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为什么会轰然崩塌—历史的迷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8:28:02


秦帝国为什么轰然崩塌

项羽如何打赢巨鹿之战

     关于决定秦帝国命运的大决战—巨鹿之战,《史记》记录的很简单,而史记几乎又是记录巨鹿之战的唯一史料。 经过巨鹿之战,项羽帅楚军破釜沉舟击灭王离兵团,迫降章邯兵团,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史记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这里有两个很大的问题:1、楚军如何击败王离的北疆军团?
        2、在这期间,章邯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救援?
    当时对战双方的形式以及整个战役过程大家都很熟悉了,网上也有很多的相关文章介绍,我就不重复了,我就说说关于这场战役我与常规不相同的看法。
首先关于对战双方的兵力:
六国联军:
      楚军:以项羽为统帅,包括项家的江东子弟兵、英布统领的九江军、蒲将军统帅的江淮军,按照各方面史料记载大约六万余人。
     赵军: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 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所以在巨鹿城外的赵军有数万人。     
     燕军:秦二世三年十月,燕王派遣臧荼救赵。
     齐军:齐王田荣不肯救赵,齐将田都为了顾全大局,“叛榮,往助項羽救趙”。田都后来被封为齐王,其功绩是“从共救赵”,由此推测,田都应该是到达巨鹿之后驻扎在陈余的旁边,而不是归属项羽指挥救赵。战国末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几座城池,在项羽刚渡黄河的时候投降项羽,这支齐军应该直接归属项羽指挥了。
      齐、燕、赵这些援军之所以都只是在巨鹿城北驻守却不敢进攻秦军,在于他们每一个都很弱小。齐军曾在临济城下遭遇惨败,齐王战死,田都只是田荣的一个叛将,注定了他的实力不强;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国;这些军队加起来估计也不会超过十万人,而且新兵民壮居多,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估计在两、三万人左右。
     秦军:秦军包括章邯统帅的关中军和王离统帅的北方边防军。章邯最初统帅的是刑徒军,此后经历了镇压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击灭项梁等各方楚军,刑徒被大量消耗,来自关中的援军不断补充,到巨鹿之战时,章邯军已主要由关中子弟构成,这从史记记载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可以得到证明,如果这二十万还是刑徒的话,是不用坑杀的,可以直接收编。其总兵力大概在三十万人左右,这只部队才是秦军的主力。
     而王离统帅的北疆军,现在很多人对其构成有误解,认为王离统帅的是秦军的主要力量,继承自蒙恬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地的那三十万大军。根据中国军事通史记载:秦时全民皆兵,任何男子自17岁傅籍(即向政府等级年龄、身体、籍贯等情况,开始为国家服劳役和兵役),知道60岁遇到战事都要服役,而战争结束后就可以解兵归家了。我们很难想象秦人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远离家人在边疆戍守。所以实际情况是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大修长城等边防工事,并就近征发青壮为兵,而原有北征大军则解除服役状态回家,边郡若有不足,则在内地轮流征发士卒戍边。所以我推测王离的北疆军团实力并不强大,兵力既不多,兵员素质也不强。证据有二:1、史记记载:“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说明当时北疆都为镝戍而来的青壮(类似于陈胜吴广)。2、王离原居上郡,其军原在上郡、九原长城一带守边。秦二世二年头几个月入邯郸郡境,迫近信都,然后直到章邯率军击破赵军主力,王离才围赵王于巨鹿城内,也就是说在章邯在南方灭张楚、斩项梁、破韩魏的时候,王离在北方则寸功未立,再结合后来他在巨鹿之战的表现,我可以断定所谓的北疆军团是秦军主力是个谎言。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用来解释征伐南越的战事。南征百越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二年,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作战。据史书记载,南征军达到五十万,我则不以为然,这里有三个疑点:一:秦帝国能支持五十万大军在远离帝国的边疆(从关中或者巴蜀到广东,这在没有公路、铁路交通的古代可谓是天涯海角了)征战五年吗?二:史书记载秦军统帅前期是尉屠雎,尉是官职,一般是指一个郡的最高军事长官,屠雎是人名,这名将军是谁?大家听过吗?王翦帅六十万伐楚,就自称是倾国之兵,空秦国甲士,始皇帝还一直不放心,还要王翦老将军求田问舍自污才行,这屠雎何德何能能统帅五十万大军呢?而尉又是神马官职呢?屠雎战陨后由任嚣接替他的职务,在后由赵佗接替。在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后,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阳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一个郡尉可能统领五十万大军吗?比较符合逻辑的是数万人。 三:如果南征军一直保持在五十万大军的规模,当秦二世危难时期,而当时的统帅赵佗又为什么不打回中原,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难道他一点儿野心也没有,他就像和他的子孙一直窝在岭南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不是贬低广东,而是在明清以前,广东确实是蛮荒之地,流放之地)。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在这期间相继有五十万人次参与南越战事,但是逐年有人退役,有不断补充新卒,在前线的常备兵力,我估计不会超过十万人,而战事胜利后,这批军队也相继解散调回中原,取而代之的是设置郡县,发谴谪戍,始皇帝三十三年下令:“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谴谪戍”,其后不断的发遣罪犯到百越,赵佗当时手下能有多少兵力,估计就是一批移民而已,自保尚且不足。所以所谓的秦国因为派三十万大军在北疆,五十万大军在南疆造成关中及中原兵力空虚而亡国的说法是十分可笑的。
也就是说:巨鹿之战秦军对联军,兵力对比大概是三十五万对十万多。
二:两军的装备、后勤状况
        秦始皇在剪灭六国后,收缴了天下兵器,所以陈胜吴广起义被称为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以项羽的楚军为首的联军从起事到巨鹿之战为止不过两年,而且所建立的政权都不稳定,旋起旋灭,其装备状况能达到什么程度呢?相反秦军经历灭六国之战不过十年,而且还经历了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的战事,老卒宿将均在,并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地步,秦帝国原有的军工体系即使经历了一两年二世和赵高的政治混乱,也不会伤到筋骨,秦军的装备状况当远远强于联军。秦军背靠敖仓,军粮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后勤补给线不过几百里。联军虽是主场作战,但是新建立的赵国政权统治基础薄弱,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政府官僚体系,也没有一个稳固的后勤基地和一条后勤补给线。秦军相比联军在兵力、军队素质、装备状况、后勤补给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那么项羽是如何打赢巨鹿之战的呢?就靠破釜沉舟的决心;以一敌百视死如归的气概吗?
        我一直想不明白,项羽是如何打赢巨鹿之战,只能有个猜想,根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原则,请大家评判。
        猜想一:章邯想要阴掉王离。章邯当时是秦帝国剿灭各国义军的最高司令,统帅着最强大的军团,但是他没有爵位,而且没有可靠地政治保障,也就是没有政治靠山。而王离则是武城侯、自身也是帝国最大的军功家族,按照秦国以爵位尊的律法,王离还在章邯之上。当然在职务上,章邯还是在王离之上,但是在那样一种政治环境中,他会不会担心再来一出蒙恬事件呢?所以章邯想除去王离,成为秦帝国离不开的唯一的军事统帅。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章邯放任燕赵齐援军不顾,而使王离处于内有坚城、外有强敌的境地;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一战就败于项羽,让项羽可以越过防区去合围王离了;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王离被围攻期间,章邯不救援了。(虽然史记没有记载王离被围攻的时间,但是王离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王离军乏食 ”,可见时间至少有一个月)。
        猜想二:项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按史记记载,王离是项羽一个人消灭的,然后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见项羽则膝行。然则项羽是陈余固请才渡河击秦的,不可能项羽再打他自己反而作壁上观,而且王离军是被围攻,王离没有突围出去,说明围攻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合理的解释是陈余组织了联军对王离军的围攻,楚军军力最大,战力最强,战功最赫,所以消灭王离后,联军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联军。
        猜想三:那么,在王离军被消灭后,章邯为什么还不进攻呢?他又是如何被降服的呢?王离被消灭后,楚军为首的联军士气暴增,而且收编不少俘虏(项羽屠杀秦降卒没有王离军的记载,可见王离军中关中籍士兵并不太多,而其余关东籍士兵可以直接收编,这也可能是王离军战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装备状况也得到相当大的改善。所以章邯也得崭避其锋,而且章邯军背靠敖仓,军粮无忧,反而项羽的联军则无粮(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所以避其锋锐,待其粮尽,击其惰归,是为上策。(其实就是王翦击破项燕的翻版)。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本来章邯的策略执行的很好,但是二世皇帝不是始皇帝,开始有所不满,而且王离的死也让他多疑起来,所以下旨斥责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向二世皇帝解释,但是赵高为防止章邯大胜而归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阻挠皇帝见到司马欣,并派人暗杀他,这时候章邯是外有强敌,内有权臣相疑,这样如果走常规办法,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他都将死,这时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败联军,然后回咸阳诛赵高清君侧,但是联军实力强大,不可卒除。二是与联军合作,以秦帝国降为秦王国,六国复国各保旧土为条件,一起杀进关中清君侧,具体条件现在无从考证,但是章邯和项羽经过了好几轮谈判,甚至边打边谈,以打促和,最终因为双方均有顾忌终于达成一致,但章邯绝不是无条件投降,因为二十万秦军将士还手握兵器,为联军盟友先导进军关中。但是秦人上当了,或许,所谓的和谈或许一开始就是一个圈套,联军于新安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即夜袭击破秦军,有俘虏则坑杀。就这样,秦军最后的主力就屈辱的被消灭了。
       

        注:1、秦以十月为岁首,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继续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重新制定了历法,这才恢复了以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初学者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每一年从开始到结束是这样走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有可能有后九月,即闰九月。
        举个例子,《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开始除外巡游,后来又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死于沙丘。初读者如果不知道秦以十月为岁首,一定会为费解为什么十月出巡,怎么反倒在十月之前的七月就死了呢?
        以上摘自凤凰网,我认为很有道理,这也解释通了很多事儿。

        2、关于项羽北上救赵路线。
      要想搞清楚项羽北上营救巨鹿的路线,有一个地名非搞清楚不可,那便是楚军停驻46天之久的安阳。      对于安阳的地理位置,很早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沿袭唐朝人颜师古的研究,认为安阳在今河南安阳西南;第二种说法,是沿袭唐朝人司马贞的研究,认为安阳在今山东曹县东侧。而最近根据北京大学历史系以历史地理知名的辛德勇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考证认为安阳既不在今河南安阳,也不在山东曹县,而是在无盐附近,即今山东东平以西安山以南。     辛教授给了几个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观点,现在我列举比较重点的如下:      一、安阳在秦汉时期是个极为常见的地名,有好多处之多。辛教授列举了秦安阳、赵安阳、燕安阳、韩安阳、魏安阳、齐安阳……足有十几个之多;      二、司马迁著《史记》,“河”必指黄河,因此安阳必然在黄河以南;      三、无论是楚军驻扎在河南安阳,还是山东曹县安阳,渡过黄河都要通过白马渡口这个战略要地。巨鹿之战王离的部队被歼灭后,刘邦西进的时候还与驻守在白马渡口的秦军杨熊部队发生激战,未能取胜。而且白马渡口还掩护着巨鹿城下秦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杨熊如何能敞开渡口放项羽所部北上?因此,楚军主力渡过黄河当不在白马渡口。    经过反复考证,辛教授把安阳定在了山东东平以西安山以南,假如安阳在这一地区,那么很多疑问便可以迎刃而解。     我个人没有考证过究竟哪种说法正确,但是前两种说法我觉得肯定不正确。首先说在河南安阳,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地理还是现代,河南安阳都在黄河北岸,如果楚军停留在黄河北,那么也就不存在项羽过河这一事件了,而且查看地图可以看到河南安阳正好在秦军的腹背,在敖仓与巨鹿城之间,秦军是不可能容忍楚军停留在自己腹背达46天之久,这不符合军事常识。再说山东曹县,曹县在定陶以南,宋义送其子宋襄去齐国为相送到无盐这个地方,而无盐正在今天山东东平县以东,曹县距东平直线距离约150公里,按古代每天行军30公里算,宋义送其子来回花了10天,而且还在东平置酒高乐,这显然也不符合常理。而辛教授的说法就靠谱多了,很多事情也解释的通,我采用这种看法。

        3、关于项羽大军的兵种。
      网上有很多关于项羽大军兵种的看法,我感到很扯,在这里说一说。有人认为项羽要执行快速打击任务,所以他有一只骑兵部队,夸张的甚至达到两万人,而在彭城之战中,执行突击任务的三万人就是那支骑兵部队。这种看法我不认同。首先项羽不具备装备大规模骑兵的条件和后勤。项羽没有养马地,不可能获得大批战马;项羽的后勤状况也制约他装备大量骑兵,因为马每天消耗的粮草是人的五倍。只有像汉唐那样既有养马地,有国力强盛能支撑的起的大一统的强盛国家才可能大规模装备骑兵,养得起骑兵。其次,在马镫和高桥马鞍装备骑兵以前,骑兵从来都不是主力突击部队,从兵马俑可以看出骑兵在秦汉时期在整支部队中比例很小,其主要兵器是弩,主要作战方式是侦察、袭扰。

秦帝国为什么轰然崩塌

项羽如何打赢巨鹿之战

     关于决定秦帝国命运的大决战—巨鹿之战,《史记》记录的很简单,而史记几乎又是记录巨鹿之战的唯一史料。 经过巨鹿之战,项羽帅楚军破釜沉舟击灭王离兵团,迫降章邯兵团,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史记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这里有两个很大的问题:1、楚军如何击败王离的北疆军团?
        2、在这期间,章邯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救援?
    当时对战双方的形式以及整个战役过程大家都很熟悉了,网上也有很多的相关文章介绍,我就不重复了,我就说说关于这场战役我与常规不相同的看法。
首先关于对战双方的兵力:
六国联军:
      楚军:以项羽为统帅,包括项家的江东子弟兵、英布统领的九江军、蒲将军统帅的江淮军,按照各方面史料记载大约六万余人。
     赵军: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 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所以在巨鹿城外的赵军有数万人。     
     燕军:秦二世三年十月,燕王派遣臧荼救赵。
     齐军:齐王田荣不肯救赵,齐将田都为了顾全大局,“叛榮,往助項羽救趙”。田都后来被封为齐王,其功绩是“从共救赵”,由此推测,田都应该是到达巨鹿之后驻扎在陈余的旁边,而不是归属项羽指挥救赵。战国末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几座城池,在项羽刚渡黄河的时候投降项羽,这支齐军应该直接归属项羽指挥了。
      齐、燕、赵这些援军之所以都只是在巨鹿城北驻守却不敢进攻秦军,在于他们每一个都很弱小。齐军曾在临济城下遭遇惨败,齐王战死,田都只是田荣的一个叛将,注定了他的实力不强;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国;这些军队加起来估计也不会超过十万人,而且新兵民壮居多,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估计在两、三万人左右。
     秦军:秦军包括章邯统帅的关中军和王离统帅的北方边防军。章邯最初统帅的是刑徒军,此后经历了镇压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击灭项梁等各方楚军,刑徒被大量消耗,来自关中的援军不断补充,到巨鹿之战时,章邯军已主要由关中子弟构成,这从史记记载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可以得到证明,如果这二十万还是刑徒的话,是不用坑杀的,可以直接收编。其总兵力大概在三十万人左右,这只部队才是秦军的主力。
     而王离统帅的北疆军,现在很多人对其构成有误解,认为王离统帅的是秦军的主要力量,继承自蒙恬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地的那三十万大军。根据中国军事通史记载:秦时全民皆兵,任何男子自17岁傅籍(即向政府等级年龄、身体、籍贯等情况,开始为国家服劳役和兵役),知道60岁遇到战事都要服役,而战争结束后就可以解兵归家了。我们很难想象秦人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远离家人在边疆戍守。所以实际情况是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大修长城等边防工事,并就近征发青壮为兵,而原有北征大军则解除服役状态回家,边郡若有不足,则在内地轮流征发士卒戍边。所以我推测王离的北疆军团实力并不强大,兵力既不多,兵员素质也不强。证据有二:1、史记记载:“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说明当时北疆都为镝戍而来的青壮(类似于陈胜吴广)。2、王离原居上郡,其军原在上郡、九原长城一带守边。秦二世二年头几个月入邯郸郡境,迫近信都,然后直到章邯率军击破赵军主力,王离才围赵王于巨鹿城内,也就是说在章邯在南方灭张楚、斩项梁、破韩魏的时候,王离在北方则寸功未立,再结合后来他在巨鹿之战的表现,我可以断定所谓的北疆军团是秦军主力是个谎言。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用来解释征伐南越的战事。南征百越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二年,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作战。据史书记载,南征军达到五十万,我则不以为然,这里有三个疑点:一:秦帝国能支持五十万大军在远离帝国的边疆(从关中或者巴蜀到广东,这在没有公路、铁路交通的古代可谓是天涯海角了)征战五年吗?二:史书记载秦军统帅前期是尉屠雎,尉是官职,一般是指一个郡的最高军事长官,屠雎是人名,这名将军是谁?大家听过吗?王翦帅六十万伐楚,就自称是倾国之兵,空秦国甲士,始皇帝还一直不放心,还要王翦老将军求田问舍自污才行,这屠雎何德何能能统帅五十万大军呢?而尉又是神马官职呢?屠雎战陨后由任嚣接替他的职务,在后由赵佗接替。在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后,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阳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一个郡尉可能统领五十万大军吗?比较符合逻辑的是数万人。 三:如果南征军一直保持在五十万大军的规模,当秦二世危难时期,而当时的统帅赵佗又为什么不打回中原,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难道他一点儿野心也没有,他就像和他的子孙一直窝在岭南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不是贬低广东,而是在明清以前,广东确实是蛮荒之地,流放之地)。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在这期间相继有五十万人次参与南越战事,但是逐年有人退役,有不断补充新卒,在前线的常备兵力,我估计不会超过十万人,而战事胜利后,这批军队也相继解散调回中原,取而代之的是设置郡县,发谴谪戍,始皇帝三十三年下令:“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谴谪戍”,其后不断的发遣罪犯到百越,赵佗当时手下能有多少兵力,估计就是一批移民而已,自保尚且不足。所以所谓的秦国因为派三十万大军在北疆,五十万大军在南疆造成关中及中原兵力空虚而亡国的说法是十分可笑的。
也就是说:巨鹿之战秦军对联军,兵力对比大概是三十五万对十万多。
二:两军的装备、后勤状况
        秦始皇在剪灭六国后,收缴了天下兵器,所以陈胜吴广起义被称为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以项羽的楚军为首的联军从起事到巨鹿之战为止不过两年,而且所建立的政权都不稳定,旋起旋灭,其装备状况能达到什么程度呢?相反秦军经历灭六国之战不过十年,而且还经历了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的战事,老卒宿将均在,并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地步,秦帝国原有的军工体系即使经历了一两年二世和赵高的政治混乱,也不会伤到筋骨,秦军的装备状况当远远强于联军。秦军背靠敖仓,军粮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后勤补给线不过几百里。联军虽是主场作战,但是新建立的赵国政权统治基础薄弱,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政府官僚体系,也没有一个稳固的后勤基地和一条后勤补给线。秦军相比联军在兵力、军队素质、装备状况、后勤补给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那么项羽是如何打赢巨鹿之战的呢?就靠破釜沉舟的决心;以一敌百视死如归的气概吗?
        我一直想不明白,项羽是如何打赢巨鹿之战,只能有个猜想,根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原则,请大家评判。
        猜想一:章邯想要阴掉王离。章邯当时是秦帝国剿灭各国义军的最高司令,统帅着最强大的军团,但是他没有爵位,而且没有可靠地政治保障,也就是没有政治靠山。而王离则是武城侯、自身也是帝国最大的军功家族,按照秦国以爵位尊的律法,王离还在章邯之上。当然在职务上,章邯还是在王离之上,但是在那样一种政治环境中,他会不会担心再来一出蒙恬事件呢?所以章邯想除去王离,成为秦帝国离不开的唯一的军事统帅。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章邯放任燕赵齐援军不顾,而使王离处于内有坚城、外有强敌的境地;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一战就败于项羽,让项羽可以越过防区去合围王离了;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王离被围攻期间,章邯不救援了。(虽然史记没有记载王离被围攻的时间,但是王离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王离军乏食 ”,可见时间至少有一个月)。
        猜想二:项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按史记记载,王离是项羽一个人消灭的,然后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见项羽则膝行。然则项羽是陈余固请才渡河击秦的,不可能项羽再打他自己反而作壁上观,而且王离军是被围攻,王离没有突围出去,说明围攻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合理的解释是陈余组织了联军对王离军的围攻,楚军军力最大,战力最强,战功最赫,所以消灭王离后,联军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联军。
        猜想三:那么,在王离军被消灭后,章邯为什么还不进攻呢?他又是如何被降服的呢?王离被消灭后,楚军为首的联军士气暴增,而且收编不少俘虏(项羽屠杀秦降卒没有王离军的记载,可见王离军中关中籍士兵并不太多,而其余关东籍士兵可以直接收编,这也可能是王离军战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装备状况也得到相当大的改善。所以章邯也得崭避其锋,而且章邯军背靠敖仓,军粮无忧,反而项羽的联军则无粮(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 ),所以避其锋锐,待其粮尽,击其惰归,是为上策。(其实就是王翦击破项燕的翻版)。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本来章邯的策略执行的很好,但是二世皇帝不是始皇帝,开始有所不满,而且王离的死也让他多疑起来,所以下旨斥责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向二世皇帝解释,但是赵高为防止章邯大胜而归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阻挠皇帝见到司马欣,并派人暗杀他,这时候章邯是外有强敌,内有权臣相疑,这样如果走常规办法,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他都将死,这时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败联军,然后回咸阳诛赵高清君侧,但是联军实力强大,不可卒除。二是与联军合作,以秦帝国降为秦王国,六国复国各保旧土为条件,一起杀进关中清君侧,具体条件现在无从考证,但是章邯和项羽经过了好几轮谈判,甚至边打边谈,以打促和,最终因为双方均有顾忌终于达成一致,但章邯绝不是无条件投降,因为二十万秦军将士还手握兵器,为联军盟友先导进军关中。但是秦人上当了,或许,所谓的和谈或许一开始就是一个圈套,联军于新安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即夜袭击破秦军,有俘虏则坑杀。就这样,秦军最后的主力就屈辱的被消灭了。
       

        注:1、秦以十月为岁首,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继续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重新制定了历法,这才恢复了以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初学者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简言之,就是每一年从开始到结束是这样走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有可能有后九月,即闰九月。
        举个例子,《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开始除外巡游,后来又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死于沙丘。初读者如果不知道秦以十月为岁首,一定会为费解为什么十月出巡,怎么反倒在十月之前的七月就死了呢?
        以上摘自凤凰网,我认为很有道理,这也解释通了很多事儿。

        2、关于项羽北上救赵路线。
      要想搞清楚项羽北上营救巨鹿的路线,有一个地名非搞清楚不可,那便是楚军停驻46天之久的安阳。      对于安阳的地理位置,很早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沿袭唐朝人颜师古的研究,认为安阳在今河南安阳西南;第二种说法,是沿袭唐朝人司马贞的研究,认为安阳在今山东曹县东侧。而最近根据北京大学历史系以历史地理知名的辛德勇教授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考证认为安阳既不在今河南安阳,也不在山东曹县,而是在无盐附近,即今山东东平以西安山以南。     辛教授给了几个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观点,现在我列举比较重点的如下:      一、安阳在秦汉时期是个极为常见的地名,有好多处之多。辛教授列举了秦安阳、赵安阳、燕安阳、韩安阳、魏安阳、齐安阳……足有十几个之多;      二、司马迁著《史记》,“河”必指黄河,因此安阳必然在黄河以南;      三、无论是楚军驻扎在河南安阳,还是山东曹县安阳,渡过黄河都要通过白马渡口这个战略要地。巨鹿之战王离的部队被歼灭后,刘邦西进的时候还与驻守在白马渡口的秦军杨熊部队发生激战,未能取胜。而且白马渡口还掩护着巨鹿城下秦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杨熊如何能敞开渡口放项羽所部北上?因此,楚军主力渡过黄河当不在白马渡口。    经过反复考证,辛教授把安阳定在了山东东平以西安山以南,假如安阳在这一地区,那么很多疑问便可以迎刃而解。     我个人没有考证过究竟哪种说法正确,但是前两种说法我觉得肯定不正确。首先说在河南安阳,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地理还是现代,河南安阳都在黄河北岸,如果楚军停留在黄河北,那么也就不存在项羽过河这一事件了,而且查看地图可以看到河南安阳正好在秦军的腹背,在敖仓与巨鹿城之间,秦军是不可能容忍楚军停留在自己腹背达46天之久,这不符合军事常识。再说山东曹县,曹县在定陶以南,宋义送其子宋襄去齐国为相送到无盐这个地方,而无盐正在今天山东东平县以东,曹县距东平直线距离约150公里,按古代每天行军30公里算,宋义送其子来回花了10天,而且还在东平置酒高乐,这显然也不符合常理。而辛教授的说法就靠谱多了,很多事情也解释的通,我采用这种看法。

        3、关于项羽大军的兵种。
      网上有很多关于项羽大军兵种的看法,我感到很扯,在这里说一说。有人认为项羽要执行快速打击任务,所以他有一只骑兵部队,夸张的甚至达到两万人,而在彭城之战中,执行突击任务的三万人就是那支骑兵部队。这种看法我不认同。首先项羽不具备装备大规模骑兵的条件和后勤。项羽没有养马地,不可能获得大批战马;项羽的后勤状况也制约他装备大量骑兵,因为马每天消耗的粮草是人的五倍。只有像汉唐那样既有养马地,有国力强盛能支撑的起的大一统的强盛国家才可能大规模装备骑兵,养得起骑兵。其次,在马镫和高桥马鞍装备骑兵以前,骑兵从来都不是主力突击部队,从兵马俑可以看出骑兵在秦汉时期在整支部队中比例很小,其主要兵器是弩,主要作战方式是侦察、袭扰。
不讲考据就只能是猜来猜去了
考据也好猜测也罢,有自己的观点总是好的。
章邯有条件投降还真有可能,否则三个关中王就来的奇怪了。
冷兵器时代不同于现在高科技,打仗就是按按电钮,那时候打起仗来都是面对面的血肉横飞,士兵敢不敢拼命、愿不愿拼命是战争胜负的一种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又不是只有巨鹿这一次。
指挥不畅应当也是秦军失败的因素之一。

楚国的精锐应当就是项王口里的8000子弟兵,项氏久仕楚国,基础良好,从陈涉吴广利用项氏的名号就能看出来。在干掉宋义之后,项王拿到了楚国远征军的兵权。

反观章邯,他原来是秦国少府,没有其他头衔。周章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找二世要了骊山30万苦力搞一个牧野的翻版,幸运的是他成功了,然后秦王朝不断给他增兵,才北上击赵。这30万苦力是全天下的劳苦大众,自然不会跟秦国的少府通力合作。
个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天下一统不久,民心怀恋故国,六国贵族残留势力庞大的社会原因有很大关系。
六国旧贵族的私兵才是灭秦的主力,不然你能指望一群农夫打赢正规军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5-30 16:55
指挥不畅应当也是秦军失败的因素之一。

楚国的精锐应当就是项王口里的8000子弟兵,项氏久仕楚国,基础良 ...
我听到的版本是20万 不是苦力是刑徒
梦梦子[泱月 发表于 2012-6-1 10:27
个人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天下一统不久,民心怀恋故国,六国贵族残留势力庞大的社会原因有很大关系。
确实。始皇帝一个很严重的失误,就是统一后放松了对六国残余势力的清洗与打压,把主力部队都派去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去了,对蛰伏在中原腹心地区且心怀怨恨的六国残余势力没有清洗,留下了严重隐患。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6-1 11:13
确实。始皇帝一个很严重的失误,就是统一后放松了对六国残余势力的清洗与打压,把主力部队都派去南征北战 ...
齐国田氏、楚国熊、芈等贵族大姓都在汉高祖时期被迁离故土安置在关中地区,类似周初管蔡监视宋国一样的办法,同时汉高祖分封诸王,铲除功臣,为的就是保证在这些地区的控制力。

秦始皇时期也有人提出过同一方案,也部分得到施行,但是不像汉高祖那么彻底。始皇帝唯一的问题就是死的太“早”(实际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了),很多要干的事没干或者干一半没干完。

秦汉之交,处于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是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时期。从秦初李斯定郡县走了个激进路线,到项羽分封诸旧诸侯、功臣和汉高祖分封功臣、亲贵,历史又开了个小倒车。直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全面实行推恩令(他父亲汉景帝零星搞过,规模质量都不如汉武帝)之后,全面封建制度才算退出历史舞台,郡县制才算完全确立地位。

这个不能算失误吧,人家什么时候死他自己说了不算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6-1 14:24
齐国田氏、楚国熊、芈等贵族大姓都在汉高祖时期被迁离故土安置在关中地区,类似周初管蔡监视宋国一样的办 ...
哥们,从现有资料来看,始皇帝还真没有大规模清洗与剿灭六国旧贵族残余的念头,更别说行动了,这和始皇帝活了多久没啥关系。即使是自己遭到六国残余分子用灌铅梆子试图刺杀,始皇帝对六国势力唯一的防范手段貌似也只是“终身不复近六国之人…”而已。以始皇帝刚强决断的性格,真的很难想象。这只能说明:始皇帝真的不想对六国残余分子怎么样,是有心留他们一条活路的。
所以,后世人一提始皇帝,“残暴”“暴君”“贪婪奢杀”等一系列丑陋的词汇便立刻涌出,但这究竟是真实的始皇帝,还是后世那些所谓的儒生文人们刻意的丑化与歪曲呢?中国最可怕的东西不是武人的刀,而是文人的笔!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6-1 14:24
齐国田氏、楚国熊、芈等贵族大姓都在汉高祖时期被迁离故土安置在关中地区,类似周初管蔡监视宋国一样的办 ...
在开国初期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哪个好,哪个更先进,是没有什么一定的说法,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政治情况而定。项羽和刘邦在分封时手下有一大票实力派—独立掌握一支军队甚至割据一方,如果不分封他们,瞬间就是众叛亲离。刘邦如果不是分封功臣、刘氏宗亲,吕氏为乱就可能已经倾覆刘氏江山了。而汉武帝搞推恩令确实能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反过来王莽篡位,地方上刘氏宗亲也就无力反对了。什么事情都是双刃剑,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单一结构的政治是长久不了的,几头平衡才是王道。
hannibo 发表于 2012-6-2 09:19
在开国初期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哪个好,哪个更先进,是没有什么一定的说法,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政治情况而 ...

刘氏宗亲不仅平了吕氏之乱,还掀起了济北王之乱,淮南王之乱,七国之乱,梁王为逆。不过汉朝运气好,闹事时都碰上了明君,才没出什么事。否则五胡乱华可能提前上演。
下一个玩分封的晋,只出了个八王之乱,碰上的是个傻子皇帝,那就嗝屁了。
分封放兵权必定带来割据,割据到一定程度就会天下大乱。分封本来是想养狗看家,可养的都是虎。就算有狗想老老实实看门,也会被老虎一掌拍死,取而代之,如唐朝的田布。
秦始皇不是白痴,六国余孽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削弱,人家盘根错节几百年完全就是六国所有的上层阶级,你怎么赶尽杀绝,陈涉起义时候孔子后裔拿着祭器跑到军队里面去,你看看当时士大夫阶层恨不恨秦朝,你怎么赶尽杀绝?玩的出焚书坑儒就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的啦,即使坑的只是一群江湖骗子,但政治上却是毁灭性的。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6-2 11:11
刘氏宗亲不仅平了吕氏之乱,还掀起了济北王之乱,淮南王之乱,七国之乱,梁王为逆。不过汉朝运气好,闹 ...
与其说晋亡于八王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司马炎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黑矮丑的瞎搞。
开国初期,帝国根基不稳,绝对不能让某方一家独大,所以要分封,内外制衡。
hannibo 发表于 2012-6-3 19:14
与其说晋亡于八王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司马炎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黑矮丑的瞎搞。
开国初期,帝 ...
西晋的分封,从技术角度来说是接受曹魏的“教训”。

至于司马炎“得国不正”,我想张悌显然不是司马氏党羽。白痴皇帝和黑矮丑的话就属于皇帝制度本身的问题了,因为嫡长子显然不是必然聪明有能力。
napey 发表于 2012-6-3 19:35
西晋的分封,从技术角度来说是接受曹魏的“教训”。

至于司马炎“得国不正”,我想张悌显然不是司马氏 ...
张悌的确不算司马氏党羽
17868104 发表于 2012-6-1 10:57
六国旧贵族的私兵才是灭秦的主力,不然你能指望一群农夫打赢正规军
那个“正规军”也都是农夫

不然
那个生产力的时代
怎么一下就拉出三五十万“正规军”
17868104 发表于 2012-6-1 10:57
六国旧贵族的私兵才是灭秦的主力,不然你能指望一群农夫打赢正规军
兵员和商品是一个道理

便宜没好货
我觉得秦朝灭亡不能不考虑个人的因素,就是二世太TMD能干了,把始皇帝留下来的一干有本事的班底杀了个干干净净啊,在这方面,二世可以说是中国帝王史上的一朵奇葩呀,什么杨广、李煜根本没法比啊

hannibo 发表于 2012-6-3 19:14
与其说晋亡于八王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司马炎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黑矮丑的瞎搞。
开国初期,帝 ...


那汉朝的各种内乱呢?我的观点就是分封制必然带来割据,割据到一定地步就会向中央叫板。这西汉是幸运在那几个碰到内乱的皇帝都是明君,要不然汉朝也会和晋朝一个下场。要是文景换桓灵,那你是不是说“与其说汉亡于七国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刘邦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十常侍的瞎搞”?

事实上不要说封王,就是封个封疆大吏都是三天两头扯旗造反。汉末三国就不用说了。东晋时封荆州的三天两头带队伍进石头城玩,荆州到石头城的武装YX一直持续到南朝结束。然后唐朝节度使割据,皇帝政令不出国门。五代十国地处偏远的节度使最喜欢玩的就是自立为王。
hannibo 发表于 2012-6-3 19:14
与其说晋亡于八王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司马炎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黑矮丑的瞎搞。
开国初期,帝 ...


那汉朝的各种内乱呢?我的观点就是分封制必然带来割据,割据到一定地步就会向中央叫板。这西汉是幸运在那几个碰到内乱的皇帝都是明君,要不然汉朝也会和晋朝一个下场。要是文景换桓灵,那你是不是说“与其说汉亡于七国之乱,不如说是亡于刘邦的得位不正,亡于白痴皇帝,亡于十常侍的瞎搞”?

事实上不要说封王,就是封个封疆大吏都是三天两头扯旗造反。汉末三国就不用说了。东晋时封荆州的三天两头带队伍进石头城玩,荆州到石头城的武装YX一直持续到南朝结束。然后唐朝节度使割据,皇帝政令不出国门。五代十国地处偏远的节度使最喜欢玩的就是自立为王。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6-3 21:26
那汉朝的各种内乱呢?我的观点就是分封制必然带来割据,割据到一定地步就会向中央叫板。这西汉是幸运在 ...
分封制的问题在于君主缺乏实际控制的这些“诸侯”的能力,无论是强制,还是非强制性的血缘关系——事实上血缘关系正好成了这些“诸侯”们主张权力“正当性”的依据。

古代政治的死穴在于人身依附关系,最后的“稳定化”也是通过官僚空前强化的对君主人身依附才勉强“实现”的。
napey 发表于 2012-6-3 21:44
分封制的问题在于君主缺乏实际控制的这些“诸侯”的能力,无论是强制,还是非强制性的血缘关系——事实上 ...
嗯,说的有理。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6-3 22:20
嗯,说的有理。
都说了是在帝国初期嘛,内外制衡

hannibo 发表于 2012-6-3 23:45
都说了是在帝国初期嘛,内外制衡


晋朝也是初期啊,汉朝那个也是初期。其实按照统一标准也就是不管政治目的如何,是清君侧还是叫板中央,藩镇作乱里汉朝都是失败的,即使是除诸吕也是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而真正决定性的是刘邦老部下的逆袭,发动宫廷政变,这个内外平衡作用我认为不是很大。要不是灌婴消极怠工假打假杀保住义军,然后陈平再出奇计灭掉诸吕,这个制衡还是失败的。而且纵观汉朝历史,真正是清君侧的也只有这一次,而且效果还不好,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
hannibo 发表于 2012-6-3 23:45
都说了是在帝国初期嘛,内外制衡


晋朝也是初期啊,汉朝那个也是初期。其实按照统一标准也就是不管政治目的如何,是清君侧还是叫板中央,藩镇作乱里汉朝都是失败的,即使是除诸吕也是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而真正决定性的是刘邦老部下的逆袭,发动宫廷政变,这个内外平衡作用我认为不是很大。要不是灌婴消极怠工假打假杀保住义军,然后陈平再出奇计灭掉诸吕,这个制衡还是失败的。而且纵观汉朝历史,真正是清君侧的也只有这一次,而且效果还不好,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6-2 00:01
哥们,从现有资料来看,始皇帝还真没有大规模清洗与剿灭六国旧贵族残余的念头,更别说行动了,这和始皇帝 ...


大规模清洗与剿灭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或者说,有念头没有行动。但是小规模行动确实有。

灭韩之后,把南阳拿来当集中营关押地方豪强、公子王孙。统一之后,又从天下找了12万户(约40-50万人)豪强迁移到关中地区。

再到张良,堂堂韩国的贵公子,干嘛隐名埋姓变做张良?又干嘛变卖家产雇佣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6-2 00:01
哥们,从现有资料来看,始皇帝还真没有大规模清洗与剿灭六国旧贵族残余的念头,更别说行动了,这和始皇帝 ...


大规模清洗与剿灭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或者说,有念头没有行动。但是小规模行动确实有。

灭韩之后,把南阳拿来当集中营关押地方豪强、公子王孙。统一之后,又从天下找了12万户(约40-50万人)豪强迁移到关中地区。

再到张良,堂堂韩国的贵公子,干嘛隐名埋姓变做张良?又干嘛变卖家产雇佣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6-4 00:01
晋朝也是初期啊,汉朝那个也是初期。其实按照统一标准也就是不管政治目的如何,是清君侧还是叫板中央, ...
确实除去诸吕主力确实是功臣集团,但是若非外有强大地宗室,功臣集团会老老实实的把权力交给刘恒吗,功臣一家独大,说不准就会再立个小皇帝。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6-4 20:57
大规模清洗与剿灭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或者说,有念头没有行动。但是小规模行动确实有。

灭韩之后,把 ...
迁徙富户移民的作法许多朝代都有,与镇压消灭之类的没什么关系。
始皇帝的残暴本来就是捏造抹黑。如果他所谓“残暴”能赶上斯大林或朱元璋哪怕一点点,一百个张良项梁也早就人头落地了,哪有性命去闹事。:D
张良刺杀始皇帝,只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厮杀反扑而已,说明不了什么。始皇帝统一中原,韩国灭亡,国内旧贵族从作威作福的天上落到凄凄惨惨的地上,不管怎么样都会痛恨始皇帝的。
hannibo 发表于 2012-6-4 23:33
确实除去诸吕主力确实是功臣集团,但是若非外有强大地宗室,功臣集团会老老实实的把权力交给刘恒吗,功臣 ...
说到傀儡,那总有个操线的吧。那么功臣集团的首脑是谁呢?反吕行动是陈平策划,然后几个老将控制军队,宗室刘章负责牵线,你说这几个里面谁能服谁?周勃灌婴政治智商可以忽略不计,但有自知之明,陈平倒是一肚子坏水,可他能指挥动谁?不觉得随便找一个宗室立为皇帝是最好的选择么?要是有魏武宣武之流,还有宗室什么事?
功臣不立傀儡,难道宗室就不想立傀儡么?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你要说那群后来谋反得一个比一个欢的宗室会学雷锋做好事,谁信?难道不是怕了那群老头子?
其实我认为刘恒为帝也是双方平衡的结果,不过是一盘散沙的功臣和实力不那么强大的宗室妥协的结果。我不挟天子令诸侯,你也别清君侧。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6-5 13:06
说到傀儡,那总有个操线的吧。那么功臣集团的首脑是谁呢?反吕行动是陈平策划,然后几个老将控制军队,宗 ...
这是最有见地的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5-30 16:55
指挥不畅应当也是秦军失败的因素之一。

楚国的精锐应当就是项王口里的8000子弟兵,项氏久仕楚国,基础良 ...
一,巨鹿之战时,除了章邯的骊山刑徒,还有王离的北方戍边部,共计40多万;

二,骊山共有7万刑徒,章邯抽调的30万大多是关中秦地的徭役,而不是来自全天下的。秦廷缴天下之兵,若是用关东人那会顾忌哗变的。而项羽于新安坑杀降卒,也是为防止秦地人西进会叛而生事。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6-2 00:01
哥们,从现有资料来看,始皇帝还真没有大规模清洗与剿灭六国旧贵族残余的念头,更别说行动了,这和始皇帝 ...
从现有的资源来看,其破大梁时有屠魏公族,新郑反时也有戮韩降王,等等。
原六国贵族旁嗣干支广密至少几十万计,只楚秦联姻就许多代,况且秦国自内部上层也有许多的关东贵族。
秦阿政又不是奥特曼,怎么清洗剿灭?

个人观点你恰恰是说反了,参考楚国吞并几十个诸侯却多相安融合的。
秦若是遵循华夏二王三恪传统以相尊容,或许就不至于被天下共诛而速亡。
hannibo 发表于 2012-6-2 09:19
在开国初期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哪个好,哪个更先进,是没有什么一定的说法,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政治情况而 ...
开国初期还是适当的分封为善,以暂时的妥协来争取时间安定。

所以自汉晋到明清,后世大多是沿用郡国此法~~~~~~~~~~~~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2-6-6 04:56
一,巨鹿之战时,除了章邯的骊山刑徒,还有王离的北方戍边部,共计40多万;

二,骊山共有7万刑徒,章邯 ...
徭役服役地点在关中骊山,但是肯定是来自全天下的。如果只是关东人那就直接征发就行了,那还要赦天下?

不过打到后来主力就变成了关中人。钜鹿之战时,约25-30万是关中人,约10万人是关东人。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2-6-6 05:14
开国初期还是适当的分封为善,以暂时的妥协来争取时间安定。

所以自汉晋到明清,后世大多是沿用郡国此 ...
不是暂时的妥协问题,中国(其实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古代政治本身就有很强烈的血缘关系色彩,或者说就是在其范围内运行的,必须通过分封表明皇帝认可接受——哪怕只是在形式上——这种原则。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6-6 08:06
徭役服役地点在关中骊山,但是肯定是来自全天下的。如果只是关东人那就直接征发就行了,那还要赦天下?
...

骊山共有70万刑徒,
但在巨鹿时,章邯所部约30万大多就是关中秦地的。
章邯王离在巨鹿总共40多万,王离所部戍边约10万,章邯所部刑徒约剩30万。

最后被项羽坑杀的20多万是关中秦人,
若说其他在投降前战死的就全都是关东的,那也太匪夷所思了。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2-6-6 05:12
从现有的资源来看,其破大梁时有屠魏公族,新郑反时也有戮韩降王,等等。
原六国贵族旁嗣干支广密至少几 ...
破大梁,新郑反,这些都属于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与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发动的镇压屠杀的性质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你有证据说始皇帝曾经像斯大林那样疯狂大清洗或像明太祖那样把功臣宿将几乎斩尽杀绝的作法的话,再来说他残暴也不迟。
秦灭,根本原因不是始皇帝的“残暴”或秦国家性质或治国理念的落后,而是恰恰相反,秦帝国是早熟的,始皇帝的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比如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与地方上的郡县制),人们的心理也好、政权统治结构也好、甚至军事部署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个几乎彻头彻尾的变化,而这个适应期则充满了难测的凶险。如果始皇帝能多活20年,或者他的继任者至少能接近始皇帝的能力水平,秦帝国会安然度过这个危险期。但是遗憾的是,李斯赵高与胡亥毁了这一切,给了各种反对势力绝佳的反扑机会。从更高的层面上讲,秦帝国实际上是亡于历史的惯性而非亡于自己的虚弱无能。
秦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其他朝代都是因为太弱而灭亡,而秦亡却是因为它先进的过了头,超前的过了头。始皇帝和他的帝国都是中国历史神坛上的祭品,他和他的帝国福泽后世直至今日,但他和他的帝国却被后世不肖子孙们骂来骂去。后世的不肖子孙们一边享受着始皇帝的福荫,一边却对始皇帝不以为然甚至咒骂嘲讽,一副“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摸样。有英雄不去崇拜,有伟大不去仰慕,中国人的历史悲剧正在于此。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6-6 17:27
破大梁,新郑反,这些都属于战争期间的军事行动,与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而发动的镇压屠杀的性质完全不 ...
空水口号没有意义

魏公族韩降王等死时并非战争时
原六国贵族旁嗣干支广密至少几十万计,只楚秦联姻就许多代,况且秦国自内部上层也有许多的关东贵族。
秦阿政又不是奥特曼,怎么清洗剿灭?这是最实际的问题。


华夏延续的二王三恪传统以相尊容,这有其存在的必然道理。
秦是前卫还是过头,得看是否符合历史,这是最客观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