫“三八线”?

  黄玉梅,这位1952年从山东参军进疆的老大姐向我述说起往事。

  “那时,这些老头子们来这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他们整天介嚷着,要跟彭老总到朝鲜‘三八线’打美帝,说那里是立功、‘光荣’的地方。上级做工作说,咱这儿也是前线,是戍边生产的前线,咱们多打粮食就是支援彭老总和前方的战友打仗。老头子们想通了,就踏踏实实搞起了生产。记得是1955年秋天,有个叫周元的同志,是打鬼子时参军的老兵,身上尽是伤。他开起荒来不要命,天不亮就拎着‘坎土曼’(锄头类工具)下地了。有一天,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大家点着火把到地里找到他,一看,不行了,嘴里全是血,趴在地上,手里还攥着‘坎土曼’。他是这些老头子们头一个牺牲在生产上的同志。他活着时开出的这块条田,是个方阵形,宽300米,长800米,恰巧与‘三八’和音儿,大伙儿合计着,他是死在了这块战场上,就把他埋在这吧,这地界儿就叫‘三八线’吧!后来,老头子们在这‘三八线’四周种了一圈防风的白杨树,谁‘走了’就埋在这儿。里头有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士、炊事员、饲养员,还有吹号的司号员。谁的老伴‘走了’,也都跟着埋在这儿。下葬的时候,全村的老兵和老伴们都扛着‘坎土曼’到‘三八线’,为‘走了’的战友挖墓坑,再用手一把把填上沙土。”

  “现如今,村里头还剩下30多个‘走了’老伴的姐妹们,不少姐妹的孩子在城里给她们买了房,要接她们进城去住,她们不肯走啊!都是一起参军进疆的姐妹,怕分开后孤单啊,也怕‘老头子们’孤单啊,说是咱们往后也要到‘三八线’和‘老头子们’一起去‘开荒’,守着这块儿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当年不远万里进疆的年轻女兵们,已是双鬓如雪,她们为了甘苦厮守一辈子的人,为了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孕育出生命的情,她们又是何等的执着!何等的伟大啊!

  一位老兵的女儿对我说:“妈妈们所有的手都是同样的,她们手指弯曲,骨节突出,粗粝如砂纸;妈妈们所有的面孔都是同样的,她们素面朝天,恬淡慈祥,楚美如晚霞;妈妈们所有的心都是同样的,海样般的宽阔,山样般的坚强,天空般的亮彻。”

  李春萍,1952年参军进疆,那年她17岁。刚来时她想家啊,打算待上个把年就复员回去了。在生产中,她与年长10岁的老兵马鹤亭相识,马鹤亭像对待亲妹妹那样照顾她。日子久了,她就舍不得马鹤亭了,也舍不得离开这儿了。1955年早春时节,连队开渠浇地,突然渠口子垮了,马鹤亭跳进冰冷彻骨的渠水,用身体去堵口子,李春萍也跟着跳了下去,俩人臂挽着臂,紧紧连在一起,堵住了口子。那天,李春萍正来例假,上岸后发起高烧,马鹤亭赶紧背她到医院。3个月后,出院时,医生告诉她终生不能生育了。她听后嚎啕大哭。她爱马鹤亭,要和他在一起,要为他生孩子,可现在生不成了。李春萍悄悄地离开了连队。一个月后,马鹤亭找回了李春萍。次日,他俩就在地窝子里结了婚。那夜,俩人紧紧相拥在红柳枝编的“席梦思”床上,马鹤亭为李春萍擦去泪水,告诉她不能生孩子,我们就生产,一辈子在一起,把荒漠垦出绿洲来!

  老兵季雨亭,1990年患重病住院,临终时老伴问他还有什么事要交待,他告诉老伴,住院费该咱们自己掏的,一分钱都不能欠公家。老伴说,这事我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记得住。她连夜往返100多公里路取了钱,一分不差交给医院。季雨亭望着老伴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老兵王毛孩,1943年参加八路军,一辈子都干的是炊事员。30年前,他退休时团场送给他一台手摇留声机,他托人买了张“东方红”唱盘,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摇起留声机,听《东方红》。他告诉老伴,太阳天天升,我就天天唱。后来,他瘫痪在床上,摇不动了,老伴就为他摇,一天没落过,直到他去世。那部留声机和《东方红》唱盘随他一起去了“三八线”。

  有人说,女人如水。在这荒寂的大漠中,正是这些女人们甜如甘泉的爱,才有了老兵们心灵的慰藉和对沙海的眷恋。如果说,忠诚是军人的天职,那么在这天职的平台上,又有多少柔韧的臂膀,在做着坚强的支撑!



老兵村近景

    “秋天时再来啊,尝尝新瓜果,吃吃新打下的粮食。别忘了带给我们一枚纪念章啊!”

  整整一天,我和老兵们待在一起。吃了老阿姨们做的“百家饭”,有川味、湘味、鲁味、徽味、晋味……席间,老兵们告诉我,过去热闹啊!逢年过节各家炒上一个拿手菜,几百号人几百家菜,天南海北,吃的真过瘾。现在人少喽,可这热闹的习惯改不了。秋天再来啊,吃新鲜的水果,刚打的粮食。

  在村里文化活动室,我与老兵们聚在一起打了十几圈“五十K”,输的多赢的少。一位老兵半玩笑半认真地劝牌友:“咱别老是赢,人家是个将军咧!”我攥住手中的一付好牌,把它拆开打了出去,结果又输了。置身在前辈中,感受着他们欢娱间未泯的童心,输赢间从容的淡定,我想,在人生的牌局上,他们是强手,是永远的胜利者!

  我再一次走进耄耋老兵的家,他依然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我向他告别。问老人,还有啥事儿需要办?他吩咐老伴摘下墙上的镜框,取出那帧胸前挂满军功章的照片,送给我做留念,并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们这些老兵进疆60年,祝祖国好!新疆好!听说国庆要阅兵,那天我一定看电视,唱军歌,戴着新得的纪念章唱!唱“向前!向前!……”

  我知晓了老兵的心思,他唯一的心愿,是在那光荣的日子里接受祖国赠予的一枚纪念章。我掏出小本记下了这位老兵和他战友们的名字:

  张远发:1918年出生四川梓潼人

  宋子善:1920年出生河南南阳人

  黄增珍:1921年出生河南郸城人

  王有义:1921年出生青海海东县人

  刘来宝:1921年出生甘肃文县人

  郭焕:1922年出生陕西西安市人

  郭学成:1922年出生山西文水人

  单世望:1923年出生湖北建始人

  钟文祥:1925年出生四川广元人

  董银娃:1927年出生甘肃通渭人

  王传德:1927年出生安徽亳州人

  马鹤亭:1927年出生甘肃武都人

  何海成:1929年出生甘肃武威人

  张炳成:1930年出生甘肃文县人

  盛成福:1932年出生甘肃酒泉人

  大漠落日,火红的残阳,把沙海映得一片金黄。挥手离别间,我记住了他们。或许有一天,路过他们的家乡,我会告诉那里的人们,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挚爱挚情、弃舍无悔、近在身旁的长者。

  风起沙海。这风,是为畅游抵岸者抚干衣襟;是为升锚远航者鼓起风帆……

  落笔于2009年3月15日天山脚下

  (作者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标题书法:连俊义

  本文图片摄影:吕永泰
   
    这篇文章看起来是2009年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转过,不管了,加链接: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8/0724545781.html












                                                         壮哉•沙海“老兵村”



挂满一身勋章的老兵



孑然一生的老兵



戴着自制军帽的老兵



■李卫平(看起来就是本文作者)

    人们因珍爱生命而亲昵海洋,

  因畏惧死亡而躲避荒漠;

  人们因眷恋亲情而回归故里,

  因不愿孤寂而放弃漂泊。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维吾尔语意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故被西方探险者称为“死亡之海”。在这片曾吞没过“东方庞贝”——西域精绝国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南缘,居住着一群挚爱着生命却不怵死神、充满着深情又弃舍无悔的老兵。他们中耄耋者九十有二,古稀者七十有八,平均年龄85岁,平均军龄66载。

    作为晚辈,我能有幸与他们相识,缘于一位即将奔赴海拔5380米“生命禁区”戍边守防的新兵。

    牛年新春伊始,我前往南疆,为即将赴喀喇昆仑山守防的新战士送行。飞机掠过白雪皑皑的天山,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苍茫天穹下的大漠无边无际,蜿蜒的古河道在座座金字塔般的沙丘间隐约穿行伸向远方,缥缈间给人一种震慑魂魄的奇异力量,我若有所思,整个身心似乎已开始接受这沙海的洗礼。

    “我的家乡也有沙漠,可没这么大。下连前听指导员说,在沙漠边边上,住着一群戍边老兵,是爷爷的年龄,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辈,他们一辈子都守在那,吃了许多苦,剩下的人不多了。就要上昆仑山守防了,无论怎样我都不会给前辈们丢脸,要对得起他们才行!”在“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神仙湾边防连所在团队,新兵马赛——这位毕业于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大学生,平淡而坚毅地告诉我上山前的心情。他打开笔记本让我看,扉页上写着:
    “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前辈尚如此,后辈当奋进!

  ——宁志勋与马赛共勉

  “这是神仙湾边防连宁指导员写给我的。首长您也写两句勉励的话给我吧!”马赛说。

  我看着这力透纸背、悲壮豪迈的字句,拿起笔,却不知写什么。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是怎样的前辈呢?竟如此地激励我们年轻的官兵,义无反顾地走上那苍凉的高原……

  我决定走进沙海,做一次心灵的探寻。

  老兵们矗立在村头沙丘上迎接我们。我远远望见了一排挺立的胡杨。

  大漠中生命的象征是胡杨。她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朋友,如果你走进大漠,跋涉中见到胡杨,她会默默深情地告诉你,怎样忍受饥渴、抗住沙暴;怎样顽强生存、坚韧前行。难怪那些从沙海闯出来的人,都会珍藏起一块胡杨的树皮或枝干。“大风起戈壁,胡杨抖精神。枭龙舞天山,亮剑铸军魂。”3年前,为纪念年仅37岁便倒在大漠演兵场上的“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我写下这四句话。如果说倒下的胡筱龙是一棵年轻的小胡杨,那么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老兵们则是一排历经岁月磨砺仍昂然挺立的老胡杨。

  村上住着的15位老兵,除3位因行走不便者外,全来了。他们穿着各式旧军装,整齐地站在村头沙丘上,迎接着我们。我疾步上前向前辈们致军礼。四位拄着拐杖的老兵在还礼时,均将拐杖移至左手,努力抬起右臂,僵硬的五指并拢一起,向我致军礼。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老兵的身体微微向一侧倾斜,但那只是一瞬间,便迅即挺直了身躯。我的手与老兵枯干粗糙的手合在一起时,仿佛在触摸一棵棵苍劲的胡杨,在感悟生命的历程与力量。在同最后一位老兵致礼握手的那一刻,我眼中的泪水止不住地滚落下来。我凝视着这位老兵头上的军帽,这是我有生来从未见过的军帽。它是由一块旧军毯,一顶老解放帽的帽檐,一条黑色人造革皮带,两枚镶嵌着“八一”军徽的铜军扣组合而成。既有解放帽的质朴,又有大檐帽的威严。老兵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告诉我,可别见笑啊,这帽子是我亲手缝制的。

    沿着一条沙尘没过鞋帮的小路,我跟随老兵们缓缓向村里走去。

  一座与大漠色彩浑然一体的“老兵村”呈现在眼前。十余栋砖木结构的平房整齐排列,相互间没有院墙,连一根遮挡的篱笆都没设。各户屋前安着一口压水井,铜制手柄磨得锃亮,大漠的阳光照在上面,明得如燃烧的火炬。井前不大的小菜地和主人共享这井水的滋润。韭菜、蒜苗,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菜蔬,毛茸茸一片,在沙土中长出青翠的嫩芽。梯状般巨大的葡萄架呈倒“L”形,罩在屋檐与庭院间。胳膊粗的葡萄树盘做一团,匍匐在沙地上,正等待主人的命令,待又一次春暖花开时向上攀登。

  走过老兵屋前,我看到各家明亮的玻璃窗内摆满鲜花。一棵怒放的君子兰格外耀眼,我止住脚步,在门前轻轻叩击,侧耳倾听……

  92岁的耄耋老兵用军歌向我讲述历史,让历史告诉我们未来。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

  “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去……”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我们西出阳关奔向边疆,风雪严寒大漠戈壁,不能把我们阻挡,为了全中国的解放……”

  “劳动的号子唱起来,劳动的双手动起来,生产运动大展开,戈壁滩上盖花园……”

  耄耋老兵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激昂放歌,他一连唱了10余首军歌。听人说,他能唱100多首歌,凡逢“八一”、国庆,都要在村里放开歌喉,唱上整整一天。如今他老了,走不动了。快有一年的时间,每天清晨都让老伴把他从床上扶起来,穿上那套洗得发白的老军装,一步一挪坐到床边简易沙发上。他不习惯躺着,他告诉老伴,穿上军装的人就不能躺着!他一坐就是一天,静静地凝望着对面墙上镜框中他挂满军功章的老照片。猛然间,他会用双手撑起身体站立起来。那一刻,老伴和屋外路过的人,必会听到他的歌声。今天,他也是站立着为我,不!是为我们唱起军歌。这歌声,引领着我们穿过历史时空的隧道,一幅幅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画面扑面而来……

  “老兵村”的战士们全部来自一支曾在我军编制序列中,以能征善战而闻名的英雄部队。她组建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主力,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先后挺进华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完成了“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等重大作战任务。解放战争中,是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五师十五团,在西北战场上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军新疆。1949年12月5日,全团1800名官兵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进驻和田,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1953年,全团500名官兵遵照毛主席的命令,集体脱下戎装“拿起生产的武器”,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

  六十载光阴转动,老兵们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同甘苦、共欢乐,为边疆建设、边防巩固付出数不尽的艰辛和努力。无数老兵在这里先后逝去,他们把忠骨埋在了大漠,把忠诚献给了祖国。幸存的老兵依然伴着风沙,伴着胡杨,伴着他们用热血浇灌出的绿洲,从容地迎接每一天升起的太阳。

  “老人家,您这歌儿唱的带劲儿啊!比舞台上的好啊!我都录下了,我们要向您学习。我们党,我们国家,有了您这样优秀的老战士,才有了今天啊!”我发自内心激动地对老人说。

  “不对的,你说的不对的!是我们党优秀!祖国优秀!我才跟着走、跟着干!永远跟着!”老人不假思索迅即对我大声说道。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老人话音刚落又唱了起来。

  ……

  “您家乡还有亲人吗?您常回去看他们吗?”同行的一位年轻军官问老人。

  老人闭上眼睛沉默许久,屋里静静的。

  我不知老人会说什么,想责怪年轻军官突兀的发问。

    老人慢慢睁开眼睛,混沌的眸子里盈满泪水,深情的目光透过怒放的“君子兰”飘向窗外远方。片许,他让老伴从床下取出一个用编织袋裹着的物件,亲手把它打开。里面的小布袋分别装满金黄色的葡萄干,袋子上写着不同人的姓名。老人说:“这是我亲手种的,每年葡萄熟了,我把它晾晒好,给家乡人寄去,他们可高兴了。今年家乡人说要来看我,就不让寄了。他们要来的!没忘我,我也没忘了他们。”说着老人抓出一把葡萄干塞到我手里。

  我捧着这位战争年代曾3次负伤,4次荣立战功的老兵送上的果实,手上沉沉的,心里头也沉沉的……

  孑然一生的老兵对我说,王震将军脾气大咧!骂人咧!可我们爱他、敬佩他。

  1993年3月12日,率领老兵们戎马征战的王震将军在广州逝世。

  3月15日下午,我随同叶选宁将军在北京西郊机场,肃立迎接王震将军的遗体回到北京。那晚,这位共和国元帅的后代彻夜未眠。他对我说,胡子叔叔回来了,但这不是他最后的归宿。他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天山南北,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

  1993年4月5日,清明节。“老兵村”所有的老战士们戎装在身,胸前佩戴当年跟随将军征战时荣立的军功章,列队村头沙丘上,仰望天宇……

  中午一时许,一架载着王震将军骨灰的专机飞临上空,全体老兵扬起头颅,向着将军从天而降的魂魄庄严敬礼!

  “司令员!您回来了,我们想您呐!您又和我们在一块儿了!”孑然一生的老兵满脸泪水,朝着天空一遍遍呼喊着。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时日,他都会跪在沙丘上,望着天空为王震将军的在天之灵祭拜祈祷。

  “60年前,我在团里当警卫员,王震是我们兵团的司令。解放兰州后,听团长讲,王司令员已向毛主席要了任务,要带着我们去解放新疆。我们跟着他,先是翻越祁连山,那山又高又大,满山的雪,空气少,喘不上气,团里有150多名战友牺牲在了山上。下山不久,新中国就成立了,大家高兴啊!可也有些糊涂想法咧。觉着革命胜利了,该回家过日子了。像我这样年纪大些的老兵就想着该讨个老婆了。还有发牢骚的,说在延安我们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卫部队,王胡子是警备司令,如今党中央进了北平,可我们连西安、兰州也住不了,还要跟着他西出阳关去那么远的地方。有人把牢骚话编成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不知咋的这些个话儿传到了王震耳朵里。记得有一天,他召集团以上干部开大会,会场正中挂着毛主席像和一幅大大的中国地图。王震拎着根儿行军时用的棍子,板着脸走上台,他瞪着台下的干部,用棍子敲着地图问大家:‘你们说,这地图是用什么绘成的?!’台下七嘴八舌,有说用毛笔,有说用铅笔。王震吼了一声:‘你们说的都不对!这地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用鲜血绘成的!历史上班超、林则徐、左宗棠都能为祖国统一不怕艰辛出师西域,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他们吗?!有那么一些人,怕到了新疆找不到老婆,断子绝孙,没出息呀!我王震今天当着大家的面下保证,我决不让我的部队里出一个和尚!’下面的干部可坐不住了,呼呼地站起来,喊着‘到新疆去!到边疆去!解放全中国!决不当逃兵!’王震扔了棍子,挥动手臂跟着大家一起喊。那个阵势我永远忘不了。这是我头回见王震发这么大脾气。”

  “到了新疆我还见过他发脾气骂人。那是1949年11月底,我们团走了一万多里路到了阿克苏。部队正休整着,上级发来通报,和田的国民党军官不接受和平起义,正策动武装叛乱。王震命令我们火速进军和田。那时有两条到和田的路,都要走上一个月。为抢时间,我们决定从沙漠里穿过去直插和田。12月5日,全团1800多人进了沙漠,走到第9天,带的水全用完了,许多同志晕倒了。上级命令杀掉骆驼和战马,饮血止渴!大家抱着马脖子哭,舍不得啊!我的排长李明是个老八路,战斗英雄,他担任收容任务,晕倒在沙漠里,被风沙埋了,找到他时,只露着拿着红柳棍子的胳膊。怕遗体被沙漠上的食肉蚁吞吃了,我们就抬着他直到走出沙漠。在沙漠里整整走了15天,700多公里路啊!敌人没料到我们这么快就来了,吓的乱跑,缴枪投降。一野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政委当天就发来电报,表扬我们团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还向我们光荣的战士致敬咧!”

  “到和田不久,王震来了,他穿件皮夹克,站在吉普车上,指着被抓的叛乱分子骂了起来:‘全国都解放了,你们他娘的还想叛乱,我把你们全包了肉饺子!’”

  “王震对敌人狠,对我们可爱了!他说话算数。1950年,我们部队上一下子来200多湖南、山东的女娃子。我寻思着找个老婆,也见了几个,可我脾气不好,讨人嫌,人家没跟我,就一直打着光棍。”

  “我最后一次见到王震是1980年,他来和田视察,接见我们,问我们这些老兵,你们有打光棍当和尚的没有?!我那时60多岁了,心想大半辈子的人了,个人的事别给司令员找麻烦了,再说那么多的战友牺牲在路上,他们连‘和尚’都当不成,我知足咧,还说啥咧。人吧,就像树,树苗子挪到哪儿,扎了根,活了,就长起来了,再远再苦的地方待久了也生情啊!”

  “1999年国庆节,上面安排我们到乌鲁木齐、石河子参观。当年生产建设兵团的司令部就在石河子,广场上有王震的铜像,又高又大。他披着军大衣,一手拿望远镜,一手向前挥着,像是指挥我们打仗,身后是一匹战马。在像前,我们列好队,集体向他敬礼。领队的是李炳清,是个老八路。他代表我们向王震汇报:‘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你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我们没有离开塔克拉玛干,我们的儿女也都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和田。司令员,你听,我们为你唱首歌吧!《走,跟着毛泽东走》预备唱!’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旁边围满了人啊,一个劲儿地为我们鼓掌,好多人都哭了。”

  “再过几年,咱们也要去‘三八线’了,去和老头子们在‘那边’开荒、种地,过日子、守边关!”

  距“老兵村”一公里处,一块平坦的沙地里长眠着几百位老兵和他们的妻子,这块沙地被称为“三八线”。

  这长眠之地为何叫“三八线”?

  黄玉梅,这位1952年从山东参军进疆的老大姐向我述说起往事。

  “那时,这些老头子们来这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他们整天介嚷着,要跟彭老总到朝鲜‘三八线’打美帝,说那里是立功、‘光荣’的地方。上级做工作说,咱这儿也是前线,是戍边生产的前线,咱们多打粮食就是支援彭老总和前方的战友打仗。老头子们想通了,就踏踏实实搞起了生产。记得是1955年秋天,有个叫周元的同志,是打鬼子时参军的老兵,身上尽是伤。他开起荒来不要命,天不亮就拎着‘坎土曼’(锄头类工具)下地了。有一天,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大家点着火把到地里找到他,一看,不行了,嘴里全是血,趴在地上,手里还攥着‘坎土曼’。他是这些老头子们头一个牺牲在生产上的同志。他活着时开出的这块条田,是个方阵形,宽300米,长800米,恰巧与‘三八’和音儿,大伙儿合计着,他是死在了这块战场上,就把他埋在这吧,这地界儿就叫‘三八线’吧!后来,老头子们在这‘三八线’四周种了一圈防风的白杨树,谁‘走了’就埋在这儿。里头有营长、连长、排长、班长、战士、炊事员、饲养员,还有吹号的司号员。谁的老伴‘走了’,也都跟着埋在这儿。下葬的时候,全村的老兵和老伴们都扛着‘坎土曼’到‘三八线’,为‘走了’的战友挖墓坑,再用手一把把填上沙土。”

  “现如今,村里头还剩下30多个‘走了’老伴的姐妹们,不少姐妹的孩子在城里给她们买了房,要接她们进城去住,她们不肯走啊!都是一起参军进疆的姐妹,怕分开后孤单啊,也怕‘老头子们’孤单啊,说是咱们往后也要到‘三八线’和‘老头子们’一起去‘开荒’,守着这块儿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当年不远万里进疆的年轻女兵们,已是双鬓如雪,她们为了甘苦厮守一辈子的人,为了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孕育出生命的情,她们又是何等的执着!何等的伟大啊!

  一位老兵的女儿对我说:“妈妈们所有的手都是同样的,她们手指弯曲,骨节突出,粗粝如砂纸;妈妈们所有的面孔都是同样的,她们素面朝天,恬淡慈祥,楚美如晚霞;妈妈们所有的心都是同样的,海样般的宽阔,山样般的坚强,天空般的亮彻。”

  李春萍,1952年参军进疆,那年她17岁。刚来时她想家啊,打算待上个把年就复员回去了。在生产中,她与年长10岁的老兵马鹤亭相识,马鹤亭像对待亲妹妹那样照顾她。日子久了,她就舍不得马鹤亭了,也舍不得离开这儿了。1955年早春时节,连队开渠浇地,突然渠口子垮了,马鹤亭跳进冰冷彻骨的渠水,用身体去堵口子,李春萍也跟着跳了下去,俩人臂挽着臂,紧紧连在一起,堵住了口子。那天,李春萍正来例假,上岸后发起高烧,马鹤亭赶紧背她到医院。3个月后,出院时,医生告诉她终生不能生育了。她听后嚎啕大哭。她爱马鹤亭,要和他在一起,要为他生孩子,可现在生不成了。李春萍悄悄地离开了连队。一个月后,马鹤亭找回了李春萍。次日,他俩就在地窝子里结了婚。那夜,俩人紧紧相拥在红柳枝编的“席梦思”床上,马鹤亭为李春萍擦去泪水,告诉她不能生孩子,我们就生产,一辈子在一起,把荒漠垦出绿洲来!

  老兵季雨亭,1990年患重病住院,临终时老伴问他还有什么事要交待,他告诉老伴,住院费该咱们自己掏的,一分钱都不能欠公家。老伴说,这事我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记得住。她连夜往返100多公里路取了钱,一分不差交给医院。季雨亭望着老伴安详地合上了眼睛。

  老兵王毛孩,1943年参加八路军,一辈子都干的是炊事员。30年前,他退休时团场送给他一台手摇留声机,他托人买了张“东方红”唱盘,清早起来第一件事是摇起留声机,听《东方红》。他告诉老伴,太阳天天升,我就天天唱。后来,他瘫痪在床上,摇不动了,老伴就为他摇,一天没落过,直到他去世。那部留声机和《东方红》唱盘随他一起去了“三八线”。

  有人说,女人如水。在这荒寂的大漠中,正是这些女人们甜如甘泉的爱,才有了老兵们心灵的慰藉和对沙海的眷恋。如果说,忠诚是军人的天职,那么在这天职的平台上,又有多少柔韧的臂膀,在做着坚强的支撑!



老兵村近景

    “秋天时再来啊,尝尝新瓜果,吃吃新打下的粮食。别忘了带给我们一枚纪念章啊!”

  整整一天,我和老兵们待在一起。吃了老阿姨们做的“百家饭”,有川味、湘味、鲁味、徽味、晋味……席间,老兵们告诉我,过去热闹啊!逢年过节各家炒上一个拿手菜,几百号人几百家菜,天南海北,吃的真过瘾。现在人少喽,可这热闹的习惯改不了。秋天再来啊,吃新鲜的水果,刚打的粮食。

  在村里文化活动室,我与老兵们聚在一起打了十几圈“五十K”,输的多赢的少。一位老兵半玩笑半认真地劝牌友:“咱别老是赢,人家是个将军咧!”我攥住手中的一付好牌,把它拆开打了出去,结果又输了。置身在前辈中,感受着他们欢娱间未泯的童心,输赢间从容的淡定,我想,在人生的牌局上,他们是强手,是永远的胜利者!

  我再一次走进耄耋老兵的家,他依然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我向他告别。问老人,还有啥事儿需要办?他吩咐老伴摘下墙上的镜框,取出那帧胸前挂满军功章的照片,送给我做留念,并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们这些老兵进疆60年,祝祖国好!新疆好!听说国庆要阅兵,那天我一定看电视,唱军歌,戴着新得的纪念章唱!唱“向前!向前!……”

  我知晓了老兵的心思,他唯一的心愿,是在那光荣的日子里接受祖国赠予的一枚纪念章。我掏出小本记下了这位老兵和他战友们的名字:

  张远发:1918年出生四川梓潼人

  宋子善:1920年出生河南南阳人

  黄增珍:1921年出生河南郸城人

  王有义:1921年出生青海海东县人

  刘来宝:1921年出生甘肃文县人

  郭焕:1922年出生陕西西安市人

  郭学成:1922年出生山西文水人

  单世望:1923年出生湖北建始人

  钟文祥:1925年出生四川广元人

  董银娃:1927年出生甘肃通渭人

  王传德:1927年出生安徽亳州人

  马鹤亭:1927年出生甘肃武都人

  何海成:1929年出生甘肃武威人

  张炳成:1930年出生甘肃文县人

  盛成福:1932年出生甘肃酒泉人

  大漠落日,火红的残阳,把沙海映得一片金黄。挥手离别间,我记住了他们。或许有一天,路过他们的家乡,我会告诉那里的人们,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挚爱挚情、弃舍无悔、近在身旁的长者。

  风起沙海。这风,是为畅游抵岸者抚干衣襟;是为升锚远航者鼓起风帆……

  落笔于2009年3月15日天山脚下

  (作者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标题书法:连俊义

  本文图片摄影:吕永泰
   
    这篇文章看起来是2009年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转过,不管了,加链接: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18/0724545781.html










记得我们怎么夺过来的,谁TND都别想再拿走!
说的是新疆兵团和田农十四师47团的老前辈的感人事迹,改开以来,国家对不起这些奉献了自己一辈子也同时奉献了自己子孙后代的这些老前辈啊,全团上千人,百分之九十的人一辈子驻守在沙漠边缘,连和田市都没有去过,更别提乌鲁木齐和内地的家乡了,前两年这些老前辈当中的幸存者代表,被邀请到北京和内地去参观,老人家们首先就去了太祖的纪念堂,为伟人敬礼.很感动人啊,比起矬子来,个人感到胡和谐在这方面做的的确很不错,是个好领导人.
天山白瑞德 发表于 2012-8-2 23:31
说的是新疆兵团和田农十四师47团的老前辈的感人事迹,改开以来,国家对不起这些奉献了自己一辈子也同时奉献了 ...
恩,我也才是看那个什么庆祝八一的文艺晚会“我是一个兵”知道的这段快要尘封的历史。。。真是高人他们。。。
二军六师后裔向前辈老兵致敬
覺得祖國虧欠了他們......又不禁感嘆這就是真正的,純粹的愛,這份愛不求回報,無怨無悔啊
为国戍边,献了青春献子孙
那是外公的老部队……妈妈在农一师长大,现在洒家时不时还会回去看看
看到王胡子那段鼻子酸了。外公当年是他的警卫排长,胡子脾气大的狠,但对战士特别好,当年进疆时杀了很多人,说王胡子来了可以治小儿夜啼。
红箭八改 发表于 2012-8-2 23:49
二军六师后裔向前辈老兵致敬
那个叫“我是一个兵”的晚会里就请了6个人去,好像都是在上面有名字的,都80好几了啊,不过都挺精神的。
汉风鸣玦 发表于 2012-8-2 23:59
那是外公的老部队……妈妈在农一师长大,现在洒家时不时还会回去看看
其实,我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具体编制一点儿不了解。。。
汉风鸣玦 发表于 2012-8-3 00:10
看到王胡子那段鼻子酸了。外公当年是他的警卫排长,胡子脾气大的狠,但对战士特别好,当年进疆时杀了很多人 ...
又见可以治小儿夜啼。。。
向老兵致敬
敬礼!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