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明年将成我国首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1:44:14
<P>    --------------------------------------------------------------------------

     2004年12月30日07:39 现代快报

  苏州市同时出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并从明年正式施行,专家称,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获得百姓的承认。</P>
<P>  新闻索引:12月23日召开的苏州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郑重承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第一个“率先”胜利实现。苏州市由此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承诺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实现的时间就在2005年(具体指标如表)。苏州市同时宣布出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并从2005年开始正式施行。苏州此举对于全国意味着什么,对于当地老百姓又意味着什么?昨日,记者就此展开深入采访。</P>
<P>  根据评价指标对照调整</P>
<P>  昨日,记者就此消息向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核实时,该委员会综合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市没有宣布2005年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小康社会的城市,但是江苏省已经给苏州定下了“小康指标”,苏州市明年在大的指标上完成这个“小康水平”没有问题,现在苏州要做的就是围绕新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和配合。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其实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小康社会”考核标准,而这次苏州市是要实现省里拟订的各项指标,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P>
<P>  苏州市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其实这个“中国第一”不需要刻意地宣布,只要统计数据都达到了各项指标要求,自然就是达到了“小康社会”,其实苏州市很多指标都高于省里拟订的指标,现在关键是要对照调整。苏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苏州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统计局和市委研究室的《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并在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P>
<P>  据了解,该评价考核体系分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两个层面。核心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城市化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企业职工三大基本保险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10个方面。扩展指标包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占GDP比重、电力产出弹性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农村三大保障覆盖率、高低收入差距等12个方面。今后,苏州各市、区必须按照该体系设置的主要指标定期进行自我监测评价,市有关部门也将对各市、区进行定期监测,并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布。</P>
<P>  多数指标达到时序进度</P>
<P>  苏州市于2003年9月就已提出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10项指标的进度目标: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标准均超出国家统计局于1991年制定的中国小康生活16项基本标准。</P>
<P>  据2004年11月《苏州统计月报》显示,今年前11个月,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13343.94元,同比增长16.7%,该项指标在今年前11个月,每月同比增长率均高于16%,按此增长率,截至今年年底,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479元,那么,明年1月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达到16000元,实现2003年提出的目标。</P>
<P>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夏永祥教授表示,江苏省的发展目标是从2000年到201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约24000元),可以说苏州制定的指标是省里的两倍,所以苏州应该是“高水平完成”。</P>
<P>  12月23日,苏州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该市市委书记王荣指出,明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苏州市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的决胜之年。</P>
<P>  要实现百姓认同的小康</P>
<P>  昨日,记者在采访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时,综合处一位负责人表示,从现在的各项统计数据来看,其实实现各种指标对于苏州并不太难,关键还是要获得老百姓的承认,毕竟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还是为民谋福。对此,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夏永祥教授表示,要实现“小康”还是应该以富民说话。</P>
<P>  “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的人均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苏州模式”曾遭到质疑。</P>
<P>  “从理论上讲,经济总量较强地区的居民就该有较高的收入,但苏浙城市的GDP总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的如此之大的反差,就不能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GDP到底能否给居民生活水平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苏州市委一位领导也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地方为了能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采取的举措,多为不惜任何代价,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发展观会将经济发展带入歧途。</P>
<P>  苏州大学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苏州的产业结构75%是工业,第三产业仅占20%。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第三产业比重高,百姓收入一定高。工业增长带来的GDP增加值仅30%是职工收入,60%是税收、折旧和利润,因此尽管工业增加值巨大,但老百姓的收入不一定高。</P>
<P>  今年初苏州市政府曾经下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今年更是该市实施富民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预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8元,比上年增长16.8%。而在刚刚敲定的2005年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12%,力争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力争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5万个。</P>
<P>  深刻领悟不图一时之快</P>
<P>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葛守昆表示,苏州“新制”,映射出江苏省对于地方执政能力和目标的转换。“从‘九五’期间的‘强省富民’,到后来的‘富民强省’,再到现今的‘富民优先’,这是地方政府执政目标的变迁。”</P>
<P>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夏永祥教授指出,苏州宣布进入“小康”对于老百姓肯定会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就是提高收入,社会保障和福利将会更加完善和到位,再就是就业率将会大大增加,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都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此外,还会给苏中、苏北乃至全国一些发展中地区带来示范意义。同时苏州城市的魅力更会大大提升。</P>
<P>  “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小康社会’标准,但是一个城市宣布进入“小康社会”还是应该深刻领会“小康”的内涵,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也不能只顾城市繁荣,更不能只重这个结果。”一位经济界人士如此忠告。</P>
<P>  专家解读</P>
<P>  三大难关,苏州如何突破</P>
<P>  根据已经统计出的数据和2004年8月20日发布的《2003年苏州市社会发展评估报告》,可以发现,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4大类18项综合指标苏州市绝大多数达到时序进度,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就此,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院长任平教授做了详尽的解读。</P>
<P>  问题一:根据统计数据,城乡居民增收速度偏低。</P>
<P>  解读:苏州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以前引进的几乎都是制造业,不像服务业利润那么高,而且几乎都是外商占了“大头”,本地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够强,看起来每年税收和企业盈利都是可观的,可是本地居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企业不断扩展,不少农民都失去了土地,农民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创业和就业的本领,走进高收入阶层。</P>
<P>  问题二:根据统计数据,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P>
<P>  解读:这是苏州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很多外资企业“头脑机构”几乎都不在苏州,他们很大程度上只是把苏州当成一个工厂,这就造成了苏州看起来企业一片繁荣,可是真正具有“自主产权”的却很少。今后在招商引资中应尽可能多地引进研发企业。</P>
<P>  问题三:苏州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5%,而江苏省制定的指标则是20%。</P>
<P>  解读: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是从硬性规定上予以完善地方法规,严格保护并加强规划,不能让房产开发商轻易地就把树木种植的地方挤掉;再就是保护好沿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石湖等周边的树木,利用这些有利地形充分加大森林覆盖率。快报记者吴明明王彪</P>
<P>  新闻链接</P>
<P>  2007年,江苏全省将达到全面小康标准</P>
<P>  江苏全面小康领先全国13年</P>
<P>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江苏“两个率先”的指引下,实现小康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2007年,江苏全省将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即人均GDP3000美元,比全国提前13年。</P>
<P>  排定全面小康时间表</P>
<P>  2003年初,江苏省信息中心出具的《加快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报告预测出全省13个市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其中,江苏各地区达到全面小康的步伐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P>
<P>  “十五”末即2005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镇江市率先进入全面小康;2015年之前:扬州、泰州、南通等市随后进入;2020年或以后几年:淮安和宿迁两市实现全面小康。</P>
<P>  2005年是“关键年”</P>
<P>  12月20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明年是江苏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关键之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还可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优势强的地区要克服自满情绪,困难多的地区要克服畏难情绪,以抢抓机遇的思路,创新破难题的办法,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更加谦虚谨慎,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埋头苦干,保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年度目标任务。</P>
<P>  “小康之路”与江苏</P>
<P>  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P>
<P>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使用“小康”概念。</P>
<P>  1983年邓小平视察苏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发小平同志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这正是令江苏人深感自豪的地方。几十载如一日,7000多万江苏人挥洒汗水、激情探索小康路的历程与成就,无一不在生动地印证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巨大影响力。</P>
<P>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在新世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P>
<P>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
<P>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4年在江苏省委十届七次全委会上,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省市县区的列席人员,均收到大会印发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进程检测资料》。这是江苏省首次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对全省及各市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快报记者郑春平

</P><P>    --------------------------------------------------------------------------

     2004年12月30日07:39 现代快报

  苏州市同时出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并从明年正式施行,专家称,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获得百姓的承认。</P>
<P>  新闻索引:12月23日召开的苏州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郑重承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第一个“率先”胜利实现。苏州市由此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承诺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实现的时间就在2005年(具体指标如表)。苏州市同时宣布出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并从2005年开始正式施行。苏州此举对于全国意味着什么,对于当地老百姓又意味着什么?昨日,记者就此展开深入采访。</P>
<P>  根据评价指标对照调整</P>
<P>  昨日,记者就此消息向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核实时,该委员会综合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市没有宣布2005年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小康社会的城市,但是江苏省已经给苏州定下了“小康指标”,苏州市明年在大的指标上完成这个“小康水平”没有问题,现在苏州要做的就是围绕新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和配合。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其实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小康社会”考核标准,而这次苏州市是要实现省里拟订的各项指标,并在全省率先完成“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P>
<P>  苏州市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其实这个“中国第一”不需要刻意地宣布,只要统计数据都达到了各项指标要求,自然就是达到了“小康社会”,其实苏州市很多指标都高于省里拟订的指标,现在关键是要对照调整。苏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苏州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市统计局和市委研究室的《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并在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P>
<P>  据了解,该评价考核体系分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两个层面。核心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城市化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企业职工三大基本保险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10个方面。扩展指标包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占GDP比重、电力产出弹性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农村三大保障覆盖率、高低收入差距等12个方面。今后,苏州各市、区必须按照该体系设置的主要指标定期进行自我监测评价,市有关部门也将对各市、区进行定期监测,并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布。</P>
<P>  多数指标达到时序进度</P>
<P>  苏州市于2003年9月就已提出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10项指标的进度目标: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标准均超出国家统计局于1991年制定的中国小康生活16项基本标准。</P>
<P>  据2004年11月《苏州统计月报》显示,今年前11个月,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达13343.94元,同比增长16.7%,该项指标在今年前11个月,每月同比增长率均高于16%,按此增长率,截至今年年底,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479元,那么,明年1月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达到16000元,实现2003年提出的目标。</P>
<P>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夏永祥教授表示,江苏省的发展目标是从2000年到201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约24000元),可以说苏州制定的指标是省里的两倍,所以苏州应该是“高水平完成”。</P>
<P>  12月23日,苏州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该市市委书记王荣指出,明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苏州市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的决胜之年。</P>
<P>  要实现百姓认同的小康</P>
<P>  昨日,记者在采访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时,综合处一位负责人表示,从现在的各项统计数据来看,其实实现各种指标对于苏州并不太难,关键还是要获得老百姓的承认,毕竟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还是为民谋福。对此,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夏永祥教授表示,要实现“小康”还是应该以富民说话。</P>
<P>  “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的人均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苏州模式”曾遭到质疑。</P>
<P>  “从理论上讲,经济总量较强地区的居民就该有较高的收入,但苏浙城市的GDP总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的如此之大的反差,就不能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GDP到底能否给居民生活水平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苏州市委一位领导也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地方为了能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采取的举措,多为不惜任何代价,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发展观会将经济发展带入歧途。</P>
<P>  苏州大学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苏州的产业结构75%是工业,第三产业仅占20%。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第三产业比重高,百姓收入一定高。工业增长带来的GDP增加值仅30%是职工收入,60%是税收、折旧和利润,因此尽管工业增加值巨大,但老百姓的收入不一定高。</P>
<P>  今年初苏州市政府曾经下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今年更是该市实施富民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预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8元,比上年增长16.8%。而在刚刚敲定的2005年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12%,力争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力争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劳动就业岗位25万个。</P>
<P>  深刻领悟不图一时之快</P>
<P>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葛守昆表示,苏州“新制”,映射出江苏省对于地方执政能力和目标的转换。“从‘九五’期间的‘强省富民’,到后来的‘富民强省’,再到现今的‘富民优先’,这是地方政府执政目标的变迁。”</P>
<P>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夏永祥教授指出,苏州宣布进入“小康”对于老百姓肯定会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就是提高收入,社会保障和福利将会更加完善和到位,再就是就业率将会大大增加,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都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此外,还会给苏中、苏北乃至全国一些发展中地区带来示范意义。同时苏州城市的魅力更会大大提升。</P>
<P>  “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小康社会’标准,但是一个城市宣布进入“小康社会”还是应该深刻领会“小康”的内涵,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也不能只顾城市繁荣,更不能只重这个结果。”一位经济界人士如此忠告。</P>
<P>  专家解读</P>
<P>  三大难关,苏州如何突破</P>
<P>  根据已经统计出的数据和2004年8月20日发布的《2003年苏州市社会发展评估报告》,可以发现,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4大类18项综合指标苏州市绝大多数达到时序进度,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就此,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院长任平教授做了详尽的解读。</P>
<P>  问题一:根据统计数据,城乡居民增收速度偏低。</P>
<P>  解读:苏州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以前引进的几乎都是制造业,不像服务业利润那么高,而且几乎都是外商占了“大头”,本地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够强,看起来每年税收和企业盈利都是可观的,可是本地居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处。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企业不断扩展,不少农民都失去了土地,农民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创业和就业的本领,走进高收入阶层。</P>
<P>  问题二:根据统计数据,R&amp;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P>
<P>  解读:这是苏州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很多外资企业“头脑机构”几乎都不在苏州,他们很大程度上只是把苏州当成一个工厂,这就造成了苏州看起来企业一片繁荣,可是真正具有“自主产权”的却很少。今后在招商引资中应尽可能多地引进研发企业。</P>
<P>  问题三:苏州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5%,而江苏省制定的指标则是20%。</P>
<P>  解读: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首先是从硬性规定上予以完善地方法规,严格保护并加强规划,不能让房产开发商轻易地就把树木种植的地方挤掉;再就是保护好沿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石湖等周边的树木,利用这些有利地形充分加大森林覆盖率。快报记者吴明明王彪</P>
<P>  新闻链接</P>
<P>  2007年,江苏全省将达到全面小康标准</P>
<P>  江苏全面小康领先全国13年</P>
<P>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江苏“两个率先”的指引下,实现小康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2007年,江苏全省将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即人均GDP3000美元,比全国提前13年。</P>
<P>  排定全面小康时间表</P>
<P>  2003年初,江苏省信息中心出具的《加快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报告预测出全省13个市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其中,江苏各地区达到全面小康的步伐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P>
<P>  “十五”末即2005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和镇江市率先进入全面小康;2015年之前:扬州、泰州、南通等市随后进入;2020年或以后几年:淮安和宿迁两市实现全面小康。</P>
<P>  2005年是“关键年”</P>
<P>  12月20日,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明年是江苏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关键之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还可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优势强的地区要克服自满情绪,困难多的地区要克服畏难情绪,以抢抓机遇的思路,创新破难题的办法,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更加谦虚谨慎,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埋头苦干,保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年度目标任务。</P>
<P>  “小康之路”与江苏</P>
<P>  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P>
<P>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使用“小康”概念。</P>
<P>  1983年邓小平视察苏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发小平同志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这正是令江苏人深感自豪的地方。几十载如一日,7000多万江苏人挥洒汗水、激情探索小康路的历程与成就,无一不在生动地印证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巨大影响力。</P>
<P>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在新世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P>
<P>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
<P>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2004年在江苏省委十届七次全委会上,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省市县区的列席人员,均收到大会印发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进程检测资料》。这是江苏省首次采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对全省及各市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快报记者郑春平

</P>
<P>苏州GDP是高,但老百姓决不算富,小康不小康是看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不是什GDP。</P><P>台商,还有新加坡的那个科技园区,钱是大把大把的赚,GDP有了,税收也有了,可工人</P><P>的工资呢,还没有浙江民营企业开的高。我就认识2个从苏州跳槽温州的技工。</P>
<B>以下是引用<I>heavenstar_x</I>在2004-12-30 11:58:57的发言:</B>

<P>苏州GDP是高,但老百姓决不算富,小康不小康是看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不是什GDP。</P>
<P>台商,还有新加坡的那个科技园区,钱是大把大把的赚,GDP有了,税收也有了,可工人</P>
<P>的工资呢,还没有浙江民营企业开的高。我就认识2个从苏州跳槽温州的技工。</P>

<P>我有个苏州的大学同学也说,苏州老百姓的确不能算富~~~</P>
<P>呵呵我是苏州的,情况我最清楚!富的很富,穷的比起全国水平高点!</P><P>房子贵!日常用品还可以!一般工薪家族10w一年,基本够用!比起上海和北京其他的城市差的很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