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诗词是这样吟诵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40:32


怪不得背不下来 之前都白学了 希望能够普及

诗词吟诵 叶嘉莹讲座


吟诵第一课——唤醒

更多的小学视频在这里http://u.youku.com/user_video/id_UMzI2Mzc0ODQw.html

怪不得背不下来 之前都白学了 希望能够普及

诗词吟诵 叶嘉莹讲座


吟诵第一课——唤醒

更多的小学视频在这里http://u.youku.com/user_video/id_UMzI2Mzc0ODQw.html
没觉得诗词难背啊  上学时要求背诵的课文不少 现在一篇能记住的都没有 反倒是诗词和文言文记得很牢固
诗词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都是能唱的,但曲子己经没人知道了。
摇头晃脑、之乎者也、酸腐之气。
某些人就是想要回复这种状态,谓之“复礼”
想起鲁迅三味书屋里先生背诗描写: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kwcdyx 发表于 2012-5-28 15:19
摇头晃脑、之乎者也、酸腐之气。
某些人就是想要回复这种状态,谓之“复礼”
之所以要恢复吟诵,是因为诗词就是这样创作和欣赏的。哪怕相隔一千年,哪怕语调口音变化多大。
与其相关的还有古汉语音、韵等学问,多少人还知道古汉语入声字的重要性。
吟诵可以更准确的理解和欣赏诗词,抑扬顿挫代表诗词的感情跌宕,悲伤低落的诗词绝对不会吟诵成慷慨激昂,这是由汉语的音调决定的,如音乐一般。
朗诵是西方的。

古汉语不只是之乎者也,发达的思想、政治、历史、艺术都伴随在文学左右,
西方巴不得能有这么多文化积淀。
吟诵的来龙去脉视频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好的东西也不会大范围的在小学推广。
倒是平时小学生机关枪似的背诵古诗让人很崩溃,这样背下来考试有什么意义。

别人都在拼命保护自己家的文化,不是自己家的也要说成自己家的。
我们倒是总看不起自己。

中国人的衣裳丢了,建筑风格丢了,传统节日丢了,什么时候汉语也丢了,中国就发达了。

supernev 发表于 2012-6-1 00:07
之所以要恢复吟诵,是因为诗词就是这样创作和欣赏的。哪怕相隔一千年,哪怕语调口音变化多大。
与其相关 ...
当代有当代学习、朗诵诗歌的方法,我也不是反对借鉴古人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文,但是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今人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人那样吟诵诗歌了,试问那些学生按照视频里讲的那样摇头晃脑就可以念出诗歌的古意吗?他们按照古音来念诗今人听得懂吗?这种教学方式真的对学生有帮助吗?怎么念只是形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我上小学时候有一个“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就是在试点小学校发古诗文读本,每篇文章只有及简单的注解,以当时的水平,根本不足以凭这点注解看懂。不过书上已经明了的说了这个“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本来就没想让小学生理解文意,只要摇头晃脑地念、然后死记硬背下来就行了(私塾!),等长大了有朝一日会懂的,这个实质就是视频里的那个(不知是否就是同一个)只是那时还没把“诵读”具体化,没有教具体怎么摇头晃脑而已。这样无非是让一帮小孩来替他们尊经复古。
不过“中国古诗文诵读工程”不是一点积极意义没有,我的古文基础也是那时打下的,《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都是那时背下来的。
至于你说的古人思想,我想在九十年代之前中国还是在很好滴继承的,虽然写文章不用古文了,但是思想是绝对继承的,举个栗子:当年批孔子是有句口号叫“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和孔子的“足兵、足食、民信”有本质区别吗(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辩证的否定)。再比如说鲁迅,鲁迅看似是在批判中国文化,但骨子里是在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衰落而忧虑(看看他的《故事新编》优秀中国人的精神全在这里)
再说什么冠裳、建筑吧,我承认我们丢掉了很多,但是都是形式,就算恢复了这些表面的能恢复实质吗,所谓的汉服对于今天的人们肯定是不便吧、建筑是近年来才破坏的吧(看2000年以前的BJ啥样)。所以关键不在于形式和表面,而在于实质和精神
为什么一说就是摇头晃脑。
视频里吟诵的优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看到了,没有摇头晃脑的所谓酸腐。
吟诵的时候也是普通话。方言也可以。
我想任何一个熟悉汉服圈子的人都不会认为衣冠只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