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面对钱学森,我的心中堆满了同情》,求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03:09


首先声明,我最早是在人人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我至今也不知道原作者是谁,如果知道的
话,就可以直接从他(她)以往的帖子判断其价值取向了。发到这里,主要是请各位批判,
因为我觉得文章的作者有打着讲述钱老轶事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还有一点,请各位注意,我看到的帖子是我的老师在人人网上分享的,这位老师是希望我们批判
的看的。对于钱老,他只是觉得亩产十万斤的事情太伤身后名了,请各位尊重我的老师,不要过
于激动以至于出言不逊,谢谢各位。

如果各位一定要去帖子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只能给出我的老师分享的链接,注意不是原作者
的,原作者的链接点进去会显示不存在。还是请各位理性的发言,谢谢。


http://blog.renren.com/share/275 ... amp;ff_id=275571403



分割线-------------------------------------------------------------------------------
钱学森一生最大的转折点,是他在1950年的某一天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信中,父亲谈
及自己病重,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儿子再见一面。孝顺的钱学森念父心切,立即向学校申请
探亲假并准备回国。

在此之前,钱学森曾经担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的顾问。当钱要回国的消息传开,美国海
军次长丹·金布尔立即电话通知司法部,要求无论如何要将钱学森留在美国,因为钱的头
脑里装满了美国的军事机密。

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金布尔的做法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恰逢美国政府处于严重恐
共的麦卡锡(McCarthyism)时代,中国留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怀疑。金布尔的这
通电话使移民局怀疑钱学森是共党分子,并很快将其逮捕,此后,钱学森被软禁了整整五
年。

1950年前后的确是很多读书人主动迁徙的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流落欧美的
大批华人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很多人抛弃已经成形的事业,冒着危险,立志
要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但钱学森不在此列。他本没有积极回国服务的意愿,也从未加入过
共产党,可是历史围绕着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封家书和一次回国探望父亲的意愿,
竟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不信任。几年之后,钱学森以莫须有的共党罪名,通过朝鲜战争的
战俘交换方式被遣返回国。[1]

钱学森一直对美国政府亏待他的往事耿耿于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对抗终于将他推到了
中国利益的一边,钱学森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爱国分子、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多年以后,
金布尔谈及此事仍不无遗憾:“这是美国所做的最愚蠢的事。如果说钱学森是共产党,还
不如说我是。我们却逼他回国了。”[2]

一封家书,竟然成为钱学森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假如没有父亲的来信,钱应该继续在美国
求学,研究,日后究竟能取得何等成就,的确是一件值得展望的事情。

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
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
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
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
杀俱乐部”。有一次,小组在古根海姆大楼实验室里进行火箭喷射推力的试验,竟然发生
爆炸,古根海姆大楼都摇晃起来,钱学森等人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金属零件也被炸飞
,好在大家都没有受伤。不过这次爆炸后,学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组停止一切活动。为了
继续搞试验,这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将实验室迁移到远离洛杉矶的马特里山的一个偏僻的
山谷中,还亲自动手盖起一座简易的火箭试验台。几十年后,这里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
喷气推进实验中心所在地。

那时,钱学森年轻的头脑里只有科学,他思维缜密、治学严谨,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意识形
态。同事弗兰克·马布尔在整理钱学森当年的手稿时,发现了他为解决薄壳变形的难题写
的研究手稿,包括图表、公式推导、演算稿、数据列表等等,长达800多页。问题解决后
,钱学森在装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注上“Final”(中文:最终定稿),后面却又加上一句
“Nothing is final.”(中文:没有什么是最终确定的)。

1949 年9月,38岁的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研究
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
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和火箭技术先驱,以及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社
会地位和生活非常优越。钱学森希望利用美国的优越条件进一步深造,因此正式提出了加
入美国国籍的申请。[3]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钱学森不幸卷入了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之中。美国抛弃了他
,他别无选择,只能丢下自己的研究事业,回到中国。世界之大,似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
能给他一个平台,给他一份完整的亲情。

钱学森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中共中央政府给了他非常高的礼遇和重用。195
6年 1月,刚刚回国三个月的钱学森在陈赓的邀请下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56年春,他应邀出席政协会议并在会上讲话。2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全体政协委员
,特别安排钱与自己坐在一起。钱学森为国务院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
见书》,也受到中央高度重视。1956 年3月14日周恩来还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认真讨
论了这份《意见书》。

此时的钱学森激情有加,他要把全部知识献给自己的祖国,做出成就,以报答知遇之恩,
同时或多或少也想让美国人看到,他们丢弃掉钱学森,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有意思的是
,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既有对美国的怨气,却也带来了美国的学术作风。中科院院士戴
汝为说:“钱学森对美国有些事情说起来是咬牙切齿,(因为)等于是把他从美国给赶出
来了,但是他觉得美国的讨论班是非常之重要的。”[4]创建力学所期间,钱学森积极倡
导学术民主。他让行政部门为每个办公室购置黑板,走到哪个屋子里都便于学术讨论,有
什么问题可以当场在黑板上推导。这种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的做法,
被钱学森称为“科学的民主”。

如果钱学森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他一定能够成就大业。可惜时代变化了,这一次不是美
国人的意识形态敌视,而是大鸣大放大清算的反右运动。

时代再一次亏待了钱学森。现在,我们无法推测,当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的时候,当 55
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受到迫害的时候,
聪明的钱学森在思考什么。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年的6月,钱学森在一次科学工作者集会
上谈到民主和自由时,忽然改变了过去对科学与民主的坚守,语调中有了方向性的变化

“右派分子好象是在替人民要求民主和自由。但是他们所要求的民主和自由,是一种不要
领导和组织的民主和自由。这种民主自由是没有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组织工
作就越来越复杂、繁重。有社会的组织工作,就要有领导。目前的问题是:要资本主义的
领导呢?还是社会主义的领导?……美国每年用在商业广告等非生产方面和军事方面的费
用有几百亿美元。假设美国没有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钱就可以拿来为人民
服务,人民生活也就会好。所谓美国生活的优越只是在表面上,事实上要不得的东西太多
。它有一个很大很好的科学技术基础,但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大好处。到底应该选择资本
主义的领导,还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呢?当然,只能选择社会主义的领导。”[5]

1958年,钱学森更是亲自撰文,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整风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大跃进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我
们每个人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前看起来不能做到的事,现在也能做到了。……只要我
们把我们的心掏出来,把心交给党,交给人民,我们科学事业的大跃进是一定的。”[6]

如此话语系统下,钱学森借用他的科学家身份论证粮食亩产过万斤,就是一种必然。

“6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了一个动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继
小麦亩产2105斤以后,又有2亩9分地平均每亩打下了3530斤小麦。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
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
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
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
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
0多倍!”[7]

这篇名为《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科普”文章,至今还在被众多知识分子嘲笑。两
个月后,粮食产量浮夸风、放卫星的失控局面席卷全国,钱学森的文章的确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毛泽东的判断力。李锐曾就此问毛:你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
村生活过,怎么能相信一亩地能打上万斤、几万斤粮?毛泽东说:看了钱学森写的文章,
相信科学家的话。[8]

这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受到意识形态控制之后所说出的最没有常识的观点,是钱学森一生
最大的败笔。美国学者张纯如对此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在极权政治下,科学家沉默地顺
服疯狂的政策倒也罢了,而积极地倡导、附和那样的政策,对服膺真理的科学家而言,未
免太过头了。”[9]

但我们不能就此全面否定钱学森。在全国的科学、文化一片凋敝的情况下,钱学森的导弹
研究工作却始终没有停滞。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
9日,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用中近程
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
红一号”发射成功。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钱学森,中国的 “两弹一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登上世界舞台。这
显然是他此生最大的科学成就。不过钱学森后来却对他的秘书涂元季说:“其实搞两弹,
这种工程项目,这是组织上的任务,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的兴趣是在学术领域,是在
思想的创新。”[10]这句话隐含着钱学森对自己工作的不满。无论政府怎么夸奖钱学森的
科学成就,他毕生的工作的确如他所言,仅仅是做了一名工程师的工作,这距离一名卓越
的科学家相距太远。他所有的工作,只是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拥有了看上去很
强大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却没有提供必要的贡献。

一个天分极高,起点极高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裹挟,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制,不仅没有创
造伟大的科学成果,而且丢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一个“天性害羞、
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11],一生却陷于两个国家之间
的政治冲突,左右为难,举目四顾,像一条丧家之犬。这就是钱学森一生的写照。面对这
样的人生案例,我们无法赞美,无法抨击,只是心中堆满了对钱先生深深的同情。







-----------------------------------------------------------------------------
---


[1]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
2月出版,第14页。

[2] 笔者译。原文系:“It was the stupidest thing this country ever did,” sai
d Undersecretary of the Navy Dan Kimball, who tried to keep Qian in the U.S.
“He was no more a Communist than I was, and we forced him to go.”《Qian Xue
sen Laid Foundation For Space Rise in China》,By Bradley Perrett.《Aviation
Week》,Jan 6, 2008.

[3] 李鸣生:《走出地球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6页。

[4] 纪录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央电视台。

[5] 《钱学森痛斥右派反社会主义言论——不要领导和组织的民主自由是没有的》,《光
明日报》第7版,1957年6月22日。

[6]  钱学森:《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人民日报》第5版,1958年4月29日。

[7] 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中国青年报》第4版,1958年6月16日。

[8] 李锐:《“大跃进”期间我给毛泽东的三次上书》,《百年潮》,1997年第4期。

[9]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
2月出版,第19页。

[10] 纪录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央电视台。

[11]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2月出版,第21页。


首先声明,我最早是在人人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我至今也不知道原作者是谁,如果知道的
话,就可以直接从他(她)以往的帖子判断其价值取向了。发到这里,主要是请各位批判,
因为我觉得文章的作者有打着讲述钱老轶事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还有一点,请各位注意,我看到的帖子是我的老师在人人网上分享的,这位老师是希望我们批判
的看的。对于钱老,他只是觉得亩产十万斤的事情太伤身后名了,请各位尊重我的老师,不要过
于激动以至于出言不逊,谢谢各位。

如果各位一定要去帖子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只能给出我的老师分享的链接,注意不是原作者
的,原作者的链接点进去会显示不存在。还是请各位理性的发言,谢谢。


http://blog.renren.com/share/275 ... amp;ff_id=275571403



分割线-------------------------------------------------------------------------------
钱学森一生最大的转折点,是他在1950年的某一天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信中,父亲谈
及自己病重,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儿子再见一面。孝顺的钱学森念父心切,立即向学校申请
探亲假并准备回国。

在此之前,钱学森曾经担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的顾问。当钱要回国的消息传开,美国海
军次长丹·金布尔立即电话通知司法部,要求无论如何要将钱学森留在美国,因为钱的头
脑里装满了美国的军事机密。

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金布尔的做法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恰逢美国政府处于严重恐
共的麦卡锡(McCarthyism)时代,中国留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怀疑。金布尔的这
通电话使移民局怀疑钱学森是共党分子,并很快将其逮捕,此后,钱学森被软禁了整整五
年。

1950年前后的确是很多读书人主动迁徙的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流落欧美的
大批华人知识分子似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很多人抛弃已经成形的事业,冒着危险,立志
要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但钱学森不在此列。他本没有积极回国服务的意愿,也从未加入过
共产党,可是历史围绕着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封家书和一次回国探望父亲的意愿,
竟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不信任。几年之后,钱学森以莫须有的共党罪名,通过朝鲜战争的
战俘交换方式被遣返回国。[1]

钱学森一直对美国政府亏待他的往事耿耿于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对抗终于将他推到了
中国利益的一边,钱学森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爱国分子、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多年以后,
金布尔谈及此事仍不无遗憾:“这是美国所做的最愚蠢的事。如果说钱学森是共产党,还
不如说我是。我们却逼他回国了。”[2]

一封家书,竟然成为钱学森人生最大的分水岭。假如没有父亲的来信,钱应该继续在美国
求学,研究,日后究竟能取得何等成就,的确是一件值得展望的事情。

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
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
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
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
杀俱乐部”。有一次,小组在古根海姆大楼实验室里进行火箭喷射推力的试验,竟然发生
爆炸,古根海姆大楼都摇晃起来,钱学森等人被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金属零件也被炸飞
,好在大家都没有受伤。不过这次爆炸后,学校便勒令火箭研究小组停止一切活动。为了
继续搞试验,这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将实验室迁移到远离洛杉矶的马特里山的一个偏僻的
山谷中,还亲自动手盖起一座简易的火箭试验台。几十年后,这里成为美国宇航局著名的
喷气推进实验中心所在地。

那时,钱学森年轻的头脑里只有科学,他思维缜密、治学严谨,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意识形
态。同事弗兰克·马布尔在整理钱学森当年的手稿时,发现了他为解决薄壳变形的难题写
的研究手稿,包括图表、公式推导、演算稿、数据列表等等,长达800多页。问题解决后
,钱学森在装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注上“Final”(中文:最终定稿),后面却又加上一句
“Nothing is final.”(中文:没有什么是最终确定的)。

1949 年9月,38岁的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研究
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
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和火箭技术先驱,以及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社
会地位和生活非常优越。钱学森希望利用美国的优越条件进一步深造,因此正式提出了加
入美国国籍的申请。[3]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钱学森不幸卷入了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之中。美国抛弃了他
,他别无选择,只能丢下自己的研究事业,回到中国。世界之大,似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
能给他一个平台,给他一份完整的亲情。

钱学森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中共中央政府给了他非常高的礼遇和重用。195
6年 1月,刚刚回国三个月的钱学森在陈赓的邀请下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56年春,他应邀出席政协会议并在会上讲话。2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招待全体政协委员
,特别安排钱与自己坐在一起。钱学森为国务院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
见书》,也受到中央高度重视。1956 年3月14日周恩来还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认真讨
论了这份《意见书》。

此时的钱学森激情有加,他要把全部知识献给自己的祖国,做出成就,以报答知遇之恩,
同时或多或少也想让美国人看到,他们丢弃掉钱学森,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有意思的是
,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既有对美国的怨气,却也带来了美国的学术作风。中科院院士戴
汝为说:“钱学森对美国有些事情说起来是咬牙切齿,(因为)等于是把他从美国给赶出
来了,但是他觉得美国的讨论班是非常之重要的。”[4]创建力学所期间,钱学森积极倡
导学术民主。他让行政部门为每个办公室购置黑板,走到哪个屋子里都便于学术讨论,有
什么问题可以当场在黑板上推导。这种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的做法,
被钱学森称为“科学的民主”。

如果钱学森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他一定能够成就大业。可惜时代变化了,这一次不是美
国人的意识形态敌视,而是大鸣大放大清算的反右运动。

时代再一次亏待了钱学森。现在,我们无法推测,当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的时候,当 55
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受到迫害的时候,
聪明的钱学森在思考什么。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年的6月,钱学森在一次科学工作者集会
上谈到民主和自由时,忽然改变了过去对科学与民主的坚守,语调中有了方向性的变化

“右派分子好象是在替人民要求民主和自由。但是他们所要求的民主和自由,是一种不要
领导和组织的民主和自由。这种民主自由是没有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组织工
作就越来越复杂、繁重。有社会的组织工作,就要有领导。目前的问题是:要资本主义的
领导呢?还是社会主义的领导?……美国每年用在商业广告等非生产方面和军事方面的费
用有几百亿美元。假设美国没有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钱就可以拿来为人民
服务,人民生活也就会好。所谓美国生活的优越只是在表面上,事实上要不得的东西太多
。它有一个很大很好的科学技术基础,但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多大好处。到底应该选择资本
主义的领导,还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呢?当然,只能选择社会主义的领导。”[5]

1958年,钱学森更是亲自撰文,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整风以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大跃进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我
们每个人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前看起来不能做到的事,现在也能做到了。……只要我
们把我们的心掏出来,把心交给党,交给人民,我们科学事业的大跃进是一定的。”[6]

如此话语系统下,钱学森借用他的科学家身份论证粮食亩产过万斤,就是一种必然。

“6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了一个动人的消息: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继
小麦亩产2105斤以后,又有2亩9分地平均每亩打下了3530斤小麦。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
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
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
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
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
0多倍!”[7]

这篇名为《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科普”文章,至今还在被众多知识分子嘲笑。两
个月后,粮食产量浮夸风、放卫星的失控局面席卷全国,钱学森的文章的确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毛泽东的判断力。李锐曾就此问毛:你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
村生活过,怎么能相信一亩地能打上万斤、几万斤粮?毛泽东说:看了钱学森写的文章,
相信科学家的话。[8]

这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受到意识形态控制之后所说出的最没有常识的观点,是钱学森一生
最大的败笔。美国学者张纯如对此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在极权政治下,科学家沉默地顺
服疯狂的政策倒也罢了,而积极地倡导、附和那样的政策,对服膺真理的科学家而言,未
免太过头了。”[9]

但我们不能就此全面否定钱学森。在全国的科学、文化一片凋敝的情况下,钱学森的导弹
研究工作却始终没有停滞。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
9日,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用中近程
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
红一号”发射成功。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钱学森,中国的 “两弹一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登上世界舞台。这
显然是他此生最大的科学成就。不过钱学森后来却对他的秘书涂元季说:“其实搞两弹,
这种工程项目,这是组织上的任务,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的兴趣是在学术领域,是在
思想的创新。”[10]这句话隐含着钱学森对自己工作的不满。无论政府怎么夸奖钱学森的
科学成就,他毕生的工作的确如他所言,仅仅是做了一名工程师的工作,这距离一名卓越
的科学家相距太远。他所有的工作,只是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拥有了看上去很
强大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却没有提供必要的贡献。

一个天分极高,起点极高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裹挟,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制,不仅没有创
造伟大的科学成果,而且丢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一个“天性害羞、
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11],一生却陷于两个国家之间
的政治冲突,左右为难,举目四顾,像一条丧家之犬。这就是钱学森一生的写照。面对这
样的人生案例,我们无法赞美,无法抨击,只是心中堆满了对钱先生深深的同情。







-----------------------------------------------------------------------------
---


[1]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
2月出版,第14页。

[2] 笔者译。原文系:“It was the stupidest thing this country ever did,” sai
d Undersecretary of the Navy Dan Kimball, who tried to keep Qian in the U.S.
“He was no more a Communist than I was, and we forced him to go.”《Qian Xue
sen Laid Foundation For Space Rise in China》,By Bradley Perrett.《Aviation
Week》,Jan 6, 2008.

[3] 李鸣生:《走出地球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76页。

[4] 纪录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央电视台。

[5] 《钱学森痛斥右派反社会主义言论——不要领导和组织的民主自由是没有的》,《光
明日报》第7版,1957年6月22日。

[6]  钱学森:《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人民日报》第5版,1958年4月29日。

[7] 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中国青年报》第4版,1958年6月16日。

[8] 李锐:《“大跃进”期间我给毛泽东的三次上书》,《百年潮》,1997年第4期。

[9]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
2月出版,第19页。

[10] 纪录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央电视台。

[11] 张纯如:《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2月出版,第21页。
牛B的人不当JY,就是看不起JY,怎叫JY不风凉!


他所有的工作,只是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拥有了看上去很强大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却没有提供必要的贡献。

--------------------------------------------------------------------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这一句。但是理论研究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不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科学家怎么可能有条件搞理论研究呢?说白了,钱老之所以回国后没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太大的成果,也许有政治运动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太落后了,软硬件基础条件极其薄弱,根本不可能支持实现作者所说的那种“科学进步”,再就是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建设,钱老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此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价值远远超过所谓的“人类的科学进步”,也正是因为这样,钱老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如果不是这样,他的地位和声望最多也就是和杨振宁等人差不多而已了

钱老晚年也许对没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更大成果感到有些遗憾,但他努力了,他奋斗了,他亲眼看着在他的辛勤和汗水下自己的祖国不断走向富强,他决不会后悔,更用不着作者来同情!“丧家之犬”四个字原封不动还给作者!

他所有的工作,只是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拥有了看上去很强大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却没有提供必要的贡献。

--------------------------------------------------------------------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这一句。但是理论研究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不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科学家怎么可能有条件搞理论研究呢?说白了,钱老之所以回国后没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太大的成果,也许有政治运动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太落后了,软硬件基础条件极其薄弱,根本不可能支持实现作者所说的那种“科学进步”,再就是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建设,钱老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此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价值远远超过所谓的“人类的科学进步”,也正是因为这样,钱老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如果不是这样,他的地位和声望最多也就是和杨振宁等人差不多而已了

钱老晚年也许对没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更大成果感到有些遗憾,但他努力了,他奋斗了,他亲眼看着在他的辛勤和汗水下自己的祖国不断走向富强,他决不会后悔,更用不着作者来同情!“丧家之犬”四个字原封不动还给作者!
钱老像丧家之犬?
没留在美国就叫丧家之犬?
那写文章的人家在哪就很清楚了~
如果先进的科技都被某个国家给垄断,这实在不是人类之福。
这货有啥资格同情钱老??搞笑,我还能写篇文章去同情作者他爹呢。无聊
面对文章,能对作者留点同情吗?
何必理会这些二货,扣分也要骂
作者价值观比较粗俗。你和自私自利的人讲服务意识,简直是对牛谈琴。对于作者这种人,直接将他丢弃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让他自生自灭吧。。
这文章的作者是用脸还是屁股在键盘上蹭出这篇文章的?
钱老为啥学的航空?难道仅仅是个人兴趣?这文章的作者里纯粹是带把机枪回战国时代的穿越帝
多谢各位回帖
我是看到学校的一位副教授分享的,这位老师平时还是很爱国的,我不好直接批评他,所以发来请各位给出理性的批判。

文章不是我写的啊,别扣我分啊!
nsa2000 发表于 2012-6-25 22:40
面对文章,能对作者留点同情吗?
没事没事,大家随便骂,我不是作者。
我看了也憋屈,又不好直接在老师的分享下面骂,所以更憋屈。
这个屁放的。 真臭

相信钱老如果看到这文章
也会无视掉吧。 钱老永垂不朽
作者还是同情他自己吧!钱老只要是个正常的中国人都会记住他的,至于这位仁兄,抱歉,他只是个没有任何贡献,也不被待见的可怜虫而已
要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
我们首先是中国人
然后才是人类
同情?作者啥时候“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却提供必要的贡献”之后,再说这话吧。
文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取向性问题,只是观点有点太极端,从个人的角度讲,不能100%地实现个人理想,也是很正常的,不见得就不是善终,更谈不上需要同情.

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钱老在不利于自己的工作环境政治环境中,仍然积极工作,尽最大可能取得成就的态度,而不是坐在那边空想空谈个人的兴趣和梦想.
人与人是思想上是有差距的,钱老的心这种自私自利的作者不会懂!
看到引用文献中李锐,张纯如之类的名字,不厚道地笑了。
另外我同情撰写此文的那只美狗:你不会有钱老那么高寿,你的同类一般活不过二十年,你也一样,这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额,搜索下来源貌似是ht t p://sumartin.blogchina.com/731944.html
关于批判的h t t p://blog.lehu.shu.edu.cn/sqdai/A132218.html
这个就是利人和利己者的思想境界之别
像这种烂文。。。反而应该是出处比较重要。。。可惜楼主没有给出!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
一条丧家之犬。这就是钱学森一生的写照。面对这样的人生案例,我们无法赞美,无法抨击,只是心中堆满了对钱先生深深的同情。

确实,我的心中堆满了同情。
我同情这篇文章作者的头脑和屁股!
比起苏联的科罗廖夫来,钱老还算幸运的。
历史已经过去,幸与不幸都不重要,重要的人民记住了他们。

这叫投名状吧
只能说一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在作者眼里中国只要跟着美国就是死多少人都没事,但只要中国跟美国唱反调,中国所做的任何事就都是十恶不赦
套用刚才看到的一句经典回帖:
一个人看到条狗到处撒尿圈地的时候回去和它一般见识吗?作者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大家认真了就太看得起它了。
这货顶不上钱学森拉出来的一堆屎。
很正常,文章作者的目的和方肘子喷另一位钱老相同。


其实老祖宗的一句话就可以批判了——“燕雀研制鸿鹄之志”。。。。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楼主说到的爱国的副教授,说实话。。他也配讨论钱老?

其实老祖宗的一句话就可以批判了——“燕雀研制鸿鹄之志”。。。。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楼主说到的爱国的副教授,说实话。。他也配讨论钱老?
文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取向性问题,只是观点有点太极端,从个人的角度讲,不能100%地实现个人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
相对于他在美国工作的政治环境,钱老在中国的政治环境要好太多了。钱老如果留在美国,也就是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只有回国,才成了一代开山宗师,这是他的专业所决定的,他最后的成就和地位已经超越了任何100%的个人理想,99.9%的知识分子都要在内心羡慕嫉妒恨。
作者是尼可家大王???
他最后的成就和地位已经超越了任何100%的个人理想,那是外人的定义,于自己不一定是这样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貌似钱老还真是美国共党来着。
大林 发表于 2012-6-25 22:34
他所有的工作,只是让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拥有了看上去很强大的能力,但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文明发展 ...
钱在理论方面也有很大成就的,我记得他是航天基础理论奠基人之一,很有贡献,美国航天科学最开始就是由他开始的。钱学森在中国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走向,他领导了无数其他科学家一辈子都无法参与的项目。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坐在办公室苦思还是领导一个国家进行科学实践,我觉得后者更让人热血沸腾。
不值一驳啊,只看到满篇的仁义道德泛滥
背后却经不起逻辑思辨的批判
这种人不管真傻假傻,把他扔回60年前感受一下MD的“仁义道德”就什么都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