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转帖】【共享】----- 中国载人登月必须与重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37:26
<br /><br />中国载人登月必须与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研制捆绑同时推进  (转至  作者:高凉陈君CHENTIAN   )

http://passport.china.com/jsp/user/usercenter.jsp?uID=3254934                   感谢!

-----------------------------------------------------------------------------------------------------------

深入探讨中国载人登月工程必须与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研制捆绑同时进行的意义

  
    第一章.长三乙火箭运力不足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中国空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看到中国计划再次升级长三乙火箭的新闻,感觉非常好气又好笑。由于全球通信卫星的重量一再急速上升,由其是迅速发展的接入互联网宽带卫星市场,最重的宽带卫星已经超过6700公斤了。而为了应对高功率宽带卫星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欧洲新研制的阿尔法卫星平台,基本型就已经重达6000公斤以上,中国的长三火箭已经无法发射。

  
    市场发生这一变化也不过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因为KA波段应用大爆发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而相较于电视直播卫星,宽带接入卫星需要的发射功率也更高,因为家庭用户不可能使用巨大的上行链路发射天线,因此宽带卫星的接收天线就必须做得更为巨大,这也就逼使卫星公司不得不研制更为巨大的通信卫星平台。劳拉的LS1300卫星最重的已经升级到6700公斤以上,波音,洛马,泰雷兹公司的产品也一样如此。

  
    由于家庭与私人商业用户的“裤兜体积法则性(即移动通讯终端体积受到裤兜体积的硬性限制,再大就无法便携移动了)”,KA波段宽带卫星的重量突破10吨绝对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原因同电视直播卫星一样,私人用户谁也不想在家里,轿车里摆上一个大锅头天线。在宽带卫星市场,高功率绝对是一个硬性指标,因此为了在此一市场生存,无论是劳拉,波音,洛马,泰雷兹阿菜尼亚还是中国航天,研制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绝对是起码的生存条件。

  
    而且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价格越来越昂贵,中国电信的有线宽带网络的维护人力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中国移动庞大的地面蜂窝网络的维护成本也一样同样升高。但完全基于卫星平台的宽带卫星,由于没有众多的地面线路与太多的基站,人力维护成本的增加远远低于地面网络(地面网络一场台风就会累个半死)。因此未来十多年内全球出现重达20吨以上的巨型宽带接入卫星完全有可能。

  
    基于这一市场趋势预测,再加上长五,长7火箭研制进度的推后与成熟还需要时间,目前中国长三乙火箭在2020年前还不会退役。因此中国有必要对长三乙火箭进行一次大改进,目标就是直接将长三乙火箭的GTO运力一举升级到8吨左右,以适应欧洲阿尔法,东五平台之类新一代巨型通讯卫星的发射。原因就在于通讯卫星价格昂贵,一颗就要3,4亿美元,失败一次3,4年的利润就打水泡了。因此基于目前成熟的长三乙发动机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是完全有必要与极为有利可图的。因为仅仅是东四平台的改进型卫星,衍生型卫星未来重量也肯定会重于6000公斤;劳拉的晚期1300卫星就与早期1300卫星重量差距就极大。

  
    商家对于“拉皮升级版”卫星的研制兴趣全球都是一样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升级大改后的东四B通信卫星平台重达7吨都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拉皮的风险要远远低于完全重新研制,这对于口袋钱财不多,讲求利润的商业客户就更是如此。

  
    缝缝补补又三年,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整流罩学习大力神四H直接升级到5米,以后长五也可以使用;而芯级再加长十几米,目的就是要与新助推器匹配。

  
    而长三丁的大改进就在于助推器。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使用历史上计划要研制的使用两台YF20发动机研制2。25米助推器的老方案,并大幅度增加长度以装多燃料,这样一级起飞12台75吨发动机,推力赶上质子了。上面级不变,GTO也能够达到7吨以上。此一方案技术风险极小,因为历史就有这一设想只是由于受美国限制卫星出口搞黄了。否则今天中国也可以与质子竞争重达6700公斤的VIASAT1卫星发射合同。

  
    第二个方案就是如美国升级大力神四H火箭那样,使用500吨级(甚至800吨级)新型固体燃料助推器。

  
    我是反对在西昌加煤油推进系统的,原因是有文昌之后,商业客户不会再在西昌进行发射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对比研究之后,我认为未来中国要想短时间,低成本搞出载人登月火箭,比起研制RD170,RD180与SSME级别的发动机,研制1000吨级的固体燃料助推器反而是技术难度最低的。

  
    原因是固体燃料助推器分三六九等,连印度也可以搞700吨分段式固推,中国没有理由搞不出。商业运载火箭大固体燃料助推器与军用不同,能用,便宜可靠就行,搞500吨级的马氏体钢壳体的大固体燃料助推器中国完全能够在两三年内研制成功。这样捆绑2枚或者4枚这一级别的助推器,长三丁的GTO运载能力完全可达8吨左右。毕竟长三火箭的芯级比大力神四火箭还要大上一点。而且未来只使研制成功长7火箭之后,这些大固体燃料助推器在文昌也一样能够使用,使用4枚500吨固推的长7GTO运输能力完全能够达到9吨。而使用昂贵的YF77的长五火箭在商业发射市场是没有多大出路的。美国的德尔塔四就竞争不过煤油的宇宙神五。

  
    第二章.研制长三乙极限版火箭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大型通信卫星,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与空间站核心舱都是些高价值目标,如果发射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至于长五火箭的进度,依目前YF77的进度,2016年能够首射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事情了。再到可以用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什么也要有连续发射成功4,5次的记录才有可能。

  
    当然,空间站工程推迟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损失,那个东东本来就是科研产物,推迟几年到2022年以后发射也不会带来太大不利影响。

  
    但是在重型商业卫星平台的国际国内发射市场。以目前长三乙成熟发动机平台为基础研制升级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的商业意义就巨大了。而那些重达6,7吨的重型卫星,价值规3,4亿美元的东西,商业客户可不想让你拿来为长7,长5火箭“试射练手”。爆了一枚损失的不仅仅有钱还有时间。而国际上又不是只有中国一家有成熟重型火箭,质子,阿里安五甚至H2B与EELV都可以选择。

  
    事实上质子火箭的生产任务已经安排到2018年以后了。

  
    老实说,只使俄罗斯的安加拉5研制首射成功,它也一样不能够立即就投入商业发射市场的。商业客户比政府挑剔多了,因为很多卫星公司的全部“家当”就只有一颗或者几颗卫星。没有人想来当别人的试验品。

  
    不要过于相信太空探索公司对猎鹰9的宣传,这个东东只使头五次全部成功,失败一次所有的利润也一样归零。质子火箭发射几十年,近年平均基本上都有一次发射失败,失败率10%已经让人非常信心不足了。

  
    在高价值载荷发射市场,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的东西,还是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的。

  
    考虑到未来10年到15年内,仅仅中国的GTO发射市场就有至少100次的发射量,而长二F火箭已经确定要使用到2020年以后,YF20之类毒发动机反正还是要生产的,那么不如干脆就基于现成发动机搞个终极版长三丁火箭来应对未来中国的高价值重型载荷发射好了。因为只使空间站工程可以推迟,但在重型通信卫星市场还是能够捞到不少油水的。有钱不赚就太没有经济头脑了。

  
    最关键的还是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根本用不了多少钱,因为技术都是完全成熟的。气动布局也非常成熟,久经考验。拉拉皮,加长下主芯级与助推器就了事。

  
    在青黄不接之时期手中有货还是要比无货要“心安得多”的,要有持无恐得多的。尽管长三丁火箭还是使用有毒发动机;但在长7成熟之前的2018年之前七八年时间里好歹还是可以填补上中国GTO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区间的。

  
    长7的YF100发动机还要经过实战考验,而且最为严重的是西昌没有煤油加注系统,而且国家也不打算建设。而文昌首飞至持续成功4,5次时间什么也到2016年左右了。

  
    而且长七前10次飞行之内有一两次失败绝对是大概率的事情。这个可以参考阿里安五与H2A,甚至EELV除了宇宙神五,德尔塔四也失败了一次。印度的更严重,75%失败率还敢再拿来发射高价值的通信卫星,钱多了也不是这么花的。

  
    长7火箭的成熟需要时间,这可是没有办法绝对避免的事情。

  
    而研制长三丁火箭,最大的成功保证就是发动机完全成熟,如果长三丁搞不好,长7就更没指望了。

  
    至于阿里安6火箭,这个东东2025年能够首飞就偷笑了。欧洲佬有钱先搞好“芬奇”上面级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而且有库鲁版联盟在,这个东东在GTO3吨区间没有生存的任何空间,联盟号称是再用50年都不过时的东东。而且这个家伙一年产量20多枚小菜一碟,在中小型火箭市场是绝对的“王者”,用100年都不过时,GTO3吨以下的纯商业发射市场谁也竞争不过它,猎鹰9火箭也回避了它。

  
    而在GTO5,6吨的区间,除了纯属“白赚(质子火箭的研制费用早已经捞回落了)”的“老而不死”的质子(持续使用到2020年已经成定局)外,猎鹰9,长三乙,安加拉五,天顶甚至金牛座,长7之类竞争者一大堆,什么也论不到阿里安六来嚣张。

  
    老实说,未来阿里安公司唯一的生存希望就在于阿里安五及其衍生巨型版,阿五不死世上就还有阿里安公司,阿里安五死了它就只是俄罗斯的地面发射场“劳务输出包工头”。

  
    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中国要研制长三丁的道理。说句不好听的话,1亿,最多两亿美元的投入中国就足够搞出长三丁火箭了,仅仅是让卫星研制人员少加班在“减重”之类的无谓研究上,就足够赚回来所投资的钱了。现在的中国就要有大量挥霍运载火箭运力的思想,因为这点钱与“减重”浪费的时间精力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现在回想起土星五与N1火箭的崩溃与质子火箭一用五十年还是让人倍感悲惨的。如果切洛梅的NK33版质子火箭研制成功,足够多的运力余地,LEO35吨的运力足够推动全球空间站与通信卫星工业早几十年就达到一个新重量水平了,发展到今天劳拉的LS1300,波音的702平台一举升级到10吨也未定,而国际空间站舱段平台也早是35吨以上的了。

  
    “质子瓶颈”出现绝对是偶然的,但质子火箭时代不流行捆绑与增减助推器却导致了质子瓶颈的出现,苦害了人类空间工业多少年,其实LEO20吨的质子瓶颈就薄弱如一张纸,但就是没有人主动去击破,反而也导致到阿里安五,H2B与长征五也止步于LEO20到25吨区间。

  
    一句话,人类“约定俗成”的惰性还是极为巨大的。如果当年质子(质子时代的火箭不兴增减助推器,所以构形非常原始)兴起时运力区间就一步到位达到35吨,那么后来的空间站平台与深空探测器乃至重型通信卫星也一样会“自觉”做到这么重来不让质子的运力“白白浪费”的。

  
    当年先驱者切洛梅们一句话与随意的一个想法就足够影响后来几十年人类空间工业的发展方向,因为那时质子LEO运载能力定位到那里,未来空间站舱段平台的重量就定位到那里,质子的运力20吨,空间站核心舱就只能到达20吨,质子运力达35吨,空间站核心舱就到达35吨,什么搞就全凭那时的火箭设计师与政治家的一句话。

  
    些东西细细想来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东西。

  
    由于纯商业宽带通讯卫星市场越来越大,未来长五火箭如果不更改芯级发动机,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是没前途的。YF77,火神2与RS68之类先进低温主芯级的物理学特点决定了其使用的成本不可能比煤油便宜。由其是猎鹰9H崛起后就更是如此。这个家伙为了活命绝对会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倾销火箭,是未来俄罗斯,中国与欧洲火箭公司的大敌。

  
    因此从纯商业角度而言,使用4台或者5台YF100研制一款煤油长五主芯级,再捆绑上不同数量的煤油或者固体燃料助推器来调整运力区间,覆盖GTO5吨到20吨的所有区间就注定是长五火箭未来最好的出路与活路。不要以为未来通讯卫星的重量达不到20吨,2000年谁会想得到今天6吨左右的通讯卫星已经日渐成为主流了。阿尔法平台与LS2020,东五平台一成熟,8吨,10吨级通信卫星就将会越来越多,因为无线电的物理特性已经决定了在家用私人市场通信卫星只有越来越大才越“好用”,原因就是私人客户都不想带个大天线矣,“裤兜定律”已经决定了移动使用终端不能做得太大,因此卫星通信平台就不得不越做越大矣。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长7火箭首飞至少要2014年才有可能。而首飞成功后几年内发生事故一两次是大概率的事情。由于是全新研制的火箭,事故归零时间要长得多,事故后改进的时间也要多得多。因此长7火箭高度成熟什么也要推到2018年左右。当年欧洲佬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火箭也都经过了这一过程,H2火箭甚至推倒从来研制了H2A之后才慢慢腾腾成熟。

  
    问题是目前长三系统火箭在全球上已经是仅次质子火箭的发射频率居全球第二的GTO运载火箭了。从现在2011到2020年,长三系统大概还有70至100次的发射量,因为仅仅是北斗卫星也就有30多次。

  
    而对于重达6,7吨的重型通信卫星,每枚价值3,4亿美元,这可真正的“造金工业”,先进极高频之类军星更高达6亿美元一枚,贵过目前最重的客机A380,失败一次星箭俱毁,就等于一年丢了一个万科公司的所有利润。经济风险巨大。

  
    因此我主张基于目前高度成熟的长三乙芯级平台研制GTO运力8吨的终级版本的长三丁火箭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现代化的重型通信卫星价格可要比神舟,联盟之类载人飞船昂贵多了。长三乙,H2A与质子之类火箭价格不超过1亿美元,但重型通信卫星没有低于2亿美元的。失败一次就于至少消灭掉成功5次的利润。

  
    因此出于发射高价值目标的理由。基于成熟的长三乙火箭平台研制GTO7吨的极限版长三乙火箭已经非常紧迫。

  
    长三乙不得不使用大固体燃料助推器当然是最坏的打算了,我个人更支持使用两台YF20研制长三乙升级版的助推器,因为历史上就存在这一终极版的长三火箭升级方案,只是由于后来美国卫星发射市场对中国关闭,而没有了下文,今天不过是旧方案复活而已.

  
    事实上长五火箭的进度已经一再推迟了,如果到2018年长五火箭还不能够进入成熟状态.那么基于长五火箭的空间站与探月三期工程都不得不推迟.因此出于&quot;保险&quot;的设想,加之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都是基于成熟技术与现成发动机来进行.所要的经济投入也不高,技术难度也不大.还是值得一试的.

  
    第三章,要做好长五火箭进度大幅度拖延的准备。

  
    想当年集中全欧洲的所有工业力量,花费高达70亿美元(以现在汇率值120亿美元),消耗十多年时间阿里安五火箭才得以研制成功,而且这个东东起初研制的目标还是为了发射欧洲的航天飞机而研制的。如果单纯为了发射商业卫星,阿里安五火箭也断然不会使用昂贵的低温火神发动机研制主芯级。

  
    欧洲的阿里安五(包括EELV,RD180与RS68都是航天飞机发动机的衍生物)与日本的H2A火箭都航天飞机工程“烂尾”之后“废物再利用”的产物。

  
    中国目前研制基于YF77低温发动机的长五火箭就是要补中国当年“缺勤”航天飞机时代的“课”;而补课那有那么容易,老实说以目前的汇率水平,中国没有100亿美元的投资绝对没有可能搞成功长五火箭。目前YF77的进度已经拖得太多了。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东东的研制难度会这么的难;不过想到现在中国连遍地都是的CAT,日立,川崎挖掘机的液压泵也不能够大量工业化生产仿造。YF77发动机研制进度一推再推也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差距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缩小得了的。

  
    “川崎泵,东芝阀”就是目前中国挖掘机市场产品“高品质”的代名词。而只使如此,拥有如此强大的重工业后盾。日本的H2火箭LE7低温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也困难重重,最后干脆推倒重来改而研制LE7A,自此之后H2A才日渐成熟。只使如此,LA7A的工作时间也没有欧洲火神与美国的SSME那样长,能够直接一级半进入低地球轨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YF77研制成功并高度成熟之后,中国就完全能够称之为先进发达工业国家了。苏联的能源火箭与美国的土星五,航天飞机都是冷战时期不计成本举国投入才搞成功的产物。而欧洲与日本也在航天飞机火脑一热,也大大冽冽直奔大型低发动机而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航天飞机最终没搞成功但低温发动机却歪打正着搞成功,这是欧洲与日本在航天飞机火热冒险时代最伟大的成就。这也是我一再坚决认为欧洲与日本已经不存在载人登月火箭问题的核心原因。有火神2与LE7A在手,只要肯投钱,欧洲与日本就绝对能够在缺时间内研制出登月级火箭。但目前的中国还不能,因为还存在发动机瓶颈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YF77研制成功并高度成熟之后,中国就完全能够称之为先进发达工业国家了。苏联的能源火箭与美国的土星五,航天飞机都是冷战时期不计成本举国投入才搞成功的产物。而欧洲与日本也在航天飞机火脑一热,也大大冽冽直奔大型低发动机而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航天飞机最终没搞成功但低温发动机却歪打正着搞成功,这是欧洲与日本在航天飞机火热冒险时代最伟大的成就。这也是我一再坚决认为欧洲与日本已经不存在载人登月火箭问题的核心原因。有火神2与LE7A在手,只要肯投钱,欧洲与日本就绝对能够在缺时间内研制出登月级火箭。但目前的中国还不能,因为还存在发动机瓶颈问题。

  
    因此,目前中国研制长五火箭必须要有“举国投入”的准备,YF77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就能够研制成功的。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火箭就在低温发动机问题上吃了大亏。

  
    YF77研制进度一拖再拖并不是新六院的错,错就错在新六院不敢大胆向外宣称YF77研制目前所面临的重重难度与必须国家再次加大巨量投资。你不说外界想帮你也没法帮,要怪就只有怪当初上马YF77时大家都大大低估了大型低温发动机的研制难度。

  
    如果YF77目前的方案存在始终无法克服的研制困难,大不了推倒重来。日本当年的LE7最终就被砍掉了,推倒重来搞了个LE7A才算最终大功告成。

  
    中国现在有的是钱,六院必须学会如何向国家哭钱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我一直认为研制长五火箭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神舟飞船;对全国工业水平的提升也要远远超过921工程。前前后后没有100多亿美元的投入,想最终研制成功YF77版的长五火箭根本就没可能。

  
    第四章.手机与裤兜定律决定通信卫星平台发展必须巨型化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了,未来10000年内人类都不会长到3米高,因此未来人类的裤兜也不会比今天人类的大多少,而未来几万年内人类都是不能没有手机的,就如我们不能没有筷子刀叉一样,尽管筷子也使用了几千年,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却是生活必须品,我们缺了它可不行。

  
    手机之类的东西一出现,也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在没有其实替代品出现之前,一定会使用到几穷尽的未来的。

  
    10000年后人类也一样要使用手机,因为我们的耳朵听力不过一两公里,没有手机我们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由此推之,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了与人类可能持续使用10000年的手机相配套,但手机又不能大于裤兜太多,太大了不方便携带。我们又要将电视,导航,通信上网诸如此类的一切东东都集成在手机之上,而且还希望无缝随时随地使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通信卫星就自然大有使用的空间了。10吨的通信卫星很大吗?!为实现上述目标,100吨的通信卫星还觉得有点小呢!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通信卫星产业的未来的,纯粹的需求决定论。就象我们对筷子一样。

  
    电视直播卫星的功率当然是越大越好,问题是电视直播卫星对高功率的要求还远远比不上宽带通信卫星对高功率的要求巨大.因为这是由于手机的裤兜定律所决定的.

  
    因此,说到未来10年内中国可能发射的最重通信卫星只有欧洲之星3000平台,最重只有6100多公斤.这还是存在极大变数的.因为目前版的东四平台基本型已经重达5200公斤左右.如果要基于这一平台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卫星与宽带多媒体卫星与某些衍生型军事卫星.未来东四平台卫星的重量修修补补,添添加加,重量最终达到7000多公斤是非常容易的事.如基于东方红三平台研制的天链卫星就已经要使用长三丙火箭发射了.

  
    因此反正目前版本的长三乙火箭已经注定要升级了,何不干脆一步到位直接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来得更方便实惠?!如此一举将长二H火箭的LEO提高到14吨左右,将长三丁火箭的GTO运力提高到7吨以上.这将为未来中国的重型通信卫星的研制留下更多的设计升级余地空间,也为未来中国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探月工程留下多一项火箭&quot;备份&quot;.一举多得.

  
    由于重型火箭发动机已经高度成熟,火箭制造工艺的持续发展进步,人类进入GTO的经济成本将持续下降,而全球市场对于宽带通信卫星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巨型通信卫星还是存在广阔成长空间的.

  
    而宽带通信卫星与市场越来越成熟,将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反过来只会促使宽带卫星上网成本成指数级下降,如此良性循环,直至宽带通信卫星的延时缺点最终取代经济成本成为人们决定是否选择宽带卫星还是地面光纤网络上网的首要因素为止.

  
    只要全球网民有10%经常使用宽带卫星上网,这就是一个高达1000多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就足够支持巨型通信卫星的持续进化成长,直至通信空间站时代的来临.

  
    宽带通信卫星的频率利用问题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巨型通信卫星并不一定是GEO卫星,铱星,全球星之类中低地球轨道的通信卫星也是可以大型化甚至巨型化的。事实上如果使用东四平台或者劳拉LS1300卫星平台研制低轨道的铱星系统,其通信容量就能够增大不小。

  
    互联网信息的全球化无阻隔流通是一个无法阻碍的洪流。但这需要技术的进步来保障。这也是美国欧洲政府机构为何对宽带通信卫星如此重视的核心根源。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zg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cw.cc">
<link href="http://zgw.cc/aaa.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scw.cc/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br /><br />中国载人登月必须与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研制捆绑同时推进  (转至  作者:高凉陈君CHENTIAN   )

http://passport.china.com/jsp/user/usercenter.jsp?uID=3254934                   感谢!

-----------------------------------------------------------------------------------------------------------

深入探讨中国载人登月工程必须与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研制捆绑同时进行的意义

  
    第一章.长三乙火箭运力不足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中国空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看到中国计划再次升级长三乙火箭的新闻,感觉非常好气又好笑。由于全球通信卫星的重量一再急速上升,由其是迅速发展的接入互联网宽带卫星市场,最重的宽带卫星已经超过6700公斤了。而为了应对高功率宽带卫星市场需求的高速发展,欧洲新研制的阿尔法卫星平台,基本型就已经重达6000公斤以上,中国的长三火箭已经无法发射。

  
    市场发生这一变化也不过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因为KA波段应用大爆发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而相较于电视直播卫星,宽带接入卫星需要的发射功率也更高,因为家庭用户不可能使用巨大的上行链路发射天线,因此宽带卫星的接收天线就必须做得更为巨大,这也就逼使卫星公司不得不研制更为巨大的通信卫星平台。劳拉的LS1300卫星最重的已经升级到6700公斤以上,波音,洛马,泰雷兹公司的产品也一样如此。

  
    由于家庭与私人商业用户的“裤兜体积法则性(即移动通讯终端体积受到裤兜体积的硬性限制,再大就无法便携移动了)”,KA波段宽带卫星的重量突破10吨绝对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原因同电视直播卫星一样,私人用户谁也不想在家里,轿车里摆上一个大锅头天线。在宽带卫星市场,高功率绝对是一个硬性指标,因此为了在此一市场生存,无论是劳拉,波音,洛马,泰雷兹阿菜尼亚还是中国航天,研制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绝对是起码的生存条件。

  
    而且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价格越来越昂贵,中国电信的有线宽带网络的维护人力成本只会越来越高,而中国移动庞大的地面蜂窝网络的维护成本也一样同样升高。但完全基于卫星平台的宽带卫星,由于没有众多的地面线路与太多的基站,人力维护成本的增加远远低于地面网络(地面网络一场台风就会累个半死)。因此未来十多年内全球出现重达20吨以上的巨型宽带接入卫星完全有可能。

  
    基于这一市场趋势预测,再加上长五,长7火箭研制进度的推后与成熟还需要时间,目前中国长三乙火箭在2020年前还不会退役。因此中国有必要对长三乙火箭进行一次大改进,目标就是直接将长三乙火箭的GTO运力一举升级到8吨左右,以适应欧洲阿尔法,东五平台之类新一代巨型通讯卫星的发射。原因就在于通讯卫星价格昂贵,一颗就要3,4亿美元,失败一次3,4年的利润就打水泡了。因此基于目前成熟的长三乙发动机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是完全有必要与极为有利可图的。因为仅仅是东四平台的改进型卫星,衍生型卫星未来重量也肯定会重于6000公斤;劳拉的晚期1300卫星就与早期1300卫星重量差距就极大。

  
    商家对于“拉皮升级版”卫星的研制兴趣全球都是一样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升级大改后的东四B通信卫星平台重达7吨都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拉皮的风险要远远低于完全重新研制,这对于口袋钱财不多,讲求利润的商业客户就更是如此。

  
    缝缝补补又三年,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整流罩学习大力神四H直接升级到5米,以后长五也可以使用;而芯级再加长十几米,目的就是要与新助推器匹配。

  
    而长三丁的大改进就在于助推器。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使用历史上计划要研制的使用两台YF20发动机研制2。25米助推器的老方案,并大幅度增加长度以装多燃料,这样一级起飞12台75吨发动机,推力赶上质子了。上面级不变,GTO也能够达到7吨以上。此一方案技术风险极小,因为历史就有这一设想只是由于受美国限制卫星出口搞黄了。否则今天中国也可以与质子竞争重达6700公斤的VIASAT1卫星发射合同。

  
    第二个方案就是如美国升级大力神四H火箭那样,使用500吨级(甚至800吨级)新型固体燃料助推器。

  
    我是反对在西昌加煤油推进系统的,原因是有文昌之后,商业客户不会再在西昌进行发射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对比研究之后,我认为未来中国要想短时间,低成本搞出载人登月火箭,比起研制RD170,RD180与SSME级别的发动机,研制1000吨级的固体燃料助推器反而是技术难度最低的。

  
    原因是固体燃料助推器分三六九等,连印度也可以搞700吨分段式固推,中国没有理由搞不出。商业运载火箭大固体燃料助推器与军用不同,能用,便宜可靠就行,搞500吨级的马氏体钢壳体的大固体燃料助推器中国完全能够在两三年内研制成功。这样捆绑2枚或者4枚这一级别的助推器,长三丁的GTO运载能力完全可达8吨左右。毕竟长三火箭的芯级比大力神四火箭还要大上一点。而且未来只使研制成功长7火箭之后,这些大固体燃料助推器在文昌也一样能够使用,使用4枚500吨固推的长7GTO运输能力完全能够达到9吨。而使用昂贵的YF77的长五火箭在商业发射市场是没有多大出路的。美国的德尔塔四就竞争不过煤油的宇宙神五。

  
    第二章.研制长三乙极限版火箭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大型通信卫星,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与空间站核心舱都是些高价值目标,如果发射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至于长五火箭的进度,依目前YF77的进度,2016年能够首射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事情了。再到可以用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什么也要有连续发射成功4,5次的记录才有可能。

  
    当然,空间站工程推迟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损失,那个东东本来就是科研产物,推迟几年到2022年以后发射也不会带来太大不利影响。

  
    但是在重型商业卫星平台的国际国内发射市场。以目前长三乙成熟发动机平台为基础研制升级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的商业意义就巨大了。而那些重达6,7吨的重型卫星,价值规3,4亿美元的东西,商业客户可不想让你拿来为长7,长5火箭“试射练手”。爆了一枚损失的不仅仅有钱还有时间。而国际上又不是只有中国一家有成熟重型火箭,质子,阿里安五甚至H2B与EELV都可以选择。

  
    事实上质子火箭的生产任务已经安排到2018年以后了。

  
    老实说,只使俄罗斯的安加拉5研制首射成功,它也一样不能够立即就投入商业发射市场的。商业客户比政府挑剔多了,因为很多卫星公司的全部“家当”就只有一颗或者几颗卫星。没有人想来当别人的试验品。

  
    不要过于相信太空探索公司对猎鹰9的宣传,这个东东只使头五次全部成功,失败一次所有的利润也一样归零。质子火箭发射几十年,近年平均基本上都有一次发射失败,失败率10%已经让人非常信心不足了。

  
    在高价值载荷发射市场,关键时候就会“掉链子”的东西,还是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的。

  
    考虑到未来10年到15年内,仅仅中国的GTO发射市场就有至少100次的发射量,而长二F火箭已经确定要使用到2020年以后,YF20之类毒发动机反正还是要生产的,那么不如干脆就基于现成发动机搞个终极版长三丁火箭来应对未来中国的高价值重型载荷发射好了。因为只使空间站工程可以推迟,但在重型通信卫星市场还是能够捞到不少油水的。有钱不赚就太没有经济头脑了。

  
    最关键的还是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根本用不了多少钱,因为技术都是完全成熟的。气动布局也非常成熟,久经考验。拉拉皮,加长下主芯级与助推器就了事。

  
    在青黄不接之时期手中有货还是要比无货要“心安得多”的,要有持无恐得多的。尽管长三丁火箭还是使用有毒发动机;但在长7成熟之前的2018年之前七八年时间里好歹还是可以填补上中国GTO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区间的。

  
    长7的YF100发动机还要经过实战考验,而且最为严重的是西昌没有煤油加注系统,而且国家也不打算建设。而文昌首飞至持续成功4,5次时间什么也到2016年左右了。

  
    而且长七前10次飞行之内有一两次失败绝对是大概率的事情。这个可以参考阿里安五与H2A,甚至EELV除了宇宙神五,德尔塔四也失败了一次。印度的更严重,75%失败率还敢再拿来发射高价值的通信卫星,钱多了也不是这么花的。

  
    长7火箭的成熟需要时间,这可是没有办法绝对避免的事情。

  
    而研制长三丁火箭,最大的成功保证就是发动机完全成熟,如果长三丁搞不好,长7就更没指望了。

  
    至于阿里安6火箭,这个东东2025年能够首飞就偷笑了。欧洲佬有钱先搞好“芬奇”上面级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而且有库鲁版联盟在,这个东东在GTO3吨区间没有生存的任何空间,联盟号称是再用50年都不过时的东东。而且这个家伙一年产量20多枚小菜一碟,在中小型火箭市场是绝对的“王者”,用100年都不过时,GTO3吨以下的纯商业发射市场谁也竞争不过它,猎鹰9火箭也回避了它。

  
    而在GTO5,6吨的区间,除了纯属“白赚(质子火箭的研制费用早已经捞回落了)”的“老而不死”的质子(持续使用到2020年已经成定局)外,猎鹰9,长三乙,安加拉五,天顶甚至金牛座,长7之类竞争者一大堆,什么也论不到阿里安六来嚣张。

  
    老实说,未来阿里安公司唯一的生存希望就在于阿里安五及其衍生巨型版,阿五不死世上就还有阿里安公司,阿里安五死了它就只是俄罗斯的地面发射场“劳务输出包工头”。

  
    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中国要研制长三丁的道理。说句不好听的话,1亿,最多两亿美元的投入中国就足够搞出长三丁火箭了,仅仅是让卫星研制人员少加班在“减重”之类的无谓研究上,就足够赚回来所投资的钱了。现在的中国就要有大量挥霍运载火箭运力的思想,因为这点钱与“减重”浪费的时间精力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现在回想起土星五与N1火箭的崩溃与质子火箭一用五十年还是让人倍感悲惨的。如果切洛梅的NK33版质子火箭研制成功,足够多的运力余地,LEO35吨的运力足够推动全球空间站与通信卫星工业早几十年就达到一个新重量水平了,发展到今天劳拉的LS1300,波音的702平台一举升级到10吨也未定,而国际空间站舱段平台也早是35吨以上的了。

  
    “质子瓶颈”出现绝对是偶然的,但质子火箭时代不流行捆绑与增减助推器却导致了质子瓶颈的出现,苦害了人类空间工业多少年,其实LEO20吨的质子瓶颈就薄弱如一张纸,但就是没有人主动去击破,反而也导致到阿里安五,H2B与长征五也止步于LEO20到25吨区间。

  
    一句话,人类“约定俗成”的惰性还是极为巨大的。如果当年质子(质子时代的火箭不兴增减助推器,所以构形非常原始)兴起时运力区间就一步到位达到35吨,那么后来的空间站平台与深空探测器乃至重型通信卫星也一样会“自觉”做到这么重来不让质子的运力“白白浪费”的。

  
    当年先驱者切洛梅们一句话与随意的一个想法就足够影响后来几十年人类空间工业的发展方向,因为那时质子LEO运载能力定位到那里,未来空间站舱段平台的重量就定位到那里,质子的运力20吨,空间站核心舱就只能到达20吨,质子运力达35吨,空间站核心舱就到达35吨,什么搞就全凭那时的火箭设计师与政治家的一句话。

  
    些东西细细想来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也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东西。

  
    由于纯商业宽带通讯卫星市场越来越大,未来长五火箭如果不更改芯级发动机,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是没前途的。YF77,火神2与RS68之类先进低温主芯级的物理学特点决定了其使用的成本不可能比煤油便宜。由其是猎鹰9H崛起后就更是如此。这个家伙为了活命绝对会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倾销火箭,是未来俄罗斯,中国与欧洲火箭公司的大敌。

  
    因此从纯商业角度而言,使用4台或者5台YF100研制一款煤油长五主芯级,再捆绑上不同数量的煤油或者固体燃料助推器来调整运力区间,覆盖GTO5吨到20吨的所有区间就注定是长五火箭未来最好的出路与活路。不要以为未来通讯卫星的重量达不到20吨,2000年谁会想得到今天6吨左右的通讯卫星已经日渐成为主流了。阿尔法平台与LS2020,东五平台一成熟,8吨,10吨级通信卫星就将会越来越多,因为无线电的物理特性已经决定了在家用私人市场通信卫星只有越来越大才越“好用”,原因就是私人客户都不想带个大天线矣,“裤兜定律”已经决定了移动使用终端不能做得太大,因此卫星通信平台就不得不越做越大矣。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长7火箭首飞至少要2014年才有可能。而首飞成功后几年内发生事故一两次是大概率的事情。由于是全新研制的火箭,事故归零时间要长得多,事故后改进的时间也要多得多。因此长7火箭高度成熟什么也要推到2018年左右。当年欧洲佬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火箭也都经过了这一过程,H2火箭甚至推倒从来研制了H2A之后才慢慢腾腾成熟。

  
    问题是目前长三系统火箭在全球上已经是仅次质子火箭的发射频率居全球第二的GTO运载火箭了。从现在2011到2020年,长三系统大概还有70至100次的发射量,因为仅仅是北斗卫星也就有30多次。

  
    而对于重达6,7吨的重型通信卫星,每枚价值3,4亿美元,这可真正的“造金工业”,先进极高频之类军星更高达6亿美元一枚,贵过目前最重的客机A380,失败一次星箭俱毁,就等于一年丢了一个万科公司的所有利润。经济风险巨大。

  
    因此我主张基于目前高度成熟的长三乙芯级平台研制GTO运力8吨的终级版本的长三丁火箭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现代化的重型通信卫星价格可要比神舟,联盟之类载人飞船昂贵多了。长三乙,H2A与质子之类火箭价格不超过1亿美元,但重型通信卫星没有低于2亿美元的。失败一次就于至少消灭掉成功5次的利润。

  
    因此出于发射高价值目标的理由。基于成熟的长三乙火箭平台研制GTO7吨的极限版长三乙火箭已经非常紧迫。

  
    长三乙不得不使用大固体燃料助推器当然是最坏的打算了,我个人更支持使用两台YF20研制长三乙升级版的助推器,因为历史上就存在这一终极版的长三火箭升级方案,只是由于后来美国卫星发射市场对中国关闭,而没有了下文,今天不过是旧方案复活而已.

  
    事实上长五火箭的进度已经一再推迟了,如果到2018年长五火箭还不能够进入成熟状态.那么基于长五火箭的空间站与探月三期工程都不得不推迟.因此出于&quot;保险&quot;的设想,加之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都是基于成熟技术与现成发动机来进行.所要的经济投入也不高,技术难度也不大.还是值得一试的.

  
    第三章,要做好长五火箭进度大幅度拖延的准备。

  
    想当年集中全欧洲的所有工业力量,花费高达70亿美元(以现在汇率值120亿美元),消耗十多年时间阿里安五火箭才得以研制成功,而且这个东东起初研制的目标还是为了发射欧洲的航天飞机而研制的。如果单纯为了发射商业卫星,阿里安五火箭也断然不会使用昂贵的低温火神发动机研制主芯级。

  
    欧洲的阿里安五(包括EELV,RD180与RS68都是航天飞机发动机的衍生物)与日本的H2A火箭都航天飞机工程“烂尾”之后“废物再利用”的产物。

  
    中国目前研制基于YF77低温发动机的长五火箭就是要补中国当年“缺勤”航天飞机时代的“课”;而补课那有那么容易,老实说以目前的汇率水平,中国没有100亿美元的投资绝对没有可能搞成功长五火箭。目前YF77的进度已经拖得太多了。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东东的研制难度会这么的难;不过想到现在中国连遍地都是的CAT,日立,川崎挖掘机的液压泵也不能够大量工业化生产仿造。YF77发动机研制进度一推再推也就不那么出人意料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差距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缩小得了的。

  
    “川崎泵,东芝阀”就是目前中国挖掘机市场产品“高品质”的代名词。而只使如此,拥有如此强大的重工业后盾。日本的H2火箭LE7低温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也困难重重,最后干脆推倒重来改而研制LE7A,自此之后H2A才日渐成熟。只使如此,LA7A的工作时间也没有欧洲火神与美国的SSME那样长,能够直接一级半进入低地球轨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YF77研制成功并高度成熟之后,中国就完全能够称之为先进发达工业国家了。苏联的能源火箭与美国的土星五,航天飞机都是冷战时期不计成本举国投入才搞成功的产物。而欧洲与日本也在航天飞机火脑一热,也大大冽冽直奔大型低发动机而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航天飞机最终没搞成功但低温发动机却歪打正着搞成功,这是欧洲与日本在航天飞机火热冒险时代最伟大的成就。这也是我一再坚决认为欧洲与日本已经不存在载人登月火箭问题的核心原因。有火神2与LE7A在手,只要肯投钱,欧洲与日本就绝对能够在缺时间内研制出登月级火箭。但目前的中国还不能,因为还存在发动机瓶颈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YF77研制成功并高度成熟之后,中国就完全能够称之为先进发达工业国家了。苏联的能源火箭与美国的土星五,航天飞机都是冷战时期不计成本举国投入才搞成功的产物。而欧洲与日本也在航天飞机火脑一热,也大大冽冽直奔大型低发动机而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航天飞机最终没搞成功但低温发动机却歪打正着搞成功,这是欧洲与日本在航天飞机火热冒险时代最伟大的成就。这也是我一再坚决认为欧洲与日本已经不存在载人登月火箭问题的核心原因。有火神2与LE7A在手,只要肯投钱,欧洲与日本就绝对能够在缺时间内研制出登月级火箭。但目前的中国还不能,因为还存在发动机瓶颈问题。

  
    因此,目前中国研制长五火箭必须要有“举国投入”的准备,YF77绝对不会那么轻易就能够研制成功的。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火箭就在低温发动机问题上吃了大亏。

  
    YF77研制进度一拖再拖并不是新六院的错,错就错在新六院不敢大胆向外宣称YF77研制目前所面临的重重难度与必须国家再次加大巨量投资。你不说外界想帮你也没法帮,要怪就只有怪当初上马YF77时大家都大大低估了大型低温发动机的研制难度。

  
    如果YF77目前的方案存在始终无法克服的研制困难,大不了推倒重来。日本当年的LE7最终就被砍掉了,推倒重来搞了个LE7A才算最终大功告成。

  
    中国现在有的是钱,六院必须学会如何向国家哭钱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我一直认为研制长五火箭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神舟飞船;对全国工业水平的提升也要远远超过921工程。前前后后没有100多亿美元的投入,想最终研制成功YF77版的长五火箭根本就没可能。

  
    第四章.手机与裤兜定律决定通信卫星平台发展必须巨型化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了,未来10000年内人类都不会长到3米高,因此未来人类的裤兜也不会比今天人类的大多少,而未来几万年内人类都是不能没有手机的,就如我们不能没有筷子刀叉一样,尽管筷子也使用了几千年,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却是生活必须品,我们缺了它可不行。

  
    手机之类的东西一出现,也已经成为生活必须品,在没有其实替代品出现之前,一定会使用到几穷尽的未来的。

  
    10000年后人类也一样要使用手机,因为我们的耳朵听力不过一两公里,没有手机我们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由此推之,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了与人类可能持续使用10000年的手机相配套,但手机又不能大于裤兜太多,太大了不方便携带。我们又要将电视,导航,通信上网诸如此类的一切东东都集成在手机之上,而且还希望无缝随时随地使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通信卫星就自然大有使用的空间了。10吨的通信卫星很大吗?!为实现上述目标,100吨的通信卫星还觉得有点小呢!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通信卫星产业的未来的,纯粹的需求决定论。就象我们对筷子一样。

  
    电视直播卫星的功率当然是越大越好,问题是电视直播卫星对高功率的要求还远远比不上宽带通信卫星对高功率的要求巨大.因为这是由于手机的裤兜定律所决定的.

  
    因此,说到未来10年内中国可能发射的最重通信卫星只有欧洲之星3000平台,最重只有6100多公斤.这还是存在极大变数的.因为目前版的东四平台基本型已经重达5200公斤左右.如果要基于这一平台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卫星与宽带多媒体卫星与某些衍生型军事卫星.未来东四平台卫星的重量修修补补,添添加加,重量最终达到7000多公斤是非常容易的事.如基于东方红三平台研制的天链卫星就已经要使用长三丙火箭发射了.

  
    因此反正目前版本的长三乙火箭已经注定要升级了,何不干脆一步到位直接研制终极版的长三丁火箭来得更方便实惠?!如此一举将长二H火箭的LEO提高到14吨左右,将长三丁火箭的GTO运力提高到7吨以上.这将为未来中国的重型通信卫星的研制留下更多的设计升级余地空间,也为未来中国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探月工程留下多一项火箭&quot;备份&quot;.一举多得.

  
    由于重型火箭发动机已经高度成熟,火箭制造工艺的持续发展进步,人类进入GTO的经济成本将持续下降,而全球市场对于宽带通信卫星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巨型通信卫星还是存在广阔成长空间的.

  
    而宽带通信卫星与市场越来越成熟,将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反过来只会促使宽带卫星上网成本成指数级下降,如此良性循环,直至宽带通信卫星的延时缺点最终取代经济成本成为人们决定是否选择宽带卫星还是地面光纤网络上网的首要因素为止.

  
    只要全球网民有10%经常使用宽带卫星上网,这就是一个高达1000多亿美元的市场空间.这个市场就足够支持巨型通信卫星的持续进化成长,直至通信空间站时代的来临.

  
    宽带通信卫星的频率利用问题也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巨型通信卫星并不一定是GEO卫星,铱星,全球星之类中低地球轨道的通信卫星也是可以大型化甚至巨型化的。事实上如果使用东四平台或者劳拉LS1300卫星平台研制低轨道的铱星系统,其通信容量就能够增大不小。

  
    互联网信息的全球化无阻隔流通是一个无法阻碍的洪流。但这需要技术的进步来保障。这也是美国欧洲政府机构为何对宽带通信卫星如此重视的核心根源。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zg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cw.cc">
<link href="http://zgw.cc/aaa.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scw.cc/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美国欧洲的目标就是要让伊朗朝鲜等相关政府从根本上彻底死了企图阻碍干扰其国民最终无限制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的“野心”。让上述相关国家的企图彻底破产。

  
    事实上大型电视,广播卫星已经极为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了。由其是广播卫星,你要想收听外国电台易如反撑。而电视直播卫星巨型化之后,电视卫星碟型天线缩小到一个手掌那么大,价钱只有几十块钱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国内企图垄断阻隔私人用户私下使用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可能性就日渐归零了。

  
    当然,这样就需要研制重达30,40吨,功率达180KW甚至300KW的巨型电视直播卫星平台了。如宽带通信卫星也一样如此。采用先进相控阵列天线,发射点波束与终端采用跳频接收技术的宽带通信卫星信号可不是那么容易干扰与定位的。

  
    总之技术的进步正在倒逼世界的相关政府机构不得不改革开放,并不得不“与时俱进”。帝国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全球一体化,当今地球上的任何国家与机构想与全球一体化抗衡注定是要最终失败的,因为时间,思想与技术都在全球一体化主导力量的这一边。

  
    当然也可以象朝鲜那样,为了阻隔国民与外部世界无缝联系,干脆远离电气化时代直接倒退回石器时代,对大众社会直接中断电力供应。这样倒也不必要担心民众私下收听外国广播,卫星电视与私下接入国际互联网了。

  
    从北美洲的卫星上网发展趋势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个市场有多么的巨大,美国的有线宽带上网市场难度就不够发达?!但TERRESTAR之类宽带卫星就是主要服务于美国,加拿大市场的。

  
    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如果卫星上网的价格能够下降到中国电信价格的3倍左右,那些对网速与带宽没有特别要求(只要能够上上网浏览下互联网即可),流量也不是特别大的用户(月流量在1000M,3000M左右,月上网费控制在100元左右)就会有相当多的人(五百万以上)会转向使用卫星上网,因为这样至少就不会受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太多的恶气(由其是中国电信,服务态度极端恶劣,霸王条款极多)。

  
    什么是市场,这就是市场,中国的卫星上网规模只要能够做到500万,1000万的规模,东方红五级别的通信卫星年需求量什么也有7,8颗以上了,加上军事通信卫星,同平台导航卫星,深空探测器与其它商业通信卫星的需求,年发射达到15,20颗的水平只是小意思。到了这种市场程度,要养活中间运力型火箭乃至载人登月级火箭完全是小菜一碟。

  
    因此,我们只有从这一种角度才能够看问题看得更深与更远。只有通信卫星的使用市场大幅度扩张了,火箭的发射市场才能够搞活。

  
    地面上使用的手机功率很低,只有几瓦(W)甚至更低,但在36000公里GEO轨道的大酒瓶电子监听卫星与移动通信卫星与宽带上网卫星都能够接收到.这种技术非常恐怖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基于东四平台的移动通信卫星(手机直接联接通信卫星,而不是车载平台)与宽带互联网卫星,那么中国就绝对有能力研制中国版的大酒瓶电子侦察监听卫星.

  
    手机,通信卫星与"衣食住行"产品一样都是"万年产业".那怕我们有一天移居外星也是如此.遥远未来的人类可以没有导弹核武器,没有航空母舰但却不能够没有手机与通信卫星.因为地球是圆的,月球与火星也是圆的.

  
    至于什么中微子通信,太遥远了,但宽带卫星上网与电视直播卫星却是近在眼前的东西.

  
    说通信卫星到10吨重量就到头了,那实在目光太过短浅.

  
    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国界"之类的东西,不提经济因素,巨型通信卫星就还存在政治上存在的理由.重型通信卫星是典型的全球一体化推动"利器",地球村的打造绝对离不开通信卫星.我们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地收看CNN,BBC与福克斯电视台与在非洲,南美随时随地地收看CCTV,广东卫星,没有重型通信卫星什么行?!

  
    当然,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的产生对于小国家,小民族与弱小文明体系是非常不利的,不仅仅它们租不起卫星转发器,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没有多少"母语"电视台与网站.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它们的声音就没有人听得见,也没有人会去理会了.

  
    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要过多关注的问题了.

  
   
重型通信卫星有很多种,仅仅是商业通信卫星就有广播卫星,电视直播卫星与移动通信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卫星等等.卫星上网谈QQ,打互动游戏会受到延时的大影响,但上上网,无限制地浏览下外国网页,上上外国论坛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价格问题,如果重型通信卫星足够多与足够便宜,政策又开放,中国移动的全球通,神州行也可以升级为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双模"手机的,在地面网络没有的地方自动转为卫星通信,这在技术上没任何问题.

  
    如果不行直接研制地面蜂窝网络与移动卫星双卡双待手机.这只是钱的问题.卫星与手机技术倒没有无法克服的难题.

  
    美国的大酒瓶电子侦察监听卫星就可以直接接收目前地球上所有现成的地面手机信号.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人类的通信技术的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只是还没有转为民用而已.

  
    如果有商业卫星运营客户肯投资10亿美元(或者更多,15亿美元一颗)一颗的价格向波音,洛马(一次性订购10颗左右,太少了商家不肯生产)订购直接使用诺基亚,酷派,苹果之类普遍版手机直接拔打与接入互联网的移动通信或者宽带上网卫星.波音与洛马公司也一样会基于大酒瓶巨型电子监听卫星平台研制商业版本的13吨或者15吨级的巨型通信卫星的.

  
    而且也只有10颗左右的巨型通信卫星订单才会促使阿里安五或者ULA开发GTO运载能力15吨的火箭来应对市场需要.当然这也是一大块开支.

  
    总而言之,目前巨型通信卫星平台已经是现成存在的了产物了,大酒瓶间谍卫星的重量从德尔塔四H的运载能力与持续升级中可以明白无误地推测到.而且大酒瓶的手机接收能力极强,否则美国政府也就不会对其倾注那大的心血了.

  
    但大酒瓶平台转为商业用途,还得看欧洲的阿尔法平台的成熟时间了.只要劳拉的LS1300与波音的BSS702,洛马的A2100X在商业市场上相较之阿尔法平台竞争力大为减弱,劳拉,波音与洛马就会有"动力"搞大酒瓶电子侦察卫星的民用化了.

  
    事实上美国商业通信卫星为什么这么牛,与美国政府一贯强力投入电子侦察监听卫星与军事通信卫星的持续开发关系功不可没.美国的未来军事通信卫星(先进极高频的后继通信卫星)就计划采用激光通信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

  
    重型通信卫星,宇航深空探测网与大型电子侦察监听卫星的核心技术都是完全相通的.都是必须想方设法接收到来自遥远地方的微弱电波.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够明白研制重型通信卫星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军事力量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了吧!

  
    事实上目前最重的通信卫星平台就是洛马与波音公司研制的美国NRO系列的巨型电子侦察监听卫星(实质就是将NASA的深空网从地面上搬到GEO轨道上,深空网接收来自木星,土星与外太阳系飞船的微弱信号,而大酒瓶电子侦察监听卫星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微弱手机信号).重量保守估计在11吨以上,改进型至少重达13吨.天线直径100米.当然价值则在10亿至20亿美元1枚.

  
    而劳拉,波音与洛马在公开商业市场上销售的LS1300,BSS702与A2100X系列通信卫星重不过6吨,7吨,天线直径不过二十多米,价格也只有3,4亿美元.

  
    因此,基于成熟大型,巨型通信卫星平台来研制红外预警卫星,gps卫星(美国的新一代gps卫星也是基于洛马a2100平台研制的,基于成熟通信卫星平台来研制导航卫星已经是一全球趋势,不仅仅是中国的北斗才如此),深空探测器乃至地球轨道的各类军事侦察卫星尽管会增加不少重量,但由于火箭运力“不值钱”(而研制新的“特化平台”成本更高昂)。实际的研制与运营的成本不升反而大幅度下降,这一趋势由其值得关注。

  
   
第五章.回顾土星五火箭被抛弃的悲剧,将重型通信卫星的研制与载登月火箭研制捆绑进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年切洛梅的想法开拓了质子火箭LEO20吨的发射运力区间,并且由此决定了后世空间站舱段平台20吨的重量范围。

  
    而今天NRO的想法同样开拓了德尔塔4H火箭GTO11至13吨的发射运力区间,也并由此决定了后世新一代重型通信卫星的大体重量范围(当然,由于可以捆绑更多的助推器,德尔塔4H的运力可以提升到GTO16吨左右,方法就是再在芯级捆绑几枚宇宙神五级别的固体燃料助推器)。

  
    问题是如果德尔塔四H的GTO运力如果能够一举提升到GTO18吨到20吨的范围,那么一箭就可以将一艘神舟级别的8吨级载人飞船直接送入环月轨道了。

  
    因此,对于未来中国的长五火箭而言,如果要想打造一个能够活命百年的发射市场空间,那么就必须将运载能力提升到GTO18吨左右。

  
    只使中国目前并不实施载人登月工程,但本着火箭先行的原则,你只要一鼓作气将运载能力提升到GTO18吨,并成功发射一次之后,那怕这一次仅仅发射了一个18吨的石头进入GTO。

  
    那么就象今天的美国德尔塔4H火箭那样,十年八年无多少人关注,但只要你已经证明了你的能力。后来规划发展的通信卫星,载人飞船与深空探测器之类载荷就会参照你GTO18吨的运载能力来进行设计的。

  
    这就是火箭先行,之后再来“培育”GTO10吨至18吨重型载荷发射市场的道理。

  
    说白了就是要先研制出GTO18吨以上的重型火箭,再“引诱”政府与国际商业客户来研制重型载人飞船,空间站舱段平台,巨型通信卫星与巨型深空探测器来与火箭“配套”的“技巧。

  
    事实上如果当年的土星五火箭不死,只使美国政府之后不再进行载人登月飞行,但由于土星五火箭已经是现成的,美国空军也许会参照苏联发展质子火箭,研制一款“减配缩水”版的完全使用廉价常温第二级甚至上面级的LEO运力只有60多吨的中间运力型火箭来发射美国空军的大型侦察卫星的。毕竟二十世纪70年代的大力神3系列火箭的LEO运力已经达15吨左右了。而使用LEO60吨的土星五火箭,一箭就一次发射2颗,3颗KH11之类的侦察卫星还是非常有可能的。而日后美国的土星,木星,金星之类行星探测器也完全可以在目前版本的基础上,重量再增加2,3倍搞个重15吨级的卡西尼土星探测器;或者4,5吨级的火星车,那种感觉就实在太好了。

  
    事实上今天回头细细思考质子火箭为什么始终不发展低温上面级来与之配套;就是因为质子火箭运力强大,前苏联与俄罗斯都没有不使用低温上面级就发射不了的大型GTO与深空探测器载荷,事实上如果质子火箭配上半人马座之类低温上面级,GTO运力完全可以提升到8吨左右,只可惜质子的好身材。

  
    而美国,中国却抢先发展了低温上面级火箭,就是因为大力神4H与长三乙火箭如果再使用常温上面级,运力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了。由其是中国的长三甲,长三乙系列火箭,如果不使用低温上面级,GTO运力最大只能有3吨左右,东四平台之类卫星就无法发射了。

  
    但如果从这一角度反思,当年美国人放弃土星五火箭就更为不值了。为什么美国人不照抄苏联人研制质子(或者天顶)的思路放弃土星五火箭昂贵的低温第二级,第三级,改而研制一款纯使用煤油或者第二,第三级使用有毒肼燃料的“廉价版”土星五火箭呢?!以二十世纪70年代的通信卫星只有几百公斤,最多2吨的水平,廉价版本的土星五当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在LEO军事侦察卫星市场,纯煤油甚至使用有毒肼燃料第二级的土星五火箭还是大有可为的,为什么当年美国人不如此做?!是不是航天飞机思想毒害美国人太深了?!结果土星五火箭与强大的F1发动机就这样死掉了。而苏联,俄罗斯人喜欢使用常温上面级的特点却导致了天顶火箭的产生,尽管能源火箭也死了,但RD170发动机什么说也保留下来了。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么做,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因此,对于未来中国而言,如果GTO运力达14与18吨的长五火箭一时找不到发射市场,不如参考苏联人研制质子与天顶火箭,转而再研制一款使用常温上面级的“廉价版”长五火箭来发射GTO与深空探测器更好。

  
    这样火箭的性能也许不什么出色,但却十分便宜。这样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还是大有发展空间的。

  
    事实上美国人的猎鹰9与猎鹰9H火箭就有这样的计划,搞便宜的煤油上面级,研制纯煤油的GTO运载火箭,性能也许比不上EELV与阿里安五,H2B,但只要价格便宜,在商业市场就无敌了。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人会与金钱过不去。

  
    高配版火箭使用低温上面级,主攻载人登月与外星探测;低配版火箭使用常温上面级,主攻近地LEO与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

  
    如果当年美国人的土星五火箭能够按这一思路发展,土星五火箭的放弃将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事实上这一教训对于未来中国巨型火箭的发展也有足够的启示。未来中国研制LEO100吨的火箭并不一定只能够在载人登月市场中生存,如果使用常温上面级如质子火箭那样发射直接进入GEO轨道的载荷,GEO运力也不过20多吨,这样的巨型低配版火箭在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还是能够找到巨大的生存空间的。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未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将会产生“巨型火箭配廉价常温上面级”与“小型火箭配昂贵低温高性能上面级”两种完全不同发展思路的两种火箭共存竞争的格局。

  
    说白了就是复制今天质子(或者安加拉),天顶与EELV,阿里安五的竞争。鉴于今天质子天顶在与EELV,阿里安五在商业市场竞争中并不处于下风的状况来分析,未来巨型火箭配廉价常温上面级或者才是更有前途的发展趋势。

  
    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世界主流国家有储备粮,储备食盐甚至储备肉却没有“储备中间运力或者巨型火箭”。这是阿波罗时代以来人类空间工业的最大悲剧。

  
    储备巨型火箭并不是说一定要生产出一些巨型火箭之后现成放在粮仓里“坐等发射任务”,而是说必须在最短时间内(24个月)随时具备研制生产并能够发射这种火箭的工业能力。

  
    如基于质子与大力神四H火箭的发动机平台,只要能够使用RD253或者RL87发动机5台研制质子或者大力神四火箭的主芯级,再捆绑不同数量的助推器。一款LEO运力25到50吨的中间运力型火箭就研制出来了。

  
    但相关国家为何始终不如此干,这也是冷战时代一个巨大的谜团。

  
    说到没有任务需求这完全不成立。因为使用5台RD253(推力150吨)或者RL87(推力120吨)研制的主芯级LEO运力只有15吨左右,改变运力范围改变助推器数量即可。而现成版的质子与大力神四HLEO运力已经在20吨以上。

  
    现在回过头再次细细品味质子与大力神四的发展历程,对于日后长五的发展思路极有好处。

  
    首先是质子。

  
    质子火箭显然不是为发射通信卫星而准备的(但目前质子的生存已经完全依赖于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了),但质子火箭出现的1960年时代,质子的运载能力显然远远超于同期美国大力神系列LEO一举达到20吨,而同时期的大力神火箭却只不过还是长二丙的水平,运力只有几吨。因此在LS1300,BSS702,A2100之类大型通信卫星平台还没有出现的早期空间时代,质子生存的主要市场是LEO空间站与大型军事卫星发射任务。

  
    因此,这就导致到质子火箭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计划为了应对GTO重型载荷发射而专门研制一款低温上面级火箭。而且通信卫星又是前苏联的短板,前苏联时代的通信卫星平台水平还比不上中国的东方红三平台。

  
    苏联崩溃后,俄罗斯将质子投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而国际主流通信卫星可要比东三平台强大多了,质子火箭开始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大显身手,因此质子的上面级技术也开始迅速发展。

  
    而美国的大力神四H火箭发展显然受美国电子侦察卫星重量迅速增长影响更大。

  
    成像侦察卫星并不是越来越大的,因为分辨率细到0。2米就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此美国最重的光学与雷达成象侦察卫星的重量近二十年来已经改变不大,已经到头了。这也是航天飞机将LEO运力定于29吨上限的主要原因。

  
    但电子侦察卫星不同,为了搜集更为微弱的手机之类手持终端的信号,NRO电子侦察卫星天线直径一再扩展。到现在还远远没到尽头。从军事电子侦察的物理学角度与NRO的野心来看,美国电子侦察卫星最终重达30,40吨都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美国大力神系列火箭就是依赖军事侦察卫星的发展需要而一步步成长起来。由其是航天飞机爆炸之后,空军独立搞大力神四H系列。大力神仅仅3米多一点直径的芯级已经捆绑上直径同样达3米多的UA1207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再配上五米直径整流罩,长径比,气动外观已经变态。

  
    如果再不改进主芯级直径,可以说已经将大力神四系列的使用潜力发挥到了技术极限的边沿。

  
    老实说,如果二十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接受洛马公司的基于RL87平台研制四芯版的“大力神野蛮人”火箭的建议,再捆绑航天飞机级巨型SRB,大力神终极版的LEO运力将会达50吨以上。这样今天EELV系列火箭能否产生还是极大的疑问。

  
    因为很显然,EELV的德尔塔四H版就是因NRO需求而推动诞生的产物,大力神四H的3米芯级使用潜力已经用尽,而NRO新电子侦察卫星已经重达11吨以上,已经远远超出大力神四H的运载能力。

  
    但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研制了四芯版大力神四H火箭,再配上航天飞机级SRB,GTO推力将达20吨以上,这样用于发射NRO电子侦察卫星再服役到2020年都是可以的。这样就没有今天德尔塔四H什么事了。

  
    事实上从纯商业角度看,波音尽管为研制德尔塔四火箭“倒贴”了不少钱,但好歹将美国NRO重型载荷的发射合同从此从洛马的大力神四H手中抢到波音的德尔塔四H火箭的手上了。

  
    更为重要的是洛马由于不肯自己投资研制宇宙五的重型版本,今天德尔塔四H已经成为美国重型载荷的唯一运载工具。连星座飞船的火箭合同也归波音所有了。

  
    而在大力神四H火箭时代,波音最大火箭只有德尔塔2与不成器的德尔塔3,与洛马公司的大力神四H运力相差极大。

  
    但因为质子火箭的一级推力强大,要提升GTO运力,只使研制常温上面级,质子火箭的GTO运力目前也已经能够达到7吨左右(最近发射的通信卫星已经重达6。7吨)。

  
    事实上,质子火箭的订单已经积累到2018年了。不过欧洲最重的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的重量已经达8吨以上,几十年来一直“推力有余”的质子火箭的主芯级使用能力终于挖掘尽,因此质子如果要发射欧洲阿尔法平台的重型通信卫星,研制低温上面级已经无法回避。

  
    (同样,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只使研制成功,如果不研制低温上面级,安加拉五也仅仅能够发射阿尔法平台基本型通信卫星。10吨以上的阿尔法平台升级版卫星就只能够使用传说中的安加拉七发射了。)

  
    问题是现在的世界是市场经济而不是冷战时代,一切都是要讲求经济可行性的。目前全球火箭工业的一切生存希望(由其是重型,巨型火箭)只能够依靠军事卫星与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持续发展来维持。纯科学性质的探测器发射数量规模,连EELV,阿里安五级别的火箭都不能养活(H2A就是标本)。

  
    而军事卫星的重量已经发展到顶了。而商业通信卫星却还前景无限,以目前的趋势预测,未来重30,40吨的通信卫星出现都是完全可以预见的。载人登月级火箭如果不死死抱着这最后一条大脚与救命稻草还能够什么样?!

  
    土星五为什么崩溃了?!能源为什么放弃了?!还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载荷发射量来养活的原因?!

  
    老实说,只使航天飞机不发生挑战者与哥伦比亚事件,面对通信卫星巨型化的发展趋势,航天飞机由于运力的固死性迟早也一样要玩完。因为做大航天飞机远远比做大运载火箭来得更为困难。

  
    至于什么重复使用,在全球年发射没有超过800到1000次的时代完全没有必要。现今全球年发射不足100次,航天企业根本就没有开发复用技术的任何动力与心情,而且只使复用技术开发出来了,由于发射量太少,成本也一样下降不了,因为维持航天企业生存的最起码经济基础目前已经算是到了最低水平了。象日本的H2A火箭,如果年发射再下降到1枚每年,那么其单价将是3亿美元而不是1亿美元,因为这已经是维持三凌重工之类火箭企业持续生存的最低经济开支标准,换成复用火箭也一样是如此道理,做一枚H2A级别的火箭可复用10次,但每年只能发射一次,那么每一次的飞行成本也一样要3亿美元,否则发不起工人工资,做复用火箭的企业也一样无法生存。

  
    因此对于目前全球空间工业而言,如何全力做大全球空间工业(核心是通信卫星产业)市场才是现时最为迫切的核心问题。

  
    只要全球的载荷年发射量搞上去了,其他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基础,如果再维持目前全球年发射不足100次的局面,神仙来了也救不了全球火箭工业的命运。

  
    太空X公司又能够什么样?!除非它能够将目前EELV,阿里安五,长三乙火箭的单位发射成本下降到目前的20%乃至10%水平从而刺激了全球太空旅游业的爆炸性发展,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发射需求谁也是没法子长久生存。

  
    这一切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任务,因此全球火箭工业“要饭”的方向只能够向着通信卫星市场走。

  
    目前也只有通信卫星市场的大发展才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理由与需求可能。卫星上网与卫星手机的使用成本只要能够从目前的基础上下降80%与90%,这个市场的使用规模至少就能够膨胀10倍,甚至50倍都不止。

  
    什么是市场,这就是市场,中国的卫星上网规模只要能够做到500万,1000万的规模,东方红五级别的通信卫星年需求量什么也有7,8颗以上了,加上军事通信卫星,同平台导航卫星,深空探测器与其它商业通信卫星的需求,年发射达到15,20颗的水平只是小意思。到了这种市场程度,要养活中间运力型火箭乃至载人登月级火箭完全是小菜一碟。

  
    因此,我们只有从这一种角度才能够看问题看得更深与更远。只有通信卫星的使用市场大幅度扩张了,火箭的发射市场才能够搞活。

  
    而其它的什么火箭复用技术,载人登月火箭研制才能够立足于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与之相反,如果通信卫星研制企业还抱着“三年不发市,发市吃三年”的想法,将通信卫星搞成“天价”而不是白菜价。不仅仅火箭产业迟早玩蛋,通信卫星产业也迟早一样要玩蛋,因为全球火箭企业“死绝”了只余一两家,那么每枚火箭的价格那怕是毒质子也一样会升到7,8亿美元一枚,从而导致更多的企业无力购买发射服务。这样反过来进一步绞杀掉全球通信卫星企业。

  
    这就是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的道理。

  
   
第六章.今天再次深刻反思土星五最终被抛弃悲剧是搞好未来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重要前题。

  
    因此,从具体分析土星五时代的情形出发.

  
    土星五之死与航天飞机产生存在最重大关系,而航天飞机之所以杀死土星五,原因又完全在于当时的人们认为航天飞机完全可以取代空间站功能的认识上.

  
    事实上如果当年人们如果不产生认为航天飞机可以彻底取代航天飞机的错误观点,仅仅凭借着美国的空间站工程,土星五火箭还是能够生存下来的,因为麦道公司当年就已经提出了要建设美国巨型空间站的具体设想了.如果最终重达1000吨,土星五火箭的发射量也要7,8枚了.这样在阿波罗时代后的载人航天空白时期,这什么也能够保住土星五的命了.

  
    而一旦二十世纪80年代未,后来美国空军重达20吨左右的KH11,长曲球棍之类巨型像侦察卫星兴起.土星五火箭的存在在冷战的环境下甚至能够让KH11之类巨型侦察卫星走得更远,完全可以重达30吨以上,而且传输型侦察卫星的太阳同步轨道也要比照片返回式卫星低地球轨道更高,土星五火箭由使用五台F1发动机改为使用四台F1研制主芯级,再使用廉价版第二级用于发射KH11之类巨型侦察卫星可要比美国空军后来使用大力神四H要好太多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NRO的电子侦察卫星发展更迅猛,只使航天飞机从不发生事故,现在还在服役,但由于货仓体积与载重量的固死,今天美国的巨型电子侦察卫星航天飞机也无法发射得了了.

  
    因此分析土星五火箭之死关键就在于阿波罗时代结束,天空实验室发射后的1970年代初至1980年航天飞机首飞的这关键八,九年美国重型载荷发射的空白时间.

  
    如果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未KH11这样的重型侦察卫星已经出现,航天飞机又刚好还没出现,美国空军重启土星五,甚至仅仅再次启动F1生产线,用F1来改进研制大力神火箭芯级也还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说白了也就是走后来苏联人研制天顶火箭路子,使用单独一台巨型F1发动机来研制一款美国版的天顶火箭而已.

  
    如果当年美国能够研制一款F1版的天顶,这也要比航天飞机爆炸之后美国空军不得不死啃大力神的RL87有毒发动机来研制大力神四H要好得多,什么F1发动机也要比RL87先进得多,而保住了F1也就保住了土星五火箭的命脉.

  
    因此,从上面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航天飞机时代中,美国火箭工业发展思路极度的混乱与错乱无常.直至二十世纪90年代EELV火箭计划出现之后,美国空军才从航天飞机思想的冲击波阴暗中彻底走出来.

  
    而苏联人则要比美国人高明得多,苏联也搞航天飞机,但苏联人却另外使用RD170搞了一款天顶火箭,要知道当年苏联并没有缺乏天顶运力级别的火箭,质子完全能够取代天顶.而且能源火箭就是火箭,不仅仅能够发射航天飞机,也能够用于发射巨型空间飞行器.

  
    而美国航天飞机由于发动机与燃料箱箭体分离,基于SSME发动机平台的美国版能源也始终没有发展出来.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在航天飞机时代,美国政府宁可使用全新研制的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而不使用已经完全成熟的F1来研制航天飞机的液体巨型助推器.这也是阿波罗时代美国人的另一个巨大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那一个角度而言,土星五的F1都要比后来的巨型SRB要好用得多.起码在发射航天飞机之时,使用液体巨型F1助推器就完全可以在转移到发射台之后再来注入燃料,而SRB却要连着1000多吨的固体燃料一起转移.

  
    而美国大型SRB生产线没有航天飞机也能够生存,发射旅行者的大力神三火箭就已经使用大型的UA1200(有UA1205,UA1207)系列分段式固体燃料助推器了.

  
    而F1却是美国巨型煤油发动机的"独苗",但NASA不要,美国空军也一样不要,对土星五火箭遗物处理的轻率与漫不经心的事实也能够折照出航天飞机时代美国空间工业与政治领导人心理的浮燥与缺乏足够的冷静远见.由其是后来发展EELV反而要再从俄罗斯引入RD180煤油发动机的事实后就更是必须严加批评.

  
    研究土星五火箭最终被放弃的悲剧与根源,必须研究与梳理自阿波罗时代以来全球市场对空间重型载荷需求的发展方向.

  
    先说军事卫星.

  
    在阿波罗时代,无论是光学侦察卫星还是其它(雷达)侦察卫星都正处于原始起步时期.那时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光学侦察卫星还处于照片返回式时代,由于卫星寿命都不长,做大卫星没有必要,因此那时美国苏联的照片返回式侦察卫星重量都只有3,4吨,使用联盟与大力神二代火箭就足够了.而后世大放异彩,越来越重迅猛发展的军事通讯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电子侦察监听卫星更是处于始生时代,甚至如数据中继卫星当时还没有产生.

  
    事实上后来中国的照片返回侦察卫星也是使用运力与联盟之类火箭相近的长二系列火箭发射.

  
    因此在阿波罗时代登月成功之后,由于那时人们对于空间军事卫星重量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军事卫星只有几吨重,因此美国空军对保留土星五,F!不感兴趣就是理所当然了.

  
    空间站方面.

  
    说到土星五的一大用处当然少不了空间站.因为到目前为止世上最重的空间站舱段就是由土星五火箭所发射的天空实验室.问题是在阿波罗时代之后几年,航天飞机概念诞生了.

  
    当时航天飞机这个东东对土星五之类巨型火箭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致命打击.人们认为空间站的大部分功能是可以由航天飞机取代的,而且价格更便宜,这种极度不成熟与理想化的航天飞机概念让美国政府自空间实验室之后就放弃了空间站思想,再也没有研制天空实验室2号,3号的具体想法了.

  
    事实上在阿波罗时代,美国就有大量空间站研制设想,而且舱段平台都在50吨,60吨水平以上,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就有研制1000吨级空间站的具体设想,如果空间站工程就按照阿波罗时代巨型舱段平台的概念一帆风顺发展到现在,今天人类空间站与空间实验室工程就将要比今天现存的"国际空间站"与"天宫一号"工程要巨型得多,辉煌壮观得多了.而且绝对性对后世人类的商用卫星巨型化,深空探测,载人登月与载人火星飞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悲剧由于航天飞机工程的产生,美国阿波罗时代的巨型空间站工程设计思想最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而后来航天飞机由于一系列事故与越来越高昂的使用维护费用,吞噬NASA大量的经费与日常精力,如果不是前苏联还一如概往地进行空间站工程的"刺激",由于人类的惰性原因,NASA估计直到美国所有航天飞机都在事故中爆炸掉都不会停止航天飞机工程,而只使打哥伦比亚之类航天飞机玩完,NASA还会接着玩冒险星之类的"航天飞机二代",航天飞机三代之类东东,死抱有翼空间飞行器而永远沉睡不醒.

  
    (事实上航天飞机概念最大的害处不在于其技术上的超前,并由此牺牲了十多名宇航员与维护高昂,更在于其"误导"了人们对巨型火箭用处的怀疑,让人从此觉得巨型火箭已经是多余物,让土星五火箭白白死掉了,从而让后世载人重返回月球,并进行火星载人飞行变得如此艰难与时间漫长.)

  
    而苏联同时代的质子火箭,尽管运力与土星五相差极大,但也有LEO20多吨,但在土星五时代,运载能力却可以排行世界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只使是质子火箭,也是依赖于空间站工程才得以平安生存下来.因为以质子的运力水平,以阿波罗时代军事侦察卫星的重量而言还是太大了.

  
    但问题是质子升级的悲剧还是受到了航天飞机概念的冲击而流产了.

  
    阿波罗时代之后,切洛梅计划利用N1火箭留下来的NK33煤油发动机升级质子火箭,以让质子的LEO运力达35吨的设想就由于受到苏联也步美国后尘发展航天飞机工程而放弃了.

  
    可以说,如果切洛梅当年研制LEO35吨的质子火箭计划成功,后世的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肯定就会与今天极度不同,而且更为重要是LEO35吨的质子正好一箭就可以将联盟载人飞船送入环月轨道,出于政治领导人的"历史名誉"想法,如果升级版质子火箭研制成功,很难想象二十世纪晚期,甚至今天苏联与俄罗斯的政治家不会一点都不会对实施载人环月工程都不感兴趣.

  
    而切洛梅就是阿波罗时代质子与联盟载人飞船载人环月工程的设想者,N1火箭崩溃失败后,他还想着要使用留下的NK33研制LEO35吨的质子火箭,只能说明他对实施苏联的载人环月工程还是不死心.

  
    但那时苏联的政治领导人的兴趣已经在航天飞机工程之上了,切洛梅有想法也没办法,但LEO35吨却是人类载人重返月球的一道必须跨越的坎

  
    通过质子,大力神四H与德尔塔四H火箭之间的演变。

  
    我们可以发现,重型火箭如果运力超前,找不到发射市场就应该想法子研制价格低廉的常温上面级来“主动减配”,以低价优势在商业上“捞饭”。

  
    如质子那样,俄罗斯完全有能力研制低温上面级,但配上了低温上面级质子价格就上去了,质子芯级又不可以象长三乙那样可以通过减少助推器来节省成本,因此质子芯级省不了钱就只好在上面级上动脑筋省钱。

  
    而美国的大力神四H则与长三乙一样是”需求推进型“火箭,结果持续几十年一改再改而最终产生大力神四H这样外观极为变态的怪物。

  
    但最终由于大力神四H的价格与运载能力还是不能满足NRO的飞速增长要求,最后被波音的德尔塔四H火箭取代。

  
    考虑到军事通信卫星与商业通信卫星重型化,巨型化的发展趋势,德尔塔四H火箭显然已经日渐受到美国空军与NRO的青睬,由于转型通信卫星的取消,10吨级以上的先进极高频改进型卫星迟早出现,德尔塔四H火箭在美国发射市场的地位将更为坚固。

  
    但是,波音公司不学习质子火箭那样为德尔塔四系列火箭研制一款廉价版的常温上面级火箭。从长远来说是存在巨大隐患的。由于发射数量的有限,德尔塔四火箭很难从商业市场上”捞饭“,空白的市场空间这将会导致到猎鹰9的崛起。

  
    事实上如果EELV系列能够研制常温上面级,向下能够投入国际商业市场与长三乙,质子或者阿里安五竞争,增加年发射数量摊薄研制费用,并打压猎鹰9的野心。

  
    向上为德尔塔四H捆绑更多的助推器,再配上7米级的整流罩,又可以“培育”体积与重量更为巨大的载荷市场,即以现成低廉的价格为优势“引诱”NRO,NASA与商业客户研制更大,更重的军星,探测器或者商业通信卫星。

  
    这样高端,低端通杀,而不是坐等NRO的需要再来研制大火箭,这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如果nasa当年研制的是使用4芯版的战神四火箭,而不是更大的战神五火箭,只使星座工程完蛋,由于能够一箭双星发射欧洲阿尔法平台之类通信卫星与单星发射nro更重的电子侦察卫星,还是能够在政府与商业市场生存下来的.而战神一火箭由于本身与eelv运力就重合,在商业市场上也没有阿里安五便宜,反而彻底没有了重生的希望.

  
    这一切道理对于中国长五火箭的开发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GTO14吨的长五并不一定要采用低温上面级,如果采用常温上面级能够换更好的性价比与商业市场机会,GTO降低到10吨又如何?!

  
   
第七章,研制中间运力型火箭是搞好中国未来载人登月工程的核心基石。

  
    因为中间运力型能够成功地在通信卫星发射更好地“捞饭谋生”,从而大大降低土星五火箭登月成功后无用武之地的悲剧。

  
    中间运力型“保命”需要技巧。质子火箭就是最好的例子,先不研制高性能低温上面级,但我廉价。这样尽管性能一般般很平凡,但比土星五过早死掉好太多了。

  
    大火箭也要懂得“低调”,不能时时想着搞光彩四射的登月工程,但能够时时做个“有用的苦力搬工”,能够先长久生存下来。也要比土星五过早死也要好得多了。

  
    研制中间运力型火箭,一定要搞个低配的常温上面级好让“大火箭”也能够在商业发射市场“混口饭吃”,这是质子火箭发展历程给后世最大的教训

  
    由于洛马的A2100M卫星平台未来还会在重量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对促进美国EELV火箭运力的升级具有重大促进意义.

  
    事实上通信卫星的重量增长近十几年来是极为明显的,阿里安五,质子与长三乙火箭的持续改进也主要是由通信卫星重量的发展来牵引.但从全球角度而言,最先突破10吨重量关口的通信卫星最大的可能还是出现在洛马的A2100M平台与欧洲的阿尔法平台身上,而劳拉的2020平台还没听到有商业客户订购的消息.MUOS通信卫星已经"用尽"宇宙神551的GTO运力空间,德尔塔四H与阿里安五GTO目前运力顶点也只是在13吨与10吨的节点上.A2100M与阿尔法平台再改进下就可以穿透GTO10吨的瓶颈了.

  
    这是今天与阿波罗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如果土星五能够生于今天的时代,土星五主芯级去掉一台F1发动机,二级改用2台或者3台J2低温发动机,再装上半人马座上面级,NRL的重型电子侦察卫星与军事重型通信卫星还是能够HOLD住它生命的.

  
    这种想法其实对今天的中国航天企业才更有启示性,要"忽悠"政治领导人研制巨型火箭来实施载人登月工程,现在立项成功的可能性恐怕不会大.

  
    倒不如直接拖上军队,以要研制巨型军事通信卫星为理由来上马巨型火箭与中间运力火箭的研制工程,或者这才能够立足于更为坚实的基础.

  
    因为由于技术的原因,美国8吨级MUOS军事通信卫星所能达到的功能水平,中国的军事通信卫星恐怕要做14吨重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反正目前版本长五火箭的GTO运力也有14吨,未来中国通信卫星还有大量的余地来"做大做重".如果中国的通信卫星做到了14吨级,日后再升级下就能够做到18吨左右,能够发射这样重量的通信卫星也一样能够发射神舟载人绕月飞船了.

  
    因此扯上通信卫星的未来发展为理由来上马研制载人登月级火箭实际上是不得已的问题.但将研制发射巨型军事通信卫星与登月工程"捆绑"进行却有着相当坚实的理由基础,毕竟军队对于通信卫星需求绝对是"多多益善与越大越好"的.

  
    广播卫星的发展已经差不多到了尽头,现在重型通信卫星市场只能够指望电视直播卫星与宽带通信卫星挑大梁了.

  
    而太空旅游又迟迟不见起色,通信卫星产业只能够"死马当活马来医",通信卫星如果不能够"做大",登月级火箭甚至中间运力型火箭都没有什么活路了.

  
    仅靠深空探测与空间站工程,中间运力型火箭一年也发射不了两三次,只使强如美国今年大型深空探测器也只发射了朱诺与好奇号(如果EELV足够大,朱诺可以做到10吨,好奇做到2,3吨也可以的,这些N年才发射一次的任务"探测器自然大大益善").全球火箭工业生存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以今天的全球空间产业发展前景,也只有商业通信卫星还存在"做大"的充足理由,军事成像卫星发展到锁眼的20多吨级也到极限了.

  
    不实行载人登月工程,要养活全球的火箭工业,其实无论是中国,欧洲还是美国,都应该财政补贴相关宇航企业研制10吨以上的重型通信卫星了,就当是为了养活火箭工业的"失业补贴"了事.

  
    以今天全球发射市场的极端萎缩,日本的H2系列年发射已经只有3,4枚,全依靠政府需要活命,在商业市场已经可以算是死了.

  
    而阿里安五的年发射量也在下降,如果沦落到每年4,5枚的水平,维持生产线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昂,进入恶性循环也是迟早的事.

  
    而由此分析,未来长五的命运也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如果7,8吨级别的通信卫星一年发射不了两三枚,长五火箭生产线根本无法维持运行.

  
    这些年全球年发射量全依靠中国的发射量快速上升才不发生暴跌,俄罗斯则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日本,美国,欧洲的年发射量已经缩小到不能再缩小的程度了.

  
    但只要北斗导航系统搞完,中国版的锁眼侦察卫星研制成功,中国的各类"资源"卫星年发射也一样会锐减,想象一下目前美国的一颗陆地成像卫星寿命就达10多年,而当年一颗大鸟胶片侦察卫星寿命只有几个月.这让全球火箭企业简直无法生存.

  
    空间飞行器的长寿命已经严重危害到全球火箭企业生存的根基了,现在全球火箭产业迫切需要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也只有电视直播卫星与宽带通信卫星还能够存在充足的应用开拓空间.

  
    而军事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全球的需求也只会越来越小了,如果一颗锁眼侦察卫星寿命都有10多年,军事侦察卫星产业也迟早要崩溃.

  
    至于深空探测器领域,其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发射多点,无钱时10年.8年不发射一次也是可以的(俄罗斯就是如此).

  
    总而言之,如果通信卫星使用领域再不能产生革命性进步,全球火箭产业前景将一片灰暗与极度悲观.只使有太空X公司之类乐观者,但卫星寿命越来越长,猎鹰9H火箭也一样无米下锅.

  
   
第八章.重型通讯卫星市场必须大力培育。

  
    欧洲空间局现在就主导研制7,8吨级的重型阿尔法通讯卫星平台。象阿尔法这类重型通信卫星平台现在商业用户不使用,就让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先用,当平台高度成熟,再慢慢投入商业市场。

  
    而美国的洛马公司就有基于A2100平台研制10吨以上的巨型军事通信卫星的设想,即“先进极高频军事通信卫星”的升级版,计划使用德尔塔四H火箭发射。

  
    我有一个预感,随着宽带通信卫星的加速发展,专用数据中继卫星将会与巨型宽带通信卫星完全融合一体。未来十多年后,全球恐怕将不会再有专用的专用数据中继卫星了。巨型宽带卫星在实时图象与视频数据传输方面上将完全能够取代今天专用数据中继卫星的所有功能。

  
    航天飞机时代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成功培育出巨型空间载荷产业链。

  
    在航天飞机时代,无论是通信卫星,空间站舱段平台,军用成像侦察卫星还是深空探测器,没有那一个重量是超过30吨的。

  
    但在阿波罗时代,所有设想的空间站舱段平台普遍在50,60吨以上。由于土星五火箭的现成存在,那时的人们认为空间站舱平台重50,60吨以上可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重型火箭的缺失,阿波罗时代之后,全球空间载荷平台的重量受到严重的限制。三十多年都没法越过“质子瓶颈”的阴影。直到EELV系列的德尔塔四H火箭出现为止。

  
    事实上对于现今天的全球重型火箭产业而言,必须要以通信卫星的巨型化发展趋势为契机,以通信卫星产业的巨型化为基本来“倒逼牵引”中间运力型,巨型载人登月级火箭的研制才是最有希望的出路。

  
    如果不扯上巨型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射需求,以现在的全球经济状况,空间工业界要想“说服”社会大众与政治领导层心甘情愿地投入巨资来研制载人登月级火箭,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事实上,如果欧洲的阿尔法通信卫星平台与中国的东方红五通信卫星平台研制成功。仅仅使用一台RD170发动机研制芯级的目前版本的天顶火箭就已经发射不动了。这样就会倒逼全球火箭工业界为了发射更大更重的巨型通信卫星不得不为宇宙神五与天顶之类火箭捆绑上更多与更强大的助推器。或者使用更多的RD180,RD170与RS68直接研制更为强大的火箭主芯级。

  
    如此才能够一步步“倒逼牵引”全球火箭的主流LEO运力区间往40吨以上,GTO运力区间往15吨以上的级别上行。

  
    如此一步步地让人类得以载人重返月球的重型火箭平台研制生产得以水到渠成。

  
    如果纯粹为登月任务而单独研制登月级火箭与巨型发动机。而没有巨型空间站舱段平台与巨型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市场来共同支持登月级火箭的生存,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当年土星五火箭登月成功后最终又不得不被白白抛弃的命运。

  
    这也是我为何一再强调从现在开始全球空间工业界就必须要先行一步要主动开拓培育巨型通信卫星产业链的核心理由。

  
    如果巨型通信卫星产业市场与产业链培育成功,未来十多年内中国上马实施载人登月工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如果无视了巨型通信卫星产业链的培育发展状大对“牵引倒逼”全球运载火箭巨型化发展的决定性促进推动意义,未来十多年要“说服”社会大众与政治领导层上马载人登月工程,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欧洲俄罗斯,难度那是“相当的大”。

  
    历史将会证明,通信卫星巨型化与人类载人重返月球是最为关系紧密与相互相成,互为促进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载人登月工程必须要与空间站舱段平台巨型化,通信卫星平台巨型化同时“捆绑进行,共同推进”,这样做最终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后果。

  
    这也是我回顾分析阿波罗时代土星五火箭最终被彻底抛弃,与最后同时期巨型火箭产业链跟着彻底崩溃的悲剧命运所得到的最大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够得到全球空间工业界的各界同仁们的足够认同与重视,以共同推进“载人新登月时代”的尽快来临

  
    第九章.未来中国载人登月火箭的最佳构形设想。

  
    现在全面总结下未来中国运输火箭与载荷必须重点关注的"节点区间".

  
    第一个运力节点区间就是GTO18吨.

  
    为什么定于GTO18吨,原因就是未来中国基于神舟载人飞船平台研制的载人环月飞船的重量也在于这一节点上.即要将神舟飞船的载人环月版送入月球轨道就必须要GTO18吨左右运力的中间运力火箭.

  
    A,中国GTO18吨火箭研制方案.

  
    一,基于目前版本长五火箭充分挖潜改进,由于目前版本长五火箭最大运力只有GTO14吨,因此在长五火箭成熟之后,可采用精简结构重量,再挖潜升级YF100与YF77推力的方式实现.

  
    好处就是花钱少,技术难度也低.

  
    这不,长三乙火箭的运力就由5吨一直缓慢升级到6吨多,阿里安五,德尔塔四H也一样采用逐渐改进升级运力的方案..

  
    二,可以研制全新的33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取代目前YF100版本的助推器,再增长助推器燃料箱,GTO运力可以轻松达到18吨以上.

  
    好处就是必须上马研制新发动机,不利之处就是花钱多,技术风险与时间风险都大,担心政治领导人"等不起"..

  
    B,再做好如何养活好GTO18吨版的长五火箭的充分预案.

  
    一,未来中国GTO载荷研制必须下意识向"满足用尽"长五火箭GTO18吨运力区间的思想移动靠近.

  
    说白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都要尽量做大.以求充分利用GTO18吨版长五火箭的运载能力,好让GTO18吨版的长五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尽快成熟.

  
    事实上美国的GPS卫星就是如此,由于改为使用运力更大的德尔塔四火箭发射,如果GPS不增肥,德尔塔四火箭的运力就过剩,因此与其让火箭的运力白白浪费不如做大GPS卫星以扩大能力更为合算,这就是美国的GPS卫星一直在"增重"的核心原因.

  
    即尽快上马研制8吨(双星发射)或者16吨(单星发射)重量区间的巨型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之类GTO轨道大型载荷.目的就是要全力尽快"做大"GTO18吨运力火箭的市场规模与现实需求(市场是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培育的,没理由就要创造理由,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好让GTO18吨级的长五改进型火箭能够尽快上马研制,而且研制成功之后只使神舟载人环月工程不上马,GTO18吨级的长五火箭也一样能够养活得了,以静候时机不至于饿死.

  
    其目的就是要让能够发射神舟环月飞船的火箭能够在"无形"中研制完成,并成功生存下来,成为一种"现实储备",为争取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早日上马增加核心筹码.

  
    第二个运力节点区间就是LEO80吨,GTO40吨.

  
    为什么节点定于GTO40吨,原因就是未来中国在完成载人环月飞行的基础上,要实施真正的载人登月工程,要发射登月舱到月球表面就必须用上GTO运力40吨左右的重型火箭.

  
    A,中国GTO40吨运力火箭研制的方案.

  
    一,研制330吨补燃煤油机,再使用4台(或者5台)研制主芯级(直径7米左右).再捆绑4枚使用同类型330吨煤油机研制的助推器,即研制330吨发动机版的"超级长二捆"火箭.

  
    而第二级,上面级则使用不同数量的YF77来研制之.

  
    好处是研制成功了330吨高压补燃机,从此一了百了地解决了中国的登月火箭发动机瓶颈.坏处是技术难度巨大,财钱也花费巨大,10年时间30,40亿美元投入未必能够按时搞成功.

  
    二,研制1000吨级固体燃料助推器方案.

  
    研制1000吨级固体燃料助推器后,再使用5台YF100煤油发动机研制主芯级(直径也一样是7米),当然这个主芯级推力是非常弱小的,不捆绑助推器纯芯级根本飞不起来.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第二级,上面级同样使用数量不同的YF77低温发动机来研制之.

  
    5台YF100研制的7米直径主芯级推力很弱是事实,但由于固体燃料助推器推力强大,捆绑4枚(再不行就捆绑6枚)1000吨级大型固体燃料助推器,LEO运力也能够达到80吨(GTO40吨)左右.

  
    此一方案实际是充分参考美国大力神四H火箭的研制经验.大力神四主芯级的RL87推力也很"废柴",但由于UA1207大固体燃料助推器推力强大,因此也能够"硬"是拼装出LEO20吨以上的重型火箭来.

  
    此一方案的好处是1000吨分段式固体燃料助推器的研制难度远远没有330吨高压补燃煤油机那么大.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的原因是印度也能够玩大固体燃料助推器,而中国无论各方面能力(技术,经济)都远在印度之上,更没有理由研制不出来.

  
    坏处是由于用于研制主芯级的YF100煤油机推力过低,未来要研制更大的火箭,330吨补燃煤油机还是必须要研制.有重复建设的不利之处,好处当然是省钱与抢时间进度了.

  
    B.未来中国如何养活GTO40吨火箭的充分预案.

  
    由于以上无论是研制330吨煤油机还是研制1000吨级固体燃料助推器,要研制GTO40吨级的火箭都要捆绑数量不等的助推器,因此未来中国7米直径(具体是多大只是技术问题)新主芯级火箭的运力区间完全可以在LEO40,60与80吨之间(GTO运力可以在20,30与40吨之间)范围内灵活变动.

  
    因此只使最终不能够上马载人登月工程,只要未来中国研制了10吨级别的气象卫星与10吨,20吨级的重型通信卫星平台,再研制50,60吨级空间站舱段平台;再加上一些深空重型探测器项目,这些火箭一年的发射量什么也有3,4次,也一样能够持续生存下来.

  
    由其是使用5台YF100研制的7米主芯级方案,没有助推器根本无法飞行,捆绑上2枚1000吨固体燃料助推器后LEO运力也只有40吨,GTO运力也只有20吨上下,能够与目前版本的长五火箭进行运力区间的无缝覆盖,因此养活的难度也更为低下.

  
    高凉陈君 2012,1,1





---------------------------------
这个帖子就在本坛,还用专门贴出来?
好文章
我也觉得,可以弄巨型卫星,没事加加燃料,换换零件就好。。坏了,还可以换人上去修。。。
够长啊!!!
有把高粱陈君的东东弄上来了,是马甲吗?
果然是高凉陈君的啊~{:cha:}
gmgm201 发表于 2012-4-17 19:33
这个帖子就在本坛,还用专门贴出来?
出口转内销的事都见怪不怪了
私货不少。


YF77  5米 长程段 不是你多嘛多少字可以推掉不干的。

航天口的人还不如LZ
kuakeniao 发表于 2012-4-17 16:47
第八章.重型通讯卫星市场必须大力培育。

  
研制?那得看用户有没有这个需求。这个文章就是要钱的,没什么意义,从来都是需求拉动研制,没有说研制要胁迫需求的。
又写新的啦?
看看Vinci发动机的悲剧吧,因为缺乏需求牵引,首飞都要被拖了10年了。到头来它上天可能比YF75D都要晚。
阿波罗登月大获全胜以后,美帝为何不搞迷你袖珍版的小土星五这种LEO30吨到100吨之间的中间推力火箭?

因为精力全部放在航天飞机上了。

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长五,和我兔版超级火箭服役以后,我们必将突破中间推力火箭技术
daxtor 发表于 2012-4-17 21:48
我也觉得,可以弄巨型卫星,没事加加燃料,换换零件就好。。坏了,还可以换人上去修。。。
完全可以,我兔还将突破太空加燃料技术(简称:太空加油技术)和可回收复用的加油卫星技术,大大延长卫星使用寿命。



廉价,快速的入轨方法才是王道啊
近距离接触了东4平台,很大的个儿了。
强烈认为大力神四H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火箭,没有之一。 阿丽亚娜5是COPY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