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航空工业之母)——重要的原因,回应关心飞机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46:20


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研究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特点表现在经济学的学说及各种理论只是习惯于放马后炮,对社会将要发生的事件从来没有预见性指导,如有,经济危机何来?金融风暴何来?能源危机何来?环境污染何来?这些多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灾祸,更有甚者,任何经济学家从无一人预见过社会革命的发生,当社会发生革命时,曰夫子们还想翻书找根据,结果完全束手无策,干瞪眼,无计可施,可谓晚矣,在此再问,如有,社会革命何来?社会主义国家何来?。。。。。。
这就是说有的学问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是不能解惑,只是一种遮人耳目的伪装及遮羞布,你看,子乎者曰好高雅,满腹经伦对如流,本事随机可应变,颠黑倒白鹿是马。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知识是不能用读死书的方法来获得的,而是要靠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践来获得第一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理论知识去粗取精,丢弃糟粕,留存精华,总结经验,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

最近以来想求解一个问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作用,要求用经济学来解释。可翻遍西经无一答案,后幸得在一无名小卒的老帖子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此抖出,让大家分获和指批。

网名: 马前卒 (任冲昊——网络写手,高人一个。)
根据网帖: 《酒后经济学随笔(另附我当右派逃兵的经历)》 择要有关重工业内容。

我在此只挑我认定的对理解重工业有启发的该文章中的相关文字,全文看官自己在网上去搜索。


工业革命是个转折点...是以蒸汽机、金属切削机床、铁路为标志,开始于18世纪末的狭义工业革命。从这时起,重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只要保证有限的人力和粮食供应,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传统经济部门进行独立发展,能够独立提高自身的精度、生产规模,为精确量化的科学实验提供仪器,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重工业可以为所有其他消费品工业提供各种新式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
对于重工业以外的所有经济部门,这相当于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于是资源和人力分配的最优点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伟大的市场压力和经济人追逐利益的趋向会促使社会资源分配不断的向新出现的平衡点移动,但在工业时代,新技术出现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最近的几代人在一生之内就可以看到数次工业革命。这就出现了新问题——市场经济究竟能否在平衡点再次移动以前就把社会推到这个最优点?如果不能,那么这将带来多大的效率损失?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家从来未曾考虑过,也不愿意考虑的问题。
前面这个问题先放下不论,换个角度来考虑:在工业革命以前,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而言,各个部门都基本达到了长期供需平衡,没有哪种部门具有特别突出的特性,没有哪种产品长期稀缺,所有产业部门之间是平等的。但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新出现的重工业部门不仅满足了传统社会对它的需求,如武器铸造等(好象有个历史学家说过,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成规模的金属铸造和铸炮扩军是同义词,谁说的我忘了。),而且通过拓展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制造自身的需求。设计第一段铁路的人本意只是拉矿车,但铁路一旦出现,各个产业部门都发现自己可以从中得益。同样,能够制造自身的金属机床一出现,原来很少不需要金属部件或精确加工部件的传统产业部门都发现自己需要这个东西。重工业就这样成了经济的发动机——不是通过提高原有生产结构的效率,而是通过在原有的生产体系之外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如果重工业的发展有个极限,那么,一旦人类达到了这个极限,随着重工业的规模满足了全部现有需求,这个产业也就失去了它的特殊地位,重新成为普通部门。但就目前而言,这个极限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重工业依然能够不断的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不断的创造新的经济空间,不断的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平衡。其他产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它们的发展上限是由重工业水平决定的,从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现状来看,重工业起码还能在下一个世纪里维系这种特殊地位。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当然,以他们僵化的脑袋,未必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
重工业还有其他一些特性:
首先,由于重工业并不直接生产消费品,所以这个产业离实际的市场需求相对较远。其次,重工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虽然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并不是每天都跑到大街上做市场调查,但他们知道在保持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的提高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提高集成电路的密度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判断不需要时刻用市场来检验,隔几年检查一下就够了。第三,重工业的基本类型是固定的。扩大负熵来源和提高负熵物资的利用效率是从来没变过的方向。(只学过经济人假设不学物理学的大师们,去读读初等物理教科书吧,理解我这里的大白话一点也不难,如果实在没那个阅读能力,就勉强把负熵理解为能源也可以)工业革命的启动就是从煤矿和机床发起的,如今依然没有脱离这两个方向。这是因为人类是生物,一切经济活动其实都是利用负熵的活动,所以扩大负熵来源和提高负熵利用效率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水平,其他的细节问题才是经济制度该解决的问题。
从这三个特征,估计读者能看到点问题了。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发展经济有两种选择:
一是轰轰烈烈的开展市场经济运动,就象总设计师先后干过的那样。先让资源在现有水平下达到平衡,达到最大效率,然后让各个企业去自己揣摩,一点点的走发达国家的老路,用频繁的试错法来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每提高一点,赶快就用市场优化资源,让资源达到最优。另外一种方式是不管什么效率配置效率,用行政手段强行从各个经济部门收集资源,只要剩下的资源够吃够穿就成。然后按照可预测可计划的重工业发展方向(在已经存在更发达的工业国家时,预测就改为学习),(当然也就没有效率)去发展。然后才逐渐放开市场,让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重工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工业物资,让其他产业在这个技术水平上去造消费品,去按市场配置资源。按照我们前面的讨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第一种方式的问题是重工业必须在需求刺激下发展,技术水平停滞,各个产业部门在低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比如1800年的中国就很平衡)。由于市场充分作用,技术进展缓慢,这种方式能把各个技术水平下的效率达到极限。但是,与重工业潜在的发展可能所提供的机遇相比,这种经济模式的平衡点只是当前的最优点,远不是潜在的最优秀点。第二种方式的问题是把财富积压在不能吃不用用的重工业上。只有等重工业成熟了才回头支持其他产业,在这以前,社会因为耗费资源建设重工业,还因为资源配置被行政力量干涉而损失了大量效率。优点则是重工业上来以后,其他产业很轻松的可以提高效率,人们不必很辛苦的在市场里时刻拼杀,哪怕懒散一点也不要紧,反正支撑效率的是重工业创造的外部条件的提高,而不是人们在自私下拼命劳作的效率。
两种方式的收益和成本上面已经定性的讨论过了,究竟谁好谁坏呢?空口无凭,要么量化的精确讨论,要么在现实中比较。可惜现在的经济学家们两样都不会干,只会端个大喇叭,无视这些问题,坐在高处坚守自己的“原则”。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计划经济执行了一代人的时间,虽然还没来得及把重工业里积攒的财富释放出来就倒台了,但依然让人均寿命从30多岁增加到60多岁,让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即便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人口出生率也不比49年前更高,人口的增长来自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普及了中等教育。这个效率从长期来看是不低的。至于苏联,用了两代人的时间(中间有一次内战和一次世界大战,残酷性都是世界罕见的)在一个到处都是穷困农民的国家普及了别墅和小汽车,顺便还建设了最强大的军事机器,效率更为可观。如果看现实社会,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最好的样板就是日本)。究竟哪种经济更符合这个世界,读者可以自己给个结论。
写到这里,我可以用大白话把西方经济学的要害说一下。
第一,这个理论只告诉我们市场有优化资源的趋向,不能说明要用多长时间和代价来优化资源。尤其不能说明在最优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达到最优点,或是和最优点的平均距离是多少。除非市场的信息交换成本为0,建立各种经济组织的时间为0、成本为0,否则市场经济的假设永远要修正。
第二,现实工业社会好象非要和西方经济学作对,重工业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发展速度始终让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和西方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相差很远。远到一个根本不管市场规律的国家可以当超级大国(苏联),一个不存在私人大企业的国家可以成为产业中心(日本)。
如果你读懂了这两点,回头再看西方经济学,相信你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人家发展到那么烦琐,那么精巧也是很不容易地,大家要象尊重神学那样保持对西方经济学的低线尊重,尊重它的生存权。有朝一日,当技术进步停滞,当我们复古回到农业社会,我们还可以翻出来当经验用。
其实,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用实际行动违背了西方经济学,这充分说明商人们比教授强多了,现实就是能促进理智的发育。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存在:在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是不存在企业的,所有人都当个体户最符合效率原则,因为任何不是计件工资的雇佣都会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与利益不能100%的成正比。按照经济学原则,所有被雇佣者都会耍滑偷懒多拿多占,只有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是个体户,通过无数的复杂契约和交换来完成从刮胡子、耪地到造航天飞机修长城的所有工作显然最符合效率——没有监督成本,自私会解决一切问题。但除非世界稳定1000年,没有人死也没人出生,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变动过,个体户才能占领世界,但只要有一点变化,比如今天可能某个矿采空了,明天可能另外一块耕地一不小心泛了盐,一个好工人死了,接班的儿子不如他熟练.....所有的契约都要重新签定,所有的合作都要重新考虑,我们才能保证社会处于最优点,签定这些契约和建立合作的成本会高的难以想象。所以在充满大大小小的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很聪明的建立了超出家庭的经济单位——企业。
只要存在企业,必然会存在内部成本,不管雇你的是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利益大于风险,任何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个人都一定会偷懒、贪污、盗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两种选择:A加强监督,B增加工资,方法A减少了违规的收益(能干的坏事变少了),方法B增加了违规风险(被发现后丢掉的是高薪工作),两个方法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当然会有人提道德,但据说建筑在道德上的经济学是不可靠的,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告诉我们必须用人性本恶做论证基础。为了规避企业内部成本,有人想出了第三个主意——如果某个经理贪污,干脆把这个部门卖给他,用合同而不是计划指令来完成经济活动。其实这个主意并不高明,近25年来,中国所有的改革家都想到了这个主意,先是承包,然后抓大放小,搞股份制、MBO,把庞大的工业系统拆成个体户。不过,放眼世界,好象许多企业并不赞成这个主意,庞大的企业集团而不是无数的中小企业占据了发达国家的主流,这说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很笨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产生最多的利润、还能操纵政府、颠覆国家、发动战争......这表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成本,而且在许多领域高于大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产生的内部成本。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型企业就这样占据了竞争优势。
具体说来,是什么东西如此恐怖,以至于让企业宁肯承担巨大的内部成本呢?为什么大型企业宁可承受管理层的高薪,提供超额福利、向管理层分红,也不把腐败的经理们换成平等的合作企业呢?这有许多老套的解释,比如市场上信息交换需要成本、签订合同需要成本、更换合作伙伴需要成本等等。这当然说的都很对,但依然不得要领,大型企业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是计划经济必然也有信息交换、人事考评等成本,也有决策失误,而且未必就比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小,所以问题不在这里。企业取代个体户,大企业挤兑小企业必然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现代工业制度有一定的认识(可惜大部分经济学家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是靠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来运行的,整个生产流程,从矿山农场的初级产品到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商品必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让整个系统的效率降到0。绝大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发现新理论、新的工作方法,而是做维护、修理、交接等一般性技术工作,保证现有体系不出差错。他们不需要探讨技术上的可行性,而是在已知存在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找出执行方案。这和前工业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说,19世纪一个商人如果进错了货,把丝绸从中国长途贩运到英国,发现花纹和质地并不是人们最喜欢的品种,肯定会亏损,但不会血本无归,因为这些货可以降价出售,收回不少成本。同样如果是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经营失误或数量出差错也会带来损失,绝对赔光的可能性很小。当今社会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运一船化工原料到某大公司的专用港口,到港后发现质量达不到要求,或是检测标准有微小差别,对方会不会降价收购呢?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拒绝接这批货,因为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别可能会损害设备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受损。再换个例子,火车轨距的确定是历史习惯的产物,如果这个数字增加一点或减少一点,未必就比现在坏,没准还会更好。但如果你造了一批轨距与标准轨距差一厘米的车头,无论车头的性能多么好,无论价格多合理,也不会有任何铁路公司来买你的车头——除非是当废铁收购。这两个例子其实说的是一件事——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再找深层原因,其实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现代工业大大拓展了经济涉及的范围,符合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合理选择太多了,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我们无法把所有可能性的排列组合都试一通,在高昂的选择成本下,挑一个经理智判断离合理化不太远的工业体系来用更符合效率原则。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计划经济不能保证指向最优的选择,但理智保证了选择还是离最优不太远,而且可以保证工业体系可以运转,保证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化以来的技术成果。无数个体户和小企业搞市场经济,达成这种信息认同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要几十年才把一个工业体系的细节搞好,但在这以前,大企业已经在建设下一代工业体系了。经济学家理想化的世界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未必有用。古人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经济学家用自身的无聊为这个论断作出了充分阐述。
继续谈经济问题,开始是重工业和运输业在前一段指出的条件下实现了垄断化,然后是大宗工业和科研,随着计算机的推广、社会统计学的深入,垄断集团开始在服务业和需要多样化服务的产业取得了优势。随手举几个例子,壳牌石油、微软公司、KFC、默多克的媒体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和小企业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有!永远会有!,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它们的份额还会越来越小,前几年我还以为大集团无法承受小商店和小饭店的管理成本,如今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满是连锁便利店和连锁快餐,传统的小卖部和小饭店哪怕在茶叶蛋和早餐市场上都敌不过社会统计数据指导下的大集团,下一步还有什么产业沦陷给垄断产业还很难说。
有的读者读到这里还会自作聪明,说:难道不能让小企业之间按照一个制定好的技术规范去发展吗?在技术规范内自由竞争,既能避免内部成本又能保证各个工业部门互相严密配合。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开窍了,但开的不够。在技术足够成熟的产业内,这种想法是不错的,如果某个部件的技术标准十年不变,肯定会有街道小厂来造它,这种厂子我在浙江见的太多了。这也符合我前面指出过的: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但现实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大集团不反对让小企业来干这种简单劳动,大集团自己集中精力来管理最有利益的部分——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或者是开发新技术,或者是优化现有工业体系,或是应对社会的变化改变生产模式,一旦工业体系稍有变化,那些搞简单生产的小厂子立刻完蛋,必须从头开始当打工崽不说,原来积累在技术和设备上的投资也一下子变成废铁。有句被说烂了的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做品牌,四流企业做产品。指望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吃市场经济饭的企业,在技术天天翻新的今天永远是三四流。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看,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哪里?是资源分配合理吗?显然不是,翻开计划经济的教材,除了空话套话大部分教材几乎用全部篇幅教你做物资(人力、或资金)平衡表,教你如何做的平衡。(插一句,平衡表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二维表,横栏是物资入项,竖栏是出项,X、Y栏相交的方格里面的数字表示有多少物资从来源X分配到需要处Y,整个表需要保证所有物资都用上)这当然不错,因为做平衡了说明所有物资都被用上了,总比浪费好,但任何分配表,在出入项都确定的前提下依然有无数种填写方式,填平了本身不是目的,让物资分配优化才是目的,但如果出入项都确定了,其实市场分配物资的能力一般会比计划好。薛暮桥孙治方等所谓计划经济学家,和邓总设计师、朱总理等优秀官僚一生不开窍,非要用平衡表去模拟市场,搞市场化计划经济,其实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浪费时间,计划经济的要领根本不在于此。找来苏联计划经济的纲要一看,第一句话开宗明义: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为什么要突出重点?因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是能优化物资分配效率,而是用人的理智去规划工业核心产业的进步,提高整个工业体系的层次。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优化物资,一般还是市场更合适一点。但现实中中苏计划经济体系,搞到后来官僚专权,没有优秀人才,总是以平衡为目的,识小节不识大体,一点点的引进市场经济追求局部物资分配合理,而不是搞长远的工业发展计划,结果不能扬长又不能避短,倒台是早晚的事情。
。。。。。。计划也好,市场也罢,都是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选择的结构,目标都是扩张和利润,而不是人类的利益。历史上的几个官僚社会主义大国都是落后国家,需要靠计划来迅速提升工业层次,同时又有发达国家先例可循,因此大搞计划经济,而且不象西方国家那样喜欢在垄断集团外面包层漂亮的装饰品,所以显的左派崇尚计划,右派崇尚市场。其实呢,今天的日本计划经济搞的比任何国家都严重,我不认为那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官僚社会主义后期,官僚集团已经逐渐转变为垄断资产阶级,这里计划经济也不代表社会主义。将来有一点真的实现了社会主义,农贸市场这种双向透明的市场还是要搞市场经济,我也不认为那是资本主义。


我看此文的观点说的有道理,重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传统经济部门进行独立发展,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重工业可以为所有其他消费品工业提供各种新式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发展经济有两种选择:
一是开展市场经济运动,用频繁的试错法来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每提高一点,赶快就用市场优化资源,让资源达到最优。
另外一种方式收集(富集)资源,然后按照可预测可计划的重工业发展方向,用计划手段提高重工业水平,让重工业水平超越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让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重工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工业物资,让其他产业在这个技术水平上去造消费品,去按市场配置资源。

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

所以在充满大大小小的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很聪明的建立了超出家庭的经济单位——企业。大型企业占据了竞争优势。

现代工业体系是靠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来运行的。

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

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计划经济不能保证指向最优的选择,但理智保证了选择还是离最优不太远,而且可以保证工业体系可以运转,保证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化以来的技术成果。

无数个体户和小企业搞市场经济,达成这种信息认同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要几十年才把一个工业体系的细节搞好,但在这以前,大企业已经在建设下一代工业体系了。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哪里?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


再一次理顺思路,可以说: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
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
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
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


看见了吗?这才是分析研究问题并指明工业化所在的重点,出路。如果某国的革命运动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建立了革命政权并着力建设新国家,此种走重工业道路的思路无疑是对该国革命的最大帮助,这才是真知灼见。
对重工业的经济教材只有在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相关的章节谈到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文字。


在这里再一次感谢马前卒网友的开拓性思维。


在落后国家和地区用武力夺取政权后的中心任务就是尽量快的集中一切国力物力财力人力发展工业,重工业作为基础工业(母机工业),在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地位是第一的,是优先的,不这样做,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始终受制于人,任何人对此都应有极清醒的认识!


  




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研究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特点表现在经济学的学说及各种理论只是习惯于放马后炮,对社会将要发生的事件从来没有预见性指导,如有,经济危机何来?金融风暴何来?能源危机何来?环境污染何来?这些多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灾祸,更有甚者,任何经济学家从无一人预见过社会革命的发生,当社会发生革命时,曰夫子们还想翻书找根据,结果完全束手无策,干瞪眼,无计可施,可谓晚矣,在此再问,如有,社会革命何来?社会主义国家何来?。。。。。。
这就是说有的学问并不能解决问题至少是不能解惑,只是一种遮人耳目的伪装及遮羞布,你看,子乎者曰好高雅,满腹经伦对如流,本事随机可应变,颠黑倒白鹿是马。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知识是不能用读死书的方法来获得的,而是要靠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践来获得第一的感性认识,然后再结合理论知识去粗取精,丢弃糟粕,留存精华,总结经验,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

最近以来想求解一个问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作用,要求用经济学来解释。可翻遍西经无一答案,后幸得在一无名小卒的老帖子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此抖出,让大家分获和指批。

网名: 马前卒 (任冲昊——网络写手,高人一个。)
根据网帖: 《酒后经济学随笔(另附我当右派逃兵的经历)》 择要有关重工业内容。

我在此只挑我认定的对理解重工业有启发的该文章中的相关文字,全文看官自己在网上去搜索。


工业革命是个转折点...是以蒸汽机、金属切削机床、铁路为标志,开始于18世纪末的狭义工业革命。从这时起,重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只要保证有限的人力和粮食供应,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传统经济部门进行独立发展,能够独立提高自身的精度、生产规模,为精确量化的科学实验提供仪器,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重工业可以为所有其他消费品工业提供各种新式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
对于重工业以外的所有经济部门,这相当于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于是资源和人力分配的最优点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伟大的市场压力和经济人追逐利益的趋向会促使社会资源分配不断的向新出现的平衡点移动,但在工业时代,新技术出现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最近的几代人在一生之内就可以看到数次工业革命。这就出现了新问题——市场经济究竟能否在平衡点再次移动以前就把社会推到这个最优点?如果不能,那么这将带来多大的效率损失?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家从来未曾考虑过,也不愿意考虑的问题。
前面这个问题先放下不论,换个角度来考虑:在工业革命以前,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而言,各个部门都基本达到了长期供需平衡,没有哪种部门具有特别突出的特性,没有哪种产品长期稀缺,所有产业部门之间是平等的。但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新出现的重工业部门不仅满足了传统社会对它的需求,如武器铸造等(好象有个历史学家说过,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成规模的金属铸造和铸炮扩军是同义词,谁说的我忘了。),而且通过拓展人类的生产方式不断制造自身的需求。设计第一段铁路的人本意只是拉矿车,但铁路一旦出现,各个产业部门都发现自己可以从中得益。同样,能够制造自身的金属机床一出现,原来很少不需要金属部件或精确加工部件的传统产业部门都发现自己需要这个东西。重工业就这样成了经济的发动机——不是通过提高原有生产结构的效率,而是通过在原有的生产体系之外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如果重工业的发展有个极限,那么,一旦人类达到了这个极限,随着重工业的规模满足了全部现有需求,这个产业也就失去了它的特殊地位,重新成为普通部门。但就目前而言,这个极限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重工业依然能够不断的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不断的创造新的经济空间,不断的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平衡。其他产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它们的发展上限是由重工业水平决定的,从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现状来看,重工业起码还能在下一个世纪里维系这种特殊地位。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当然,以他们僵化的脑袋,未必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意义。
重工业还有其他一些特性:
首先,由于重工业并不直接生产消费品,所以这个产业离实际的市场需求相对较远。其次,重工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虽然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并不是每天都跑到大街上做市场调查,但他们知道在保持可靠性的前提下,不断的提高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提高集成电路的密度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判断不需要时刻用市场来检验,隔几年检查一下就够了。第三,重工业的基本类型是固定的。扩大负熵来源和提高负熵物资的利用效率是从来没变过的方向。(只学过经济人假设不学物理学的大师们,去读读初等物理教科书吧,理解我这里的大白话一点也不难,如果实在没那个阅读能力,就勉强把负熵理解为能源也可以)工业革命的启动就是从煤矿和机床发起的,如今依然没有脱离这两个方向。这是因为人类是生物,一切经济活动其实都是利用负熵的活动,所以扩大负熵来源和提高负熵利用效率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水平,其他的细节问题才是经济制度该解决的问题。
从这三个特征,估计读者能看到点问题了。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发展经济有两种选择:
一是轰轰烈烈的开展市场经济运动,就象总设计师先后干过的那样。先让资源在现有水平下达到平衡,达到最大效率,然后让各个企业去自己揣摩,一点点的走发达国家的老路,用频繁的试错法来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每提高一点,赶快就用市场优化资源,让资源达到最优。另外一种方式是不管什么效率配置效率,用行政手段强行从各个经济部门收集资源,只要剩下的资源够吃够穿就成。然后按照可预测可计划的重工业发展方向(在已经存在更发达的工业国家时,预测就改为学习),(当然也就没有效率)去发展。然后才逐渐放开市场,让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重工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工业物资,让其他产业在这个技术水平上去造消费品,去按市场配置资源。按照我们前面的讨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第一种方式的问题是重工业必须在需求刺激下发展,技术水平停滞,各个产业部门在低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比如1800年的中国就很平衡)。由于市场充分作用,技术进展缓慢,这种方式能把各个技术水平下的效率达到极限。但是,与重工业潜在的发展可能所提供的机遇相比,这种经济模式的平衡点只是当前的最优点,远不是潜在的最优秀点。第二种方式的问题是把财富积压在不能吃不用用的重工业上。只有等重工业成熟了才回头支持其他产业,在这以前,社会因为耗费资源建设重工业,还因为资源配置被行政力量干涉而损失了大量效率。优点则是重工业上来以后,其他产业很轻松的可以提高效率,人们不必很辛苦的在市场里时刻拼杀,哪怕懒散一点也不要紧,反正支撑效率的是重工业创造的外部条件的提高,而不是人们在自私下拼命劳作的效率。
两种方式的收益和成本上面已经定性的讨论过了,究竟谁好谁坏呢?空口无凭,要么量化的精确讨论,要么在现实中比较。可惜现在的经济学家们两样都不会干,只会端个大喇叭,无视这些问题,坐在高处坚守自己的“原则”。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计划经济执行了一代人的时间,虽然还没来得及把重工业里积攒的财富释放出来就倒台了,但依然让人均寿命从30多岁增加到60多岁,让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即便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人口出生率也不比49年前更高,人口的增长来自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普及了中等教育。这个效率从长期来看是不低的。至于苏联,用了两代人的时间(中间有一次内战和一次世界大战,残酷性都是世界罕见的)在一个到处都是穷困农民的国家普及了别墅和小汽车,顺便还建设了最强大的军事机器,效率更为可观。如果看现实社会,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最好的样板就是日本)。究竟哪种经济更符合这个世界,读者可以自己给个结论。
写到这里,我可以用大白话把西方经济学的要害说一下。
第一,这个理论只告诉我们市场有优化资源的趋向,不能说明要用多长时间和代价来优化资源。尤其不能说明在最优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达到最优点,或是和最优点的平均距离是多少。除非市场的信息交换成本为0,建立各种经济组织的时间为0、成本为0,否则市场经济的假设永远要修正。
第二,现实工业社会好象非要和西方经济学作对,重工业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发展速度始终让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和西方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相差很远。远到一个根本不管市场规律的国家可以当超级大国(苏联),一个不存在私人大企业的国家可以成为产业中心(日本)。
如果你读懂了这两点,回头再看西方经济学,相信你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人家发展到那么烦琐,那么精巧也是很不容易地,大家要象尊重神学那样保持对西方经济学的低线尊重,尊重它的生存权。有朝一日,当技术进步停滞,当我们复古回到农业社会,我们还可以翻出来当经验用。
其实,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用实际行动违背了西方经济学,这充分说明商人们比教授强多了,现实就是能促进理智的发育。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存在:在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是不存在企业的,所有人都当个体户最符合效率原则,因为任何不是计件工资的雇佣都会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与利益不能100%的成正比。按照经济学原则,所有被雇佣者都会耍滑偷懒多拿多占,只有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是个体户,通过无数的复杂契约和交换来完成从刮胡子、耪地到造航天飞机修长城的所有工作显然最符合效率——没有监督成本,自私会解决一切问题。但除非世界稳定1000年,没有人死也没人出生,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变动过,个体户才能占领世界,但只要有一点变化,比如今天可能某个矿采空了,明天可能另外一块耕地一不小心泛了盐,一个好工人死了,接班的儿子不如他熟练.....所有的契约都要重新签定,所有的合作都要重新考虑,我们才能保证社会处于最优点,签定这些契约和建立合作的成本会高的难以想象。所以在充满大大小小的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很聪明的建立了超出家庭的经济单位——企业。
只要存在企业,必然会存在内部成本,不管雇你的是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利益大于风险,任何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个人都一定会偷懒、贪污、盗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只有两种选择:A加强监督,B增加工资,方法A减少了违规的收益(能干的坏事变少了),方法B增加了违规风险(被发现后丢掉的是高薪工作),两个方法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当然会有人提道德,但据说建筑在道德上的经济学是不可靠的,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告诉我们必须用人性本恶做论证基础。为了规避企业内部成本,有人想出了第三个主意——如果某个经理贪污,干脆把这个部门卖给他,用合同而不是计划指令来完成经济活动。其实这个主意并不高明,近25年来,中国所有的改革家都想到了这个主意,先是承包,然后抓大放小,搞股份制、MBO,把庞大的工业系统拆成个体户。不过,放眼世界,好象许多企业并不赞成这个主意,庞大的企业集团而不是无数的中小企业占据了发达国家的主流,这说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很笨吗?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产生最多的利润、还能操纵政府、颠覆国家、发动战争......这表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成本,而且在许多领域高于大企业内部的计划经济产生的内部成本。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型企业就这样占据了竞争优势。
具体说来,是什么东西如此恐怖,以至于让企业宁肯承担巨大的内部成本呢?为什么大型企业宁可承受管理层的高薪,提供超额福利、向管理层分红,也不把腐败的经理们换成平等的合作企业呢?这有许多老套的解释,比如市场上信息交换需要成本、签订合同需要成本、更换合作伙伴需要成本等等。这当然说的都很对,但依然不得要领,大型企业内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是计划经济必然也有信息交换、人事考评等成本,也有决策失误,而且未必就比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小,所以问题不在这里。企业取代个体户,大企业挤兑小企业必然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对现代工业制度有一定的认识(可惜大部分经济学家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是靠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来运行的,整个生产流程,从矿山农场的初级产品到超级市场货架上的商品必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让整个系统的效率降到0。绝大部分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发现新理论、新的工作方法,而是做维护、修理、交接等一般性技术工作,保证现有体系不出差错。他们不需要探讨技术上的可行性,而是在已知存在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找出执行方案。这和前工业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说,19世纪一个商人如果进错了货,把丝绸从中国长途贩运到英国,发现花纹和质地并不是人们最喜欢的品种,肯定会亏损,但不会血本无归,因为这些货可以降价出售,收回不少成本。同样如果是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经营失误或数量出差错也会带来损失,绝对赔光的可能性很小。当今社会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运一船化工原料到某大公司的专用港口,到港后发现质量达不到要求,或是检测标准有微小差别,对方会不会降价收购呢?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拒绝接这批货,因为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别可能会损害设备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受损。再换个例子,火车轨距的确定是历史习惯的产物,如果这个数字增加一点或减少一点,未必就比现在坏,没准还会更好。但如果你造了一批轨距与标准轨距差一厘米的车头,无论车头的性能多么好,无论价格多合理,也不会有任何铁路公司来买你的车头——除非是当废铁收购。这两个例子其实说的是一件事——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再找深层原因,其实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现代工业大大拓展了经济涉及的范围,符合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合理选择太多了,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我们无法把所有可能性的排列组合都试一通,在高昂的选择成本下,挑一个经理智判断离合理化不太远的工业体系来用更符合效率原则。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计划经济不能保证指向最优的选择,但理智保证了选择还是离最优不太远,而且可以保证工业体系可以运转,保证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化以来的技术成果。无数个体户和小企业搞市场经济,达成这种信息认同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要几十年才把一个工业体系的细节搞好,但在这以前,大企业已经在建设下一代工业体系了。经济学家理想化的世界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未必有用。古人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经济学家用自身的无聊为这个论断作出了充分阐述。
继续谈经济问题,开始是重工业和运输业在前一段指出的条件下实现了垄断化,然后是大宗工业和科研,随着计算机的推广、社会统计学的深入,垄断集团开始在服务业和需要多样化服务的产业取得了优势。随手举几个例子,壳牌石油、微软公司、KFC、默多克的媒体集团........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户和小企业还有没有生存空间呢?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有!永远会有!,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它们的份额还会越来越小,前几年我还以为大集团无法承受小商店和小饭店的管理成本,如今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满是连锁便利店和连锁快餐,传统的小卖部和小饭店哪怕在茶叶蛋和早餐市场上都敌不过社会统计数据指导下的大集团,下一步还有什么产业沦陷给垄断产业还很难说。
有的读者读到这里还会自作聪明,说:难道不能让小企业之间按照一个制定好的技术规范去发展吗?在技术规范内自由竞争,既能避免内部成本又能保证各个工业部门互相严密配合。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开窍了,但开的不够。在技术足够成熟的产业内,这种想法是不错的,如果某个部件的技术标准十年不变,肯定会有街道小厂来造它,这种厂子我在浙江见的太多了。这也符合我前面指出过的: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但现实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大集团不反对让小企业来干这种简单劳动,大集团自己集中精力来管理最有利益的部分——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或者是开发新技术,或者是优化现有工业体系,或是应对社会的变化改变生产模式,一旦工业体系稍有变化,那些搞简单生产的小厂子立刻完蛋,必须从头开始当打工崽不说,原来积累在技术和设备上的投资也一下子变成废铁。有句被说烂了的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做品牌,四流企业做产品。指望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吃市场经济饭的企业,在技术天天翻新的今天永远是三四流。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看,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哪里?是资源分配合理吗?显然不是,翻开计划经济的教材,除了空话套话大部分教材几乎用全部篇幅教你做物资(人力、或资金)平衡表,教你如何做的平衡。(插一句,平衡表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二维表,横栏是物资入项,竖栏是出项,X、Y栏相交的方格里面的数字表示有多少物资从来源X分配到需要处Y,整个表需要保证所有物资都用上)这当然不错,因为做平衡了说明所有物资都被用上了,总比浪费好,但任何分配表,在出入项都确定的前提下依然有无数种填写方式,填平了本身不是目的,让物资分配优化才是目的,但如果出入项都确定了,其实市场分配物资的能力一般会比计划好。薛暮桥孙治方等所谓计划经济学家,和邓总设计师、朱总理等优秀官僚一生不开窍,非要用平衡表去模拟市场,搞市场化计划经济,其实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浪费时间,计划经济的要领根本不在于此。找来苏联计划经济的纲要一看,第一句话开宗明义: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为什么要突出重点?因为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是能优化物资分配效率,而是用人的理智去规划工业核心产业的进步,提高整个工业体系的层次。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优化物资,一般还是市场更合适一点。但现实中中苏计划经济体系,搞到后来官僚专权,没有优秀人才,总是以平衡为目的,识小节不识大体,一点点的引进市场经济追求局部物资分配合理,而不是搞长远的工业发展计划,结果不能扬长又不能避短,倒台是早晚的事情。
。。。。。。计划也好,市场也罢,都是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选择的结构,目标都是扩张和利润,而不是人类的利益。历史上的几个官僚社会主义大国都是落后国家,需要靠计划来迅速提升工业层次,同时又有发达国家先例可循,因此大搞计划经济,而且不象西方国家那样喜欢在垄断集团外面包层漂亮的装饰品,所以显的左派崇尚计划,右派崇尚市场。其实呢,今天的日本计划经济搞的比任何国家都严重,我不认为那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官僚社会主义后期,官僚集团已经逐渐转变为垄断资产阶级,这里计划经济也不代表社会主义。将来有一点真的实现了社会主义,农贸市场这种双向透明的市场还是要搞市场经济,我也不认为那是资本主义。


我看此文的观点说的有道理,重工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传统经济部门进行独立发展,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重工业可以为所有其他消费品工业提供各种新式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发展经济有两种选择:
一是开展市场经济运动,用频繁的试错法来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每提高一点,赶快就用市场优化资源,让资源达到最优。
另外一种方式收集(富集)资源,然后按照可预测可计划的重工业发展方向,用计划手段提高重工业水平,让重工业水平超越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让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重工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工业物资,让其他产业在这个技术水平上去造消费品,去按市场配置资源。

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

所以在充满大大小小的变化的世界里,人类很聪明的建立了超出家庭的经济单位——企业。大型企业占据了竞争优势。

现代工业体系是靠一整套标准和规范来运行的。

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

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计划经济不能保证指向最优的选择,但理智保证了选择还是离最优不太远,而且可以保证工业体系可以运转,保证人们可以享受到工业化以来的技术成果。

无数个体户和小企业搞市场经济,达成这种信息认同需要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可能要几十年才把一个工业体系的细节搞好,但在这以前,大企业已经在建设下一代工业体系了。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哪里?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


再一次理顺思路,可以说: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
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
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
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


看见了吗?这才是分析研究问题并指明工业化所在的重点,出路。如果某国的革命运动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建立了革命政权并着力建设新国家,此种走重工业道路的思路无疑是对该国革命的最大帮助,这才是真知灼见。
对重工业的经济教材只有在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相关的章节谈到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文字。


在这里再一次感谢马前卒网友的开拓性思维。


在落后国家和地区用武力夺取政权后的中心任务就是尽量快的集中一切国力物力财力人力发展工业,重工业作为基础工业(母机工业),在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地位是第一的,是优先的,不这样做,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始终处于落后地位,始终受制于人,任何人对此都应有极清醒的认识!


  


太长  只看了彩色字部分   理解
这篇文章是最近三十年以来有关工业化真实意义的最有份量的文章。结合我朝最近逐渐有了起色的关于大型工业设备机具利好消息,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意义。马前卒的前几年的此文,应该是具有先明之见的。关注马前卒近来的文章应该有意义。
德阳二重的八万吨模锻压力机已经安装完毕,只等开压。
    这有个前提,需要是独立自主、相对集权(如果统治阶层能形成重工共识则其他形式也可,但太难)且人口领土中等(人口5000万,领土50万)。
不错的文章,没有重工业就没有骨架,只能是一堆头。
很有份量的见解,比网上大多数砖家要写的简明透彻


再过十几年,中国的实力足够强了,就可以向外“输出革命”了。只不过,这一次的“输出革命”不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道路,以及落后产业的对外转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成“初级工业化小弟”。


再过十几年,中国的实力足够强了,就可以向外“输出革命”了。只不过,这一次的“输出革命”不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化道路,以及落后产业的对外转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成“初级工业化小弟”。
此文与不久前网络上出现的一篇来自台湾的文章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我也开窍了
廉价长工 发表于 2012-4-7 14:39
此文与不久前网络上出现的一篇来自台湾的文章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台湾有此种见解?稀奇!能给个链接?


     非常非常赞成啊

顺便贴上咱对一个关于发动机制造疑问的回帖

注意,航天用的发动机大多都是一次性的,而航空用发动机是长久使用的,区别很大。航空发动机,牵扯基础材料,这个需要长久的持续发展【朝鲜可以造出来原子弹,但你认为他们造汽车啥的,能造好吗】PS什么代表现今的发达工业国家,基础材料就是个标杆,咱目前是工业最大国可以说,但是离工业发达国家还有少许距离,但是不远矣

{:soso_e160:}

     非常非常赞成啊

顺便贴上咱对一个关于发动机制造疑问的回帖

注意,航天用的发动机大多都是一次性的,而航空用发动机是长久使用的,区别很大。航空发动机,牵扯基础材料,这个需要长久的持续发展【朝鲜可以造出来原子弹,但你认为他们造汽车啥的,能造好吗】PS什么代表现今的发达工业国家,基础材料就是个标杆,咱目前是工业最大国可以说,但是离工业发达国家还有少许距离,但是不远矣

{:soso_e160:}
真知灼见,重工业是脊梁啊!
说得对,真知灼见,没有发达重工业的国家即使再富也是附庸。
台湾有此种见解?稀奇!能给个链接?
你搜索工业发动机。台湾那个我个人认为比次文章更让人易懂
不安的心 发表于 2012-4-7 15:22
你搜索工业发动机。台湾那个我个人认为比次文章更让人易懂

那就拿出来给大家对比一下,你的认识能够感染别人,说明你的认识是合群的而不是孤证。
精彩啊,鞭辟入里。
廉价长工 发表于 2012-4-7 14:39
此文与不久前网络上出现的一篇来自台湾的文章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YST的文章
太长了,实在没耐性看下去。
单纯的重工业在美国早就衰落了,三大重机厂(维恩联合公司、梅斯塔公司、布劳诺克斯)在80年代就倒闭了,但是美国的航空工业依旧强大
很有见地,这个角度出来的思考第一次接触,很有道理
我爱祖国690 发表于 2012-4-7 15:35
呵呵,说得煞有介事的,难不成华夏崛起等了五千年最后原来是等一个发动机?笑话…
照这么说是不是国足不行 ...
你看完文章没,连文章的基本意思都没搞懂就再这儿瞎喷,好意思不,丢人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1:52
这篇文章是最近三十年以来有关工业化真实意义的最有份量的文章。结合我朝最近逐渐有了起色的关于大型工业设 ...
希望垄断工业,并把它留在祖国。
意识到与意识不到确实有巨大区别滴。
印度就是典型的被西方经济学家成功忽悠不大力发展重工业的例子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新材料。
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材料的进步史,如果把重工业比作脊梁,材料就是高能钙


反对本文的基本论点,重视重工业是需要的,基础工业极其重要,但是本文的中心不全是重工业,试图推翻一些经济基本原理(他所说的西方经济学)和其他很多东西

市场经济需要计划和重点,但是本文有所偏颇,轻视中小企业,对工业的认识局限于其严密规范的体系,过度强调大企业集团的力量,低估技术发展规律对市场的颠覆作用

总之是一篇偏文,作者不了解市场




反对本文的基本论点,重视重工业是需要的,基础工业极其重要,但是本文的中心不全是重工业,试图推翻一些经济基本原理(他所说的西方经济学)和其他很多东西

市场经济需要计划和重点,但是本文有所偏颇,轻视中小企业,对工业的认识局限于其严密规范的体系,过度强调大企业集团的力量,低估技术发展规律对市场的颠覆作用

总之是一篇偏文,作者不了解市场


takethat3t 发表于 2012-4-7 16:52
印度就是典型的被西方经济学家成功忽悠不大力发展重工业的例子
三锅别说重工业,普通工业,,也是很不咋地,他们主要是服务业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4-7 17:09
反对本文的基本论点,重视重工业是需要的,基础工业极其重要,但是本文的中心不全是重工业,试图推翻一些经 ...
和谐呀,包容呀,言论民主呀,公平正义呀,道德伦理呀。。。。。。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7:14
和谐呀,包容呀,言论民主呀,公平正义呀,道德伦理呀。。。。。。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计划和重点却更是往往偏离实际,即使是大企业集团,其实在市场内很虚弱,例如诺基亚,无数专利和巨大销售网络转眼就不能扭转乾坤,市场内无数大企业生灭,这是市场的活力
想绕道走,消灭市场副作用,但是残酷竞争才能磨练精兵,靠计划是不行的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7:14
和谐呀,包容呀,言论民主呀,公平正义呀,道德伦理呀。。。。。。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计划和重点却更是往往偏离实际,即使是大企业集团,其实在市场内很虚弱,例如诺基亚,无数专利和巨大销售网络转眼就不能扭转乾坤,市场内无数大企业生灭,这是市场的活力
想绕道走,消灭市场副作用,但是残酷竞争才能磨练精兵,靠计划是不行的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4-7 17:49
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计划和重点却更是往往偏离实际,即使是大企业集团,其实在市场内很虚弱,例如诺基 ...
偏见,没有看完贴。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越是发达的国家,重工业的计划水平越高,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是靠生存竞争逼迫出来的效率。
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一个整体合理、各部分配合严密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每个部件都很优秀却无法配合的工业。
但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有限,所以在内部实行计划经济的垄断集团往往比小企业更有效率。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经济才有活路。
计划经济的第一条原则是突出重点,第二条是物资平衡。

skydrive 发表于 2012-4-7 16:05
单纯的重工业在美国早就衰落了,三大重机厂(维恩联合公司、梅斯塔公司、布劳诺克斯)在80年代就倒闭了,但 ...
写那文章的人在闭门造车,还去否定西方经济学。嘻嘻。
三哥……全是第三产业吧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4-7 17:09
反对本文的基本论点,重视重工业是需要的,基础工业极其重要,但是本文的中心不全是重工业,试图推翻一些经 ...
兄台,不要反对嘛,无视就好啦。写文章的人既不懂经济也不懂重工业,更是把西方经济学跟重工业对立起来,笑死人了。能够在一个论坛得到许多的赞美之词,只能说明论坛的网友们在这方面的水准不够而已。嘻嘻。
记得某人去评论《X币战争》这本书,结果在经济界被人笑翻了,搞得他只好出来说自己是去批评,还是被人继续笑,因为大家说这样的书籍除了无视,没有别的。去批评都是抬举人家了。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8:06
偏见,没有看完贴。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重工业是经济的发动机之一,经济的引擎还有别的产业,不能开除出去,轻视轻工和农业更是历史教训
国家越发达,重工业计划水平越高,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技术而不是竞争,这不是事实,看看美国和日本,对比欧洲
垄断集团内部也不能说就是计划经济,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这个怎么说,小企业的效率低恐怕更多的是技术和财力落后,同样的技术人才水平,小企业效率更高,不然怎么有大企业病这一说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才有活路这个怎么认同法

计划经济的原则不管对不对,首先计划本身要正确才行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8:06
偏见,没有看完贴。

重工业成了经济的发动机 , 这是所有西方经济学的拥护者从来不谈的一个问题!


重工业是经济的发动机之一,经济的引擎还有别的产业,不能开除出去,轻视轻工和农业更是历史教训
国家越发达,重工业计划水平越高,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技术而不是竞争,这不是事实,看看美国和日本,对比欧洲
垄断集团内部也不能说就是计划经济,比小企业更有效率这个怎么说,小企业的效率低恐怕更多的是技术和财力落后,同样的技术人才水平,小企业效率更高,不然怎么有大企业病这一说
技术停滞的地方市场才有活路这个怎么认同法

计划经济的原则不管对不对,首先计划本身要正确才行




zqcc_53 发表于 2012-4-7 15:27
那就拿出来给大家对比一下,你的认识能够感染别人,说明你的认识是合群的而不是孤证。
http://lt.cjdby.net/thread-1263463-1-1.html
ryanzhen 发表于 2012-4-7 18:27
兄台,不要反对嘛,无视就好啦。写文章的人既不懂经济也不懂重工业,更是把西方经济学跟重工业对立起来, ...
恩,反对有点激烈了,讨论问题应该平和
现代化的本质和灵魂就在于工业化,当然,现在已经可以再加一个信息化了。一看某些人言必称民主、自由、人权真是让人嗤之以鼻!!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4-7 18:27
重工业是经济的发动机之一,经济的引擎还有别的产业,不能开除出去,轻视轻工和农业更是历史教训
国家 ...
重工业是经济的发动机之一,经济的引擎还有别的产业,不能开除出去,轻视轻工和农业更是历史教训
==========
兄台的这句话就说明看到了苏联或者俺们当年走的路。

国家越发达,重工业计划水平越高,福利水平越高,效率来自技术而不是竞争,这不是事实
=======
本质上效率还是来自竞争,因为竞争才有了效率,才想到如何提高效率。

推荐兄台两本有关科学史的书籍,希望能够喜欢:《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和《继承与叛逆》(假如喜欢的话,书中的引用的那些书籍都值得一看)
laozheng_72 发表于 2012-4-7 15:19
说得对,真知灼见,没有发达重工业的国家即使再富也是附庸。
比如说三锅,不说重工业了,连完整的中低端工业都没有,所以就只能“计划”、“将”.....