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曲折中冲刺 中石油博弈印度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5:57:26
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一个“四国六方”的投资项目,特别是随着印度公司的介入和连续施压,缅甸政府的态度变得游移不定,第一次招标结果作废。第二次招标开始,原本由中石油管道局负责的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被“取出”了220公里,交由印度公司负责。


2012年4月的泼水节,缅甸马德岛上的居民一改往日因缺水而互相抹泥巴的习惯,第一次尝试泼洒清水。此项改变在这个拥有4000多人口的岛屿上,似乎具有某种历史意义。

这座岛屿曾因没有道路、没有码头,几乎与外界隔绝,唯一的淡水来源是雨水。如今在中国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第一座自来水水库,学校、医疗站等设施也随之建立。原本的荒岛因被选作中缅油气管道的西端起点而渐渐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2013年5月,在缅甸境内全长约770.5公里,起自马德岛的这条原油管道,将连接起中国昆明和缅甸皎漂,每年输送设计量1200万吨来自中东、非洲的原油。同时,在缅甸境内全长792.5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将以设计年输量52亿立方米,向中国输送产自缅甸近海的天然气。

中缅油气管道被看做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这条新的能源通道,不仅可以创造另一稳定的能源供给源,更将有助于破解一直困扰中国的所谓“马六甲困局”。

眼下,这条新的能源通道正在缅甸境内紧张修建。虽然之前公布的竣工时间是2013年5月,但中石油管道局副局长、中缅EPC项目总经理高建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在投资方的要求和支持下,施工单位已加快管道建设进度,“要赶在2012年5月30日即缅甸雨季到来之前,实现主体工程焊接完工”。

2012年5月上旬,本刊记者进入缅甸的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等地,沿着中缅管道主线路第一标B段考察后发现,伴随越发迫近的工期,缅甸境内施工的中方人员已进入了冲刺状态。同时,中方也主动适应着缅甸的氛围和形势。

工期从两年压缩为一个旱季

海风卷着雨水,洒落在安村那英岛与耶罔春岛之间。5月中旬,当缅甸多数地区还被燥热的气息环绕,马德岛附近的耶罔春海沟,已提前感受了热带季风暴雨的降临。

这份难得的清凉却令正在耶罔春海沟完成定向钻穿越的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尤为心焦。今年4月,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被移交给中石油管道局负责。不久,业主方提出要在雨季来临之前的6月份完工,否则一旦进入雨季,当地最高降雨量将达到5500毫米,施工难度会明显增加。

可雨水提前来了,施工队只能赶在更大规模降雨之前争分夺秒。

“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原本需要大半年的施工期,移交给管道局后,只留下了两个月。这让人一下就紧张起来,单是从国内调入设备进缅甸就需要一段时间。”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施工部部长张开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期虽然压缩,但质量还得保障。

4月份之前,该海沟因钻孔卡死等问题,一直未能穿越成功。最大的风险是耶罔春海沟底部的岩石有裂隙,会形成漏桨。一旦海水进入到用来穿越的钻孔后,含盐的海水对泥浆性能影响很大,为此,在穿越之前,施工队必须等待从中国国内运来大量外加剂,保证泥浆性能在海水入侵后能够稳定。通常这样的材料从海路运输更合适,但这次为了加快时间,所有外加剂全部从陆路运输。“至少缩短了10天时间。”张开学说。

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的紧张感,只是整个管道工地的一个缩影。沿着中缅管道(缅甸段)沿线行走,无论路过哪个施工营地,听到最多的词就是“赶工期”。

“如此紧张是因为初定的工期一压再压,两年的施工时间,最终被压缩成一个旱季。”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总经理助理陈绍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压缩工期背后

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皎漂到彬乌伦),最初在2010年年底开标,中石油管道局参与投标后,其商务标和技术标均位列第一。“当时就以为基本定了,我们就想着2010年年底或2011年年初开工,利用一个旱季抓紧施工。”陈绍友说,结果却出乎意料。

因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一个“四国六方”的投资项目,各方股东很快介入,特别是随着印度公司的介入和连续施压,缅甸政府的态度变得游移不定,第一次招标结果作废了。

据管道局中缅项目部合同控制部副部长杨希军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管道局第一次招标拿到这个项目,既不是高价也不是低价,而是以中间偏下的价格中标。当时参与招标的印度公司则是高价中标,并表示其价格中包含了管材费。奇怪的是,当时杨希军看到印度公司标书时,发现其中并没有管材费。而在此后的二次招标时,印度公司的中标价格则由第一次的中标价格综合下浮了47%左右。

第二次招标开始,经过多方谈判和妥协,原本由中石油管道局负责的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被“取出”了220公里,交由印度公司负责。

中缅油气管道线路主合同签订,已经是2011年5月8日。此时,刚想组织设备,人员开始施工,缅甸已进入雨季。“雨季从6月开始,直到9月结束,期间没法干活。”张开学说,虽然2011年8月1日中缅管道主线路1B标段大火开焊,其实只是勉强开工。狂风暴雨的时候,人员、材料等等很难充分保证,设备运过来也很困难。

每逢暴雨侵袭,缅甸的沙土地就变成一片泥沼,重型设备根本无法行走,运管车也无法运管到现场。只能调整施工部署,利用雨季先建设各营地和中转站。

“若按第一次招标的结果,至少能多一个旱季的施工时间,中标的时间往后拖延,把有效的施工时间压缩了,从1月到4月的旱季都白白浪费了。”陈绍友不无遗憾地说。实际上,中缅管道主线路1B标段的施工时间,就是从去年雨季结束,到今年雨季来之前。

而工期压缩并没有就此结束。2012年年初,中缅油气管道业主方,要求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按照“重要能源通道”的要求,加快建设速度,全线完工,达到投产条件。陈绍友解释说,原来公布的完工时间是2013年5月31日,结果又提前到2013年1月31日。“等于把(2012到2013年之间)又一个旱季的施工时间压缩掉了。”

近50摄氏度高温的考验

5月8日中午11点,本刊记者驱车赶往中缅管线皎勃东石方段的施工现场,此时车内的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达到47摄氏度。下车后,尽管穿着厚度近5厘米的专业工靴,脚底依然能感受到地面的灼热。

“这不算什么高温天。”20岁出头的张晓阳笑着对记者说,他是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派驻现场的一名技术员,炎炎烈日下,他的一张娃娃脸晒得黝黑发亮。

在现场,每个施工人员都像张晓阳一样身着“全套武装”的工服。“不是为了美白,而是晒伤实在受不起。”张晓阳说,一些中方员工刚来缅甸时,只穿了一下午的短袖,整条胳膊就被晒得红肿,如火烧般疼痛,第二天抬起来都困难。

这是典型的热季表现。缅甸一年中的3、4、5月都是热季,也属于旱季。尽管热得吓人,在中缅管道紧迫的工期里,这段日子还是被看做最宝贵的时节。

“没有热带暴风雨的侵袭,沙地变得干燥而结实,重型设备和运管车得以顺利进入施工现场。”高建国说,旱季施工的好处不胜枚举。在中缅管道施工过程中,即使被称为“世界级穿越难题”的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也是抢在2011年的旱季里完工。

伊洛瓦底江贯穿缅甸全境,是当地的“母亲河”,一年内水位变化显著。每当雨季来临,水位暴涨,方圆20公里内基本全部淹没。

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包含主河道、岔河穿越和江心滩线路三部分。“如果在旱季穿越不成,5月中旬江心滩就会被全部淹没。届时,放在江心滩上的设备、管材风险就大了。一根管被水冲走,都会对下游有影响,更何况管子已全部连接,要是一下全冲走,我们就疯了。”高建国说。

他回忆说,当时大家怀着忐忑的心情,计划至少在江心滩涨水之前先把岔河穿越过去,“只要管线全埋下去,被洪水冲击也没有风险了。原本工期已很紧张,为了抢在雨季来临前,把岔河、江心滩处理完,2011年4月份的进度只能一再提前。”

4月是缅甸温度最高的时候,穿越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至少在50摄氏度。负责管道焊接工序的施工人员既要手持工具,面对高达1000多度的电焊温度,背后还有着烈日烤灼。即使休息时进入遮阳棚,也不能抵挡热气。

“汗水从早流到晚,后来没办法,只能白天休息晚上干活,每天晚上六七点到现场,干一晚上。”高建国说,夜晚的温度可以降到30摄氏度左右。

对于初到缅甸的中方施工人员,近50摄氏度的高温是对身体耐力的极限考验。缅甸的高温伴随着湿热,穿戴全套工装后,人仿佛泡在热腾腾的蒸汽里,进入高温桑拿房一般。因气候潮湿,体液流失快,很多施工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暑现象,不少人得了阴囊皮炎,俗称“烂裆”,又痛又痒。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请假。

管道局从国内调来10名专业医生,分配在各施工营地,流动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多发疾病。

中缅管道施工沿线有不少缅甸当地的医院,“这里大部分医院药物奇缺,医生只开处方,病人得自己去外面买药。”参与考察的陈绍友说,用于施工人员治疗的药品基本都是从中国国内带过来。“最终我们还是选定缅甸4家医院作为定点治疗机构,针对要立刻动手术的状况备用,否则就要送回国内治疗。”

高温施工,保障工人饮用水十分重要。在施工沿线,缅甸当地的老百姓喝的源于雨季来临时积攒的地表浅水,经中方检测,水质不合格。“我们只能把缅甸城市里检验合格的桶装水大量运到营地解决饮水问题。”陈绍友说。

钢丝绳也得从中国运来

生活设施和日用品的有限,令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充分体会了缅甸境内略显薄弱的社会依托。然而,这还不是不可忍受的情况。

“缅甸社会依托差,施工的设备、材料全都受到限制,设备一旦受限、施工方法也跟着受限。有时需要一点简单的材料也只能眼巴巴等着从国内过来,为此还停过一次工。”管道局中缅项目五公司分部经理杨元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杨元晰的体会源于米坦格河跨越工程。米坦格河跨越工程是中缅管道开工建设后的第一个项目,跨越段为245米,采用3跨简支桁架结构。该项目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点就是把三榀桁架运到河上面去。

“类似情况在国内可以用大规模的船吊。”当时杨元晰把缅甸的起重船几乎找了个遍,可伊洛瓦底江附近的都是小船,难得有些大港口有稍大规模的船吊,却是固定的。

为适应当地情形,只能改用汽车吊,但大吊车也没找着。桁架每一榀的自重大概70多吨,而缅甸汽车吊最大极限只有50吨,并且连50吨的吊车也很难找到。“最后不得不改用原始的起重方法,不过原始设备中最简单的钢丝绳,也得从国内运过来,当地没有造钢丝绳的厂家。”杨元晰说。

该工程所处的曼德勒市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这个城市的精工行业基本空白,本刊记者沿途见到的一家上规模的工厂,是名为ACC的水泥厂。

“米坦格河跨越工程现场的设备,在缅甸当地买的多是螺栓、卡扣。”杨元晰说。当初管道局规划中缅管道项目施工时,考虑的是从国内带来60%的施工设备,在缅甸当地租赁40%的施工设备。而缅甸当地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稀缺状况,超出了预想。

眼下,中缅管道施工现场的推土机、挖掘机,有不少是从缅甸当地租赁而来,而状况不是太好。“没有使用当地的钢材。钢材出厂应有检验,标明质量等级。缅甸钢材出厂后没有合格证。我们用的钢材全部从国内海运过来。”陈绍友说。

炸药难题加剧工期焦虑

所有施工材料都从国内运来也行不通,比如炸药。陈绍友告诉本刊记者,炸药作为施工中一项重要材料,由于缅甸政府对于爆炸物的严格管控,要想从中国运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申请哪怕只是1吨炸药,也要先后通过缅甸能源部、矿业部、国防部、总统府等多个部门许可,前后需要70多人签字。最后申请结果反馈到国防部,说炸药可以用了,但中国人不允许去买,得找到缅甸当地代理公司购买,由代理商去和国防部申请炸药的运输资格,因为炸药的运输需要军队押运。”陈绍友说,押运到指定炸药库之后,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在缅甸能源部官员的监管之下,再把炸药运到现场。

第一批20吨炸药,申请了3个月才运到现场的炸药库。陈绍友意识到,如此下去,工期没法等。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所需的炸药总量要200吨左右,需要分4个批次运作。陈绍友和同事们只得守在缅甸能源部部长的办公室,反复沟通,把申请时间勉强压缩到一个月。

好不容易得来的炸药,运到现场后,发现其中两批已经过期,可又不能将其销毁,因为销毁也要走程序,新炸药还需要重新申请,又得等几个月。

“无奈之下,施工队只得想各种招数,比如把炸药混合着柴油一起进行爆破。缅甸的炸药在使用上也不一样,一般炸药用雷管直接引爆,缅甸炸药则得先引小炸药包、再用小炸药包引大炸药包,两三次才能炸完。”管道局中缅项目部质量部副部长戴兴凯说。

炸药问题令施工队对紧张的工期更添焦虑。中缅项目部果断及时地从瑞典采购了最先进的液压机钻孔机,配合炸药进行开山铺石,以保证中缅管道的工期。

“不可思议”的“圆管”改“方管”

今年4月的泼水节期间,中缅管道施工的设备、材料一进入缅甸海关就被卡住,原因是免税政策突然发生改变。此前,作为两国之间的重大工程合作,中缅管道施工设备进关享有免税政策。

缅甸海关拦下材料却没给出具体说法,也没给正式书面通知。管道局中缅管道项目部的负责人通过业主和缅甸的能源部、财税部沟通协调,让施工设备先进关,表示等政策明确之后再补缴税费。

临时政策变化,几乎是中缅项目部在缅甸施工期间无可回避的状况。受到缅甸政治局势的影响,加之当地法律尚不完善,各行政部门常各提各的要求,有些要求让中方感到“不可思议”。

2011年,缅甸建设部突然提出,中缅管道穿越公路时所采用的套管必须是“方形”的。国际上穿越公路惯用的套管是圆形套管,在欧美、亚洲各国建设输油管线时,基本也都是采用圆形套管。

缅甸建设部一些官员认可“圆管”是国际先进方式,但建设部给出的最终回复是“别的地方都可以这么用,但是缅甸的老百姓不接受,老百姓没见过用圆形的套管,中方施工时必须改用方形的。”

此时,中缅管道施工所需的近800条圆形套管早已全部就绪,作为中缅管道业主方的中国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和缅甸建设部进行了谈判。业主负责人指出:中缅管道工期紧张,无法满足“圆”改“方”的要求。缅甸建设部随即明确表示:满足不了是你们的问题,我们只负责提要求。

业主试图通过缅甸副总统去协调此事,建设部依然坚持要求。焦虑中的管道局中缅管道项目部于2011年11月随同业主负责人前往缅甸首都内比都,参与了3次谈判。当时,管道局中缅项目部设计部部长刘守龙特意准备了详细的报告对圆涵管进行受力分析,试图从技术角度,给缅甸建设部官员讲解使用圆管的好处。

刘守龙的报告过程中,现场在座的缅甸建设部官员及各部门的总工程师没几个人聆听。

用技术去说服依然无果。缅甸建设部部长坚持认为 “我们的法律要求是‘方’的,我们的老百姓要求是‘方’的”。

最终,已经做好的780条圆管全部更换,而重新制造的方形套管每米造价就比圆形套管贵8000元人民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缅管道项目部与中方的施工人员,逐渐摸清了在缅甸施工的规律,每一次重要施工前,先问清缅甸相关方的要求,尽可能按照沟通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方式施工。“虽然工期紧张,但为了尊重缅甸当地的习惯,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要求,有时宁可牺牲些成本。”陈绍友说。

高建国则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中缅管道建设都要尽快往前推进。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3月底,印度公司因为若开山段的管线施工进度缓慢,将二次中标时从中石油管道局手里夺走的40公里管线,又重新转移给管道局施工,理由是这段管线“不具备可操作性”。管道局旋即接手,眼下已开始焊接施工。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一个“四国六方”的投资项目,特别是随着印度公司的介入和连续施压,缅甸政府的态度变得游移不定,第一次招标结果作废。第二次招标开始,原本由中石油管道局负责的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被“取出”了220公里,交由印度公司负责。


2012年4月的泼水节,缅甸马德岛上的居民一改往日因缺水而互相抹泥巴的习惯,第一次尝试泼洒清水。此项改变在这个拥有4000多人口的岛屿上,似乎具有某种历史意义。

这座岛屿曾因没有道路、没有码头,几乎与外界隔绝,唯一的淡水来源是雨水。如今在中国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第一座自来水水库,学校、医疗站等设施也随之建立。原本的荒岛因被选作中缅油气管道的西端起点而渐渐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2013年5月,在缅甸境内全长约770.5公里,起自马德岛的这条原油管道,将连接起中国昆明和缅甸皎漂,每年输送设计量1200万吨来自中东、非洲的原油。同时,在缅甸境内全长792.5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将以设计年输量52亿立方米,向中国输送产自缅甸近海的天然气。

中缅油气管道被看做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这条新的能源通道,不仅可以创造另一稳定的能源供给源,更将有助于破解一直困扰中国的所谓“马六甲困局”。

眼下,这条新的能源通道正在缅甸境内紧张修建。虽然之前公布的竣工时间是2013年5月,但中石油管道局副局长、中缅EPC项目总经理高建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在投资方的要求和支持下,施工单位已加快管道建设进度,“要赶在2012年5月30日即缅甸雨季到来之前,实现主体工程焊接完工”。

2012年5月上旬,本刊记者进入缅甸的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等地,沿着中缅管道主线路第一标B段考察后发现,伴随越发迫近的工期,缅甸境内施工的中方人员已进入了冲刺状态。同时,中方也主动适应着缅甸的氛围和形势。

工期从两年压缩为一个旱季

海风卷着雨水,洒落在安村那英岛与耶罔春岛之间。5月中旬,当缅甸多数地区还被燥热的气息环绕,马德岛附近的耶罔春海沟,已提前感受了热带季风暴雨的降临。

这份难得的清凉却令正在耶罔春海沟完成定向钻穿越的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尤为心焦。今年4月,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被移交给中石油管道局负责。不久,业主方提出要在雨季来临之前的6月份完工,否则一旦进入雨季,当地最高降雨量将达到5500毫米,施工难度会明显增加。

可雨水提前来了,施工队只能赶在更大规模降雨之前争分夺秒。

“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原本需要大半年的施工期,移交给管道局后,只留下了两个月。这让人一下就紧张起来,单是从国内调入设备进缅甸就需要一段时间。”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施工部部长张开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期虽然压缩,但质量还得保障。

4月份之前,该海沟因钻孔卡死等问题,一直未能穿越成功。最大的风险是耶罔春海沟底部的岩石有裂隙,会形成漏桨。一旦海水进入到用来穿越的钻孔后,含盐的海水对泥浆性能影响很大,为此,在穿越之前,施工队必须等待从中国国内运来大量外加剂,保证泥浆性能在海水入侵后能够稳定。通常这样的材料从海路运输更合适,但这次为了加快时间,所有外加剂全部从陆路运输。“至少缩短了10天时间。”张开学说。

耶罔春海沟穿越工程的紧张感,只是整个管道工地的一个缩影。沿着中缅管道(缅甸段)沿线行走,无论路过哪个施工营地,听到最多的词就是“赶工期”。

“如此紧张是因为初定的工期一压再压,两年的施工时间,最终被压缩成一个旱季。”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总经理助理陈绍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压缩工期背后

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皎漂到彬乌伦),最初在2010年年底开标,中石油管道局参与投标后,其商务标和技术标均位列第一。“当时就以为基本定了,我们就想着2010年年底或2011年年初开工,利用一个旱季抓紧施工。”陈绍友说,结果却出乎意料。

因中缅天然气管道是一个“四国六方”的投资项目,各方股东很快介入,特别是随着印度公司的介入和连续施压,缅甸政府的态度变得游移不定,第一次招标结果作废了。

据管道局中缅项目部合同控制部副部长杨希军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管道局第一次招标拿到这个项目,既不是高价也不是低价,而是以中间偏下的价格中标。当时参与招标的印度公司则是高价中标,并表示其价格中包含了管材费。奇怪的是,当时杨希军看到印度公司标书时,发现其中并没有管材费。而在此后的二次招标时,印度公司的中标价格则由第一次的中标价格综合下浮了47%左右。

第二次招标开始,经过多方谈判和妥协,原本由中石油管道局负责的中缅管道主线路1标段,被“取出”了220公里,交由印度公司负责。

中缅油气管道线路主合同签订,已经是2011年5月8日。此时,刚想组织设备,人员开始施工,缅甸已进入雨季。“雨季从6月开始,直到9月结束,期间没法干活。”张开学说,虽然2011年8月1日中缅管道主线路1B标段大火开焊,其实只是勉强开工。狂风暴雨的时候,人员、材料等等很难充分保证,设备运过来也很困难。

每逢暴雨侵袭,缅甸的沙土地就变成一片泥沼,重型设备根本无法行走,运管车也无法运管到现场。只能调整施工部署,利用雨季先建设各营地和中转站。

“若按第一次招标的结果,至少能多一个旱季的施工时间,中标的时间往后拖延,把有效的施工时间压缩了,从1月到4月的旱季都白白浪费了。”陈绍友不无遗憾地说。实际上,中缅管道主线路1B标段的施工时间,就是从去年雨季结束,到今年雨季来之前。

而工期压缩并没有就此结束。2012年年初,中缅油气管道业主方,要求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按照“重要能源通道”的要求,加快建设速度,全线完工,达到投产条件。陈绍友解释说,原来公布的完工时间是2013年5月31日,结果又提前到2013年1月31日。“等于把(2012到2013年之间)又一个旱季的施工时间压缩掉了。”

近50摄氏度高温的考验

5月8日中午11点,本刊记者驱车赶往中缅管线皎勃东石方段的施工现场,此时车内的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已达到47摄氏度。下车后,尽管穿着厚度近5厘米的专业工靴,脚底依然能感受到地面的灼热。

“这不算什么高温天。”20岁出头的张晓阳笑着对记者说,他是管道局中缅项目四公司派驻现场的一名技术员,炎炎烈日下,他的一张娃娃脸晒得黝黑发亮。

在现场,每个施工人员都像张晓阳一样身着“全套武装”的工服。“不是为了美白,而是晒伤实在受不起。”张晓阳说,一些中方员工刚来缅甸时,只穿了一下午的短袖,整条胳膊就被晒得红肿,如火烧般疼痛,第二天抬起来都困难。

这是典型的热季表现。缅甸一年中的3、4、5月都是热季,也属于旱季。尽管热得吓人,在中缅管道紧迫的工期里,这段日子还是被看做最宝贵的时节。

“没有热带暴风雨的侵袭,沙地变得干燥而结实,重型设备和运管车得以顺利进入施工现场。”高建国说,旱季施工的好处不胜枚举。在中缅管道施工过程中,即使被称为“世界级穿越难题”的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也是抢在2011年的旱季里完工。

伊洛瓦底江贯穿缅甸全境,是当地的“母亲河”,一年内水位变化显著。每当雨季来临,水位暴涨,方圆20公里内基本全部淹没。

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包含主河道、岔河穿越和江心滩线路三部分。“如果在旱季穿越不成,5月中旬江心滩就会被全部淹没。届时,放在江心滩上的设备、管材风险就大了。一根管被水冲走,都会对下游有影响,更何况管子已全部连接,要是一下全冲走,我们就疯了。”高建国说。

他回忆说,当时大家怀着忐忑的心情,计划至少在江心滩涨水之前先把岔河穿越过去,“只要管线全埋下去,被洪水冲击也没有风险了。原本工期已很紧张,为了抢在雨季来临前,把岔河、江心滩处理完,2011年4月份的进度只能一再提前。”

4月是缅甸温度最高的时候,穿越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至少在50摄氏度。负责管道焊接工序的施工人员既要手持工具,面对高达1000多度的电焊温度,背后还有着烈日烤灼。即使休息时进入遮阳棚,也不能抵挡热气。

“汗水从早流到晚,后来没办法,只能白天休息晚上干活,每天晚上六七点到现场,干一晚上。”高建国说,夜晚的温度可以降到30摄氏度左右。

对于初到缅甸的中方施工人员,近50摄氏度的高温是对身体耐力的极限考验。缅甸的高温伴随着湿热,穿戴全套工装后,人仿佛泡在热腾腾的蒸汽里,进入高温桑拿房一般。因气候潮湿,体液流失快,很多施工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暑现象,不少人得了阴囊皮炎,俗称“烂裆”,又痛又痒。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请假。

管道局从国内调来10名专业医生,分配在各施工营地,流动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多发疾病。

中缅管道施工沿线有不少缅甸当地的医院,“这里大部分医院药物奇缺,医生只开处方,病人得自己去外面买药。”参与考察的陈绍友说,用于施工人员治疗的药品基本都是从中国国内带过来。“最终我们还是选定缅甸4家医院作为定点治疗机构,针对要立刻动手术的状况备用,否则就要送回国内治疗。”

高温施工,保障工人饮用水十分重要。在施工沿线,缅甸当地的老百姓喝的源于雨季来临时积攒的地表浅水,经中方检测,水质不合格。“我们只能把缅甸城市里检验合格的桶装水大量运到营地解决饮水问题。”陈绍友说。

钢丝绳也得从中国运来

生活设施和日用品的有限,令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充分体会了缅甸境内略显薄弱的社会依托。然而,这还不是不可忍受的情况。

“缅甸社会依托差,施工的设备、材料全都受到限制,设备一旦受限、施工方法也跟着受限。有时需要一点简单的材料也只能眼巴巴等着从国内过来,为此还停过一次工。”管道局中缅项目五公司分部经理杨元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杨元晰的体会源于米坦格河跨越工程。米坦格河跨越工程是中缅管道开工建设后的第一个项目,跨越段为245米,采用3跨简支桁架结构。该项目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点就是把三榀桁架运到河上面去。

“类似情况在国内可以用大规模的船吊。”当时杨元晰把缅甸的起重船几乎找了个遍,可伊洛瓦底江附近的都是小船,难得有些大港口有稍大规模的船吊,却是固定的。

为适应当地情形,只能改用汽车吊,但大吊车也没找着。桁架每一榀的自重大概70多吨,而缅甸汽车吊最大极限只有50吨,并且连50吨的吊车也很难找到。“最后不得不改用原始的起重方法,不过原始设备中最简单的钢丝绳,也得从国内运过来,当地没有造钢丝绳的厂家。”杨元晰说。

该工程所处的曼德勒市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这个城市的精工行业基本空白,本刊记者沿途见到的一家上规模的工厂,是名为ACC的水泥厂。

“米坦格河跨越工程现场的设备,在缅甸当地买的多是螺栓、卡扣。”杨元晰说。当初管道局规划中缅管道项目施工时,考虑的是从国内带来60%的施工设备,在缅甸当地租赁40%的施工设备。而缅甸当地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稀缺状况,超出了预想。

眼下,中缅管道施工现场的推土机、挖掘机,有不少是从缅甸当地租赁而来,而状况不是太好。“没有使用当地的钢材。钢材出厂应有检验,标明质量等级。缅甸钢材出厂后没有合格证。我们用的钢材全部从国内海运过来。”陈绍友说。

炸药难题加剧工期焦虑

所有施工材料都从国内运来也行不通,比如炸药。陈绍友告诉本刊记者,炸药作为施工中一项重要材料,由于缅甸政府对于爆炸物的严格管控,要想从中国运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申请哪怕只是1吨炸药,也要先后通过缅甸能源部、矿业部、国防部、总统府等多个部门许可,前后需要70多人签字。最后申请结果反馈到国防部,说炸药可以用了,但中国人不允许去买,得找到缅甸当地代理公司购买,由代理商去和国防部申请炸药的运输资格,因为炸药的运输需要军队押运。”陈绍友说,押运到指定炸药库之后,中缅管道施工人员在缅甸能源部官员的监管之下,再把炸药运到现场。

第一批20吨炸药,申请了3个月才运到现场的炸药库。陈绍友意识到,如此下去,工期没法等。管道局中缅项目部所需的炸药总量要200吨左右,需要分4个批次运作。陈绍友和同事们只得守在缅甸能源部部长的办公室,反复沟通,把申请时间勉强压缩到一个月。

好不容易得来的炸药,运到现场后,发现其中两批已经过期,可又不能将其销毁,因为销毁也要走程序,新炸药还需要重新申请,又得等几个月。

“无奈之下,施工队只得想各种招数,比如把炸药混合着柴油一起进行爆破。缅甸的炸药在使用上也不一样,一般炸药用雷管直接引爆,缅甸炸药则得先引小炸药包、再用小炸药包引大炸药包,两三次才能炸完。”管道局中缅项目部质量部副部长戴兴凯说。

炸药问题令施工队对紧张的工期更添焦虑。中缅项目部果断及时地从瑞典采购了最先进的液压机钻孔机,配合炸药进行开山铺石,以保证中缅管道的工期。

“不可思议”的“圆管”改“方管”

今年4月的泼水节期间,中缅管道施工的设备、材料一进入缅甸海关就被卡住,原因是免税政策突然发生改变。此前,作为两国之间的重大工程合作,中缅管道施工设备进关享有免税政策。

缅甸海关拦下材料却没给出具体说法,也没给正式书面通知。管道局中缅管道项目部的负责人通过业主和缅甸的能源部、财税部沟通协调,让施工设备先进关,表示等政策明确之后再补缴税费。

临时政策变化,几乎是中缅项目部在缅甸施工期间无可回避的状况。受到缅甸政治局势的影响,加之当地法律尚不完善,各行政部门常各提各的要求,有些要求让中方感到“不可思议”。

2011年,缅甸建设部突然提出,中缅管道穿越公路时所采用的套管必须是“方形”的。国际上穿越公路惯用的套管是圆形套管,在欧美、亚洲各国建设输油管线时,基本也都是采用圆形套管。

缅甸建设部一些官员认可“圆管”是国际先进方式,但建设部给出的最终回复是“别的地方都可以这么用,但是缅甸的老百姓不接受,老百姓没见过用圆形的套管,中方施工时必须改用方形的。”

此时,中缅管道施工所需的近800条圆形套管早已全部就绪,作为中缅管道业主方的中国石油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和缅甸建设部进行了谈判。业主负责人指出:中缅管道工期紧张,无法满足“圆”改“方”的要求。缅甸建设部随即明确表示:满足不了是你们的问题,我们只负责提要求。

业主试图通过缅甸副总统去协调此事,建设部依然坚持要求。焦虑中的管道局中缅管道项目部于2011年11月随同业主负责人前往缅甸首都内比都,参与了3次谈判。当时,管道局中缅项目部设计部部长刘守龙特意准备了详细的报告对圆涵管进行受力分析,试图从技术角度,给缅甸建设部官员讲解使用圆管的好处。

刘守龙的报告过程中,现场在座的缅甸建设部官员及各部门的总工程师没几个人聆听。

用技术去说服依然无果。缅甸建设部部长坚持认为 “我们的法律要求是‘方’的,我们的老百姓要求是‘方’的”。

最终,已经做好的780条圆管全部更换,而重新制造的方形套管每米造价就比圆形套管贵8000元人民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缅管道项目部与中方的施工人员,逐渐摸清了在缅甸施工的规律,每一次重要施工前,先问清缅甸相关方的要求,尽可能按照沟通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方式施工。“虽然工期紧张,但为了尊重缅甸当地的习惯,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会尽可能地满足要求,有时宁可牺牲些成本。”陈绍友说。

高建国则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中缅管道建设都要尽快往前推进。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3月底,印度公司因为若开山段的管线施工进度缓慢,将二次中标时从中石油管道局手里夺走的40公里管线,又重新转移给管道局施工,理由是这段管线“不具备可操作性”。管道局旋即接手,眼下已开始焊接施工。
南亚猴子脑子怎么没长成方形
链接地址:http://www.lwdf.cn/wwwroot/dfzk/current/255561.shtml
在这种地方铺设管线, 埋得这么浅,会不会动不动就被挖断了啊??
圆改方就是缅甸猴子恶心TG的一招,现在猴子一心想靠素鸡靠上MD这颗大树,TG不能这样对猴子太过忍让,应该找机会让它清醒清醒
否则建好以后,也随时可能被这个流氓国家搞断卡中国脖子
这个要求也太难满足了,亲
这个要求也太难满足了,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